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谈谈未来土地改革的方向 -- 百年

共:💬72 🌺7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谈谈未来土地改革的方向

中国60年历史其实是一部瞎搞史,特别是土地。

我是一个遵循现实主义的人,我想我有相当的理性,以下基于理性分析。各位若是有雷锋般高尚情操则完全不适用我的逻辑。

毛泽东时期的人民公社,走得是大生产的路子,方向正确,但是基础不对。公有制产权不明确,谁肯给别人白干活?看现在朝鲜就知道,发动城市居民和军队下去种地,结果还是饥荒,这个效率是…………低到木有话说。包产到户自己给自己干活保准立马解决吃饭问题。其实朝鲜完全不该这么穷。我看新闻报道,那个惨…………。

我想这一点已经毋庸多说,不明白的可以自己去搞个公有制小集体试验试验。

但是这个基础却是极其难改的基础。因为这个基础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这个不多说。

包产到户不多讲,解决了吃饭问题。

但是吃饭解决了却致不了富,特别是种地(这里指种粮食,下同)。当然有两元化经济因素,但是就农业这一块来说,小农经营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集约化生产的需要。

而且农民自己也不想种地,因为种地实在是赚不了钱。

好,情况是,有想种地的没有地种,有不想种地的却把地抛荒。

整个一个生产资料配置效率低下。

现在允许土地流转,其实是承包权的流转。说白了就是分给我的地我再转租给你。但是这有一个问题,承包权的期限的问题。这个期限各地不同吧,我这里了解的是5年,其他地点确实不知道。

问题的实质是,我打算真心实意种地了,投入很多,但是承包期一到,这块地又不一定是我的了。囧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未来的发展方向,始终绕不开的,就是一个产权。

各位我想可以提很多很多方案出来,但是农村和城市劳动力是会互相转移的。

打个比方,农民的儿子(当然假设只有一个儿子),他不想种地了,他想跑去城市当software engineer,行不行?

同样,一个城市居民developer的儿子,他就喜欢种地,他就想跑去上面那个农民家里种地,行不行?

请问这时候这块地怎么转让?以什么价格转让?这块资产归属于谁?法律怎么保护受让人的利益?

相信各位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反驳我。不过反驳之前,请问下,你的理由是否基于你对社会的喜好?

也就是说,你偏好这种产权不清晰的状态,所以希望别人世世代代当个农民?

但是社会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前提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小蚂蚁。我没有权利强制要求别人世世代代只能种地。他们有他们的人生,他们有他们的精彩生活,或许他们想当个小职员,或许他们想走出那块土地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我没有理由剥夺他们的梦想。

但是你可以强制要求你世世代代只能种地。

未完待续。

家园 笑死

举的例子就是错的。朝鲜问题说了一万遍,根源不在制度,而在于苏东集团解体、西方制裁后贸易环境恶化,由于本国缺乏石油而无法获得能源。实际上朝鲜在80年代末以前经济情况一直比我们好,80年人均GDP已经过1000美元了,明显的经济衰退是从90年代开始的。到今天朝鲜拿核来做交易,要的就是重油等能源。

国内的例子,坚持集体化的还很有一些地方,比较突出的有华西村和南街村,一直过得很好,比包产的小岗村好得多了。

说个人选择的自由,农村考学或者工作出去的人少吗?

这样的“理性”来出主意,你是在讽刺人吧。农村去过吗?调研过吗?

笑死
家园 关于南街村好像有不少研究,表明问题很严重

集体层面,产值高,好像因为外界为树典型而进行的大量投入和政策倾斜。

个人层面,也有村民对“密不透风”的管理怨言有加。简单说,南街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

华西情况不知,哪位了解不妨也说说。

还有,大家发帖讨论,心平气和多好。动辄“笑死”“讽刺”,是否不够礼貌?

笑死
家园 我觉得北朝鲜的问题是因为苏东之后

没有了苏联和中国的输血

贸易环境?还真不知道朝鲜有什么可输出的,除了高丽参、海产品和矿产品。

家园 轻纺,向苏联和东欧的劳力输出

这个有一些研究。

家园 我没研究,但是看朝鲜、古巴问题都是一样

过去中苏都给朝鲜了巨额援助,它的轻纺估计不会是按市场价出口给苏联的,而从苏联拿到的能源一定是大大低于市场价的。中国80年代后开始务实外交,特别是和韩国建交后,对朝鲜的援助也大大减少了,对朝鲜应该也很有影响。

过去传说中国援助的机器到了朝鲜一定要被换成本地的铭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据说朝鲜目前的粮食和能源还相当大程度依赖中国,这也是中国在朝核事务上有发言权的原因之一。

制度这个东西,当然不能100%说问题就是它,但100年来这么多国家实践过,目前全世界只有两个芝麻小国还在用,这就说明问题了。

那几个村子,据说盖子也在打开,网上有不少文章。用这两个村子几千几万号人来论证制度是否可行,以中国之大,实在没有任何说服力。

家园 华西和南街都有不同层面的问题

这是事实无须回避。但问题似乎都与集体所有制无关,不如说是集体所有制下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

华西的问题是家天下,吴仁宝宗族掌握了权力,但是从经济层面来看,分配相对均匀,钢铁等产业也比较成功,因此外界质疑很少。

南街问题多了一些,经营上的投资决策低级失误(比如像王宏斌投了不少钱搞永动机)、主要从事的粮食加工业竞争激烈利润摊薄等都是原因。但也可以说,正是集体所有制才使其挺过难关。

要说政策上有什么倾斜还真未必,河南原先在李长春时代就对南街比较反感,就靠中央几个过气的老家伙还挺一下。贷款都是要还的,它还不起自然会倒掉。

家园 送您一花,谢谢您的讨论和讨论态度
家园 这些国家的问题归根溯源都可以倒苏东集团的解体上

而苏东集团的解体,现在回顾起来跟经济的劣势关系不大。

社会主义阵营不仅仅是政治军事集团,也是一个经济集团。朝鲜、越南、古巴这些小国都靠自己的特色产品在这个集团中进行交换贸易,朝鲜是轻纺、劳动力和矿产,越南主要是输出劳动力(东德被合并时还有数以万计的越南劳工,现在是德国的一个难题),古巴是蔗糖, 都有自己的一套交易价格。

在这个贸易体系完蛋后,原来赖以生存的国民经济不出问题才怪,这是小国依附性经济的先天劣势。

反之,中国从60年代起就基本脱离了苏东贸易体系,由此虽然造成一时的孤立和经济困难,但挺过去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国民经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依附西方贸易体系,90年代西方对我们的制裁就有较大影响。

家园 朝鲜的饥荒主要不是因为产权问题,也不是因为制度问题。

北朝鲜在20世纪90年代所遭遇的饥荒是近些年来最不为人所真正了解的灾难之一。人们一般把它归因于金正日政权的失败。其理由很简单:如果这个政府控制了一切,那么,它就必须为粮食的歉收负责。但是这一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指责却掩盖了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工业化的化学农业的失败。随着石油产量峰值以及其后产量不可避免的下降,其他许多国家也可能经历相似的灾难。

北朝鲜是依照着绿色革命的模式来发展其农业的,这依赖于技术、进口机械、石油、化学肥料以及杀虫剂。这使得其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 八十年代北朝鲜城市人口就已高达70%,农村人口只占人口总数30%. 尽管从七十年代起北朝鲜就出现了土壤板结和土质下降的迹象,但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期,工业化的农业模式为其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随后,苏联集团在1989年突然解体。石油、农业设备、化肥和杀虫剂的供应急剧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随后所发生的饥荒。就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于1998年11月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

“北朝鲜高度机械化的农业面临着一种严重的窘境,因为其4/5的机动化农业机械和设备由于荒废以及缺少配件和燃料而无法使用。······事实上,由于找不到运输卡车,已收割的粮食被长期堆放在地里。”

北朝鲜没有作出太多应对危机的根本改变。死守现状加剧了持续到现在的粮食短缺。

引自:后石油时代的农业展望——北朝鲜与古巴的启示

该文还谈到了古巴:

现在古巴的农业包括有机农业、永续农业、城区菜园、畜力以及生物性肥料和害虫管理,是这些多种形式的混合。就国家的层面而言,古巴现在可能拥有世界上生态和社会可持续性最好的农业。1999年,瑞典国会因这些成就而向古巴颁发了优秀民生奖,即人们所讲的“另类诺贝尔奖”。

比较了古巴和朝鲜,指出:

由于前苏联集团的解体以及针对古巴和北朝鲜力度增大的贸易禁运,北朝鲜和古巴过早而意外地遭遇了石油产量峰值。它们所得到的完全不同的结果部分要归结于运气:古巴的气候使其人们可以依赖相当有限的粮食定量配给而存活下来,而对于北朝鲜而言,在其严酷的冬季,同样的粮食定量配给却是过少而致命的。但是,更加根本性的原因是各自实施的政策。在危机面前,北朝鲜试图尽可能延长其原有工业化农业的正常开展,而古巴实施了一种旨在发展可持续农业和实现自给自足的政策。

家园 我很喜欢敢于承认自身问题的态度~坦率,不文过饰非。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为辩而辩,不承认自己的问题,一味地狡辩,反倒会让自己落入困局中。

如果我搞错了什么事,我一般是立马承认的。有人以为抓到我的小辫子,我认了错还抓什么抓呢?哈~

笑死
家园 给这种送花的人更是笑话。其实我觉得古巴和朝鲜给后石油时代

一个很好的警醒。

不要嘲笑北朝鲜,北朝鲜的痛苦现状实质是警告我们:当这个世界上的石油被开掘干净的时候,人类要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把朝鲜问题归咎于本身政治经济制度问题又是一种脑残的表现,因为朝鲜八十年代日子好过中国,还好过民煮的棒子。你应该问的是:如果朝鲜能和棒子一样拥有同样的石油他们会如何。

  不要轻视那些小国的作用。我以为朝鲜和古巴,实质上是提供了两个样板,一个是危机的样板,另一个是应对危机的样板。

    

  过度的使用化肥导致土壤的板结和土质的下降,也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古巴的实践,对我们是极好的经验。

    

  石油产量峰值的到来将动摇全球粮食体系的基础。古巴和北朝鲜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历过的困境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大家都会面临的未来,无论是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里已经状况堪忧的农业部门,还是北方国家中享受高津贴的农业。古巴的农业表明是存在另一种选择的——在对农业和粮食体系进行适当重组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而同时减少化学制品的使用是可能的。

    

  大家有兴趣的话,查找这篇文来看看吧,启示多多。《后石油时代的农业展望:北朝鲜与古巴的启示》

    

北朝鲜在20世纪90年代所遭遇的饥荒是近些年来最不为人所真正了解的灾难之一。人们一般把它归因于金正日政权的失败。其理由很简单:如果这个政府控制了一切,那么,它就必须为粮食的歉收负责。但是这一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指责却掩盖了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工业化的化学农业的失败。随着石油产量峰值以及其后产量不可避免的下降,其他许多国家也可能经历相似的灾难。

    

北朝鲜是依照着绿色革命的模式来发展其农业的,这依赖于技术、进口机械、石油、化学肥料以及杀虫剂。这使得其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 八十年代北朝鲜城市人口就已高达70%,农村人口只占人口总数30%. 尽管从七十年代起北朝鲜就出现了土壤板结和土质下降的迹象,但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期,工业化的农业模式为其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随后,苏联集团在1989年突然解体。石油、农业设备、化肥和杀虫剂的供应急剧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随后所发生的饥荒。就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于1998年11月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

    

“北朝鲜高度机械化的农业面临着一种严重的窘境,因为其4/5的机动化农业机械和设备由于荒废以及缺少配件和燃料而无法使用。事实上,由于找不到运输卡车,已收割的粮食被长期堆放在地里。”

    

北朝鲜没有作出太多应对危机的根本改变。死守现状加剧了持续到现在的粮食短缺。

相比北朝鲜,古巴采取了另一种措施,避免了饥荒的出现。目前,古巴可以说是世界上生态农业搞得最好的国家了。

    

  古巴曾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古巴面临的挑战甚至更大。在1989年以前,北朝鲜在粮食生产方面是自给自足的,而据估计,古巴有57%的粮食要靠进口[2],这是因为其农业,尤其是其国有农业部门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食糖产业化大生产。在苏联解体和美国加紧其禁运之后,古巴的贸易损失了85%,而其以矿物燃料为基础的农业投入(化肥,农药,石油等)减少了50%以上。在随后发生的粮食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在有些地方,每天的粮食配给量就是每人一根香蕉和两片面包。古巴针对这种情况发起了全国动员以重建其农业。

    

  现在古巴的农业包括有机农业、永续农业、城区菜园、畜力以及生物性肥料和害虫管理,是这些多种形式的混合。就国家的层面而言,古巴现在可能拥有世界上生态和社会可持续性最好的农业。1999年,瑞典国会因这些成就而向古巴颁发了优秀民生奖,即人们所讲的“另类诺贝尔奖”。

  甚至早在1990年的危机之前,古巴科学家起初为了解决化学制品的大量使用而带来的负面效果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就开始研发生物杀虫剂和生物肥料来取代化学制品的使用。在早期生物制剂试验基础上, 他们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的计划,第一个阶段发展小规模的、地方化的生产技术;第二个阶段的目标则是发展半工业化和工业化的技术。这一基础使得古巴在20世纪90年代危机爆发的时候能够快速地大量生产出取代农业化学药剂的替代物资—在80年代末第一阶段的科技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自1991年以来,古巴己经建立了280个中心来生产生物制剂,它们利用当地所特有的技术和物资[3]。

家园 不分析问题就扯到所有制上是偷懒的办法

如果不回到毛泽东的制度,也应该回到毛泽东的方法上,“实事求是”。

脱离实际钻在书斋里的所谓“理性”人士(且不论用心如何)给中国带来的祸害太多了。

家园 一个政权不对危机作出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

导致的更严重后果,反倒不能责怪那个政权?这是啥道理?

家园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政权思维方式局限性。

你认为中国会处理得更好吗?有时间指责别人,不如研究一下自己土地肥力流失和板结的问题,而中国政府有什么对策吗?成效如何?

显然的,古巴政府更为灵活,更为居安思危。

而朝鲜也一直寻求方式去摆脱困境,你以为小鲜搞这么多动作是为了什么?

在处理危机上,朝鲜确实是不如古巴,但如果认为这就可以指责别人凭据的话,那也是把自己看得太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