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给文艺作品中的石达开排名(上) 绝顶上上上中人物 -- numzero

共:💬9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给文艺作品中的石达开排名(上) 绝顶上上上中人物

6月27日系翼王就义纪念日,特贴此文以为祭。

本系列只讨论文艺形象,不拟过多涉及文史出入问题或历史本身的功过评价。

本系列点评作品依次如下

顾汶光《天国恨》(第一卷)《知遇》《狂澜力挽》《大渡魂》

寒山《此日临歧百感生》《1856年11月20日》《梦》(网上原创)

单田芳《天京血泪》《百年风云》(广播版)

唐浩明《曾国藩--血祭》

楚云飞《金戈恨》(网上原创)

李晴《天京之变》《血雨黯天京》

鄂华《翼王伞》

罗义俊 王小方《太平风云》

原上草《回京》《斥奸》(网上原创)

司马言《百年谜案》

聂震宁《天国之翼》

庐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忠王李秀成》《大渡魂畔千古恨》《西王妃洪宣娇》

陈舜臣《太平天国》(日本)

陈霭然《旷代人杰石达开》

无线45集电视剧《太平天国》(香港)

孙因《血染大渡河》

我未成名《天下布武》(网上原创)

张西庭 李德昌《魂断太平》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

广东电视台《洪秀全》

王云高《地狱门口的上帝--太平天国败亡写真》

马光复《五千年演义--晚清血泪》

月光流星雨《英雄略传?河祭》(网上原创)

王庆林《太平天国》(又名《天国悲剧》)

南宫博《太平天国》(台湾)

彭道诚《裂变--太平天国》(台湾)

张笑天《太平天国》

寒波《天朝悲歌--石达开》

陈白尘《大渡河》

牛贯杰《大渡河--英雄末路》

遇兰婷《霜剑寒箫》(网上原创)

魏文华《太平天国全史演义》

~~~~~~~~~~~~~~~~~~~~~~~~~~~~~~~~~~~~~~~~~~~~~~~~~~

正文:给文艺作品中的石达开排名

一 绝顶人物

1 顾汶光《天国恨》(第一卷)《知遇》《狂澜力挽》《大渡魂》

这是经典中的经典,旁人的评述,实不足以道顾先生笔下石达开形象之精彩于万一----它不仅是空前的,更有可能是绝后的,原因后面再说。

《天国恨》第一卷描写的是金田起义的筹备和酝酿,从主题上说,它是正面歌颂太平天国起义的“史诗”之作,然而在实际效果上,正如某位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书中的天国人物远不如清廷人物生动鲜明,正面人物如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的形象也不如反面人物向荣王作新张嘉祥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这位评论家也特别指出,石达开的塑造是个例外。

《天国恨》中公认写得最出彩的一正一反两个人物,正面的是石达开,反面的是张嘉祥。这部小说最初在《山花》杂志上选登,引起读者好评的“招牌情节”,就是洪秀全冯云山“访石相公”,与张嘉祥角智角力,争取石达开加盟的桥段----据作者说,这三章内容总共重写了十九次。

尽管《天国恨》已发表的章节仅仅写到金田团营为止,着落于石达开身上的笔墨原不及其他领袖人物重,但借用石达开出场前洪秀全评他那副写给理发店的对联的那一句话,“石达开的心胸、气魄、才干、抱负已历历可见。”

《天国恨》中的石达开登场,虚岁十七,然尚未露面,已是“豪杰之誉,遍传遐迩”;他的坐骑,是为国殉难的水师提督关天培的爱马,他的佩剑,是洪秀全当日与“斩妖剑”一同铸就的宝剑,都为传奇的英雄更添几分传奇色彩;他忧国忧民,满腔热血,却不妄动,而是谨守“不鸣则已,一命惊人”的古训,默默关注着时局;他壮志凌云,却没有野心,更不屑为争权势牺牲人格的骄傲和尊严,借裙带关系以邀宠,因而拱手让出“天婿”(天王妹夫)地位,成全了洪冯苦心经营的“政治联姻”。他深谋远虑,成府极深,却绝不虚伪造作,搔首弄姿----《天国恨》中最令人赞叹的情节之一,莫过于洪冯初次登门造访,开诚布公邀请石达开入会的曲折。当时,接待洪冯的石达开好友张遂谋因为深觉洪冯言谈不凡,值得认真考虑,便故意不让二人与石达开相见,并且暗示其如有诚意,当不吝惜登门再顾。张遂谋此举除欲检验洪冯相邀的诚意外,更欲为石达开抬高身价,因为“拜上帝会已经营数载,英杰定然不少。公子入会,未必就会受到器重。你饱读经史,必定深悉其中奥秘。欲人敬重, 终南捷径未始不是一途”。然而这一他人铺好的“终南捷径”,竟然遭到石达开的断然拒绝。他回答说:“二位先生以诚待我,应当报之以诚;大凡明智之君,庸臣不得备其位。逐鹿中原是何等艰难的事业,凭的是真才实学。如只侥幸取宠于一时,又岂能长久?创业艰难,如大浪淘沙,沙自去,金自留,何须玩弄手腕!”言罢,快马扬鞭,追回洪冯。这一份坦荡与磊落,真大丈夫也,直教人看得情难自己,恨不能飞入书中,与此豪杰浮三大白!

至于石达开的文韬武略,气度风华,《天国恨》采用了小处着手,处处体现的表现方式。理发店的对联,赛马会的英姿,临急应变的机智,惊天地泣鬼神的琴声,“温酒斩华雄”式的从容。。。。。。此非绝顶人物,孰当绝顶人物?

《知遇》是短篇小说,人物和情节皆与《天国恨》一脉相承,可算《天国恨》续章。小说内容极简单:身为下级军官的李秀成因为读“妖书”被东王下令处斩,被早已对其暗中关注的石达开从刑场救下。接着关押中的李秀成又在全军转移时被看守丢下,没有跟来,又是石达开力排“李秀成不可能回来”的强烈质疑,力求天王东王把全军开拔日期推迟三天,终于待得李秀成归来。

这部小说的第一主角其实是没有正式登场的李秀成,但用以衬托李秀成的石达开自身的光芒一点没有被遮掩住,反而写得相映生辉----绝大多数人写“伯乐”,只是单纯地写其对“千里马”的看重,信赖,呵护(窃以为那只能叫赏识和提拔,不能叫“知遇”) 而《知遇》摆脱了这种名不副实的俗套,石达开对于只见过一面,从未交谈过的李秀成,站到了他的立场上去代他设想。于是,陈玉成等李秀成的挚交好友都未曾想到,未曾体会到的李秀成的委屈之处,石达开想到了,而且感同身受。“理解”超越了居高临下的“见爱”,终于上升为“知遇”的境界。

中篇小说《狂澜力挽》是《天国恨》的又一个姊妹篇,描写的是太平天国西征“湖口九江大捷”的全过程。和《天国恨》一样,这部小说同样存在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太平天国一方人物形象单薄,流于平淡,反而是其对立面湘军的将领个个写得栩栩如生,鲜明难忘的问题。但石达开依然是例外。《狂澜力挽》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它同时塑造出两位立场相反,但同样才华横溢,谋略过人,善得人心的三军统帅----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石达开和曾国藩。这部小说中,二人的形象力度形成了奇妙的光影关联:光强影更强,而影逾强,光必逾强。纵横三省的广阔幅域上展开的千军万马的大鏖战中,两个对立方统帅的人格魅力几乎不分伯仲,终于使他们空前的碰得激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个人以为《狂澜力挽》中的曾国藩和湘军将领形象比《曾国藩》的相应人物塑造成功多了,和前者相比,后者简直就是一笔流水帐。)

反映九江湖口战役的文艺作品甚多,《狂澜力挽》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过早地把石达开推到稳操必胜的地步,反而“欲扬先抑”,处处强调太平军的“弱势”。石达开新官一上任,就处于无兵可调的窘境,部下意图谋叛,刚想弹压,随即想起手头没兵----这种情形,纵有多少良谋妙计,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连场小小反叛都无力镇压,何况要对抗泰山压顶而来的湘军?《狂澜力挽》就是这样先把人物逼到不利的绝境中,再一步步把死局走活,从而完成了从“奉命于危难之间”到“挽狂澜于既倒”的经过表现。

《狂澜力挽》是顾汶光的四部《天国恨》姊妹作品中唯一以石达开的文韬武略为侧重点的一部,但真正最感人的,依旧是人格。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被军民共尊“义王”,《狂澜力挽》中最具匠心的两段情节写的也是一个“义”字。其一是“情义”----曾经是他旧部和好友的黄再兴被东王下令锁拿回京,极有可能被杀,他明知此时见面对己不利,极有可能授予搬弄是非者口实,但反复思量,终究不忍让挚友在孤独寂寞中一去不返,于是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定与之话别。其二是“仁义”,对于叛将叛军的宽容和体谅,赢得了意图谋叛者古隆贤“翼王在世一日,决不复反”的誓言----虽然这个“誓言”史籍无载,却与历史上古隆贤的生平高度契合,作者捏合史料的能力已到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地步,以致这一虚构不仅不会显得突兀,造作,反而因与正史如此巧妙无痕地融为一体,几乎令人把它当成正史的“补遗”了!这个情节在《狂澜力挽》问世五年后被另一部小说《西征悲剧》借鉴,只不过降服古隆贤的对象变成了陈玉成。这样一改,牵强立现----因为古隆贤降清距其闻悉石达开死讯不过月余,距离他得知陈玉成之死却隔了一年又大半载了!

说到《天国恨》系列的第四部----《大渡魂》,优点和缺点都较《天国恨》明显。它对人物的挖掘更深刻,写情感更深沉,但张遂谋投敌叛变的情节令人吐血,用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来表现石达开的“自我忏悔”,迫不及待地借古人的口总结历史教训,也使作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尤其是,这些独白和自我批评实在缺乏说服力。关于作者的这种矛盾,有一位评论家在谈根据《大渡魂》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峤?遗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对石达开的出走,作品的“主题歌”作了明确的否定( “叶落枝,雁离群,千秋大错铁铸成。峨江碧血蜀山恨,万叠惊涛葬英魂。”),后又通过天王使者和石达开自己之口进行了批评。但是,对出走究竟错在哪里,带来了什么恶果,卸缺乏具体描写。相比之下,对石达开应该出走反倒写得较为充分。这就使“落枝”、“离群”这“千秋大错”成了概念的东西。这一现象,很有趣地说明了作者在石达开出走问题上“左右为难”的一种矛盾心理;在感情上,支持、同情、谅解人物的这一行动,然而一种流行的见解又让作者对人物的这一行动采用了否定说。 ”由于作者本人对翼王的远征抱著支持,同情,谅解的态度(作者本人对洪秀全极度厌恶,认为他“不但是我国历史上最腐化的革命派,而且是个只许我娶88个老婆却不许太平军夫妻在一起过夜的大独裁者,是他生生地葬送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对“理论家们或出于阶级偏见,或出于拍马的需要,还在把洪秀全当作民族英雄来吹捧,而把被洪秀全挤逼得不得不出走的石达开打成了“分裂主义””极端不平),而硬要在小说中对翼王的远征进行批判,这就不可能不出现文字与精神的断裂。一个说服不了自己的作者,又怎么可能说服得了读者呢?

尽管如此,《大渡魂》仍是迄今大量表现大渡河一战的文艺作品中最动人的一部,迄今未有能超越者。这是因为作者笔下的大渡河边“上演的是一出悲剧,然而它绝不凄侧悲凉,却反而激荡着一股气贯长虹的豪情”。有位论者说《大渡魂》的成功在于写出了人物的悲壮美,确实一语见地。《大渡魂》中的石达开“有着独立的人格,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受人支配的弱者,其悲剧只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同情,不可能带来崇高的审美享受,因此也不可能构成悲壮美。石达开显然不是弱者。从天京内讧后的出走,直到他兵败时“舍命全三军”,全是他独自作的抉择。这是他的高尚处,也是他的不幸处。荣,固然与他密切相关;辱,也一任自个儿去领受。这是一位失败的英雄,是生命中的强者,因此他才可能走进悲壮的范畴。”“悲壮美对于悲剧主人公的要求,显然不在于他不会产生过失,却取决于他对过失的态度。他不会诿过于人。。。。。。。正是石达开这独自去承受灾难的伟大人格,才使他得以走进了悲壮美的殿堂。”(《论大渡魂的悲壮美》)

《大渡魂》中最令我难忘的情节,是石达开为了减轻渡河部队的压力,把行军中一直没有使用过的翼王仪仗----标志他身份的黄盖伞亮了出来,借以将敌人的部份炮火转移到自己身边;是太平军将士们送别翼王之时,目睹一切的清军使者百思不得其解----石逆究竟用了什么手段,能让部下这样对他死心塌地?;是刑场之上,石达开既没有如一些人想象的”一拳打翻酒碗,再将监斩官和皇帝老儿大骂一顿”,也没有如另一些人想象的“抢过酒坛,一喝而干,然后吟几句绝命诗以明志”,而是接过酒碗,款款而饮,“那从容不迫之色,仿佛不知死神已经来到他的身旁,倒象在品尝生命的美色”;是那一句“不是以丰功伟业,不是以宏文巨著,石达开是以临刑前的一片丹心,一腔正气,使四川百姓充分了解太平天国和他。无怪死后数十年,并未受他恩惠的川民,会如此崇敬他,怀念他”的总结。

顾汶光先生从不讳言自己喜欢笔下这个人物,为了写好石达开,他自费“沿着石达开从金田村起义直到大渡河全军覆没为止的路线亲自走一趟;一方面广泛采集当地有关石达开和太平天国的传说,一方面描写起山川地貌环境来可以更加实在一些”,他阅读了大量文献史料,甚至在历史核心刊物上发表过相关论文。就冲这份良苦用心,他笔下的翼王也是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宁不论学识与文笔,真心再难得。

顾汶光先生笔下的石达开,是绝顶人物。

2 寒山《此日临歧百感生》《1856年11月20日》《梦》

这几篇短篇小说,写的都是有关翼王的极简短的片断,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当我想为翼王写点什么时,脑海中总浮现出《此日临歧百感生》的序言:

“不知道该怎样说他的故事。

我在荒原深处看见了一座废弃的神殿,

推开门,秋风和尘埃纷飞涌入,但龛上空空,-----------

只见一地碎片,在隔世的阳光下闪着幽暗的光.

你不要怪我拾荒人的手,我也知道拾起一些碎片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另一些碎片的背叛,但它们已叫我的指尖滴血,而天下哪一只手,拾得起所有的碎片?”

以及《梦》的附记:

“其实,最想表达的,是石达开,在我的梦里,他离天堂最近. ”

寒山笔下的翼王,是绝顶人物。

跑题的备注:《此日临歧百感生》中有一段洪秀全听闻石达开死讯后的描写,窃以为是对洪秀全的嘴脸勾画得最成功的文字之一,强烈推荐----

“洪秀全点了点头,慢慢地道:”当年犀牛岭下六人结义,只说同心和傩,生死祸福与共,哪知…..唉,不说了,…..只剩朕和他两个,而今他竟去了,啊,想来真像一场梦啊.我和他情如兄弟,怎不叫人心碎.”话虽沉痛,语气却略无哀伤之意,李秀成看见他眼睛里跳动着一种莫名兴奋的光.两人眼光一碰,如着火烫,立即闪开,心中都对对方厌恨已极.

却听洪秀全口吻一变:”当初朕对此人何等爱重,言无不听,计无不从,他竟有脸背朕逃了!哼,这等无义之人,枉称翼王,朕虽怜他,天亚爷到底容不得背主叛国的逆贼!”李秀成听他满口谎言,心中不住冷笑......”

二 上乘人物

3 单田芳《天京血泪》《百年风云》(广播版)

《天京血泪》中的石达开以“先声夺人”的方式走入故事中,人尚未出场,光芒已如划过破天际的闪电,让人精神异振,却不敢逼视。其来也挟天地浩然之气,不须倚权仗势,自有令人不敢轻谩的凛然。在非常有限的出场回数中,不仅他出类拔萃的才华与高尚的情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的“正直耿介”加上他的“胸藏锦绣”,最大效力是使任何人(包括权倾一时的东王杨秀清)做“亏心事”的时候,一想到他就觉得脑中“嗡嗡做响”。

据不严格统计,八十年代中期对石达开产生好感的人,绝大多数不是电视剧《石达开》的观众就是评书《天京血泪》《百年风云》的听众,而《天京血泪》听众据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2亿人次----尽管评书中的石达开并未洗尽李晴《天京之变》的影子,而又过份强调了他作为“军事家”的一面,但仍然相当精准地扣上了麦高文的评述:“勇敢无畏,正直耿介,英雄侠义,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前面提到顾汶光作品中对翼王远征的评价与他自身认知出现的断裂,无独有偶,单田芳曾公开宣言,“洪秀全这个失意秀才,以一个不中不洋的拜上帝会起家,他实际是沾了当时阶级矛盾激化的光,从弄虚作假的神灵附体到振臂一挥应者云集,洪秀全很快走向了自我膨胀,自欺欺人地真把自己当做了神。我们老祖宗狭隘自私的劣根性,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石达开却是走向自己阶级反面的侠义之士,他最终的出走完全是被逼无奈,绝非蓄谋分裂太平军。与其说是洪秀全迫害石达开,不如说他葬送了太平天国”,然而在他的《百年风云》,特别是最新版中,却仍然采取了主流说法中把洪秀全塑造成英明的革命领袖,把石达开塑造成制造分裂,死不回头,误己误国的不顾大局者。这就使得《百年风云》中石达开出走后的性格的变化,洪秀全心理的变化毫无轨迹可循,乃至作品出现“精神分裂”的现象,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正因如此,写到石达开远征为止的《天京血泪》,在一贯性与说服力方面,都远远高于《百年风云》。

不算《百年风云》后面精神分裂的部份,单田芳塑造的翼王,是上上人物。

4 唐浩明《曾国藩--血祭》

有人说,“太平军那边似乎只有谈笑间化敌为灰的石达开,算是风神超卓,别的人都模糊不清”(《我爬剔过的历史小说》),这话不全对,《曾国藩》中有好几位天国将领形象都很生动鲜明,但称得出类拔萃者确实只有翼王。

天国勇将如云,智勇双全者也不在少数,而正如李树声在“几度哀歌向天问--评《曾国藩》”一文中所言,唐浩明写出了石达开在天国众将中一种并不普遍的独特气质----儒将风范,成功地把他的儒雅与豪迈融为一体,“作品满怀深情地描写了翼王石达开三败曾国藩。他谋略超群,英武善战,平时又极具仁德重义的儒雅之风。“只觉苍天方愦愦,要凭赤手拯元元”,这临战前气势浩瀚之作,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位儒家文化培养起来的一代英才,吞吐日月、旋转乾坤的万丈雄心。”

《曾国藩》写石达开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在于它不像许多作品对石达开只强调其“将兵”的才能,而是再三涉及了石达开“将将”的才干。如写石达开初到九江,对情况尚不熟悉,便将第一战的指挥权全权交给付给林启容而不从中指手画脚这一简单的情节,就将石达开与某些事必亲躬,不肯信任部下,因而也就难以充分发挥部下所长的统帅区分开来。对康禄的果断提拔,又显示了他的知人善任。《曾国藩》中的石达开绝不只是一个精于战术的将领,更是一位遣将从容,运筹于帷幄之中,决策于千里之外的三军统帅----在这一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作品的表现超过它,包括以石达开为主角的《狂澜力挽》在内----后者在对石达开人格精神的描摹和智略的展示上远胜《曾国藩》,然而若论“大气”,还是《曾国藩》的表现更胜一筹。

唐浩明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上人物。

5 楚云飞《金戈恨》

《金戈恨》中石达开的神韵和《曾国藩》是一样的儒将风范,而且比《曾国藩》写得更加神采倜傥,器宇不凡。《江表忠略》记载,直到石达开身后半个世纪,“江淮”地区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金戈恨》里的石达开确实有点这个味道。

只可惜在作品中所有石达开出现的场合,主角都是他的表妹林宜君,而如某位网友所言,《金戈恨》对石达开的描摹稍嫌流于表面气质----看得见他的风采倜傥,却难得一见他的内心。收捎处终于时加入人物内心情感的刻划,如果整个故事到此为止,感觉还很不错,然而后面又接连写了两位男配角----韦俊和李秀成,对他们的内心都使用了浓墨重彩,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过了石达开,自然,碰撞出的火花也璀璨得多。于是在这二个生动鲜明的角色的衬托下,石达开的形象显得单薄得多,甚至有些徒有其表了。读到最后,在不断为韦俊和李秀成扼腕嗟叹的时候,若非作者一再借林宜君的思绪带出石达开三个字来,读者几乎要把他遗忘了。

网友寒山认为小说中石达开说若是非得牺牲原则才能成功他宁可不要成功写得最好,我却觉得这一句话稍带匠气,有代古人发话之感,反而不如远征行前那一句“待到神州光复四海承平,我们还有相见之日”来得自然贴切。

但《金戈恨》也有一个神来之笔,足以令它的排名大大提前,就是写林宜君对石达开的猜疑和误会,甚至也因此引起李秀成的误会(小说中写林宜君怀疑石达开让她嫁给韦俊背后有和北王府的交易,李秀成将信将疑,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李秀成自述》中就称北翼二王“大齐一心”而发动了“天京事变”)----常言道,“知我者信我”,连青梅竹马的亲人和一手提拔的部将都存着那样的误会,叫人情何以堪?但在石达开,不论旁人信与不信,终究不过付诸一笑,转身而去----是淡然,还是凄然? 他留给身后的山河与故人的,只有那一句话,“待到神州光复四海承平,我们还有相见之日。”真如小说题记所言,“金戈铁马当年恨,碧海青天夜夜心”!

令人惊讶的是,《金戈恨》中唯一不肯误会石达开的却是后来成了叛徒的韦俊,他在最初时就明白提醒过韦昌辉,“石达开不是萧朝贵”!---- 实不知让人从何说起。。。。。。

楚云飞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上人物。

6 李晴《天京之变》《血雨黯天京》

李晴笔下的石达开不尽人意之处很多,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年龄气质上的错位了。虽然作者一再强调石达开“少年将军”的身份,但单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说话的语气用词来看,倒像是四十多岁的人,尤其是给他安排了一位一出场就十四五岁的“义女”跟在身边,更加强了这种印象。而且这里的翼王“草莽”气质稍嫌过重,没写出《江表忠略》说的那种“威仪器量为不可及”的感觉。另一个问题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古人----比如写天京事变,石达开的两位心腹爱将张遂谋曾锦谦以及义女韩宝英称赞曹操是“大丈夫”,而认为诸葛亮“愚忠”,石达开虽未评议,却心有戚戚然。这固然是作者对石达开后来选择远征的心理铺垫,但是,我们都知道,翼王府有一副连敌人都知道的对联,写的是“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在感情上对曹刘的分野如此清楚,他的爱将和义女会在他面前赞扬曹操而且得到他的默认吗?此外李晴似乎一再暗示石达开锋芒毕露,而历史上的石达开应该是一个比较懂得藏锋的人。

但李晴也有许多过人之处:

第一,对于东翼二王的关系,他是处理得最好的一个。他们之间虽然存在误会,摩擦,不快,但总体而言不失坦荡相见的手足情份,与东北二王之间的勾心斗角不可同日而语,书中翼王自荐为西征统帅那一节二王之间剖肝沥胆的恳切对话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东王道:“我已派秦日纲由安庆率军赶赴上游了。”翼王道:“秦日纲忠勇有余,智谋不足,远非统帅之才,不可统筹全局。”东王道:“以晃九弟现在京中,他述职已毕,便由他率军援鄂如何?”翼王道:“他是鼎鼎贤臣,却非沙场良将。援鄂十万火急,他任主帅却非所宜。”东王道:“我知老弟最赏识之将才,乃是罗大纲。”翼王道:“大纲有谋有勇,能守能攻,遇事警醒,临危不惧,确是大将之才。然而,他因自己是三合中人而不见信于二兄,我便举荐他去,他又何以命众!”东王道:“昌辉起义以来,只管供应粮草铅码;宣娇在天京协助守城,又终是女流之辈。其它将佐,都在外地据守城池,朝中更有谁可任西征主帅?在老弟眼中,究竟还有谁是将才呢?”

翼王奋然道:“统率三军,驰骋万里,可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者,朝内除了四哥,便是小弟!四哥若不愿遄赴天京上游,请把西征印信交给达开!”

东王用鹰一般的眼睛视着翼王,站立起来,连连拍着他那宽阔的肩膀道:“老弟!你刚才说的,全是响当当的肺腑之言!你不谄我、欺我,也不虚掩自己,实话实说,见肝见胆,我们手足弟兄的情分!西征的事,便托付老弟了。明日朝会奏过天王,便授给老弟印信。”

《贼情汇纂》认为东北二王彼此猜忌,迟早必生吞并之事,而认为东王对翼王非常信赖,原因就是喜其诚恳。而《血雨黯天京》在现有作品中对这一记载体现得最透彻。

第二,在所有太平天国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我认为写“爱情”最出色的就是李晴。《血雨黯天京》写翼王与黄王娘的感情收放自如,既有志同道合的共鸣,又有柔情似水的逶逦风光,其中有段匠心独具的情节尤值一提----

太平军准备发布反清檄文,将起义宗旨诏告天下,号召人民群起响应。其时翼王与殿前右史何震川都自告奋勇,愿为执笔。于是决定两人各写一份,再公议好的一篇发布。

此议一出,翼王立成众目所瞩----只因来日当众选檄,若他中选,何震川并无损失,但若何震川中选,他面上未免难看。然而,石达开对此种种皆只付诸一笑----对他而言,那是自信,又是仁不让,更是因他此刻心思,都已放在如何借那一纸檄文挥洒自己满腔热血之上了。----所以,这一章的回目便是“赠剑遗衣,愿以深情明远志;挥毫泼墨,敢教热血洒神州”。而翼王这篇檄文,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檄文写就,第一个鉴赏者就是黄王娘。她看了一遍,立即说“写得好”,再看,仍说“写得好。”黄王娘一看这檄文便连声赞好,自非为其辞藻排句,只因她一眼便看懂了文字背后丈夫那一腔欲救天下黎庶于水火,欲复神州上国衣冠的如荼远志。

翼王听到她的赞美,心下想必十分得意,口中却笑道,“昔日邹忌对齐王说,“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卿之美我,是私我耶?畏我耶?有求于我耶?”接着,夫妻间不免一番卿卿我我,谈笑厮磨。

这一节写夫妻调笑,将《战国策》融入其中,极富情趣,却绝不猥秽低级,方才是气吞山河的豪情,转瞬已化做温馨迤俪的风光,写出了儿女情长,却因是志趣相偕的夫唱妇随,而毫不觉英雄气短,反在短短几笔间,将侠骨与柔情结合得水乳交融,将两人的相知相爱写得淋漓尽致,实乃神来之笔。

《血雨黯天京》写翼王府血案,一面是惊心动魄,一面是似海深沉,两般写法,一样深情,是我所读过的最震撼的血案版本。

和某些喜欢把天国将领写成情圣的写手们不同,李晴没有回避石达开七位王娘的存在,甚至还加入了女状元傅善祥受到翼王的欣赏而倾慕翼王的虚构情节。也正因其不肯回避矛盾,对笔下人物的情感刻划才真正具有说服力。

第三,对翼王远征的定位甚为贴切。借洪宣娇傅善祥之口道出愚忠不可取的原委,又以一句“达开非不敢为,实不愿为”道出了翼王没有取洪自代的心迹,这一句话,即使跳出小说论历史,也不失画龙点睛之笔。

第四,极为擅长勾画场景,略略几笔,每收寓情于景,融景于情之效。

当石达开得知家人被杀的消息时,作者写到:“大家有些意外的是,一向最重感情的翼王,却始终没有流泪。”

接着,石达开听说秦日纲率军追杀自己,并在西梁山围歼了自己的一支驻军,遂决定带一百名参护去闯秦营:“翼王用闪电般的眼光向后扫视了他们一眼,把鞭子高高扬起,螺号不响,鼙鼓不惊,他率领这一百名侍卫,在快要西沉的满月映照下,弛向西梁山兵营的大道。风在耳边呼啸,星斗在头上飞旋,一百侍卫高举火把,紧紧跟随,远远看去,就象是一条腾挪跃动的火龙。。。。。。”

石达开没有杀秦日纲,秦日纲自知有罪,愿转与清军作战以赎罪。石达开离开秦营之后,作者又写到:“翼王的战马渐渐放慢了脚步。现在风声不再在他耳边呼啸,星斗也不再在头上飞旋了。只是在这时,两行热泪才涌出了翼王的眼睛,连女儿爱将也没有发觉。”

这几段描写,十分简练,却写出了气势,也写出了石达开情感的深沉。每回想起,我的眼前仿佛能看到暗夜之中,那疾驰的火龙,仿佛可以听得到风的呼啸声,仿佛可以感觉到星斗的飞旋。

比这一慕更感动我的,是石达开回京的场面:

“。。。。。。只带一千名将士随行,静静进入了一场浩劫之后的天京。没有依仗,没有征鼓,翼王免冠素袍,和将佐,士兵们一起牵马而行。

一位消瘦苍白的姑娘,手捧清茶,走了过来,向翼王高举过头:”翼王!天京的百姓,早就称您为“义王”了。”

“石达开不敢膺此厚誉。”

几个年轻人也都应和着姑娘的话:“翼王!这是真的!只有您才能承当义王的美名。”

。。。。。。

有不少作品写到石达开回京时,都把场面写得极为盛大,盛大的入城仪式,百姓的夹道欢迎,鲜花,欢呼,甚至锣鼓鞭炮,好象是在欢迎一位凯旋的英雄。然而,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却始终是《天京之变》里那短短几笔。

“没有依仗,没有征鼓,翼王免冠素袍,和将佐,士兵们一起牵马而行。”这句话不知在我心里反复品铭了多少次,石达开心中的感情,也应该如姑娘手中那杯清茶一样,带着淡淡的却挥之不去的苦涩吧----过了很久很久以后,我还是能清晰地回味起那“共尊义王”的荣耀背后的苦涩滋味。

我最喜欢的一段李晴笔下的情景描写,是石达开的离京:

“这时,夕阳已在粼粼江水之中,洒下万道霞光;浪花呜咽翻滚,拍击着他的船头。江南江北,田野里一片碧绿,山上青松翠柏,苍鹰高旋。子规在什么地方呼唤着,倾诉着,使人怦然心动,使人悲从中来。啊,难道你真是古代那禅位出奔,久久被人民思念的蜀王杜宇的魂魄,因为追怀故国而日夜悲啼,泪尽继之以血吗?杜宇啊,你为何要离开故国,远走他乡?你为何抛弃你的臣民,一去不返?你一定有你的难言之隐,有你的痛苦和忧愤吧!千载而下,有谁了解你的衷肠,知道你的悲哀呢?

翼王凝视着江中汹涌飞逝的浪花,倾听着子规在两岸峡谷,丛林中悲啼,眼里充盈着泪水。

夜幕渐渐飘落。江天远处,云水苍茫,宿鸟归林,新星初起。在微茫的夜色中,汹涌的浪花向翼王的座船船头奔来,又从两侧缓缓流去。浪花像过眼云烟的往事,又像他如丝如缕的愁思。起义数年,风云多变,自己竟以出走而告终,实在是始料不及。

船只逆水而上,两舷的橹声清晰可闻。六年戎马生涯,已经如东逝的江水,未来的际遇,也许更艰辛,更坎坷,充满荆棘,冰霜,要他付出更多的血汗。想到这里,一股苍凉惆怅之情,蓦然在心头涌起。”

这一段描写气势非凡,又荡漾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记得我初读此段时,刚好是傍晚,独坐宿舍中,在昏暗的光线下,借着窗外夕阳的残辉读来,真是荡气回肠。

实在太佩服这位作者了!他怎么想到用杜宇来比拟石达开的呢?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故国,却怀着不得以的苦衷,背负着误解,离开自己眷恋着的那片土地与那里的人民。他们都没有能再回去,所不同的只是杜宇是自蜀出走,而石达开是死于蜀中而已。而在他们身后不远,又都有亡国之恨。杜鹃鸟春啼三月,因为杜宇生前有爱民之名,所以人们认为那是他提醒故国的人民春播,而石达开同样有爱民之名,有“翼化似春润”之说,而且他封号“翼王”,有很多人都以“怅梁空泥落,几时重见翼归来”这样对春天的怀念来表达对他的追思,何况翼王号“电师”,因而每当闪电之中春雨洒落,也仿佛杜鹃催耕一般,是翼王在为人们的春播带来甘霖。。。。。。

李晴在文革以前对石达开的远征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然而八十年代以后,他却通过《天京之变》这部小说,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感情倾向。这固然是思想解放的结果,然而同时也是身为作者,设身处地代人物设想时激发的共鸣吧!

典型的例子在描述石达开被天王猜忌的无奈与痛苦之时,书中写到:

“啊,一位胸藏韬略,腹有权谋,带甲十万,长驱万里的统帅,如今竟要做穷途之哭吗?”

这是一句流露出极为浓重的主观情感的话,在比较成熟的“讲别人的故事”的小说中,是较少出现的。一但出现,也就显得很不平常,是作者用超越常规的手法表现常规手法所表达不出来的强烈情感的方式。

我所能举出的另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写到杨康和西毒设计陷害黄老邪,郭靖一怒而去,黄蓉呆立海畔,想着郭靖这一去可能永远不会再回来,爹爹也不知道是否还会回来。这一辈子,就这样站在海边吗?“蓉儿,蓉儿,你可千万别寻死啊!”

有评论说,这最后一句流露出极为浓重的主观情感的话,在修订版中仍然没有删去,可以说是作者心声情感的情不自禁的流露,写到这里,甚至连作者都觉得郭靖和黄蓉的爱情看来全无希望,整个阴谋如此丝丝入扣,人证物证具全。。。。。。而《天京之变》中的那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效。作为一位相当有功力的作家,不可能不懂应该把自身感情潜藏在人物心理和情节与对话中表达的道理,可是他还是情不自禁地从幕后走出来,代石达开发出这一声浩叹,则可见其感慨何其深也!

李晴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上人物。

7 鄂华《翼王伞》

《翼王伞》中的石达开堪称“伟大”----几乎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因为他身上罩上了这层神的光环,倒让人有些敬而远之了。而且,任何人沾上假道学的气息----即使只有一丁点,都会变得不可爱起来。这种气息与布衣出身锐意变革的平民起义将领尤觉格格不入。小说把石达开的失败全部归结于一个叛徒,还不如归结于偶然的涨水有说服力--一次两次被亲信出卖可以说是疏忽,是君子之心,第三次就是有眼无珠了。而小说着墨甚多的石达开与“三姑娘”之间的情感纠葛,总有无病呻吟的莫名其妙感,刚满三十岁的石达开说起话来想个四五十岁的人似的,更令人难以习惯。

《翼王伞》中的石达开几乎是完美的,但窃以为这恰恰是与张笑天《太平天国》中对傅善祥的刻划走入了同一误区:因为过份偏爱笔下人物,总是寻找一切机会把天下一切美德都往他(她)的身上安,以致人物形象过沉过满,失去了灵性,反而降低了其传奇的魅力。至于若石达开称赞洪秀全不失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傅善祥在天京城破前埋藏天王诗稿这种情节,则只能说是作品的时代局限性使然,视为人物的矫情未免太冤枉了。

但《翼王伞》似乎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历史小说中唯一对翼王远征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对洪秀全予以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的作品。小说最后在老鸦漩借一个老兵之口说出“天王居功自傲,深居王府,骄奢淫逸,不理朝政,更坏的是他心怀偏狭,嫉贤妒能,任人唯亲,对金田首义诸王放心不下,诏杀东王,引起金陵之变,幸翼王回师靖难,天京形势赖以转危为安。如果这时天王能回心转意,顺应天下民心,委信翼王辅政,天朝事业犹大有可为,怎奈天王对翼王殿下横生疑忌,重用亲哥哥安、福二王,欲将殿下阴谋杀害,逼迫殿下仓皇出走,我合朝将士,俱皆不服,人人离心,宁可跟随翼王西征,遭受戎马之苦,犹可以上阵杀妖,胜似留在天京,做那刀下屈死之鬼多矣!所以细细想来,这些年天国之衰败,丧师失地,桩桩件件莫不与天王有关!没有天王之例行逆施,我等今日又怎会来到达万里蛮荒之域,身陷绝境?”一番话,虽有借古人之口传言之嫌,但总比一些作者感想不敢言,甚至如《大渡魂》《百年风云》那样言不由衷地作违心之论要值得称道。(李晴虽然也对远征持同情理解态度,但显然还是认为远征是“分裂”行为,而更倾向于以取洪自代避免这种“分裂”。)

《翼王伞》中写翼王的精彩之笔,大多不是正面描写,而是通过那些跟随到最后的远征军将士对他的热爱体现的。看到他找到知音伴侣,他们无声地为他欣悦,听到有人往他身上泼脏水,他们义愤填膺,比自己受诽谤还要不平。即使到了最后,他们对他还是那样无条件地信任着支持他,没有一句怨言一丝后悔。。。。。。《翼王伞》中石达开的人格魅力,是同过他部下将士们由衷的尊敬爱戴体现出来的。

而我所认识的人,大都以为《翼王伞》最精彩的部份,是它疑幻亦真的前言:

“有关长征史实的每一点新发现和开掘都会在我们心头激起热情,对于这,我们每个人都丝毫没有感到奇怪,它甚至是在我们出发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的。因为正是长征的火种本身,一直传递和延续到了我们的时代。使我们感到意外高兴的是,就在我们的这次考察行程中,在江西,福建,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竟不止一次地完全是偶然地与另一次时间上更久远但却是同样悲壮的长征交汇在一起----那就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西征。开头,当地的人们都是自发地热烈地向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那一次远征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它们以自己特有的悲剧式的宏伟与悲壮震撼着我们的心。我们很快就被它们所吸引,后来渐渐发展到我们----特别是我本人竟也和收集长征史料一样,主动在日常考察中去搜集一切有关那次长征的传说和遗迹。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于百年前的那场长征是以不该有的失败和毁灭告终,因此就带有更强烈的悲剧色彩,也就更加能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惋惜和惆怅。。。。。。”

鄂华笔下的石达开,是上中人物。

8 罗义俊 王小方《太平风云》

这是唯一一部石达开形象堪称上乘的科普读物----科普读物能写到这个份上也真不容易了,可以列入上乘人物的原因是在决定远征和舍命全军的两段描写中都表现出了“不问荣辱,但求无愧”的担当----面对杨辅清对远征的反对,不愿过份张扬内部矛盾而将委屈藏在心里,却坦然而勇敢地迎向质疑的眼神,那一幕情景我当初只在图书馆里匆匆一瞥,却在后来的十年时间里念念难忘。

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认定,石达开的部下对他的“舍命全军”即使是持怀疑态度也应该是感动非常的,但从种种迹象看来,中下层官兵们在当时是否已经确知他们得以脱险的代价是什么,其实很成疑问。而《太平风云》就假定了石达开的部属有不能体谅他的可能,而石达开也愿意面对这样的可能。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石达开有他的苦衷,有他的坦荡,但也有他的骄傲。他不应该是一个轻易向人诉苦的人,他渴望理解,但不会因此作出低姿态的表示。《太平风云》能写出这种胸襟和骄傲,可入上等。

至于不能列入上上的原因,除了描写过于简略以外,一是因为写石达开在大渡河畔下令庆嗣而置近在咫尺的天险于不顾,二是作者(即使是出于科普读物必须迎合主流思想的必然性)把石达开的“舍命全军”视为一种投降。

《太平风云》中的石达开是上中人物。

9 原上草《回京》《斥奸》

《回京》《斥奸》中石达开的形象和相关情节基本因袭了《天国恨》《大渡魂》《天京之变》《百年风云》《天国之翼》的设定,所表现的石达开的品格与风骨都是上上甚至绝顶之选,只是《回京》和《斥奸》感觉更象将许多作品的情节遴选整合加工而成,绝大多数桥段都似曾相识,而缺少独创的有匠心,有份量的情节----当然,这两部小说中还是涉及了不少其他作品没有涉及的内容,可惜多是直接借人物对话或心理描写来表达,而没有将它们充分融入情节中。换言之,作品设计了一些场合引出人物的某些对白或心理,但人物在这样的场合有这样的对白或联想似乎有认为安排的痕迹,而非因势利导。并且,由于对话,动作,神情对思想情感的表达过于直白,使人物思想与情感的深沉度打了折扣,也少了些儒家文化中的古典含蓄之美。

这两部小说中的石达开,是上中人物。

10 司马言《百年谜案》

《百年谜案》中的石达开并没有正面出场过,完全是通过其旧部在其遇害后的穿插叙述在勾勒他的形象。他的志向高远,他的年少有为,他的忧国忧民,他的爱护部属,他的侠义担当,他的求贤若渴,他的深谋远虑,他的英勇无畏。。。。。。惊鸿几瞥,所见都是绝世风采,只可惜是线条人物,实在不够丰满,难以列入上上之选。但一位早已淡出方外的许多年前的旧部,是这样为他失声痛哭的----

惟我翼王 幼事农桑 抚爱乡里 家道小康

愤清妖之无道 憎胥吏之獗猖 悯黎民无告 慨遍地灾荒

乃心雄万丈 举旗更张 聚众三千 附义天王

金田起事 天下震荡 进军永安 爵封翼王 年仅二十 英名远扬

出八桂 战荆湘 夺武汉 下建康

天京定都 拱卫期堂 屡次出征 拓土开疆

秋毫无犯 善抚四方 百姓归心 提壶举浆

曾妖国藩 屡败之将 一败鄱阳 二困南昌 魂飞胆裂 几欲悬梁

只道清妖当灭 还我汉邦 谁料风云骤变 祸起萧墙

叹兄弟成仇 惋同胞自戕 无数精华 血染长江

屠王全家 思之断肠 挥师回京 重振朝纲

又遭主忌 谗臣中伤 心怀疑惧 率兵远扬 艰难万里 巨星陨亡

惜我翼王 大业未就 哀我翼王 英年早殇

痛我翼王 举家俱丧 思我翼王 恩泽绵长

苍天何在 不佑忠良 苍天何往 魅魉嚣张

凄风夜啸 苦雨敲窗 奠我翼王 五内俱伤

有人曾经提起这部小说时说:

“在书店里一眼看到它,我和我同学简直激动死了,茫茫世界,居然有人和我们打同样的主意。话虽如此,买到手时也并没太多指望,因为前一个礼拜刚刚弄了一本类似题材的小说,以西征始,末了韩宝英手刃彭玉麟^*$#。

其实这书也算不上是真正写翼王的小说。开篇翼王出现,已是在粼粼驶过的囚车之中。但后面的情节,每时每刻,我都能感受到他。高楼上卑微庸碌的酒客,为何闲谈之中忽然有一刻容颜肃穆?夜雨潇潇的青羊宫中,那一盏久久未熄的灯火,和灯下那个哀恸欲绝的道士,又是为了谁?什麽样的力量,能教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在黑暗狱中,忍住欺凌,忍住眼泪?又是什麽样的力量,将这一群人在大业凋零之际紧紧凝聚在一起,毅然担承起看似不可能的拯救行动?还有一个问题,也许有点跑题,但我真的想问,那就是:这个作者大爷,看得出来,有着第一流的武侠笔法,那末他本人是为了什麽,压根就没让我们瞧见任何秘笈啊遗书啊藏宝图啊,~他该是个聪明人,该知道怎麽做能让书好卖的呀。

那本书里雨夜祭翼王辞,读了好多好多遍。后来在异乡,有几个雨夜,那字字句句会倏忽浮现,然后就想起那个作者,茫茫世界,他此时在做什麽?除了这薄薄的一本书,他也许再没出过别的作品。至于他写这本书的原因,我猜是为了纪念。这种想法有点一厢情愿。不过纪念真的是很有力量的东西,能教顾先生翻山越岭穷尽一生,也一定能教这个聪明人放弃种种噱头凭着自己的本心讲一个好故事吧。”

《百年谜案》中的石达开,是上中人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