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和颜子: 做博物馆的标本,还是做新世纪的主人。(全文完) -- 厚积薄发

共:💬81 🌺40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番外篇之二:马伯庸与裸奔的野蛮人

我承认我是标题党,起这个骇人听闻的题目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

-------------------------------------------------------------------------------------------

马伯庸是网络世界的一个妙人,他也在河里。下面节选自他的文章《假如名著是这样写出来的》

论持久战

类别:现代战争|专栏作者:毛泽东【总4917592点击】

[目前更新到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作为战争内容的战略内线、战略持久、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战争形式上就表现为运动战。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 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同时,也把为了便利于执行这种进攻战而在某些必要时机执行着的所谓“运动性的防御”包括在 内,并且也把起辅助作用的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包括在内。它的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

[书友最新十条评论][查看本书精华评论][查看本书全部评论]斑竹朱德

□ [置顶]有很多人对我的作品中的战略思想提出质疑,对于其中善意的疑虑,我将在作品中给予回答。但那些恶意的猜度,我将用事实给予最强烈的回击。发言者:毛泽东

□ [置顶]本书承诺永远面向普通读者,永不VIP。发言者:毛泽东

□ [精华]毛大大写得好!我们国民阁的写手都很佩服。俺觉得可以这文章归结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发言者:白崇禧

□ [精华]对“速胜论”、“唯武器论”等顽症有很好的疗效啊。发言者:卫立煌

□ 朱斑竹,你们主站都把本书强推了,只怕您才有点酸葡萄之嫌吧。发言者:陈赓

□ 老毛你的文笔是不错,可是书里的军事思想太偏门,恐怕有YY之嫌啊。发言者:朱怀冰

□ 哈哈,玉阶兄,改日来我们这里喝酒啊!发言者:卫立煌

□ 请网友克制自己情绪。两位发表不当言论的读者已经被封IP段。发言者:朱德

□ 狗汉奸!你来山西老子当面崩了你!发言者:薄一波

□ 中国就是有你们这种人才没有和平的。发言者:汪精卫(本帖已删)

□ 楼下的我***!日本猪滚出去!发言者:匿名

□ 支那肯定要亡的,这种无聊的文章根本没有意义。发言者:土肥原(本帖已删)

□ 大大快更新!俺这里等着看后边呢!发言者:傅作义

□ 真是一部好书!可惜我为什么没有早看到呢!发言者:阎锡山

阿Q正传

类别:都市生活|专栏作者:鲁迅【总93点击】

最新更新到:篇外篇狂人日记

[书友最新十条评论][查看本书精华评论][查看本书全部评论]斑竹何家干

□ [声明]有人盗用我的名义发言。发言者:血白

□ 坑主的语言很别扭,文字很可疑,第一个,这是从中国的旧文学出来,写白话文的时候不够脱胎换骨;第二,可能因为日本人的文法,日本人的文字影响了坑主。发言者:李敖

□ 最讨厌楼下这样打广告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匿名

□ 中国现代白话文前三名,李敖,李敖还是李敖。发言者:李敖

□ 充满文学青年似的热情,文字尚嫌欧化,透着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吃惊,那种激烈决绝的态度则和‘愤青‘有共通之处,也许能改编成摇滚。发言者:王朔

□ 楼下的是不是日本狗,支那是倭奴对中国的诬蔑,是中国人的不要写这两个字。发言者:清水君

□ 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发言者:胡适

□ 《中国小说史略》是抄袭《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发言者:陈西滢

□ 鲁迅的作为,是在讽刺中国一切的一切,包括中药医,包括传统文明和儒家文化,包括历史辉煌和科学贡献,包括衣食住行,没有一样看上眼的,什么,[决不看 中医],什么[中国的书缝里,只写着两个字:[吃人]!甚至,要彻底废除中文,什么[中文不灭,国无希望]!起点怎么允许[反动透顶罪大恶极]的文章横空出世。发言者:清水君

□ MDB,流氓尚且知道爱国,别让我见到你这种日本特务的钱出实体书WT见一次扁一次。发言者:血白

□ 鲁迅是拿卢布的,不是拿日元。发言者:梁实秋

援引马伯庸的这篇文章,其实是借古喻今。我在前文里说过,我们在新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解决新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我们是回头翻古代的兵书,先花时间消化吸收整理古代军事文化的遗产,再从中琢磨出什麽道道来对付日本鬼子,还是先根据现实情况解决问题,从实践中发展出地道战,麻雀站,地雷战来消耗日军?在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时,是不是常常会有上面描写的那种种怀疑,嘲讽,与否定?我们当如何面对这些?我觉得答案是现成的:

有很多人对我的作品中的战略思想提出质疑,对于其中善意的疑虑,我将在作品中给予回答。但那些恶意的猜度,我将用事实给予最强烈的回击。发言者:毛泽东

我想,这个事实就是抗战的胜利,就是日军的尸体。

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我觉得说成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更合适。记得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里就说过(大意):“(对于中华文化)我所爱的不是那一潭水,而是那能够产生活水的源泉。”我们现在要把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保留下去,就必须用创新来带动继承,必须“用事实给予最强烈的回击”。死守古书,攻击别人对《论语》的解读不合规范(围绕于丹的争论),在我看来是腐儒的作为。对于现代人来讲,如果新的解读确实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接受新的解读又如何?抗战最终是以毛主席预言的方式胜利了,回头看,谁会在意当年别人说什麽?鲁迅到底如何评价,我并不急于给出自己的观点。从“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大家自有公论。

我在前文里提到过“野蛮人”的概念,其实当时有些顾忌,有些话没有说透。谈中华文明,常常言必先谈“继承”,这好像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做法。但其实说“野蛮人”,也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味道。野蛮人要进军罗马,光是裸奔,不带武器是不行的。可是如果时间紧迫,来不及把家当都带上呢?我觉得可以从敌人身上夺取,可以在打下城镇后打造,可以在局势稳定后再派人回去取。如果能够夺取罗马,便是裸奔又如何?胜利者是不会被失败者嘲笑的。

河里不时有人讨论中华文化是否优秀。套路是先下一个定义,例如:中华文化是祭祀文化或者英雄文化。然后再在这个假设下,对中华文化进行批判或者表扬。可是在我们争论不休时,别人早一日千里了。在我看来,中华文化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我的看法如邓公,“不争论”,“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我们现在面临人类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和信息化),需要创新,就如秦始皇需要创建郡县制一般。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我觉得可以在思想上,对古今中外的文化一视同仁,只要是有用的就吸收消化,不问来源。就如野蛮人进攻罗马,不会执着于穿皮甲还是铁甲。有啥穿啥,打下罗马就是好盔甲。如果能够以这样谦虚的态度,务实的精神,热忱地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一开始裸奔又如何?至少我是从裸奔开始的,到现在也可以说薄有积累,可以自立了。

作为结尾,我推荐唵啊吽的文章(感谢颜子把它顶了起来):《通鉴评说》:毛泽东赞秦始皇有理

作为家庭作业,大家可以想想如何象马伯庸那样写隋唐。当时的国家元首不是纯汉人,是从军阀混战起家,中间还勾结了异族(突厥)。唐初时国力不够,对突厥采取忍让态度。往前看,当时汉朝已经有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文化上,制度上,还是武功上。结果唐朝创造了怎样一个迥然不同的文化,又何等的豪迈开放?对那些纠缠于过去,纠缠于琐碎细节的人,赠送唐诗一首: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与河里诸君共勉,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新的名著。

后记:这个帖子应该是昨晚发出的。网络不好,拖到今天。早上起来,葡萄留了一个短信,链接到他的一篇帖子:那就要看什么是中国文化,并从这里开始看中国了。我想我们说的是一个意思,不过葡萄的文采和知识要比我强多了,文章也雄辩的多。有趣的是我们都提到了唐朝,都有马伯庸文章里“英雄不问出身”,“向前看”,“看结果”的观点。想了想,我还是把自己的贴子发了出来,让大家看看中国社会不同背景出身的人(凭直觉感到我和葡萄成长环境不同),是怎么通过思考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而走到一起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怎么说了

del

家园 葡萄那篇也拜读了,私下也深以为然。

在诸兄身上看到的文化活力,让我既欣且惭。

对于中华文化,特别是将来的路要如何走,华人世界有许多要学习与借鉴中国的地方。

希望在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文化终于迎来另一个盛唐时代。

家园 【原创】番外篇之三:思想的定价:一个中关村倒爷眼里的香草味期权。

假定一台电脑有20个部件。这些部件在零售市场上都能买到。现在你发现这20个零件加在一起的价格是1000元,而一台电脑整机的价格是1200元,你会如何做?我读大学的时候有所谓‘攒机’的说法:想要挣点零花钱的大学生们会利用这个价格差挣一笔200元的小外快。

反过来,如果台海有事导致电脑存储器价格暴涨,以至于你手上的电脑整机的零部件总价格达到了1300元,你会如何做?当然可以把电脑整机拆了,把零部件都卖掉。这样你可以赚100元的差价。这种倒买倒卖的行为我们先姑且称为中关村倒爷的生活。

在金融里有所谓的期权。比如说微软的股票现在是每股25元,我可以买个期权,使得我在30天后可以选择以25元的价格买入微软股票。如果30天后微软股票达到每股28元,那么通过以25元买进再马上转手以28元卖出,我可以赚取每股3元的利润。当然如果30天后微软股票价格低于每股25元,我不买就是了。金融业出售的期权多种多样,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通过在这个基本的金融产品上添加附加条款,我们还可以获得更复杂的金融衍生物。“衍生物”就是说这个金融产品(或者更准确的讲,金融合同)是依赖于一个基本东西的价格的。这个基本东西行话叫“the underlying”,这里是微软股票;建立于基本东西之上的金融合同就叫衍生物(derivative),这里就是以30天后25元买进微软股票的期权。这里提到的这个具体合同被称为香草味期权(vanilla option),是因为西式糕点里面一般都会添加香草精华,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味道,就如化妆时打的粉底一样。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这个金融合同使得我包赚不赔。所以这个金融合同应该是有一个价格的。问题在于,如何给它定价?

从倒买倒卖电脑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零部件”,使得这些零部件可以被用来“组装”出上面的香草味期权,那末香草味期权的价格就必须等于这些零部件的价格总和,否则就有差价(术语叫利差,arbitrage)。市场会通过供需波动最终抹平这个差价。更详细的讲,就是首先意识到这个差价的人会不断象倒买倒卖电脑那样赚取利润,使得期权或者它的零部件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卖方相应地提高价格,直至这个利差消失。

那末有没有这样的零部件呢?这个中关村倒爷是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所以他在纸上推演了一下,过程如下。

“假定我可以买卖股票。假定现在股票价格是S(0),一个确定的数。到明天的时候,股票价格会变成S(1),一个随机的数。作为简化,我假定S(1)只可能取两个值:uS(0) 和 dS(0)。这里u和d是两个数,满足0<d<1<u。直观的讲,如果股票涨了,S(1)就是S(0)乘以一个大于1的数u (对应于“涨”:up); 如果股票跌了,S(1)就是S(0)乘以一个小于1的数d(对应于“跌”:down)。

现在我还假定我可以往银行里存款或者从银行里贷款。利息都是r。很显然,我必须有d<r <u,否则会有利差。例如,如果r<d <u,我可以贷款买股票。无论股票的价格如何,我赚的钱都多于要付的利息。

现在我的问题是,我是否可以通过持有一定数目的股票和银行存款(或者贷款),达到“组装”一个明天可以兑现的香草味期权的目的。也即当明天到来时,我股票和存款(贷款)的总价值刚好等于期权兑现时的支付(payoff)?

假定这个期权在明天兑现的价值是 max{S(1)-K,0},也即,如果明天股票的价格S(1)高于K元,我就可以兑现,挣到S(1)-K元;如果明天股票的价格S(1)低于K元,我就不买,这样收获为0元。

现在我列个方程。假定我在今天投入P(0)元,用这个钱买了m股的股票,价格为S(0)。那末买完股票之后,我就有m股股票和(P(0)-mS(0))的现金。第二天一觉醒来,我的股票价格变成了S(1),同时银行支付了我(P(0)-mS(0))r的利息,我的总资产就变成了mS(1)+(P(0)-mS(0))(1+r)。为了“组装”香草味期权,我希望无论股票价格如何,我都有mS(1)+(P(0)-mS(0))(1+r)= max{S(1)-K,0}。注意到S(1)只能取两个值:uS(0)和dS(0),我就有一个方程组:

muS(0)+(P(0)-mS(0))(1+r)=max{uS(0)-K,0}

mdS(0)+(P(0)-mS(0))(1+r)=max{dS(0)-K,0}

这个方程组有两个未知元m和P(0),然后解的时候注意到r<d <u保证方程组有唯一的解存在。Eureka!(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的欢呼,希腊文:我找到答案了。)”

上面的就是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Black-Scholes模型的核心思想。在这个模型里,股票价格被假定为几何布朗运动,时间也变成了连续而非离散。但是在计算机上实现Black-Scholes模型的时候,还是用到了前面简单的二叉树模型来逼近几何布朗运动。

终于可以回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这个话题了。现在网络世界上各种思想的交锋很激烈,河里也不时有辩论。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前一段时间围绕老拙的价值投资的争论。大家会争论不休,从资产定价的角度看,就是如何给一个思想定价的问题。围绕老拙的投资方式有争论就在于老拙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化成具体的收益,或者说,不是老拙不牛,而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收益来让心存疑虑的人信服。沃伦。巴菲特用了三十几年的时间来证明。收益呢,我记得他的A股现在是13万美元一股,1987年的时候大概是3000美元一股。

前面我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现代金融工程的核心思想(有兴趣的河友可以去卡耐基梅隆大学的Steven Shreve教授的网站下载他的讲义,我写的大概对应于第一章),无非是想说明一点:一些金融衍生物的定价之所以大家能够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就在于你可以用金融工程的方法复制组装它。你不信我的定价?好,你出个不同的价钱,我立马可以用金融工程的手段套利。赚钱的是我,吃亏的是你,看你接不接受我的定价!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复制它需要的成本

当然一切理论都是有局限的,这里就不赘述了。同样的,如果跟着老拙能有大笔的投资收益,我才懒得争吵呢,能挣钱的投资思想就是正确思想。

所以谈论一种思想好不好,定量的讲就是如何定价的问题。我的观点就是: 要问一问这个思想能转化出多少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用物质来衡量,也可以用社会在制度和精神面貌上的进步来衡量。

五四时期中国各种思想的交锋比现在还要激烈。最终是共产主义思想在1949年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无他,这个思想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团结在了一起,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完整的成就。共产主义思想的价格多少?它至少值民族独立这个价。

我在前面的帖子里引述了马伯庸的《假如名著是这样写成的》。其中毛泽东写《论持久战》那一段,马伯庸虚拟了各方人物的反应,其中不乏质疑和否定,例如朱怀冰的“老毛在YY”。有没有在YY, 我想老毛已经在后来证明了他理论的价值。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与其在网上和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如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说服人,就如把香草味期权转化成等价的股票和存款一样。我一个朋友读书和工作时所采取的成长策略是不合常规的。当时他这麽做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是对的,家庭的压力也很大。但最终当他的工资拿到台面上的时候,一切质疑和争论就都消失了。他具体怎么做的我就不赘述了,大致与万马联翩的再谈色戒这个帖子表达的观点一致。(现在河里新兵的水平都很强悍啊。)

你可能会问,有没有大家都清楚的例子?有,大家鼓掌欢迎。。。

铁手总舵主。

大家时不时地谈论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这个话题很好很强大。可是再好再强大,也只是话题,纸上谈兵而已。铁手做的就是建立了一个平台,把弘扬中华文化这个抽象的想法转化成一个具体的,世界各地华人能够分享经验,互相启发的精神家园。说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我觉得不为过。

2003年西西河开流的时候,和样板戏《沙家浜》的胡传魁司令一样,“三五个人,七八条枪”。说当时的西西河就值几台服务器,老铁和开河元老的几百斤肉并不为过。到现在,西西河价值多少?在我看来,西西河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的耳目,中华民族的宣传部,中华民族的智库。您说它值多少?如果西西河真的成了兰迪公司那样的智库,它又值多少?当一种东西能够鼓舞民族精神,开启民族智慧,传承民族文化,为国家建设出钱出人出力的时候,它就是无价的了。到那时有人出天文数字的价钱来收购西西河我都不奇怪。这就是思想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力量之后的定价。(很奇怪,为什么这么有潜力的黄金单身汉还没有被mm们所淹没?

老铁通过实践把自己的思想定了一个价。河里诸君如果觉得自己有好的思想,条件允许的话,何必与人在网上一争长短?把思想付诸实施就是了。如果是真的好,一切噪音自然就消失了。

思想的价格=付诸实施后产生的实际收益

后记:和国内的朋友聊天。朋友告诉我现在国内民智渐开,有想法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整体还很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把想法一一实现。或者就如万马联翩说的那样,指望有现成的平台供自己发挥。这个就是我前面说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等靠要的区别了,河里也有帖子谈过这一点(一下子找不着了,好像叫“社会要负多大的责任”)。我不排斥借助外力,但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要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实现,还是要靠自己的。铁手走出第一步花了五年。河里诸君,我们准备花多少年?

通宝推:威尔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续四:那一刀的风情:兼谈毛泽东和台湾(有图)

扯到老毛和台湾是为了吸引眼球,还请各位看官耐着性子看下去。

-----------------------------------------------------------

写到这里,这个系列帖子终于快到尾声了。说实话,我也很期待结束它。话说得太多太罗嗦就是裹脚布了。

关于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具体操作,谈一点个人体会,欢迎批判。我觉得把理工科的科学训练引入到日常生活的思考之中,是使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定量化,严谨化,精细化的捷径。我在以前的一个帖子里已经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在再补充两个例子和一点自己的体会。

第一,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毛泽东,蒋介石,袁崇焕,等等)。说说我从统计学中得到的启示,这也和我刚刚完成的一个项目相关。

假定你有一枚硬币,一面为头,一面为尾(头和尾,head and tail,是英文中的说法。中文里习惯说徽和字。我们姑且采用英文的说法)。但是你不知道每一面的重量,也即当你投掷硬币时,头尾出现的概率不一定相等,可以分别是未知数p和q。p,q满足0 < p, q < 1, p+q=1。如何估计出p,q的值?你可以投掷足够多次,然后从每一面出现的频率即可得到p和q的估计。这个依据就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律。

现在我有两枚硬币。它们头尾出现的概率分别是p1, q1和p2, q2。现在我在每次投掷之前,会随机选取其中一个,并且不告诉你我选的是哪一个。问题:你如何从观测到的结果推测p1, q1和p2, q2的值?

很显然,在知道我随机选取硬币的具体机制之前,答案是不定的。例如,我其实每一次都选的是一号硬币。那么前面的频率估计法还是适用的,但只会告诉我一号硬币的情况。又例如,我总是交替地投掷硬币,即一号,二号,一号,二号,。。。这样我要估计一号硬币的p1, q1只需看奇数的结果,估计二号硬币的p2, q2只需看偶数的结果。

假如我是在根据另外一个独立的随机变量来每次选择一号还是二号,情况就复杂得多了。

现在我们来看统计学对网络辩论能否提供启示。我的观点有些离经叛道,可以商榷。

首先,人身攻击既是有道理的又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你从一个有30个乒乓球的箱子里有放回地拿球出来看颜色(白色还是黑色),拿了100次都是黑球,你是否觉得“很有可能”这个箱子里都是黑球?统计学就是根据箱子里的乒乓球数目定量地告诉你,这个“很有可能”有多大的可信度(譬如75%)。同理,假定我今天在河里骂人,昨天在河里调戏小mm,大前天在河里找碴,是不是可以推断我这个人是个烂人的可能性很大?有这样一个背景,如下的河友发言是不是就有道理了?

河友甲:厚积薄发,你不要再跟帖了。你根本就是在捣乱。你前面的帖子我都看了,没有几个是在认真地讨论问题。强烈要求版主封了你。

读读史书,历史上大臣们互相攻击的时候,往往会先列出对方都有啥劣迹,然后一锤定音:你看他是这样一个烂人,那他提出这个奏折能安什麽好心?

这种思路就是先通过历史性数据对一个东西做出统计推断。然后假定这个推断是正确的,再在此之上进行逻辑推导。这就是人身攻击的科学依据。

即使从统计推断的角度来看,人身攻击又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统计推断的依据是历史性数据,它推断的结果只是对过去的一个结论。譬如,我前面是干了不少坏事,统计推断说我是大坏蛋的可能性高达95%。可是昨天铁手总舵主找我谈话了,我幡然悔悟,要重新做人了。我不再是以前的我了。这个时候用以前的数据做出的推断就不再可靠了,95%可能要下调为65%。中学课本里周处立志的故事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用术语讲,做统计推断的时候,我们往往依赖于观测量的独立同分布(同分布就是我这个人基本没变)。一旦我的分布函数发生变化,以前推断的可靠性就要下降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毛主席在建国前和建国后的初期头脑是清醒的,是事实求是的,我觉得是一个可靠性较高的统计推断。但这个不能保证他后来不会变化。而象张戎那样因为毛后期的错误就要推翻毛一生的成就,把毛说成从一开始就是脚底流脓,头上长疮的坏人,那是在用后期的统计推断强行解释对毛前期的统计观测,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毛一生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大家在辩论时不妨从对方的角度想想,揣摩一下是否对方的想法立场也是在发生变化。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谈论台湾问题的厚积薄发和从个人感受谈论台湾问题的厚积薄发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如果他还有台湾朋友的话。

第二,感情为理智的判断提供了权重。前面我用投掷硬币指出了有些统计问题是没有简单答案的。现在把这个模型变一变,为我说的“感情为理智的判断提供了权重”建立一个模型。

假定你有两个正态分布,各自的方差都是1,但是均值未知。我现在开始观测这两个正态随机变量,而且每次观测的时候都是别人随机的挑一个给我看。我如何从观测值中给出这个两个均值的估计?

我们用这个东西来给毛泽东的功过建立一个模型。首先假设人有善恶两面,分别用两个方差都是1的正态分布表示:一个分布的均值为负,代表此人恶的程度,另一个分布的均值为正,代表此人善的程度。作为观测者,你对此人做的恶事赋予权重p,对此人做的善事赋予权重q,p+q=1。现在你统计此人一生的所有行为,然后打分,最后根据观测到的数据来判断,这个人恶的均值是多少,善的均值是多少。我根据这个模型写了一个Matlab小程序:

function good_or_bad(p,q,m1,m2)

x=-5:0.001:5;

if m1<0 % m1 is the average degree of evilness

y1=normpdf(x,m1,1);

else

error('m1 must be negative.');

end

if m2>0 % m2 is the average degree of goodness

y2=normpdf(x,m2,1);

else

error('m2 must be positive.');

end

y = p*y1+q*y2;

plot(x,y);

xlabel('x');ylabel('p*normpdf(x,m1,1)+q*normpdf(x,m2,1)');

title(['m1 = ', num2str(m1), ', m2 = ', num2str(m2), ', p = ', num2str(p), ', q = ', num2str(q)]);

grid on;

下面是对不同输入的运行结果。大家看到的图像上的每一个点都假定是老毛做的一件事情。每个图样的标题都给出了p,q,m1,m2。请大家先不要看它们,试试能否仅凭图样就看出这些值。

点看全图

上面是官方版本功过三七开的毛。

点看全图

上面是功过五五开的毛。

点看全图

伟光正的毛。

点看全图

张戎笔下的毛。

上面的图样里我假设毛的善恶均值的绝对值都为1。现在把它们改一改,假定善均值是2,恶均值是-1。

点看全图

张戎笔下的毛。

点看全图

伟光正的毛。

点看全图

功过五五开的毛。

点看全图

官方版本功过三七开的毛。

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毛泽东善恶相当(m1=-1,m2=1)还是善大于恶(m1=-1,m2=2),如果你对他善的一面或者恶的一面感情都太强烈的话,你总是得到同样的结论(两个张戎版和两个伟光正版都是各自的偏好被凸显了出来)。三七开和五五开的毛都会因为善和恶的相对位置而使图形扭曲,使得你光凭图形无法准确估计善均值和恶均值。(我没有耐心一点点的调参数直至出现那种微妙,大家可以自己运行一下程序,试试不同的值。)

回到河里曾发生的风波。冰冷雨天因为说了一句比较重的对毛的坏话而和河友们起了冲突,最终离开了西西河。萨苏对文革也有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也是受到了一些指摘,所幸他没有出走。如果用量化的模型来解释,只是他们的p和q与你我的不同而已。老冰和老萨都可算是对文革有过切肤之痛的人。对于他们来说,p会比没有经过文革的人取得大一些。如此而已。

如果把上面的模型换成台湾问题,假定负的均值代表战争,正的均值代表和平,那末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是如何选取p和q的。从国家利益出发的人,可能会为了大局选择战争,他的p就大一些;从个人感受和价值观出发的人,例如重视生命的老酒,可能他的q就大一些。这样最后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就会不同。

当然,上面这个模型很粗糙。我只是想用它来形象地说明大家会起冲突的原因,算是“心灵决定大脑”的定量化。

大家从上面的图片就也看出来了。有些东西全靠直观感性是不行的。就像河里曾发生的一段对话(大意):

甲:其实这些砖家叫兽们的见解还不如一个老农来的正确。

乙:但是老农的见解多半不能上升成严谨的理论,推广到其他问题上去。

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定量化模型不是万能的,因为它只是对现实的一个近似模拟。但如果由此轻视科学,甚至走上反智的道路,那就永远也走不出蒙昧了。由此引申开来,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不如我们现代人。即使古人可以很有智慧,从现象中抽象出很多哲学道理来,他们的理论在严谨精细程度上也是远不能与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相比的。即使单在动嘴皮子说理上,古人也不一定能够做到透彻。

我读古文,发现古人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往往旁征博引,举很多人和事的例子,甚至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天道”。但其实这都是在用类比的方式,并没有把问题真正说清。记得有人问孟子,人性真的向善吗?孟子斩钉截铁的说,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这是类比的方式,它并没有真正严格说明了人性向善。如果要我来说,我会先说,我个人体会我有恻隐之心,会从帮助别人得到快乐;我然后会说,如果你觉得个人体会无法验证,我可以从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互相信任合作这个社会学的角度来找根据;最后我还会用作医学实验的办法来证明当一个人帮助别人时,他的确会获得快乐。

我不敢说这些各个角度的证明方法就一定可以得到决定性的结论,但这是对“人性向善”的证明给出了更进一步的努力,当得起精细严谨的评语。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对得起人类几千年以来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与经验,不要把古代的圣贤看得太高,否则就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了。如果说少年时我读圣贤书还常常有诚惶诚恐的感觉,那现在读圣贤书就只是和朋友聊天交流罢了。

作为结尾,说说为什么这个帖子取了这么个一个古怪的名字。我刚到美国时第一次吃黄油。黄油刚从冰箱里取出来,被冻得很硬,餐刀切起来很费劲。别人教我先把餐刀在热水下冲一下,然后温热的刀子切下去就势如破竹了。我想,我是很喜欢热刀切黄油时那一刀的风情的。在我而言,科学就是那一把热刀。

-----------------------------------

还剩最后一帖了。好累,已经开始后悔开这个系列了。

通宝推:易水,indy,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思想的价格=付诸实施后产生的实际收益? 那些哲学家们要

气死了,康德或者黑格尔的思想如何估价呢?

家园 回复: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辩白。(文末加了一句话)

首先,在现在这个想多于做的年代,我的观点是用来激励大家把想法付诸实施,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只能算是一个视角,而非一定要作为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普适定理。

其次,我这么讲的一个大前提是现在的紧要任务是救亡图存。这个大前提不成立,我说的很多话就都是偏颇的了。

最后,说句老实话,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我都没读过,只是听过一些皮毛。据说黑格尔的哲学曾被德意志第二帝国奉为国教,类似于马列之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但是这并没有帮助普法战争之后迅速崛起的德国找到一条和平发展之路。最终第二帝国在一战中化为灰烬。我提这个也是为了思考中国现在的出路。

至于康德,数学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围绕数学的本源问题发生过大争论。代表人物是希尔伯特和布劳威尔。具体细节记不清了,但是好像也牵扯到康德的哲学思想。依稀记得最后数学的发展证明了希尔伯特的观点更有生命力。他的观点我感觉是“唯物”,“数学是活的,不断发展的”,“要做数学,不要做空对空的思辨”。这个我不敢说我的记忆正确,毕竟是十几年前读的希尔伯特传记。

坦白的讲,我并不是博学之人。很多哲学理论我没有时间精力去多了解。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逝去的历史,古今中外都有,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例:科学的进展,社会的变革,人生的感悟;三就是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包括“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愚公移山”,等等。

我身边是有博学之人的,但是在“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上,我比他们做得都好。我觉得一个原因就是我没有什麽大的框框束缚,有股野蛮人的冲劲,同时能静下心来把每一点人生领悟转化成实在的东西。希望以后我还能在“影响社会”上做出正面的贡献。这一点我初步有些想法,但是可能要穷其一生来完成。

如果说一定要对前辈的先哲们表达一些敬意,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用实践去寻找自己的理想,用一生去实现这个理想”。

加一句话:感觉罗素对我影响也颇深。他说的很多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但是我水平有限,很多感受还不能说清楚,所以就先不提了,只是立此存照罢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厚兄真够认真的,鲜朵花吧

昨天看到你在新兵营贴图,还不明白咋回事呢。

但坦率地说,我是已经对这类问题能否“柃得清”报持相对悲观的态度了(但对于细节能否搞清楚还稍稍乐观些)。

河里以前也多次对历史人物,甚至文化人物产生争论,有一次我写了这么一段:

评价人物,至少有四个难题:

1,细节问题:就是“硬”事实:谁先开的第一枪,事物的因果承接关系,这个也是两条腿走路------多方对比第二手史料和“考古”第一手史料。这件事没看起来那么容易,没见几十年前的事好多仍然是细节不清吗?

2,价值观(远景):在事实没有大争议的前提下,双方有个立场问题-----这个,民族感情国家立场(或者中立)必然存在。

3,价值观(近景):双方在2上的立场一致,可具体到那个环境,激进还是缓进,现在开打还是再等一年,那也都是要命的问题,这些分歧足以“血流成河”(论坛里的)。

4,现实需要:123都一致了,但是现在更需要提倡什么?上面说的拥L反L,就是这个例子了,双方都反对XXX,但有的认为L的匕首投枪正是需要大力鼓吹的(当然是对XXX),另一方则不这么看。

抛开上面这些,还有个“权重”难题: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每一件事(或者主要事迹)都可以被打分,这些事件的大小权重如何排列呢?稍有不同,加权以后的总值就不一样了。

所以啊,我支持“无知者无畏”的态度,何况,讨论的不是蒋毛这一类,......,一个xx各自表述算了。

现在又过了两年多,我个人的感觉,当初写的时候还是把4的作用低估了,中文论坛上关于历史的争论,有时候那么激烈,其实还是因为论者认为“历史合法性可以颠覆现实合法性”,但真的如此吗?俺是有点怀疑的。

另外偶觉得,个人的一些从宏观上看“小”的遭遇,其实对观点的形成,有时候比多少理论书都管用。有些当年的8*8“右派”,出来受了洋人的气,可以一夜之间变成左派,反过来的也有:一次某运人士来本市“报告”,说了一大堆TG的“历史问题”,当场底下就有一个中年人站起来说“我爸是跟老共打过徐蚌会战(没错,就用的这个词)的老兵,但你说的这些历史俺一点都不关心------俺在中国的生意红火得很,俺去大陆当地官员也很欢迎;在这里碰到洋人,俺想到现在的中国已经可以让美国害怕,觉得很有面子......”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您是明白人啊。
家园 历史的合法性有其价值

现实生活中,有时眼前吃一点亏,对长远来说是好的。自己这一代吃一点亏,对下一代是好的。

问题是我们是否还有为下一代而牺牲的精神?

家园 可敬可佩!上花!我还是鸡蛋里挑点毛病吧。

楼主把理科生的思维模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啊。不过,因为俺理科不好,只能从文科的“不过”开始回帖了。

科学和人文科学互相尊重的原因恰恰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它们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哲学在希腊是“爱智慧”。当你试图用“数学的定量化”来定义“智慧”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把“智慧”给狭隘化了。“智慧”就不再是智慧本身,而成为一种“工具”了。“智慧”变成工具,人最终就变成了自己的的“工具”的仆役而不是主人,脑袋终究抵不过铁锤的。“工具理性”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源之一,但是,并不仅仅是科学带领人类走出了蒙昧的泥淖。至少五四那时候,还高举了一个民主。就举民主本身,民主是不会从自然科学中推出来的。甚至,如果进行模型演算的话,很多科学家会选择专制,就像纳粹科学家选择人种改良、种族灭绝一样。科学,本质上是谦虚的,它很少宣布什么什么是不可更改的“真理”。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智慧”去遏抑科学阶段性的“傲慢”,结果会是十分可怕的。核科学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潘多拉的魔盒。

只承认一种“智慧”,是让人怀疑的。

我不会恶意推断楼主,好像您否定人文科学所有成果似的。但是,如果您认为除了科学的智慧以外还有其他的智慧的话,那么,就不应该匆忙地得出一下的结论: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对得起人类几千年以来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与经验,不要把古代的圣贤看得太高,否则就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了。如果说少年时我读圣贤书还常常有诚惶诚恐的感觉,那现在读圣贤书就只是和朋友聊天交流罢了。

为什么呢?因为人文科学的智慧,从来不可能有完全的“数学的定量化模型”。人文科学的智慧,是从古人的智慧开始的,而且几乎永远不会把“圣贤看得太低”。即使我们认为从当下有限的人类生命经验就可以得出所有人文科学的智慧的话,那么这种智慧我们也没有脸面去教导给我们的子孙——他们有他们的复杂的生活,他们还得从头开始。如果考虑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是一种静止的“生活经验”这个事实的话,那么,很遗憾,我们也就永远不会有关于当下的“智慧”。所有人文科学都要对古代经典的学习和解读开始,这就是这条似乎讲话的教育原理的根据。——你不尊敬古人的智慧,也就没有你自己的智慧,因为“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也终化作尘埃,成为古人。所以《圣经·传道书》说: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

虚空的虚空,凡事都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

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

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万事令人厌烦,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

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

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

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

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尊重古代先贤的智慧,这不是对我们智商的侮辱,恰恰是对我们智商的尊重。

可能楼主看过北大经济学家汪丁丁的书吧,此人数学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模型众多,可是缺少不了科学的视野。不过此人有一篇名文,《知识,为信仰留余地》外链出处,篇名是康德的名言。文章讲的虽然不是科学为人文科学留下余地,但是大致也能表达这个意思吧。可供参考。

实用主义可以一时利己,对“全面”的智慧的尊重则可利家利国,也才能赢得别国的尊重。不管中国人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面多么成功,如果不能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的话,恐怕仍然算不得一个伟大的民族。

家园 【原创】结束语+全文链接:那些没有拆掉的脚手架们。(全文完)

总结一下。我写这个系列帖子原因有远中近三个。近因是开篇提到的颜子的帖子,希望我们中华文明能够充满生命力地延续下去。中期的原因是看到河里在反复辩论一些议题,如文革,台湾,毛泽东,乃至中华文明的优劣。在我看来,这些是浪费时间多于寻找真理。这句话会得罪很多人,但我的观点是光动嘴皮子是无法服人的,把事情做成了才算是英雄。这是“番外篇之三:思想的定价”的来历。至于远的原因,则是我自己曾经有过的一些困惑和痛苦,这个都写在“番外篇之零:我为什麽要写这个帖子”里面了。

我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指出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华文化的继承上积累很薄(开篇的帖子);然后从自己治学的体会中总结出继承中华文化的一个思路(“续一:把厚书读薄”);然后针对这个思路进一步讨论大方向上的指导思想(“续二:解决新时代的挑战是把厚书读薄的切入点”)。对于有些人对“继承”和“弘扬”的关系可能产生的疑虑,例如这是不是文化虚无主义,我做了说明:轻装前进是形势需要;继承要用创新来带动;中华文明是常为新的。为了鼓舞士气,我进一步提出我们现在开创的事业是影响全人类的历史性事业,并号召大家以野蛮人的精神奋勇前进。这些都写在“ 续三:向罗马进军”,“ 回复:我们的确在创造历史”,和“番外篇之二:马伯庸与裸奔的野蛮人”这几个帖子里了。

在上面的这些战前动员完成之后,我开始进入具体的操作阶段。首先是思想上要自立更生,不能等靠要(“ 番外篇之一:来自高尚组织的邀请”);其次是对如何衡量思想的价值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思想的价格=付诸实施后产生的实际收益”,并就网友的质疑对这个观点做出了进一步的澄清(“回复: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辩白”)。最后,我提出“把理工科的科学训练引入到日常生活的思考之中,是使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定量化,严谨化,精细化的捷径”,并以例子作为证明(续四:那一刀的风情:兼谈毛泽东和台湾)。

自始至终,我采用的是一种“要解决问题”的实证主义的态度,实证就是大量的个人体会和例子。这类似于“少谈点主义,多解决些问题”的老生常谈。不同的是在这个骨架之上添加了很多血肉(感性认识)。

我并不认为我说的都对。如果能有30%是对的,我就很骄傲自豪了。我提倡一种科学的讨论态度,就是每句话都是有理有据的。我反对的是那种“你的结论都来自于个人的感性认识,所以不是普适道理的”空话。我当然承认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我希望批评者能既破又立,能够告诉我们该如何改进。一翻白眼说“这个世界很复杂,所以人类的智慧不能穷尽它”,然后就拍屁股走人,在我看来是思想的懒惰。一个什麽现代科学都不懂的人可以说这个话,牛顿也可以说这个话(关于“第一推动力”)。 前者永远原地踏步,后者不断逼近真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我个人认为老祖宗常常犯前者的毛病,现在的网络辩论里前者的言行也不绝于迹。

我前面通过一些粗糙的数量模型说明了科学,尤其是数学的用处和局限性(毛泽东功过的模型,次贷的模型)。我在每个帖子里也不厌其烦地描述细节,细到我自己都烦躁不安的地步。无他,想说明的就是一切大道理都是由细节支撑的。如果现在有人跳出来,从哲学上批评我的不足,我会承认说,“我当然知道我不可能都对。但请您给出您的观点,并且用严谨的推导,翔实的例证来立一个论点,帮我解决人生的问题。翔实程度,严谨程度,参见我的文章。”

自我吹嘘了一番,无非是看到网上辩论,很多人逻辑混乱还自以为是,自己的论点,论据,逻辑推导都没有理清就在指点江山。还有就是“我不在意细节,我是在宏观地看问题。你的细节推导我不看”。对于这种态度,我推荐“科学”这剂解毒剂和“做实事”这个健身操。

发了一堆牢骚,还有几句话没有整理到正文中。

-- 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建议读 唵啊吽的通鉴系列和美国宪法案例。有此两个系列,河里的空谈者从此可以止步。

-- 辩论时要知道大家的差异在哪里,可以用数学的公理化思想把思路逐条理清(已经没有力气写这个话题了)。这个帖子里的很多道理也可以用于网络上的辩论,算是填了以前一个关于网络辩论的坑。

-- 我小时候读的演义锻造了我的精神,后来受的科学训练锻造了我的大脑。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五谷杂粮,使我生存,那麽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传统则是肉和牛奶,使我茁壮。我自比为南北朝三百年间的北方人,是一个胡汉杂交的结果,而且西方的影响在我身上更大一些。我对中西的文化都心存感激之情。

-- 要吸收西方文化成果,譬如西方的金融制度,英文不流利不行。推荐Random House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onary。这个有 电脑软件,也有 电子辞典。河里关心经济的朋友不少,我读过一本叫《The Money Machine》的书,对西方金融制度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家不妨一看。

-- 我相信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时代,必然取得超过古人的成就。

-- 西西河对中华民族起到了“移风易俗,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彪炳史册。我对它的期望尽在我心中的西西河这个帖子里了。

-- 还有一些资料也许会有人用得着:有关于西藏问题的两篇翻译文章(这里这里),可以用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做做宣传;还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翻译的一系列电子邮件,可以揭露西方媒体的虚伪与偏颇。我还写过一篇如何挑选博士导师的文章和一篇关于哲学指导科学实践的粗浅体会,可以供后来的学弟学妹参考。同时也对自己和河友们提出了一些期待:和响水湾河友:现代中国人要懂科学,懂逻辑

-- 读书人容易把自己看得过高,我自己就有这个毛病。每当自己有道德或者智力上的优越感的时候,不妨听听一点邪恶的不同看法,给自己浇浇凉水。在西西河清谈,脱不了自娱自乐的狭隘。只有把从河里受到的启发应用到实践中,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才无愧于“读书人”这三个字。

卢梭曾写过《忏悔录》,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我读数学家传记,读到高斯时,有后人抱怨,“他建立了一座宏伟的数学宫殿供我们敬仰,却在宫殿建成后把脚手架拆得干干净净,让我们无从知道他是怎么做出那些伟大的发现的。”

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中国人,凭着对自己民族的一腔热爱,把自己走过的路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吸取教训,分享经验。我是远不能和卢梭高斯那样的伟人相比的。但是我可以把自己建过的房子的脚手架都还原给大家看,尽管这些房子都矮小简陋。如果后来的中国人能因此少走弯路,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今后五年,我会全力干好现在的工作,不太会常下河了。我会把这三年间从西西河受到的启发,汲取的力量一点点地转化成具体的成绩,把思想的价值一点点的体现出来。希望五年后西西河还在,我能够把自己从工作学习中得到的体会系统地整理出来给大家看。

就此别过,再见。

元宝推荐:老马丁, 通宝推:海外俗人,木木3,indy,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同意您的观点。并作一点澄清。

我本无贬低人文科学的意思。只是痛感于很多人对严谨的思考方式的轻视,所以可能在行文间有些过于强调了。

我的“侮辱智商说”无非是强调我们要吸收后来自然科学的成果和启发。我前文也提到我认为老祖宗有些问题想得很透,因为他们思考的是人性的问题,人和社会的关系的问题,而这些是相对稳定的。即使以后人类建立了一个横跨银河系的社会,有些东西还是可能成立的。

人文科学的一个问题是人人都可以说道几句,就和民主自由一样。但问题是不能不讲逻辑。就像我不能前面说A推出B,后面又说A也是从B来的,这样就形成逻辑循环了。

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人文科学的研究,就像用电脑系统帮助股票交易员交易一样。只是尽量把机械的,可以自动化的东西剥离出来,让交易员集中注意力于更重要的事情。这和飞机上的自动飞行系统有些类似。

希望我把观点解释清楚了。欢迎进一步地挑刺。

家园 千万别走啊!!我没有多少不同意见,只是根据自己的观感写点感想。

只是思维模式不同罢了,实在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论坛上就是这样的,大家为一些似乎没什么价值的问题大吵大闹,但也就在混乱中坚定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也同时更有信心地走向前去。

希望你还是留下来,河里不能缺少你啊!工作忙可以少抽点时间。在此深深慰留了!!

家园 晕倒。千万别误解。

很感谢您给我“挑刺”。您提意见还是很中肯很和风细雨的,我很感谢。怎么说呢,古人云,“朝问道,夕死可亦。”为了见一个能够交流的朋友,古人需要跑很远的路,花很多的时间。感谢现在有了网路,可以让大家身在世界各地,仍然交流无阻。

准备暂时离开西西河的想法其实一两个月之前就有了,铁手是知道的。但是一直舍不得,所以还留恋于此。现在由于工作的原因,越发觉得需要全神贯注了。网络上的信息量太大,难免会造成干扰,主要是很多事情关心则乱,这一点相信河里的很多人都会有体会。另外我自己的很多想法也需要一一验证,还是需要花时间的。希望我自己能够把想做的一些事情尽快完成。到时候如果西西河需要帮助,我也能够尽一己之力。

河里大牛很多,不缺我一个,而且还不断有厉害的新人加入。我终究还是会回来的,只是蛰伏一段时间而已。多谢多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