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请教一下:苏德战争时期,苏军的兵力是如何源源不断的? -- AleaJactaEst
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保证了这一切的顺利实现。
不怕打碎瓶瓶罐罐,全国一盘棋统一调配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汽车厂说造坦克就造坦克。根本不用考虑什么经济效益损失。有原料供应就行。需要5000人立刻就给你5000人,发个报到证就行,需要200辆坦克,某某签个字就行,抓紧时间一周就是一个新的齐装满员的装甲师集结完毕各级党组织保证完成,政治任务。国家机器迅速低成本高质量的转入战时体制。迅速补充和组建新的方面军,大批一流的人才进入部队或者在战火中迅速脱颖而出同时大批不合格的军官在这种体制下迅速被淘汰。军队最终越战越强。苏联一不缺人,而不缺原材料,有很大规模的工业底子。有完善的教育部门和机构,基层党组织稳固掌握政权,还有反法西斯战线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俄罗斯爱国主义思想底蕴。
另外技术军官并不一定如同想象中的难培养,关健是看用什么人去干,让什么人去学了。国家第一流的人才抱着当螺丝钉的思想去干这事儿小菜一碟。何况严酷的战争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这样的人投身这一事业国家资源全力保障很快就会形成规模。而资本主义制度是讲效益的地方很难有那么多志愿兵,这上面当时只有苏联做的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空军还有炮兵等不是很快也形成规模了吗!那底子更差。
当逃兵你们全家都别想好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回来叛你两年就算以后出来一辈子批斗,你连着三辈人抬不起头过不上好日子弄不好还去了西伯利亚。但是立个功全家好过以后什么都不愁了,我们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呆过的,这个反差之下根本不用机枪督战。没什么说的只能向前。
-.德国以及后来西方人士为了贬低苏军作战指挥水平,
所以编造苏军是靠人海压倒德军的神话。其实更多是
靠大炮飞机的火海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啦。
-.苏联特别强调在突破口形成压倒优势,一旦形成突破,
预备队和战线其他地段的部队都会往这里涌,当面的德
军会形成“天哪,这么多俄国佬”的印象不奇怪,其实
这时战线其他地段可能是纸糊的也说不定:)
- 苏军在战争初期的损失是惨重的,战争中后期苏军指挥
官也并不是不怕损失,只是由于连续不断的作战,新兵
有时训练时间不够,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在作战队形过于
拥挤,造成人海以及伤亡过重的情况,其实指挥官并不
想要这样。
-.战争打了四年,1941年那些14-19岁的未服兵役青少年
随着时间进入到可服兵役的年龄,他们也可以上前线。
- 英美的租借物资,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高、工艺复杂
的产品,使得苏联可以解放很多工时和人力用于前线部队
- 战争后期,在自己国土上,一进入新解放区,就会征集
当地所有适龄男子从军;打出国境外,从战俘营解放战俘
后,NKVD甄别一下其他人也统统再次从军,由此可见苏军
人力其实也是很窘迫的。
(没记错的话,战争开始时苏军只有两个机械化师)================================不要误导小朋友
这样以后连战斗机飞行员的储备都有了。
游戏玩精了,起码省一两个月的理论课跟战术课。
幸亏我没有污染自己的眼睛。
友情提示:请注意男女主角在兵营宿营地内的某段戏;关键词:女主角雪白的那啥,那啥。
毛主席都教导过偶们,要批判地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拿这部电影来说,批判之余,一定要注意吸收,吸收里面的精华部分~
炮长兼弹药手,车长兼无线电员...
其实大家都在咬牙坚持,只不过毛子家大业大,能坚持的时间长一些罢了...
有什么稀奇的么?
忘了是哪位河中老大说过:邪恶的毛毯^o^
动员起人力物力资源来,效率也很高。制度的差别我觉得不是决定苏德胜败的关键因素。
是一对英国男女冒充红军士兵。
不过那啥那啥还是很好看的。
在战略层面的动员方面,德国是做得很差劲的,不如美苏英,直到1943年,德国才开始总动员,而直到1944年,由施佩尔主管军工生产时候,才真正有了较高效率。而此时德国已经注定失败了。
在二战的大部分时间,德国既没有充分动员自己的资源,也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