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中国的狗肉食用史 1 -- AK545

共:💬8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中国的狗肉食用史 1

    虽然传统的东西不见得就是正确的和经得起科学考验的东西,但是客观地回顾一下历史渊源并没有什么坏处。何况,就像所有肉类和蔬菜一样,只要合法卫生地烹调和食用,狗肉猫肉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好的。

    一些喜欢猫狗的多愁敏感的人把“我们的朋友“挂在嘴上,当然会不舒服。不过,“xx是朋 友” 这个判断,永远只对一部分人来说为真;既然如此,就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到别人 头上。另外,把 猪、牛 、兔当作朋 友的人是有的,印度教徒还把牛视为神圣的动物。嚷嚷着要保护自己的朋友 ,却心安理得地把别人的朋友端上餐桌 大吃大嚼,岂不是把自己思想的狭隘昭告天下?所以,这些人,不必理会。

    中国的狗肉食用史 (原文:http://bbs.cqzg.cn/archiver/?tid-51018.html)

    狗是我国最早驯化的动物,其时间可以追溯到采猎经济时代,它最初是人们助猎的工具。进入农业时代,狗的用途在不同地区发生了分化。北方草原逐渐形成牧区,狗继续被作为助猎的工具,又增加了保护畜群的功能,成为“牧羊犬”。《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而中国得而畜使之。”这种与“走马”相提并论的“吠犬”,应该主要是用于牧猎的。《穆天子传》中有所谓“守犬”,更是突显了北方草原地区狗的保卫畜群的职能。《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说:“今夫戎狄胡狢之畜狗也,多者十有余,寡者五六,而不相害伤。”可见,北方草原民族养育一定数量的狗。黄河流域中下游农耕类型经济形成后,采猎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狗也就由主要是助猎工具转化为主要供食用的家畜。

    先秦古籍中屡屡提到供食用的与“稻粱” 并称的“刍豢”,其中“刍”指牛羊等食草动物,“豢”指犬猪等杂食动物。《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把狗和猪、鸡同列为肉畜。比较集中反映先秦食俗的《礼记·内则》,也把狗和牛羊猪等一起作为肉食的来源,提出“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的肉类与谷物搭配的模式,它列举的各种食品中有“犬羹”和狗肝炙制的“肝膋”。在战国秦汉中原人的心目中,狗肉是一种美味,枚乘《七发》载吴客说楚太子,遍列名珍美食,其中就有“肥狗之和,冒(芼)以山肤(石耳)”,大概是石耳炖狗肉吧。《淮南子·脩务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楚国有烹猴召其邻人,以为狗羹也,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食。”战国秦汉城市中不乏做狗肉生意的“狗屠”。 例如,战国时的侠客聂政就在燕市当过“狗屠”,跟随刘邦起义的樊哙,也是“狗屠”出身。最近友人捎来徐州特产沛县黿汁狗肉,还赫然打上“汉刘邦食品公司”的招牌。汉代画像砖石的庖厨图中多出现屠狗的场面。中国农业博物馆编的《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收录了包含屠宰内容的庖厨图10幅,其中7幅描绘了屠狗的场面。《盐铁论·散不足》谈到汉代市场上“屠羊杀狗”,并有经过处理的熟狗肉片——“狗?”出售。与此同时,人们积累了关于食狗肉宜忌的知识。如《礼记·内则》提到吃狗要去肾,不能选择“赤股而躁”(有臊味)的狗。《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正义》引《龙鱼河图》云:“犬狗鱼鸟不熟食之,成瘕痛。”《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谈到“青牛肠,不可合犬肉食之”,“ 鲤鱼不可合犬肉食之”,“ 鰌鳝不可合白犬血食之”,“ 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等,又记载了“治食犬肉不消”之方。汉人还有“寒鸡热狗”(崔骃《博徒论》)之说。在这种情况下,养狗业是比较兴盛的。正如《墨子·天志上》:所说:“四海之内,粒食人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即使曹魏初年,农村养狗为畜尚较普遍。如曹魏初年颜斐为京兆太守时,“课民无牛者,令畜猪狗,卖以买牛”。杜畿治河东,“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

    但是,随着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频繁接触和交流,在农耕文化不断向牧区扩展的同时,牧区文化也不断向农区渗透。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人大批进入中原,牧区文化更在中原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草原牧民崇尚食羊,基本上不食狗肉,即使饲养狗也主要是为了助牧、助猎和守卫。草原食俗风靡中原,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原人的消费习惯。早在晋代,羊肉乳酪已是中原人士的常食,西晋潘岳《闲居賦》中就有“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的诗句。乳酪甚至成为中原人士向南方人夸耀的珍品。《晋书》卷54《陆机传》:“至太康末,(陆机)与弟云俱入洛……又尝诣侍中王济,济指羊酪谓机曰:“卿吴中何以敌此?”答云:“千里蓴羹,未下盐豉。”时人称为名对。”随着中原人的南渡,这种食俗甚至对南方也发生了影响。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据《洛阳伽蓝记》卷三所载,原来在南齐做官的王肃跑到了北魏:k _TrK)b ?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巳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 x3`Z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第一次对我国饮食文化作出系统总结的《齐民要术》,在记述食品制作和烹饪技术的第七、八、九三卷中把羊作为肉类的第一原料,同时又在养羊章中对各种乳酪制品的制作技术作了详尽的总结。贾思勰的介绍包括作酪法、作干酪法、作漉酪法、作马酪酵法、抨酥法。对每一种制品的每一个步骤的技术要点都作出交待。在各种肉乳类食物原料中,与羊的显赫地位相比,狗则显得无足轻重。据我的粗略统计,《齐民要术》所载含有动物原料的121种食品或菜肴中,以羊为主料或配料的有39种,约占1/3,居于各种动物原料的首位。不但羊肉可作肉酱、腊脯、烤炙、蒸缹、羹臛的主要原料,羊肝、羊肺、羊排、羊蹄、羊肠、羊百叶、羊血可制作专门的菜肴,羊肉还是多种食品和菜肴(如烧饼、细环饼、鸭臛、鳖臛、缹瓜瓠、缹菌等)的重要配料,连羊乳、羊脂、羊髓、羊骨汤都派上了用场。以狗为原料的食品仅一见,即上文已经提到的“犬(月枼)”,而且这条材料是引述《食经》的。《食经》作者不详,学界存在不同认识,但无论如何,“犬(月枼)”汉代已经出现,《齐民要术》引述它的意义主要是保存历史资料。这和《礼记·内则》的记述大异其趣。可见在草原游牧民族影响下中原人饮食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朝时期,羊在生产上、在礼俗上都是显赫的。《齐民要术》屡言“羊千口”,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这样的规模是十分可观的;贾思勰自己就养过二百头羊。当时以羊为赏赐,如北齐时高欢一次赐予司马子如羊500头,高洋也一次赐予平鉴羊200头。北齐以羊作聘礼,形成礼俗。北魏、北齐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也规定,“生两男者,赏羊五口”。与此同时,羊代替了狗在屠宰市场上“担纲”。北周庾信《答移市教》曰:“昔张楷硕儒,尚移弘农之市……圣德谦虚,未忘喧湫,欲令吹箫舞鹤,还反旧鄽,卖卜屠羊,请辞新阓,而交贸之党好留,豳岐之众难遣。”以“吹箫舞鹤”和“卖卜屠羊”来代表市中百业和芸芸众生,可见屠羊在当时的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屠宰业的主体。北朝仍然有养狗的,如《魏书》卷48《高允传》载,监国太子拓抜晃“营立私田,畜养鸡犬,乃至贩酤市廛,与民争利”。高级贵族尚如此,何论民间?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北朝有“狗屠”的。时人谓:“譬之畜狗,本取其吠。”可见,养狗主要不是为了吃肉。本来这也是游牧人的传统,在游牧时代,狗虽然不象牛羊一样需要大量繁殖,但作为“守犬”在畜牧生产中仍占有一定地位,游牧人进入中原以后,游牧生活逐步被农耕生活所取代,而食羊饮酪的习惯却延续下来。狗既失去昔日在游牧生活中的地位,而中原人原来食狗的习惯又被游牧人食羊的习惯所排斥,养狗主要用于看家和娱乐性的狩猎,它在社会生产方面的意义已经不大。正因为如此,《齐民要术》没有把狗列入畜牧卷之中。狗由此退出了主要牲畜的行列,并从此不入主要畜牧生产之“流”。虽然《齐民要术》也多次谈到“六畜”,但这只是历史语言的延续,在贾思勰的心目中,主要牲畜实际上是不包括狗的。 9nCz5M^"w*t"^&U;f

    a4xsBq8EY p.wD K#|2YW q:g

    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发生影响的一个显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一个显例。

    南方的情形与此不同,这里本来有吃狗的传统。当年越王句践奖励生育,生男的奖励一壸酒,一只犬,生女的奖励一壸酒,一只猪;狗的地位在猪之上。《论衡·定贤》也有“彭蠡之滨,以鱼食犬豕”的记载。随着中原人的大量南移,吃狗肉的习惯在南方更加流行起来。如宋齐之间的王则敬就曾“屠狗商贩,遍于三吴”。有的学者根据《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所载有关狗的材料作了地区分布的统计分析,指出汉代多在北方,而魏晋南北朝多在南方,正是这种变化的反映。吃狗肉的习惯后来在南方长久地保存了下来。现在“南风北渐”,“花江狗肉”的招牌在北京随处可见;殊不知,正宗吃狗肉的,正是原来长江以北的中原人哩!

    [:NJy&YRc+D

    • 家园 想吃

      想吃,但是不知道有没有狂犬病的危险

    • 家园 在美国吃狗肉是犯罪吗?
    • 家园 我也吃过所谓鼋汁狗肉,不好吃。

      软包装好像浆糊,不香。

      偶沛县同事回家带来的乡下卤肉摊子的带皮肥狗肉那个香啊。

      好吃,嗯~~~~口水——————————————————

    • 家园 【文摘】花:有骨力,有斤两,置之案头,咀嚼不厌

      不知道周口店北京猿人、山顶洞人

      那里有没用挖掘出狗骨头化石,

      那样的话,岂不一家伙提前一万到50万年.....

    • 家园 中国的狗肉食用史 2

      与此同时,人们积累了关于食狗肉宜忌的知识。如《礼记·内则》提到吃狗要去肾,不能选择“赤股而躁”(有臊味)的狗。《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正义》引《龙鱼河图》云:“犬狗鱼鸟不熟食之,成瘕痛。”《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谈到“青牛肠,不可合犬肉食之”,“ 鲤鱼不可合犬肉食之”,“ 鰌鳝不可合白犬血食之”,“ 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等,又记载了“治食犬肉不消”之方。汉人还有“寒鸡热狗”(崔骃《博徒论》)之说。在这种情况下,养狗业是比较兴盛的。正如《墨子·天志上》:所说:“四海之内,粒食人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即使曹魏初年,农村养狗为畜尚较普遍。如曹魏初年颜斐为京兆太守时,“课民无牛者,令畜猪狗,卖以买牛”。杜畿治河东,“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

      但是,随着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频繁接触和交流,在农耕文化不断向牧区扩展的同时,牧区文化也不断向农区渗透。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人大批进入中原,牧区文化更在中原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草原牧民崇尚食羊,基本上不食狗肉,即使饲养狗也主要是为了助牧、助猎和守卫。草原食俗风靡中原,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原人的消费习惯。早在晋代,羊肉乳酪已是中原人士的常食,西晋潘岳《闲居賦》中就有“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的诗句。乳酪甚至成为中原人士向南方人夸耀的珍品。《晋书》卷54《陆机传》:“至太康末,(陆机)与弟云俱入洛……又尝诣侍中王济,济指羊酪谓机曰:“卿吴中何以敌此?”答云:“千里蓴羹,未下盐豉。”时人称为名对。”随着中原人的南渡,这种食俗甚至对南方也发生了影响。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据《洛阳伽蓝记》卷三所载,原来在南齐做官的王肃跑到了北魏: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巳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第一次对我国饮食文化作出系统总结的《齐民要术》,在记述食品制作和烹饪技术的第七、八、九三卷中把羊作为肉类的第一原料,同时又在养羊章中对各种乳酪制品的制作技术作了详尽的总结。贾思勰的介绍包括作酪法、作干酪法、作漉酪法、作马酪酵法、抨酥法。对每一种制品的每一个步骤的技术要点都作出交待。在各种肉乳类食物原料中,与羊的显赫地位相比,狗则显得无足轻重。据我的粗略统计,《齐民要术》所载含有动物原料的121种食品或菜肴中,以羊为主料或配料的有39种,约占1/3,居于各种动物原料的首位。不但羊肉可作肉酱、腊脯、烤炙、蒸缹、羹臛的主要原料,羊肝、羊肺、羊排、羊蹄、羊肠、羊百叶、羊血可制作专门的菜肴,羊肉还是多种食品和菜肴(如烧饼、细环饼、鸭臛、鳖臛、缹瓜瓠、缹菌等)的重要配料,连羊乳、羊脂、羊髓、羊骨汤都派上了用场。以狗为原料的食品仅一见,即上文已经提到的“犬(月枼)”,而且这条材料是引述《食经》的。《食经》作者不详,学界存在不同认识,但无论如何,“犬(月枼)”汉代已经出现,《齐民要术》引述它的意义主要是保存历史资料。这和《礼记·内则》的记述大异其趣。可见在草原游牧民族影响下中原人饮食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朝时期,羊在生产上、在礼俗上都是显赫的。《齐民要术》屡言“羊千口”,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这样的规模是十分可观的;贾思勰自己就养过二百头羊。当时以羊为赏赐,如北齐时高欢一次赐予司马子如羊500头,高洋也一次赐予平鉴羊200头。北齐以羊作聘礼,形成礼俗。北魏、北齐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也规定,“生两男者,赏羊五口”。与此同时,羊代替了狗在屠宰市场上“担纲”。北周庾信《答移市教》曰:“昔张楷硕儒,尚移弘农之市……圣德谦虚,未忘喧湫,欲令吹箫舞鹤,还反旧鄽,卖卜屠羊,请辞新阓,而交贸之党好留,豳岐之众难遣。”以“吹箫舞鹤”和“卖卜屠羊”来代表市中百业和芸芸众生,可见屠羊在当时的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屠宰业的主体。北朝仍然有养狗的,如《魏书》卷48《高允传》载,监国太子拓抜晃“营立私田,畜养鸡犬,乃至贩酤市廛,与民争利”。高级贵族尚如此,何论民间?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北朝有“狗屠”的。时人谓:“譬之畜狗,本取其吠。”可见,养狗主要不是为了吃肉。本来这也是游牧人的传统,在游牧时代,狗虽然不象牛羊一样需要大量繁殖,但作为“守犬”在畜牧生产中仍占有一定地位,游牧人进入中原以后,游牧生活逐步被农耕生活所取代,而食羊饮酪的习惯却延续下来。狗既失去昔日在游牧生活中的地位,而中原人原来食狗的习惯又被游牧人食羊的习惯所排斥,养狗主要用于看家和娱乐性的狩猎,它在社会生产方面的意义已经不大。正因为如此,《齐民要术》没有把狗列入畜牧卷之中。狗由此退出了主要牲畜的行列,并从此不入主要畜牧生产之“流”。虽然《齐民要术》也多次谈到“六畜”,但这只是历史语言的延续,在贾思勰的心目中,主要牲畜实际上是不包括狗的。

      南方的情形与此不同,这里本来有吃狗的传统。当年越王句践奖励生育,生男的奖励一壸酒,一只犬,生女的奖励一壸酒,一只猪;狗的地位在猪之上。《论衡·定贤》也有“彭蠡之滨,以鱼食犬豕”的记载。随着中原人的大量南移,吃狗肉的习惯在南方更加流行起来。如宋齐之间的王则敬就曾“屠狗商贩,遍于三吴”。有的学者根据《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所载有关狗的材料作了地区分布的统计分析,指出汉代多在北方,而魏晋南北朝多在南方,正是这种变化的反映。吃狗肉的习惯后来在南方长久地保存了下来。现在“南风北渐”,“花江狗肉”的招牌在北京随处可见;殊不知,正宗吃狗肉的,正是原来长江以北的中原人哩!

      关键词(Tags): #狗肉
    • 家园 吃狗肉也可以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狗肉

      新浪读书

      老牙

        第一次吃狗肉是上初中时,冬天,薄雪凄冷的天气,去音乐老师家玩。音乐老师三十岁左右,漂亮和善,正在里屋给班上一个女生辅导唱歌,她哩啦哩啦地拉手风琴,女生咪嘛咪嘛地吊嗓子,外屋咕嘟咕嘟地炖狗肉。天晚告别,老师留饭,吃的就是狗肉,一人一碗,肉汤拿来泡饭。已经忘了什么味道,只记得肉色暗红,肉丝细腻,汤里放了很多大香。出门,

      路上碰见一个大人,问吃过饭否,告诉他吃的是狗肉,大人扔下一句:小孩子家吃的什么狗肉!扬长而去。

        小孩子吃狗肉怎么了?不解,到晚上才知道厉害。半夜,睡梦里,浑身燥热,像是睡在火炉子上面,醒又醒不来,就四下翻滚,把被子全蹬了。第二天重感冒,不能上学。自此,不敢轻易问津。《本草纲目》"狗肉"条: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宜肾,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补五劳七伤,益阳事......

        民间有俗谚: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狗肉之香可见一斑。为什么狗肉上不得正席?看过一篇考证古人吃狗肉的文章,说狗肉在隋唐以前是大行天下的,但由于佛教传入,禁吃狗肉,此后便每况愈下。大概有些关联,鲁智深醉打山门,怀里就揣着狗肉,让众僧人躲避惟恐不及,佛教看来活狗多矣。但我想这大概只是狗肉吃得不频繁的理由,与上席与否无关。狗在远古虽是六畜之一,但不属于三牲。周公定天下礼仪,规定祭祀用三牲,指牛羊猪,谓之"太牢",没有三牲,用两牲的,叫"少牢"。大概牛笨羊乖猪蠢,所以为人欺侮,而狗伶俐,不能圈养,遂逃之夭夭。现在要吃狗肉,依旧不那么方便,要去乡下买,一般很难买到,除非主人不要门卫了,撤了它的职。有人偷偷摸摸捉路上的狗来吃,这需关了门,还要不怕主人一路"吆吆"地唤狗,一边恶毒地诅咒。

        狗肉吃得最多是在铜川,一马路上有家狗肉泡馍,肉片少许,汤味绝佳。说是多,大概一个冬天吃了三五回。狗肉最好是炖着来吃,而且要黄狗--一黄二黑三花四白,黄狗最好。为什么?不知道。取二十来斤欢实的黄狗杀了,去皮,剁块,在锅里炖。炖前先在开水里汆几分钟,去土腥血沫,捞出洗净,再在锅里放油,把姜片、辣椒爆过,倒入狗肉,加黄酒、酱油,略炒,倒入开水,入大香、八角、桂皮等调料,要更想滋补,则酌情加入党参、附片、天麻等。猛火煮沸,然后文火慢烧,半天一天地烧下去,直炖到肉丝用筷头一扒就从骨头上滑落即好。炖狗肉和猪肉不同,放盐要慎重,狗肉原本有些咸腥,以炖猪肉的经验挖一勺子扔进去,没准就咸了。

        某日晚上加完班,走在街上,看见一家川菜馆,与同事进去,里面有锅仔狗肉。狗肉是在高压锅里加盐和大香压熟的,放在盆子里,梅红色的。酒精炉点着,把白铁皮的锅仔架上去,以小火干烧,预热,另一边在炒锅里烧狗肉。炒锅里放油,取与底油一样多的豆瓣酱在热油里炒,要手疾勺快,哗啦哗啦一捅翻搅,中间加味精、鸡精--加很多,两样几乎有少半勺,很是为四川人这样吃味精不满。待豆瓣酱颜色略变,加姜片、蒜片、花椒、剁了的川椒头,炒至辣椒微黄,搁少许盐,然后加开水到半满,烧开,入红白萝卜块,再烧开,倒入狗肉,三个翻滚,连炒锅端起,倒进锅仔里。锅仔已经烧得滚烫,一阵呲喇乱响。开大火,端来上桌,油汪猩红的一锅,飘着嫣红的圆形辣椒头,煞是诱人。不大会儿,锅仔开了,忙与同事举杯,一呷放下,抢第一筷子。狗肉很烂,鲜辣无比,加上白酒灼人的辣味,不大会儿就耳酣眼热,汗出淋漓,把外套脱了,不复知道外面正朔风凛冽。

        狗肉不上席,却有名品,在贵州,曰花江狗肉。花江是个小镇,其狗肉却享誉全国,做法卓尔不群。先把狗杀了,去内脏,然后剔骨--剔骨很讲究,狗身上只能有一个刀口,尖刀深入,刮骨留肉,取出的骨头要白生生的,不粘肉丝。大小骨头去完,形体变小,但还是狗模狗样,不走原形,囫囵入大锅白煮,待缩成小狗,腥骚尽去,取出,在凉开水中洗净,再煮。此时要在锅里放几十种调料,以文火慢慢地炖上一整天,肉尽酥烂,惟表皮尚能束缚,不致涣散。出锅,切块就吃,香腴无比,以原汤略煨,或是干炒、下火锅,也都是绝佳的味道。可惜此味只是耳闻。

        婚丧嫁娶,高朋满座,一群馋鬼在酒楼里大啖狗肉,颇有糟践世风的意味,想来也甚无趣。故乡人说,狗肉要偷着吃,颇有道理。几个不三不四、趣味相投的人,凑在一起,关起门炖狗肉,于人于己都很合适。北方冬天有围炉烤火的习惯,城里不见了,乡下还有残留。风雪之夜,三两个狗友,拥个火炉子,火上吊个沙罐,炖着狗肉,小杯斟满酒,炉面上还有一壶香喷喷的茉莉花茶,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聊天,不狺狺然乱咬别人,只做彻夜清话,那情景想来是最妙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