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可疑的于丹 -- 淡淡微风

共:💬99 🌺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徐德亮:博士们别和于丹过不去

徐德亮:博士们别和于丹过不去(法制晚报德云三人行3月8日)

3月8日

  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红火一时又毁誉参半。今天上网,又看到了以徐晋如兄为首的所谓“名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的新闻。文中说他们发了一个“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我一看这题目,就知道必是晋如兄操刀。于丹“之流”,这种用词和“扒下钱穆的皮来”一样,是他们的语言风格,锋利则锋利矣,然而太失学者风度,不是大家所为。

  上网一搜原文,果然比题目还要锋芒毕露,言辞激烈,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

  从学力上讲,假如晋如兄仅对《论论心得》、《庄子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绝无不妥。晋如是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学兄,就算说不上学力深厚,在国学上颇有基础这四个字是当之无愧的,而且他写的格律诗也是当今翘楚。

  当年上学期间,就曾耳提面命,令我受益不浅。可惜的是,这篇“讨于丹檄文”,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论点证明于丹哪里讲错了,仅仅攻击于丹是“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

  读《论语》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义理还是辞章,古往今来的明儒大贤都见解卓异,何况今人?董仲舒和朱熹对《论语》的理解完全相同?不可能嘛。

  网上有人用3万字指出于丹讲论语中有14处谬误,粗看了一下,很多是训诂上的问题。一字一义之争,争了两千年了,还将再争下去。还有人发帖说:“《庄子》比《论语》更加深奥,不读《离骚》的人,首先在文字上就根本无法进入。如果是借助他人的翻译,就完蛋了。”谁在初学古文时不用翻译呢?历代那么多注疏又都是干什么用的呢?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人都将一起完蛋。不过幸好,不是极度没文化又自以为是的人,不会执这种论调。所以完蛋的只是他自己,我们不用陪葬。

  于丹要面对的是,上亿的形形色色的观众,他们中绝大多数只上过中小学,或者上过大学也没接触过传统文化;于丹要做的是,让这些人爱听,讲成心灵鸡汤有何不可?

  于丹绝不是《论语》研究专家,《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也绝不是学术著作,就像《品三国》和《文化苦旅》绝不是学术著作一样。但问题是老百姓们不看学术著作,你要复兴传统文化,难道少得了余秋雨、易中天和于丹?

  受大众欢迎的肯定不是最高端的,因为他们理解不了。最好的书肯定不是通俗读物,最好的影片肯定不是贺岁片,最好的相声演员肯定不是最火的那个。但读了于丹,自会有有缘人或有心人再去读程树德,到那时候才知道真正的学术,可能再也不会看于丹,但没有于丹,那些古圣先贤永远没机会被他读到。

  有人听了我的《当行论》,觉得不错,去找老录音听。回来跟我说:“你的《当行论》和王长友的比,一钱不值。”我很高兴,第一我承认和相声前辈确有差距,第二因我的缘故,又有一个人了解了真正的相声。

  博士们对传统的护卫之心令人尊敬,但文人往往太过于自命不凡以至于举止失当。当晋如兄等人对于丹的学力质疑变成人身攻击后,就变得丝毫也不占理了。

  不过对于无良,这么说有点过分,应该是无知媒体的声讨。“学术超男”、“学术超女”,这两个极度让我恶心的词儿就是拜媒体所赐。

  学术就是学术,娱乐就是娱乐。易中天也罢,于丹也罢,都是文化启蒙,既不是学术也不是娱乐。这种生造的词语,既侮辱了学术又侮辱了娱乐,最后侮辱了我们的眼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