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闲聊 样板戏进学堂 -- 子玉

共:💬71 🌺5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当然。戏剧产生于地方,脱离了本土就失去了特色和灵魂

别说是南方人,你让河南人,东北人,陕西人去唱京剧,也唱不出那个味。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文化,京剧无非占了首都的优势。国家如果真的要推广传统艺术,可以在在中小学搞乡土戏曲必修和主要戏曲选修。学生一方面学习本地的戏曲,另一方面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剧种。

比如浙江的学生,越剧/婺剧为必修,选修则有京剧、昆曲、豫剧、粤剧等等可以选择。

家园 谁说南方京剧没人听?

谁说南方京剧没人听?

上海和南京的京剧院团都是全国前茅的京剧院团。

我早在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就找京剧团的老师来教京剧,包括传统的和样板的,那时候全市好多其他中学也学京剧,京剧团也派老师去各个学校教,还专门搞了全市中学京剧会演呢。作为课外活动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很好呀。那个京剧课是和其他选修课一样,自愿报名参加的;很多同学都感兴趣。

记得当时学了智斗,智取威虎山,杜鹃山什么的,那些词写得非常好。

记得小学的时候音乐课本上也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现在全国推广,真好。

家园 对了

为什么要说是“北方文化霸权”?

京剧可不是北京的呀。

京剧产生于我国的安徽,和北京人无关,是全民族的文化遗产。

知道吗?1949年以后到台湾的那个政府还叫京剧“国剧”呢。

家园 同意!

我早在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就找京剧团的老师来教京剧,包括传统的和样板的,那时候全市好多其他中学也学京剧,京剧团也派老师去各个学校教,还专门搞了全市中学京剧会演呢。作为课外活动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很好呀。那个京剧课是和其他选修课一样,自愿报名参加的;很多同学都感兴趣。

记得当时学了智斗,智取威虎山,杜鹃山什么的,那些词写得非常好。

记得小学的时候音乐课本上也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现在全国推广,真好。

WG确实不对;只有样板戏存在,其他万马齐喑的文艺政策更是不对。但是,那几个京剧新戏的艺术成就,以及其唱词所表达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任何不妥。

家园 同好,剧照好看唱的太慢了.等不得.
家园 倒是觉得普及京剧 还是从孩子的眼光来看合适些

即是说 孩子们比较熟哪段历史 那就先推相应题材的京剧。

比如三国背景的

家园 几句要商榷

京剧一直以来就濒临绝境

这句话不太对劲。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实际上在50年代,我国排演了大量的“新戏”,比如我们今天熟悉的《秦香莲》《杨门女将》《将相和》《十老安刘》。这里面,有的是总结传统戏剧基础上改编的,比如《十老安刘》将过去很多折子戏融合在一起,排成了一出精彩的大戏。而《秦香莲》《杨门女将》《将相和》则几乎新创作的成分更大。单纯从这个角度说京剧濒临绝境仿佛不太准确。

让样板戏进学堂,在我这个戏迷看来,是很不妥当的。欣赏样板戏和欣赏传统京剧(包括5、60年代新排的传统京剧)对观众的要求是不同的。换言之,在学生对京剧毫无认识的情况下,我认为他们学会了欣赏传统京剧,欣赏样板戏不成问题,而反之,则未必。而且,样板戏里一些东西真的是诸葛妖、刘备伪,人物塑造远不如传统京剧人物可爱。

我从小受京剧熏陶,是从《苏三起解》《借东风》开始喜欢京剧的。如果让我幼儿园的时候学《智斗》,呵呵,我估计就不会喜欢了吧。

家园 呵呵,见仁见智....

是不是“频临绝境”,这个对我们京剧界之外的人是无所谓的。京剧界自己的事。冬天喝凉水,自己冷暖自知。

有个电视剧“青衣”,呵呵,是冯大导的太太演的,说得就是频临绝境。

这个我不想多讨论。不争论。就此打住。

家园 样板戏用的是现代语言,容易懂

古装戏我听起来都费劲,小孩子就更难了吧?

家园 【讨论】样板戏经得起考验

唱腔,唱词,音乐,布景无一不是精华。

文革后,样板戏跟着倒酶,传统京剧纷纷出台。

时间一长,传统京剧和样板戏的比较就会出效果。

比起样板戏,传统京剧的乐器单调,很多唱

段的唱词粗糙,一台戏基本上就是看一两个

“角儿”在那里演,其它都是过门,龙套。

我经历了看旧京剧(不懂,主要看武戏),样板戏,

再到传统京剧的全过程。不得不说样板戏,包

括京剧、芭蕾、交响乐都是精品。样板戏中

政治成分重了一点,的确是其瑕疵。但是为了

那点政治因素而排斥艺术精品实际上也是政治

挂帅。

家园 京剧是休闲艺术,老人艺术,儿童不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