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再谈陈光兼回bos兄 -- Bigmouth

共:💬11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再谈陈光兼回bos兄

俺在楼下提到过陈光,那这儿也似乎应该就陈光的“名”再说两句。

楼下bos兄说“陈光在历史上不是出名的人物,后来不出名也并不奇怪. ”这句话里后半句说得没错,前半句却与史实不尽相符。

先谈谈115师代师长的问题。当时确实是如bos兄所言有两个任命。如果仅从组织角度看,中央军委是八路军总部的上级机关,八路军总部需从军事上到政治上组织上服从中央军委的领导。这样任命陈光的命令即使早到达了七个小时也应该因为中央军委的命令更具权威性而被取消。那为什么仍是陈光而不是罗荣桓在此后数年里担任115师代师长?其原因就是因为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更具合理性:罗一直是做政治工作,从没有担任高层军事主官的经历。这并不是说做政治工作就一定搞不好军事--正面的例子还是不少。但毕竟政治主官和军事主官的责任及所需的知识和经验还是有很不一样的。所以如有合适人选,还是从军事主官这条线上提拔,特别是高级指挥官。而陈光从其经历(是115师的底子红一军团的老人)到战功(这点下面还要谈到,而战功在那个年代基本就是指挥经验的代名词)都无疑是最佳人选。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这并不是陈光第一次代理林彪的职务。在林彪离开红一军团担任红军大学校长后不久陈光即以副军团长的身份代理红一军团长(基本就等同于后来的115师代理师长)直至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15师成立。这里必须认识到的是八路军总部发出的任命因其合理性而得到了其上级机关中央军委的默认。如果中央不追认一个任命,那不说一个陈光,就是张国焘这样份量的也坐不住得乖乖下来。

红军基本上就是由中共领导的各地的暴动起义武装而组成的。由此特点决定了红军部队的多样化--拉起一支稍具规模的队伍就是红X军,下面自然就常有若干师长,所以红军里当过师长的没有一百多也有好几十。但师长和师长是不一样的,依其所率部队的历史,战斗力和地位而定。陈光从1932开始就担任红军师长,而且多是主力师师长,比如红二师--这个师正是因为战斗力强而被选作突前前锋为中央红军开路。

bos兄说55位上将里没有多少人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这是事实。但正如同红军中师长跟师长的地位不同一样,上将跟上将也不一样。这55名上将中多是战功卓著者,但也不乏论资历搞平衡或者是因强调政治工作的地位而提上来的。不说上将了,就是大将里也有不少这样的。这是历史和政治的必然。可是很自然地一般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以军事指挥才能而著称的将领身上。而这些将领的名字也是与他们指挥过的著名战斗(役)紧紧相联的。比如军中三杨,提到杨得志人们就会想到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提到杨成武人们也会想到泸定桥腊子口黄土岭。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打过的硬仗,如突破湘江,强渡乌江、攻打娄山关、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攻占腊子口等等,任何一名红军指挥员只要参予指挥了其中一场战斗就足以凭此留名军史。陈光则参与指挥了其中多场战斗,并直接负责指挥了飞夺沪定桥和攻占腊子口这两场战斗。正是凭如此战功陈光在腊子口战斗后不久即担任红一军团副军团长,成为林彪的副手,地位仅在林聂之下。1944年陈光在延安学习时,党小组在《对陈光同志的历史总结》中特别提到:“在长征中腊子口攻坚,陈光对中央红军北上,渡出险境,贡献极巨。”

陆房突围站陈光是有对敌情判断不确的责任,但该次突围战本身在军事意义上则是一次出色的战斗:日军八千余人在陆房村将115师师直,686团及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共3000余人(其中有不少非战斗人员)团团围住,猛攻一天却不得进半步。待天黑后日军不敢夜战就地扎营围困陆房准备第二天继续进攻,但陈光率队沿山间小路悄无声息突出重围。是役日军自报伤亡自大佐联队长以下一千二百余人,而八路军则伤亡三百余人,损失主要在骡马辎重上。相比三年后五一大扫荡八路军总部及129师突围战,这次突围要漂亮得多,在人员和物质方面的损失也要少得多。

陆房突围战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政治上的意义。115师进军山东是未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但由于陆房战斗的出色战绩,蒋介石也打电报给朱德和彭德怀,表示“殊堪嘉慰”,等于使国民党在事实上承认了115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

罗荣桓到山东后不久就担任了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及山东军区政委,可称山东政治第一人,但陈光则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直到43年陈光离开山东赴延安党校学习罗才兼任山东军区司令,成为如bos兄所言政治军事第一人。

至于115师分兵,是当时八路军各师的统一行动,并非只115师一家如此。因当时中央军委的决定是不与日军在正面战场纠缠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根据地。这样大部队作战已不适合在当时的形式,故各师均实行分兵。如129师就取消了旅的建制,将主力部队全部分遣至各军分区,俺们并不能因为这个就说刘伯承是个名不符实的师长。分兵之后115师任何一道由师部发布的命令也必定是“陈罗”合署。

在陈光赴延安后当时的延安审查小组经过全面考核,在陈光的《历史总结》中作了如下评述:“陈光是我军有数的军事人才之一”“抗日战争中,陈光率115师转战华北,1939年进入山东,创造了梁山歼灭战、陆房突围等有名的战役,使我党我军威名远扬,鲁苏局面大开,根据地建立。”

将陈光与贺晋言比较是不太恰当的。当陈光32年担任红一方面军师长的时候,贺还只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骑兵大队副大队长(直至35年末贺才担任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师长);在红军大学中陈担任一科(高级干部科)科长,其政委为罗荣桓(元帅),是贺的领导;红一和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时,陈是两大主力旅旅长,另一旅长是徐海东(大将),当时贺只是一地方守备部队的团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团长);直到43年贺才升任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旅长),仍属地方守备部队,而陈已是一方之帅的115师代师长。

两人相同之处是都出席了七大,不同之处是两人在七大之后的命运之路,陈因与林彪矛盾日益激化而抑郁不得志,贺则一路顺利。直至高岗自杀出局,贺才因任高岗东北军区副手的连累而在授衔时只得少将(另有说林彪对他也不感冒),成为唯一一名副兵团级少将。考虑到这个因素,暗示陈光只应得少将军衔更是不妥。

俺这里不想评论陈光后来的结局,想提的只是在反映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的文史资料中(含个人回忆录)陈光所占的篇幅和其战功完全不成比例。楼下俺说“甚至到目前”是因为身处海外有点孤陋寡闻了,但说直至九十年代初还是符合事实的。

七十年代后期出过一本红军长征回忆录集,回忆录作者均为党政高级干部。文集中对长征途中的主要战斗均有详细回忆,影响很大(广播中也常有播讲),是当时平头百姓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读物。里面有杨成武对其参加过的著名战斗的几篇回忆,但全无一处提到“陈光”。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年代对此还可以原谅的话,前不久曾阅读九二年出版的《杨得志回忆录》,也并无印象有相应地提及陈光(实际上三杨均是343旅出身,可说都出自陈光手下)。1996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1999年版的《辞海》的条目里有了以前许多要避讳的名字,但仍无“陈光”。又现场试了一下古狗“腊子口 指挥”,得1060条返回。再试“腊子口 指挥 陈光”则返回54条。试点击第一条返回:“打通天险腊子口_读书频道_新浪网(”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85625139_linshisanxiongdi/82.shtml),则其中只提到陈光一处,是“林彪、聂荣臻冒着大雨,赶到红二师师部,与师长陈光、政委肖华及第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一起到腊子口查看地形,并研究了攻打方案”,然后后面就剩林彪和杨成武,没陈光什么事了。如此写法如何能让人看出“贡献极巨”?莫非真是如林彪曾经对陈赓说的那样:“有他 (指陈光)无我,有我无他。”?

家园 【文摘】转温相的《谈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的遇难》

在网上查证一些史实的时候意外发现温相不久前在文学城也发过一篇论陈光。记得有人提过国内上不了文学城,就顺手也转过来。

文中一处微瑕是温相提到“一一五师三个旅长”,事实上115师只有两个旅:343和344旅,旅长分别为陈光和徐海东。

--------------------------------------

陈光也就是最近几年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的,以前我们知道的直罗镇战役等著名战斗哪里会把陈光的名字和他们联系起来呢?荣老板发了个贴子叫八路军名将陈光,有朋友问了为啥叫八路军名将?我以为陈光一生最风光的就是在八路军时期,一一五师代师长,和罗荣桓齐名,那时候我党编了八路军三个师,徐向前、萧克也才是副师长,我党的第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外延山东解放区那就是陈罗一起开辟的。现在我们就是看罗荣桓的回忆文章和回忆罗荣桓的文章都还能看到老部下们怀念陈光的东西。

陈光人很暴躁,可是对战士非常好,我发现我军不少这样的将领对上边火气大的不得了,对下边却是异常的和气,陈光也是一位。一一五师的老战士写的《陈光师长为我炒菜》九十年代登在《党史通讯》上,很感人的,然而,陈光最后落到了那么一个下场,刘少奇、彭德怀这样的大冤案都平反了,他还没有平反,待遇和四方面军真正犯了错误的李特一个样子。让人纳闷啊。

我们经常说性格就是命运,这话有点绝对化,可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就说陈光吧,他在红军的时候就是一军团副军团长,后来代理军团长,他和林彪的关系很好,否则一一五师三个旅长,林彪怎么会推荐陈光当代师长呢?然而陈光进入山东以后威望高了成绩大了,林彪回来后,陈光去延安汇报工作,林彪请他谈谈师里面的情况,陈光就那么蜻蜓点水的说说,林彪能舒服吗?林彪请你当代师长不是请你把他放在一边,他们都是带兵的出身,都知道军队之于自己的重要性。一一五师里面有人说这个是林师长留下来的点子,陈光就不爱听,说:“现在是我当家,按我说的办。”你想想,这话传到林彪耳朵里,林彪怎么想?平心而论,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当着现任领导说前任领导的优点,肯定要挨板子的,哪个现任领导就是度量再大,他心里也不见得以为然,所以,陈光的反映是正常的,不过有一点陈光忘了,这个前任领导并不是一走了之了,山不转水转,陈光后来还是回到了林彪的帐下。陈林冲突最严重的是在一九四八年,一年以后,林彪腾出手来和陈光算了一笔总帐,不过这次还是同志式的的批评,

就是程序不对,林彪单独找人来批陈光,陈光当然不服,告状到罗荣桓那里,罗就给压下来了,没有和林彪说,罗其实是同情陈光的,不过罗的纪律性很强,你想林彪作为上级批评一个下级,再不对吧,那也是组织范围之内的事情,政委和司令员要是为了这个事闹起来那就不是一般意义了,军队里面更是如此,说到底只要有军队存在,军阀作风就死不了,谁来也白扯。当新兵的就要给老兵打洗脚水,这是规律。

然而,南下之后的陈光命运多舛,又和叶剑英闹了不痛快,这件事应该说该着,叶剑英本来对林彪意见就很大,他一直怀疑陈光是林彪派来监视他的,陈光又闹意见,所以,几次广东军区开会,陈光就和叶顶牛,连聂荣臻都知道了,聂是一军团的老政委了,就出面给陈叶和稀泥,陈光一张嘴把聂也给得罪了,就算你陈光名气再大,军功再高,一个大将军衔到头了吧?一个大将得罪三个元帅量级的,还都是毛泽东喜欢的元帅,谁敢给你讲情?谁又能给你讲情?

陈光为什么平反的很晚,给他做的结论是组织路线错误,说白了就是不服从上级,这个错误哪个领导也受不了,一个下级说翻脸就翻脸,上级的威严还怎么办?何况在那个年代里,所以,陈光就这么一直沉着,直到八八年做了结论,八九年发了抚恤金。由陈光这件事想到彭德怀,他们都是不错的人秉性正直、刚烈,然而处理问题的办法和方式并不可取,庐山那会儿,连林彪私下里都说彭的信写的不错,就是急了点。所以,我们经常说工作方法很重要,不是没有道理的。

家园 陈光的代师长一职成色不足

344旅在115师从五台山南下前就划归集团军总部指挥,以后再未归建;直属师部的独立团和骑兵营随聂留五台山,也从此脱离115师,到林受伤离职后,该师其实只剩343旅,集团军总部命陈光代师长本身顺理成章,与当旅长指挥的部队没什么区别(后来多了个补充团,但挺进山东时又留山西),但因毛属意罗,故主持全面的还是罗,到38年底罗正式扶正师政委后,陈更只能望其项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政主官间的关系。

不过BM兄说得很对,陈在红军时期的地位比贺晋年高,再说贺的少将本身也已低了。陈在七大后地位就不行了,否则可比黄克诚,两人在红军、抗战时期地位相仿;但只要陈后来不再出事的话,军衔也可以刘亚楼(红军时期陈的师政委)、肖华(八路时期陈的旅政委)等为参照坐标。

广东的事陈是犯了大忌,但结局如此惨,罪不当此吧。还是人缘的问题。

家园 写得很好,顶!
家园 陈色足不足,靠的是实力

不多说,就说两点。

1。战争时期,下属部队调拨给其他兄弟部队甚至取消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只要部队的建制还在,说明它的架构和干部就不会消弱。你不能因为115师把344旅、独立团和骑兵营调拨出去就说115师变成旅级单位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15师不但没有因此萎缩,还日益壮大,成为共产党抗日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而陈光,正是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指挥,所以,他这个代师长是没有水分的,要说水分,就是一个代字。

2。关于政委的问题。除了军事以外,共产党历史上政委的权力一直比军事指挥员大。项英就比叶挺权大,刘少奇和饶簌石就比陈毅权大,邓小平也比刘伯承权大。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谈官大官小的问题,我们谈的是军事指挥上的作用。陈光毫无疑问在军事上为主要负责人。罗荣桓是个好人,资历又极老,但就军事才能来说,还远没有得到公认。所以,在军事方面,我相信陈光起的作用更大些。

家园 这个说法比较模糊

山东根据地的领导人,先是徐向前,后是罗荣桓,115师当时只是山东军区的下属单位,他的大发展恐怕主要还应该归功于那两位领导有方,比如徐向前一次就从山东纵队划了3万人枪给115师。

家园 补充一下---红军时期的陈光

红军时期,陈光的名字和不少著名的战役战斗联系在一起的。

早年,陈光曾任林彪首下副连长,一次战斗中,林彪的指挥所被包围,陈光奋力击退敌人,使指挥所没有落入敌手。陈光自己还受了伤。某种意义上说,陈光是林彪的救命恩人。

陈光由于不断取得战功,1930年任红1军团红10师师长。在数次反围剿战役中表现卓异。接着任少共师师长。后来被老毛任命为红2师师长。红2师是老毛嫡系中的嫡系,基本上是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老班底。

长征后,强渡乌江、攻打遵义、占领娄山关、飞夺泸定桥,都是红2师的杰作。而且红2师还是获得腊子口大捷的主力。

红军大学时期,林彪是校长。陈光是一科科长,罗荣桓是一科政委。科长一般都是军事指挥长官的角色。可见两人合作关系从这时就开始了。西安事变后,陈光担任红一军团代司令,而政委是大名鼎鼎的聂荣臻。

44年的时候党小组在《对陈光同志的历史总结》中特别提到:“在长征中腊子口攻坚,陈光对中央红军北上,渡出险境,贡献极巨。”

家园 徐向前在山东呆的时间比较短

徐向前在山东呆的时间比较短。39年北方局建议成立独立的纵队,整合山东地区所有共产党管辖军队。当时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下属115师和山东纵队。徐向前任司令。但随后不到一年时间,徐向前调离山东,远赴延安。第一纵队的番号随即取消。后来中央决议: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是书记,陈光等六人是委员。委员会全权负责山东一切军政事宜。山东纵队划归115师指挥,军事上仍由陈光负责。但从隶属关系上说,还不属于115师。陈光43年才离开山东去延安参加七大,其后罗荣桓成为山东军政一把手。所以飞兄所言并不符合当时情况。那三万人之说,并非是徐向前送给115师的,而是统一军事指挥的结果。

家园 我的观点

--陈光在历史上不是出名的人物,后来不出名也并不奇怪.--

是指原贴住说的没有陈光的名字就是歪曲了历史而言.

陈光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没有到普通(通俗)历史读物非写不可的地步. 除非是研究红军历史, 或某党抗日的专著.

实际上腊子口战斗很形象的体现了他的地位. 介绍腊子口, 不能不提林彪,不能不提杨成武,王开厢. 而陈光只能是个参与指挥的角色, 提不提他, 都不影响事件的原貌.如果是专门研究腊子口, 那么也许得说说陈光在其中的作用.

红军时期, 一方面军很少有以师为单位的活动. 这就使的所有的师级干部, 像张宗逊,张爱萍,彭少辉,彭雪枫,李聚奎这批人和陈光一样都没有什么在通俗读物里非写不可的事迹.

抗战中, 罗荣桓是党,政,军第一把手. 除非是研究115师或山东历史的专著, 是否真的有必要非得写上陈光.

内战中就不用说了.

要说歪曲历史, 陈光的例证说服力不够强. 正反两方比这好的例证很多. 陈独秀,张国淘,高岗,饶束石都是只黑不白. 另一方面, 总司令, 现在从不提他对湘南事变中极左路线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早年的朱毛之争是党史和军史上很重要的一章,决定了以后共军的组织路线和发展方向,现在很少有提的; 像刘伯乘, 现在是"军神"的地位了, 早年在苏区和李德同穿一条裤的事也不见踪影了.

家园 Bos兄的帖子,最后那一段很好

老兄的帖子前面的部分我不好说,但最后一段论述的很精彩。如果能把有关的史实充实一下,写成好几段,取个不错的名字,应该是非常好的一偏文章。

另外谢谢您提及我的那个帖子,不好意思,见笑了。

家园 看起来抗战期间,陈光和115师在山东关系还比较复杂

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请那位高手给澄清一下:

1. 115师曾直属于山东军区或者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军区和第一纵队,还有山东军政委员会都是不是一回事呀?

2. 115师或者陈光曾指挥山东纵队。也就是说,徐向前走后,115师基本上取代了山东军区或者八路军第一纵队的角色?期间,陈光在军事上负全责。山东纵队有多少人,是3万人吗?

3. 山东军事先由徐向前负责1年(1939),陈光负责4年(1939-1943),然后由罗荣桓负党政军全责2年(1943-1945)。罗荣桓是哪一年去的山东?是1939年吗?徐向前任司令时罗荣桓任什么?

然而无论如何,陈光和徐和罗是军事搭档也好,是军事副手也吧,徐向前和罗荣桓在解放后可都是响当当的共和国的十大元帅呀。

而陈光呢?是不是连少将军衔也没有给呀!平反后给了吗(王近山因邓小平的关系死后给追加了待遇,陈光有吗)?

有知情的给补充补充。

谢谢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