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Life杂志里的朝鲜战争(1)敌人的面孔 -- pxpxpx

共:💬689 🌺3480 🌵5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家园 很喜欢这样的讨论

心平气和的聊天、动脑,不管讨论结果怎么样,总能跟着您多知道一些资料,长些学问。

我认为当时朝鲜战场上中美两军就像一根弹簧。往北压一点志愿军反击的力量就更大,往南压一点,美军反击的力量就更大,而这个平衡点就差不多在三八线。

我认为李奇微的功绩一是您说的发现了志愿军后勤保障只能维持一周左右的进攻,即所谓“礼拜攻势”,第二是严格控制美军各部队每天的攻击和撤退,他指挥的战役美军每天撤退的距离差不多就是志愿军徒步追击的距离,而进攻的时候也划出一条线,避免了麦克阿瑟时期各部队攻击距离过长导致容易被志愿军分割包围,这是针对志愿军擅于长途穿插奔袭而制定的战术,有很强很明显的针对性,事实也证明了其有效性。这样既能保持接触,又避免各部队之间联系被切断。

家园 李奇微确实非常值得研究

国内的专业部门对他的研究应该是非常深入的。

除了您说的几点以外,李奇微还特别的强调与敌人保持接触,不停的督促部队将这一点形成制度,进一步的讲,就是每个部队,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必须时常组织阵前侦察,巡逻,避免与志愿军部队脱离接触,并根据志愿军的具体方位和力量制定下一步行动的计划。

另外,李奇微从不回避问题,逃避责任,留下了一些思路清晰,行文也非常出色的战地命令和演讲,如下面的一篇回答官兵"为什么来到朝鲜",又"为什么而战"的演讲,堪称经典:

21 January 1951

MEMORANDUM FOR: Corps, Division, Separate Brigade or RCT Commanders, and Commanding General, 2d Logistical Command

SUBJECT: Why We Are Here

1. In my brief period of command duty here I have heard from several sources, chiefly from the members of combat units, the questions, "Why are we here?" "What are we fighting for?"

2. What follows represents my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3. The answer to the first question, "Why are we here?" is simple and conclusive. We are here because of the decisions of the properly constituted authorities of our respective governments. As the Commander-in-Chief, United Nations Command, General of the Army Douglas MacArthur said publicly yesterday: "This command intends to maintain a military position in Korea just as long as the Statesmen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cide we should do so." The answer is simple because further comment is unnecessary. It is conclusive because the loyalty we give, and expect, precludes any slightest questioning of these orders.

4. The second question is of much greater significance, and every member of this command is entitled to a full and reasoned answer. Mine follows.

5. To me the issues are clear. It is not a question of this or that Korean town or village. Real estate is, here, incidental. It is not restricted to the issue of freedom for our South Korean Allies, whose fidelity and valor under the severest stresses of battle we recognize; though that freedom is a symbol of the wider issues, and included among them.

6. The real issues are whether the power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s God has permitted it to flower in our beloved lands, shall defy and defeat Communism; whether the rule of men who shoot their prisoners, enslave their citizens, and deride the dignity of man, shall displace the rule of those to whom the individual and his individual rights are sacred; whether we are to survive with God's hand to guide and lead us, or to perish in the dead existence of a Godless world.

7. If these be true, and to me they are, beyond any possibility of challenge, then this has long ceased to be a fight for our Korean Allies alone and for their national survival. It has become, and it continues to be, a fight for our own freedom, for our own survival, in an honorable, independent national existence.

8. The sacrifices we have made, and those which we shall yet support, are not offered vicariously for others, but in our own direct defense.

9.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issue now joined right here in Korea is whether Communism or individual freedom shall prevail, and, make no mistake, whether the next flight of fear-driven people we have just witnessed across the HAN, and continue to witness in other areas, shall be checked and defeated overseas or permitted, step by step, to close in on our own homeland and at some future time, however distant, to engulf our own loved ones in all its misery and dispair[sic].

10. These are the things for which we fight. Never have members of any military command had a greater challenge than we, or a finer opportunity to show ourselves and our people at their best -- and thus be an honor to the profession of arms, and a credit to those who bred us.

11. I would like each commander to whom this is addressed, in his own chosen ways of leadership, to convey the foregoing to every single member of his command at the earliest practicable moment.

说这番话的时候,李奇微到朝鲜只有一个月。在我看到的资料里,军史专家对此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家园 E文不好,演讲存下来慢慢看

看看能不能翻出来。

家园 谁让他们来的

活该。。。活该。。。

家园 摄氏零下四十度的低温,够受的。

第一张照片,美国大兵的脸似乎给冻坏了。

可他还穿着厚厚的防寒服。

这叫俺想起志愿军九兵团,就是追着陆战一师打的那支部队,的一个连队,全连冻死在战壕里仍旧保持着准备冲锋的姿势。

他们没有防寒服。

当王牌撞上王牌的时候,冰天雪地里,即使几十个光着脚穿着帆布胶鞋的中国士兵,用两条腿徒步穷追着乘着卡车败退逃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官兵,成了一条怪异的风景线。

这是美国兵自己写就的。

关押在抚顺的日本战犯,在听到这样的结果后,终于低下他们不肯认输的头。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士兵感到骄傲。

家园 .
家园 今天的每日电信报上有篇文章纪念一位长津湖被俘的牧师战俘

老头儿,当时是随军牧师。在被俘虏前,还在给阵亡的英军士兵做弥撒。在战俘营里,也想组织大家伙儿做祷告,学学圣经什么的,但被禁止,只好天天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呵呵。不过,思想这东东,用灌输的方法,一般起不了什么作用。老头被释放以后,继续做牧师,活了九十多岁才Over。

家园 老头坚持做牧师的原因

那是他的职业,只望忽悠别人赚饭钱呢。

如果安排他在大陆做党委书记,他也可以讲马列的。

家园 【外一篇】说说只有在河里才想说的话

到今天,河里的气氛也还是不错的,说话没什么负担,所以就多说两句:

朝鲜战争,是一个太多人觉得很了解,太多人觉得很自信的话题,这可能要归功于多年来的宣传和教育,也得益于近年来出现的一大批可读性很强的书籍和文章,尤其是网上数不清的贴子和图片。如果随手在网上搜搜的话,不难看出这个话题在中文社区里的火爆程度。

但是真要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建议还是多读读美方的资料,尤其是网下的一些比较严肃的作品。

比如下面这本:

The Korean War: Handbook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这本书按照不同的研究领域,对90年代中期之前朝鲜战争的文献和研究做了一个综述。其涵盖面是相当广的。看过这本书之后,会对这边学术界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再阅读相关的书籍会更有针对性。

再推荐两本就是

The Forgotten War (Clay Blair)

This Kind of War (TR Fehrenbach)

和我读过的其他书比较起来,The Forgotten War资料非常详尽,对了解战争的第一年很有帮助。

This Kind of War也是一本不错的书,能读得下去,在详细介绍第一年的同时,也简要的介绍了战争后面两年的情况。

个人认为,这两本书对找到朝鲜战争的"感觉"很有帮助。其他的资料,还有美国军方的官方历史(网上可以找到,我在下面的一个贴子里给出了连接),再就是一些政府文件,期刊,报纸一类的东西。另外,需要了解某一次战斗的话,各个部队的战后总结报告,还有随军的历史学家在战场上收集,整理的战后总结报告都很值得一读。

总之这些资料都对还原战场,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有所帮助。当然这个方面的资料还有很多,我自己也在学习的过程中。

看过上面的一些资料之后,再来看这段历史,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就会有所不同。

下面就是我想聊聊的三个方面,供大家批判:

朝鲜战争停战,我方要价和最终结果:

简单的讲,我方的要价(不仅仅指官方桌面上的)包括台湾,联合国席位,和美国从朝鲜撤军,其他的当然也有,如战俘遣返,但是没有前面的几个重要。美国的政府,军方和议员对这些问题都有很深入的讨论,当时的媒体里对这些也都有报道。

而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

美国同意停战,实际上只承认了一点,就是以双方实际的战场位置划分朝鲜,其他的,一概没有买帐。

耐人寻味的是,当年美国军方51年5月末在朝鲜战场上一度取得了优势,美方想和中方直接接触,开始和谈,但是其驻苏联的外交官两次将这种请求送到当时的中方驻苏使馆,其结果都是没了下文。如果上面的资料属实的话,那中方当时在阵营里的地位就太值得研究了。

顺便说说伍修权50年末到联合国讨论台湾,朝鲜问题,当时美国媒体特意将他和苏联代表亲切握手(神态略显谦恭)和他严厉斥责美国时的照片发在了一起,用意很是明显,但也很可能反应了一些事实。

所以说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为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战争最多只是必要条件,却从来都不是充分条件。

当年马歇尔对麦克阿瑟的解职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麦的问题是他将军事手段当做了政治手段的替代,以为这个问题最终要军事手段才能解决,也就是依靠他来解决,但事实上,军事手段只是政治手段的一部分,政治目标最终还是要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

所以联系到朝鲜战争我方的代价和最终的结果,不能不说两者不相符。这当然不能一味的责怪当时的领导人,那个时代,整个亚洲的国家都在摸索自己的道路,不能对他们太过苛求。

但是,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如果还一味的只关注当时的战斗细节,并且沉醉在辉煌与感动之中不能自拔,那就有些不合适了。

说到马歇尔,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美国军人的素质

美军当时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要是从和印第安人作战开始算,到当时得有300年历史了。美军军官的教育也非常的正规,更加重要的是,军队和军人在国家框架里的地位和职责都异常的清晰和稳定,加之装备的先进,又都经过二战的考验,所以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当时军队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训练,还有就是战后裁军计划所造成的军队数量严重不足,到朝鲜战争前,美军的地面部队只剩60多万人了。

但是单就一些优秀的将领和军官来讲,美军当时还是很有些能人的,综合素质很不错。李奇微在战场上就不说了,他退役之后,又成为了非常成功的企业总裁,李总的企业规模很是不小,他曾管理过的Mello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search后来还成为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部分。看他当年给部下和国内军方写的命令和报告,总感觉这是个律师而不是军人,没想到还会做买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当年打上甘岭的北极熊团团长,他的团打了上甘岭头几天的战斗,最后夺下了表面阵地,然后换防到后方休整去了。这个人战斗意志还是很强的,在开打之前进行的侦察中,不但亲自摸上了上甘岭,而且还上了主峰,从那里查看其他的阵地,除此之外还亲自参加了阵前捕俘的行动。这个团长战后一直干到两星少将。到60岁退休后,又到一所大学主持那里的印第安历史研究,一直干了10年,到70岁才最后退下来。和志愿军在上甘岭打得昏天黑地的美军团长,最后竟然到大学做了10年的历史学家。

这两天,河里好象在争老人家的儿子在朝鲜的事情,其实朝鲜战场上的三任美军司令里,麦和李儿子还小,没法上前线,克拉克的儿子当时在军队,参加了朝鲜战争,下面的第8集团军里,沃克的儿子当时在朝鲜,后来护送父亲的陵柩回国,继任的范拂里特儿子也在朝鲜,还死在了那里,他们的老板杜鲁门只有女儿,但后来的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儿子当时也在朝鲜。下面的将军里,这种情况也不少。当时可是二战结束后,人人都想发财的时候呀。其实翻翻美国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当时美国是有这个传统的,二战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个儿子都在军队,其中至少两个儿子都在执行高风险战斗任务的部队当军官。其中的一个儿子还亲眼目睹了肯尼迪的大哥战死。

说到普通的士兵,装备,补给都不讲,他们的战场生活条件实际也很不错,前面讲的北极熊团,他们有专门负责洗衣和淋浴的部门。士兵可以洗完澡,将脏衣服留下,然后再回自己的工事里,下回再来的时候洗干净的衣服已经准备好了。夏天时候的娱乐项目有游泳,冬天可以打猎。其他的部队也大致如此。

这样的军队还能打仗吗?

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战场上,美军里有吓得崩溃掉的,也有带着自己的部队端着刺刀向志愿军冲锋的(后者还因此得了荣誉奖章MOH)。在战场上的美军可不是一触即溃,危急关头敢刺刀见红的并不少见。其他的不讲,打上甘岭的美军31团就把使用刺刀近战写到了经验总结里,理由是可以瓦解敌人意志。要没这两下子,靠那么几个军和流动性那么大的士兵(在朝鲜10个月左右就可以回国),早就顶不住了。

另外,从总体来讲,当时美军在远东的主要任务是防卫日本,对抗苏联可能对日本的进攻,朝鲜一直都不是第一要务,即便朝鲜开打之后也是这样。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两样干得都不错。还捎带着盯了台湾几十年。

扯远了,回头说说咱们的志愿军:

这个方面太复杂,只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美国老兵在谈到对志愿军的印象时,除了敬畏,其实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感情,那就是同情。

这种复杂的感情,我们自己的军队可能也体会过,想想老山炮战,当我们的士兵,趴在自己阵地上看着成营成团的越军冒着猛烈的炮火拼命冲锋的时候,他们的感受可能和当年美军看着志愿军冲锋时一样吧。

从心底里觉得,国家对当年的志愿军是有所亏欠的。正常状态下,一个国家是不应该如此使用本国士兵的。但是,当时出于不得已,只好如此了。毕竟人海战术也是战术,也有它的价值。

所以后来在调查麦克阿瑟解职而进行的听证会上,议员们质问马歇尔为什么不支持麦克阿瑟轰炸中国东北的建议,对中国了解很深的马歇尔讲,这样做效果很有限,因为

for one thing, life is cheap in China

快60年过去了,但愿没有人再这么想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就说这么多吧。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上花!这工作可能近期只有在国外的人能干了。多谢好文并希望

延续这篇所讲的工作。

家园 叹~~

看得我又眼睛湿了......

好在我们终于挺过来了!

家园 深有同感

看过一部分goodbye darkness, 写的是美军在太平洋的岛上和日本人打,作者就是一名士兵(军官?),也是光荣与梦想的作者。

我们诚然应该牢记那些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精神,他们为这个国家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做出的功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场战争的别的方面。我们的无奈,我们当时的地位。

我赞同从对方的视角看自己是理解历史不可缺少的手段。否则,某些误解,激情就会像正像反馈一样无节制的被放大,后果就是不知己,更不知彼。

我从来不相信精神和肉体可以战胜钢铁和炸药。我们需要的是强悍的精神指引下的钢铁和炸药。

那段历史应该有更深切的研究,毕竟它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

家园 上花,握手
家园 讲得好,这个应该单开一贴了,隐在这儿埋没了
家园 上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