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二战中欧洲战场的美国空军轰炸机组人员的日子不好过啊 -- 晨枫

共:💬124 🌺1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二战中欧洲战场的美国空军轰炸机组人员的日子不好过啊

    刚看完电影《Menphis Belle》,将同名的B-17轰炸机在二战中最后一次出击。这个机组以25次出击没有一人送命而著称。

    电影可以一看,但期望也不能太高,属于没有别的电影可看的时候的选择。但电影对于二战中美国空军(啊,陆军航空队啦)的B-17机组的生活刻画不错。小时候读二战的书,总觉得美国人靠人多势众,胜之不武。空军的条件那么好,不打败德国人都不好意思见人。现在看来,美国空军中,尤其是轰炸机组的人员,他们的作战环境是非常糟糕的。

    英国空军坚持夜间轰炸,生存率高一点。但美国空军坚持白天轰炸,这样轰炸的精度高。这样一来,要排成整齐队形,直线定速飞行,容易遭到德国战斗机的拦截,还要面对密集高炮的拦截,和密集步兵队形踏着不紧不慢的方步向敌人的机枪阵地冲击一样,死伤惨重就不奇怪了。

    攻击美国轰炸机的德国战斗机的日子也不好过,密集的轰炸机队形里,每一架飞机都是上下左右布满机枪,冲下去就好像一头扎进子弹的海洋里一样,不光需要勇气,还需要运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战欧陆上空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之战在战术上十分粗陋、野蛮,双方都靠蛮力打击对方,惨的是在天上用血肉之躯拼杀的小兵了。

    突然想起来,美国空军好像不大讲究什么战术,佯攻、偷袭、迂回之类都不大用,最常用的就是特大集群正面攻击,这是不是有点蠢?

    关键词(Tags): #纸上谈兵#鹰击长空
    • 家园 不是蠢,是尽量发挥自己优势最大的那一面以达最佳效果

      战术之类米国人不是没有,但是对于当时的情形来说,恐怕那种战术对于米国的战略目的以及尽量减小损失是更为有利的。

      米国人也是懂得因地制宜的,轰炸日本就抛弃了昼间精确高空轰炸以及高爆弹而改用中低空大量使用燃烧弹进行地毯式轰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面对米国人重轰炸机群的密集战术,德国人要说唯一曾有过机会的话可能是配备机炮的Me262之类喷气式飞机的装备吧,但德国人连这个机会也没抓住。

    • 家园 日子要是好过了,哪还有那二十二条军规?

      Joseph Heller自己后来在回忆录Now and then中说,小说主人公约瑟连在执行任务中遭遇的种种险状以及出的各种洋相,都是从作者本人的飞行经验中来的。

      甚至连那个lost his gut的斯诺登都是从真人真事略作加工来的……当然后面约瑟连裸体受勋的一幕纯属杜撰

    • 家园 资源多就有优势。。。

      德国佬如果没有别的办法,1:1那就是肯定被搞死。。。。。。。。。。。。

    • 家园 Memphis Belle 快要展出了

      修复应该快完了, USAF Museum, Dayton, OH 把他们现在展出的那架(什么Baby) 的给NASA Museum,

      NASA 在给Dayton 另外一架作为交换

      很复杂的过程~~~

      NASA---> Dayton, B-17 (unknown) <===Finished.

      Dayton-->NASA, Shala Baby(?) ?

      空出来的位置给Memphis belle

    • 家园 看同名的纪录片里虽然是千机轰炸,但是分4个编队也有战术的

      有个编队还空载,单单佯攻。

    • 家园 怎么没有,美国人一点都不傻。

      什么佯攻迂回之类的把戏天天玩,只不过电影里面没有表现这个方面而已。

      我倒很想知道当时的条件下重轰除了以密集队形相互支援前进还有什么更好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方法? 你所鼓吹的小群多路低空的方式大概戈林会很喜欢。

      • 家园 不知道你说的对不对,但是说话客气点儿死不了人
      • 家园 恐怕不是没有而是实行有些困难

        英美损失的空军机组人员太多了,后面的训练恐怕没有那么时间。要都是按照全面标准训练周期太长赶不上消耗,所以密集轰炸相比较而言,相当有效。十个换一个拖也拖垮了对手

        • 家园 不懂就不要乱说了。

          美国战后因为飞行员过多,空军培训飞行员的PROGRAM停了两年,47年才继续开班。

          • 家园 此言差矣

            在战争结束前的高强度作战中,机组人员肯定是消耗很多,大量需要的。战争结束,美国人开始大量裁军,本来是为了应付战时人员补充的训练体制自然是供给过剩了

            • 家园 对不起,还是请你回去看看书再说。

              还什么战争结束前的高强度作战,踏入45年之后对德战略轰炸的损失率,根本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这应该是常识吧。另外呢,我真不知道你想说什么,我前面的发言是针对有人说美军的空勤人员供应不上,我则告诉他根本没有这回事,有什么差矣的。 如果不同意的话,麻烦去翻一翻第八航空军实力的增长,即使是在所谓的“高强度作战”阶段。

              • 家园 你没弄明白我到底在说什么
                • 家园 那你就说说明白就是了。

                  没关系的,来说说战争结束前的高强度作战是怎么回事,我很想听。

                  • 家园 细说

                    盟军对德国战略轰炸的战损率明显下降是在1944年春季之后的事情,在那之前盟军的远程护航战斗机还没有投入使用,在这之前的轰炸行动中盟军可是说是损失惨重:

                    1943年10月14日轰炸施魏因富特轴承厂,出动轰炸机291架,被击落60架,击伤138架,400多空勤人员丧生或被俘

                    1943年1月27日轰炸德国港口城市贝尔赫尔姆斯豪芬出动60架,3架被击落,4架遭受重创,此次行动中美军飞行员死亡21人,被俘29人,受伤17人

                    1943年5月16日英国19架“兰开斯特”轰炸德国水库大坝,损失10架

                    1943年4月17日对德国布莱梅地区轰炸,出动115架,损失达26

                    1943年4月6月13日,在对基尔军港轰炸,出动228架,损失32架,这还不包括飞回基地后报废的

                    这些还只是比较大规模的轰炸行动记录,那些小编队的轰炸战损比例其实更高

                    战略轰炸的损失比例只是在1944年春季以后才下降到可以让盟军接收的程度,在这之前因为巨大的人员和飞机损失盟军曾数次打算停止战略轰炸。即使这样,对德国的整个战略轰炸还是付出了美国1.8万架飞机,4.3万人和英国2.2万架飞机,4.7万人的损失,以飞行部队和地面作战部队的人数对比来讲,损失比例是很大的。

                    即使是在44年夏季到45年4月停止战略轰炸这段时间里,因为战损可以容忍,盟军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轰炸,9个多月的时间里投弹量超过之前战略轰炸的总和,仅9月就有十几次千机轰炸,这样的作战难道不能叫高强度?

                    以前期这样高战损比例和后期的高强度轰炸,必然要求大量的空勤人员补充,须知即使没有太多的人员伤亡,后期急剧扩大的轰炸规模也需要大量的机组人员,在这样强盛的需求下,培训机构必然开足马力训练新手。

                    到了45年8月,整个战争停止,美国人迅速的开始裁军(这个具体数字我就不举证了,朝鲜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军兵力的窘迫应该是有记载的),战争结束前庞大的战略轰炸部队面临着迅速而大规模的裁军才是导致培训机构停办的主要原因。绝对不是因为战略轰炸的战损率低或者所谓没有高强度轰炸所致。

                    谢谢你和我抬杠,不然我还真没劲头去查这些枯燥的数字。

                    另外,说话客气点儿死不了人 ,用最刻薄的语言来回应别人的发言并不能佐证你的观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