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趣味力学 -- 不爱吱声

共:💬110 🌺40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怎么没有下集预告?

没有土鳖,怎见铁牛?

好奇引导科学,这个要得。

敢割铁手的肉,说太傅皮厚那个啥肥,现在的西西,怕没几个了吧,佩服佩服。

家园 花变宝,是不是力学?

估计是应用数学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难怪,俺肚皮没褶……看来真的需要减肥了
家园 主要还要论述一下,七老八十以后,怎么防止皱纹。。。
家园 听过一次这个人的报告

是关于捕蝇草的。

他是很喜欢挑一些生活里很有意思的东东,做一个力学模型来研究。

家园 科学版惊现不爱长篇原创,大新闻啊

深入浅出,讲得好!提示一下,为照顾国内青少年观众,似可将英文进一步加上中文对照(指第二篇的篇首)……

一边看,一边在想穿甲弹。。芯硬皮软,击中时肯定皱褶得不像样子……

又,过去是老兄给我帖子加精,君子报仇、N年不晚,现在俺终于也等到这一天了,哈哈

恭喜!!撞大运了!!此帖在您这里成为【西西河名帖】!

推荐成功!

家园 有意思

花之

家园 这个。。。。。。。。。。俺是第一次碰见啊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密码兄还跟我客气啥

加精没商量,不用找理由吗

你说的穿甲弹,是我现在的一个研究项目,不过机制不同。我文章中说了,起皱的条件是皮薄且相对“硬”,肉厚且相对“软”,如果不是这种条件,公式不能用。因为公式推导的过程是有更深的力学机制在里面的,这就是力学公式的适用性,使用时候得特别小心。我以后文章中会慢慢揭示那些更深层的机制。有可能的话,没准也会说一说“芯硬皮软”的故事。不过,这些都是现在力学学科的前沿方向,路途遥远阿。

给你看这个图片

点看全图

看看苹果被子弹穿透后的入弹口与出弹口有什么不同,有意思么?这个问题更复杂,涉及到流体固体的耦合作用,想一想如果装满液体的油罐被子弹穿透后情形类似。

家园 怎么也得客气一下

伪装礼尚往来嘛

不过,这个确实写的好,俺看得津津有味。别的不说,希望这是个超级大坑——讲力学、特别是讲当今力学研究的科普,太罕见了。。。

关于那个苹果,只能静等老兄回答了。但关于空腔效应和入射弹道损伤,以前倒很是关注过,只不过他们不用苹果和油罐子,而是用肥皂……呵呵,感觉很熟悉啊……

加油,好好写,俺躲在后军擂鼓助威!

家园 【原创】写给大家的一些话

我想有必要跟大家讲讲我对这个系列科普帖子的一些想法。

动机

我的大儿子今年已经9岁了。他特别喜欢读书,每天上学坐在校车上都要捧着书看,我想这一定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想尽快了解我们这个世界,了解周围的一切。在我书架上有一本科普读物叫《薛定谔的猫》(英文),那天我发现他竟然把它拿到自己的房间,没事儿的时候就读一读。后来,爱人跟我说,他竟然问妈妈量子力学的问题。我听后有点感动,也有点惊奇,孩子到了好奇的年龄,到了求知的年龄了,我能为他做点什么呢?

儿子曾给我画过一幅画,画的名字叫"Mad Scientist".蓬头垢面的男人一个人蜷缩在电脑前,对后面做鬼脸的孩子不闻不问...看了让人忍俊不禁.可是回想起来,自己确实经常将研究工作带回到家里,与儿子交流的机会都很少,我觉得我也该为他做点什么了.

既然自己是搞科学研究的,那么能不能自己给孩子们写点东西,将他们的好奇引向科学,让他们从一开接触世界就了解到,外表丰富多彩的自然原本也是有"思想"的.这就是我想写这个系列帖子的初衷.

结构

当我们念书的时候,教材大部分是由浅入深,从基本的原理讲起,一个原理一个原理的讲下去,就像"盖楼".可是,当我们真正做研究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的.从某一个特定问题出发,由表及里,这更像"剥皮".我在准备写这个系列的时候,想来想去决定使用"剥皮"的方法更好.因为"盖楼"固然可以让知识建立在更牢固的基础上,但"剥皮"却可以让人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而我想后者对孩子们则更加重要.

科研的过程就像侦探破案的过程.我们需要发现各种线索,然后要找到不同线索之间的内在关联,去伪存真,最终破案.我也想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这种内在关联,并深深体会到了解到"自然的思想"的快乐.

我想我追求的目标正是象r33300兄说得那样,"浅入深出",不过"浅入深出"的一个难点就是很可能写写相关知识点就变成树状结构,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控制住这些枝枝叶叶.

期望

我真心希望各位朋友能多提些建议,或者问题.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比较大的系列科普文章.好像现在类似结构的科普文章也不多见,没有可以借鉴之处,只有靠大家的互动了.

一些预告

再用几个帖子基本把起皱讲完,除了对更多的现象进行力学解释外,最后会讲到利用皱纹知识发明创造.然后我们过渡到另一类失稳现象(buckling),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里我会给大家揭开"纽约世贸双塔倒掉"的秘密...

不过,我最近三个星期会非常忙,恐怕没时间.今天作了十几个小时飞机,刚到加州.所以很可能文章进展很慢.这里谢谢大家捧场,我会更用心的写下去,献给孩子们.

关键词(Tags): #趣味力学元宝推荐:海天,1001n, 通宝推:木木3,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推不行,老兄,你这是做功德啊

俺很喜欢这种诚恳的文字,很喜欢。个人以为,这样的科普创作思路,非常对。

关于这个,我也单写个东西吧。好久没有在科学版上发东西了,我生拉硬拽地写,大家凑合看:)

家园 别客气了

我等你的大作.另外,多帮我改改文章,提提建议,一个好汉三个帮么,正如你说,把它当作做功德.

家园 非常赞同

特别是结构部分,即使是被称为最后的全能天才数学家之一的poincare都说过,他也并非什么都知道,只是形成了对数学体系结构的全面认识,再加上对某些领域的深入了解,所以才能显得游刃有余。

很多时候,数学上的一些研究成果,并非是积累了足够多的工具和素材才做出来的,而是所谓从应用出发。

现在都知道数据整理了才能成为信息,信息抽象了才能成为知识,可从知识到智慧呢?我想更重要的还是方法和思想吧。记得大概是那个证明了5维以上poincare猜想的smale在上学的时候曾经反复选听同一门课,后来教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知道你的思想是怎么来的。”

剥茧抽丝得到的"自然的思想"的快乐,正是科学吸引人的地方。

写给孩子的科普,善莫大焉。

关键词(Tags): #学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