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束星北档案读后感 -- 天天天向上

共:💬33 🌺8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不这样理解

当前中国科学界与人文学界的隔阂.两位在国内很有名气的新右派学者在在中青报<<冰点>>周刊上有一篇谈话录<<束星北:科学界的“陈寅恪”>>(

我理解为不过仕由派以束先生为武器打击政府而已。

家园 科学界的规矩

说一次谎,你丧失所有credit,无所谓原谅不原谅

所以诚实不光是大德,可以说是能不能在这一行呆下去的根本

家园 拔得太高了!

我爹还参与主持过新中国第一台军用汽轮机的研制和生产呢。明天我把他写成新中国舰艇制造的先驱和红色海军的缔造者,后天我的腿就被他打断了。

牛皮不是这样吹的。

贡献归贡献,不能拔太高。要贻笑大方的!

家园 说得正是
家园 有话为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家园 这不是一本历史书

属于传记文学或报告文学的类型。作者也是属于文人背景,没有受过历史的专门训练,也没在物理圈混过。所以,作为如果作为历史书看确实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作者的意思就是写一个有一些才能而又特别拧的人的生活。也不是全无意义的。因为中国社会大多数时候宽容性还是要差一些。

家园 我觉得吧

“I have not had the chance of making your acquai ntance”

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理解,就是没有见过面,也并不能说明爱因斯坦没有给他改过文章,或者说提过意见。不知道你怎么得出“束这样自称老爱帮他改过文章的事情也根本不成立”这个结论, 总之就此得出结论说他撒谎有失慎重。

家园 送花催下文,不能光吊胃口,不讲故事啊
家园 我这么多年有个体会

那就是,至少在现在这些年里面,在物理圈子内部,对于中外历史上的物理学家们的水平高低,贡献大小,大家心里还是有一本很公允的账的。而且这个共识基本不受政治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会有某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水平很高的物理学家,现在被大家遗忘了。

关于束先生,物理学界内部并不陌生。但是至少据我所知,似乎还没有任何人认为如果不是时代的耽误,他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成果。好像没人认为有这种迹象。

另外,不能因为他当过李政道的老师,就说李政道是他教出来的。李政道自己就是天才,另外李政道大学上了没多久就转学去西南联大了。对李政道说得上有知遇之恩的老先生,我能肯定的,只有吴大猷这么一位。我见过李政道回忆吴大猷的文字,可是从来没见过李政道回忆束先生的文字。

家园 腿都要打断了,哪里敢乱写呀!
家园 首先,我今年才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现在刚开始研一的

内行人士是实在不敢当的。我不是科学史方向的,又还没有真正进入物理学职业圈子,因此对中国物理学前辈的了解谈不上丰富。因此下面的内容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河内真正的物理专业人士很多,请大家多多教益。

束星北先生是国内较早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的学生中既有李政道这样的物理学大师,又有程开甲这样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其对中国物理学的贡献当然值得后人敬佩。但是具体到束星北档案这本书,却将束先生的水平和贡献做了不必要的夸大。关洪先生说束先生在1930年前出生的国内物理学家当中适宜于归入于第50位之后。我虽然孤陋寡闻,但说出十几个肯定在束先生之上的物理学前辈还是做得到的。

如果没有这本书,束先生的知名度绝不会这么大。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入口处 有一介绍本专业历史的牌子,其中提到名字的系友最初只有三人:丁西林先生(他也是杰出的剧作家,其作品《三块钱国币》入选我们当时的高中语文课本),王淦昌先生(您只要读过束星北档案这本书,自然就会知道他了)以及罗荣桓(没错,就是罗荣桓元帅)。直到束星北档案出版后,束星北先生在国内知识界名声鹊起才将他加入。

这本书的主要卖点并不是束先生的科学贡献,而是他在建国后的遭际。就像我在前面说的“书中反映了一个个性强烈,嫉恶如仇的科学家是怎么在体制的压迫下变得谨小慎微,敏感自保而不惜扭曲人格的.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有益的,建国后的科学政策许多方面确实做得不好,现在重新回头审视绝对有必要。但我认为指出其中错误和矫枉过正之处也是应该的。尤其是涉及到王竹溪先生的那个例子实在是让我看着别扭。这个例子是如此具有戏剧性,使得读过的人很难忘记。他也确实作为段子入选了余世存的<<非常道>>。这两本书对国内读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估计,大部分读过这两本书的人,是不会有机会和兴趣再去读一本由物理学史专业人士写得其它关于中国早期物理学家的文章了。因此,王竹溪先生留给大众的印象极有可能就是这麽的无能。因此我觉得这个错误是很严重的。在关洪先生的文章里列了束星北档案中的一些夸大之词,例如,

在此书封底赫然写着这样的几行字:

“他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

“他的理论物理修养(三四十年代)国内难有比肩者。”

“他的教育才华(三四十年代)也无人可以企及。”

而在此书正文里还有如下的各种美誉:

“束星北……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35页)

“束星北……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物理学大师,……创造了中国物理学的一代学风,建立起中国理论物理……的基础。”(36页)

“束星北……的贡献,也许不亚于他的至交王淦昌。”(373页)

“束星北的数学素养的功底毫不逊色于数学大师苏步青。”(338页)

毫无疑问上面的那些话是有很大问题的,也极易给非专业人员造成误解。下面我多摘一些《中国青年报》

上得那篇文章让大家看一看。(其中的梁子民 毕文昌 应该是丁东,谢泳的化名)

 

束星北:科学界的“陈寅恪”

梁子民 毕文昌

梁:我最早知道束星北是十几年前。我喜欢看《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记得上面曾发表过一篇介绍束星

北的文章。当时的感觉是,中国还有如此聪明的物理学家。最近看到作家出版社出的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这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想到前几年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如果这两个传主好有一比的话,可以说束星北就是科学界的“陈寅恪”。

 

我觉得那句“中国还有如此聪明的物理学家”,实在是太让人无语了,我就不另做评论了。严格来讲束先

生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是比不上陈先生在历史学界的地位的。

毕:纵观束星北的命运,不能不思考一个事实,同行、同事和同学,在1949年的去留问题上,当时看不出什么差异,但几十年后一比,人们多有叹息。

 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后不久,在美国的哲学家王浩回中国来,当时穆旦去看他,两人感

慨万千。他们同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但几十年后王浩是世界知名的哲学家,而1950年从美国回来的穆

旦,却当了多年的反革命,直到临终前,才重现于文坛。

  毕:陈寅恪当年也有大体类似的情况。据说那时傅斯年开过一个名教授的名单,但许多人没有听傅斯

年的劝告,其中多数人的命运不好。像陈寅恪和束星北,是中国难得的奇才,可惜最后都是“千古文章末尽才”。李政道是束星北的学生,他走了,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吴健雄是束星北的学生,她在美国也取得辉煌的成就。

毕:从个案观察,可能会有一些这样的因素,但还是时代的问题。中心里也有许多悲剧。你可能注意到了

束星北和王淦昌的关系。他们是同一量级的物理学家,又是好朋友,但王的命运却顺利得多。当然与他后来从事与国防方面的研究相关,加上他的个性平和,所以命运不同。

还是如此,尤其是其中李政道是束星北的学生,他走了,得了诺贝尔物理奖。配合前一句“千古文章末尽才”。组合起来是如此的夸大了束星北先生的成就,和低估了诺贝尔奖的难度。其实这段文字是很有意思的,再多看几篇丁东谢泳的文章就知道国内的新右派在49年问题上看法之极端了。

梁:我不了解王淦昌。但他能在许良英被打成右派,回到农村以后,长期每月资助他35元生活费,说明他的性格也不完全是平和二字。可能和束星北相比,他不那么锋芒毕露。像束星北那样,在王竹溪被山东大学请来做学术报告时,跳上讲台,当面弄得他下不来台,个性也太强了。中国是一个讲面子的国家,束星北这种个性,是比较罕见的。

毕:天才人物都是富有个性的,难免被看成怪人。我们常常感慨中国的科学和学术一代不如一代,其实不是我们没有人才,而是有人才不知道爱护。50年代,山东大学要送青年物理教师到苏联留学,其实束星北的学术造诣在苏联物理学界之上。李政道在“文革”中期回大陆,当时领导人说中国出现了人才断层。李政道说,他的老师束星北就在大陆。

王竹溪先生的事就不再提了,重点说一下苏联吧。尽管有着种种失误(如朗道曾进过集中营,再比如遗传

学的李森科事件),苏联的科学是很强大的。如上面北极星光网友举得约飞\卡皮查\朗道等等,现在俄罗

斯的物理学已经无法和苏联时代比肩了,但数学仍是超级大国。中国五十年代时,即使是李政道,杨振宁

两位恐怕也不能够说在苏联之上,更别提束先生了。这一段又可看出他们对苏联是怎样的信口开河。

家园 科学上的规矩

从来不管此人在生活的其他细节方面是不是说的每一句话都是100%的准确

只有在学术上的欺骗才符合你说的情况

家园 编造学术经历不算是生活细节吧

简历作假是很严重的学术问题

家园 简历有水分和学术作假还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而且他的这些事情恐怕还谈不上简历作假

家园 我印象中王竹溪的国学也很好

好像“熵”这个字就是他造的字。非常贴切,符合中国六书造字法。现在翻译外文已经很难看到如此同时开展汉字的高手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