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可疑的于丹 -- 淡淡微风

共:💬99 🌺8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人质疑是好事

      于丹的出现也是个好事,否则也引不出微风的这篇文章。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自然不会人云亦云,自然会找其他相关的书籍资料去深入研究求证;没有此精神听听于丹的讲座也就是消遣而已,断不至于影响学术的。经也是可以消遣的,微风也不要太小气了。

    • 家园 《论语心得》的正版印数已经超过500万册了

      起码版权页上是这么印的。不过据说里面可能有水分。

      一本书造就千万富婆,复杂啊复杂!

      不过,至少老百姓爱看书比爱看电视剧强。

    • 家园 呵呵,偶觉得金克木对这种现象早说过了

      十多年前的文章,好像是说现在的事。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88736

    • 家园 没看过,但是孔子庄子之类的书有人看总比没人看好

      遇事看两面嘛,有好有坏,但是总比没人关心好~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嘛~

    • 家园 【文摘】徐德亮:跟《论语》风比跟“补钙”风强

      刚刚看到这个,徐德亮,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真正身份是郭德纲旗下北京德云社的成员,青年相声演员,看看这个说相声的是怎么说的罢

      徐德亮:跟《论语》风比跟“补钙”风强(法制晚报德云三人行3月7日)

      3月7日

        于丹,去年十一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一举成名,几个月来,《论语心得》销量超过150万册。前几天的《于丹〈庄子〉心得》的签售活动甚至吸引了外地读者赶赴书店,于丹在10个小时内一共签售了15060册图书。

        在我看来,这不但是图书出版业的奇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文化大断层的国度,一个历来只有精英掌握文化的国度,能让一般市民阶层如此关注两本两千多年以前的书,史上无二。于丹居功至伟。

        在中国,这么火的事件一向是毁誉参半的,请任何想争论的朋友先回答我两个问题:

        第一,就算是在精英最密集的大学里,在所有学文科的学生和教授当中,通读过这两本书的,注意是“通读”,哪怕是就通读过一遍的,能有千分之一吗?如果算上学理工的呢,能有万分之一吗?如果把分母变成一切年龄段的工农商学兵,能有十万分之一吗?

        第二,固然在以前,《论语》是一切读书人必学的书目,《庄子》也有部分读书人看。但那时,不读书的人占全社会的多大比重呢?

        这样想你就会明白,《百家讲坛》这么受观众欢迎有多么伟大的意义。

        虽然观众中可能有大部分都是“识字的文盲”,即对传统文化非常不了解,可能一辈子都没接触过《论语》或《庄子》,但这些观众如此追捧《百家讲坛》,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皈依感和渴望学习的热情。

        于丹签售那天,正是细雨绵绵,网上的照片显示,等待签名的读者,打着各式各样的小花伞,在门外排成了长长的S形队。从上方摄下去,各种颜色的伞在雨里绽放,有点像小时候常见的情景:小学生三三两两,在春雨时节,打着小伞去上学。我真的有点感动,《论语》和《庄子》受到这么多人关注,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之幸。

        这些读者,就像小学生一样,重新来学习本应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

        或许,他们是跟风,但跟《论语》的风,无论如何要比跟“补钙”的风强一点,不是吗?

        当然,毁誉参半的事一定会有不和谐的声音。一位20多岁的男子进入签售现场后,脱去外套,露出里面早已准备好的白T恤,上面用毛笔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等字样,被媒体称为“于丹遭男子脱衣批判”。不知道在“批判”前被媒体冠以“脱衣”两字,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了这个人自己发的帖子,详细地说明了全过程;此公还喜滋滋地贴出了很多现场照片,以及他那件似乎已经很有名的T恤,正反面都写上了歪歪扭扭的毛笔字。

        学术上有争议很正常,此人敢于在公共场合表述自己的想法也很好,甚至值得提倡。

        但就凭那几笔一看就从来没练过毛笔字,那种大字报式的语言风格,就足以让“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了。把中国书法艺术糟蹋成那样的人,没有什么资本谈传统文化——虽然孔子和庄子都没赶上毛笔字的时代。

      • 家园 孔子庄子的毛笔字估计也拿不出手吧

        因为人家的毛笔字写得不好

        进而推论出糟蹋书法艺术

        进而推论出没有什么资本谈传统文化

        这个跳跃性实在可以阿

      • 家园 有次看于丹参与的一档节目,讨论这一现象

        她自己说自己不过是个通道是个媒介,让大家通过她去关注论语,重读经典。一点都没错,人家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却有很多“博士”还把自己看得老高呢,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别太上火呀,文化本来就是人们共同拥有的,也有不同角度的解读。

        学术归学术,一个饱学的儒士可以看不起说书的,却不能否认说书对道德教化、民族精神传承、朴素的大是大非的贡献。

        至于那个发起批判的徐博士,还真是人品不过关。

      • 家园 呵呵这文章也太垃圾了吧?都什么理儿啊?

        第一,先把"百家讲坛"和于丹分开,我没看见谁反对百家讲坛啊.

        第二,毛笔字写不好,就不能谈传统文化了吗?

        唉,于丹是学先秦文学出身的,这位也是北大中文系出身的,中国的教育啊...

      • 家园 【文摘】徐德亮:博士们别和于丹过不去

        徐德亮:博士们别和于丹过不去(法制晚报德云三人行3月8日)

        3月8日

          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红火一时又毁誉参半。今天上网,又看到了以徐晋如兄为首的所谓“名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的新闻。文中说他们发了一个“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我一看这题目,就知道必是晋如兄操刀。于丹“之流”,这种用词和“扒下钱穆的皮来”一样,是他们的语言风格,锋利则锋利矣,然而太失学者风度,不是大家所为。

          上网一搜原文,果然比题目还要锋芒毕露,言辞激烈,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

          从学力上讲,假如晋如兄仅对《论论心得》、《庄子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绝无不妥。晋如是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学兄,就算说不上学力深厚,在国学上颇有基础这四个字是当之无愧的,而且他写的格律诗也是当今翘楚。

          当年上学期间,就曾耳提面命,令我受益不浅。可惜的是,这篇“讨于丹檄文”,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论点证明于丹哪里讲错了,仅仅攻击于丹是“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

          读《论语》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义理还是辞章,古往今来的明儒大贤都见解卓异,何况今人?董仲舒和朱熹对《论语》的理解完全相同?不可能嘛。

          网上有人用3万字指出于丹讲论语中有14处谬误,粗看了一下,很多是训诂上的问题。一字一义之争,争了两千年了,还将再争下去。还有人发帖说:“《庄子》比《论语》更加深奥,不读《离骚》的人,首先在文字上就根本无法进入。如果是借助他人的翻译,就完蛋了。”谁在初学古文时不用翻译呢?历代那么多注疏又都是干什么用的呢?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人都将一起完蛋。不过幸好,不是极度没文化又自以为是的人,不会执这种论调。所以完蛋的只是他自己,我们不用陪葬。

          于丹要面对的是,上亿的形形色色的观众,他们中绝大多数只上过中小学,或者上过大学也没接触过传统文化;于丹要做的是,让这些人爱听,讲成心灵鸡汤有何不可?

          于丹绝不是《论语》研究专家,《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也绝不是学术著作,就像《品三国》和《文化苦旅》绝不是学术著作一样。但问题是老百姓们不看学术著作,你要复兴传统文化,难道少得了余秋雨、易中天和于丹?

          受大众欢迎的肯定不是最高端的,因为他们理解不了。最好的书肯定不是通俗读物,最好的影片肯定不是贺岁片,最好的相声演员肯定不是最火的那个。但读了于丹,自会有有缘人或有心人再去读程树德,到那时候才知道真正的学术,可能再也不会看于丹,但没有于丹,那些古圣先贤永远没机会被他读到。

          有人听了我的《当行论》,觉得不错,去找老录音听。回来跟我说:“你的《当行论》和王长友的比,一钱不值。”我很高兴,第一我承认和相声前辈确有差距,第二因我的缘故,又有一个人了解了真正的相声。

          博士们对传统的护卫之心令人尊敬,但文人往往太过于自命不凡以至于举止失当。当晋如兄等人对于丹的学力质疑变成人身攻击后,就变得丝毫也不占理了。

          不过对于无良,这么说有点过分,应该是无知媒体的声讨。“学术超男”、“学术超女”,这两个极度让我恶心的词儿就是拜媒体所赐。

          学术就是学术,娱乐就是娱乐。易中天也罢,于丹也罢,都是文化启蒙,既不是学术也不是娱乐。这种生造的词语,既侮辱了学术又侮辱了娱乐,最后侮辱了我们的眼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