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二战中欧洲战场的美国空军轰炸机组人员的日子不好过啊 -- 晨枫

共:💬124 🌺1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二战中欧洲战场的美国空军轰炸机组人员的日子不好过啊

刚看完电影《Menphis Belle》,将同名的B-17轰炸机在二战中最后一次出击。这个机组以25次出击没有一人送命而著称。

电影可以一看,但期望也不能太高,属于没有别的电影可看的时候的选择。但电影对于二战中美国空军(啊,陆军航空队啦)的B-17机组的生活刻画不错。小时候读二战的书,总觉得美国人靠人多势众,胜之不武。空军的条件那么好,不打败德国人都不好意思见人。现在看来,美国空军中,尤其是轰炸机组的人员,他们的作战环境是非常糟糕的。

英国空军坚持夜间轰炸,生存率高一点。但美国空军坚持白天轰炸,这样轰炸的精度高。这样一来,要排成整齐队形,直线定速飞行,容易遭到德国战斗机的拦截,还要面对密集高炮的拦截,和密集步兵队形踏着不紧不慢的方步向敌人的机枪阵地冲击一样,死伤惨重就不奇怪了。

攻击美国轰炸机的德国战斗机的日子也不好过,密集的轰炸机队形里,每一架飞机都是上下左右布满机枪,冲下去就好像一头扎进子弹的海洋里一样,不光需要勇气,还需要运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战欧陆上空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之战在战术上十分粗陋、野蛮,双方都靠蛮力打击对方,惨的是在天上用血肉之躯拼杀的小兵了。

突然想起来,美国空军好像不大讲究什么战术,佯攻、偷袭、迂回之类都不大用,最常用的就是特大集群正面攻击,这是不是有点蠢?

关键词(Tags): #纸上谈兵#鹰击长空
家园 cheng bao
家园 美国人是在天上搞海战

用的都是海战的战术,机组人员就是水手,不管甲板上打的如何,他们的任务就是划船。

美国人的战术应该是很成功的,轰炸机其实也没什么花头可玩。

孟菲斯的运气好,要是赶上44年45年大轰炸那一拨,命运如何还未必呢。

家园 轰炸机也可以用佯动、迂回、回马枪呀

把德国战斗机的兵力调动起来,拉开空隙再打进去。就这样正面硬打,代价太大了。

家园 把老毛子的装甲集团突击弄上天

八仙过海万变不离其宗啊——简单粗暴

家园 攻击方的航程,导航,空中指挥的限制太多了

防守方,德军防空的主导思想还是一战后期和三十年代形成的要地防空,你飞过来我这一亩三分地我就打你,这也和当时的探测技术分不开。你迂回也好,牵制也好,我都看不见,就知道你到我的视距内,我就打你。

等战争后期,雷达出现外加高速度的喷气式战斗机的发明,以及全国性的指挥中心的设立,国土防空的概念出现了,但德国已经不行了,没有足够数量的战斗机飞行员和机场油料,就只好继续要地防空了。

最早意义上的国土防空就是约翰牛的“不列颠之战”。

呵呵,跑题了。

美军的平行直推的战术也是没有办法,玩战术,杨基们会吗?

家园 那还可以利用德国战斗机留空时间短的缺点

用佯攻把他们引出来,然后主力出动,总是有办法的。

家园 这种打击群正面攻击,

美国陆军最喜欢用这种正面的战术。

因为靠体重就可以把对方压死,不需要花哨的动作, 这就是实力上的差距。

只有实力稍弱的一方才会运用分割迂回渗透等一系列的战术动作, 目的是抵消掉实力上的差距,或者掩盖真正的战略意图。

对于美军来说,他们没有必要冒险突入敌后分割包围敌人,尤其是在他们已经掌握战略主动, 实力够强的情况下。他们最喜欢一线平推,让巴顿那个疯子冲在前面。

那些花哨的复杂的战术动作, 在盖马高原上的TG军队里最常见。

家园 也不能全怪老美头脑简单

因为他太 财大气粗 了。属于那种 就是拿钱砸 也能砸死你 的主儿

家园 仅仅因为实力强大就忽略战术的作用

这就是愚蠢了。实力强大更有在战术上变花样的余地,最大限度地加速战争进程、减少战争损失,这是每一个统帅的职责。德军即使在优势的情况下,也从不忽略战术的作用。事实上,美军中的巴顿和麦克阿瑟也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情有独钟,巴顿在突破诺曼底后的千里跃进和麦克阿瑟在莱特湾的跳岛作战都是优秀战术的典范。

家园 那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了

就像古典重装步兵硬冲一样,太笨了。

家园 好像是因为美军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太低

美国空军好像不大讲究什么战术,佯攻、偷袭、迂回之类都不大用,最常用的就是特大集群正面攻击,这是不是有点蠢?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原因是老美的飞行员都是新手,稍微复杂一点的战术动作就无法执行,只好排成整齐的队形,让老鸟长机在前面带队,后面的不管领航什么的只管跟着飞,到地方了一声令下把炸弹扔完,飞机还能飞的话就跟着飞回家。这也是早期他们飞不了夜间轰炸的原因。

后来老美也开始夜间轰炸。先由老鸟围着轰炸目标投一圈燃烧弹,然后菜鸟就只管往火圈里扔炸弹。如果平均每100平方米扔5颗炸弹能达成破坏目的的话,老美就扔15颗,这样无论如何都能达标,称为过饱和轰炸。

说起来也许这种队形能起到类似于步兵方阵的作用,适合对抗素质高的骑兵。如果让菜鸟去玩复杂的战术动作,容易被老道的德国飞行员各个击破。

家园 这电影第一次看还是在网吧里

记得是正月十五,大过节的,傍晚时分一个人有些落寞,于是进了网吧。

妙就妙在看到轰炸机群飞入德军防空区的时候恰好是傍晚六点半点左右,我正看着美国人在咚咚作响的高射炮弹爆炸声中提心吊胆的硬扛着往前飞,周围小区里的鞭炮声骤起!

当时看的入神,那真切的“炮弹”围着自己四处爆炸的感觉逼得我直缩脖子,真的是和电影里的机组成员们“同步”了

过了一会儿突然反应过来,摘下耳机才发现原来如此真实的炮弹爆炸的感觉来自周围的鞭炮,尤其是那些山东人喜欢放的大雷子

我看战争片还从来没有过如此奇妙的现场环绕立体声,以后也再没有过……

ps,晨大是否看过一本书——Gun Camera - World War II Photography from Allied Fighters and Bombers over Occupied Europe。那个里面的图片把欧洲战场空战的残酷性揭示的比较彻底,很多经典图片让我看着心惊胆战,真不知道当时的摄影者在现场如何抱得住相机,而且还能抓下这的一幕幕血与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书中有大量的轰炸机组成员拍摄的照片,惨烈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26坠落,未见成员跳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26被击中,右发飞离,起落架垂落

家园 Gun Camera是照相枪

是装在飞机上或者战车上自动拍摄的。

家园 你说的不错

不过在这本书里,作者只是借用Gun Camera这个词而已,实际意思是指机组成员在战地现场拍摄的照片。正因为如此,这些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格外强,因为读者的视角和参战者是一模一样的,现场感非常强。很多照片是轰炸机组成员用手持相机所拍摄的,视角比战斗机的Gun Camera大的多,也清晰的多,因此有很多“大场面”,这都是视野狭窄的纯正Gun Camera所不能的。

当然书中也收录了很多真正的战斗机Gun Camera拍摄的照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