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相新书选登】努尔哈赤赐死大妃阿巴亥 -- 叶成斌

共:💬4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温相新书选登】努尔哈赤赐死大妃阿巴亥

本文节选自温相新书《帝国杀戮-清代皇族政治斗争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二章《南面独尊》第二节,消息来源是:飞扬军事论坛温相专栏。

努尔哈赤赐死大妃阿巴亥-殉葬的由来

因为明王朝的腐朽没落导致努尔哈赤接二连三的取得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而这些来之较易的胜利冲昏了努尔哈赤的头脑,使他不断发出“既征大明,岂容中止”一类的政治狂言。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发动数万大军再度出征明朝,兵锋直指山海。关于这次努尔哈赤所带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历来史家众说不一。《满洲实录》卷八转引明朝宁远守将袁崇焕的话说是后金兵大约有十三万之多,而明朝辽东经略高第向朝廷报告的后金兵数字为五万余,谈迁的《国榷》则认为后金兵大约为五六万之众。有清一代,各种官修史书从来讳言清军每次出动的具体人数,所以很多著名战役清军的实际兵员很难考证。如果按照天命末年后金汗国总牛录数400个一共12万人计算的话,努尔哈赤这次统帅的部队总兵员应在6万左右,这对于女真人来说已经差不多可以算得上“空国之兵”了,努尔哈赤一反当年用兵谨慎的特点,一次性调动如此大规模的部队益加说明努尔哈赤的骄狂、轻率。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城下,努尔哈赤让人传话给守城的袁崇焕,要他赶快投降了事,还吹嘘自己统率二十万大军的虚夸背景。哪知道袁崇焕并不买账,他不但严词拒绝了努尔哈赤的招降,还同祖大寿、满桂等人积极组织力量进行防守。从正月二十四日开始攻城,后金军屡遭重创,这些曾经横行辽沈的所谓八旗劲旅在袁崇焕区区不足两万人马的守军的顽强打击下,死伤遍地、哀号痛绝。努尔哈赤生平自我吹嘘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豪言壮语竞在一个小小的据点-宁远城面前彻底毁灭。就努尔哈赤自己也在战斗中负有创伤,有关努尔哈赤负伤的情节,清朝的官修史书讳莫如深,仅说他“怀大愤恨回”,只字不提他的身体健康程度。有的研究者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后八个月才病故,显然没有什么重伤在身。不过,努尔哈赤素来身体康健,他在五十六岁时还育有一子即后来的清朝豫亲王多铎,考诸历史,能够在五十岁以上的年龄还能继续维持生育,这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并不是多见的,尤其像努尔哈赤这样的始终处于戎马倥偬的开国君主。《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努尔哈赤是在后金天命十一年二月初九回到沈阳的,到得七月二十三日便深感身体不适乃去清河疗养。前后不过五个多月,如果没有新的创痛仅仅是因为心情的忧郁以致于得病需要静养,这是说不通的,尤其是努尔哈赤去清河是七月下旬,十八天以后努尔哈赤就病重而死,这种突如其来的病变显然不是像愤懑一类的慢性病的发作,而是新伤加上心病两重交加造成的。朝鲜人李星龄的《春坡堂日月录》中就明确记载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懑恚而毙”【注7】(李肯翊著《燃黎室记述》第六辑,卷28转引李星龄《春坡堂日月录》)努尔哈赤的子孙当然不可能如实的记述事件真相,因为如此一来,这位日后给吹捧成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的“太祖武皇帝(一作高皇帝)”的下场岂不是过于窝囊了?

努尔哈赤死前没有再说明谁能够继承他的汗位,却明令从外地赶来嗳鸡堡(距沈阳四十里)的大妃阿巴亥殉葬。这件事虽然触动的仅仅是一个早已遭到努尔哈赤申斥的女人身上,其影响程度却决不逊于先前褚英的被废、代善的失宠、皇太极的挨骂。关于这件事,《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的原文如下:“(阿巴亥)饶丰姿,•••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乱,预遗言与诸王曰:‘俟我终,必令(阿巴亥)殉之。’”这段话虽然很短却阐述了几层关键的涵义。“饶”的意思是多、丰富,“饶丰姿”也就是多有丰姿,当时乌拉氏阿巴亥年37岁,而代善时年43岁、莽古尔泰38岁、皇太极35岁,他们之间年龄相差不多。如果说在努尔哈赤生前,阿巴亥和诸大贝勒之间还不敢有什么非分的想法,如今努尔哈赤一死,四大贝勒是后金汗国最有实权的人物,他们与阿巴亥之间相互打主意的话,应该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障碍,这是第一层涵义。史书上说阿巴亥“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这里说明阿巴亥不仅仅是努尔哈赤后宫的一位宠妃,也同时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而她的这种心计在努尔哈赤生前还可以受到来自努尔哈赤的约束,一旦努尔哈赤死掉,以她特殊的名正言顺的诸王的母后的地位再加上她固有的心计,如果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话,情况又是如何呢?恐怕无人敢于预料,这是第二层涵义。有了这么两层关键涵义,我们再来看阿巴亥的殉葬就更清楚这件事的政治背景了。阿巴亥殉葬的这段故事在《满洲实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述。

以往有些清史研究者总喜欢用女真族的习俗来认定阿巴亥的殉葬并非来自于努尔哈赤的遗命,而是由于诸王的居中用事造成的。并且列举出来一些女真族有关殉葬的事例。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实际,像努尔哈赤这样的政治人物,他在做出政治决断的首要依据就是是否有利于他的用人行政、有利于他的权力支配,至于习俗、习惯这些东西都要服从于政治。后金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明确宣布“八王共治”的指导方针包括下面几条:第一,八王即掌旗的旗主贝勒;第二,嗣位罕王不能选择强梁之人,要选择一位能够接受劝谏的人做新罕王,一旦这位新罕王不接受劝谏或者行为乖戾,那么八王就有撤换罕王的权力;第三,八王与后金的新罕王共同执掌国政;第四,在分配具体利益时,八王和新罕王要利益均沾,任何人不能多占;第五,八王和新罕王同时接受国人的叩拜,新罕王要按照辈份给八王中的长辈、兄辈先行敬礼,然后才能回到宝座中去。这五条方针实际就是最大的政治制衡,新罕王不能随意处理诸王贝勒,诸王贝勒也不能凌越于新罕王之上。努尔哈赤的“八王共治”表面上是“复古”即突出女真社会军事民主的一面,但实际上则是为了便于自我大权独揽。因为四大贝勒轮值、八王共治在他生前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上演了,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努尔哈赤本人,尽管八王共治是被看作日后的执政的基本模式。我们看到,皇太极以爱子、嫡出的身份,以超群的能力一旦做出努尔哈赤自认为的触犯他罕王专权的事情时,他立刻加以训斥甚至处罚,丝毫不留情面。“八王共治”的出台是努尔哈赤自贬黜舒尔哈齐、杀掉褚英、疏远代善以来一系列独裁政治的综合反映,对于一个正处于上升的女真政治军事集团来说,“八王共治”非但没有在政治制度的高度上予以配合,反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束缚,这集中反映出进入暮年的努尔哈赤贪恋权力,已经造成他的政治目光的日渐退化。

而努尔哈赤要保证这套“八王共治”的政治体系在他的身后还能顺利过渡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八旗旗主必须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平衡发展。可是,大妃阿巴亥显然是这一条件的挑战者。努尔哈赤自领两黄旗,后来他把自己麾下两黄旗(一共60个牛录)中的45个牛录一分为三交给他与阿巴亥生育的三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他还决定到自己身后把仅有的15个牛录给与幼子多铎。而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人早在后金天命五年就已经跻身到和硕贝勒之间,也就是身列八王之中。阿济格兄弟三人在努尔哈赤死后领有两黄旗,其实力相当可观。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这样的母后,那么“八王共治”到底能够走多远,努尔哈赤实在心中无数。所以,必须预先除掉阿巴亥才能保障这一制度最终在他病死以后得以全面确立。如果把努尔哈赤的这一决定放到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看就毫不足奇。且不说著名的独裁者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一事,即以鲜卑族建立的拓跋魏(北魏)王朝来说,他们就有杀掉储君的生母的惯例。就女真族而言,他们本身就很注意后宫干政的问题,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后宫预政就比较罕见(金熙宗的皇后裴满氏一度干政最后被熙宗所杀)。有清一代,后宫真正走到政治前台大肆干预政务也就是清末两宫垂帘一例而已。况且,努尔哈赤在后金天命五年处理“桃色事件”时就曾经说过狠话,要处死乌拉氏阿巴亥,虽说当时很有可能是在盛怒之中,但努尔哈赤对于这种现象即阿巴亥的特殊地位容易引起政治上的是非混乱应该是洞若观火,也许从这时就埋下了努尔哈赤后来赐死阿巴亥的念头。

元宝推荐:海天,
家园 【温相新书选登】努尔哈赤赐死大妃阿巴亥的侧面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如果仅是努尔哈赤遗命阿巴亥殉葬而无身后诸王贝勒主要是四大贝勒的积极配合,阿巴亥殉葬也未必成为可能。四大贝勒在执行努尔哈赤的“既定方针”时做了充分的取舍,努尔哈赤生前提出的“八王共治”基本上被四大贝勒暂时继承下来,皇太极称汗以后仍旧继续保持其它三大贝勒的特殊权力,保持四人同时接受百官朝拜的礼节。以致于当时有人说皇太极“虽有一汗之虚名,实无异整黄旗一贝勒也。”也就是说他皇太极即立之初充其量不过是四贝勒头顶上加了一个所谓的罕王的虚名罢了。就此而言,应该说诸王还是认真执行了努尔哈赤的“八王共治”的方针的,当然这么做本身也是符合其它三大贝勒的根本利益的。然而,努尔哈赤“八王共治”开宗明义就强调他身后不能选立“强梁之人”作为新罕王,况且努尔哈赤生前已经否决了皇太极即立的资格,诸王却没有听从努尔哈赤的召唤,硬是选了这么一位不但强梁而且阴狠的角色充当新罕王。由此我们看出,诸王在对待阿巴亥的去留问题上结合他们各旗的利益,决定坚决执行努尔哈赤的意见,用最体面的方式处死阿巴亥以决后患。

至于有人说阿巴亥之死是皇太极所逼,根据是皇太极生母叶赫呐喇氏孟古早死,阿巴亥抢夺了他们母子一度之于努尔哈赤的宠爱,这点不确。因为当时皇太极自己还不能确认他可能承接汗位,而且即便是能够明确继承汗位却缺乏足够的实力致这位统驭后宫长达六年的母后于死地。再者说,按照《清太宗实录》的记载,努尔哈赤死于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下午,当天晚上,代善父子已经决定推立皇太极为新罕王,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二日卯时(即早晨5时至7时)到申时(即15时至17时)诸贝勒坚持皇太极即立,皇太极终于同意。而大妃阿巴亥殉葬的时间则是八月十二日辰时(即7时至9时),那时候皇太极还没有答应即立为新罕王呢,怎么会矫诏逼死阿巴亥?就算是诸王贝勒所为也不成立,因为他们在八月十二日的辰时还没有得到皇太极的承诺,如何非要迫不及待的逼死母后呢?这种矫诏的责任谁来承担?有关努尔哈赤遗命阿巴亥殉葬的记录最早见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这部《实录》修成于清崇德元年,如果说那时候考虑到代善等当事人尚在不便于明说诸王矫诏逼死阿巴亥的话,那么乾隆年间修成的《满洲实录》为何还是坚持“努尔哈赤遗命阿巴亥殉葬”一说呢?其时,距清朝开国已经一百多年,统治者完全可以把逼死阿巴亥的屎盆子扣在已经批倒、批臭的莽古尔泰、阿敏甚至代善等人身上,既给努尔哈赤开脱又给皇太极推卸责任,何乐而不为?此外,还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大妃阿巴亥的殉葬是来自于努尔哈赤的指令。清顺治八年闰二月,内国史院大学士刚林受到指责,罪名是刚林曾经帮助多尔衮抹去《清太祖实录》中大妃阿巴亥不愿殉葬这段情节。(参见《清史列传》卷2、《宗室王公传》2、《多尔衮》)我们都知道,多尔衮那时候已经大权在握,如果他的生母阿巴亥真的像某些人假设的那样是死于诸王的凌逼之下而非得自努尔哈赤的遗命的话,那么,多尔衮何不就此事问罪于诸王?为何还要掩盖这一现象?事实上,正是因为大妃殉葬是来自于努尔哈赤的命令,而大妃本人也由于她的曾经的所谓“污点”和特殊的地位令努尔哈赤不能放心才下令将其逼殉,大妃这也才不愿殉葬,而这也正是有违努尔哈赤的旨意的,《清太祖实录》如实的记载这些内容在多尔衮看来当然是有碍其生母的体面,这才导致多尔衮需要刚林的配合抹去此段情节。因而,我们说,只有在努尔哈赤生前有过具体遗命的情况下,诸贝勒予以密切的配合顺理成章的清除了他们今后在政治上瓜分努尔哈赤身后利益的最大拦路虎这一思路才是阿巴亥殉葬的历史真相所在。

顺便提一下,天命五年受人指使揭发诬告代善和阿巴亥的庶妃代音察在这次殉葬过程中也是榜上有名,这位庶妃的如此幽默的下场或多或少的间接的说明了当年那一出政治闹剧的真实背景。努尔哈赤虽然在他的晚年陆续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政治大清洗,在独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毕竟没有完全昏聩,努尔哈赤生前不可能熟读汉民族的经史,当然也不见得知道他的前辈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往事。可他与汉武帝殊途同归,在他行将就木之际亲手炮制出大妃阿巴亥的殉葬,这无疑再一次验证出这位活跃在十七世纪北中国政坛上的头号风云人物的老辣和深谋。

家园 叶兄新年好!

祝贺老温又有新书出手~~~ 先花后看

家园 谢谢煮酒正熟,祝你新年愉快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