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可疑的于丹 -- 淡淡微风

共:💬99 🌺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徐德亮:跟《论语》风比跟“补钙”风强

刚刚看到这个,徐德亮,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真正身份是郭德纲旗下北京德云社的成员,青年相声演员,看看这个说相声的是怎么说的罢

徐德亮:跟《论语》风比跟“补钙”风强(法制晚报德云三人行3月7日)

3月7日

  于丹,去年十一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一举成名,几个月来,《论语心得》销量超过150万册。前几天的《于丹〈庄子〉心得》的签售活动甚至吸引了外地读者赶赴书店,于丹在10个小时内一共签售了15060册图书。

  在我看来,这不但是图书出版业的奇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文化大断层的国度,一个历来只有精英掌握文化的国度,能让一般市民阶层如此关注两本两千多年以前的书,史上无二。于丹居功至伟。

  在中国,这么火的事件一向是毁誉参半的,请任何想争论的朋友先回答我两个问题:

  第一,就算是在精英最密集的大学里,在所有学文科的学生和教授当中,通读过这两本书的,注意是“通读”,哪怕是就通读过一遍的,能有千分之一吗?如果算上学理工的呢,能有万分之一吗?如果把分母变成一切年龄段的工农商学兵,能有十万分之一吗?

  第二,固然在以前,《论语》是一切读书人必学的书目,《庄子》也有部分读书人看。但那时,不读书的人占全社会的多大比重呢?

  这样想你就会明白,《百家讲坛》这么受观众欢迎有多么伟大的意义。

  虽然观众中可能有大部分都是“识字的文盲”,即对传统文化非常不了解,可能一辈子都没接触过《论语》或《庄子》,但这些观众如此追捧《百家讲坛》,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皈依感和渴望学习的热情。

  于丹签售那天,正是细雨绵绵,网上的照片显示,等待签名的读者,打着各式各样的小花伞,在门外排成了长长的S形队。从上方摄下去,各种颜色的伞在雨里绽放,有点像小时候常见的情景:小学生三三两两,在春雨时节,打着小伞去上学。我真的有点感动,《论语》和《庄子》受到这么多人关注,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之幸。

  这些读者,就像小学生一样,重新来学习本应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

  或许,他们是跟风,但跟《论语》的风,无论如何要比跟“补钙”的风强一点,不是吗?

  当然,毁誉参半的事一定会有不和谐的声音。一位20多岁的男子进入签售现场后,脱去外套,露出里面早已准备好的白T恤,上面用毛笔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等字样,被媒体称为“于丹遭男子脱衣批判”。不知道在“批判”前被媒体冠以“脱衣”两字,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了这个人自己发的帖子,详细地说明了全过程;此公还喜滋滋地贴出了很多现场照片,以及他那件似乎已经很有名的T恤,正反面都写上了歪歪扭扭的毛笔字。

  学术上有争议很正常,此人敢于在公共场合表述自己的想法也很好,甚至值得提倡。

  但就凭那几笔一看就从来没练过毛笔字,那种大字报式的语言风格,就足以让“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了。把中国书法艺术糟蹋成那样的人,没有什么资本谈传统文化——虽然孔子和庄子都没赶上毛笔字的时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