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请教一下:苏德战争时期,苏军的兵力是如何源源不断的? -- AleaJactaEst

共:💬48 🌺12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请教一下:苏德战争时期,苏军的兵力是如何源源不断的?

看过关于苏德战争的文章,感觉上苏军好像是打不完的,根本不怕损失似的:

而且还不同于拿破仑战争,当时俄军只是硬碰硬地打了一战,实行坚壁清野,主力都保持下来了;而卫国战争一开始,西面的几个方面军几乎被全歼。

苏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被占领,应该无法征兵,苏联还能有效掌握的那些老少边穷地区,怎么还有那么大的人力资源?

记得说中途岛海战,日军最大的损失不是几百架飞机,而是几百个优秀的飞行员;在当时,苏联又如何能弥补技术兵种的损失呢?就算人够多,也不等于军人够多啊?现在要把我拉上前线,估计抬个担架还笨手笨脚的。。。。

家园 这是战争所造就的进步

41年恰恰是苏军在预备充分应对德国入侵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转型和装备换代的时间。

撇掉战争初期巨大伤亡,可以看到,被打垮的大部分是装备陈旧,训练匮乏的步兵师(没记错的话,战争开始时苏军只有两个机械化师),大量新师团和新装备正在后方紧张的训练和换装(战争爆发后这个速度大大加快了),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提及的问题就可以看到,当时旧装备交上去了,新装备还没发下来,德国人就开打了。当德国人的攻势被冬季和广袤的俄罗斯领土减缓后,苏军的准备就开始显露出效果来。到斯大林格勒时,苏军已经能集中190多个装备训练一新的旅发动战略反攻了。

所以大概来看,对德国人而言,进攻晚了一年;对苏联人来说,进攻早了一年。战争初期巨大损失的好处之一,就是让苏军在阵痛中迅速完成军队转型和装备换代,旧战术和组织理念像旧装备一样被抛弃干净,在战火中打造出一支几乎是崭新的军队。

不过事实是,到1944年,苏联确实陷入了人力资源濒临枯竭的边缘。所以几乎是每到一地就大量解放俘虏后就地补充入军队。进入东北的苏军里有大量的军队违纪犯和刑事犯。

技术兵种补充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但后方安定下来后看上去技术兵种训练和补充还可以,连续的胜利也保证了老兵的培养。德国人的王牌多,天上地上都有,可就是把这些老兵也都打光了。

比培养技术兵种更难的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下级军官,所以苏军一贯采取小编制,一个师不过5、6000人,也是为了减轻下级军官,甚至大部分中级军官的指挥压力。

家园 有见地...

如果能展开另成一文,就更好了。

家园 送花俺有宝

还有一点,莫斯科城下吃紧的时候,斯大林把善于冬季作战的远东军11个精锐师抽调到了西线战场去打德军。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谢谢解惑。

大量新师团和新装备正在后方紧张的训练和换装

可以这么说,给德国人消灭的,是廖化张翼之流,关张赵云在后方,保存了下来。有点类似偷袭珍珠港,没有打到航空母舰一样。

以前,我总是奇怪,苏联一出动就是几千辆坦克,每辆都要坦克兵来开。你年轻男子再多,也不能马上训练成合格的坦克兵啊!

不过,是不是日本后方训练新的技术兵种速度太慢?如果当时日本能把中国大陆上的军队都砸到南洋(比如说和蒋单独言和),能否改变战争结果?

家园 苏联当时已经工业化

集体农庄的拖拉机手工厂里得驾驶员还是很多的。工业化国家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可比农业国高太多了。二战的美军那种初高中毕业的士兵用汽车发动机带动自制的洗衣机之类的事,也只有这种工业化国家环境长大的人才干的出来。

家园 战争后期,苏联也出现了兵员枯竭的现象

第一个表现是几乎所有的师都不满员,一般的师也就2000多人。

第二个是由于军队中补充大量囚犯,军纪极差,红军对德国平民的强奸和杀戮现象非常普遍。远东战役的时候红军的军纪问题仍然很严重,犯罪对象不仅针对日本侨民,也包括很多中国人。中共哈尔滨市卫戍司令员卢东生就是因为在制止一次苏联红军抢劫的时候,被红军枪杀的。

家园 另外有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在后方大量使用妇女充当劳动力,大量男子就可以从军了。

而德国因为保守的社会政策,很少让妇女去工厂劳动,而苏联、英国、美国都大量使用了女性劳动力。

家园 怪不得,原来不满员。每次战役都是几个方面军,

每个方面军还辖几个集团军,真和我打战略型电子游戏,打到后期似得。。。。

家园 男子从军,不等于有战斗力。光发根枪,上战场还是白给。

不知道电影<<兵临城下>>一开头的人海当炮灰的情节,有多少真实性?

家园 炮灰是有的

特别是在步兵这样的非技术兵种。

根据国内战史爱好者MARS的考证,苏联在战争期间,步兵的训练水平远远不如战前,是靠更多使用技术兵种(炮兵、装甲兵、空军)来提高战斗力的,技术兵种使用的人员相对较少,在兵源缺少的情况下比较有利。

另外,苏联在战争初期转移了1000万人,基本都是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较高的军工企业人员,这些人也是兵源;后期反攻中,也大量使用了解放地区的人力,甚至出现将新解放地区青壮年男子全部征用的事情。

家园 和平时期就在作准备,具备完善的战时动员体制。

苏联有完备的学生军训制度。会不会开枪的问题在学生军训时就解决了。女英雄卓娅中学军训时的射击成绩就很出色。

业余的航空俱乐部培养了大批受过基本飞行训练的人,缩短了飞行员培训时间。

看不见的师保证了足够的二线部队

在平时,每个师长手下有2名副师长,而不是只有1个。这2个副师长中有一个履行日常职责,而另一个只是偶尔干一点这方面的工作,因为他还担负另一些职责。这位副师长有一个秘密的头衔,即“第二军队的师长”。

师参谋长为1名上校,他手下也有两名军衔为中校的副职,其中1名也有秘密的头衔,即“第二军队的师参谋长”。

师以下各级单位也是如此。

外链出处

从二十年代起,苏联对有技术专长的人,如拖拉机手、司机、摩托员、报务员、电工、机械师、医护人员等,实行专业登记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有关的军训,使其专业与军事工作更加接近。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后备训练机构立即归口,专门从事战时紧急培训。

  到战争结束,苏联共伤亡二千七百五十万人,其中有二千万是军人。但全国战时军训系统在这期间共训练了九千万人,为前线提供了充足而有素的兵员。

外链出处

家园 还是工业化国家好啊,大把驾驶员在民间

我们好在现在不大会发生全民抗战了,不然到时飞机坦克的驾驶员肯定奇缺啊

家园 以前有个70年代内部发行的《中国周边军事概况》

小学的时候看过,也提到苏军这种分出现役的几分之一加上后备组成新的军团。说苏军兵员素质高,动员潜力大,苏联青年普遍有民族沙文主义,容易被苏修鼓动云云。然后也不忘挑拨以下苏军中民族关系,说苏军的中亚部队,民族士兵跟俄罗斯军官矛盾如何如何,军官睡觉枕头下放手枪之类的。

说道南亚的时候,说那边虽然人口众多,但是经济文化落后,疾病流行,兵员素质极差,没有太大的动员潜力,一脸的不屑。

家园 曾看过一个材料

说明苏军的战备思想,就是从坦克的离合器说的,苏军大量装备的都是手动,而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使用的是自动的,其原因就在于苏联有大量的农庄使用拖拉机,都是使用手动档的,因此,相应的坦克的驾驶和维修都比较熟练,如果使用自动的,谁都知道好,可驾驶和维修的培训尤其是在战时都成为大问题。有时装备的表象是有着国民经济的深刻因素的。

再来看看我们目前,大家随便注意一下周围有多少大型工程机械,别小看这些开推土机的,都是人才啊,都是履带式车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