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相原创】读史札记(56)--刘邦杀韩信的历史悖论 -- 燕人狂徒

共:💬23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温相原创】读史札记(56)--刘邦杀韩信的历史悖论

    刘邦之杀韩信向为天下所诟病,但是,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审视这段往事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历史的悖论之中。

    韩信虽然经过刘邦头号管家萧何的推荐成为刘邦军事上的第一助手,可是,刘邦始终对韩信存有戒心。这点特别是在韩信自立为齐王时更加明显,刘邦骂道:“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要不是机智者如张良、陈平及时的制止了刘邦的潜台词,汉王可能还要继续发泄他的不满呢。

    韩信的功满天下,无人出其右者,自从拜将以来“首建大策,起汉中,定三秦,”,“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适时,韩信顾左则楚,顾右则汉。刘邦、项羽两个人的命斗捏在韩信的手掌之中,所以,蒯彻才竭力说动韩信三分天下,而且,也无需假设,只要韩信愿意,立刻可以成为现实。这也正是刘邦极度猜忌韩信的地方,虽则韩信没有听从蒯彻之言,但“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的事实却始终是刘邦的重大心病。

    可以说,韩信非死于建功,而死于要功;非死于当代,而死于历史。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刘邦看来,韩信本不过是一个“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的小卒,仅仅凭借萧何的一面之词,刘邦用之为大将,其时,韩信于刘邦既无微细之亲,也无尺寸之功。刘邦冒着被故旧责难等诸多政治风险提拔韩信,以刘邦的眼光,可谓对得起韩信了。没有刘邦的越级使用,韩信怎么会“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而名高天下”呢?然而,几次在刘邦陷于歧路时,韩信的表现并不是异常的积极,从自立齐王到固陵邀击,几乎是在刘邦一再妥协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给刘邦面子。韩信虽封齐王,可是和刘邦的君臣之分已经内定,这也是韩信尽管可以三分天下遂蒯彻之计但终不能济事的主因,一人三叛,何以自存?

    韩信做的最明显的就是固陵一事,不仅是韩信,彭越取祸也在于此,当时,楚汉之争进入决胜阶段,刘邦请韩信、彭越出兵,而二人不至,原因是实惠太少,刘邦采用张良的办法,“取睢阳以北至焚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于是,韩信、彭越都如约而来。刘邦虽定大事,心实恨之,司马光说:“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这是实话。所以,一旦结束战事,立刻迁徙韩信至楚。夺其兵柄,此时韩信尚未觉察,而最臭的事则是在徙封淮阴侯之后,韩信已经手无寸铁还在刘邦面前自矜其能,说什么“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之类的昏话,樊哙以刘邦至亲跪迎韩信,而韩信居然说:“生乃与哙等为伍。”这种话传到刘邦、吕后的耳朵里想来是什么结果连傻子都知道了。

    陈冂谋乱之前曾经在韩信的府邸中盘桓,史书上说韩信对陈冂说:“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这件事虽然多见于包括太史公和司马温公所著的信史之中,但是,却未必可信,其实就太史公本人也不相信,他在评论中指出:“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是曲笔,实际等于说韩信不满有则,而谋反则无,也之所以司马温公才有“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的回应。可见,史家从来就不相信韩信的所谓谋反说。而从刘邦得知韩信之死的表情“且喜且怜之”和听任蒯彻请葬也就说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尽管韩信没有坐实谋反的罪名,虽然刘邦忘恩负义,虽然吕后心狠手辣,虽然萧何出卖朋友,可韩信自身并不是没有取死之道。正如司马温公所言:“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韩信过于留恋自己过去的历史过于看重自己所建立的殊勋过于轻视残酷的现实,以君子的态度要求已经取得胜利的刘邦实在是难为刘邦了,难怪温公说“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而刘邦以卢绾、审食其那样的奴才水准苛求韩信也同样是难为韩信,君臣或都不自觉的走进了历史的怪圈,而后此类悲剧循环上演,终古不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冤哉韩信

      当君子遇上流氓,就是这样一个下场。

      不过比较起来,韩信比张良还是差一点。本质上还是一介武夫呀!

    • 家园 【评论】韩信该死

       

        如果站在韩信的地位,当然不会想死;若是从刘邦的角度,则是韩信该死。

       

        这是君臣的两难,君不杀臣,臣就会?s君:

       

        往前看,从春秋战国来看,晋、齐、鲁、楚皆被群臣摆布,就算秦、燕、韩、赵、魏等也有权臣的影子;

       

        向后瞧,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乱臣,魏亡于司马、吴有二宫之变、蜀有黄皓等人。

       

        祸起萧墙

       

        甚至于综合观察历朝,多半不亡于外患,而在祸起萧墙。乱臣亡国,归纳举其大者,有西汉(王莽)、东汉(曹操)、东晋(刘裕)、隋(李渊)、唐(藩镇),至于宋被蒙古所灭、明虽被清所代,但是宋之秦桧、贾似道,明之闯贼、流寇,并不在少数。

       

        汉末为何会变三国,因为世上不缺曹操、刘备及孙权等人,一但中央控制薄弱,地方就会入主中央,这也是不管韩信有无叛心,刘邦或吕后都会下手的原因。樊哙将军(后拜相国)曾对被贬为准阴侯的韩信跪拜送迎,并称呼韩信为「大王」,纵使韩信无心,其它人却有伏拜之意,万一来个黄袍加身,也不是不可能。

       

        站在君王领导者的角度,强臣震主之威胁,永远挥之不去。晋国六卿强大,老是建议要征邻国、讨敌邦,虽然占领土地愈多,但是晋国愈快灭亡,何也?因为世上不缺曹操、刘备及孙权等人,敌国外患总不如祸起萧墙。

      • 家园 岳飞也是如此被杀了驴的

        赵构学做皇上的手腕,学得还挺漂亮,呵呵

        被誉为中兴之主开创150年基业,没这点魄力还真不行!

        • 家园 【原创】宋高宗杀害岳飞的动机

          中兴四将中,除岳飞外,均在宋高宗之前就已为将,只有岳飞年纪最轻,资历最浅,提升最快,而且完全是高宗将其一手提拔,对其期许也最深。从现存的高宗给岳飞的多封亲笔信中可以看出在蜜月期,高宗对岳飞已经略脱君臣之迹,语气极为亲昵,可见宠信之深。但在专制时代,这种关系其实非常危险,清世宗与年大将军及伟大统帅与副统帅的关系与之略似,期许越深,失望越大,危险越多。

          赵构和岳飞表面的政见分歧是一主和,一主战,但这并不是他杀岳飞的根本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主战的将领不止岳飞一个。

          赵构杀岳飞的根本原因是担心岳飞谋反。

          岳飞曾和赵构闹过几次纠纷,最厉害的一次是下几次诏书令他下庐山领军,而岳飞拒不服从。以至赵构命令岳飞的部下劝他下山,如果还不听众,部下处死,并说出了太祖皇帝的名言威胁:“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有宋一代,除了岳飞还真没有哪一个大将敢这样公开违抗皇帝的命令。以至岳飞的部下也对其说,你现在已经是在造反了。

          俺猜想,可能就在此时赵构已经下了日后杀害岳飞的决心,时机就是宋金和议后,岳飞不再用得着了,而并不是因为岳飞反对和议而杀害他。

          • 家园 不错嘛,呵呵

            现在史学界虽然不再胡扯什么秦桧谋害岳飞的没影儿事儿,但在考虑赵构为啥非杀岳飞不可的问题的时候,总喜欢把请立资宗一事扯上,嘿嘿嘿,我看他们还是先把资宗定义确定下来为好。

        • 家园 宋朝的皇帝都这样,革命尚未成功就急着卸磨杀驴了

          也难怪这帮家伙活得提心吊胆的,活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