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闲聊 样板戏进学堂 -- 子玉

共:💬71 🌺5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闲聊 样板戏进学堂

闲聊,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人吓死了。据说教育部规定京剧纳入中小学课程,15个唱段其中包括12个样板戏唱段。于是一些人,大呼国将不国了。呵呵。

样板戏号称8个,实际上不止8个。其中有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龙江颂》,有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再这些剧目的基础上,还有一些衍生的剧目《钢琴伴唱红灯记》、《革命交响音乐伴奏智取威虎山》。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后来还有一些没有被纳入样板戏的音乐剧目,比如大型交响音乐《黄河》。这些剧目都是在文革期间产生的,被称为样板戏,体现了当时整顿文艺领域状态的一种战略。就是用样板戏规范文艺创作,避免当时说的“封资修”的文艺创作。

这些剧目的主要领导者是江青。江青为文革四人帮之一员,在文革后涉及多项刑事指控最后被判处终身监禁,死于狱中。

一些人因为江青主持了样板戏的创作,视样板戏为洪水猛兽,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确定了江青实际上的领导样板戏创作的作用。

我们闲聊,大可不必把旧日的功过予以评说,我只是就样板戏本身的艺术创新,做一个评论。这个本来应该由文艺批评家做的工作,因为大家或纠缠于文革的政治,或避嫌于与四人帮切割,所以每每谈及样板戏,都是一盘糨糊,不得要领。所以在下只好越俎代庖了。

样板戏的第一个剧目红灯记,是差不多有史以来第一个现代题材的京剧剧目。这个剧目,不是江青组织的原创。京剧一直以来就濒临绝境,以现代题材开创新的艺术天地,是一件很有创新精神的事情。有些人以意识形态作为理由反对教育部把样板戏列为中小学课程,是很滑稽的。如果没有红灯记这样的创新,那么京剧到现在还是一些传统剧目,其生命垂垂老矣。反观文革之后已经20余年,可是除了当时的革命现代京剧,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现代题材的创新,比如什么反革命现代京剧或者伤痕现代京剧,没有。有的只是什么裸体京剧,把什么盘丝洞,搞几个裸体女人放进去,算是创新。可惜这样的创新,实在无法纳入中小学教材。于是今天拯救京剧,还是只好把样板戏拿出来。

由于文革的左倾路线,现代题材才在革命主题中进入了京剧和芭蕾。不要说京剧,就是芭蕾我们又看到什么现代题材呢?没有。所以,不可否认的,革命现代京剧和芭蕾剧,是现代主题进入这两个中西文化最高艺术形式的唯一硕果仅存的成就。

另一个较早的剧目《沙家浜》,起源于同名沪剧。这个沪剧剧目移植为京剧,获得了成功。京剧《沙家浜》由于种种原因,其影响远远超过沪剧《沙家浜》。我无法判断这个移植是不是江青的主意。这种移植都朝着一个方向,就是移向京剧和芭蕾。比如《白毛女》起源于延安时期的歌剧,芭蕾《白毛女》直接使用歌剧中的主题歌,而舞蹈设计也天衣无缝,属于比较成功的移植。

样板戏中另一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更适合做芭蕾题材,因为娘子军主要是年轻女子的军队,因此群舞和独舞都更容易铺排。如果现在还有人要搞现代舞剧的话,大概只有拿空姐或者体操队作为主题了。

除了不遗余力地把现代题材引进到京剧和芭蕾舞领域之外,京剧样板戏的进程中还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方面,就是在配器上大幅度地引进西洋乐器。记得第一次听《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时候,抱着非常好奇的心情,简直不能相信这样的配器能够唱京剧。但是实际的效果是出人意料的好。到了交响乐伴奏《智取威虎山》,那个“穿林海跨雪原”的前奏,圆号的引子,令人叫绝。

如果说钢琴伴唱是一个很聪敏的创意,那么交响音乐伴奏京剧应该说是一场革命。很可惜,文革后恢复了很多传统剧目,但是这种大手笔的创新居然被彻底埋没了。实际上京剧界的人士应该反省,是不是再次启用这种配器模式,把传统剧目改一点?

文革过后传统剧目纷纷恢复,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回避样板戏,回避样板戏的创新,也使京剧始终摆脱不了过于陈旧的巢臼。以至于今天要把京剧引进中小学堂,还是要把样板戏请出来。

公平地说,文革的氛围也造就了样板戏的普及。那时候其他戏剧电影什么的都在被批判之列,唯独样板戏可以普及。于是造就了一两代人对样板戏能常能听,耳熟能详。在中小学推广京剧,的确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而利用样板戏在学生家长中还有相当的市场,实际上是比较聪敏的办法。

现在还有一些人抬杠说为什么不把地方剧种放进教材,为什么唯京剧独尊。这种议论显现出这些人对可操作性的严重缺失,更表露出这些人根本没有文化战略头脑。这点就不多说了。

随便聊聊。相信有很多艺术方面有造诣的人士,在下不拘愚陋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02-24 23:24:04编辑过]

本文来源『兴华论坛』 http://bbs.1911.cn

家园 wc
家园 样板戏的艺术价值确实是很高的。
家园 说得有道理。
家园 笑~老兄说得轻描淡写,有一帮文人却是抓了狂

以南都为基地,对样板戏进学堂发起了连串进攻,表现恶心透顶,其实担心的无非是四个字:文革翻案。

说起京剧的衰落,节奏缓慢唱腔拖拉,题材净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与时代脱节严重,封建残余还不少。恰恰是样板戏对这些毛病作了修正。没有样板戏,你真放心让孩子接受这样的熏陶?

结果数来数去,还是样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家园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沙家浜》应该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

改成京剧后才叫《沙家浜》。

家园 江青好像是在家中浴室自杀的
家园 样板戏进学堂,这个决定很荒唐

戏曲作为通俗文化娱乐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让位给新一代的电影电视,这个潮流不可阻挡。但是传统京剧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传承文化。这也是今天传统京剧复兴的基石。所谓从街头走进殿堂。

样板戏对唱词,唱腔进行了改革,更加口语化,好学好唱,最终目的是使这种古老艺术在街头获得新生,可是即使今天它抛弃所谓的“三突出”,也同样不能在现代娱乐形式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一是形式落伍,二是它对传统京剧的文化载体功能进行了坚决的摒弃。

当然说样板戏一无是处也是矫枉过正,只能说它对京剧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即使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我个人认为从整体上讲它并不成功,它缺少了传统京剧中那种独有的韵味。

所谓样板戏复兴,我看多半还是猎奇心理作怪,“智取威虎山”也不就演了那几场而已。

至于小学恢复什么京剧教育,我看大可不必,如果从欣赏的角度讲,没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初步了解,很难领略传统京剧中的精华,这个对小学生而言,要求太高了。如果说试图通过这种形式,为样板戏的新生或者说创新京剧培育土壤,样板戏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性又太差,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这个决定不怎么样,有这个精力,还不如让小学生多读读古籍,来得实惠。

家园 "京剧一直以来就濒临绝境", 此话怎讲,好像与现实脱钩

要说河北梆子濒临绝境还有点沾边。。。

家园 样板戏确实不错。。。

就是少了点。。。

家园 谢谢,是《芦荡火种》
家园 这个不是我说的。当然最好....

由京剧界自己说。

就我这个完完全全的旁观者看,京剧不景气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是不是频临绝境,这个是subjective判断。只要还有人在唱,您就可以说没有濒临绝境。

家园 其实也是意识形态之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唱段

很能戳到一些人的痛处

家园 这个好像与主题无关吧。江根本就没有获释,何来家中自杀?

她自杀一事疑点重重,而且又是在那个敏感时间突然“自杀”的。

家园 据俺的记忆,江是假释在家时自杀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