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隆美尔的《步兵进攻》 -- 欧文隆美尔

共:💬35 🌺23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隆美尔的《步兵进攻》

埃尔温·隆美尔(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

《步兵进攻》初版于1937年,立即引起广泛注意,其作者隆美尔中校可谓是名利双收,在其军事生涯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隆美尔在德国军事学术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来出掌维也纳新城军事学院也是顺理成章;更为重要的是据说此书引起了希特勒的关注,并亲自指定隆担任大本营司令官,成为其飞黄腾达的开端。在国外,当时瑞士军方即把《步兵进攻》作为军事教科书,并邀请隆赴瑞讲学;随隆美尔在二战中叱吒风云,此书也一版再版,仅在美国就加印九次,巴顿将军非常喜爱此书,甚至可以成段背诵,即使在隆去世以后,仍然随身携带此书。当六十年匆匆而过后,此书仍被称作为军事经典,其初版已成为收藏家的珍品。那么这本书的魅力何在呢?

(一) 作者及写作背景

隆美尔元帅大名鼎鼎,我无意再重复他的‘丰功伟绩’。总而言之,隆美尔元帅是德国二战最知名也最富争议的将领,但是《步兵进攻》的作者并不是隆美尔元帅,而是尚不为人知,且没有什么争议的优秀教官隆美尔中校。从默默无闻到威名赫赫,从众口交赞到众说纷纭,是个有意思的过程。二战后大批德国高级将领对其进行攻击, 主攻点在於其欠缺正规军事教育,以至于在战略,后勤等等方面严重不足,不是担任高级军职的理想人选,当然也暗示希特勒的用人不当。要想完全了解这些指责的根源,需要对德国的军事教育多说几句。

德国是个极重视教育的国家,具体到军事上也是如此,其军队的正规化,专业化,精英化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战前高级军官的贵族比例非常高,非贵族的也基本为军事世家;他们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从出生起就受到比较良好的文化教育,早则八九岁,晚则十二三岁就进入少年军校,然后入高级军校,服役后经选拔到军事大学深造;最后还要经过总参谋部的培训,合格后会担任一系列中级参谋职务,逐步提升,认为有培养前途的提拔到高级军职,然后经过锻炼观察认为确实符合标准的将正式担任重要职务(也就是将军)。整个培养程序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总参谋部的培训是重中之重,所以德高级军官的整体素质相当高。一战后帝国崩溃,但德军基本上仍保持了这一模式,且由於裁军影响,更趋於精英化,旧以伦斯泰德,新以曼施坦因为代表。应该说著名的总参模式多年来确实为德国源源不断的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带来了等级森严,论资排辈的问题。在希特勒掌权后出现了一些改变,这个问题在(三)中我会进一步涉及,在这里先把目光集中在隆美尔中校上。

隆美尔1891年11月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高中毕业后参军,21岁毕业于但泽军校,相当于大专学历,终其一生这就是隆的最高学历,他后来既没有入军事大学,也不是总参军官。他的军旅生涯非常简单:1914-1918作为低级军官参加一战;1919-1928担任连级指挥官;1928-1939除2年担任营级指挥官和一些临时任务外,主要担任军事教官。1940-1944二战。简而言之,两次大战间的二十年,前十年在基层,后十年在军事教育界。从我的简单描述中,已经可以发现他根本没有进入德军的高级军官培养序列,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但有时特殊的经历可以提供特殊的视角,对隆个人而言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丰富的实战经验,多年的基层锻炼,坚实的学院训练使其拥有一般总参军官缺乏的长处。其临战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治军领导能力,教学转换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在德军高级将领中是名列前茅的。用我们习惯的话说就是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但同时也隐伏了一些问题。

《步兵进攻》成书于1937年,隆时任波茨坦军事学院高级教官,他当时已在军事教育界享有一定声誉,但还不为大众所知。而当时的德国正在重整军备,军队高速扩张,如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大批有水平的基层指挥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步兵进攻》应时而生,立即引起很大反响,一时间成为军校生手中的‘圣经’。回到开头的问题:《步兵进攻》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其魅力何在?著名的军事学家汉斯教授曾回忆:隆美尔的教学风格不属於激情洋溢的,而偏于冷静淡定,有时甚至会出现轻微的停顿,但永远不是单调的重复,哪怕是第几百次的讲座,还是引人入胜。这句话也基本适用于《步兵进攻》。我就不太恰当的引用这句话作为介绍的开端吧!

关键词(Tags): #隆美尔#步兵进攻元宝推荐:海天,MacArthur,landlord, 通宝推:卢比扬卡,牛栏山二锅头,
家园 敬请继续
家园 花你,步兵进攻的中文版哪里能找到啊?想拜读
家园 这里有<步兵进攻>的中文翻译版

http://tieba.baidu.com/f?kz=97571859

家园 在SONICCHAT的精品转载栏目里有《步兵攻击》的全本中文翻译
家园 《步兵进攻》的读后感:特点,共鸣与问题

如果你希望看到的是一部激荡人心的美国大片的话,肯定会失望到底;如上所说《步兵进攻》整体上偏于冷静淡定,而且它是一本小书只有三百余页。

首先谈谈这本书的特点:

1) 实用和创新:这是本书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如果加一个副标题的话,我建议是---‘怎么办?一战的回忆与反思’。它的目的非常明确,非常实用,就是告诉基层指挥官如何灵活运用基本战术,不涉及任何战略问题。整本书实际上是隆美尔的一战个人回忆录,以时间为顺序,从奔赴战场(23岁)到一战结束(27岁)。其反复回旋的主题就是怎么办!一个年轻基层指挥官在千变万化的战况面前如何判断,抉择,执行任务。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独立,创新,灵活的重要性,永远不要墨守成规,要敢於负责,乐于负责。对很多基本战术包括军事心理学的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

2) 形式清晰别致: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共分六章;每一章又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主要谈及一个战斗行动,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描述的是年轻的隆美尔在战斗当时的亲身经历:战斗背景条件,判断行动,战斗结果;文风比较细腻,强调细节,间有极淡的抒情。小节后附录总结性文字,为议论文,是将近二十年后隆美尔中校对战斗的反思,文风比较简洁,如常见的15条战斗格言即摘选于此。本书有大量插图,非常形像。从整体形式上有点类似于战例选编,但系统性连续性文字性更强,且极为生动,是优秀的辅助类教材。

3) 战例广泛全面:由於年轻的隆美尔在一战中转战西线,东线,南线,与法军,罗马尼亚军队,俄军,意军都有交手,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本书描述了战壕战,堡垒战,平原战,森林战,高地战,山地战,雪地战,雾战,夜战,雨战,突袭,奇袭,攻坚,正面进攻,攻防转换,以攻代守,动态防御,静态防御等等亲身战例。此书名为进攻,但在分析中极为重视防御,‘攻的下而守不住’是进攻的大患,进而强调攻防转换。

4)文风冷静淡定,但冷中有热: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和容格儿的书我都读过,《步兵进攻》介于两者之间,在文中对战争的描述有点自然主义倾向,读完此书很难让人产生对战争的向往和渴望,有些地方相当沉郁;但同时也不会绝对的排斥战争,你会觉得对於无法避免的事情,勇敢的承担责任是最好的选择。对敌人的态度我个人觉得更偏向于雷马克,全书死亡不断,但从未出现报复的字眼,更多的是一种悲悯和理解,或客观的描述。但客观中又蕴含极大的热情和个性,充满对不可能完成的挑战的兴奋和满足感。

以上我所谈及的特点都比较笼统,只是尽量避免个人看法,力求客观。下面我想着重谈谈自己的共鸣,也是这本小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对我而言,在看《步兵进攻》前后我对隆美尔的看法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在我心中它的确是经典;此外我也不自量力想谈谈它的问题;最后我想从《步兵进攻》出发深入谈谈希特勒,隆美尔,和总参谋部的问题。

目前我的设想这篇简评包括三部分:

(一) 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 《步兵进攻》的读后感:特点,共鸣与问题;

(三) 希特勒,隆美尔,和总参谋部

关键词(Tags): #步兵进攻#隆美尔
家园 阿太好了

正好我上半年也读过这本书,当初是准备写有关shock troop的文章的,还借了本shock troop tactics来看。

家园 请继续
家园 隆美尔的《步兵进攻》三

我爱好文史,但令我遗憾的是常常只能模糊的遥望那些叱吒风云的身影,更多的时候他们就象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似乎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鲁迅说天才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这句话是对的,但从书籍中你却很难得出这个观点,似乎天才就是天才,只能令人高山仰止。而且有一个规律,名将即使写回忆录也往往对年轻时代轻描淡写,而浓墨重彩于那些轰轰烈烈的激战;这完全可以理解,结果是精彩的,而过程就乏味多了,但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而我个人对过程和细节有偏好。别人写一来形神相隔,二来容易修饰。我基本上通读了二战将领的传记和自传,这个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例如曼施坦因,古德里安,我读遍能找到的材料,很多疑问:他们的才能是从何而来的,是如何锻炼培养的?哪些人和事对他们有重大影响?他们开始有什么缺点优点,又是如何克服保持的?但是没有具体答案,就象雾里看花。

就我个人而言,《步兵进攻》的确是是经典,而不只是军事经典。《步兵进攻》的出版目的是作为辅助教材,纯军事教育目的,并非回忆录和自传,一切都围绕战术运用而谈,其作者那时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当元帅,但恰恰如此,使这本书没有什么顾忌和修饰,无意中间接提供了一代名将的成长史。我想若真是隆美尔元帅所著可能反倒不容易做到。

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的是一个年轻的菜鸟是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战地指挥官,最高勋章获得者:如何从不会到会,如何从会到得心应手,如何从得心应手到革新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赢得部下的心,使之生死相随。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看到的是一个男孩到男人的心灵历程,在冷静的文字下跳动着一颗激烈的心,强烈的个性让人无法漠视;冷冷的幽默泄露出一丝顽皮,但随即就被沉重的责任和反思掩盖了,大悲伴随大喜,似乎长久的枯燥艰苦的行程只是为了一瞬间的激荡光华。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我们回过头再看26岁的隆美尔,46岁的隆美尔,53岁的隆美尔的踪迹,到底给人们留下了什么呢?

我只谈谈一些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片段,想到哪说到哪,没有什么逻辑性:

想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必须在战场上闯过心理关;纸上谈兵是一回事,真刀真枪又是一回事。年轻人容易冲动,但战场的血腥残酷足以毁灭任何幻想,让人麻木或疯狂;《西线无战事》就生动的记录了一代人的迷失。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小隆及战友:1914年一战爆发,动员令下达时,年轻军人的欢呼回荡在古老的修道院中,他们简直是迫不急待的想冲向战场,小隆当时未满23岁,尚属‘有志的进步青年’,兴奋的和战友猜测着战争将如何影响他们年轻军官的未来,他这样描述到:‘当我知道我不是第一批出发时,我失望极了,生怕错过第一场战斗。’他们唱着军歌开往前线,到处是用鲜花欢送的人群。

关键词(Tags): #步兵进攻#隆美尔
家园 沙发花!
家园 隆美尔的《步兵进攻》四

那么未来大元帅的前线第一天是如果度过的呢?清晨上级派遣小隆少尉去侦察敌情,小隆立刻踌躇满志出发,经过半天的努力,圆满完成任务。又累又饿回来恰好赶上部队转移,到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小隆终於可以松口气上床睡觉时,团首长下达了一项严肃重大的任务:“去找**营,并引导其撤至**山头”。小隆快马加鞭赶至**营所在地,但出乎意料的是营首长不准备服从,而告诉小隆他们现在归属**旅,小隆不得不请示旅首长,旅首长立刻命令其回到团部:“Shit!乱弹琴,这营归我管”。小隆只好在敌人出没的战区的星夜赶回,团首长听后大怒:“去,或走或爬,到**地找**将军请求指示,看看到底谁怕谁”!小隆一听立刻眼冒金星,靠!俺已经18小时持续行动了,您也不看看俺这小身子骨?但马上内心自我批评:不行,没有不能完成的任务,必须执行!随即强颜欢笑的赶至**将军处,将军一听大怒:“去,告诉旅首长,这营归团管!”,小隆赶至**营发布最终指示,当一切搞定回到团部时,已是新的一天了,军队已经吃完早餐,待命出发,准备在大雾中迎接第一次战斗了。

小隆的第一次战斗表现,很多军事书籍有较详尽的分析,认为他已经表现出战斗动物的本能,我不想多说,只想补充一句,在激烈的混战中,战斗动物不幸力尽虚脱昏倒在战场上,差点让战友以为他挂了,醒过来的时候战友正在上下其手,妄图找出伤口,真是丢面子!不过不管如何,第一次战斗这个文弱苍白的符腾堡青年还是活下来了,在以后的战斗中,身体不好,胃肠功能紊乱的问题频频困扰他;只是凭借超人的意志和傲气硬挺了下来,这在山地营的表现中尤其突出;他的上级很少意识到这一问题,而是过多的把困难的任务交给他,当然这跟隆美尔的个性不无关系。《步兵进攻》非常强调身体的重要性,确是有感而发的。后来类似跑路找炊事班这种重要任务小隆还执行了多次,他谈到对於基层军官,战争大多数时间相当枯燥,要管很多鸡皮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构成战争本身,比如找不到炊事班,部队就吃不上饭,也就打不动仗;小事没顾到,大事出问题的屡见不鲜,都是鲜血的代价。

话题转回来,第一次战斗以德军惨胜告终,军官伤亡25%,惊魂未定的小隆得知他两个最好的朋友都阵亡了,这只是一个开始。隆美尔的独子曾开玩笑说,看看《步兵进攻》这本书,就会发现有多少次他的生命处在危险中,而不可能在1928圣诞夜诞生到这个世界。的确他老爸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在《步兵进攻》中提及一大串人名,他们都是小隆的战友,大多葬身异乡。他们的名字随着《步兵进攻》才为人所知,在军事史上他们算不得什么,只是一片混屯的背景,一组群像。但有意思的是他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超过隆美尔本人:

关键词(Tags): #步兵进攻#隆美尔
家园 看李宗仁回忆录

说李宗仁的第一战,子弹就打倒腮帮子上了,然后说子弹在嘴里绕了一圈,从鼻孔眼出来了

家园 死人堆里出来的,命大
家园 隆美尔的《步兵进攻》五

1914 Doulcon森林之战:德法的一场森林混战,隆美尔本人后来痛心的回忆,由於森林战拉不开距离,又有浓密的树林遮挡,难分敌我,双方都没有经验,隆美尔这排冲上去后,后方德军开枪,混乱中根本无法表明身份,四周子弹飞跳,一切只能听天由命,身旁的一个战友突然中弹倒下,疯狂的喊:救救我,我要死了,要死了!小隆爬到他身边,抱着他,却什么都做不了,眼睁睁的看着他抽搐着,双手紧扒着泥地,最终死去。没有办法,只有往前才能活命,火力一弱,他们立刻拼命向前跑追击敌人,没想到在森林边缘受到前方火力袭击,发现又是己方部队,

无论是挥头盔还是手帕,只换回更猛烈的袭击,所有人都紧紧贴在地上,心中祈祷奇迹出现,不要就这样死在自己人手里。终於火力停止了,没有人起来,过了好一会,他们慢慢的爬回森林,发现12个人居然都没有受伤,欣喜之余,才注意周围:清冷的月光透过薄云笼罩着森林,一个人影也看不见,大部队已经走了。穿过青黑的森林,四面八方回荡着可怕的呻吟和嚎叫声,冰凉的地上纵横交错全是双方受伤和死去的士兵。一个男孩在哭泣,他不要死;另一个令人心碎的喊着妈妈,还有人在祈祷,有的则静静的睁着眼睛面对死亡,间或夹杂着法国人呼唤同志的声音,

20年后隆美尔也没有忘记这地狱般的场景,没有忘记始终飘荡在空中的呼唤;他们引导救护队来到森林,想办法帮助这些可怜的人,无论敌方还是己方。离开森林,他们疲惫的走在原野,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队在哪里,黑暗中看到了微弱的灯光,房子中十几个法国妇女恐惧的看着这些野鬼一样的德国大兵,小隆用法语请求食宿,清晨他们离开了这里,找到部队,才知道大家已经认为他们死了,他们能活着回来真是个奇迹。但有谁知道幸运能够持续多久呢?当日后隆美尔的儿子质疑上帝的存在时,他举战场的例子力图说服儿子,‘一个战士的生涯辉煌或短暂,我相信我的不是短暂的,想当英雄首先要活着,我相信我的幸运星,是上帝让我活下来的。’

关键词(Tags): #步兵进攻#隆美尔
家园 隆美尔的《步兵进攻》六

但他的很多战友的生涯却是短暂的,随手摘录几个:

小隆的一个好友头天跟他一起挖壕沟,讨论如何处理苍蝇的问题,谈笑风生;接着就在冲锋中受重伤,小隆跑到跟前要帮助他,好友却推开他的手:“赶紧冲锋,我会没事的。” 但他没有实现他的诺言,当小隆走下战场时,他已经死在了医院里。另一个战友腿都被炸掉了,小隆握着他的手不知怎样安慰他,他却说道:“放心吧,中尉,我就是装条假腿也会回来的”。隆美尔接着淡淡补充到这个男孩并没有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如果上面这些是难以避免的,有些却令人懊悔。在符腾堡山地营他们受命执行一次偷袭,目的是抓舌头,难度很大,但在精心策划下他们成功了(这次战斗是我比较喜欢看的,有点象奇袭白虎团), 但兴奋之余放松警惕,第二天在敌人的报复中,一个战友被暗算;另一次任务中小隆三令五申前方冲锋,后方不许投手榴弹,但实战中有人一兴奋还是扔了,正好炸在两个士兵之间,全部阵亡,而这两个恰恰是跟随小隆建立很多功勋的老兵。

在对死亡的强大恐惧中,一些士兵会突然的精神崩溃,小隆刚带兵时就遇过这种情况:一次伏击中,撤退的法军出乎意料的多,尽管突然受袭使法军不知所措,但很快就发觉隆美尔他们人数不多,火力不强,便试图突破包围圈;面对源源不断的越来越近的法军反击,已无法撤退,一时又没有援军,一个士兵突然崩溃,大喊大叫得要抛枪逃跑。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恐惧是有传染性的,小隆一把将其抓回,将枪塞回手中,逼令所有士兵集中全部火力持续射击,最终将敌击退。另一次战斗中,全连要在敌人火力下匍匐爬过近百米的铁丝网,除了几个人外,其他人认为是死亡任务拒绝执行,小隆亲自试验后认为可行,回来招呼他人前进,没有人动,小隆紧盯着打头的军官慢慢说:“要么执行命令,要么我毙了你!”没有人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全连前进了。小隆因完成这次任务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后来随着小隆带兵经验的丰富,处理此类问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隆美尔总结到:战场上瞬息万变,最强的士兵也有崩溃的可能,乱军是最可怕的情况,超过任何危险的局势,很容易兵败如山倒。所以平常特别要注意官兵关系,加强向心力,如果平时下级对上级有很强的信任感的话,紧急情况时乱军的可能性就小;一旦出现苗头指挥官必须马上控制住形势,尤其是部下的精神状态,甚至采取非常措施。

当隆美尔叙述一个个死亡时,你会感到他微妙的心理变化,从开始的震撼痛苦,到承受无语。全书最后隆美尔谈到再没有回到故乡的战友时,谈到他们的死亡时,非常冷静的说是责任使他们坚持始终,直到没有希望的结局,如果需要为国献身的时候,活着的人绝不能辜负他们。有些地方我读起来背脊一阵阵发凉,感到一个幼稚的柔弱青年逐渐蜕变成真正的战斗动物。猎杀成为本能,是需要不是报复:必要时绝不手软,不必要绝不浪费子弹;战斗中毫不犹豫的杀戮,甚至一枪两个,就是肉搏也经过迅捷精细的盘算;战斗一结束,可以马上面不改色的救援刚射伤的敌人。对於无法避免的事情,勇敢的承担是最好的选择,包括面对死亡,但只要一息尚存,随时准备拔枪射击。‘冷静狡猾’是他的商标,‘死中求活,败中取胜’,是他的拿手好戏,就如同古龙小说中的杀手,微笑中就已出刀,一击不中,全身而退。他杀你,你好像也无法恨他,中间不夹杂任何个人感情。我很不喜欢这样的隆美尔。我以前不懂为什么希特勒处死隆时要那么精心策划,就象打仗一样,现在我觉得却有必要,不但要痛打落水狗,还要打死老虎。不过能让隆美尔甘心受死,大概也只有希特勒能做到。

但书中还有另一个隆美尔,是我喜欢的......

关键词(Tags): #步兵进攻#隆美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