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Life杂志里的朝鲜战争(1)敌人的面孔 -- pxpxpx

共:💬689 🌺3480 🌵5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Life杂志里的朝鲜战争(4)长津湖照片背后

1950年12月25日,50年代的第一个圣诞节,如果人们翻开当天的LIFE杂志,那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将是下面的一组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照片里的士兵来自海军陆战1师,正和自己的部队走在从长津水库(也叫长津湖)撤往兴南港的路上。照片是当时LIFE杂志一位叫 David Douglas Duncan的战地记者于12月9日拍的,也就是撤退开始后的第4天(如果这位士兵走运的话,他还要再走两天多才能到达安全地带)。

当战地记者发现他时,他正在用勺子费力的抠着冻硬的罐头,眼睛里了无生气。记者问他"如果我就是上帝,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圣诞礼物?",士兵几经努力之后,终于费力的说出下面的三个字:

Give me Tomorrow

照片旁边的文字写道:

This is the face of a man who eats frozen rations in the snow and who may be interrupted at any moment to run, to fight or to die.

毫无疑问,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过这张照片的人都不会将它忘记,正在欢庆圣诞节的美国人也因此记住了万里之外的一个地名 -- 长津水库。

照片上士兵的神态很特别,但在战场上却并不少见,用专门的术语 来讲,这叫 thousand-yard stare,是在战场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士兵常会出现的一种表现。他们看似凝视远方,其实已经处于失神的状态了。

在下面这张照片的旁边,有这样一段文字:

There was a Christmas in Korea, although it was all over before the 25th of December. It was a cold and bitter Christmas, but Americans can be more thankful for it than all their parties and presents. It took place in the valley of shadow of death, through which Marines and soldiers fought their way from the Changjin Reservoir to haven on the Japan Sea. This is the story of the incredibly gallant Marines, who fought fantastic odds but brought their equipment, their wounded and their dead. This is what it was like for those who survived unhurt, for those who were wounded and pulled through and for those whose Christmas is now forever.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近60年后的今天,读到这段文字,仍觉得自己的心被每一个字敲击着,一如第一次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的感动。

恪尽职守的士兵永远是值得尊重的!

David Douglas Duncan在半年后的51年夏天出了一本书,叫This is war,其中有一章叫"Retreat, Hell!"就是专门讲长津撤退的。

在书的结尾,作者专门提到了自己当时所使用的设备,有意思的是,他竟然给自己的莱卡相机换上了日本镜头,这种深受他赞许的镜头就是尼康(Nikkor)。据作者讲,整个长津撤退中,他使用的就是这种镜头,在胶片都被冻裂的低温下,尼康的镜头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色。

真实的历史往往有一些怪诞,有一些辛酸:

在朝鲜的战场上,12个师的中国士兵,爬冰卧雪,不顾伤亡的端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武器,赶着美军陆战1师的2万余人"向另一个方向进攻"了一个星期,而将这一切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两架装着日本镜头的德国相机。

几张照片,不经意间将世间的现实和残酷暴露无疑。

元宝推荐:禅人,
家园 柯达不是美国货吗?我有点晕……

而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又来自于另外一家日本企业--柯达。

家园 您说的非常对,我确实写错了,见笑
家园 未必如此啊

你这写法可有些春秋笔法了。麦克阿瑟早就被撤掉了。至于说所谓美军多加节制的话,根本连美国人都没说过,如果能再向北,而李奇微没去做到的话,那你太藐视李奇微了。如果不给李奇微增兵扩大战争的话,事实上战线就只会在38线附近,越向北,志愿军的补给线越短,作战能力越强,越向南,美军的海空优势越能得到发挥。美军理想的防御线是在更北些,尝试了多次,未能到达才停止的。现在分界借用当时停战谈判的话,是双方实力均衡的结果。

家园 美国人,他们活该
家园 【讨论】美国政府对军队的节制是实实在在的

美国政府在麦克阿瑟被撤职前就试图对军队多加节制,到1951年4月11日将麦克阿瑟解职以后,这种节制就更加明显了。当时他们给美军在朝鲜画出了一条线,并以此作为向北全线进攻的终点,这条线的位置就在Kansas-Wyoming Line,对照地图,很容易看出这就是38线大致的位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条线一旦画出,就算是在51年5月下旬的几天里取得巨大胜利之后,也没有松动。所以Van Fleet很不甘心,也很郁闷。他退休之后,在1953年5月接受媒体采访,公开指责政府当时对部队的限制,言辞是非常激烈的。

从现在的资料上看,当时美国政府是想停战求和的,当然它不是没条件的,也不准备作出什么实质性的让步。

总之这方面的资料很多,英文的官方战史资料在下面的网站上就有很多,图书馆里更是海了去了。

http://www.history.army.mil/html/bookshelves/resmat/KW.html

当然有一点我很同意,就是尽早和谈其实非常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一点前线的将领未必看得那么清楚。

家园 美国人没白忙乎

翻开韩国的旅游地图,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一些塔尖一样的图标散布在各处,尤其是在边境线一带。

那些都是联军的陵园,有很多就是美军士兵埋骨的地方。

为了国家利益,美国也同样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家园 到底是谁叫他们到我们这儿来的?

战争与和平中库图佐夫是这么说的

"可是他们,你们看一下他们已经落到何等地步,”他指着俘虏们说道,“比最糟糕的叫化子还不如。当他们强大的时候,我们不可怜他们,可是现在可以可怜可怜他们了。他们也同样是人嘛。对不对,弟兄们?”

他环顾四周,从盯住他的那些倔强的、报其崇敬的、又是困惑不解的目光中,他看得出来都同情他所讲的话:他的眼角和嘴角皱起来,显露出一个普通的老年人的微笑,他愈来愈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他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犹豫不决地低下头。

“不过,把话又说回来,到底是谁叫他们到我们这儿来的?活该,这些畜……畜……!他突然抬起头说。

家园 这句话怎么让我觉得是中国人没白忙活

那些都是联军的陵园,有很多就是美军士兵埋骨的地方

家园 这么多的资料你没有认真看

堪萨斯线从来就不是作为向北进攻的终点,只是军事上的一条最好防守的线而已,更不是美国政府划的。如果李奇微能凭手中的兵力打到鸭绿江,美国政府没什么不同意的,问题就是要增兵,还不知道结果。

家园 到"对中国开战,取得全面胜利"所需付出的代价 是啥啊

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再次细读各方的陈述,仍可以感受到各方激辩时的直白,深入和严谨所带来的震撼。那简直就是一群律师在法官面前和犯罪嫌疑人的反复较量。(以后有时间一定会好好写写)

对这个感兴趣哈:)

家园 堪萨斯线可不是政府给的一条终点线,而是李奇微的步步为营

李奇微上任以后研究了麦克阿瑟时期打输的几次战役,发现了志愿军后勤上的弱点,然后在志愿军攻击结束的时候发动反击,为了不给志愿军将突出太多的美军分割包围打反击的机会,就制定了前进目标,到了目的地就不允许再往前走,那条线是李奇微在战场上制定的一条对自己有利的防御线,也就是说李奇微制定了步步为营的战术,这个战术对美军来说是有利而且成功的。而非美国政府为了节制部队而制定的终点线。

到了后期,朝鲜战场上双方实力达到均衡,无论哪一方进攻的代价都会极大,尤其美国人绝对不能接受那么大的伤亡,否则就需要从欧洲往朝鲜调兵,这时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调兵的话就影响了欧洲的安全,战场均衡就达成了,所以这个时候停战对双方都有利。从政治和军事上双方都能接受。

嘿嘿,发现国际上说来说去都是中国和美国,没有朝鲜韩国啥事,彻底无视其存在,真是可怜哪,棒子国还想当世界大国要在国际上说话,这又可悲了

家园
家园 Kansas-Wyoming当初确实不是为节制美军而划出

我上面的贴子里也绝没有这个意思,如果将原文改成:

当时他们给美军在朝鲜划出了一条线,并以此作为向北全线进攻的终点,这条线的位置就在Kansas-Wyoming Line,对照地图,很容易看出这就是38线大致的位置。

这样我的意思应该就更加清楚了。

另外,国内的资料讲李奇微的厉害之处主要是强调他发现了"礼拜攻势"这个志愿军的软肋,并加以充分利用。

而美国的资料非常强调他短期内对美第8集团军战斗精神的恢复,并认为这才是后来美军取得优势的关键。个人也认为后面的一个因素要大一些。

当时,李奇微冒着朝鲜一,二月份的严寒,坐着没有暖风的敞蓬吉普来往于各个前线部队之间,了解实际情况,同时撤换了很多师,团一级的指挥官,这些对部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下面美军25师一位团长的回忆。

当时美军刚丢掉汉城(51年1月初),李奇微命令该团立即派坦克向北进攻,保持和志愿军的接触,当时两个人的对话是:

Ridgway:Michaelis, what are your tanks for?

Michaelis:To kill.

Ridgway:Take your tanks north.

Michaelis:Fine, sir. It's easy to take them there. It's getting back that's going to be most difficult. They always cut the road behind you.

Ridgway:Who said anything about coming back? If you can stay up there 24 hours, I'll send the division up. If the division can stay up there 24 hours, I will send the corps up.

当时李奇微到朝鲜也就是2-3个星期的样子吧。

所以说,有些说法未必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尤其是当年缺乏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流传甚广的结论,在资料充足的今天,更需要对其重新进行检验。

家园 谢了,这可是通货紧缩时期。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