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讲两个有点吓人的故事 -- dreamflyer

共:💬50 🌺27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讲两个有点吓人的故事

——都是真实的故事,当然,听来的。

一、探亲的故事 之 “废话部分”

我老爸是65年的兵,刚当兵那几年是在青海过的,我曾经在某篇文章中提到过。听老爸说,那地方,除了黄沙茫茫的天气比较恼人外,另一个不习惯的,就是食物。

主食是什么呢?青稞面馒头。老爸他们虽然是农村来的,但却是成都平原的农村。家里吃的虽然没有什么油水,但大米饭是管饱的。于是,一众新兵看着手中的馒头便发了愣:那些“金珠玛米”歌里面唱得这么浪漫的青稞,怎么做成馒头,却是这么黑乎乎的两团呢?

咬两口,真不是个滋味啊!“金珠玛米”们趁人不注意就往角落里扔。你扔我也扔,于是,营房外的各个角落头,到处都是咬过一两口的青稞面馒头。连长见了,就叫勤务员跟着,端个脸盆一个个地拣。不一会儿功夫,居然就拣了满满一大盆。

不用说,晚饭时候,全连战士就忐忑不安地围着那盆东西发呆。

我问老爸,连长逼你们吃没有?

还好没有,老爸说。连长先是骂了一顿娘,然后,派了几个陕西老兵来给新兵们忆苦思甜。陕西人口音很特别,所以老爸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他们说的话:……你们现在还他妈的有馒头吃,早两年我们参军的时候,有啥的馒头?每顿饭就两个“黑蛋蛋”……

老陕口中的“黑蛋蛋”,想必是更粗劣的青稞胡乱蒸的窝头之类。粗略一算,老陕们入伍时,应该是六十年代初全国“大饥荒”时期。军队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听老陕的意思还吃不饱。反过来说,连当兵的都吃成这个水平,地方上的老百姓生活可想而知了。

那个年头,当兵的——尤其是军官们——生活还是要比一般的老百姓强。吃惯了“黑蛋蛋”之后,当兵的好处就慢慢显现了出来。老爸和他战友们发现,最大的优点,就是几乎用不着花钱,衣食住行军队全包了。

不仅如此,驻地小卖部里,什么白糖、肥皂、洗衣粉、牙膏、棉布之类的日用品供应充足,应有尽有。如果我记忆没错的话,好像还不用票证。这把当兵的,特别是那些农村兵们可乐坏了!想想看,六十年代中后期,那时地方上是个什么供应水平?

于是,老爸和他的战友们把每个月的津贴都小心地掖着,一分钱也要想想再花。但当轮到探亲的时候,就倾囊而出了,仿佛中东富豪来到巴黎一番,尽情地花个痛快!

我还记得,当年老爸探家,刚回来时的盛况是这样的:崭新的草绿色军装,鲜红的五星领章,轻便的黄胶解放鞋。左手一个大灰色帆布旅行袋,满满当当;右手是一个更大的绿色旅行袋,鼓鼓囊囊……在全家人欣喜地眼光中,老爸一样一样地把白砂糖、肥皂、洗衣粉、水果糖等等摆出来。他没有丝毫得意的表情,但大家都能体会到一个能干男人的浓浓的自豪。

结果有次就乐极生悲了:有户邻居看了实在眼红,便写了封信到老爸的部队告状,说了老爸偷了不少“军用物资”回家。部队接到举报后,不敢怠慢,还专门派了两个干部来我家调查。我现在还略略有些印象:白白胖胖的两个军人,说着听不懂的方言,态度极为友善。其中一个“调查”完了,闲极无聊,跟我到河边瞎转悠。

那人应该是个城兵,因为他对水洼里的蝌蚪极为感兴趣,低头看了半天,问我当地叫这玩意儿什么?

“娃娃鱼!”我说。

他很满意我的答案,接着问,你们晚上会不会打着手电筒来抓娃娃鱼啊?

当时我觉得这个人好笑到不可思议:费这么大的神,抓这些东西干什么?吃又吃不得。

最后当然没有查出什么“军用物资”,事情不了了之,对老爸一点影响也没有,照样提干升官,每年照样鼓鼓的提着一灰一绿两个旅行袋回家。

相比之下,老爸那个部队的事务长,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

(废话完了,下一节将是正题)

元宝推荐:landlord,
家园 很久不见,一向可好?
家园 多谢夏兄问候!

还好,只是太忙了,基本没有写帖子了。顶多偶尔来潜潜水。

家园 送花坐等
家园 红眼病

红眼病

有些人就看不得别人的好,b4

家园 果然是军人,爆炸物随处可见。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原创】二、探亲的故事 之 “吓人部分”

那位事务长是安徽人。早几年,安徽是个穷地方,自然灾害频繁。我们那个地方不时会跑来几个逃荒的,破衣,打狗棍,背后背个破麻袋,标准的丐帮打扮。也不要钱,端着个搪瓷缸子到处讨米,可见是真正的难民,不同于现在的职业高手。那些人多半都是安徽口音,都声称是遭水灾跑出来的。

当年安徽的情况就是这样。因此,那位事务长回家时提的旅行袋,就要比老爸的壮观多了。不仅如此,事务长家住偏远山中,离最近的公路也有几十公里。家乡出这么个“大干部”也不容易。事务长这次回家,除了扛东西回去救急外,还多了层“衣锦昼行”的意思。——在一身崭新的军装之外,他还配带了一把手枪!

——不奇怪,老爸说,那几年,干部回乡探亲,规定是可以配枪的。

要说当时的人的确能吃苦,那些大袋子,现在要我提一只都够呛。事务长千里迢迢坐几天火车,然后转汽车,最后还要走几十公里山路,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但一想到“家”这个词,恐怕再重的旅行袋,想必事务长都会视如鸿毛的。

和他一起回安徽探亲的还有一个大头兵,家住得稍微不那么偏远一些。于是,两人在最后一个镇子道别,相约一个月后,在这里碰头一起返回部队。然后,两人鼓鼓囊囊地踏上各自幸福的归乡之途。

…… ……

一个月后,大头兵如约回到了镇上,左等右等,却不见事务长的人影。当时又没有电话联系,手机这种高科技更是科幻小说中才会有。大头兵无奈,只得一个人踏上公共汽车。心想当官的事情多,恐怕先走一步了。

回到军营一问,没有!于是等,这一等便是一个月。依然人影全无,各级领导便慌了神了,马上派人赶到事务长家中查问。结果事情变得更糟了:事务长的家里人大眼瞪小眼,没有啊!俺大哥压根儿就没有回来过呀?什么?人不见了???……

事情严重了!一个革命军官,居然在离家几十里地时,莫名其妙地人间蒸发了。更糟糕的是,身上还有一把枪!部队领导首先把那个倒霉的大头兵扣押起来。——没办法,谁叫你和他一起回去?嫌疑最大的就是你了!

另一方面,部队派员,联络地方政府,公安部门,在整个地区地毯式地搜寻。找了一个月,依然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几十公里的距离不长,但方圆几十公里,就是不小的一片地了。更况且当地人烟稀少,地势崎岖,据说不时还有猛兽出没呢!

最后,揭开谜底的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一名当地公安人员,某天正好到一个偏僻的破村子盘查。结果令他很不满意,当地人都一付苦哈哈的好人样,连个小偷小摸的都没有。但正当他走出村外的时候,一不留神,他看到村口的小溪旁,有个老太婆在洗衣服。一边洗,一边搓肥皂。

洗衣服不奇怪,搓肥皂也没有什么。虽然穷是穷了一点,但毕竟六十年代中后期,肥皂大家还是有用的。问题是,这个公安人员眼尖,一瞟之下,他觉得,这老太婆用的肥皂,和本地供销社里买的,色泽上稍微有些不同!

于是他走过去,假装搭讪,随手捏起肥皂看了看。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当年用过肥皂的人都知道,那时候,肥皂上面都是印有字或图案的。公安人员把这记了下来,在周围的供销社问一圈。当然没有进过这种货,青海省的肥皂嘛!

老太婆一家还没有明白过来,便被一网打尽。结果便找出了整件事情的主谋:这家的老头子。下乡人哪里见过刑侦手段,三下两下便招了。听了老家伙的招供后,所有的刑侦人员在倒吸了一口凉气之余,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造成这一切悲剧的,还是那两只巨大的旅行袋。事务长从车站下来,独自一个人扛着往家走。走了不远,便停下来擦汗休息,的确是太沉了!这时就从旁边走过一个挑着空担子的老头,两人便搭上了话。那年头,解放军多受人民尊敬啊,于是,老头子便执意要帮事务长挑一程。事务长假意推辞了一会儿,便爽快地同意了。大家说好,担子轮流挑,一人一截路。

一路上也没有遇到什么人。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大概走出了十多里地,老头指着小路旁的一个小村落,说,俺家就在那里,看这天也晚了,要不,就在俺家歇一宿,明天一早再赶路?

事务长寻思这也不错啊,背着这么多东西走夜路,可不是件开玩笑的事情。于是,他爽快地答应了老头,两人便一起回到了老头的家。要注意的细节是,当他们回去时,没有遇到任何乡民。因为天已经差不多黑了,为了节约灯油,家家户户都早早上床睡了。

到家,不用说,洗脸,倒茶、土酒、炒鸡蛋、米饭……老头一家几乎把家底都端出来了。来了贵客,山里人的热情是不用说的。事务长也不含糊,当即打开旅行包,从里面抽出几条肥皂、一包白砂糖什么的送给老人一家。他这么一开包不要紧,里面的丰富内容,让老头全家看得两眼发直!

酒足饭饱,再加上旅途劳累,事务长很快便沉沉睡去。老头把家人也支去睡了,自己一个人,蹲在灶前,吧嗒吧嗒地抽着烟叶。这一抽就是大半夜,大家可以想象老头此时心中的翻江倒海!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黎明将止,老头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提起一把斧头,走进了客人留宿的房间。此时,事务长归乡的美梦犹酣……

公安人员最关心的事情有两个:枪在哪里?尸首在哪里?

枪一下子便找到了,老头用油纸包着,埋在后院的一个坛子里。那么尸首呢?老头支支吾吾不肯说,威逼恐吓了半天都不管用。最后地方上的公安人员烦了,一条麻绳,把老头直接吊在房梁上。不说?您就好好地呆在上面吧!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老头终于受不了了。

问:人呢?——吃了!老头说。

什么?吃了?公安人员大惊失色,什么年月了这是?饥荒年月不是过了吗?

但最后确认,的确是给吃了。不仅如此,吃得还很彻底。连剩下的骨头,都细细地砸成渣滓,混在猪食中,被家里的猪们狼吞虎咽了。这样一来,公安人员便苦恼地发现,老头全家都是吃人案的共犯,连圈里的猪也不例外。

家园 这老头够狠的

所以说千万不要露富,做人要低调。贪字当头,随便一个农民老头都可能做出吓人的事来。

家园 这情景俺怎么这么熟悉啊

当年老爸探家,刚回来时的盛况是这样的:崭新的草绿色军装,鲜红的五星领章,轻便的黄胶解放鞋。左手一个大灰色帆布旅行袋,满满当当;右手是一个更大的绿色旅行袋,鼓鼓囊囊

那是81还是82年,俺爹左手一个大旅行袋,右肩上扛个大箱子,下火车后居然步行1.5公里回家.晚上俺就看弟弟在蚊帐里冲俺乐,过去一看,俺也乐晕了----一台12寸SONY黑白电视.

家园 第二个故事恐怖得很

做事情干脆,干净得连滓子都没有.

家园 无语了。。。

什么世道啊?!

家园 够恐怖的了,居然发生在80年代,看来到哪里也不能露富啦。
家园 【原创】三、一坛豆瓣辣椒酱 之 “废话部分”

常言道:“食在中国,味在四川。”过去四川人穷,且偏居内陆,川菜原料要比广东粤菜的差得远,转来转去总在猪和鸡身上动脑筋。报上菜名,张口就是“回锅肉”、“蒜泥白肉”、“凉拌鸡丝”、“宫保鸡丁……。几百年吃下来,估计猪们鸡们见到川菜厨子,都恨不得上前咬一口!

那么,川菜为什么还赢得如此赫赫名声呢?除了高超的手艺之外,大概就要拜佐料之赐了。我以前一直以为,川菜的佐料全世界各种菜系中最丰富的。后来吃了印度菜,尤其是南印度菜,这才知道山外有山。不过,退回到神州内部,八大菜系之中,川菜在这方面恐怕还是会当仁不让地排第一。

川菜号称有五味:麻、辣、嫩、鲜、香。最著名的当数麻辣,四川以外的朋友,一般来说,都是喜川菜辣而不喜川菜麻。可怜花椒这在《诗经》中就露脸的佐料!混了几千年,愣就没有冲出四川。反倒是墨西哥来的辣椒,明朝时引进,短短几百年便打遍天下无敌手。来到四川之后后,将花椒挤到一旁,不客气地成为川菜调料之王!

川菜中用到辣椒的地方很多。有时用青辣椒,比如著名的“青椒肉丝”;有时用干辣椒,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宫保鸡丁”;有时用辣椒面,比如名字很容易误导人的“水煮肉片”……不过,最常用的还是辣椒酱 ,一般叫做“豆瓣海椒”,或“豆瓣酱”,得名于里面添加的发酵过的蚕豆瓣。

据说,最好的豆瓣辣椒酱产于成都旁边的郫县。有人甚至把“郫县豆瓣”称为“川菜之魂”,可见其在川菜中的重要地位。不过,一般的四川人都会同意,和乡下人自己酿制的豆瓣酱比起来,工厂里做出来的郫县豆瓣简直不值一提!

当年在乡下的时候,每到七八月辣椒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晒一些辣椒酱,然后一吃就是一年多。辣椒酱到处都有,而四川农家辣椒酱的特色在于,人们会在辣椒酱中混上大量食盐(提示:请记住这一点!)、甜面酱、豆瓣、少许香料。然后,装在一个盆子或缸子里,端到烈日下去晾晒。久之,便会晒得黑中带红,散发出一股浓郁的酱香味。

——气味应该是可以存储的吧?很多年后,走在异乡的烈日下,这种浓浓的酱香味,还是会在不经意中,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故乡的味道,就是这样常常提醒每个人,那些有关陈旧岁月的故事。

制作豆瓣酱的过程中,有一个操作细节值得一提:你一大盆辣椒酱晒在外面,夏天,多的是苍蝇虫蚁。人喜欢香喷喷的辣椒酱,它们也喜欢呀!问题是,这些可爱的小生灵,都是进去就出不来的,真放它们进去,吃的时候想着也是恶心。——拿个盖子盖住?不行!还要不要晒太阳啊?

怎么办呢?当时还没有大量用塑料薄膜,何况还有不透气的缺点。还好,办法是人想出来的,老辈的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极佳的法子……

——大家不妨先猜一猜,老乡们不准露底啊!

(废话完了,接下来将进入正题。)

家园 。。。。。KB故事

说某些地方民风白天是农民晚上当强盗看来还是有依据的。

家园 555555555555我不送花了,吓死我了

看得鸡皮疙瘩都起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