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一) -- northeast

共:💬62 🌺19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共的这个密电是有背景的

      在中共同傅作义谈判期间,傅作义曾经给陈长捷下令不惜用炸药炸毁天津以阻拦东野的攻击行动,这个电报被中共截听了,老毛当然震怒,怀疑傅作义是不是真心想谈判,因此才有这个电报。

    • 家园 【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三)

      评价平津战役后的傅作义,不能不提平津战役。有人会说,不就是傅作义打了败仗嘛。其实,同样是打败仗,评价不一定相同。打败仗当然不是好事,但当时或以后的评价不一定差,甚至有虽败犹荣的例子,比如傅作义当年守琢州。而在平津战役期间,傅作义的表现我认为简直就是“完败”,这对傅作义心理上的打击和影响小不了。参加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很多国民党将领事后都对蒋介石的插手指挥很不满,可傅作义恐怕就没办法抱怨蒋委员长了。

      解放战争初期,在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名义是归北平行辕(主任为李宗仁)指挥,下面还分第11、12两个战区(第11战区司令是孙连仲、第12战区司令是傅作义)。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北平行辕没什么实权,是否是真的不好说,反正后来李宗仁后来去竞选并当选为副总统,离开了北平。“北平行辕”时期,孙连仲的仗打的不好,甚至他的司令部还闹出了“共谍案”,而傅作义表现要出色一些,李宗仁一走,蒋介石干脆把华北地区的国军“整和”为“北平剿总”,任命傅作义为司令。傅作义刚当司令的时候,蒋介石实际上并没有把实权交给他,“北平剿总”下属部队中傅作义系部队是少数派,而对于蒋介石嫡系部队,蒋介石暗中指示他们“军事上听傅作义的,政治上听陈继承的”(陈继承是“北平剿总”的副司令)。傅作义与陈继承的关系很差,简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傅作义甚至向蒋介石提出辞职、坚决不干了。蒋介石对傅作义表示:“你要是能推荐一人接替你,我就同意你辞职。”傅作义说:“陈继承已经掌握了‘北平剿总’的所有权力,完全可以胜任。”估计蒋介石感觉军事上还是离不开傅作义,忍痛调走了陈继承,傅作义才真正掌握了实权。所以后来平津战役没打好,傅作义怨不了蒋委员长,当然掌握实权这一点对于傅作义后来组织北平和平解放也是有利的。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一度希望傅作义带领华北国军撤退到南方去。要是真的如此,也就没有平津战役了。不过傅作义没同意(当然傅作义肯定有自己的小算盘),我认为傅作义的这个决定还不算“昏招”,因为如果华北国军真的一枪不放就跑了,固然会保全部队,但对军心、民心的打击小不了,怎么也得在华北打一打再撤退。傅作义让手下的参谋们研究一下今后的策略,参谋们提出三个方案:一是通过海路撤退到南方;二是西撤绥远;三是蒋系部队通过海路撤退到南方,傅系部队西撤绥远。傅作义说第三个方案显得不“团结”,不要公布了,把前两个方案告诉手下将领们讨论一下。讨论的结果是大家都认为通过海路撤退到南方还有点希望,西撤绥远显然没什么前途。傅作义在此之后也确实进行了很多撤退到南方准备工作:在天津找了新司令部的地点(准备司令部转移到天津时用);大批傅系部队的军官家属被转移到天津。傅作义甚至把自己的家属转移到南方(所以平津战役期间只有傅冬菊这一个家人在身边);还用自己的积蓄买了批货物,定好在香港交货,明显给自己留后路……但也不能说这时候傅作义已经下了撤退到南方的决心,放弃自己经营多年的“根据地”绥远显然也是件很难的事,所以傅作义摆了奇怪的“一字长蛇阵”:为了收缩兵力,在放弃了热河省会承德、河北省会保定、山海关等地后,“北平剿总”的部队从西往东部署在归绥、张家口(察哈尔省会)、北平、天津、塘沽等地。

      要说“一字长蛇阵”的最大缺点,讲评书的恐怕都知道,就是怕被分割包围。傅作义这个水平的将领不会不知道,但很明显华北地区的共军实力不足,而东北共军经历了一场辽沈战役急需休整(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休整了近半年),所以傅作义认为暂时没危险。毛泽东在这次“高手过招”中,明显眼光更高,针对傅作义暂时的犹豫,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同时命令华北军区的杨成武兵团围攻张家口、吸引傅作义的注意力。张家口的兵力原有孙兰峰兵团的一个军(第105军)、几个独立师、两个骑兵旅以及一些地方保安团,傅作义急调35军的两个师、104军的一个师增援张家口。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大事:东北野战军入关的行动被发现了(一般资料都说是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打密云城导致打草惊蛇),电影《大决战》中有情节反映了这段历史。但我听说的情节更有戏剧性:那个阶段,傅作义对张家口非常重视,每天上午坐飞机从北平飞到张家口,与张家口的将领们开“现场会”,下午再飞回北平,天天如此。傅作义是一次在张家口开“现场会”的时候听说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消息,他在会议上当场就咨询大家的意见,一个独立师师长建议:“请傅老总速下决心放弃张家口,主力撤往北平。如果不想这么快放弃张家口,我愿意率领本师人马和地方保安团留下来掩护主力撤退。”傅作义把这个师长表扬了一通,但还是下不了放弃张家口的决心,应该说这是傅作义的一个失误,失去了保全张家口主力的机会。但傅作义接下来的决定也算有水平:决定35军的两个师撤回北平,如果真能最后保全35军主力对傅作义也是不错的结果,因为35军是傅作义的命根子,而张家口的其他部队相对来说在傅作义心中的地位要差一些。

      但接下来的情节我在阅读的时候吓了一跳,35军军长郭景云居然说了句:“那就请傅老总回北平后下个命令我再走。”因为我已经知道了35军后来被消灭的结局,很奇怪为什么郭景云这时候一副不着急不着慌的样子。要说郭景云这个态度也不能完全说是“轻敌大意”,因为35军有自己的“法宝”:400多辆汽车。35军的汽车也算傅作义的一大“创举”,傅作义拨出一个汽车团专门为35军服务(也就是说这400多辆汽车其实不是35军的),有汽车坐的35军也就“机械化”了。虽然这个“机械化”有点土,但很管用,几个轮子一转,比两条腿快多了。有速度上的优势,郭景云感觉没什么可担忧的。

      傅作义回北平后下了命令,35军就准备撤退了。事后看来,郭景云这个军长实在有点问题,从刚开始准备撤退就出问题了……

      土鳖扛铁牛

      • 家园 四野不入关,主动权在傅手中

        四野入关,主动权就变了。

      • 家园 关于东野先遣兵团,一直有点不解

        辽沈中打下锦州之后,毛泽东即电询林彪有没有派遣部分兵力先行入关可能。林罗刘磋商后回复打算以两个纵队和炮纵一部组织先遣兵团入关,这时候距离打下密云“打草惊蛇”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对于东野已经有兵力先行入关国军就一点都没有察觉吗?实在有点难以置信。

        • 家园 我想有几个问题

          一个是11月8日先遣兵团由冷口入关,11月14日到达了蓟县、玉田地区。属于隐蔽待机。选择入关的位置就是为了保密,后来的东野主力出动是在11月下旬,也做到了保密。大概和这一地区地区缺乏有效的情报网有关,而且对这一地区的空中侦察也是欠缺的。这一地区本身就是对方的思想盲点。

          另一个热辽战场往往是难以区分的,11纵队本身就是这一地区的部队,由若干辽热地区的野战部队的出现也不会引起对方的警觉。

          这种兵团级的战前隐蔽和集结是解放军的拿手好戏之一。别说是在国内,由若干根据地加以掩护的条件,就是朝鲜不也做到了么。

          最后,我觉得傅作义之所以觉得紧张主要是和平张线上的作战有关,和华北部队进行纠缠,他觉得问题不太大,先遣兵团突然加入战场,他的嫡系有被一口吃掉的危险,至于东野主力入关,那是显而易见的。

        • 家园 这个事实上是做到了

          一个是因为国民党那边过低估计了东北共军的南下速度,这个不能说是国军无能,因为东北全部丢失后国民党在东北的情报机构基本瘫痪,能够传来的信息都是经过中共加工过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共的能力高超,一方面制造烟雾让国军以为东野高级将领还在东北,另外一方面就是采用夜间行军,白天隐蔽的办法来隐藏行踪,如果不是因为先遣部队攻击密云的行动暴露的话,傅部最多认为是东野的部分部队罢了,但是密云攻击战中使用了东野的炮兵,这下东野主力南下的事实就再无法隐蔽了。这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把戏东野之前在南下攻击锦州的时候也采用过,几十万主力部队南下到锦州附近国民党一直到义县被攻击才发觉共军意图。

          • 家园 密云还是丰台?

            可惜了程子华的大好前程~

            • 家园 密云。

              丰台在南边。东野要是打到丰台傅作义才发觉,就凭这情报工作,也该直接缴枪了。

              • 家园 终于出来了!!!!!!!!!Yla!!!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 家园 确实是行进中攻击密云后,傅慌了~

                话说回来程子华确实有些太着急了,差点毁了一盘棋,或是说会影响后续发展的节奏。

      • 家园 Sofa

    • 家园 【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二)

      上次说到傅作义在复兴门遇见了“共军”,是哪部分“共军”?估计很多军迷都听说过东北野战军四纵(41军)当时进驻北平的故事,但傅作义在复兴门遇见的偏偏不是41军,而是华北军区的人(当时北平城内东野、华北军区都有部队)。如果傅作义在复兴门遇见的是41军的人,估计会好点,因为东北野战军与傅作义也没什么大仇,可偏偏“冤家路窄”,当时把守复兴门正是傅作义的“仇人”。

      本来华北军区在决定把守复兴门的人的时候,特意进行了挑选,普通战士没资格,都是排以上干部。问题是,排级干部也不一定都象《冰山上的来客》中杨排长那么有政策水平,估计当时检查傅作义证件的那几位干部心里一定在想“你傅作义终于落我们手里了……”这几位与傅作义有什么仇?原来他们所在的部队1946年守卫张家口,当时被傅作义所部攻克了张家口,打了败仗本来心里就不痛快,可傅作义偏偏还派飞机在他们头上撒传单,挖苦这些“共军”当年也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走下来的老部队,怎么这么不经打。这些老兵当初就把傅作义骂了个够,现在见到本人了,虽然不敢动手打人,但嘴里面就开始不干不净了……要说他们对傅作义说了些什么,我还真不知道,但听说邓宝珊在复兴门也被检查过证件,守复兴门的干部问邓宝珊“还反动不?”,邓宝珊连说“不反动了,不反动了”才让过去。

      傅作义要是就碰见一次这样的事,可能还没什么,问题是那阵子傅作义几乎天天要经过复兴门,心里那个感受可想而知……这事被傅冬菊反映上去了,中共中央知道后,周恩来亲自把把守复兴门所在旅(相当于师)的旅长叫去了,问是不是有这事,这位旅长说具体事情不清楚,不过估计实际情况差不多,排级干部的政策水平不一定怎么样……周恩来把旅长训了一通,旅长回去赶快解决问题去了……

      顺便说一下,那位旅长后来又被中央领导亲口“教训”了一次。原来,后来开政协会议,他被安排参与政协会议的保卫工作,时间长了,他居然发起了牢骚:“参加政协会议的居然有大革命时期的叛徒!现在居然成了民主人士!让我给这种人站岗放哨……”这次毛泽东、周恩来把他又叫去了,毛泽东张口就问“XXX同志,你是黄埔几期毕业的呀?”这位旅长愣了一下,忙说:“我不是黄埔的,是抗大毕业的……”毛泽东又说:“我原来以为只有上过黄埔的洋包子才会骄傲自满,原来抗大毕业的土包子也会骄傲自满呀……”亲耳聆听毛泽东、周恩来两位领袖给上党课,估计这位旅长也是终身难忘,据说多年后他回忆说:“那时候年轻呀,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傅作义在复兴门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是“共军”基层人员惹的祸,设身处地想一想,傅作义心里肯定有想法(虽然后来有关人员道歉了)。通过一些类似的事,中共方面也开始注意傅作义的心理活动(傅冬菊在其中的沟通作用不可忽视)。东北野战军的副政委陶铸刚进城的时候也拜访了一次傅作义,陶铸自己没感觉有什么不友好的举止,傅作义却有点不满意,感觉陶铸作为一个军人,怎么一点也不军容严整?(我估计顶多也就是翘二郎腿之类的举止吧)莫非看不起我?傅冬菊也把傅作义的看法也反映上去了,此后,解放军方面再有会见傅作义的人,一个比一个军容严整。

      那个阶段傅作义心里道理怎么想的,外人肯定没办法知道,但我估计,傅作义脑袋里一定经常放电影回想平津战役时的情景,一次又一次地想:这仗我是怎么打的呀……

        • -- 系统屏蔽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