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阿伦特的感受 -- 活在当下

共:💬74 🌺7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光从回复里面学习竟然忘了送花,该打!

给回复的朋友都把花儿送上。

家园 海德格尔是被甩还是甩她?

看到另一个说法是海德格尔甩的她,因为老海老婆似乎挺不错也能干,老海不愿失去正室。

家园 人文科学本身就经常受到思考精密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质疑

如果您根本不认为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等)是有效的,(很多理工科的人都认为这种模糊的思维方式过时了)那么您完全可以抛开这种学科,独立的进行思考。这种独立精神是人文科学提倡的,理工思维也正是在人文与理工分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人文科学与未分化之前的人类思想(古典思想?)更相近,但用后生的思想彻底推翻它的母体的合法性却很难证明。那似乎属于知道每个人头上有多少根头发的“上帝的思维”?因此,人文科学仍然在自信地发展着。

我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用的比较“古典”的谈论的方式,因为进入到对人的思考之中的所有东西,都是背景化了的,如果你有点相信马克思的话,可以说是“社会化了的”、“历史化了的”、“社会关系话了的”。那个使用“方法”的人也是这个系统之中的,同时“方法”也是历史化了的。几率这种东西的不可信就在于,它拒绝“背景化”、“历史化”和“社会化”,它否定神圣性和人性化和不可知。它不懂得知识的谦虚意味着什么。苏格拉底在地上画的那个圈,对自然科学意味着与π有关的东西,对人文科学意味着对求知的人性的尊重和人的有限性的清醒。

极权主义这个词就是人文的,自然科学不会这样看问题。“依据”这个词也是人文的,因为我读到你写它的句子的时候,体会到的是与你的行动、信仰和精神有关的东西。你的“方法”是夹在人文之间的方法。我不知道该如何谈论它,但我绝不会否定它帮助你思考的个人的“有效性”。

我觉得您似乎还是在固化的概念之中兜圈子,而人文科学就是不断批量生产和转化概念的机器,如果允许我这样说的话。在挑战人文的思维方式之前,必须知道,这种挑战本身就是已有的人的立场的反应。人文科学有利于大家对极权主义的认识,但并不一定有利于你确证自己心目中的极权主义。比如,说实话,我就根本不认为老毛算什么极权主义,在中国的语境中,西方的概念机器也不是第一次卡壳了。

家园 我想提个问题

从功利出发,比如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更美好?更少的罪恶?总该有一个指向。

您可以清楚的定义您的指向吗?

我认为很难,因为根本不存在一个理想中的状态,人类社会也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由于没有目标,所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对于希特勒,问题在于为什么他的极权主义会失败?历史上有成功的极权主义先例吗?如果历史上的这些极权主义者都“主观改变”了,那么您从功利角度是否更满意了?

家园 你的问题都很好

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过我要看的是某个具体的小团体,比如说犹太人,如何避免或者减少被人残害至死的可能性。

当然也许按照不同的价值观,被人活体解剖的时候,心中想着自己的惨死能对人类医学的进步有帮助、解救了无数人免于苦难,从而含笑九泉。这种境界我是毫不感兴趣的。

家园 犹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小团体,也没什么价值观要活体解剖人。

您已经定义好了你不同意的意见的标签和归类,然后不断加强自己观念的例证和理论。这个世界上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并不一定是魔鬼。我觉得您倒是应该读读一个犹太人的书:以赛亚·伯林。

家园 你说的是Isaiah Berlin吗?
家园 是啊。近来在看《扭曲的人性之材》。

“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康德”

至少伯林没刻意塑造什么恶魔。

家园 哈哈,你这就有点不厚道了

人家在说阿伦特,你推荐Isaiah Berlin。

Isaiah Berlin,国内一般翻译成“以赛亚·伯林”吧。他对阿伦特的批评,真有点歇斯底里。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大师,发出那种BBS式的拍砖言论。看上去总有点诡异。可能是由于阿伦特思想中的“平庸即恶”触怒了他。

其实楼主喜欢阿伦特的思想,可以看看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作品,这是阿伦特思想的重要来源,海德格尔对她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本体论方面。至于她的影响,哈贝马斯对她“公共领域”思想的吸收和批判值得注意。

就我个人来看,阿伦特毕竟是个书斋中的学者,很多东西理想化的成分多了点。举个例子,她一方面对所有人民的自发举动都表示欢迎,另一方面又批判草民出于“物质利益”的运动。

家园 看来您是专家,比较熟悉阿伦特啊。

说实话,我看不下去。看以赛亚·伯林至少思路清楚。拍阿伦特的可不止伯林哦,学界不厚道的人是很多滴。哈哈。

家园 我没有说不同意哪个意见

怎么就叫我在自我加强了呢?我一直都没有反对过你的那些说法,而且对于一些我不熟悉的概念我也在自己找些东西了解一下,今天细看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区别,也有所收获。你说的问题都是比较大的比较根本的问题,不是我这样的缺少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背景的人能够很快接茬的。

犹太人被种族灭绝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所以我在想作为犹太人的一个个体他是否有可能从当时的各种举措里面发现一些威胁?我所说的价值观,是说对于一个被活体解剖的人来说,他也可以认为这是适当的。既然是价值观就是可以被灌输的,无所谓正常与不正常的。

如果说因为我对政治学者的一些愚蠢表示了一下义愤您有所不满,那我只能抱歉地说,既然他们要用数学的逻辑来讲一个问题,那么就可以用数学的现成的做法,用不着大堆的语言表达一个简单的东西。

我始终在请教的是一些具体问题,我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个体,是否有可能从对文科这些东西里面得到一些指导性的东西,能够在动荡的环境中对趋利避害有所参照。

那么我想知道的就是,yes或者no,或者是无法确定。如果有时间,也许可以说说为什么,没有时间,也是一个有益的观点。

家园 我看阿伦特不是因为我先就喜欢

只是恰好有人推荐了就拿来看看。也不过是我有我的一点兴趣而已。至于说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问,我想可能始终都会有争议,这也正常,我倒是向来不存在什么崇拜或者先入为主地接收谁的东西,我一般是先看一面再看反过来的批评。

细兄或许是有点觉得我这种爱好者看阿伦特有点惋惜我的时间并有点痛心疾首吧。不过好意都心领了。

家园 千万别,千万别……

专家这帽子,敬谢不敏,敬谢不敏.

我也无非是阿伦特说的庸人,虚无者.看看阿伦特的照片,想想和她生在一个时代,估计没指望泡到她。

说到以赛亚·伯林,我想起去年最后一期的《世界哲学》上,赵汀阳有篇文章“被自由误导的自由”。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家园 我觉得依据良知和教养就可以,这是人类被教导了几千年的东西

如果从思想上讲,导致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人道悲剧的观念很多,从卢梭到黑格尔、从马克思到萨特,都进入过反思的名单。有些人文学者还认为,这些人道主义的悲剧根本就是现代性本身带来的。

当时,很多德国犹太人逃出德国根本不是靠的某种思想,而是摆脱了某种幻想,他们的教养和常识让他们感到了危险。大屠杀开始之前,犹太复国运动已经进行了很久了。

直接回答您的问题的话,我觉得无论谁说yes还是no,都是后见之名。都在化约人类的经验。每一场悲剧所用的是不是同一性的逻辑?奥斯维辛与匈奴部落、蒙古大军、扬州屠城、红色高棉、文革批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下一场悲剧会在哪里发生?如果真有可以趋利避害的知识的话,那种知识一旦产生就失效了。或许有点像博弈论所说的?我之所以避免谈论个人的救赎之路,就在于那更接近于私密的信仰,一旦公之于众,就不再私密了,按照博弈论计算,结果那是相当复杂,至少原有的救赎之路不存在了。人文思想必须诉诸于个人,但是问题的解决还是要诉诸于社会和制度。

另外说一下,没有人是愚蠢的,我们都在承受自己的无知。总结大屠杀悲剧的书很多,不断重新检视当然永远是必要的。在这一点上,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

家园 握手,我也喜欢赵汀阳。顺带推荐陆建德,

我是参照着他的评论文章集(《思想背后的利益》),看伯林的,唉呀,光看伯林一方面的书要害死人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