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给文艺作品中的石达开排名(上) 绝顶上上上中人物 -- numzero

共:💬9 🌺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给文艺作品中的石达开排名(上) 绝顶上上上中人物

6月27日系翼王就义纪念日,特贴此文以为祭。

本系列只讨论文艺形象,不拟过多涉及文史出入问题或历史本身的功过评价。

本系列点评作品依次如下

顾汶光《天国恨》(第一卷)《知遇》《狂澜力挽》《大渡魂》

寒山《此日临歧百感生》《1856年11月20日》《梦》(网上原创)

单田芳《天京血泪》《百年风云》(广播版)

唐浩明《曾国藩--血祭》

楚云飞《金戈恨》(网上原创)

李晴《天京之变》《血雨黯天京》

鄂华《翼王伞》

罗义俊 王小方《太平风云》

原上草《回京》《斥奸》(网上原创)

司马言《百年谜案》

聂震宁《天国之翼》

庐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忠王李秀成》《大渡魂畔千古恨》《西王妃洪宣娇》

陈舜臣《太平天国》(日本)

陈霭然《旷代人杰石达开》

无线45集电视剧《太平天国》(香港)

孙因《血染大渡河》

我未成名《天下布武》(网上原创)

张西庭 李德昌《魂断太平》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

广东电视台《洪秀全》

王云高《地狱门口的上帝--太平天国败亡写真》

马光复《五千年演义--晚清血泪》

月光流星雨《英雄略传?河祭》(网上原创)

王庆林《太平天国》(又名《天国悲剧》)

南宫博《太平天国》(台湾)

彭道诚《裂变--太平天国》(台湾)

张笑天《太平天国》

寒波《天朝悲歌--石达开》

陈白尘《大渡河》

牛贯杰《大渡河--英雄末路》

遇兰婷《霜剑寒箫》(网上原创)

魏文华《太平天国全史演义》

~~~~~~~~~~~~~~~~~~~~~~~~~~~~~~~~~~~~~~~~~~~~~~~~~~

正文:给文艺作品中的石达开排名

一 绝顶人物

1 顾汶光《天国恨》(第一卷)《知遇》《狂澜力挽》《大渡魂》

这是经典中的经典,旁人的评述,实不足以道顾先生笔下石达开形象之精彩于万一----它不仅是空前的,更有可能是绝后的,原因后面再说。

《天国恨》第一卷描写的是金田起义的筹备和酝酿,从主题上说,它是正面歌颂太平天国起义的“史诗”之作,然而在实际效果上,正如某位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书中的天国人物远不如清廷人物生动鲜明,正面人物如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的形象也不如反面人物向荣王作新张嘉祥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这位评论家也特别指出,石达开的塑造是个例外。

《天国恨》中公认写得最出彩的一正一反两个人物,正面的是石达开,反面的是张嘉祥。这部小说最初在《山花》杂志上选登,引起读者好评的“招牌情节”,就是洪秀全冯云山“访石相公”,与张嘉祥角智角力,争取石达开加盟的桥段----据作者说,这三章内容总共重写了十九次。

尽管《天国恨》已发表的章节仅仅写到金田团营为止,着落于石达开身上的笔墨原不及其他领袖人物重,但借用石达开出场前洪秀全评他那副写给理发店的对联的那一句话,“石达开的心胸、气魄、才干、抱负已历历可见。”

《天国恨》中的石达开登场,虚岁十七,然尚未露面,已是“豪杰之誉,遍传遐迩”;他的坐骑,是为国殉难的水师提督关天培的爱马,他的佩剑,是洪秀全当日与“斩妖剑”一同铸就的宝剑,都为传奇的英雄更添几分传奇色彩;他忧国忧民,满腔热血,却不妄动,而是谨守“不鸣则已,一命惊人”的古训,默默关注着时局;他壮志凌云,却没有野心,更不屑为争权势牺牲人格的骄傲和尊严,借裙带关系以邀宠,因而拱手让出“天婿”(天王妹夫)地位,成全了洪冯苦心经营的“政治联姻”。他深谋远虑,成府极深,却绝不虚伪造作,搔首弄姿----《天国恨》中最令人赞叹的情节之一,莫过于洪冯初次登门造访,开诚布公邀请石达开入会的曲折。当时,接待洪冯的石达开好友张遂谋因为深觉洪冯言谈不凡,值得认真考虑,便故意不让二人与石达开相见,并且暗示其如有诚意,当不吝惜登门再顾。张遂谋此举除欲检验洪冯相邀的诚意外,更欲为石达开抬高身价,因为“拜上帝会已经营数载,英杰定然不少。公子入会,未必就会受到器重。你饱读经史,必定深悉其中奥秘。欲人敬重, 终南捷径未始不是一途”。然而这一他人铺好的“终南捷径”,竟然遭到石达开的断然拒绝。他回答说:“二位先生以诚待我,应当报之以诚;大凡明智之君,庸臣不得备其位。逐鹿中原是何等艰难的事业,凭的是真才实学。如只侥幸取宠于一时,又岂能长久?创业艰难,如大浪淘沙,沙自去,金自留,何须玩弄手腕!”言罢,快马扬鞭,追回洪冯。这一份坦荡与磊落,真大丈夫也,直教人看得情难自己,恨不能飞入书中,与此豪杰浮三大白!

至于石达开的文韬武略,气度风华,《天国恨》采用了小处着手,处处体现的表现方式。理发店的对联,赛马会的英姿,临急应变的机智,惊天地泣鬼神的琴声,“温酒斩华雄”式的从容。。。。。。此非绝顶人物,孰当绝顶人物?

《知遇》是短篇小说,人物和情节皆与《天国恨》一脉相承,可算《天国恨》续章。小说内容极简单:身为下级军官的李秀成因为读“妖书”被东王下令处斩,被早已对其暗中关注的石达开从刑场救下。接着关押中的李秀成又在全军转移时被看守丢下,没有跟来,又是石达开力排“李秀成不可能回来”的强烈质疑,力求天王东王把全军开拔日期推迟三天,终于待得李秀成归来。

这部小说的第一主角其实是没有正式登场的李秀成,但用以衬托李秀成的石达开自身的光芒一点没有被遮掩住,反而写得相映生辉----绝大多数人写“伯乐”,只是单纯地写其对“千里马”的看重,信赖,呵护(窃以为那只能叫赏识和提拔,不能叫“知遇”) 而《知遇》摆脱了这种名不副实的俗套,石达开对于只见过一面,从未交谈过的李秀成,站到了他的立场上去代他设想。于是,陈玉成等李秀成的挚交好友都未曾想到,未曾体会到的李秀成的委屈之处,石达开想到了,而且感同身受。“理解”超越了居高临下的“见爱”,终于上升为“知遇”的境界。

中篇小说《狂澜力挽》是《天国恨》的又一个姊妹篇,描写的是太平天国西征“湖口九江大捷”的全过程。和《天国恨》一样,这部小说同样存在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太平天国一方人物形象单薄,流于平淡,反而是其对立面湘军的将领个个写得栩栩如生,鲜明难忘的问题。但石达开依然是例外。《狂澜力挽》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它同时塑造出两位立场相反,但同样才华横溢,谋略过人,善得人心的三军统帅----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石达开和曾国藩。这部小说中,二人的形象力度形成了奇妙的光影关联:光强影更强,而影逾强,光必逾强。纵横三省的广阔幅域上展开的千军万马的大鏖战中,两个对立方统帅的人格魅力几乎不分伯仲,终于使他们空前的碰得激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个人以为《狂澜力挽》中的曾国藩和湘军将领形象比《曾国藩》的相应人物塑造成功多了,和前者相比,后者简直就是一笔流水帐。)

反映九江湖口战役的文艺作品甚多,《狂澜力挽》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过早地把石达开推到稳操必胜的地步,反而“欲扬先抑”,处处强调太平军的“弱势”。石达开新官一上任,就处于无兵可调的窘境,部下意图谋叛,刚想弹压,随即想起手头没兵----这种情形,纵有多少良谋妙计,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连场小小反叛都无力镇压,何况要对抗泰山压顶而来的湘军?《狂澜力挽》就是这样先把人物逼到不利的绝境中,再一步步把死局走活,从而完成了从“奉命于危难之间”到“挽狂澜于既倒”的经过表现。

《狂澜力挽》是顾汶光的四部《天国恨》姊妹作品中唯一以石达开的文韬武略为侧重点的一部,但真正最感人的,依旧是人格。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被军民共尊“义王”,《狂澜力挽》中最具匠心的两段情节写的也是一个“义”字。其一是“情义”----曾经是他旧部和好友的黄再兴被东王下令锁拿回京,极有可能被杀,他明知此时见面对己不利,极有可能授予搬弄是非者口实,但反复思量,终究不忍让挚友在孤独寂寞中一去不返,于是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定与之话别。其二是“仁义”,对于叛将叛军的宽容和体谅,赢得了意图谋叛者古隆贤“翼王在世一日,决不复反”的誓言----虽然这个“誓言”史籍无载,却与历史上古隆贤的生平高度契合,作者捏合史料的能力已到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地步,以致这一虚构不仅不会显得突兀,造作,反而因与正史如此巧妙无痕地融为一体,几乎令人把它当成正史的“补遗”了!这个情节在《狂澜力挽》问世五年后被另一部小说《西征悲剧》借鉴,只不过降服古隆贤的对象变成了陈玉成。这样一改,牵强立现----因为古隆贤降清距其闻悉石达开死讯不过月余,距离他得知陈玉成之死却隔了一年又大半载了!

说到《天国恨》系列的第四部----《大渡魂》,优点和缺点都较《天国恨》明显。它对人物的挖掘更深刻,写情感更深沉,但张遂谋投敌叛变的情节令人吐血,用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来表现石达开的“自我忏悔”,迫不及待地借古人的口总结历史教训,也使作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尤其是,这些独白和自我批评实在缺乏说服力。关于作者的这种矛盾,有一位评论家在谈根据《大渡魂》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峤?遗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对石达开的出走,作品的“主题歌”作了明确的否定( “叶落枝,雁离群,千秋大错铁铸成。峨江碧血蜀山恨,万叠惊涛葬英魂。”),后又通过天王使者和石达开自己之口进行了批评。但是,对出走究竟错在哪里,带来了什么恶果,卸缺乏具体描写。相比之下,对石达开应该出走反倒写得较为充分。这就使“落枝”、“离群”这“千秋大错”成了概念的东西。这一现象,很有趣地说明了作者在石达开出走问题上“左右为难”的一种矛盾心理;在感情上,支持、同情、谅解人物的这一行动,然而一种流行的见解又让作者对人物的这一行动采用了否定说。 ”由于作者本人对翼王的远征抱著支持,同情,谅解的态度(作者本人对洪秀全极度厌恶,认为他“不但是我国历史上最腐化的革命派,而且是个只许我娶88个老婆却不许太平军夫妻在一起过夜的大独裁者,是他生生地葬送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对“理论家们或出于阶级偏见,或出于拍马的需要,还在把洪秀全当作民族英雄来吹捧,而把被洪秀全挤逼得不得不出走的石达开打成了“分裂主义””极端不平),而硬要在小说中对翼王的远征进行批判,这就不可能不出现文字与精神的断裂。一个说服不了自己的作者,又怎么可能说服得了读者呢?

尽管如此,《大渡魂》仍是迄今大量表现大渡河一战的文艺作品中最动人的一部,迄今未有能超越者。这是因为作者笔下的大渡河边“上演的是一出悲剧,然而它绝不凄侧悲凉,却反而激荡着一股气贯长虹的豪情”。有位论者说《大渡魂》的成功在于写出了人物的悲壮美,确实一语见地。《大渡魂》中的石达开“有着独立的人格,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受人支配的弱者,其悲剧只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同情,不可能带来崇高的审美享受,因此也不可能构成悲壮美。石达开显然不是弱者。从天京内讧后的出走,直到他兵败时“舍命全三军”,全是他独自作的抉择。这是他的高尚处,也是他的不幸处。荣,固然与他密切相关;辱,也一任自个儿去领受。这是一位失败的英雄,是生命中的强者,因此他才可能走进悲壮的范畴。”“悲壮美对于悲剧主人公的要求,显然不在于他不会产生过失,却取决于他对过失的态度。他不会诿过于人。。。。。。。正是石达开这独自去承受灾难的伟大人格,才使他得以走进了悲壮美的殿堂。”(《论大渡魂的悲壮美》)

《大渡魂》中最令我难忘的情节,是石达开为了减轻渡河部队的压力,把行军中一直没有使用过的翼王仪仗----标志他身份的黄盖伞亮了出来,借以将敌人的部份炮火转移到自己身边;是太平军将士们送别翼王之时,目睹一切的清军使者百思不得其解----石逆究竟用了什么手段,能让部下这样对他死心塌地?;是刑场之上,石达开既没有如一些人想象的”一拳打翻酒碗,再将监斩官和皇帝老儿大骂一顿”,也没有如另一些人想象的“抢过酒坛,一喝而干,然后吟几句绝命诗以明志”,而是接过酒碗,款款而饮,“那从容不迫之色,仿佛不知死神已经来到他的身旁,倒象在品尝生命的美色”;是那一句“不是以丰功伟业,不是以宏文巨著,石达开是以临刑前的一片丹心,一腔正气,使四川百姓充分了解太平天国和他。无怪死后数十年,并未受他恩惠的川民,会如此崇敬他,怀念他”的总结。

顾汶光先生从不讳言自己喜欢笔下这个人物,为了写好石达开,他自费“沿着石达开从金田村起义直到大渡河全军覆没为止的路线亲自走一趟;一方面广泛采集当地有关石达开和太平天国的传说,一方面描写起山川地貌环境来可以更加实在一些”,他阅读了大量文献史料,甚至在历史核心刊物上发表过相关论文。就冲这份良苦用心,他笔下的翼王也是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宁不论学识与文笔,真心再难得。

顾汶光先生笔下的石达开,是绝顶人物。

2 寒山《此日临歧百感生》《1856年11月20日》《梦》

这几篇短篇小说,写的都是有关翼王的极简短的片断,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当我想为翼王写点什么时,脑海中总浮现出《此日临歧百感生》的序言:

“不知道该怎样说他的故事。

我在荒原深处看见了一座废弃的神殿,

推开门,秋风和尘埃纷飞涌入,但龛上空空,-----------

只见一地碎片,在隔世的阳光下闪着幽暗的光.

你不要怪我拾荒人的手,我也知道拾起一些碎片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另一些碎片的背叛,但它们已叫我的指尖滴血,而天下哪一只手,拾得起所有的碎片?”

以及《梦》的附记:

“其实,最想表达的,是石达开,在我的梦里,他离天堂最近. ”

寒山笔下的翼王,是绝顶人物。

跑题的备注:《此日临歧百感生》中有一段洪秀全听闻石达开死讯后的描写,窃以为是对洪秀全的嘴脸勾画得最成功的文字之一,强烈推荐----

“洪秀全点了点头,慢慢地道:”当年犀牛岭下六人结义,只说同心和傩,生死祸福与共,哪知…..唉,不说了,…..只剩朕和他两个,而今他竟去了,啊,想来真像一场梦啊.我和他情如兄弟,怎不叫人心碎.”话虽沉痛,语气却略无哀伤之意,李秀成看见他眼睛里跳动着一种莫名兴奋的光.两人眼光一碰,如着火烫,立即闪开,心中都对对方厌恨已极.

却听洪秀全口吻一变:”当初朕对此人何等爱重,言无不听,计无不从,他竟有脸背朕逃了!哼,这等无义之人,枉称翼王,朕虽怜他,天亚爷到底容不得背主叛国的逆贼!”李秀成听他满口谎言,心中不住冷笑......”

二 上乘人物

3 单田芳《天京血泪》《百年风云》(广播版)

《天京血泪》中的石达开以“先声夺人”的方式走入故事中,人尚未出场,光芒已如划过破天际的闪电,让人精神异振,却不敢逼视。其来也挟天地浩然之气,不须倚权仗势,自有令人不敢轻谩的凛然。在非常有限的出场回数中,不仅他出类拔萃的才华与高尚的情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的“正直耿介”加上他的“胸藏锦绣”,最大效力是使任何人(包括权倾一时的东王杨秀清)做“亏心事”的时候,一想到他就觉得脑中“嗡嗡做响”。

据不严格统计,八十年代中期对石达开产生好感的人,绝大多数不是电视剧《石达开》的观众就是评书《天京血泪》《百年风云》的听众,而《天京血泪》听众据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2亿人次----尽管评书中的石达开并未洗尽李晴《天京之变》的影子,而又过份强调了他作为“军事家”的一面,但仍然相当精准地扣上了麦高文的评述:“勇敢无畏,正直耿介,英雄侠义,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前面提到顾汶光作品中对翼王远征的评价与他自身认知出现的断裂,无独有偶,单田芳曾公开宣言,“洪秀全这个失意秀才,以一个不中不洋的拜上帝会起家,他实际是沾了当时阶级矛盾激化的光,从弄虚作假的神灵附体到振臂一挥应者云集,洪秀全很快走向了自我膨胀,自欺欺人地真把自己当做了神。我们老祖宗狭隘自私的劣根性,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石达开却是走向自己阶级反面的侠义之士,他最终的出走完全是被逼无奈,绝非蓄谋分裂太平军。与其说是洪秀全迫害石达开,不如说他葬送了太平天国”,然而在他的《百年风云》,特别是最新版中,却仍然采取了主流说法中把洪秀全塑造成英明的革命领袖,把石达开塑造成制造分裂,死不回头,误己误国的不顾大局者。这就使得《百年风云》中石达开出走后的性格的变化,洪秀全心理的变化毫无轨迹可循,乃至作品出现“精神分裂”的现象,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正因如此,写到石达开远征为止的《天京血泪》,在一贯性与说服力方面,都远远高于《百年风云》。

不算《百年风云》后面精神分裂的部份,单田芳塑造的翼王,是上上人物。

4 唐浩明《曾国藩--血祭》

有人说,“太平军那边似乎只有谈笑间化敌为灰的石达开,算是风神超卓,别的人都模糊不清”(《我爬剔过的历史小说》),这话不全对,《曾国藩》中有好几位天国将领形象都很生动鲜明,但称得出类拔萃者确实只有翼王。

天国勇将如云,智勇双全者也不在少数,而正如李树声在“几度哀歌向天问--评《曾国藩》”一文中所言,唐浩明写出了石达开在天国众将中一种并不普遍的独特气质----儒将风范,成功地把他的儒雅与豪迈融为一体,“作品满怀深情地描写了翼王石达开三败曾国藩。他谋略超群,英武善战,平时又极具仁德重义的儒雅之风。“只觉苍天方愦愦,要凭赤手拯元元”,这临战前气势浩瀚之作,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位儒家文化培养起来的一代英才,吞吐日月、旋转乾坤的万丈雄心。”

《曾国藩》写石达开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在于它不像许多作品对石达开只强调其“将兵”的才能,而是再三涉及了石达开“将将”的才干。如写石达开初到九江,对情况尚不熟悉,便将第一战的指挥权全权交给付给林启容而不从中指手画脚这一简单的情节,就将石达开与某些事必亲躬,不肯信任部下,因而也就难以充分发挥部下所长的统帅区分开来。对康禄的果断提拔,又显示了他的知人善任。《曾国藩》中的石达开绝不只是一个精于战术的将领,更是一位遣将从容,运筹于帷幄之中,决策于千里之外的三军统帅----在这一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作品的表现超过它,包括以石达开为主角的《狂澜力挽》在内----后者在对石达开人格精神的描摹和智略的展示上远胜《曾国藩》,然而若论“大气”,还是《曾国藩》的表现更胜一筹。

唐浩明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上人物。

5 楚云飞《金戈恨》

《金戈恨》中石达开的神韵和《曾国藩》是一样的儒将风范,而且比《曾国藩》写得更加神采倜傥,器宇不凡。《江表忠略》记载,直到石达开身后半个世纪,“江淮”地区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金戈恨》里的石达开确实有点这个味道。

只可惜在作品中所有石达开出现的场合,主角都是他的表妹林宜君,而如某位网友所言,《金戈恨》对石达开的描摹稍嫌流于表面气质----看得见他的风采倜傥,却难得一见他的内心。收捎处终于时加入人物内心情感的刻划,如果整个故事到此为止,感觉还很不错,然而后面又接连写了两位男配角----韦俊和李秀成,对他们的内心都使用了浓墨重彩,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过了石达开,自然,碰撞出的火花也璀璨得多。于是在这二个生动鲜明的角色的衬托下,石达开的形象显得单薄得多,甚至有些徒有其表了。读到最后,在不断为韦俊和李秀成扼腕嗟叹的时候,若非作者一再借林宜君的思绪带出石达开三个字来,读者几乎要把他遗忘了。

网友寒山认为小说中石达开说若是非得牺牲原则才能成功他宁可不要成功写得最好,我却觉得这一句话稍带匠气,有代古人发话之感,反而不如远征行前那一句“待到神州光复四海承平,我们还有相见之日”来得自然贴切。

但《金戈恨》也有一个神来之笔,足以令它的排名大大提前,就是写林宜君对石达开的猜疑和误会,甚至也因此引起李秀成的误会(小说中写林宜君怀疑石达开让她嫁给韦俊背后有和北王府的交易,李秀成将信将疑,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李秀成自述》中就称北翼二王“大齐一心”而发动了“天京事变”)----常言道,“知我者信我”,连青梅竹马的亲人和一手提拔的部将都存着那样的误会,叫人情何以堪?但在石达开,不论旁人信与不信,终究不过付诸一笑,转身而去----是淡然,还是凄然? 他留给身后的山河与故人的,只有那一句话,“待到神州光复四海承平,我们还有相见之日。”真如小说题记所言,“金戈铁马当年恨,碧海青天夜夜心”!

令人惊讶的是,《金戈恨》中唯一不肯误会石达开的却是后来成了叛徒的韦俊,他在最初时就明白提醒过韦昌辉,“石达开不是萧朝贵”!---- 实不知让人从何说起。。。。。。

楚云飞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上人物。

6 李晴《天京之变》《血雨黯天京》

李晴笔下的石达开不尽人意之处很多,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年龄气质上的错位了。虽然作者一再强调石达开“少年将军”的身份,但单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说话的语气用词来看,倒像是四十多岁的人,尤其是给他安排了一位一出场就十四五岁的“义女”跟在身边,更加强了这种印象。而且这里的翼王“草莽”气质稍嫌过重,没写出《江表忠略》说的那种“威仪器量为不可及”的感觉。另一个问题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古人----比如写天京事变,石达开的两位心腹爱将张遂谋曾锦谦以及义女韩宝英称赞曹操是“大丈夫”,而认为诸葛亮“愚忠”,石达开虽未评议,却心有戚戚然。这固然是作者对石达开后来选择远征的心理铺垫,但是,我们都知道,翼王府有一副连敌人都知道的对联,写的是“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在感情上对曹刘的分野如此清楚,他的爱将和义女会在他面前赞扬曹操而且得到他的默认吗?此外李晴似乎一再暗示石达开锋芒毕露,而历史上的石达开应该是一个比较懂得藏锋的人。

但李晴也有许多过人之处:

第一,对于东翼二王的关系,他是处理得最好的一个。他们之间虽然存在误会,摩擦,不快,但总体而言不失坦荡相见的手足情份,与东北二王之间的勾心斗角不可同日而语,书中翼王自荐为西征统帅那一节二王之间剖肝沥胆的恳切对话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东王道:“我已派秦日纲由安庆率军赶赴上游了。”翼王道:“秦日纲忠勇有余,智谋不足,远非统帅之才,不可统筹全局。”东王道:“以晃九弟现在京中,他述职已毕,便由他率军援鄂如何?”翼王道:“他是鼎鼎贤臣,却非沙场良将。援鄂十万火急,他任主帅却非所宜。”东王道:“我知老弟最赏识之将才,乃是罗大纲。”翼王道:“大纲有谋有勇,能守能攻,遇事警醒,临危不惧,确是大将之才。然而,他因自己是三合中人而不见信于二兄,我便举荐他去,他又何以命众!”东王道:“昌辉起义以来,只管供应粮草铅码;宣娇在天京协助守城,又终是女流之辈。其它将佐,都在外地据守城池,朝中更有谁可任西征主帅?在老弟眼中,究竟还有谁是将才呢?”

翼王奋然道:“统率三军,驰骋万里,可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者,朝内除了四哥,便是小弟!四哥若不愿遄赴天京上游,请把西征印信交给达开!”

东王用鹰一般的眼睛视着翼王,站立起来,连连拍着他那宽阔的肩膀道:“老弟!你刚才说的,全是响当当的肺腑之言!你不谄我、欺我,也不虚掩自己,实话实说,见肝见胆,我们手足弟兄的情分!西征的事,便托付老弟了。明日朝会奏过天王,便授给老弟印信。”

《贼情汇纂》认为东北二王彼此猜忌,迟早必生吞并之事,而认为东王对翼王非常信赖,原因就是喜其诚恳。而《血雨黯天京》在现有作品中对这一记载体现得最透彻。

第二,在所有太平天国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我认为写“爱情”最出色的就是李晴。《血雨黯天京》写翼王与黄王娘的感情收放自如,既有志同道合的共鸣,又有柔情似水的逶逦风光,其中有段匠心独具的情节尤值一提----

太平军准备发布反清檄文,将起义宗旨诏告天下,号召人民群起响应。其时翼王与殿前右史何震川都自告奋勇,愿为执笔。于是决定两人各写一份,再公议好的一篇发布。

此议一出,翼王立成众目所瞩----只因来日当众选檄,若他中选,何震川并无损失,但若何震川中选,他面上未免难看。然而,石达开对此种种皆只付诸一笑----对他而言,那是自信,又是仁不让,更是因他此刻心思,都已放在如何借那一纸檄文挥洒自己满腔热血之上了。----所以,这一章的回目便是“赠剑遗衣,愿以深情明远志;挥毫泼墨,敢教热血洒神州”。而翼王这篇檄文,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檄文写就,第一个鉴赏者就是黄王娘。她看了一遍,立即说“写得好”,再看,仍说“写得好。”黄王娘一看这檄文便连声赞好,自非为其辞藻排句,只因她一眼便看懂了文字背后丈夫那一腔欲救天下黎庶于水火,欲复神州上国衣冠的如荼远志。

翼王听到她的赞美,心下想必十分得意,口中却笑道,“昔日邹忌对齐王说,“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卿之美我,是私我耶?畏我耶?有求于我耶?”接着,夫妻间不免一番卿卿我我,谈笑厮磨。

这一节写夫妻调笑,将《战国策》融入其中,极富情趣,却绝不猥秽低级,方才是气吞山河的豪情,转瞬已化做温馨迤俪的风光,写出了儿女情长,却因是志趣相偕的夫唱妇随,而毫不觉英雄气短,反在短短几笔间,将侠骨与柔情结合得水乳交融,将两人的相知相爱写得淋漓尽致,实乃神来之笔。

《血雨黯天京》写翼王府血案,一面是惊心动魄,一面是似海深沉,两般写法,一样深情,是我所读过的最震撼的血案版本。

和某些喜欢把天国将领写成情圣的写手们不同,李晴没有回避石达开七位王娘的存在,甚至还加入了女状元傅善祥受到翼王的欣赏而倾慕翼王的虚构情节。也正因其不肯回避矛盾,对笔下人物的情感刻划才真正具有说服力。

第三,对翼王远征的定位甚为贴切。借洪宣娇傅善祥之口道出愚忠不可取的原委,又以一句“达开非不敢为,实不愿为”道出了翼王没有取洪自代的心迹,这一句话,即使跳出小说论历史,也不失画龙点睛之笔。

第四,极为擅长勾画场景,略略几笔,每收寓情于景,融景于情之效。

当石达开得知家人被杀的消息时,作者写到:“大家有些意外的是,一向最重感情的翼王,却始终没有流泪。”

接着,石达开听说秦日纲率军追杀自己,并在西梁山围歼了自己的一支驻军,遂决定带一百名参护去闯秦营:“翼王用闪电般的眼光向后扫视了他们一眼,把鞭子高高扬起,螺号不响,鼙鼓不惊,他率领这一百名侍卫,在快要西沉的满月映照下,弛向西梁山兵营的大道。风在耳边呼啸,星斗在头上飞旋,一百侍卫高举火把,紧紧跟随,远远看去,就象是一条腾挪跃动的火龙。。。。。。”

石达开没有杀秦日纲,秦日纲自知有罪,愿转与清军作战以赎罪。石达开离开秦营之后,作者又写到:“翼王的战马渐渐放慢了脚步。现在风声不再在他耳边呼啸,星斗也不再在头上飞旋了。只是在这时,两行热泪才涌出了翼王的眼睛,连女儿爱将也没有发觉。”

这几段描写,十分简练,却写出了气势,也写出了石达开情感的深沉。每回想起,我的眼前仿佛能看到暗夜之中,那疾驰的火龙,仿佛可以听得到风的呼啸声,仿佛可以感觉到星斗的飞旋。

比这一慕更感动我的,是石达开回京的场面:

“。。。。。。只带一千名将士随行,静静进入了一场浩劫之后的天京。没有依仗,没有征鼓,翼王免冠素袍,和将佐,士兵们一起牵马而行。

一位消瘦苍白的姑娘,手捧清茶,走了过来,向翼王高举过头:”翼王!天京的百姓,早就称您为“义王”了。”

“石达开不敢膺此厚誉。”

几个年轻人也都应和着姑娘的话:“翼王!这是真的!只有您才能承当义王的美名。”

。。。。。。

有不少作品写到石达开回京时,都把场面写得极为盛大,盛大的入城仪式,百姓的夹道欢迎,鲜花,欢呼,甚至锣鼓鞭炮,好象是在欢迎一位凯旋的英雄。然而,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却始终是《天京之变》里那短短几笔。

“没有依仗,没有征鼓,翼王免冠素袍,和将佐,士兵们一起牵马而行。”这句话不知在我心里反复品铭了多少次,石达开心中的感情,也应该如姑娘手中那杯清茶一样,带着淡淡的却挥之不去的苦涩吧----过了很久很久以后,我还是能清晰地回味起那“共尊义王”的荣耀背后的苦涩滋味。

我最喜欢的一段李晴笔下的情景描写,是石达开的离京:

“这时,夕阳已在粼粼江水之中,洒下万道霞光;浪花呜咽翻滚,拍击着他的船头。江南江北,田野里一片碧绿,山上青松翠柏,苍鹰高旋。子规在什么地方呼唤着,倾诉着,使人怦然心动,使人悲从中来。啊,难道你真是古代那禅位出奔,久久被人民思念的蜀王杜宇的魂魄,因为追怀故国而日夜悲啼,泪尽继之以血吗?杜宇啊,你为何要离开故国,远走他乡?你为何抛弃你的臣民,一去不返?你一定有你的难言之隐,有你的痛苦和忧愤吧!千载而下,有谁了解你的衷肠,知道你的悲哀呢?

翼王凝视着江中汹涌飞逝的浪花,倾听着子规在两岸峡谷,丛林中悲啼,眼里充盈着泪水。

夜幕渐渐飘落。江天远处,云水苍茫,宿鸟归林,新星初起。在微茫的夜色中,汹涌的浪花向翼王的座船船头奔来,又从两侧缓缓流去。浪花像过眼云烟的往事,又像他如丝如缕的愁思。起义数年,风云多变,自己竟以出走而告终,实在是始料不及。

船只逆水而上,两舷的橹声清晰可闻。六年戎马生涯,已经如东逝的江水,未来的际遇,也许更艰辛,更坎坷,充满荆棘,冰霜,要他付出更多的血汗。想到这里,一股苍凉惆怅之情,蓦然在心头涌起。”

这一段描写气势非凡,又荡漾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记得我初读此段时,刚好是傍晚,独坐宿舍中,在昏暗的光线下,借着窗外夕阳的残辉读来,真是荡气回肠。

实在太佩服这位作者了!他怎么想到用杜宇来比拟石达开的呢?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故国,却怀着不得以的苦衷,背负着误解,离开自己眷恋着的那片土地与那里的人民。他们都没有能再回去,所不同的只是杜宇是自蜀出走,而石达开是死于蜀中而已。而在他们身后不远,又都有亡国之恨。杜鹃鸟春啼三月,因为杜宇生前有爱民之名,所以人们认为那是他提醒故国的人民春播,而石达开同样有爱民之名,有“翼化似春润”之说,而且他封号“翼王”,有很多人都以“怅梁空泥落,几时重见翼归来”这样对春天的怀念来表达对他的追思,何况翼王号“电师”,因而每当闪电之中春雨洒落,也仿佛杜鹃催耕一般,是翼王在为人们的春播带来甘霖。。。。。。

李晴在文革以前对石达开的远征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然而八十年代以后,他却通过《天京之变》这部小说,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感情倾向。这固然是思想解放的结果,然而同时也是身为作者,设身处地代人物设想时激发的共鸣吧!

典型的例子在描述石达开被天王猜忌的无奈与痛苦之时,书中写到:

“啊,一位胸藏韬略,腹有权谋,带甲十万,长驱万里的统帅,如今竟要做穷途之哭吗?”

这是一句流露出极为浓重的主观情感的话,在比较成熟的“讲别人的故事”的小说中,是较少出现的。一但出现,也就显得很不平常,是作者用超越常规的手法表现常规手法所表达不出来的强烈情感的方式。

我所能举出的另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写到杨康和西毒设计陷害黄老邪,郭靖一怒而去,黄蓉呆立海畔,想着郭靖这一去可能永远不会再回来,爹爹也不知道是否还会回来。这一辈子,就这样站在海边吗?“蓉儿,蓉儿,你可千万别寻死啊!”

有评论说,这最后一句流露出极为浓重的主观情感的话,在修订版中仍然没有删去,可以说是作者心声情感的情不自禁的流露,写到这里,甚至连作者都觉得郭靖和黄蓉的爱情看来全无希望,整个阴谋如此丝丝入扣,人证物证具全。。。。。。而《天京之变》中的那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效。作为一位相当有功力的作家,不可能不懂应该把自身感情潜藏在人物心理和情节与对话中表达的道理,可是他还是情不自禁地从幕后走出来,代石达开发出这一声浩叹,则可见其感慨何其深也!

李晴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上人物。

7 鄂华《翼王伞》

《翼王伞》中的石达开堪称“伟大”----几乎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因为他身上罩上了这层神的光环,倒让人有些敬而远之了。而且,任何人沾上假道学的气息----即使只有一丁点,都会变得不可爱起来。这种气息与布衣出身锐意变革的平民起义将领尤觉格格不入。小说把石达开的失败全部归结于一个叛徒,还不如归结于偶然的涨水有说服力--一次两次被亲信出卖可以说是疏忽,是君子之心,第三次就是有眼无珠了。而小说着墨甚多的石达开与“三姑娘”之间的情感纠葛,总有无病呻吟的莫名其妙感,刚满三十岁的石达开说起话来想个四五十岁的人似的,更令人难以习惯。

《翼王伞》中的石达开几乎是完美的,但窃以为这恰恰是与张笑天《太平天国》中对傅善祥的刻划走入了同一误区:因为过份偏爱笔下人物,总是寻找一切机会把天下一切美德都往他(她)的身上安,以致人物形象过沉过满,失去了灵性,反而降低了其传奇的魅力。至于若石达开称赞洪秀全不失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傅善祥在天京城破前埋藏天王诗稿这种情节,则只能说是作品的时代局限性使然,视为人物的矫情未免太冤枉了。

但《翼王伞》似乎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历史小说中唯一对翼王远征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对洪秀全予以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的作品。小说最后在老鸦漩借一个老兵之口说出“天王居功自傲,深居王府,骄奢淫逸,不理朝政,更坏的是他心怀偏狭,嫉贤妒能,任人唯亲,对金田首义诸王放心不下,诏杀东王,引起金陵之变,幸翼王回师靖难,天京形势赖以转危为安。如果这时天王能回心转意,顺应天下民心,委信翼王辅政,天朝事业犹大有可为,怎奈天王对翼王殿下横生疑忌,重用亲哥哥安、福二王,欲将殿下阴谋杀害,逼迫殿下仓皇出走,我合朝将士,俱皆不服,人人离心,宁可跟随翼王西征,遭受戎马之苦,犹可以上阵杀妖,胜似留在天京,做那刀下屈死之鬼多矣!所以细细想来,这些年天国之衰败,丧师失地,桩桩件件莫不与天王有关!没有天王之例行逆施,我等今日又怎会来到达万里蛮荒之域,身陷绝境?”一番话,虽有借古人之口传言之嫌,但总比一些作者感想不敢言,甚至如《大渡魂》《百年风云》那样言不由衷地作违心之论要值得称道。(李晴虽然也对远征持同情理解态度,但显然还是认为远征是“分裂”行为,而更倾向于以取洪自代避免这种“分裂”。)

《翼王伞》中写翼王的精彩之笔,大多不是正面描写,而是通过那些跟随到最后的远征军将士对他的热爱体现的。看到他找到知音伴侣,他们无声地为他欣悦,听到有人往他身上泼脏水,他们义愤填膺,比自己受诽谤还要不平。即使到了最后,他们对他还是那样无条件地信任着支持他,没有一句怨言一丝后悔。。。。。。《翼王伞》中石达开的人格魅力,是同过他部下将士们由衷的尊敬爱戴体现出来的。

而我所认识的人,大都以为《翼王伞》最精彩的部份,是它疑幻亦真的前言:

“有关长征史实的每一点新发现和开掘都会在我们心头激起热情,对于这,我们每个人都丝毫没有感到奇怪,它甚至是在我们出发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的。因为正是长征的火种本身,一直传递和延续到了我们的时代。使我们感到意外高兴的是,就在我们的这次考察行程中,在江西,福建,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竟不止一次地完全是偶然地与另一次时间上更久远但却是同样悲壮的长征交汇在一起----那就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西征。开头,当地的人们都是自发地热烈地向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那一次远征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它们以自己特有的悲剧式的宏伟与悲壮震撼着我们的心。我们很快就被它们所吸引,后来渐渐发展到我们----特别是我本人竟也和收集长征史料一样,主动在日常考察中去搜集一切有关那次长征的传说和遗迹。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于百年前的那场长征是以不该有的失败和毁灭告终,因此就带有更强烈的悲剧色彩,也就更加能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惋惜和惆怅。。。。。。”

鄂华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中人物。

8 罗义俊 王小方《太平风云》

这是唯一一部石达开形象堪称上乘的科普读物----科普读物能写到这个份上也真不容易了,可以列入上乘人物的原因是在决定远征和舍命全军的两段描写中都表现出了“不问荣辱,但求无愧”的担当----面对杨辅清对远征的反对,不愿过份张扬内部矛盾而将委屈藏在心里,却坦然而勇敢地迎向质疑的眼神,那一幕情景我当初只在图书馆里匆匆一瞥,却在后来的十年时间里念念难忘。

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认定,石达开的部下对他的“舍命全军”即使是持怀疑态度也应该是感动非常的,但从种种迹象看来,中下层官兵们在当时是否已经确知他们得以脱险的代价是什么,其实很成疑问。而《太平风云》就假定了石达开的部属有不能体谅他的可能,而石达开也愿意面对这样的可能。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石达开有他的苦衷,有他的坦荡,但也有他的骄傲。他不应该是一个轻易向人诉苦的人,他渴望理解,但不会因此作出低姿态的表示。《太平风云》能写出这种胸襟和骄傲,可入上等。

至于不能列入上上的原因,除了描写过于简略以外,一是因为写石达开在大渡河畔下令庆嗣而置近在咫尺的天险于不顾,二是作者(即使是出于科普读物必须迎合主流思想的必然性)把石达开的“舍命全军”视为一种投降。

《太平风云》中的石达开是上中人物。

9 原上草《回京》《斥奸》

《回京》《斥奸》中石达开的形象和相关情节基本因袭了《天国恨》《大渡魂》《天京之变》《百年风云》《天国之翼》的设定,所表现的石达开的品格与风骨都是上上甚至绝顶之选,只是《回京》和《斥奸》感觉更象将许多作品的情节遴选整合加工而成,绝大多数桥段都似曾相识,而缺少独创的有匠心,有份量的情节----当然,这两部小说中还是涉及了不少其他作品没有涉及的内容,可惜多是直接借人物对话或心理描写来表达,而没有将它们充分融入情节中。换言之,作品设计了一些场合引出人物的某些对白或心理,但人物在这样的场合有这样的对白或联想似乎有认为安排的痕迹,而非因势利导。并且,由于对话,动作,神情对思想情感的表达过于直白,使人物思想与情感的深沉度打了折扣,也少了些儒家文化中的古典含蓄之美。

这两部小说中的石达开,是上中人物。

10 司马言《百年谜案》

《百年谜案》中的石达开并没有正面出场过,完全是通过其旧部在其遇害后的穿插叙述在勾勒他的形象。他的志向高远,他的年少有为,他的忧国忧民,他的爱护部属,他的侠义担当,他的求贤若渴,他的深谋远虑,他的英勇无畏。。。。。。惊鸿几瞥,所见都是绝世风采,只可惜是线条人物,实在不够丰满,难以列入上上之选。但一位早已淡出方外的许多年前的旧部,是这样为他失声痛哭的----

惟我翼王 幼事农桑 抚爱乡里 家道小康

愤清妖之无道 憎胥吏之獗猖 悯黎民无告 慨遍地灾荒

乃心雄万丈 举旗更张 聚众三千 附义天王

金田起事 天下震荡 进军永安 爵封翼王 年仅二十 英名远扬

出八桂 战荆湘 夺武汉 下建康

天京定都 拱卫期堂 屡次出征 拓土开疆

秋毫无犯 善抚四方 百姓归心 提壶举浆

曾妖国藩 屡败之将 一败鄱阳 二困南昌 魂飞胆裂 几欲悬梁

只道清妖当灭 还我汉邦 谁料风云骤变 祸起萧墙

叹兄弟成仇 惋同胞自戕 无数精华 血染长江

屠王全家 思之断肠 挥师回京 重振朝纲

又遭主忌 谗臣中伤 心怀疑惧 率兵远扬 艰难万里 巨星陨亡

惜我翼王 大业未就 哀我翼王 英年早殇

痛我翼王 举家俱丧 思我翼王 恩泽绵长

苍天何在 不佑忠良 苍天何往 魅魉嚣张

凄风夜啸 苦雨敲窗 奠我翼王 五内俱伤

有人曾经提起这部小说时说:

“在书店里一眼看到它,我和我同学简直激动死了,茫茫世界,居然有人和我们打同样的主意。话虽如此,买到手时也并没太多指望,因为前一个礼拜刚刚弄了一本类似题材的小说,以西征始,末了韩宝英手刃彭玉麟^*$#。

其实这书也算不上是真正写翼王的小说。开篇翼王出现,已是在粼粼驶过的囚车之中。但后面的情节,每时每刻,我都能感受到他。高楼上卑微庸碌的酒客,为何闲谈之中忽然有一刻容颜肃穆?夜雨潇潇的青羊宫中,那一盏久久未熄的灯火,和灯下那个哀恸欲绝的道士,又是为了谁?什麽样的力量,能教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在黑暗狱中,忍住欺凌,忍住眼泪?又是什麽样的力量,将这一群人在大业凋零之际紧紧凝聚在一起,毅然担承起看似不可能的拯救行动?还有一个问题,也许有点跑题,但我真的想问,那就是:这个作者大爷,看得出来,有着第一流的武侠笔法,那末他本人是为了什麽,压根就没让我们瞧见任何秘笈啊遗书啊藏宝图啊,~他该是个聪明人,该知道怎麽做能让书好卖的呀。

那本书里雨夜祭翼王辞,读了好多好多遍。后来在异乡,有几个雨夜,那字字句句会倏忽浮现,然后就想起那个作者,茫茫世界,他此时在做什麽?除了这薄薄的一本书,他也许再没出过别的作品。至于他写这本书的原因,我猜是为了纪念。这种想法有点一厢情愿。不过纪念真的是很有力量的东西,能教顾先生翻山越岭穷尽一生,也一定能教这个聪明人放弃种种噱头凭着自己的本心讲一个好故事吧。”

《百年谜案》中的石达开,是上中人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TO 水镜兄:我在初稿基础上又增补了一些内容。
家园 【原创】给文艺作品中的石达开排名(中) 上下中上中中人物

11 聂震宁《天国之翼》

非常不喜欢聂震宁笔下石达开的性格,寡断和怯懦,是我以为最不可能出现在石达开身上的特征。《天国之翼》中的石达开,似乎总是被命运推着走,而缺乏将命运握于手中的自信与勇气。而一个把洪秀全奉为师表神明的石达开,又让人不知可笑还是可悲。在震慑于弄权者的手段之后,他对洪氏的乱命和步步进逼只是一味的惶恐退让,毫无传说中“正直耿介,英雄侠义”的风采,也缺少些“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骄傲,与历史记载中那个太平天国唯一敢于顶撞“天兄传话”的人,简直判若两人----相比之下,我倒宁可他把石达开写成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就算是“个人”的,总算也是“英雄主义”啊!

但聂震宁写了他人所不曾写的东西----除他之外,几乎所有的作者们,包括对石达开远征持同情态度的《大渡魂》《天京之变》《天京血泪》作者们在内,都对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前后,特别是事变以后的境遇采取了轻描淡写的回避或半回避态度----不知道是不屑去写,不忍去写,还是自认写不出来而藏拙。洪秀全对石达开的猜疑,虽然方式不同,但不在对李秀成之下,而论及加害之心和畏忌之意,犹甚于李秀成----至少洪秀全李秀成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是没有受到过洪氏一党的直接威胁的。但是除了《天国之翼》以外,其他作品写石达开的在京遭遇反而远远不及李秀成对所受洪氏猜忌的短短自述给予人的震撼。

唯有《天国之翼》,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聂震宁写石达开的赤子之心,是鲜血淋漓的刀子剖开他的内心去写,那种血泪交融的爱与痛,在所有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无出其右者。特别是作者一再强调了石达开在天京事变时的年龄----二十五岁,这,也恰恰是许多作品忽略了的。

何况,整体虽然使人质疑,局部闪光点却接连不断。那怒斥北王后抽身险境时时如踏花归来般从容的脚步,那事变之后主政时接纳重用杨韦族人的一句“已矣复何言,手足还须归”的批语,那莫愁湖畔“怨灵修之浩荡,终不察夫余心”的共鸣,那“不愿意为清妖的官吏们耻笑天国提供材料”的“一笔难尽陈”的宣言书上淡红的霞光,那身后教堂回荡的沉重低回,诱人沉思,祈祷平等自由的钟声。。。。。。尤其是回绝曾氏兄弟劝降,大敌当前,毅然决定先攘外,后安内,暂缓讨韦,援救困境中的宣城陈玉成部一节,是一段不知为何每每被众多写家们遗忘了的,但又实在不该被遗忘的真实历史。《天国之翼》写了,而且从曾国藩兄弟的如意算盘,到石达开说服自己,说服部将,说服士卒的过程,写得精彩纷呈。被石达开在校场之上,曾国荃面前那一片肺腑之言和精忠报国之心深深感动了的,不止是在场的将士。相信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真实的历史中,都正是石达开这一在全家死于内讧后仍将对敌矛盾置于内部矛盾之上的行为,在因日复一日的大屠杀而丧失了分辨正义与非正义的能力,也丧失了信仰的太平天国军民心中重新点燃了希望。“象东海来风,抚遍天国四方”“如黑夜闪电,照亮了太平军将士们的心灵”。但凭弥补了这一段空白,《天国之翼》中的石达开形象也可以归入上等。

《天国之翼》中的石达开,是上下人物。

12 庐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忠王李秀成》《大渡魂畔千古恨》

庐山的系列小说里对石达开志向高远,才华出众,但对他表现重点有二,一是正直耿介,二是忠诚仁义。

这本来不错,写起来却有些矛盾简单化,以致耿介变成胸无成府,忠义失于愚忠和妇人之仁。问题最严重的是庐山的《西王妃洪宣娇》,其中的石达开政治IQ显然不及格,天京事变之后居然会在金龙殿上天王面前作出伸手按佩剑这种近乎白痴的自杀性行为,只好把它从这一组中剔除。

和一些作品忽略了石达开的年轻相比,庐山的作品恰恰相反,过份强调了石达开的年轻气盛和思想单纯。虽然《天国恨》《大渡魂》中的石达开有时也缺少必要的心计,但无论思想上还是情感上,亦都有其极为深沉的一面。襟怀坦荡与单纯浅薄之间的界线,在《天国恨》《大渡魂》中分得是很清楚的,而庐山的作品,时而出现混淆不清。

庐山和李晴一样,主张石达开取洪自代,但李晴写石达开“非不敢为,实不愿为”,境界实在高于庐山笔下石达开的想都不敢多想。而也使人怀疑,石达开既如此不敢轻越雷池半步,怎么又能下决心离开呢?要知他这一走,虽未叛国,“背主”的罪名却万难洗托了,而且有没有背叛天国,后世刀笔也不是他所能预知的。

《大渡河畔千古恨》我只看过片断,但庐山对人物的基本定位是没有大变的。

其实庐山的文笔优于《天国之翼》的作者,笔下石达开的锋芒毕露与《天国之翼》的缺少主见比起来还更可爱些。而“愚忠”也不是罪过。但总觉得庐山笔下的石达开的患得患失多了一点,他的行仁行义虽是真诚的,却不是纯粹发诸自然,好像是给自己树立了许多道德标准,然后坚决奉行。虽然这也是可贵的,但比起赤子襟怀的自然流露,就总觉差了一层了?

唯一难得的,是庐山涉及了一般作者较少涉及的石达开在军事以外的经世之才----主要是“安庆易制”。

其实这样说庐山笔下的石达开似乎有点不公平,毕竟他笔下的翼王几乎具备了一个英雄豪杰所应具备的所有优点:志向,豪情,才华,胆识,正直,耿介,胸襟,友爱,忠诚,仁义。。。。。。如果这些都是发乎本心的流露,那真可以算是绝顶人物而让人不能不油然而生感佩了。但现在,却只觉得这个人是在“坚守”着世间的“道义”。当然,他确实守住了,这也算极为难得的,但看得旁人很辛苦。而我总以为,石达开是一个忠诚于自己的人----不是功利方面,而是对自己的真心。他可能做违心的事,但那只是决乎取舍,而非自欺欺人。他有自己的原则,但是甘之如怡地守着自己的原则,而不是辛苦地要求着自己。----这些,是由《五言告示》纵使欲言又止仍不失风光霁月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因为这个缘故,庐山笔下的石达开虽有上上甚至绝顶人物的品行,却只能排在拥有赤子情怀的《天国之翼》之后。

庐山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下人物。

13 陈舜臣《太平天国》

陈舜臣的《太平天国》里写到石达开的笔墨实在是非常的少,基本上只是线条人物而不成“面”,更不成立体,因而不能列入“上上”“上中”之选,但作者用极简炼的文字写清不少很多人用千万字都没能写得清楚的问题,也许这正是日本历史小说家一贯的作风。(原百代写《武则天》,井上靖写《敦煌》,也是如此)

1 反对过激的政策

“为什么要宽恕这些家伙呀?杀害宝英家里人的是那十几个匪徒,其他的家伙肯定也干过坏事。”张遂谋说。

“不能都杀掉呀!……”石达开抬头仰望着夜空。

“是呀,……我明白了。如果是北王,不,就是东王,这样的时候也会把这些家伙统统杀掉的。这就是您和东王、北王不同之处。正因为有这种不同,我们才为您效命啊!”

。。。。。。

但反对过激政策并不表示石达开胸中的理想火焰弱于旁人,作者为了避免这种误解,特地写到:

“他并非由于窘迫才去参加革命的,而是胸怀理想,不由得投身于太平军。他胸中燃烧的火焰绝不微弱,而是十分炽烈。”

2 善与恶,谁代表太平天国?“油和水”的比喻别致而贴切----

(韩宝英:)“从武昌来的商贩曾谈起一个年轻的将军,在武昌的阅马厂给平民宣传上帝的教义,宣传新的王国。……据说大家都倾耳静听这位将军的话。而同一个商贩也谈了别的事,说在武昌选妃子,把全城年轻的姑娘都集中起来,从中挑选美女。……据说大家都痛恨这件事,弄得谁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慢慢地叫人感到,在太平天国里,善与恶就象水和油一样,是截然分开的。人们对太平天国中的善寄予了希望。就人来说,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那位在阅马厂发表讲演的年轻的将军的身上。那位年轻的将军,……不用说,就是石达开,就是义父您。您的肩上寄托着四亿人的希望,您不想承担这样的使命吗?”

最后一句,夸张了一点,但吊民伐罪的使命感,在石达开入川后张贴的布告中是一览无疑的。

3 为什么在天京事变后没有放弃一切淡出政治舞台

这是某些人责诸于石达开的。他们认为,石达开“可以放弃个人的野心,一走了之。太平天国历史中,并不缺这样的例子。很多曾经参与其中的知识分子在发现洪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刘皇叔后,都是一走了之。但是我知道石达开不能,他个人的野心实在是比安逸的生活更重要。”,“一个人若要潇洒地做圆满自己,很容易。晋代就有竹林七贤,明代还有李贽徐渭,唐代传奇里的红线空空儿。。。这样的生活也很好”,而石达开不肯放弃一切,是“孩子气的自私”,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心里肯定是位不世的英雄,旁人又怎能和他相比呢?个人英雄主义正是石达开的致命伤”,他们坚持认为,石达开在得不到洪秀全信任的情况下拒绝“放弃个人野心一走了”“潇洒地做圆满自己”,便不能算是“有担当”和“无愧于太平天国王号”的“英雄”。(以上出自“见山楼”故事新编《愚忠又怎不英雄? 》)

陈舜臣《太平天国》----

(韩宝英:)“新的亲人。。。。。。那我们就两个人到山林去,安静地度日吧!”

(石达开:)“那样,过去的辛苦就化为泡影了。我的愿望是为苦恼的人们在这世上建立新的王国啊!”

陈舜臣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下人物。

14 陈霭然《旷代人杰石达开》

《旷代人杰》中石达开的品行才华都是绝顶之选,但文艺作品不是人物年谱,并不是把一个人的优点与作为当流水帐一一列于人前便可令人感动震撼了,因为偏爱而将忍不住替主人公揽功劳更不可取。因为这些原因,此书中的石达开作为“旷代人杰”有完好骨架却缺少血肉与神采,光芒大减。

《旷代人杰石达开》中的石达开是上下人物。

堪称上等人物的石达开形象总共12个,上上,上中,上下各4个。

待补:电视剧《石达开》 卫悲回《黑甲》等

绝顶人物是可遇不可求的,但上等人物必然还有。陈继明扮演的石达开我没看过,不能妄断,但它倾倒过无数人,想来也是上上人物,卫悲回的《黑甲》翼王迄今没有出场,也不知道何时方才出场,但秣陵关一战,翼王麾下一支部队的表现已经令人侧目,以致令敌人都不得不佩服起这支部队的统帅来,可谓先声夺人。还有网友婴我声提到的一部不知名的写大渡河战役的小说,看来也是令人刻骨铭心的。

三 中乘人物

写到“中乘人物”,就绝大多数是对远征持根本否定态度的作品了。为了下面写着方便,我先把我的标准说一说,当然这是以把远征视为不顾大局的分裂行为为前提的。

同样是“分裂”,在心态上有“负气”“自负”“野心”三种。

“负气”严格说来充其量算错误而不算缺点。因为在一个人把全家被杀的血海深仇放下去和杀人凶手(即使不算洪秀全,也包括秦韦部下吧)和衷共济而依然“忠而见逼”的情况下还是不忍手足相残而只选择退避三舍的人,古今中外也绝对是纪少数,到这个份上,就算真是负气也只能说他“不够好”而不能说是“坏”,在情在理都是可以原谅的。在“负气”的情况下,虽然不愿意回去,可始终心里是眷恋牵挂着一切,主观上是毫不动摇地希望天国好的----即使客观上造成了相反的效果。“负气而去”虽然够不上上等人物,但还有资格列为中上(《大渡魂》是例外中的例外,作者虽然使用了“负气”的解释但没有说服力而且最后又推翻了这种说词)。

“自负”即“个人英雄主义”就是品格上的不足了,因为觉得凭自己一个人就足以平定天下,所以对故国故人不屑一顾,甚至有冷言旁观看热闹的表现。稍微严重点就算得“不忠不义”了,如果占了这一条,一般来说最高也就是中中人物。

然而“负气”与“自负”还不同于自私自利,以“自负’而言,只是过份傲慢以为只凭自己就可以救万民于水火,却不等于为了自己。“野心”则是为了自己的名利或权势了。再细分,“野心”也有高下,有人虽有野心但尚有原则,也有人为了野心而不择手段。另外,英雄不论成败,“野心”却是以成败论高下的。如果一个行为中包含量了野心然而最终实现了高尚的目的,那么这种野心是可以原谅的,反之则是不可原谅的。

此外,洪秀全是否真心悔悟,回头路是否可行,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因为没有这一前提,无论负气和自负就没多大区别了。

最后在补充一句《天龙八部》里王语嫣曾到,男子汉大丈夫第一论人品心肠,第二论文才武艺,至于相貌是次要的。此言甚是,有才无德是斯文败类,有貌无才是绣花枕头,有貌无德是衣冠禽兽。

15 香港无线《太平天国》 (黎汉持饰)

黎汉持扮相中年,既无儒雅之风有无飒爽英姿,却是典型的正人君子形象。

TVB的石达开算得“智仁勇”具备,然而尽管被定位为太平天国最善战的将领并多次击败清军,却没有充分表现出其谋略,由于历史上最能表现石达开仁义之处(天京事变,将领反旆,舍命全军)都没有反映,故而“仁”的体现也大打折扣。勇敢是不错的,然而作为令清军闻风丧胆的悍将,其英勇却体现不够。特别值得记住的是其胸襟---从一出场就以一副“问天下头颅几许”的对联先声夺人,以“急公好义”的侠义胸襟出现。到大渡河畔的绝境中犹能随口占吟,而诗句中念念不忘的却是“群生何太苦”“中原白日暮”,这确实是“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雠仇不为恩,只觉苍天方愦愦,欲凭赤手拯元元”的襟怀。此外,剧中的石达开虽避获远征,却不似许多文艺作品那样表现成决绝,更不曾悲观消沉。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和留在江南的陈玉成李秀成共定神州,他时刻牵挂着天京的局势和昔日的战友,甚至直到最后,无论如何都希望韩宝英能够脱险,是盼望她能回天京和李秀成团聚。他和洪宣娇之间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的战友情义也令人羡慕。

这个石达开重点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仁人君子”,然后才是英雄。最后赢得李鸿章(??)连叹可惜,也总算不辜负历史上翼王的英名。

TVB的石达开,是中上人物。

16 孙因《血染大渡河》

很多情节都有抄袭《天国恨》《大渡魂》的嫌疑,然而笔风浮华,远不似《大渡魂》那样深沉壮美。

很显然,作者也和《大渡魂》《百年风云》的作者一样,对于石达开的定位感到进退两难。一面接他人之口称赞石达开的“高风亮节”,说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一面却又借石达开自己的“反思”把远征视为“负气”和“自负”的结果,把他写成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弄得无法自圆其说。

小说以大渡河之战为背景,不止插叙了大量石达开前期的英雄事迹,更插入了石达开入川后的不少传说故事(比如有些地方的人认为石达开写的字可以治病,所以把传说中的石达开“题壁诗”从墙上割下来拿去入药等等),这些表现石达开在西南民间受到的尊重爱戴的传说故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见于地方文史资料记载,但由来文艺作品在反映石达开远征四川经过的时大抵极粗略,多数作者连官方史料的真伪都懒得确认,更不要说搜集地方史料以及口碑融入作品了,在这方面《血染大渡河》大大超越了其他作品。而如果把这些单独抽出来(约占总篇幅的3/4),那石达开的形象当为上上。

但既然把“远征”定位为“负气”和“自负”,就很难落入上乘了。《大渡魂》是绝对的例外,因为那里面有大量对石达开人格感人至深的刻划和最后时刻人物精神特别的升华,而《血染大渡河》中的石达开不仅在入川以后意气消沉,最后还接受了“马生替死”的建议。

他有绝世的才华却没有足够坚强的意志,他的品格有其高洁之处却也招人垢病。虽然他的智勇远胜于TVB黎汉持饰演的石达开,但在最要紧的胸襟方面逊色于前者,所以只能列名其后。

《血染大渡河》中的石达开是中上人物。

17 我未成名《天下布武》

这部小说还远远没有完成,所以我不能肯定这个排名是否能持续到最后。但就目前石达开出场的部份,虽然笔墨不多,但论谋略,论气度,都是毋庸置疑的名将风范。

小说再三借虚构人物顾迩然从侧面烘托石达开的名将风采----顾迩然阴错阳差进入太平军中,虽然平步青云成为东王的亲信,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总想找机会脱身。可是,在战场上见识了石达开的飒爽英姿后,他却产生了“大丈夫固当如是也!” 的想法,此后这种震撼不断地感染着他,乃至深刻地改变了他,使他身不由己地投入到洪流中去,而且每每用石达开来激励自己。

寒山曾说,“我羡慕石达开的人生”,《天下布武》顾迩然正是一个活脱脱的例子,他被石达开的生命燃烧出的即使不加张扬也无法掩饰的灿烂光芒深深吸引,那是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价值。一个胸无大志的小人物从此再也无法安于庸庸碌碌的人生。。。。。。

《天下布武》中的石达开是中上人物。

18 张西庭 李德昌《魂断太平》

此剧中的石达开年约四五十岁,五大三粗,貌若杀猪的,说他才干平平似乎冤枉,因为剧中人包括敌人个个说他足智多谋有胆有识,李秀成还说他是太平天国将领中自己唯一钦佩的人----可是真是看不出来。他和左宗棠互许为生平“唯一知己”虽然胡扯,我倒也不苟责,但二人私下商量怎么彼此避开一战就太过份了。“仁义”虽有体现,但最感人的部份没体现出来,因为天京事变前后的事儿都被一笔带过了,最后还杀了一个无辜的彝族向导。。。。。。很多用来夸赞石达开的情节在我看来是幼稚可笑的,我只能说,这个作者敬佩翼王,但并不理解他。尽管如此,这部戏中的翼王比张笑天戏中那位人品高得多,比如:

1 认“义女”的经过:四姑娘和其夫马德良因忍受不了夫妻团圆的禁令化妆出逃而被缉捕,失意到此的左宗棠闻之出言不忿,说我要找你们翼王问问这是哪家的道理,而此时就坐在他对面的石达开把那个军帅和四姑娘叫到跟前说,四姑娘是我义女,你们把她放了(其实是想救人),接着又和左宗棠攀谈起来。这段显示他善良且有胸怀。

2 大渡河边,土司王应元利用他叔叔王大安带领的一群彝族向导为诱饵引太平军入绝境然后背信弃义,石达开扣押王大安等为人质,叫一个向导去找王应元谈判,如果不让路就对王大安等不客气。结果王应元毫不理会,于是他杀了一个彝族向导,却把王大安带到开,对他说,我生平上跪天父天兄,下跪天王父母,今天请你受我一大礼,起义以来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是非善恶任由他人评说,可这些天朝弟兄的父母妻子儿女天天倚门相望盼着他们平安归去,大安兄弟你再做一次努力试着说服你侄儿放我三军将士一条生路,我个人怎样都没关系。两人约好如果王大安不能如期说服王应元返回就杀了那些向导们,但王大安徒劳而归后石达开却对将士们说,土司失信和这些人无关,断然下令释放所有彝族向导,让王大安带着他的同胞回寨。。。。。。

3 张笑天笔下的石达开在骆秉章面前作匹夫以头抢地态,而《魂断太平》中的石达开确实如历史记载般“不亢不卑”,张笑天对石达开受凌迟酷刑时的英勇完全略过,而《魂断太平》中石达开轻蔑地对刽子手说,今天叫你见识一下不用梆绳受刑的。有人说,在张笑天笔下,从旁人对远征后的石达开的冷漠态度也可看出其不得人心,那么《魂断太平》刚好相反,敌人方面的左宗棠压根没考虑过招降,因为他断定“世上没有投降的石达开”,并且最后以一句“人生失意处方显大英雄本色”为其盖棺定论;自己这方面,且不说愿意留下同死的王大安,想代他赴死而被坚拒的马德良,自愿陪同赴死的曾仕和黄再忠,只说江南的李秀成和女状元

闻知翼王远征后:

李秀成:(对女状元)你怎么知道我没劝过?你以为他真愿意走吗?!他是没办法!也许人们会责怪翼王的出走,可他们想过他的处境吗?无谓的猜忌和排挤,性命随时都可忧,他还能干什么?我懂他的意思,也许他会开创一片新天地,也许会开创另一个战场。

闻知翼王死讯后:

女状元:“翼王的确是不幸,一门忠烈,两面追杀,像他这样有情有义,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男子 为何天地不容呢?”

《魂断太平》中的石达开,是中上人物。

19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

《洪秀全演义》中的石达开当然是一个志向高远,为国为民的英雄。但此书的主角是洪秀全,钱江和李秀成,石达开只是次要人物。

其实在李秀成出场前,石达开是颇有光彩的,尤其是“出山”一节,写得未成曲调先有情,显示出其见识谋略超乎寻常草莽之辈。

但李秀成出场后,石达开的主要任务似乎就变成衬托李秀成了----当然是正衬不是反衬。

李秀成在石达开跟前的时候,石达开颇有因人之谋成己盛名的嫌疑。但好在他从来无意窃他人之功为己有,但凡出自别人的献计献策,决不掩饰,反而每每主动说明,是其胸襟坦荡与光明磊落之处。

远征一节,虽有负气之嫌,因为洪秀全是“英明领袖”,石达开的走就显得任性负气,但特意把最得力的助手李秀成留下,也基本尚算顾及大局。

有意思的是,李秀成在石达开身边的时候,石达开好像离了李秀成就没法打仗似的,可是当李秀成不在他身边的时候,他也照样是胜仗一场接一场,好像没受丝毫影响。

值得一提的“诗退曾国藩”一节,是根据世传翼王伪诗虚构的,写的是石达开以五首题诗回复曾国藩的劝降,曾国藩为其忠义与志向所感,乃退兵让路。这个情节虽然是假的,确堪称章回演义小说的一大经典,为人物增色不少,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使得这一说法广泛流传,影响力之大,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洪秀全演义》中的石达开是中上人物。

20 广东电视台《洪秀全》

其实这部剧我没看完整,尤其是对最关键的翼王远征的评价没有看到。但基本说来,它和《五千年演义》的定位差不多,剧中石达开的扮演者年龄偏大,但看来在三十几岁,不算太离谱。虽然不够英武,但颇有一些儒雅气质。碍于篇幅所限和编剧能力所限,对于石达开的智勇表现得并不充分(毕竟此剧名为《洪秀全》),但努力的方向是看得到的。剧中有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即进军天京途中,当洪宣娇为了洪秀全不肯依国法处置叛徒而与之发生争论时,洪秀全冒出一句“还要不要上下了”,本来已经往外退的石达开倏然止步,露出惊讶和若有所思的目光。。。。。。此剧是我第一次看到文艺作品用“远征”代替“出走”,因此尽管根据我的估计它还是将其定性为“分裂”,但凭添了即分好印象。

《洪秀全》中的石达开,是中中人物。

21 庐山《西王妃洪宣娇》

此书中石达开只在天京事变结束后出场,借洪仁发洪仁达转述敌人对其才干作风的交口称誉,又借他的梦境表现出他反对以杀戮解决内部问题的正义立场(包括反对诛杨在内)。他正直耿介,只是不懂藏锋,甚至在金龙殿上作出按住剑柄这种鲁莽的举动来,他仁义坦荡,可是汲汲于妇人之仁和忠义之名,不敢当机立断 (与李晴在《血雨黯天京》中写他非不敢为,实不愿味手足相残之事相比,境界判然)。当然,愚忠和妇人之仁虽然令人扼腕,但就私德来说,也不失可贵之处,虽然少了些担当,却比“任性负气”好得多了。

《西王妃洪宣娇》中的石达开,是中中人物。

22 王云高《地狱门口的上帝--太平天国败亡写真》

王云高没有把石达开的远征说成是分裂。他是极少数承认远征是石达开唯一可选的正确道路的创作者,而且由于他对洪氏的无耻嘴脸写得比较透,实际上从始至终都彻底排除了石达开接受洪秀全“争取”的可能性。

既然远征本身不足非议,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此书中的石达开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过人的胆识才华,然而其胸怀与仁义却未曾改变(如对待友军的态度,对待反旆官兵的宽容)。

虽然未能扭转逆境,但保持了品格志趣的高洁,没有受到艰难困苦的侵蚀,也是一种珍贵。

王云高笔下的石达开很有些英雄气短,但是真君子,真儒将。

《地狱门口的上帝--太平天国败亡写真》中的石达开是中中人物。

23 马光复《五千年演义--晚清血泪》

《五千年演义》是科普作品,总共300多页的内容,要讲述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不可能不尽量简略。有关石达开的部份,基本就是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对重大事件(湖口战役,天京之变,大渡河兵败)稍做演绎,而人物功过定位也基本延续了主流的说法(前期的功勋名将,“正直耿介,英雄侠义”,后期的分裂者,对敌人抱有幻想,但忠贞不屈。。。。。。)本来是不值一提的。

只因两个情节,我不能忘记《晚清血泪》中的石达开。

其一是天京事变诛韦之后,石达开奉诏回京辅政的途中。有一名低级军官找了个机会对他说道,如今东王北王已死,天国只有靠您力挽狂澜了。石达开回答他的话是:”什么力挽狂澜的话,千万不要再说了,效忠天国天王,是达开的本分。”

不可否认,在那一刻,这个年仅二十五岁的青年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系天下兴亡于一身的,而他也义无反顾,知难而进地承担起了这个重任。但他并未以此沾沾得意,居功自负,而是说,我做的一切只是我的本份。

这一句简单的答话,干净利落地摘掉了某些人扣在他头上的“极端自负”“个人英雄主义”的帽子,使人深深动容。

另一个情节是石达开遇难后,远征陕西的英王部将陈得才赖文光得到消息,遥望成都,哭祭翼王。“刚一跪下,陈得才就痛哭失声,接着将士们一起痛哭起来,那哭声撼动着人们的心,撼动着高高的秦岭,滔滔的江河。赖文光默默地将酒泼洒在地上,说: “翼王在天有灵,文光若不为殿下报仇,誓不为人!”

在远离了七年,物是人非之后,还能在人们中间保持有如此的敬爱,激发出如此的真情,这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吧。

《晚清血泪》中的石达开,是中中人物。

24 月光流星雨《英雄略传?河祭》

这篇文章不像在写石达开,而像在写项羽。

当然,项羽也是人杰,可惜此处写的仅仅是英雄末路。

唯一将石达开与项羽区别开的,也是在这篇以《英雄略传》为题目集中描写绝境中的翼王的短篇小说中唯一可以显现其英雄本色的,似乎只有最后那一刻----

“他已经感到身上的巨痛,可是刺痛的并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心中的。“天父啊,臣虽死,唯憾未能得见天下太平!”人生在世谁无死,留取汗血照丹青,这句文天祥的名句在时空中回响着,回响着,久久也不能散去。”

这几笔使人联想起另一位身受凌迟而死的英雄将领----袁崇焕。“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啼痕”。酷刑何极,然而对这两位盖世英雄而言,最痛的想来不是被刀割的感觉。

《英雄略传?河祭》中的石达开可以列为中中人物。

家园 等了好久了,《下》呢?有没有整理一下关于李秀成的?也一定很

精彩!

家园 【原创】给文艺作品中的石达开排名(下)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物

25 王庆林《太平天国》(《天国悲剧》)

王庆林的《太平天国》中,对石达开着墨不少,但仍有为李秀成陪衬之嫌----前一半是正衬,后一半是反衬。

在前一半,基本还是写出了“勇敢无畏,正直耿介,英雄侠义”的风格,而书中较多反复出现的却是这样的情景:在某个问题上,石达开和李秀成的看法是一样的,但李秀成是中下层军官,在没有外人在时,可以想什么说什么,而石达开作为天国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一言一行都举足轻重,因而不肯轻发议论。但这绝不代表他没有独立的主见,或是不敢说出主见。譬如在军驻岳麓山时,有部将擅自放火烧毁当地的神庙,进攻南京城时,又有部将搬用西天寺五百罗汉吸引炮火,其实石达开和李秀成一样揪心。但是,他没有公开下令阻止,而且当李秀成有所不解和误会的时候,他虽然忍不住想辩解,但只说了句“你以为我。。。。。。”,却没有再说下去,反而对李秀成说,这些人并没有错。---- 作为首义核心领袖之一,对于使用宗教起义的不得已之处,石达开比李秀成看得更清楚,作为一线最高级别的指挥官,他不能在士兵面前随便批评天王东王的政策,显示自己的英明。而且,读书不多部将只是忠实执行了天国的宗教政策,归咎于他们并不公平,所以他虽然觉得受了误解,却反而出面维护他们。在另一个问题----北伐问题上,这点同样有突出表现----石达开在私下和东王几乎争吵起来,大大触怒了东王,但在将领们面前,却始终维护着东王及其军令的威信,绝不以此作为收买人心的手段。

以上是王庆林《太平天国》中比较有特色的部份,至于其他的,无非是错误百出地描写几场战役,再把石达开的离京远征说成是被张遂谋蛊惑死不悔改,基本就是照搬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石达开传》的说法。但若仅仅如此,这个石达开的形象还是可以算得中上甚至上下人物,只可惜远征广西的部份出了格,石达开意志消沉之际,竟然产生了贪图苟安,不思进取,甚至自我放纵的思想。---- 负气,野心,意志消沉,个人英雄主义,究竟是“大义”的范畴,军事与政治也非全由个人操纵,然而个人的操守和私德,却是没有任何借口,不容轻触的底线,被玷污的即使只是一丁点,也足以令人物在刹那间黯然失色,再精彩的人生也难以抵偿。好在石达开只是游走在危险的边缘,到底没有如洪秀全般自甘堕落下去,不然只好被归入“下等”行列了。

王庆林《太平天国》中的石达开,算是中下人物。

26 南宫博《太平天国》(台湾)

此书中的石达开属于自负而远征,本应立刻降为“中中”。然后他指挥无方甚至莫名其妙异想天开(写信给曾国藩,商量等英法联军退兵之后让湘军让开一条路让他长驱山东直捣北京,而湘军由河南至河北为其后援,绊倒咸丰后拥戴曾国藩当皇帝)以致害了自己一命使臣的姓名,是不识人,严重不智,最后在大渡河畔还树了白旗----尽管不是为了自己(这个好像是西方才有习惯啊,不过指望台湾作家写太平天国不犯常识错误大概不现实,当今的大陆作家都很少),再降二级,为下上。

然而由于以下理由,我认为不但可以将南宫博笔下石达开的层次升到中乘:

1 他虽然自负,但也一直惦记着天国,甚至不无回头的念头。但是天王一面派洪宣娇与他联络,信誓旦旦劝他回去,一面让洪仁?\蒙得恩等人用钱财官职收买瓦解他的部将回朝,甚至连被作者写得高人一筹的李秀成也针对此行径说出“政治只讲权术没有道义”的话来表示支持。洪秀全的妹妹李秀成的情人竭力劝说翼王回朝的洪宣娇得知真相后尚且对天京政权彻底丧失了信心,除了一句“我不收翼王的一兵一卒,除非他自己回来”以外再也无话可说,粉碎了一切幻想而心灰意懒,何况是石达开!此处不是他不想对“天国”讲道义,而是天国不屑跟他讲“道义”。即使如此,他考虑的也不是个人的名利,始终没有自立一国的想法。石定忠问他,成都以后是不是叫天京,他回答说,成都永远是成都,天下只有一个天京。

2 在被天京政权和部下如此对待的情况下,他还是肯于相信别人,他洪宣娇的表白,相信她是无辜被利用----尽管他们之间从没特别交情。并且,他希望洪宣娇在他进军四川后带兵从江西趋两湖,与他共讨清军,使两湖清军腹背受敌----这表面他不是不想和天京政权下的人合作,只是除了洪宣娇以外的人都视道义如敝屣,让他连存幻想的余地都没有。而在洪宣娇心灰意懒不愿远征两湖与其配合的情况下,他还是特别嘱咐她,无论如何要设法周旋,保卫安庆,因为有安庆才有天京。

3 他从没有因为眼前的挫折而丧失斗志与勇气,曾国藩口头上对他不以为然暗地里却为不能劝降他耿耿于怀羞于启齿。他更没有过苟且偷安,回避责任的念头。而且从始至终,并不看不出有任何行为是替自己谋名谋利----包括得知天京出事时,也是披星戴月赶回天京的。

南宫博笔下的石达开算中下人物。

27 彭道诚《裂变--太平天国》(台湾)

这位作者写其文章颠三倒四,前后矛盾,不知所云,因而他笔下的翼王也有人格分裂的嫌疑。比如刚才说石达开料韦昌辉回京诛杨必滋生出事端来,接着一听说出了事就大惊失色,“嚎啕大哭,捶胸顿足”。前一章才暴露了匹夫以头抢地之态,后一章忽然又表现出“喜怒不行于色”的“大将风范”。更使人怀疑该作者患有间歇性失忆症的是,一面借张遂谋之口说“自己人杀自己人必是太平天国最大的耻辱”,一面又主张石达开取洪秀全而代之,先写了“方妃”力主石达开西取四川,接着借石达开和自己的口说西取四川大错特错,而同时又借石达开和自己的口称赞“方妃”远见卓识。。。。。。至于鼓吹石达开接受曾国藩的招降和清廷的三品顶戴认为可以团营一致抵御外侮的话估计和南宫博先生那个白白断送了使者姓命的馊主义一样都属于作者对曾国藩崇拜得神魂颠倒之下的梦呓(这从该作者断言石达开如果在湖口捉住曾国藩断然不忍给他一刀可以看出)

鉴于本书绝大部份基本属于戏说,这里只就事论事,而且对于自我矛盾的部份,当然也只能以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评价。

本书中石达开的远征是不被迫,不返是负气,故由上上降为中上。

动辄不是“嚎啕大哭”就是“捶胸顿足”,虽然时而表现出“大将风范”也难以弥补,本来恨不能给他连降十级贬为下下的。然而想想这样不公,虽然此形象与历史上的儒将相去甚远,但毕竟评的是文艺形象本身。虽则匹夫之态不堪入目,但换个角度讲也算不假掩饰哭笑自若的真性情,总比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强。所以忍了又忍,只给他降一级到中中----有失统帅风度。

虽然天京事变中他奉诏不返,但此处杨秀清罪在不赦,天王诏他诛杨是他不能选择的,但他事先并未参与密谋,故而不愿介入手足相残,不忍亲斩盟兄也算合理,这与早有协议故意失约不同,算不得过错----至多是失算而已。这种失算在书中还有几次,不过其余都是小事,大事上没有第二次糊涂。远征以后表现不佳,但书中仅仅一笔带过不是重点----合计起来姑且再降一级,成为中下。

《裂变》中的石达开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例如回京主政力挽危局拒绝曾国藩劝降,礼待秦日纲家人,闻过则改而非闻过饰非,明知洪秀全居心叵测却决心和洪氏抢时间以为天国开创新局,坚决说服部下反对任何手足相残的做法,全力支持陈玉成李秀成留在天京政权下的选择,对天国的忠诚致死不变。。。。。。

最后,《裂变》中的石达开取了自己的“义女”韩宝英为王娘,按说这是不伦行为,不过在我看来总比“父女”名义下不清不楚的暧昧关系强得多,本来他俩也没血缘关系,真心相爱何必扭扭捏捏,石达开对韩宝英本无任何暧昧念头,而一但动情就决心堂堂正正迎取她,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便效杨过所为有何不可。(当然,这是把石达开完全当戏剧人物看,不代表写入正史我还能这么冷静) 与此成为鲜明对比是,洪秀全的老婆方妃虽然才貌双全对石达开极尽勾引之能事,石达开还是不为所动,至少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打过她一点歪脑筋。(看到她因爱生忿一面发动“埋伏”要置石达开于死地一面抢过石达开手里的刀子自杀临死还叫着“我早说过女人死在你手里是幸福的”的时候,我急忙去翻作者简介----本以为是个二三十岁的花痴女性,不料竟是位拜过清朝贡生为师文工团出身的76岁的老爷爷,当场晕倒)

《裂变》中的石达开是中下人物。

28 张笑天《太平天国》

此书中的石达开因为负气而远征,仅此一条,至多算中上。

沽名钓誉,把虚名看得比社稷黎民更重,于是对关系天国兴亡的大事每每冷眼旁观,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人汲汲于小节而轻大义,空负盛名,辜负苍生。用剧中人话说,此人圆滑,用本人话说,此人少担当。理应再贬二级--为中下。

天京事变,密谋诛杨于前,食言背约于后,还能当着杨辅清兄弟做出慈悲面目,口头上说远征来去自愿,心里却嫉恨林启容不肯相从而见死不救,此人无信而虚伪,再降,为下中。

然而宁冒天下之大不韪,我在反复思量之后却愿将张笑天笔下的石达开置入中乘,为此不惜多花笔墨为之辩白,(以下都可从张笑天原文中找到依据)

第一,毁家抒难,志向高远。

第二,侍卫失职造成他生命危险之后,他说,“为公事,我早打他五十军棍了。可这是关于我自己生命的事,我不责罚他,不然人家会说,同是天国兄弟,你石达开的命比别人的值钱啊!”素日也是平易近人,无论对属下还是平民都不摆王爷架子,是不忘追求平等的起义初衷。

第三,富贵不能淫,从不沉溺于安逸,权势,女色,珍宝(与剧中其他领导人形成鲜明对比),虽然颇重心计,但出发点基本是自保,不是为了争权夺利。

第四,求贤若渴,礼重贤才(对左宗棠),知人善任(对李秀成)。如果说访请左宗棠还有故作姿态之嫌,那么临行求字完全是出于尊重,并无功利色彩。

第五,说他少担当,不意味着毫无担当。东王要缉拿左宗棠,说左宗棠是奸细,他说:“有我呢,尽管喝,一会儿我护送你出去。”东王叫他拘捕黄玉昆,他为难归为难,到底没有动手。

第六,说他圆滑,可不是没有自尊,没有正义感。他不会去趋炎附势,拍东王或天王的马屁,石益阳救了东王立了功劳,他不以为喜反以为忧,因为他不稀罕拿忠良之后的性命来博取东王的好感。

第七,虽说好像缺了石益阳就不行,但经略江西,回师靖难这些谋略并非出于石益阳的建议,桂林城烽火之中题诗嘲敌也是儒将本色。

第八,株连祸起,身入危城,不避嫌猜,不避危险,堂堂正正,并无私心。石益阳对他说,“不如还呆在安庆的好,多余回天京去”,他回答,““事情都有一万和万一,有一份希望,也该去争取。”(其实石达开自己做的决定往往比石益阳的主意光明磊落得多,比如最初奉诏后想回京控制局势,事变后靖难方案的制定)

第九,起兵靖难,不忘外敌,先公后私,就象石益阳评价的“父亲先是翼王,然后才是石达开。”

第十,虽说沽名钓誉和虚伪矫情,但有两句和虚名无关,是真心话,一是“我在沙场上杀人无数,杀人我怎么会怕?我怕自己人杀自己人”,二是“我并不醉心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宝座。”,他是自负,沽名,但没有野心。

第十一,虽然对林启容见死不救,但总体来说还是重义之人,且看他在得知朱衣点等人决心反旆时说的话,“你们回去吧,只有我不能回去,天王不能原谅的只有我一个人……良禽择木而栖,既然你们看我石达开已是穷途末路了,就各奔前程吧。这么多年来,你们对我忠心耿耿,我心里都记着呢,此生不报,来生也要报啊……”汪海洋临走的时候还解??相赠。

第十二,虽然不顾大局,却是旁观而不能冷眼。但对天国的忠心始终不渝,拒绝回京的时候就明言,“我还是太平天国的翼王,我今后也永远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也永远与清妖血战到底”,送别汪海洋的时候再次自白心迹,“石达开不是个完人,可他的心系天朝,他走到穷途末路,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尸骨碾成粉末那一天,他也是太平天国的人。”

凭以上十二条,张笑天笔下的石达开可以从下中档次越升为中下人物。且不说张笑天笔下的石达开绝对不是王诗槐那扮相(原文写的是“人称“天日风姿,龙凤之表”,确实一表人才,”)就算真是王诗槐那扮相,也只是外在形象不佳,比其《天朝悲歌》里外表儒雅英俊,却对天国可能的危局说出“痛快”二字那一位来,强得多了。

29 《天朝悲歌--石达开》

就冲离开天京后这段对话----

宣娇伤心落泪道:“跟你好说歹说都无用,你只要我一个人,却不要天京城中满朝文武百姓,你不想想如果天朝亡了,你这个太平天国的翼王还算是哪一门子的王啊?”

“哈哈,”达开笑道,“那时候正可甩掉这位天王,自立朝廷,更痛快。”

光看这话,此人不忠不义,后来还公然声称要到四川去称王称帝,当割据一方的军阀,尽管作者一再强调其“儒雅英俊”“文韬武略”,虽然他曾建立无数奇勋,也该立即叉入下等。总算其嘴硬心软,不能全然抛开,一度想以攻打浙江为天京减压,而又没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然只能算下下等人。

然而《天朝悲歌》里的石达开从始至终不失堂堂正正的光明坦荡,他没有干过见不得光的事,没以私心算计过自己人(虽他参与了诛杨密议,但没有渔利之念。此书的东王误国害民,罪不容赦,所谓密议也是秉承天王的旨意),没有存心拆过太平天国的台,甚至六十七将领反旆回京前还对他们说“士各有志,我不能强留你们了,好好去吧,到了天朝,不忘努力杀敌,并为我问候京中同袍。。。。。。”他大节有亏而私德犹可嘉,

姑且不予打入下册。不过,我可以承认张笑天笔下的石达开是一个有缺点的英雄,而《天朝悲歌》及其后各著作中的石达开,只算豪杰不算英雄。

《天朝悲歌》中的石达开勉强算中下人物。

(4) 下乘人物

30 陈白尘《大渡河》

很久以前看的,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只感觉是经典的左派史学批判分裂的剧作。不过毕竟是革命者不是卑劣之辈。有机会重看再补评论。

《大渡河》中的石达开,暂时归为下上人物吧。

31 牛贯杰《大渡河--英雄末路》

此书中的石达开属于黑帮老大一类人物,很讲义气但缺点仁心,不好女色却也偶尔逢场作戏。

人不负我,我不负人,想对他不利的人多半没好下场,但他恩怨分明绝不迁怒。他离开了天京就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念头,但为了忠诚部下可以舍命全军。

《大渡河--英雄末路》中的石达开也是只算豪杰,不配当英雄二字。

虽然书里曾国藩认为他的文韬武略具属一流,虽然他极得百姓爱戴,但他显然应该属于快意恩仇的江湖,而非鼎鼎朝堂----反复小人固然可憎可恶甚至该死,但看着别人痛苦的死去还能发出爽朗的笑声----这人缺乏悲悯之心,只配成贼不配成王侯,只好归入下乘。

最后,一石达开虽然心计极深手段过人,但有防人之心而无害人之意,能够洞悉一切阴谋而自己不屑设之。江湖人讲信义,讲肝胆,他都不缺,他不是伪君子,更不是真小人。

作者引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左今不复还”来形容他的舍命全军。

《大渡河--英雄末路》中的石达开是下上人物。

32 遇兰婷《霜剑寒箫》

此文中的石达开远征乃出于自负与个人英雄主义,仅此一项,至高不过中中人物。

不愿参与诛杀东王是本文作者列给石达开的一大罪名,据说这是对天王不够忠诚的表现,也是后来招致嫌疑的原因。本人倒是不以为然----小说中石达开不但没有参与任何密议,许下任何承诺,甚至没有发过任何令人误会他可能参与诛杀东王的言行。窃以为不肯效“愚忠”,不甘被控制成为自相残杀的工具并谈不上沽名钓誉----就作者自己也在小说中承认,石达开不愿参与诛杨首先是因为曾经与其同甘共苦下不了手。

但无论如何石达开在天京事变中没有表现出任何应有的担当,他的孤身劝谏北王据说是在陈承容和天王苦心设计下被逼无奈的选择。必除陈承容而后快则作者对石达开的另一大垢病,本人对此也不甚以为然:既然天王不肯承担责任,陈承容也不肯让天王承担责任,总要对二万死难者有个交代,难道天王的感受应该顾及,无数兄弟姐妹的感受就该忽略?以陈承容为天王替罪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何况石达开也为此深感“内疚”与“不安”,良心一直受到折磨。他的不妥只是事后对陈氏遗属示好过度,想收什么干女儿未免虚伪,自讨没趣。

《霜剑寒箫》似乎十分特别,作者使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并借人物对话引导读者思路,但读者还是可以脱离外在引导而从情节本身去寻求不同解读。作者虽对历史有其自身看法与创造,但并没有故意糟蹋这个人物。

这样算来本当可以排到“下上”,但与和绝大多数写石达开缺点的作品同时也写了大量优点不同,《霜剑寒箫》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仅有值得一提之处就是其对部下----主要是陈玉成始终如一的兄长般的爱护,虽然在小说中不能排除收买人心的成份,但关怀本身确然是发自内心的。再有就是保护了杨辅清兄弟。这样上上下下算上一算----

《霜剑寒箫》中的石达开算下中人物吧。

33 下下人物:魏文华《太平天国全史演义》

1 远征之初,天王命曾钊扬,卢贤拔,何震川三位丞相为使,前来劝归。只因曾钊扬出言狂悖,竟下令将其斩首,并对卢贤拔义愤之下投江自尽视为不见,何震川侥幸脱身,必得而杀之而后快,且公然传谕四方,“庇护何震川者斩”。其人待盟友如此----是为不仁。

2 带兵离去,在所难免,但竟不迟不早,偏在陈玉成与林启容合围李续宾,九江之围将解且可聚歼李续宾部的关键时刻突然让出安庆水路,至敌乘虚而入,牵制后方,显系存心拆台。其人绝情至此----是为不义。

3 曾钊扬劝归之时,语出激烈,竟丢盏掷人,破口大骂,至被对方一句““吾乃天王钦派的天使,对面听话的是天朝的天兵天将。尔非妖魔亦非叛逆,因何怕我讲说天情道理”问得无言以对----是为无礼。

4 天王“天王虽然没有汉祖、唐宗的英武却有古圣君之贤明”(何震川语陈玉成),竟弃此圣明之主而去,还劝曾卢何等人“随本主将返旗南下,或到浙、闽富饶之区,或去广西衣锦还乡,何等威风”,可见目光短浅,偏信张遂谋以致将心离散,而张遂谋悍然降清,有见有眼无珠----是为不智。

5 当初讲明来去听便,五言告示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广西之时闻听有人反旆竟亲自督军斩杀其将于前,截杀乱兵于后,是为无信。

6 离京之时,口出“看他洪氏江山能保几天”之言,大渡河畔,本想让人代死,不料被人揭穿,而后更乞降求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作者把《致骆秉章书》开头的“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大丈夫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军,何惟一死!”和后面的“然达舍身果得安吾全军,捐躯犹稍可仰对我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掐头去尾,只手下留情地引用中间一段“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厚情,宥我将士。请免诛戮,禁无欺凌,按官授职,量材擢用。愿为民音散为民,愿为军者聚为军。推恩以持,布德而绥。。。。。。“),待到身入清营,自至断无生理,乃“苦笑”曰“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死到临头又“强作笑颜”道:“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成吝王侯,败者为寇’。今日你杀我,安知来尘我不杀你耶?”全无节操可言----是为不忠。

此人弃忠义如粪土,视五常为无物,彼非下下人物,孰为下下人物?

总共列了43部作品,33个形象,其中绝顶人物2个,上乘人物12个,中乘人15个,下乘人物4个。还有一些作品没有提及,如张京民《太平天国》,王一心《太平天国》,李然《洪秀全》,杨搴《太平天国》,吴文庆《忠王李秀成》,易水《依依一世情》等等,实在是因为这些作品中的石达开形象淡如白水,固然没有什么精彩难忘之处,就连负面描写都平淡得让人懒得去骂。所以,只好不入等了。

家园 我感觉石达开这人:

算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但是,说统帅,石达开就够不上了。

家园 呵呵,这一点,我却有不同看法

石达开与李秀成是公认的既能将兵,又能将将之才,从翼殿那出身于天南地北的名将,悍将,儒将阵容中也可窥见端倪。若石肯舍太平天国的旗帜自立旗号,满足部下们的攀龙附凤之心,麾下当是另一番局面。

家园 恭贺零兄能够重新登上西西河。此文因为版面调整,转到春秋
家园 1980年代还是有很多好的作家的,

阶级冲突的描写也相当的好,阅读快感是一波接着一波。可惜那个时候不能接触到多一些的东西。

我看过的还有吴越的括苍山恩仇,作者的计划可能是系列作品,但后来没有写下去。

司马言《百年谜案》曾经在半个小时里面快速翻看一遍(因为要主人不肯借阅),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是再也难以看到这些作品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