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相原创】读史札记(56)--刘邦杀韩信的历史悖论 -- 燕人狂徒

共:💬23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温相原创】读史札记(56)--刘邦杀韩信的历史悖论

刘邦之杀韩信向为天下所诟病,但是,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审视这段往事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历史的悖论之中。

韩信虽然经过刘邦头号管家萧何的推荐成为刘邦军事上的第一助手,可是,刘邦始终对韩信存有戒心。这点特别是在韩信自立为齐王时更加明显,刘邦骂道:“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要不是机智者如张良、陈平及时的制止了刘邦的潜台词,汉王可能还要继续发泄他的不满呢。

韩信的功满天下,无人出其右者,自从拜将以来“首建大策,起汉中,定三秦,”,“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适时,韩信顾左则楚,顾右则汉。刘邦、项羽两个人的命斗捏在韩信的手掌之中,所以,蒯彻才竭力说动韩信三分天下,而且,也无需假设,只要韩信愿意,立刻可以成为现实。这也正是刘邦极度猜忌韩信的地方,虽则韩信没有听从蒯彻之言,但“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的事实却始终是刘邦的重大心病。

可以说,韩信非死于建功,而死于要功;非死于当代,而死于历史。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刘邦看来,韩信本不过是一个“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的小卒,仅仅凭借萧何的一面之词,刘邦用之为大将,其时,韩信于刘邦既无微细之亲,也无尺寸之功。刘邦冒着被故旧责难等诸多政治风险提拔韩信,以刘邦的眼光,可谓对得起韩信了。没有刘邦的越级使用,韩信怎么会“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而名高天下”呢?然而,几次在刘邦陷于歧路时,韩信的表现并不是异常的积极,从自立齐王到固陵邀击,几乎是在刘邦一再妥协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给刘邦面子。韩信虽封齐王,可是和刘邦的君臣之分已经内定,这也是韩信尽管可以三分天下遂蒯彻之计但终不能济事的主因,一人三叛,何以自存?

韩信做的最明显的就是固陵一事,不仅是韩信,彭越取祸也在于此,当时,楚汉之争进入决胜阶段,刘邦请韩信、彭越出兵,而二人不至,原因是实惠太少,刘邦采用张良的办法,“取睢阳以北至焚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于是,韩信、彭越都如约而来。刘邦虽定大事,心实恨之,司马光说:“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这是实话。所以,一旦结束战事,立刻迁徙韩信至楚。夺其兵柄,此时韩信尚未觉察,而最臭的事则是在徙封淮阴侯之后,韩信已经手无寸铁还在刘邦面前自矜其能,说什么“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之类的昏话,樊哙以刘邦至亲跪迎韩信,而韩信居然说:“生乃与哙等为伍。”这种话传到刘邦、吕后的耳朵里想来是什么结果连傻子都知道了。

陈冂谋乱之前曾经在韩信的府邸中盘桓,史书上说韩信对陈冂说:“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这件事虽然多见于包括太史公和司马温公所著的信史之中,但是,却未必可信,其实就太史公本人也不相信,他在评论中指出:“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是曲笔,实际等于说韩信不满有则,而谋反则无,也之所以司马温公才有“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的回应。可见,史家从来就不相信韩信的所谓谋反说。而从刘邦得知韩信之死的表情“且喜且怜之”和听任蒯彻请葬也就说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尽管韩信没有坐实谋反的罪名,虽然刘邦忘恩负义,虽然吕后心狠手辣,虽然萧何出卖朋友,可韩信自身并不是没有取死之道。正如司马温公所言:“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韩信过于留恋自己过去的历史过于看重自己所建立的殊勋过于轻视残酷的现实,以君子的态度要求已经取得胜利的刘邦实在是难为刘邦了,难怪温公说“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而刘邦以卢绾、审食其那样的奴才水准苛求韩信也同样是难为韩信,君臣或都不自觉的走进了历史的怪圈,而后此类悲剧循环上演,终古不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评论】韩信该死

 

  如果站在韩信的地位,当然不会想死;若是从刘邦的角度,则是韩信该死。

 

  这是君臣的两难,君不杀臣,臣就会?s君:

 

  往前看,从春秋战国来看,晋、齐、鲁、楚皆被群臣摆布,就算秦、燕、韩、赵、魏等也有权臣的影子;

 

  向后瞧,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乱臣,魏亡于司马、吴有二宫之变、蜀有黄皓等人。

 

  祸起萧墙

 

  甚至于综合观察历朝,多半不亡于外患,而在祸起萧墙。乱臣亡国,归纳举其大者,有西汉(王莽)、东汉(曹操)、东晋(刘裕)、隋(李渊)、唐(藩镇),至于宋被蒙古所灭、明虽被清所代,但是宋之秦桧、贾似道,明之闯贼、流寇,并不在少数。

 

  汉末为何会变三国,因为世上不缺曹操、刘备及孙权等人,一但中央控制薄弱,地方就会入主中央,这也是不管韩信有无叛心,刘邦或吕后都会下手的原因。樊哙将军(后拜相国)曾对被贬为准阴侯的韩信跪拜送迎,并称呼韩信为「大王」,纵使韩信无心,其它人却有伏拜之意,万一来个黄袍加身,也不是不可能。

 

  站在君王领导者的角度,强臣震主之威胁,永远挥之不去。晋国六卿强大,老是建议要征邻国、讨敌邦,虽然占领土地愈多,但是晋国愈快灭亡,何也?因为世上不缺曹操、刘备及孙权等人,敌国外患总不如祸起萧墙。

家园 试着回复一下。

这是君臣的两难,君不杀臣,臣就会?s君:

好象韩信没打算造反。

甚至于综合观察历朝,多半不亡于外患,而在祸起萧墙。乱臣亡国,归纳举其大者,有西汉(王莽)、东汉(曹操)、东晋(刘裕)、隋(李渊)、唐(藩镇),至于宋被蒙古所灭、明虽被清所代,但是宋之秦桧、贾似道,明之闯贼、流寇,并不在少数。

这不就是“攘外必先安内”的翻版吗?历史证明这并不总是对的。宋,明之败关键不在内部农民起义,而在于在外战中的决策一再失误。内,外都有矛盾,可还有个主次之分。

汉末为何会变三国,因为世上不缺曹操、刘备及孙权等人,一但中央控制薄弱,地方就会入主中央,这也是不管韩信有无叛心,刘邦或吕后都会下手的原因。樊哙将军(后拜相国)曾对被贬为准阴侯的韩信跪拜送迎,并称呼韩信为「大王」,纵使韩信无心,其它人却有伏拜之意,万一来个黄袍加身,也不是不可能。

不完全归纳法吧?唐末,宋末,明末,清末为什么没有三国?每个朝代末年中央必然都是软弱无力的,可权臣却不一定总想入主中央。就看中央的平衡工作做得好不好了。

皇帝不一定总要诛杀权臣的。老兄的观点好象在为朱元璋这大杀功臣做合理化的证明。不敢苟同。

家园 韩信实无反志

韩信最为人诟病的要功之举乃是向刘邦要求为假王镇齐.

我猜想一下,韩信平定了整个河北,为什么不要求其他地方而偏偏是齐国,齐富,乃"东西秦"固然是一个解释.但这样明目张胆的在要害之时求要害之地,明目张胆的讹诈自己的恩主,以韩信之智,真的没有想过此后和刘邦的关系怎么处吗?狡兔走狗之论,他是知道的.谋反割据,他是拒绝了的.那么在他心中,到底为自己和刘邦的未来,作了一个什么安排?

小弟倒有另一个解释,大胆写出来供大家一笑.

首先要指明的是大一同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在秦被打到后,不分封功臣更成秦的亡因之一.建立新的朝代,在新朝为自己谋得一块封地,是当时士人共同的理想(包括韩信本人),没有什么不可为外人言的.秦制度既然不能满足士人们的追求,周自然成了他们理想的前例.

以韩信的军功和地位,在他自己为前途打算时,是很容易把自己与周朝的一个开国元勋联系起来的,那个人就是和他一样起自寒微,同样为朝代的开创建立殊勋,最后封建得齐,传国四百年,永世专征伐的姜尚姜子牙.

小弟以为,韩信要求封齐的原因,并不是他担心自己以后得不到封地,也不完全是贪齐富庶.而是在被项羽策反未成之后,在向刘邦表明自己无反意,而有心作汉之姜尚的本志.齐在春秋的霸权,在当时人的眼里,并不是反叛而是对周的忠诚.战国时称王的也已经不是姜齐而是田齐了,用这样一个典故来说明不但自己,而且自己的子孙也不会在任何时候,不管朝廷多么衰微,背叛朝廷,韩信应该是作了深思熟虑,而且恐怕是认为自己做得很巧妙的.要求由我提,恶人自己做,赢的是君臣双方,等于把自己的政治声誉交到了刘的手里,也尽了臣节.

至于刘邦原来不读书,这番俏媚眼做给了瞎子看,就不是韩信能算计得的了.

瞎说瞎说.

家园 壮着胆子回一下

我觉得韩信和姜尚不能相比较。

从所事君主而言:武王视姜尚为父,老爹要点封地颐养天年怎么都能说得过去,而刘邦视手下诸将为功狗,虽然将萧、张、韩单列,但内心又何尝不这么认为。张良远走,萧何自污,唯独韩信妄大,避祸不及还惹祸,怎能不死。

时代不同。周朝时天子分封功臣乃是定规。而经秦化封地为郡,已经打破古制。韩信向刘邦要齐王号,即便内心尊刘邦为中央天子,刘邦又怎能容忍。即便先有中央天子,后有地方诸侯国,天子尚且弱势,此时东周刚灭不久,即便刘邦无知,他手下的谋臣又怎能不提醒。

而韩信的所为,可以说是先有地方诸侯,再有中央天子,在刘邦心里不能不想起项羽立楚王之事,所以韩信已经犯了大忌。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许当时他内心里还把刘邦当作当年往儒生帽子里尿尿的龙头大哥而不是如今连老爹都要给儿子跪拜的皇帝刘邦。

家园 我不同意韩信作得过份,杀他就是汉家寡恩

武王视姜尚为父不大可能,武王比姜尚死得早得多,两人岁数不会差太大,况且姜只不过一军事将领,就如孙武于阖撩,地位应该在周公召公之下,和韩信于汉朝的地位刚好可比。

秦化封地为郡在当时并不是共识,那时的封建意识还是比较浓厚的。前有项羽分封,后有刘邦分封,他们来自对封建最坚持的楚,实行中央集权的秦在他们眼里比老蒋还反动,中央集权就象解放后对待经济开放,是好,但搞它不就又到万恶的旧社会了吗?韩要块封地并不是大逆不道的事,至少在刘邦以外的人眼里是。

家园 当时应先求自保,岂能寄希望于主上?此谓不智。

武王的妻子为姜尚的女儿,武王尊姜尚为“师尚父”,地位虽在周公之下,又岂是韩信所能比较的。

至于是否分封诸侯,当时尚未有定论,但明眼人都知道分封必然削弱皇权,韩信在战事关键之时相要挟,刘邦怎能不忌恨。刘邦分封,又怎能分封韩信这种军事天才加上意志不坚定的人,万一造反,即便能平息,又要费多大的力气,一杀了之,省时省力,何乐不为?

至于是否汉家寡恩,那是老百姓的说法,皇帝即便想到这些,也不会太看重,毕竟他看中的是如何一世而万世。改动宋太祖一句话,“韩信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对刘邦而言,天下大定,对韩信的处理就是宁可冤枉,不可放过。

家园 【评论】韩信该死(二)

 

  汉未有三国,唐末也有五代十国,明末更是群雄并起,清末也有军阀割据(最大派叫北洋军阀)这些人有的还是出身朝廷重臣(袁世凯可不是什么农民起义)。至于宋末,又分北宋及南宋,前者在靖康之变中无力勤王,后者被权相军政把持,换句话说,北宋在各地军队无力支持东京时,北宋已经亡国,南宋只知丞相而不知皇帝,南宋名存实亡。

 

  道理很简单,中央控制地方,所以建国,一但地方脱离中央,亡国将近。

 

  韩信当初为何舍项羽而就刘邦,原因是官小(郎中)没出息,而后来衣锦还乡,韩信正以拜将封王为荣。这也是英雄多追求发达成功,而厌恶贫穷不得志。这个原因,更使刘邦猜忌。

 

  因为当初刘邦就是叛离项羽,所以夺取已经一统天下的楚,改名为汉,如果韩信也叛离刘邦,汉也是可以改名。当然刘邦有「为天下仓生」、「为了人民」等理由,正如汉光武帝叛杀更始帝一样,如果臣不杀君,汉光武帝不能夺取天下,刘邦也不能代项羽而入主中原。

 

  看法分二种:

 

  站在刘邦的地位,最好在韩信未叛前先处理,等到韩信真的想叛,刘邦也挡不住用兵如神的韩信,这就是韩信该死的原因。

 

  站在韩信的地位,有道是:「狡兔死,走狗烹。」可以选择和平离开或叛变,前者如张良、范蠡,后者就是把刘邦对项羽的政策再作一遍,比方「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而用兵打仗,正是韩信所擅长。

 

  结论:

 

  因为是帝王,所以刘邦及朱元璋等人,要对功臣赶尽杀绝,就是汉光武帝及宋太祖,也有杯酒释兵权等和平削权手段,此为君待臣;

 

  因为是人臣,所以曹操、刘备及孙权等人总有野心,成功叫建国,失败则如韩信、文种等人,而且韩信等人还极可能没有叛变之意,但是臣事君总是伴君如伴虎,除了被虎吃,就是把虎杀掉。

 

  命运因身分有别,而各有不同。

家园 冤哉韩信

当君子遇上流氓,就是这样一个下场。

不过比较起来,韩信比张良还是差一点。本质上还是一介武夫呀!

家园 岳飞也是如此被杀了驴的

赵构学做皇上的手腕,学得还挺漂亮,呵呵

被誉为中兴之主开创150年基业,没这点魄力还真不行!

家园 宋朝的皇帝都这样,革命尚未成功就急着卸磨杀驴了

也难怪这帮家伙活得提心吊胆的,活该

家园 我倒是觉得赵构的选择是正确的

没有岳飞和宗弼两个战争狂人捣乱,绍兴九年那次和平也许就搞定了......结果双方再折腾一次,到十一年才和平成功,南宋取得二十年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的时机。不要岳飞这样的战争狂,不也一样?

相反,后来的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都打着“学习岳飞好榜样,打倒秦哙臭流氓”的口号,结果呢?损兵折将,白骨千里外加丧权辱国罢了。战争狂们都没得到好死.....

从结果上来看,反而是号称“投降派”的赵构+秦哙这一对搭档,富国强民,外加夺回大量领土。

所以,历史上谁更爱国/谁才是民族罪人的问题,很难有个标准答案的。

家园 ..................
家园 有不同意见就说出来嘛.....这样会憋坏滴....

博弈嘛,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太贪了不行,什么事情都且着自己获取最大利益把对方往死里整也是不行滴....

人工智能里头alpha-beta搜索,一上来就把那些美梦般的一厢情愿给咔嚓掉了,呵呵呵

家园 【原创】宋高宗杀害岳飞的动机

中兴四将中,除岳飞外,均在宋高宗之前就已为将,只有岳飞年纪最轻,资历最浅,提升最快,而且完全是高宗将其一手提拔,对其期许也最深。从现存的高宗给岳飞的多封亲笔信中可以看出在蜜月期,高宗对岳飞已经略脱君臣之迹,语气极为亲昵,可见宠信之深。但在专制时代,这种关系其实非常危险,清世宗与年大将军及伟大统帅与副统帅的关系与之略似,期许越深,失望越大,危险越多。

赵构和岳飞表面的政见分歧是一主和,一主战,但这并不是他杀岳飞的根本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主战的将领不止岳飞一个。

赵构杀岳飞的根本原因是担心岳飞谋反。

岳飞曾和赵构闹过几次纠纷,最厉害的一次是下几次诏书令他下庐山领军,而岳飞拒不服从。以至赵构命令岳飞的部下劝他下山,如果还不听众,部下处死,并说出了太祖皇帝的名言威胁:“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有宋一代,除了岳飞还真没有哪一个大将敢这样公开违抗皇帝的命令。以至岳飞的部下也对其说,你现在已经是在造反了。

俺猜想,可能就在此时赵构已经下了日后杀害岳飞的决心,时机就是宋金和议后,岳飞不再用得着了,而并不是因为岳飞反对和议而杀害他。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