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哪位懂书法的朋友说说 -- 好猫如诗

共:💬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哪位懂书法的朋友说说

    古人的书法以创体为贵。一旦创出一种体式一辈子都不变,于是楷书便有颜、柳、欧、赵四大家。至于行书当然首推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号称天下第一。王羲之的代表作,就是使他成为书圣的《兰亭序》。王羲之的《兰亭序》在用笔技巧上确实令人佩服,几乎笔笔有变化。在字的造型上也有变化,“十四之字无一似”,就不容易。《兰亭序》所以能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原因就在这里。这只是看字的功夫。若把《兰亭序》的字(或称创作形式)与其内容联系起来看,就有一种不谐调甚至两张皮的感觉。《兰亭序》字很甜美,如同“葡萄美酒郁金香”,而内容却很悲。前百余字是写时写事写景,后二百余字是感物兴怀,文章的立意是很悲的。有人认为萧统的《文选》所以没有将《兰亭序》收进去,就是因为太悲。像这样一篇立意很悲的三百余字的散文,从书法上看不到一点悲的意思,这不是书法与内容太不统一了吗?

    在古代,像这样书法与内容不相统一的现象很多,比比皆是。例如狂草的创始人唐代张旭将庾信的两首诗与谢灵运的两首诗全用狂草创作。这四首诗的意境各不相同,怎么能用一种书体创作成同一种形式呢?再例如唐代的怀素《自叙帖》用狂草,《苦笋帖》也用狂草,在别人作品后面作跋文也用狂草,这不是以狂草“包打天下”了吗?

    我不是说狂草不好,也为是说狂草不能用,但看在哪里用。对大气磅礴,狂放不羁的诗词、格言、警句用狂草来表现是完全可以的。对格调婉约的诗词、格言、警句就不宜用狂草。对典雅庄重之词如“祖国万岁”等也不宜用狂草。既便是需要用狂草进行创作的内容,也不能没有变化,搞成一个样子,而应根据意境的不同进行变化。

    其实不仅狂草不能乱用,其他各种书体都是如此。哪一种书体都有使用的范围,哪一种书体都不能“包打天下”。古人这种以一种书体“包打天下”的风气一直影响到今。当今的书法“名家”、“泰斗”仍用他们独创的一种体式“包打天下”。

    一提书体就会想到古代流传下来的真、草、隶、篆几种式样和颜、柳、欧、赵等几家的式样。其实大可不必受这几种式样的限制。应当打破这种限制,做到一幅作品一种式样,做到体式千变万化,我们的书法创作就会自由了。

    我这样要求古人确实是苛求了。但这样要求今人不算苛求。古人受时代的局限,认识不到书法必须讲意境,必须千变万化,必须一幅作品一个模样,一种境界。他们能独创一体丰富书法宝库就不简单了。今天的书坛所以能够呈现五彩缤纷的景象,正是前人各创一体的结果。当然,有的人不仅创造一种体式,也有创作几种体式的。对我们现代人来讲,如果还是独创一体,创体为安,用一体“包打天下”就不行了。因为我们不仅认识到书法的形式,而且认识到它的内涵。书法已不是简单的书写方法,而是十分复杂的艺术创作。凡是艺术都要有意境,有意境就要千变万化。独创一体形成模式,就会使形式与内容的境界相背离。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境界相悖的东西,不管怎样好看也只是精美的文字而不是好的艺术了。因为世上没有脱离内容的艺术,也没有与内容的境界相反的艺术形式。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自己的模式,使自己的作品千姿百态,俱有与内容相统一的独特的美的意境,这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摘自中国书法网

    • 家园 板桥的六分半 算不算?

      徽宗的瘦金,还有王铎的连绵草,也可算自成一体。

      所谓体,还不久是前无古人而已。有了柳骨颜筋的根基,大概要看才气和悟性了 :)

      你论的好专业呀,不敢瞎说

    • 家园 【文摘】弘一法师和李叔同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师。

      ????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由此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认真临写,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学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后肉渐减,气渐收,融入楷意;再后来字变修长,呈瘦硬清挺之态。其实,从大的审美风格来审视弘一的书法,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似乎更为恰当。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做了和尚,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亦即是人的变化,在俗是李叔同,离俗则是弘一法师,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隔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首先是一种“广结善缘,普传佛法”的宗教活动和需要,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已退居其次,书法不再是艺术的自觉产物,而是宗教中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是作者的不自觉表现而又经后人的审美接受才得以实现的。纵观弘一遗墨,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禅修的结果。“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这里懂书法的朋友很多,大家不放说说,自己练的是什么,有什么体会
    • 家园 宋徽宗的瘦金体,倒是自成一家
    • 家园 胡八说道

      我很欣赏颜真卿的书法,尤其是他的祭侄稿。

      我觉得现代的人是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形式在搞,对个人最多也就是狂热的爱好。而对古人而言,毛笔字是一种生存方式,犹如吃饭和睡觉。所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为什么现代人很难达到古人的高度。

      书法讲究神形兼备。神在我的眼里和意差不多意思,笔意。看一幅作品有没有韵律在涌动,这种涌动是不是很流畅,能不能让你心潮澎湃,行书和草书尤是如此。笔意是通过形表达出来的,从笔法到章法。

      但是是不是神形兼备的作品就是书法上品呢,我个人觉得不是的。我觉得关键是通过字,我们能不能感觉到作者在说什么。说到这里有点表达不清了。好像是这样的,当你看到一幅字能感觉到有象音乐的韵律,它是好作品,当你能从这种韵律中感觉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那它就是上品。

      当我们为了写作品而写作品时,我们永远出不了书法上品的。

      以前练过多年,但也一直写不出什么好东东,老师说我悟性差,呵呵。

      • 家园 我以为

        品论书法,最精辟的莫过于文瑞安在一篇小说里提到的,具体名字我忘记了,里面有王小石和秦桧。大意是,

        书法其实限制的很死,好的作品要求笔笔有出处,即每一个点你要讲出来这是来自兰亭里第三个之上面的,那是雁塔圣教序里面的哪个字上面的。你只不过把所有的笔画给从新排列了一下,但是要排出你自己的特色。郑板桥的乱石铺街,笔笔有出处,字字有讲究。

        至于说到神韵,那只是小成,算刚入门而已。

        所以一个将军夸奖秦桧的字刚劲有力,秦桧不置可否。明白人不说外行话。

        说一句题外话,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蔡其实是蔡京,他的字的确很好,只不过人品太差,所以就被一个本家代替了。秦桧的字也不错,论起来比现在的大多数所谓名家要强得多。毕竟是正经的翰林出身。

    • 家园 不敢苟同

      中国书法是一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

      以《丧乱帖》为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该帖前两行笔调浓郁,后六行却渐次惨淡,可明显看出王羲之情感的变化。由于是书信,写来字迹潦草,中途时有滞笔,但到得后来则落笔如飞,可以想象出作者当时极为悲愤的心情。

      再看孙过庭在《书谱》中这样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唐。”

      即使全是行书,其表达的感情也是变化万千,何需楷行草篆来回掉换?

      • 家园 请问雪个:《曹娥碑》和《黄庭经》是否羲之亲书?

        在国内有一位书法界的朋友说曹娥碑可能并非王羲之亲书,但是一般方家认为确系王书。从字体上看,曹娥碑类似于钟繇小楷,说是王羲之亲书也有可能,但是从字体结构运笔上看,兰亭序中曹娥碑的影子并不多。难道楷书和行书会差很多?

        • 家园 《兰亭》似乎才是伪作

          我倒是看过很多别的说法,主要是说《兰亭序》不是王亲书的。我只记得反对者理由充分,说唐以前的书中都没有记载有此文,且南朝的梁太祖(?)是王的大Fans,对他是十分的崇拜,可以说王哪怕打草的废纸都收集,可是在太祖的收藏中竟没有提到这篇集大成之作。且文章文笔不俗,《文选》竟然不录。且我们现在看来,《兰亭》美则美已但书意似不像羲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兰亭》才是伪作,而且推论应是在南北朝之后有人伪书。(很多细节记不清了,那天找到在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