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隆重推荐:北京评书《金枪传》 -- flyingcatgm

共:💬4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隆重推荐:北京评书《金枪传》

    〖头本 金殿争印〗

    词曰:

    唐灭五朝更替,黎庶苦海沉浮,朝梁暮晋总茹荼,石晋儿皇卖土; 胡虏交驰掠掳,英雄应世而出,金枪且把契丹服,四海重施雨露。

    一曲《西江月》,道出来咱这部《北宋倒马关扫北金枪传》 的话头。

    唐朝灭亡以后,天下又历梁、唐、晋、汉、周五朝,在五十二个年头儿里有这五朝八姓十三君交接更替,其间有父子争权、君臣相弑,背纲常、弃礼义也都不足为怪;又有二十八镇的诸侯吞疆霸土,逐鹿纷争,是兵盗蜂起,狼烟不息!黎民百姓饱受倒悬之苦。梁晋二王一打就是二十多年,两藩的军士攻杀往来,轮着番儿地抢啊,老百姓只得离乡背井、顾命逃散。有那个机灵些儿的人家儿在自家门口悬上一块木牌儿,正面写着一个“梁”字,反面就写着个“晋”字。若要是梁王的军队得胜而来,就把写着梁字的这面儿冲外,梁兵来到一看,“嚯!这个是咱梁王子民哪,弟兄们暂且放过。”若是晚间晋王的将士又打回来,得嘞!还得把那牌子给翻转回来,让“晋”字朝外。这个典故有个话儿说,就叫做“朝属梁、暮属晋”,真正是民不聊生。

    正当这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之际,塞北的潢水之阴——在潢水河的北岸兴起了一部番胡种裔名唤“契丹”,这契丹人哪都是自幼在马背上翻滚跌爬,牧放游猎为业,生来骁勇剽悍。契丹的大狼主早已垂涎南朝的河山锦绣,妄图迁离塞北、霸牧中原!唐王驾前镇守边关的驸马石敬塘,是个乱世的枭雄,他和契丹大狼主私底下结为父子之盟,借兵篡唐,夺了晚唐李姓的江山,改国号为“晋”。为了报答契丹狼主借兵之谊,石敬塘就把燕云十六州都献给了北国。这十六座军州正是北面长城的边防重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旦被北国所占,南朝的门户大开,契丹铁骑正好长驱直进。这一段在史书上就称作“儿皇卖土”,石敬塘割土求荣留下千载骂名。

    后来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背信弃义领大军直突中原,强占了石晋朝的东京汴梁城。这位大狼主也想效仿南朝的皇帝登基坐殿,改国号为“辽”,广招晋朝的汉人降官,帮着他代理河山,自以为从此可以永为中国之主。怎奈这北国的军兵早习于抢掠人畜以充资饷,又是残暴无度,直至洛汴之间是赤地百里——人都杀绝跑光啦,耕地也都丢了荒了。又以牧马为名,屠城相州,杀男掳女,殒命十万!激起了天下义愤。坐镇山西太原府晋阳城的北平王刘高刘知远号召天下英雄起兵抗辽,河东的义士云集响应。辽主耶律德光这才倾举国重兵来扫荡河东,将晋阳城重重围困如铁桶一般,要困死北平王和这些八方聚义的将士英豪。就在此时,河西麟州府出了一位英雄了得的人物,此人单枪匹马收服了山后一十六路的绿林统领,扯旗举兵,到晋阳城下独斗辽王,来为群雄解围。

    此人姓杨名衮,表字弘信,乃是晚唐的守节名臣、魏州总管银枪大帅杨世厚 的独子,自幼抱负远大,曾投师在金枪老祖夏鲁奇 的门下学到了夏家枪法的真传。为了给同门师兄白马银枪高思继报仇,曾代师出山,力闯宝鸡山人头峪枪挑横勇无敌铁枪王王彦章,一举成名。苦无明主扶保,杨衮在老家麟州府杨家堡隐居,遍仿名师,潜心钻研枪法,融古传六种名枪 之精要自创了一套“六合梅花三十六枪”,是为闻名后世的“杨家枪法”。只因北国军兵恶行多端,年近五旬的杨衮方才二次出山,凭着一杆金轮火尖枪,尽服山后一十六家山寨的绿林好汉,在山后池州 府火焰山绝顶之上依火塘口立寨,自号“火山王”,群雄奉为酋首。火山军到了晋阳城下,杨衮施展杨家枪法连挑北国一十七员上将,连环计火烧辽王,最后耶律德光败走滦城,气死在大营。从此,有杨衮的一杆金枪坐镇山后,契丹人再也没敢进犯中原。可惜杨衮胸怀一统山河的壮志,却未遇明主。后来刘知远做了皇帝,开创后汉基业,赍诏召其进京封王,杨衮傲然不受,仍在火塘寨拥兵自立。

    再到后来周灭汉、宋代周,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坐了天下,这可是个有道名君、治平之主。老本书里都说这个赵匡胤本是上界的赤须火龙降世——真命天子嘛,他的父亲原是晚唐庄宗皇帝驾前的一员爱将名叫赵弘殷,兵荒马乱之时,赵匡胤就降生在洛阳的夹马军营。就说啊当时是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赵弘殷就给他起了个乳名叫“香孩儿”,从小大家都说这个孩子长大了必能有出人的作为。至后汉刘知远立朝,赵弘殷做了殿前都指挥,此时匡胤已然长成,生得是面如重枣,容躯雄伟,器度非凡。再加上他武艺精通,膂力过人,又是生来的豪侠性情,每日在汴梁城中,生非闯事、抱打不平。华山的隐士陈抟就派自己的徒弟苗训苗光义出山,假借给他算卦的机会,说你赵匡胤有真命天子之相,劝他收去公子哥的习气,去走闯天下,建功立业。赵匡胤是个明白人,听从了劝诫,真就凭着一条杆棒走关西、闯江湖结交了无数的英雄好汉。后汉二帝怀王昏庸无道,即位以后滥杀功臣,逼得郭威起兵反汉。赵匡胤到军前投身报效,建立功勋卓著,做了帐前的大将,辅佐郭威灭汉兴周。

    后来赵匡胤挂帅下河东平灭北汉,和火山王杨衮在疆场对阵,老王杨衮看出他有承命归统之主的气魄,在战场上用铜锤换下了太祖爷的玉带,订下盟约,约定日后杨门子孙世代扶保赵氏的江山。最后赵太祖三下河东以老山王的铜锤为凭招收了杨衮第三子杨继业归宋,杨继业领军挂帅,凭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宝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军中尊号为“金刀令公杨无敌”。令公领兵直攻到辽国的都城幽州,逼得辽主天庆梁王耶律尚纳降称臣,从此宋辽两国便以白沟为界、拒马分疆,暂止兵戈。

    金刀令公杨继业因功授爵为世袭火山王,一门妻子官封五侯,赐第金水河畔清风无佞府,府门头造一座八宝重檐滴水天波楼,楼上供奉着当年太祖爷的玉带和御批金书铁券,记载着杨门子弟的开国九功,可免杨氏子孙的九死之罪;又在府门外大街上设石碑玉坊,着令满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须是下马而过。从此,天波杨府在东京汴梁城是名重誉满,咱这部《金枪传》也便由此开书。此正是: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

    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庙号太祖,驾坐龙庭一十七载,收取河东、三下南唐、两伐幽燕,博得四海宁靖、天下承平。开宝九年[976]十月,太祖爷病重驾崩,位传二弟匡义 ,庙号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是为二帝雍熙王。

    雍熙二年[985],二帝赵匡义登基即位已满九阳之数,四方安宁无事,早已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朝廷武备日渐废弛。这一日正是腊月二十二,小年儿将至,二帝早朝升在大庆朝元殿,文武百官朝会,又有西夏、高丽等国的使臣上殿礼贺,送来珍奇异宝无数,二帝见了龙颜大悦。可惟独没见着契丹国使,雍熙帝正跟这儿纳闷呢,兵部急呈三关的告急本章:说探马刺得,腊月头几日里,北辽大梁天庆王耶律尚与承天王后萧绰率番汉众臣齐着戎装,五更三点坐朝点兵,鼓乐宴饮,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礼仪完毕,举国武士皆随狼主饮马琉璃河,萧后为她的大闺女铜镜公主耶律琼英招选驸马。有燕山王之子韩昌韩延寿日搏十熊、箭贯双鹿,围场夺魁,做了北国的大驸马,被拜为征南兵马大元帅。单等聚齐了三川六国的勇士精兵就要兵发三关口!三关总镇贺令图上本奏请朝中早谋兵备,一旦战事打开好从容防范。

    这个时候大宋朝开国已然是二十六载,九王八侯十三公等开国名将仅余半数,只有呼[延赞] 、杨[业]、高[怀德] 、曹[彬] 四位老王尚在朝中,虽雄心不减,却难免年迈体衰;当年名扬四海的那些位少年王侯也多远镇边疆,朝中眼下只有高琼和郑印两位。雍熙帝闻听战报,“可恨北国胡儿不守盟约,又来犯我国门,扰某子民,咱天朝自当演兵选将以备边防。但不知哪位卿家愿殿前请缨,担此扫北戍边之责?”群臣听皇上叩问……一时默然,无人答言。这种要紧事大家伙心里头都能琢磨明白:如今朝中众家将领是能征惯战、斩将夺旗的武夫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少,本来只有两个人让人大家膺服的:头一位是老帅太原王曹彬,他最早辅佐太祖爷打江山,虎帐为帅凡三十余年,征南唐、扫北汉、战东齐、灭西蜀,博得开国炎宋第一功;二一位就是山王金刀令公杨继业。现如今,曹老王爷已年逾七十,难耐鞍马劳顿,早已不胜疆场拼杀,故曹王没有出班讨旨的意思。杨老令公今年是五十九,可称的上是宝刀未老,但也是心存谦让,无意出头。其余大将又都在等着曹、杨二王讨旨,所以皇上问完了一时之间竟无人回复圣意。雍熙皇帝问完了等了半晌见无人答言,刚要发作,端坐龙书案旁的皇侄贤主八王站起身形,躬身对皇上说道:“叔皇万岁,侄臣以为山王杨老令公声震北域,当年雁门关一捷,番贼闻‘杨无敌’之名丧胆;望红令字军旗溃逃,前朝汾阳王郭令公花甲高龄走马卸甲尚能退敌,侄臣信有本朝杨令公挂此帅印,定能得旗开得胜、再定北番。”群臣闻言都纷纷点头称是。

    这位皇侄八王爷乃是太祖皇帝的次子,一个人身上就挂着八个王子的爵位在南清露华宫监国摄政。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降大雪,太祖皇帝赵匡胤重病卧床在万岁殿,自觉天年将尽,传召二弟晋王赵匡义携太子德昭进见。谁知道赵匡义早与总管太监谋通,未宣太子,自己一个人进入太祖寝殿商议传位之事。太祖要二弟辅助太子登基,随后屏退左右,众人但见室内烛影之下晋王作逊避之态,最后太祖用金鸡斧击地,大吼一声:“汝好为之!”声绝驾崩,这就是野史上盛传的“烛影摇红”疑案。第二天早朝由丞相赵普、太师潘洪开诏,假借太后遗命“金匮之盟” ,说赵家江山应代代位传同宗年长之人,以防“主少国忧”,说太祖皇帝遵太后的遗命传位给了晋王。大典之日百官朝贺,太子赵德昭身穿孝服上殿质问赵匡义,赵匡义命镇殿将军捉拿,德昭气急之下当殿触柱而亡。惹得贺皇后带着次子德芳上朝骂殿,逼太宗让位。赵匡义不敢强硬,要是贺皇后有个好歹,群臣不服——自己的江山就坐不稳了。只得好言赔罪,愿尊贺后为养老宫皇太后,加皇侄德芳为一勤、二良、三忠、四正、五德、六靖、七孝、八贤这八个一字王爵,御赐八只镶金白玉锁,御封宝诰“五金不加”,也就是没有人能杀得了他。专为小八王在紫禁城的对面京城的南城建起一座南清宫监国府院,露华宫殿顶鎏金与大庆朝元殿齐高,平日上朝设座于龙书案旁与皇叔同起同坐,叫做叔侄俩共享天下;再赐给八王一把监国凹面金装锏,可以上打昏君无道、下打奸佞误国,监国摄政。二帝这一封王——可了不得了,封出个“两君临朝”来!大宋朝的书从此就一直是两君临朝,一家是在大庆朝元殿,一家在南清露华宫,历代有一帝就有一个八王辅佐。炎宋十八代帝君、三百二十年的基业,正好各占一半,日后康王赵构开创的南宋基业,就一直都是八王的后人坐江山,后话带过不提。好在这个小德芳自幼是聪颖明慧,为人敦厚,品格端正、谦和善良;明辨是非忠奸,亲君子、远小人,朝野上下都交口称赞,后来就借其最后一个王爵尊号都叫他做八贤王。今天八王举荐令公挂帅,是深符众意,但皇上听见了却稍有迟疑之态。为什么呢?皆因为当初太祖驾崩、二帝即位之时,太子德昭戴孝骂殿被逼自尽。令公杨继业看出来新君不是仁义之主,不由得想起了父亲老王杨衮临终前的告诫:说咱杨家莫在朝中久伴君王,只要天下太平、万民乐业,我杨家自当归隐山后火塘寨乐守田园。所以大典之日群臣都来朝贺,惟独令公没来拜贺,反倒披麻戴孝上殿来奉还太祖爷的玉带。说我杨家守锤带之盟保太祖爷打下了宋室江山,而今太祖皇帝驾崩,天下太平,我杨门子弟无用于朝,恳赐田园,还归山后。结果令公一上殿辞朝,原来归宋的河东众将八正阳侯和十三位令公全都出班告老,太宗龙颜大怒,当殿要斩杨继业。还是群臣保本求情,这才把杨家和河东令公贬为庶民,赐田园百亩准其还乡养老。等到德芳受封为八王,方才又亲自前往山西池州搬请令公满门还朝,并许诺保杨家不遭昏君和奸臣的陷害。正因为令公和皇上有过这么一段过节,所以明知令公有帅才,二帝仍然不肯将兵权相授,毕竟心有疑忌。但是皇侄既已举荐,也不能不与理会:“啊,既是皇侄举荐,杨老令公您可愿挂帅扫北啊?”令公一听圣上问到自己了,不敢怠慢,移虎步出班。雍熙帝君注目观瞧,但见:

    金銮殿上一位老王爷走出班列,平顶身高八尺有余,肩宽背厚,体态威严;头戴三扇镶金王帽,身披大红色蟒袍,上绣高山峻岭、海水江崖,裹定了大宋河山;腰横玉带,足蹬厚底官靴;老将军面如古月,宽天庭、重地阁,两道苍眉直插入鬓,一双虎目皂白分明,四字阔口,鼻准端正,颏下是三缕白髯,垂洒在胸前。

    • 家园 这是北京付老师二十年辛苦搜集的结果,

      与现在常见版本比较,高下立现

    • 家园 2

      雍熙帝看在眼里,心里头暗自佩服,别看老将军年近花甲,看着有如此精神,威风不减当年!令公的本意是想要挂帅,一听边关有告急表章他的心里就一动,我杨家子弟哪能老在这东京城坐享荣华呢?先祖爷在魏州,当年就是北御番王的名将,“银枪大帅”谁人不知?先父和太祖爷战场之上锤换带,曾有一言说有朝一日国家有难,我杨门子孙自当万死不辞!力保万里江山千年稳固!想到这儿令公就要躬身讨旨——嘶?又见皇上迟疑。噢,想起来二帝和自己因为太子德昭存有旧隙,这君王与大将如若相互猜疑的话,就犯了兵家的大忌,出师必败!如今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又何必让八王和皇上为难呢?想到此处,令公出班本是要躬身推辞,可还没开口呢,又有一人晃身形抢出班来:“哎呀万岁!老臣见驾呀。”皇上一看,吓!这一位朝臣的身砣儿着实不小:

      见此人身高足七尺有余,头如麦斗,上窄下宽,肩宽背厚,腰大十围;头上戴着乌翅相雕,身披海蓝色的蟒服;面白如敷粉,窄脑门宽下颌,一双卷云蓝扫帚眉,两只三角眼,白眼球多,黑眼球少,小眼珠子在里面撒欢地转、左眼睛底下还有一颗黑痔;狮子鼻、血盆口,颏下是连鬓络腮的红胡须。看上去,是凶狠中又透着奸诈。

      谁啊?这位就是掌朝检校太师、西宫国丈潘洪潘仁美。潘洪乃河北大名府人氏,家里头是世代商贾的出身。汉王刘知远起兵之初,潘家捐助了巨资军饷,就在汉军中给谋了个偏将之职。郭威立周反汉,潘仁美曾帮着赵匡胤倒反汴梁城,立下军功。后来在军中南征北战,也算得上是一员虎将。宋朝开国以后,潘仁美官拜代国公,位列九王八侯十三公之内。再后来潘仁美将女儿潘玉蓉嫁与晋王赵匡义,二帝登基以后就加封他为检校太师,执掌朝纲。所以这个潘仁美乃是雍熙帝的信臣。

      潘仁美今日抢身出班,为什么呢?并没安的好心。他那儿正自个儿盘算要借机独揽兵权、谋篡皇位的阴谋!老贼想:石敬塘靠什么做的皇帝?靠兵权在握!他就是从边关联合北国再打回京城,灭了唐朝的江山;郭威、赵匡胤全玩的是这手,什么黄袍加身,全是早有谋划。老主赵匡胤就是怕再有人跟他玩这手,当年在功臣阁大宴群臣,杯酒释兵权,让能打仗的人手里没兵,带兵的人不会打仗。他怕什么?就是怕有大将再来个陈桥兵变。唉,想我潘仁美到今天这一步,富贵荣华已经算是到了头儿了,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能图什么?就差在这金銮殿飞龙椅上也坐上一坐!今天北国又要进犯边庭,正是个好机会,我何妨不效仿一下前辈的古人,率领人马到了边关与北国大军兵合一处,再杀回东京——何愁这大宋江山就不能是我潘家的?想到这老贼潘洪本想讨旨挂帅,但是八王已经举荐了令公,自己明知道争是争不过杨继业的,于是开口假意保举:“万岁!依老臣之见,也认为杨令公挂帅再合适不过了!有令公挂帅,老臣请皇命愿在令公麾下做押粮运草的值事官,望请圣上恩准……”其实老贼心里跟明镜似的,皇上可不会让我去押粮运草去。二帝一听,什么?您老要去当押粮官,那是什么差事?奔波劳顿就不说了,粮草跟不上或是出了岔子,打了败仗要吃重罪!我的老丈人啊,您今儿个怎么糊涂了?所以皇上恩恩啊啊的半天没吭声。令公在旁一听就明白了,太师这是要自个儿挂帅,又不好意思直说,就自荐个押粮官,嗨,我正好做个顺水人情,上前冲皇上施礼:“万岁,既是潘太师有报国雄心,微臣倒认为此扫北元帅应由太师担当。”杨继业这个人毕生宽厚待人,明鉴是非、擅体大局,但从不计较小节,凡沾利禄功名一概不愿与人争执,总是退让为先。但有一节令公没琢磨透,潘仁美虽说也会打仗,但毕竟不能和九王八侯相比,更不能跟自己比。这要是到战场上,三军司命指挥稍有差池,做大将的也一样要身受其害。所以老话讲“当仁不让”,什么事都谦虚退让可就不是美德了。日后令公果然被潘洪狭私报复,也算是事起今日,这是后话带过不提。

      皇上一听当然高兴了,心说令公这是为我解围啊:“啊,既是山王举荐潘卿家,太师你是否愿意挂帅出征、为国效力啊?”那能不愿意吗?潘仁美也不客气:“啊,这个,既然是山王千岁相让,老臣怎敢推脱?微臣愿请缨挂帅练兵,防御北国的进犯。”雍熙王说:“好吧!传朕旨意,加封潘太师为天下都招讨、扫北兵马大元帅,执掌烈火印信,着兵部速点怀庆府二十万禁军,即日进京,开始操练备战。”有黄门侍郎把圣旨书写完毕,由皇上和八王过目,加盖玉玺和八王的印信,老贼跪倒在丹墀之前由殿头官把圣旨递到他手里。拿着这个老贼就可以到兵部去办手续点兵要将、领取军需军饷了。

      元戎既定,皇上还得钦选一名武将做先锋官。这回皇上拿眼睛看杨继业,雍熙王心说虽然兵权不能握在你的手中,但打仗还得靠你们杨家,杨家的子弟兵可厉害。皇上的意思是令公啊,要不你挑出个公子来做先锋官吧?皇上这话憋了半天没好讲出口。老贼那边又算计开了,我得了帅印,但这兵权实际上只得了一半。为什么呢,先锋官那还掌握着军机大权呢,先锋营指挥的都是精兵锐士,不可小窥啊。不行,我还得把先锋印给抢过来,不然以后不好办事。于是老贼不等皇上说话,就抢先奏本:“启奏万岁,如今尚且缺少一名能征惯战的勇将来做先锋官。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臣在此就举贤不避亲了。臣的三子潘豹,自幼随我在军营长大,十岁头上我把他送上深山,找高人学艺,练就了一身的本领。眼下官封镇殿将军之职,臣就保举臣子潘豹来掌这个先锋印。”雍熙帝听了很高兴,这是我小舅子啊,他要是有真本事我的江山还用的着别人吗?“恩,三国舅的武艺朕多年前就已经有所见识,按他的能耐早应该升迁,可惜寸功未立。今日正好有辽国前来进犯边关,就让国舅做先锋前去显露一下本领,为国家建立功勋,也算是人尽其才啊。”说着话皇上又要颁旨,群臣可就不干了,下面是议论纷纷、交头接耳:“哎,我说张大人,今天太师这是怎么了?往常不这样啊,哪有便宜往哪钻,哪有活干躲着哪,今儿怎么上赶着往刀头上撞啊?”“恩,李大人,老家伙没准打的什么主意,没油水的事他可不干。”“是啊?我说捞什么油水也不能往战场上送儿子啊,他就能有把握肯定能打胜仗?”

      自有忠臣良将挺身而出,铁鞭靠山王呼延赞一点不客气,出班嚷嚷上了:“哎!万岁,就这么吧嗒两句就说是一身武艺啊?在哪呢?我们也没看着啊?选派先锋官可关系到国家的军机大事,焉能如儿戏一般?三国舅潘豹从未上过阵,两军对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靠两下花拳绣腿可不行。”呼王一开口,好些个人也在下面起哄。雍熙帝一听呼王说的很对,潘豹究竟有多大能为,能不能上阵?大家都不知道。当年自己也只是在琼林宴上看他表演了一通,后来是一时缺少亲信助威就封他兄弟四个人为镇殿将军,那只是个站脚助威的虚职,毕竟没上过战场。让他做了先锋,一旦有个闪失,娘娘也不能甘休。皇上说:“这样吧,众位爱卿,既然三国舅就在殿前,且先宣他上殿,朕要在殿前御考,不知各位卿家意下如何?”老贼心里话呼延赞虽然多嘴,但他这说道也还真是那么回事,合乎事理。也罢!正好在百官面前显显我儿潘豹的武艺!恩……所以太师潘洪没再多说什么,低头应诺。杨老令公和呼延赞退回班列,也表示允可。殿头官赶忙宣诏,镇殿将军潘豹才能离开职守,跪倒金阶之上。雍熙帝叫他平身站到近前——大家仔细观瞧,做得了镇殿将军,身材必定魁梧:

      见潘豹平顶身高超过九尺,身材剽悍、精干,生就一副豹头熊颈、虎背狼腰;紫黑色的脸庞,浓眉细目,鹰鼻阔口,大耳有轮,颏下微有卷髯。头上戴一顶凤翅缨尖紫金盔,身穿一领盘蛟绣凤猩猩血色的大红袍,外罩五色护体黄金甲,腰束八宝玲珑勒甲狮蛮带,内衬紫色的箭衣,大红缎子的兜裆滚裤,足蹬五彩战靴。看摸样是一员勇将。

      皇上就问了:“潘将军,只因北国要兴兵犯我疆界,你父在殿前保举你做前部正印先锋官,群臣不服,朕才要殿前御考。不知爱卿可有此胆量应试啊?”老贼潘洪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名叫潘龙,次子潘虎,潘豹是老三,老疙瘩叫潘强。潘龙、潘虎都是在老家大名府由正室所生,等接到东京来的时候,孩子已经成人了,文不成、武不就,没什么出息,所以潘洪很不待见。这个小三儿潘豹是老贼头下南唐时候在军阵前由妾室所生,自幼跟着他在战场上跌爬滚打长大的,从小就喜欢练武,深得潘洪的宠爱。这潘豹也很有出息,聪明伶俐,老贼潘洪花了重金聘请高手教师,教他拳脚枪棒,后来还专门上山学艺,直学得是马上步下、明里暗里、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当年太祖爷驾崩,雍熙帝登基之日,身边缺少贴心的战将辅佐,潘洪就钻个空子,把自己这四个儿子都保举了功名,做了镇殿将军。大典晚宴设在皇家御园琼林苑,众家武官各献绝技,潘豹在老贼的举荐下当众使了一趟戟法,争标试射拔了头筹,雍熙帝一时开怀又加封了个近卫军都指挥使。别看平时只是站殿角示威的虚职,不在班值的时候潘豹也常到禁军校场练兵,勤学苦练,和禁军将领经常的交手过招,普通的将官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今天上到殿前潘豹一点也不怯场,他心里有底。听皇上这么问,潘豹沉着应答:“启奏万岁,臣子学艺十数载,为了练好这身本事,可以说是‘闻鸡起舞平常事;披星戴月夜夜勤。’所为何来?常言说的好:‘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为臣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给咱大宋朝阵前建功、刀枪底下博名。今天正是我要出头的机会,臣子岂敢胆怯。”雍熙王一听,这话回答的挺漂亮,“好!既然如此,咱们今天就在朝元殿上御考先锋官。潘将军,你来看,咱大宋朝的开国名将都在殿前,今日就由呼、杨、高、郑、曹这监国五王来做你的主考官。他们认可,你就是扫北的先锋,他们摇头,你就得回家等候军前调用,什么时候阵前立功,什么时候再取功名。”潘豹点头称是,恭身给五王行礼,请考官出题。

      五王之中属太原王曹彬年纪最大,大家都推请他来出头一道题,曹王就问潘豹了:“三国舅,你可知晓先锋之五才?”“回千岁,先锋五才为勇、智、仁、信、忠。”“不错,先锋五才勇者为首,何谓勇者?”潘豹想了想:“勇者,有胆有力是也。”“好,做先锋的必得为一员勇将,当进则进,有胆有识还要有勇力决胜。本王问你,你自己可清楚自己的膂力究竟有多大?”“哎呀千岁,在下在山上学艺之时,每日都要举巨石练力,但从来都没有约过,自己到底能举多重的分量,您就出题吧。”“那好”,曹王用手一指殿门口陈列的九鼎,“你来看:这九只铜鼎暗合着九州一统之意,大小分量都不一样,你得把鼎举过头顶,那上边都标记着有分量,你能举起哪一只来,就知道你有多大的力气。”潘豹说一声遵命,脱去盔铠甲胄,大踏步走到九鼎台前,早有金瓜武士侍立一旁。潘豹一指那只最大的就问:“这只鼎有多重?”武士一看是最重的,“回国舅爷,这一只重有千钧。”古代的时候一钧就是三十斤,那千钧可就是上万斤,根本不可能造出这么重的鼎。大概是封建帝王为了显示威仪,诈称千钧之数。潘豹来到千钧鼎前,搬下鼎盖儿,左手握住鼎足、右手一掰鼎口,起!一较劲还真起来了。潘豹举过头顶以后还不算完,他还得显摆显摆,举着巨鼎绕着九鼎台转了一圈,才又将千钧鼎放回了原处。

      • 2
        家园 3

        雍熙帝一看这阵势就高兴了,能力举千钧鼎,敢情我小舅子是个奇才啊,一击龙书案“好!”皇上一叫好,有那些个善于溜须拍马的文武百官也跟着一起叫好起哄“好啊!三国舅真乃神力也!”潘豹回到大殿,老令公杨继业仔细端详,潘豹脸不红、气不喘,而且是面带微笑,就是脚底下稍有点发飘,外行根本看不出来。令公瞧在眼里,恩……是日夜苦练之功,这个年轻人很有毅力,可惜下盘不稳,不会用贯注之力,上到战场之上连日的厮杀恐怕就坚持不住了。曹王笑了笑,退步回班。

        二一位上来的乃是东平王高怀德,高怀德对潘豹说:“三国舅,你确实有过人的膂力,然疆场之上,瞬息万变,单靠血气之勇的蛮力不能持久。因此上还要看你的武艺工夫,看你会不会用力。金殿之上不能使用兵器,你就使一趟拳脚让列位大人品评。”潘豹也不客气,倒退了几步,紧了紧大带,袖面高挽、抬抬胳膊踢踢腿,看看浑身紧缠利索没有绷挂了,啪!一个小跨虎,拉个架势,走行门、迈过步,什么犀牛望月、仙人指路、排山倒海、二郎担山……一招一式、套路分明。雍熙帝也是一位马上皇帝,年轻的时候也做过阵前的将军,一看潘豹这一招一式,心里头更塌实了,行了,有这么个小舅子何愁江山不保啊?潘豹用了一柱香的工夫把拳打完,抱拳定式,仍然是面不红、气不喘。高王看看:“好,三国舅拳脚工夫也是了得,本王考较完毕。”高王是转身回班,给令公使了个眼色,那意思是:行了,这个小子能上阵,别再难为他了。令公和高王战场上搭档多年了,是过命的交情,俩人只看眼神就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换上来令公就对潘豹说:“三国舅膂力、武艺都是将中良才啊,老夫不再多考,只问问三国舅你平日里可读过什么兵书战策?”老令公这个题出的好,身为将门之后不可能不读兵书,只要你读过,答上来一两条这道题就算考过了。高、曹二王和令公都不想过分为难潘豹,一来潘豹也确实有惊人的本领;二来潘洪为人心胸狭窄,又受到皇上的重用,得罪潘家对战事不利。三位老王都打定主意,先让潘家出征,得胜了皆大欢喜,一旦败绩咱们再讨旨挂帅不迟。潘豹回答说:“启禀王驾千岁,末将自幼年随父亲征战南北,是在军营里长大的。懂事以后想念书没书念,军营里只有兵书战策可读,像什么《黄石三略》、《太公六韬》、《尉缭子》、《孙武子兵法十三篇》,末将在十五岁以前就已倒背如流。请问令公想要提问哪家兵法?”令公随意挑拣了几句兵法问了问,对潘豹的回答很满意,退步回班。潘洪听了乐坏了,我儿不只是先锋之才,简直是帅才啊,到了前敌,有些事他还可以帮我拿主意。

        下一位就该轮到铁鞭靠山王呼延赞了,呼延赞的心思与令公和高、曹二王可是大有不同。别看呼王相貌魁伟、平日里大大咧咧,出言直来直去,实际上他可是个有心眼的人。潘洪一出班讨旨争帅印,呼王就觉得不对头,呼王心说这老小子平时占便宜没够、吃亏了难受的主,今儿个怎么主动要活儿干?准没安好心!呼王是心明眼亮啊。还有一位就是二辈汝南王小王爷郑印,跟呼延赞的想法一样,也在琢磨绝不能够叫潘豹得了先锋。郑印是大宋朝开国功臣头辈汝南王郑恩郑子明和女中豪杰陶三春俩人的独苗,陈桥兵变之后不久,郑恩在桃花宫被太祖皇帝冤杀,以后就由小郑印袭领王爵。怎么回子事儿呢?咱们得重叙一下前面《南宋飞龙传》里的一段。

        太祖爷在走江湖的时候就与郭威的义子柴荣和卖油郎郑子明结为异姓弟兄,后来龙虎风云会众家英雄在澶州大聚义,尊柴荣为长兄、赵匡胤为次,以下依序为郑恩郑子明、张铎张光远、罗瑰罗彦威,二帝赵匡义是老六,老七史魁史彦升,老八石弘石守信,老疙瘩史衡史彦超。那时还是天下大乱,大哥柴荣要仰仗着众家兄弟卖命,就笑着说众兄弟保着大哥我柴荣打得天下,有朝一日我要是做了皇帝,这江山咱们兄弟们轮流执掌,兄死弟继。说者或许无心,听者却是有意。柴荣真的做了皇帝,驾崩以后没有传位给赵匡胤,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幼子。众将不满,就在陈桥发动兵变,给赵匡胤来了个黄袍加身,二哥您不想做皇帝也不成了!郑子明、张光远、罗彦威这些个弟兄就带着军队打进京城,对大嫂符皇后说:当年澶州结义之时大哥有言在先,皇位要兄死弟继,今大哥既故,为何食言?符后哪里还能有二话,连忙叫宰相范质等到崇元殿集齐文武百官,马上撰禅诏,将皇位禅让于赵匡胤。这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明面上是赵匡胤自己并不想篡位,底下的将官们不干哪!实际上都是他和几个亲信一手筹划的。

        赵匡胤登基以后,发誓子子孙孙不斩柴家的后人,但是不能留在身边,一律跟随幼主小梁王柴宗训发到云南南宁州,做了称霸一方的藩主。张光远、罗彦威、史彦升、石守信和郑子明一班弟兄还念着大嫂往日对待自己的好处,陪着送行给送出去一百多里地,符后就说了:“兄弟们哪,你们回去吧,但是分手之前嫂子还有句话说给你们。嫂子我们全家是已然离开了是非之地,这也算赵老二办了一件人事儿!但是你们几个可还在龙潭虎穴之中哪!这个赵匡胤他可不是个东西哇,没你们大哥他都死好几回啦!可他不念旧情,逼你们小侄儿退位。依着嫂子看,这个赵匡胤他是表面忠厚,实质上他就是红脸的曹操。要听嫂子我的,你们兄弟几个赶紧辞官,找他要块儿地,有多远走多远,自个儿找个好地方俩胳膊一抱——忍着吧,要不然啊,他早晚得把你们哥几个给拿喽!”大家都觉得嫂子说的是气话,没往心里去,三王爷郑恩还直说呢:“大嫂啊,您多虑了,二哥是个讲义气的,不能这么做。”

        谁想到没过多少日子,赵匡胤就在功臣阁设摆筵宴,请众家弟兄和开国的功臣来聚首,酒宴之上,他就说了:“哎呀,兄弟们哪,这几天我老睡不好觉。”有人傻乎乎地就问:“万岁,您因为什么睡不好觉哇?”“唉,我就担心哪,哪天有哪位也看着这个皇位眼馋,跟哥哥我反目为仇!咱们可都是一个头磕在地下的弟兄,如果要是谁跟哥哥我因为这个玩意成了仇敌,那哥哥我倒不如现在就把皇位禅让与他!啊?你们谁有这个兴趣啊?”谁敢说有兴趣啊?胆小的都跪倒谢罪:“哎哟万岁爷呀!您还信不过我们哥几个吗?绝对不会出这样的事的……”“哎呀,都起来起来,对你们哥哥我当然是放心啦,没你们哪有我赵元朗的今天!但是你们手底下都握有重兵啊,你们能保证将来底下没有人来给你们披上龙袍吗?到那个时候恐怕反不反我就不由着你们自己啦!哥哥我是替你们着想,你们呀不如都把兵权给交出来,手里头别管着那么多的兵,就做个太平王子,乐享天年,那有多好啊!”老八石守信最机灵,想起来大嫂的话,就跟赵匡胤说:“万岁,那您把西南长沙府那儿割给我点地儿,我到那儿去做一镇的藩王去,您也别让我管兵,也别叫我管政,我就过我的日子去!”“那好哇,我不单把长沙府给你,把我闺女也嫁给你儿子,咱们结个亲家,亲上加亲哪!”那个时候,长沙府就算是边疆了。就这么,石守信从威武王迁为长沙王。当时三王爷郑恩郑子明就火了!“好啊你赵匡胤,你真应了那句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啊!大嫂说你是曹操我还替你喊冤呢!现在看来你不冤枉哪!”也搭着酒喝的多了点,破口大骂。赵匡胤可不敢跟他翻脸,因为郑子明这个人是个真正的血性汉子,为人憨厚,刚直不阿,谁都喜爱他,太有人缘啦!结果闹得不欢而散。

        晚上王妃陶三春责怪三王,再怎么着你大哥他如今是皇上,你得尊重着点,哪能象以前那样你想说就说、想骂就骂哪?干脆你趁着没过夜呢赶紧进宫去陪个不是去吧!郑子明酒醒过来也后悔了,就直奔后宫找赵匡胤来了。赵匡胤正在桃花宫跟娘娘韩素梅这寻欢作乐呢,哥俩一见面,把话说明白就和好了,坐下来接茬喝酒。

        哥俩这儿喝着喝着,那边娘娘韩素梅耐不住了,想早点回后宫歇息,就在一旁劝皇上停宴。郑子明是早就瞧这个娘娘不顺眼了,韩素梅以前是河北大名府城里著名的歌妓,赵匡胤在大名府闲混日子的时候俩人是老相好,后来兵荒马乱的就失散了。赵匡胤和郑子明到百铃关投军之时,在街头博鱼,和韩素梅的干儿子禄哥遇见了,小两口这才重逢。赵匡胤登基之后,因为韩妃的身份低微,不能封在三宫,就在后宫另辟地起建了一座桃花宫,封为偏妃。韩素梅有个弟弟叫韩龙,原来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小混混,韩妃受封以后,他也沾光被封了个官儿。就在前不久,郑恩在大街上和这个小子遇见,见他目空一切,到处欺压百姓,就在当街前把小子给揍了一顿。韩龙这个气呀,找姐夫赵匡胤评理,赵匡胤乐了,三王爷我都不敢惹他,你还敢告他的状?你趁早一边凉快去吧!临了韩龙来一句,“哦,合着咱大宋朝是三王爷比皇上还大啊?”就这一句,把皇上给激着了。今天晚上,韩素梅不叫他们哥俩好好喝酒,郑恩又来火了!赶巧了韩龙也来了,郑恩又借着酒劲大骂韩素梅姐弟。赵匡胤这个脸色可就不好看了,心里有点恼三弟,叫手下卫士把郑恩给捆起来,不叫他撒酒疯。赵匡胤也喝多了,回后宫睡觉去了,想着等天亮以后再把三弟放了,煞煞他的卤莽脾气。没想到,韩龙对郑恩怀恨在心哪,趁着赵匡胤睡觉的工夫在旁边套他的话,套出个“杀”字来,就假传圣旨,把三王给冤杀在桃花宫。

        等到第二天天一亮,赵匡胤明白过来后悔已然晚了。这一出戏唱的过了,功臣们都寒透了心,军师苗训苗光义先辞了官爵,出家云游而去,眼看着一班生死弟兄就要散了。王妃陶三春可不干哪,杀到宫门前要为夫报仇。陶王妃可是女中豪杰,当年就连高怀德、高怀亮弟兄都叫陶三春给打的到处躲藏,满朝武官都不是她的对手。赵匡胤现在满不占理,又悔又怕,吓的躲在宫城里都不敢出来,最后是高怀德和张光远、罗彦威来给了事,叫二哥把身上的黄袍脱下来,让三嫂拿刀砍三下,这在古代年间就叫大逆不道啦!算是给三王爷报了仇。有一出戏叫《斩黄袍》,演的就是这段故事。赵匡胤加封弟妹女老阴侯太君之首,执掌监国铜锤,叫人把韩龙带上城楼给杀喽,把韩妃赐死。最后,把郑氏子孙嫡长世代封为世袭的汝南王。

        就这么着,郑印就成了大宋朝的宝贝疙瘩啦,少年时就位加九锡,谁都不敢得罪。他由打心底里看不上潘洪,所以眼珠子瞪着,铁拳头握着,等着呆会要收拾潘豹。呼王就站在他旁边,一看就明白了,郑王爷也不干,那就好办了!呼王对潘豹说:“哈哈,侄儿啊!为叔的就不出什么题目难为你了,什么攻杀战守啊、逗引埋伏啊为叔的也不懂。为叔的就知道上战场讲究真刀真枪,你得真上去跟人家玩命。我看这样吧,要让你跟我打吧,你爹该说了,呼延赞你怎么大人欺负小孩啊?你看郑王爷比你也大不了几岁,你就在这殿上和郑王爷过过招,也好让万岁爷看看你的真本领!”

        潘仁美在一边听见好没给气炸了肺,呼延赞!你就损吧,你这招儿可太坏了!没想到呼王话音刚落,那边郑印把王帽、蟒袍都给脱了,哇呀呀地要上来比武。不用潘仁美阻拦,皇上先急了,那汝南王郑印是什么人?一则,他十五岁闯营报号在寿州力杀四门,可说是横勇无敌;二则他是大宋朝的功臣之后,当年我兄王酒醉误斩了他的父亲,满朝上下追悔莫及,从此谁敢动他一根毫毛?连朕都要避忌三分,何况潘豹?他俩比武那只有潘豹挨打的份儿。皇上和郑恩是结义弟兄,论家长辈分是郑印的叔叔,所以对郑印也不客气:“恩!郑印啊,如今你已贵为王爵,乃千金之躯,岂能如此卤莽?还不速速退回将衣冠整齐!”郑印一听,没戏了,皇上不让我动手,得!老呼啊,你上!他冲呼王一摆手。呼延赞可没他那么二乎,我上?我上皇上也不能让我打他小舅子!呼王假装冲郑印说:“哎,我说小郑啊,到底你是皇上侄儿啊,万岁爷真向着你啊,怕你被打坏喽。” 郑印一听火就上来了:“什么?他能把我打坏了?姥姥!”皇上能听不明白吗?呼延赞是在讽刺自己呢,那也不能让他们在殿上动手啊,这几个人谁把谁打了都不行!可刚才话已经出口,哎呀,这可叫寡人如何是好?

        此正是:

        名以报效君前争,暗将锋镝袖底藏。

        要知各家忠良如何阻拦潘豹夺先锋印?且听下回《呼延赞下河东巧调七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