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讨论】中国上古史的原始资料哪里去了? -- 任爱杰

共:💬230 🌺56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讨论】中国上古史的原始资料哪里去了?

在讨论尧的姓氏问题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谓“尧舜禹汤”的事迹其实主要来自于《史记》和零散的先秦文献。那么《史记》又是根据什么写的?司马迁自己说他所本的主要是秦国的史书。那么这本史书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

中国虽然有几千年的文明,但所谓的“信史”却始于春秋战国。现存的几部成书于先秦的史书如《春秋》、《国语》、《左传》等等都没有系统记载所谓的“三代”的历史。更不用说更早的三皇五帝时代了。

这给后来的考古学家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超过三千年以上的文明遗址星罗棋布,但发掘出来后大多无法和现存的古史对上号,于是只好以某某文化来命名。如果全都是这样,也就罢了。偏偏在殷墟掘出的大量甲骨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基本相同的王室世系又反过来证明了《史记》的权威性。而时不时现世的各类青铜器上的铭文又零星得透露出商周历史的片段。

然而这些片段却又不足以让我们对与制造这些青铜器同时代的并行的一些文明(如三星堆)有所了解。事实上,这些文明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史料中基本付之阙如。考据学者们只能在几千年后的著作中找到只鳞片爪,然后生搬硬套。例如三星堆有很多人认为是古蜀国,但其依据却是汉朝扬雄的文章和唐朝李白写的诗。

我们现在知道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鲁国的叫做《春秋》、晋国的叫做《乘》、郑国的叫做《志》、楚国的叫做《梼杌》、秦国的叫做《秦记》,等等。孔子曾派弟子“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也曾自称“吾见百国春秋。”由此可见,当时虽然用竹简木牍,抄写不便。但史书的普及程度也并非差到普通读书人无法获得的地步。

但是这些史书现在只有一部《春秋》流传下来。而这部《春秋》还是孔子删节过的。首先它是一部断代史。鲁国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受封而建立的。但《春秋》却是从鲁隐公到鲁哀公的历史。那么鲁隐公之前的历史为何不见了?孔子笔削《春秋》,据说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那么鲁隐公前的鲁国历史有何可讳之处,要一笔抹煞?

孔子固然编辑了《春秋》。但孔子死后,鲁国又延续了几百年。鲁国的史官们难道就从此不再记录发生的历史大事?《春秋》就不再续编了?

有人或许会说,各国的历史都被秦始皇一把火烧掉了。这或许是个很过得去的理由。问题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为何唯独《国语》、《春秋》等儒家经典能够流传下来?而更有意思的是《春秋》就正好是孔子编纂的这段流传下来了。秦始皇或许真的烧了不少书。但秦始皇并没有把秦国的史书烧掉。所以司马迁写《史记》还能以其为蓝本。但现在《史记》流传广泛,而《秦记》又在何方?后世倒是有不少《秦记》出现,但都被证明为伪书。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对于上古信史和半信史的了解多半来自《史记》。司马迁之后作史的就再也没有像《史记》那样系统得从五帝时代开始写起的了。或许有人会说司马迁已经写过一遍,何必重复?话虽如此,但古人作史重复,甚至直接作文抄公的也不少。班固作《汉书》,到宣帝之前基本是照抄《史记》。而《史记》据说在汉朝开始并不被待见。那么为什么没人重写一部《史记》呢?或者说,有人重写了,但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

《史记》里的上古史,在《竹书纪年》出土后发生了危机。这本出土于晋朝的魏国史书,对《史记》中那田园牧歌式的美好上古政治生活抽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由此,当时的学子们才恍然大悟,感情我们都被司马迁骗了。

但是这部书的原版在永嘉之乱后就不见了。而各类不同的抄本则逐步消失。最后在五代时散佚。

考察《史记》和《竹书纪年》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史记》的问世和流行正是“独尊儒术”的时期。而《竹书纪年》出土于和流行偏偏是儒家衰落,玄谈盛行的六朝。初唐至盛唐承六朝余绪,崇佛贬儒,《竹书纪年》得以继续大行于世。而到了儒学再次大兴的宋朝,《竹书纪年》的抄本也就不见了。

那么是谁毁掉了上古史书?是秦始皇吗?他或许烧掉了一些东西。但在当时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把书砌到墙壁里,或全本背下来的情况下,实体的书可以烧掉,心中的书可是烧不掉的。汉朝建立后,一再鼓励大家献书。也的确收上来很多书。但这些书现在基本都看不到了。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恶意得猜想一下汉朝的情况。汉朝前期崇尚黄老,于是道家和杂家的书得以传播。而后期“独尊儒术”,整合大家的意识形态,于是儒家的经典成了标杆。而凡是不符合儒家史观的作品统统都被打入冷宫,不予采纳。于是数代之后,就再也没人知道不同版本的完整历史了。

通宝推:晨翼,pads,青瓜,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家园 我觉得

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印数”太少,而有限的若干copy存放时间长了之后自动腐朽,如果不是一直有人留心要把这些书保存下来,很自然地就慢慢淘汰了。

家园 这个推断有个问题

司马迁的史记并不是秉承儒家史观的标杆著作。

司马迁的父亲是推重黄老学说的,而司马迁自己虽然在孔子世家里对孔夫子推重备至,但在很多问题上和儒家的观点并不一样,比如对人物的品评更看重实际功业;不为尊者讳,叙事方式和孔子删定的《春秋》明显不同等等。总的来说,他的思想风貌更接近战国士林,而不完全合乎儒家。

家园 有理。印数减少的原因也许和科举制度有关

科举制度下,寒窗苦读十年书,这个书肯定是有限范围内的书。为功名考虑,不在科考范围内的书,大部分的读书人就不会花太多心思去看去读。久而久之,失传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至于春秋,因为和孔子有关,自然是不会被冷落的。

家园 修四库全书也毁了好多书吧?
家园 和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关

唐代的科举门类比较多,有明经(儒学经典)、明法(法律)、明算(数学),而宋朝开始,进士科成为主流,其他的东西,读书人顾不上,没人看,又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资料和档案保存制度,自然慢慢就失传了。

家园 四库存目的很多书早就不存在了

四库是毁掉了不少书。不过和我们讨论的上古史有关的书很多早就不存在了。事实上,这些书在编辑《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的时候就不存在了。

四库毁掉的书主要是涉及到明朝和清朝早期历史,或涉及到契丹、蒙古、女真历史有“犯讳”文字的。另外很多科技和军事著作不予收录。科技是“奇技淫巧”,军事著作教人如何造反。不过也不是都不收。被毁掉的大多还是和明清交替有关的东西。

没有收录的书,也有很多并不是因为“犯讳”而是重复,或者本身并无收藏价值。古书有所谓“善本”,与之相对的,很多古书的抄写,印刷和校对工作做得不好,讹误很多。这类书就没有收藏誊录的必要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清朝还拥有《永乐大典》的副本。到乾隆时,该书尚存百分之七十左右。《四库全书》辑录了很多《永乐大典》的内容,但并没有毁掉《永乐大典》本身。而《永乐大典》最终被毁则是由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最终毁于战火。

此外,《四库全书》中被列为禁书或不予收录的很多书却被收录在康、雍两朝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相比《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该书保存完整,流传广泛,比两者的价值都要高。

家园 期待某一天能在考古方面有重大发现

也许上古史料还静静的躺在某座古墓里呢

家园 汉儒和孔子的原始儒家并不相同

儒家自孔子之后一直在演化。孔子讲究“君臣父子”,没有一句话是教人造反的。而孟子就讲究“诛一夫纣”了。而荀子的学说更近似法家(事实上他的弟子韩非、李斯都是法家)。

儒本是术士之称。孔子虽然不语怪力乱神,但不代表别人不讲。《春秋》有三传。《左传》偏重史实,《公羊传》就图谶、阴阳的胡说八道了。这本书定本于汉初。到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时就以其为基础,并结合了百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整合了法家、道家的思想。而董仲舒本人基本是个跳大神的,动不动就讲灾异等等的“天人感应”。

司马迁父子写《史记》,其思想不可能不受到这些影响,和孔子的原始儒家思想自然相去甚远。至于为“尊者讳”等等,其实孔子自己也没完全做到。《春秋》里面记录的“尊者”干的坏事多了去了。

孔子编辑《春秋》,一个特点是“述而不作”。对于某个事件,没有直接评论,而是通过文字的褒贬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正是《史记》的特点。《史记》纪事完全继承《春秋》的笔法,看似不带个人感情,但其实早在叙事中有了褒贬。而“太史公曰”都是附于篇末,无涉正文。这样,史实是史实,评论是评论,分得清清楚楚。而“太史公曰”并无超出当时通行的儒家理念东西。所以《史记》作为儒家治史的典范是不为过的。

家园 造纸和印刷术没有

则史料不可能大量复制,拷贝少,流传下来的机会也少,秦始皇不烧书,很多东西也会自己慢慢磨损掉,何况历史上类似焚书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

中国还有两个问题使这个事情更为糟糕,一个是国家的统治中心一直在文明发达地带,而这些发达地带几千年来都人口稠密,每逢乱世,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意识,甚至即使不是乱世,对大多数人来说,竹简作为厕筹或者古书作为卫生纸的价值恐怕也大于其上记录的东西的价值.二是因地制宜,选择了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书写使用竹木简牍和丝帛,同时文明发达地带大多数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天炎热多雨,对于古物竹木丝帛纸张之类的保存极为不利.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光了,然而亚述城的亚述泥板保存下来了,这跟两河地带的干燥气候恐怕有很大关系.哈图沙的赫梯泥板在高原上,赫梯灭亡后荒了上千年,之后四周人口密度也从来不大.

殷墟挖出了大堆占卜用的甲骨提供了大量商代史料,而甲骨文中即有册字,可见那时候很可能已经在用简牍记录占卜结果以外的其他史料了.可是我们现在能得到的简牍,最早的好像也不过是战国简,连春秋简我好像都没听说过,大概当年殷墟埋甲骨的时候也一起埋了不少简牍版史书,惜乎没有条件保存下来.

如果商人把定版前朝实录刻在泥板上烧成陶器就强大了...

另外就文字史料而言,还有一个问题,凡是一路流传下来的东西,恐怕基本上没有原始资料,都是经过历朝历代千锤百炼的.

考虑到古代交通通讯技术的不发达,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大多数史官所能得到的信息怕也是经过很多口耳相传的,因此史官所在有不同,记录就会有多个版本.而在造纸和印刷术出现之前,这些记录想要传播,有机会查阅原始资料的人少,大多数还是要靠类似口耳相传的方式,失真就会更大,因此衍生出更多的版本.

而考虑到每一个记录的版本都存放在寿命并不长的媒介上(简牍,丝帛,纸张,或者人类的大脑),这些版本呢,也会在口耳相传中以类似生物的生存竞争的方式相互竞争,最后在同一个历史事件上(类比同一个生态位上)只会剩下一种描述(种内个体差距会有,但是没有生殖隔离,也就是说都是用不同的文字描述差不多的过程),剩下的各种描述因为不讨人喜欢所以不再被传抄,不再被传抄就会逐渐的死亡淘汰消失.

这样,史记一出,不如它讨人喜欢的史料,不知道被它淘汰了多少...

至于最后生存下来的那个"适者"史料版本,跟最初的事情,谁知道还是不是一回事...

邪恶的想,如果出了什么事情,中国的所有历史知识和史料都基本消失了,过了很多年,有人挖出半本明朝的那些事和半本窃明,这两个哪个会被史学界主流当成明末情况的正史...

家园 有意思,中国的那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最后搞出什么成果没有?
家园 文明史就是这样,中华文明还算好的

世界上和《春秋》同级的纪事文字,留下来的扳手指可以数。 犹太圣经,希腊,罗马被阿拉伯人翻译了再被翻译回来的古书。法老的壁画,两河的泥板书。很多文明就留下口头史。有些东西考古学家不挖出来解读,他们的后人都忘光了,说着后来者的语言,拜着征服者的神,不知道自己祖宗还有这么回事。埃及人在金字塔的阴影下赶了近千年的羊,而不知道他们祖先曾经的骄傲。

家园 关于孔子修春秋的问题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前言二》里专门进行过论证,他认为孔子是曾经用春秋做过教材,但却未必是他对春秋做了删节。

关于上古世系的问题,《容斋随笔》里有一则很有趣:

《史记》所纪帝王世次,最为不可考信。且以稷、契论之。二人皆帝喾子,

同仕于唐虞。契之后为商,自契至成汤凡十三世,历五百余年。稷之后为周,自

稷至武王凡十五世,历千一百余年。王季盖与汤为兄弟,而世之相去六百年,既

已可疑,则周之先十五世,须每世皆在位七八十年,又皆暮年所生嗣君,乃合此

数,则其所享寿皆当过百岁乃可。其为漫诞不稽,无足疑者。《国语》所载太子

晋之言曰:“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皆不然也。

我一直有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史记和前秦的文献往往有出入,以至于事情会变得很复杂。比如黄帝的公孙,还有鲁桓公的娘仲子原是隐公媳妇儿的记载,都是史记里的。

家园 其实现在可以期待清华简

据说里面有史书,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