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和颜子: 做博物馆的标本,还是做新世纪的主人。(全文完) -- 厚积薄发

共:💬81 🌺40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和颜子: 做博物馆的标本,还是做新世纪的主人。(全文完)

    这个帖子来自颜子一个帖子的读后感(颜子:看对蒋讨论杂感:民族主义,文化,和历史大势)。颜子的好多话长久以来也一直萦绕于我的脑海中。如何才能弘扬中华文化,这是个问题。穿汉服是一个方面,但只是很肤浅的一种做法。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切入点才好,很多问题的答案可以从这个切入点找到。

    几年前,和几个外国同学聊天。其中一个同学是瑞士人。瑞士同学的父亲原籍捷克,好像是六十年代偷跑到瑞士的。我们聊欧洲局势时,我下意识地说道一个“政治不正确”的提法,“the civilized part of Europe(欧洲的文明部分)。”当时我心想的是西欧,中欧和北欧的富裕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也算。瑞士同学就问我,“What do you mean by civilized?(你说的文明到底是指什么?)”我解释之后,他补充道,“俺们捷克也算是文明部分。”我说我知道捷克的经济和文化在二战之前就很发达,所以它也算是。我此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话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方式。想了想后,我说,“Actually, I think being barbarian is not necessarily bad (实际上,我觉得野蛮也未必不好。)”

    从我自己阅读欧洲历史的经验来看,barbarian这个词常常被用来指和罗马相对的未开化民族,主要是中欧和东欧的日耳曼人,也许也包括西欧的高卢人,还有就是西亚的游牧民族。总的来讲,凡是被罗马所知道,但是非罗马的其他民族,大概都能统称为barbarians。Barbarians在中文历史书中常常翻译为“蛮族”,例如在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系列的《罗马的兴衰》和《罗马十二帝》中。

    为了解释我心中的语境,我接着说,“我说的civilized是特指经济发达,社会和政治制度比较完善成熟的国家,所以更准确的讲是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但是如果一定要把barbarian作为和civilized相对立的话,可以看看德国人。德意志人在罗马帝国时期是典型的蛮族,但是后来他们产生了歌德,高斯,席勒,贝多芬这样杰出的人物,在科学,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对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在我看来,barbarian是中性的。蛮族这个词汇也代表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我们中国经过多年的战乱,传统文化损失很大,现在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制度都落后于西方,所以也可以说我们不civilized,我们是蛮族。但是请相信我,你会看到我们的成就的,就如德国人走过的历程那样。”

    这番谈话之后,我也一直在想,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在看西西河的帖子的时候,我也特别注意看大家在这方面的见解。很难说现在就已经有了一个成熟全面的看法。但是最近的几个帖子,尤其是颜子的“历史标本”理论(我把我自己的相似理论称为“动物园”理论)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所以现在就随便谈谈。

    我前面说过,我想为弘扬中华文化这个大问题找一个切入点。在点出这个切入点之前,我想先讲讲我自己的人生体验,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大家面前解剖一遍,这样大家可以第一看看我的看法是如何来的;第二可以看看我的看法来的是否实在。结合自己的体会,大家再来看看我提的切入点是否妥当。

    先说说我所知道的中华文化,以及我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大家可以看我身上是否有中国人几代人的影子。

    我的家境一直比较贫寒。这个情况直到我大学毕业之后,才渐渐改善,这主要是我大哥的功劳。在我成长的年代里(我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家里没有藏书,但是由于我大哥爱读书,所以还是能够接触到几本书。一是几套不全的连环画:《东周列国志》,《成语故事》,《三国演义》。二是几本演义:《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隋唐》。三是每天听的评书联播,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算是有声读物。还有就是《上下五千年》。很多生于七十年代,长于八十年代的人可能和我情况相似,尤其如果你是出自中小城市普通人家庭的话。

    在我成长的时候,对八十年代的时髦思潮是不知道的,我读上面提到的这些书是因为只有这些书,这些书还写得比较有意思。但在我进入初中以后,就没有什麽时间读闲书了。我们当时升学压力很大,不得不努力。努力到什麽程度?我高中毕业时整理英文笔记,一共有八本,每本大约350页,每页两面写满。而我在高考要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和化学这五门功课中的后四门上是平均用力的。可以想象,我是没有多少时间去读中国古典名著的。

    各位可能要奇怪了,你的语文呢?呵呵呵,我并非读书不多,而是读中国古典名著不多。九岁那一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大量阅读西方名著,主要是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小说。所以我的汉语基础是从读翻译的西方名著中得到的。这种大量快速阅读的训练导致我的现代文语感很好,并直接对我后来学习英语,法语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中华文化真正的经典,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等,我大学毕业之前一点没读过(课本里的除外)。所以我语文基本都在80以上(满分100),但无法保持在90以上,主要就是古文不好。我最好的朋友更惨。他来自农村,上大学之前唯一读过的文学书籍是语文课本。我如果不是那个偶然的机会,语文也会惨不忍睹。我学习英文也是没有课外书籍,全靠看课本。当然,按照新东方宋昊的经验,这也是一种学法。

    说这些,我想说明的只是一点,现在30岁以上的大陆中国人,有一部分人在他们成长的时候,没有机会和条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他们的父母也是普通人,不可能自己教授孩子们中华文化。这个论断对不对,河友们可以投个票,看我是否说出了部分事实。象萨苏那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少数,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里。他们小时候读的书受的教育是大多数人没有的。作为对照,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小时候家里是否有藏书,书有多少,都是什么方面的,自己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平时有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八卦小报除外)。和美国遍布各地的图书馆以及现在中国发达的图书出版,网络文章相比,我小时候的信息量,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信息量太少了。

    顺带说一句,萨苏在科学院系列里提到过龙瑞麟。我和他的二儿子在费城有过一面之缘。我很佩服他的聪明。我大概知道一点他们那种环境下从小受的是什麽样的熏陶。俺这种7岁之前只知道玩泥巴的人是没得比的,不服不行。

    所以从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看,有些30岁以上的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除非自己有兴趣,专门花时间去了解,一般在大学毕业之前是知之不多的,尤其在中国经济起飞,图书出版业和互联网繁荣之前。原因总结起来无非几点:1.中国一百多年以来积贫积弱,饱经战乱和政治运动,传统文化,特别是雅的那一面(即文化典籍),保留不多。例如我家里就没有藏书。2.国家的重点在于救亡图存,在于工业化,搞物质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资源去太多关注。例如国家的物质力量就不足以建设覆盖全国,甚至只是覆盖城市地区的图书馆(北京上海除外)。当时也没有互联网和MIT开放课程可以自学。3.个人的重点也放在求生存。例如父母们忙的是工作和生计,孩子们忙的是考试挤高考的独木桥。一句话,弘扬传统文化,在大家都在琢磨穿衣吃饭,阶级斗争,和防御苏修美帝的时候,是不可能在大众中普及的。文化,尤其是它的阳春白雪部分,只可能在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中保留火种(经过政治运动,这些火种也丧失不少)。

    弘扬传统文化,年纪大一点的,知道多少传统文化?

    先喝口水,待续。

    关键词(Tags): #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元宝推荐:landlord, 通宝推:桥上,履虎,回旋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对自己的心路历程描述的很好。
    • 家园 大学图书馆各类书有的是,考上不读那就是教育兼个人问题了
    • 家园 【原创】结束语+全文链接:那些没有拆掉的脚手架们。(全文完)

      总结一下。我写这个系列帖子原因有远中近三个。近因是开篇提到的颜子的帖子,希望我们中华文明能够充满生命力地延续下去。中期的原因是看到河里在反复辩论一些议题,如文革,台湾,毛泽东,乃至中华文明的优劣。在我看来,这些是浪费时间多于寻找真理。这句话会得罪很多人,但我的观点是光动嘴皮子是无法服人的,把事情做成了才算是英雄。这是“番外篇之三:思想的定价”的来历。至于远的原因,则是我自己曾经有过的一些困惑和痛苦,这个都写在“番外篇之零:我为什麽要写这个帖子”里面了。

      我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指出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华文化的继承上积累很薄(开篇的帖子);然后从自己治学的体会中总结出继承中华文化的一个思路(“续一:把厚书读薄”);然后针对这个思路进一步讨论大方向上的指导思想(“续二:解决新时代的挑战是把厚书读薄的切入点”)。对于有些人对“继承”和“弘扬”的关系可能产生的疑虑,例如这是不是文化虚无主义,我做了说明:轻装前进是形势需要;继承要用创新来带动;中华文明是常为新的。为了鼓舞士气,我进一步提出我们现在开创的事业是影响全人类的历史性事业,并号召大家以野蛮人的精神奋勇前进。这些都写在“ 续三:向罗马进军”,“ 回复:我们的确在创造历史”,和“番外篇之二:马伯庸与裸奔的野蛮人”这几个帖子里了。

      在上面的这些战前动员完成之后,我开始进入具体的操作阶段。首先是思想上要自立更生,不能等靠要(“ 番外篇之一:来自高尚组织的邀请”);其次是对如何衡量思想的价值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思想的价格=付诸实施后产生的实际收益”,并就网友的质疑对这个观点做出了进一步的澄清(“回复: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辩白”)。最后,我提出“把理工科的科学训练引入到日常生活的思考之中,是使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定量化,严谨化,精细化的捷径”,并以例子作为证明(续四:那一刀的风情:兼谈毛泽东和台湾)。

      自始至终,我采用的是一种“要解决问题”的实证主义的态度,实证就是大量的个人体会和例子。这类似于“少谈点主义,多解决些问题”的老生常谈。不同的是在这个骨架之上添加了很多血肉(感性认识)。

      我并不认为我说的都对。如果能有30%是对的,我就很骄傲自豪了。我提倡一种科学的讨论态度,就是每句话都是有理有据的。我反对的是那种“你的结论都来自于个人的感性认识,所以不是普适道理的”空话。我当然承认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我希望批评者能既破又立,能够告诉我们该如何改进。一翻白眼说“这个世界很复杂,所以人类的智慧不能穷尽它”,然后就拍屁股走人,在我看来是思想的懒惰。一个什麽现代科学都不懂的人可以说这个话,牛顿也可以说这个话(关于“第一推动力”)。 前者永远原地踏步,后者不断逼近真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我个人认为老祖宗常常犯前者的毛病,现在的网络辩论里前者的言行也不绝于迹。

      我前面通过一些粗糙的数量模型说明了科学,尤其是数学的用处和局限性(毛泽东功过的模型,次贷的模型)。我在每个帖子里也不厌其烦地描述细节,细到我自己都烦躁不安的地步。无他,想说明的就是一切大道理都是由细节支撑的。如果现在有人跳出来,从哲学上批评我的不足,我会承认说,“我当然知道我不可能都对。但请您给出您的观点,并且用严谨的推导,翔实的例证来立一个论点,帮我解决人生的问题。翔实程度,严谨程度,参见我的文章。”

      自我吹嘘了一番,无非是看到网上辩论,很多人逻辑混乱还自以为是,自己的论点,论据,逻辑推导都没有理清就在指点江山。还有就是“我不在意细节,我是在宏观地看问题。你的细节推导我不看”。对于这种态度,我推荐“科学”这剂解毒剂和“做实事”这个健身操。

      发了一堆牢骚,还有几句话没有整理到正文中。

      -- 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建议读 唵啊吽的通鉴系列和美国宪法案例。有此两个系列,河里的空谈者从此可以止步。

      -- 辩论时要知道大家的差异在哪里,可以用数学的公理化思想把思路逐条理清(已经没有力气写这个话题了)。这个帖子里的很多道理也可以用于网络上的辩论,算是填了以前一个关于网络辩论的坑。

      -- 我小时候读的演义锻造了我的精神,后来受的科学训练锻造了我的大脑。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五谷杂粮,使我生存,那麽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传统则是肉和牛奶,使我茁壮。我自比为南北朝三百年间的北方人,是一个胡汉杂交的结果,而且西方的影响在我身上更大一些。我对中西的文化都心存感激之情。

      -- 要吸收西方文化成果,譬如西方的金融制度,英文不流利不行。推荐Random House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onary。这个有 电脑软件,也有 电子辞典。河里关心经济的朋友不少,我读过一本叫《The Money Machine》的书,对西方金融制度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家不妨一看。

      -- 我相信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时代,必然取得超过古人的成就。

      -- 西西河对中华民族起到了“移风易俗,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彪炳史册。我对它的期望尽在我心中的西西河这个帖子里了。

      -- 还有一些资料也许会有人用得着:有关于西藏问题的两篇翻译文章(这里这里),可以用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做做宣传;还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翻译的一系列电子邮件,可以揭露西方媒体的虚伪与偏颇。我还写过一篇如何挑选博士导师的文章和一篇关于哲学指导科学实践的粗浅体会,可以供后来的学弟学妹参考。同时也对自己和河友们提出了一些期待:和响水湾河友:现代中国人要懂科学,懂逻辑

      -- 读书人容易把自己看得过高,我自己就有这个毛病。每当自己有道德或者智力上的优越感的时候,不妨听听一点邪恶的不同看法,给自己浇浇凉水。在西西河清谈,脱不了自娱自乐的狭隘。只有把从河里受到的启发应用到实践中,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才无愧于“读书人”这三个字。

      卢梭曾写过《忏悔录》,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我读数学家传记,读到高斯时,有后人抱怨,“他建立了一座宏伟的数学宫殿供我们敬仰,却在宫殿建成后把脚手架拆得干干净净,让我们无从知道他是怎么做出那些伟大的发现的。”

      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中国人,凭着对自己民族的一腔热爱,把自己走过的路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吸取教训,分享经验。我是远不能和卢梭高斯那样的伟人相比的。但是我可以把自己建过的房子的脚手架都还原给大家看,尽管这些房子都矮小简陋。如果后来的中国人能因此少走弯路,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今后五年,我会全力干好现在的工作,不太会常下河了。我会把这三年间从西西河受到的启发,汲取的力量一点点地转化成具体的成绩,把思想的价值一点点的体现出来。希望五年后西西河还在,我能够把自己从工作学习中得到的体会系统地整理出来给大家看。

      就此别过,再见。

      元宝推荐:老马丁, 通宝推:海外俗人,木木3,indy,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续四:那一刀的风情:兼谈毛泽东和台湾(有图)

      扯到老毛和台湾是为了吸引眼球,还请各位看官耐着性子看下去。

      -----------------------------------------------------------

      写到这里,这个系列帖子终于快到尾声了。说实话,我也很期待结束它。话说得太多太罗嗦就是裹脚布了。

      关于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具体操作,谈一点个人体会,欢迎批判。我觉得把理工科的科学训练引入到日常生活的思考之中,是使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定量化,严谨化,精细化的捷径。我在以前的一个帖子里已经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在再补充两个例子和一点自己的体会。

      第一,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毛泽东,蒋介石,袁崇焕,等等)。说说我从统计学中得到的启示,这也和我刚刚完成的一个项目相关。

      假定你有一枚硬币,一面为头,一面为尾(头和尾,head and tail,是英文中的说法。中文里习惯说徽和字。我们姑且采用英文的说法)。但是你不知道每一面的重量,也即当你投掷硬币时,头尾出现的概率不一定相等,可以分别是未知数p和q。p,q满足0 < p, q < 1, p+q=1。如何估计出p,q的值?你可以投掷足够多次,然后从每一面出现的频率即可得到p和q的估计。这个依据就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律。

      现在我有两枚硬币。它们头尾出现的概率分别是p1, q1和p2, q2。现在我在每次投掷之前,会随机选取其中一个,并且不告诉你我选的是哪一个。问题:你如何从观测到的结果推测p1, q1和p2, q2的值?

      很显然,在知道我随机选取硬币的具体机制之前,答案是不定的。例如,我其实每一次都选的是一号硬币。那么前面的频率估计法还是适用的,但只会告诉我一号硬币的情况。又例如,我总是交替地投掷硬币,即一号,二号,一号,二号,。。。这样我要估计一号硬币的p1, q1只需看奇数的结果,估计二号硬币的p2, q2只需看偶数的结果。

      假如我是在根据另外一个独立的随机变量来每次选择一号还是二号,情况就复杂得多了。

      现在我们来看统计学对网络辩论能否提供启示。我的观点有些离经叛道,可以商榷。

      首先,人身攻击既是有道理的又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你从一个有30个乒乓球的箱子里有放回地拿球出来看颜色(白色还是黑色),拿了100次都是黑球,你是否觉得“很有可能”这个箱子里都是黑球?统计学就是根据箱子里的乒乓球数目定量地告诉你,这个“很有可能”有多大的可信度(譬如75%)。同理,假定我今天在河里骂人,昨天在河里调戏小mm,大前天在河里找碴,是不是可以推断我这个人是个烂人的可能性很大?有这样一个背景,如下的河友发言是不是就有道理了?

      河友甲:厚积薄发,你不要再跟帖了。你根本就是在捣乱。你前面的帖子我都看了,没有几个是在认真地讨论问题。强烈要求版主封了你。

      读读史书,历史上大臣们互相攻击的时候,往往会先列出对方都有啥劣迹,然后一锤定音:你看他是这样一个烂人,那他提出这个奏折能安什麽好心?

      这种思路就是先通过历史性数据对一个东西做出统计推断。然后假定这个推断是正确的,再在此之上进行逻辑推导。这就是人身攻击的科学依据。

      即使从统计推断的角度来看,人身攻击又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统计推断的依据是历史性数据,它推断的结果只是对过去的一个结论。譬如,我前面是干了不少坏事,统计推断说我是大坏蛋的可能性高达95%。可是昨天铁手总舵主找我谈话了,我幡然悔悟,要重新做人了。我不再是以前的我了。这个时候用以前的数据做出的推断就不再可靠了,95%可能要下调为65%。中学课本里周处立志的故事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用术语讲,做统计推断的时候,我们往往依赖于观测量的独立同分布(同分布就是我这个人基本没变)。一旦我的分布函数发生变化,以前推断的可靠性就要下降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毛主席在建国前和建国后的初期头脑是清醒的,是事实求是的,我觉得是一个可靠性较高的统计推断。但这个不能保证他后来不会变化。而象张戎那样因为毛后期的错误就要推翻毛一生的成就,把毛说成从一开始就是脚底流脓,头上长疮的坏人,那是在用后期的统计推断强行解释对毛前期的统计观测,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毛一生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大家在辩论时不妨从对方的角度想想,揣摩一下是否对方的想法立场也是在发生变化。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谈论台湾问题的厚积薄发和从个人感受谈论台湾问题的厚积薄发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如果他还有台湾朋友的话。

      第二,感情为理智的判断提供了权重。前面我用投掷硬币指出了有些统计问题是没有简单答案的。现在把这个模型变一变,为我说的“感情为理智的判断提供了权重”建立一个模型。

      假定你有两个正态分布,各自的方差都是1,但是均值未知。我现在开始观测这两个正态随机变量,而且每次观测的时候都是别人随机的挑一个给我看。我如何从观测值中给出这个两个均值的估计?

      我们用这个东西来给毛泽东的功过建立一个模型。首先假设人有善恶两面,分别用两个方差都是1的正态分布表示:一个分布的均值为负,代表此人恶的程度,另一个分布的均值为正,代表此人善的程度。作为观测者,你对此人做的恶事赋予权重p,对此人做的善事赋予权重q,p+q=1。现在你统计此人一生的所有行为,然后打分,最后根据观测到的数据来判断,这个人恶的均值是多少,善的均值是多少。我根据这个模型写了一个Matlab小程序:

      function good_or_bad(p,q,m1,m2)

      x=-5:0.001:5;

      if m1<0 % m1 is the average degree of evilness

      y1=normpdf(x,m1,1);

      else

      error('m1 must be negative.');

      end

      if m2>0 % m2 is the average degree of goodness

      y2=normpdf(x,m2,1);

      else

      error('m2 must be positive.');

      end

      y = p*y1+q*y2;

      plot(x,y);

      xlabel('x');ylabel('p*normpdf(x,m1,1)+q*normpdf(x,m2,1)');

      title(['m1 = ', num2str(m1), ', m2 = ', num2str(m2), ', p = ', num2str(p), ', q = ', num2str(q)]);

      grid on;

      下面是对不同输入的运行结果。大家看到的图像上的每一个点都假定是老毛做的一件事情。每个图样的标题都给出了p,q,m1,m2。请大家先不要看它们,试试能否仅凭图样就看出这些值。

      点看全图

      上面是官方版本功过三七开的毛。

      点看全图

      上面是功过五五开的毛。

      点看全图

      伟光正的毛。

      点看全图

      张戎笔下的毛。

      上面的图样里我假设毛的善恶均值的绝对值都为1。现在把它们改一改,假定善均值是2,恶均值是-1。

      点看全图

      张戎笔下的毛。

      点看全图

      伟光正的毛。

      点看全图

      功过五五开的毛。

      点看全图

      官方版本功过三七开的毛。

      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毛泽东善恶相当(m1=-1,m2=1)还是善大于恶(m1=-1,m2=2),如果你对他善的一面或者恶的一面感情都太强烈的话,你总是得到同样的结论(两个张戎版和两个伟光正版都是各自的偏好被凸显了出来)。三七开和五五开的毛都会因为善和恶的相对位置而使图形扭曲,使得你光凭图形无法准确估计善均值和恶均值。(我没有耐心一点点的调参数直至出现那种微妙,大家可以自己运行一下程序,试试不同的值。)

      回到河里曾发生的风波。冰冷雨天因为说了一句比较重的对毛的坏话而和河友们起了冲突,最终离开了西西河。萨苏对文革也有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也是受到了一些指摘,所幸他没有出走。如果用量化的模型来解释,只是他们的p和q与你我的不同而已。老冰和老萨都可算是对文革有过切肤之痛的人。对于他们来说,p会比没有经过文革的人取得大一些。如此而已。

      如果把上面的模型换成台湾问题,假定负的均值代表战争,正的均值代表和平,那末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是如何选取p和q的。从国家利益出发的人,可能会为了大局选择战争,他的p就大一些;从个人感受和价值观出发的人,例如重视生命的老酒,可能他的q就大一些。这样最后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就会不同。

      当然,上面这个模型很粗糙。我只是想用它来形象地说明大家会起冲突的原因,算是“心灵决定大脑”的定量化。

      大家从上面的图片就也看出来了。有些东西全靠直观感性是不行的。就像河里曾发生的一段对话(大意):

      甲:其实这些砖家叫兽们的见解还不如一个老农来的正确。

      乙:但是老农的见解多半不能上升成严谨的理论,推广到其他问题上去。

      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定量化模型不是万能的,因为它只是对现实的一个近似模拟。但如果由此轻视科学,甚至走上反智的道路,那就永远也走不出蒙昧了。由此引申开来,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不如我们现代人。即使古人可以很有智慧,从现象中抽象出很多哲学道理来,他们的理论在严谨精细程度上也是远不能与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相比的。即使单在动嘴皮子说理上,古人也不一定能够做到透彻。

      我读古文,发现古人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往往旁征博引,举很多人和事的例子,甚至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天道”。但其实这都是在用类比的方式,并没有把问题真正说清。记得有人问孟子,人性真的向善吗?孟子斩钉截铁的说,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这是类比的方式,它并没有真正严格说明了人性向善。如果要我来说,我会先说,我个人体会我有恻隐之心,会从帮助别人得到快乐;我然后会说,如果你觉得个人体会无法验证,我可以从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互相信任合作这个社会学的角度来找根据;最后我还会用作医学实验的办法来证明当一个人帮助别人时,他的确会获得快乐。

      我不敢说这些各个角度的证明方法就一定可以得到决定性的结论,但这是对“人性向善”的证明给出了更进一步的努力,当得起精细严谨的评语。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对得起人类几千年以来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与经验,不要把古代的圣贤看得太高,否则就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了。如果说少年时我读圣贤书还常常有诚惶诚恐的感觉,那现在读圣贤书就只是和朋友聊天交流罢了。

      作为结尾,说说为什么这个帖子取了这么个一个古怪的名字。我刚到美国时第一次吃黄油。黄油刚从冰箱里取出来,被冻得很硬,餐刀切起来很费劲。别人教我先把餐刀在热水下冲一下,然后温热的刀子切下去就势如破竹了。我想,我是很喜欢热刀切黄油时那一刀的风情的。在我而言,科学就是那一把热刀。

      -----------------------------------

      还剩最后一帖了。好累,已经开始后悔开这个系列了。

      通宝推:易水,indy,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人身攻击是典型的感情取代理智

        萧何的故事

        ”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焒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韂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韂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

      • 家园 好帖子
      • 家园 给兄台挑个Bug

        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毛泽东善恶相当(p=1,q=-1)还是善大于恶(p=2,q=-1),如果你对他善的一面或者恶的一面感情都太强烈的话,你总是得到同样的结论(两个张戎版和两个伟光正版都是各自的偏好被凸显了出来)。……

        这里的p,q应该均为m1,m2,按我的理解,上段的意思是无论客观的均值m1,m2(代表客观的善恶)为多少,最后的平均值会极大的受到权重p,q(代表个人主观感受)的影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