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载人航天技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 -- 梦里依稀

共:💬2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载人航天技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

    载人航天技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

    不锈钢安魂曲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国人,循循善诱地给大家分析为什么载人航天技术不过一个“好看不好用的花瓶秀”,而大陆在综合国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开始大洒金钱搞这样的“形象工程”,又是如何如何不智云云。。。。其实,如此分析问题的人,都没有搞清楚载人航天、或者将来的登月、太空站等等技术对中华民族本身的深远意义。

    人类的生存空间终究是有限的、而且必然是越来越不充足的(注意还有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的因素)-----对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就更是如此。且不谈其它方面,单单我们的人口数量本身,就几乎决定了在目前的地球环境、以及目前的能源科技条件下,除非通过战争、重大自然灾害邓的重新洗牌,否则我们中华民族的普通老百姓,绝对(!)不可能享受今天美欧等发达国家人民所享受的那种舒适生活----想想看:要是十三亿中国人的家庭都象美欧国家家庭一样拥有平均多于一部的汽车,那么这世界上的石油还足够么?那么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足够的土地去建停车场么?

    这还不算,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地球的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加速。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本身又不具备美国那样大量购买海外资源的经济实力,国内资源的消耗速度就更加惊人。。。。如此几百年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该怎么生活?该怎么同其他民族的人口进行必不可少的生存竞争?!

    -----这个困境,也就是希特勒当初向德国人民所渲染的那种“民族生存空间”难题。所不同的是:对德意志民族来说,希特勒所描述之“生存空间”的压力不仅本身远不如中华民族更大,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德国早就世界领先的民族综合实力以及二战后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本来资源有限的德国人,最终也拥有了购买、享用其他民族资源的能力,从而大大缓解了本民族“生存空间”不足的问题。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通过高速发展经济来最终拥有购买其他民族资源的能力解决“生存空间”问题,其实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是因为中国人口多,需要的资源数量太庞大;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毕竟已经错过了几次经济、科技的关键性起飞机遇,导致发达国家按人口平均经济实力长期领先的格局几乎不可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别说想买别国的资源,就连自己国家的资源恐怕也会被更有钱的别国所直接间接买走。

    怎么办???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其他民族也曾多少面临过类似的困局-----比如航海大发现时代之前,欧洲经济文化发展陷于停滞,当时世界的重要贸易商路完全被土耳其人所控制,相比富庶的东方、阿拉伯世界来说,欧洲各民族一时都觉得前途一片漆黑,毫无希望。。。。这个僵局,就是通过探险、殖民等欧洲人一系列大胆的设想和举动最终被打破的,欧洲主要民族从此引来了大光明、大繁荣。

    ----所以,中华民族要走出目前的困境,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或者效仿希特勒,通过战争来“拓展生存空间”(核战争时代,那样要么全完蛋,要么输得很惨。而且这种方式本身也极不道德);或者就只能依靠类似受控核聚变、海水发电、海洋移民、太空殖民等等重大科技突破来解决资源能源和生存空间问题。

    受控核聚变、海水发电等能源科技,造福人类,别的国家如果首先拥有,中国到时候也应该可以共享,可以不必非要争个赢;海洋移民牵涉到海洋领土的划分,先到者未必会有多么大的“先发优势”----唯有这“太空殖民”,由于牵涉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战略制高点,不仅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尖端科技不大可能和我们共享,而且,鉴于太空实际可殖民的环境一开始未必很充足,到时候很可能会出现航海大发现时代中那种“谁先到谁拥有”的激烈竞争局面。

    ----这种未来究竟可能离我们还有多远?看看人类科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迅速发展,就应该明白,也许星级殖民的开始也就是两、三百年之后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话,目前象中华民族这样生存空间特别局促的民族,未雨绸缪地进行这方面的尖端科技研究和试探,积累经验,争取在未来必然发生的太空殖民竞争中抢占先机,就不仅重要,而且甚至必不可少了!

    所以我理解,大陆在对载人航天科技研究不感兴趣很久(早在八十年代,大陆就有了一定的载人航天科技研究、而且卫星回收技术成熟,因此如果当时全力以赴,至少提前10年就可试验成功)后,最近重新把载人、登月等一系列宏大太空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不仅仅有“形象工程”和军事战略的考虑在里面,更重要的是,也许这里面多少有一点“拓展生存空间、造福子孙后代”的成熟战略考虑。

    当然有的人会怀疑:几百年后民族、国家这些概念是否还会存在?中国人有必要这么早就杞人忧天么?对此,我劝他们回头看一看过去五百年的历史好了----无论人类科技社会进步有多么巨大、全世界资源划分出现什么变化,那些老牌民族可曾消亡?老牌民族国家可曾毁灭?----所以我很确信:两三百年过去后,中华民族仍然会生存,而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也依然会存在。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们一样不可避免地面临同这个星球上其他一些民族、国家竞争的问题,难道我们好意思让他们到那个时候,同今天我们哀叹中华民族为什么不出哥伦布一样地埋怨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么?

    所以,我们可以抗议、阻止一千次、一万次的“北京申奥”(那到纯粹是毫无疑义的“形象工程”),但我们却没有理由去反对、讥讽这一次的大陆载人航天飞行----对于美国俄罗斯等国来说,人家对载人航天感不感兴趣,人家对生存空间的要求是不是迫切,这些,都不干我们的事情-----我们必须要繁衍、我们的子孙后代必须要生存,即使这星球上别的民族都可以安于现状,我们中华民族也必须及早拥有自己的哥伦布、麦哲伦!

    • 家园 从经济层面上说,中国在载人航天上的花费并不大。

      据World Bank 数据:(可以到WORLD BANK 网站去查)

      2002 年, 中国GDP是102398亿RMB,载人航天十年花费190亿RMB, 平均每年19亿,对如此大的一个国家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所以说什么和美国太空竞赛把中国拖垮的话是梦话.

      我很同意中国有许多关系民生的重要事要做,但载人航天的意义也许要到若干年后会看得更清楚。并不是仅仅意义上的面子工程。磁悬浮例外,因为它在中国大地上的成功,是德国的成功。中国的失败。中国多年的轨道技术积累毁在一旦,如果全国都要上磁悬浮的话。

    • 家园 太空俱乐部里的新成员:中国低调跻身宇航三强 (转贴一文)

      太空俱乐部里的新成员:中国低调跻身宇航三强

      2003-10-15 23:18:46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太空之旅;42年后,中国首名宇航员被送上太空,让中国跻身于美俄统治的太空俱乐部。

        尽管中国强调此次载人飞行是着眼于增进人类福祉,而非战略层面的考虑,但许多专家在惊讶之际,仍将其与太空争夺战联系在一起。

        毕竟,太空是大气层以外的空间,也可视作是天空的延伸。观察家普遍认为,太空是人类最后的边疆,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未来。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现在的确介入了一场太空战。

        

        中国低调跻身宇航三强

        中国虽然在1999年才开始发展太空计划,但是它很快将人成功送入了太空。

        全球有近200个国家,目前有此能力者仅美俄中3国而已。

        中国能以发展中国家之身份挺进“宇航三强”,绝对可收到类似三峡大坝完工、北京成功申办奥运那样的振奋人心、激发民族自信心的效果,正如杨振宁博士所言“国家增荣誉,国人增自信”。

        美国非官方研究组织“海军分析中心”高级分析员迪恩?陈认为,“神舟五号”主要的考虑是声望和经济。

        他认为,中国此次若成功发射,显然会为中国航天科技争取潜在顾客。

        从实际角度着眼,进军太空可为中国科学家、工程师等创造就业机会,为大量技术人员提供教育和专业培训机会,而这些将从总体上促进中国技术和经济的增长。

        一份报告指出,美国经济在“阿波罗计划”的刺激下,增长飞速。据说,美国空间计划获得的技术已经为美国经济增加了2万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其带来的技术突破,直接促成了20世纪若干重大技术进步。

        此外,“星球大战计划”所带来的技术突进,也使美国成为信息时代的领导者。

        在本世纪的头10年,预期的高额利润将吸引大批资金注入到全球空间工业,大约为6500亿―8000亿美元。到2010年,美国在空间的资产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美国在欧洲的资产。

        外界一直认为,中国会在2005年实现载人宇宙飞行的目标。但是现在,中国把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近两年。

        可以说,中国之所以在太空科技上迎头直追美、俄,除了展现综合国力之外,还是着眼于未来,与其它重量级国家进行21世纪太空的争先赛。

        事实上,中国自1975年以来,已成功地发射了17颗返回式卫星。那些卫星在完成主任务的同时,还进行了多项卫星搭载实验,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取得了多项令人鼓舞的成果。通过转移这些高技术成果,产生了新的高技术生长点,并带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进军空间工业,为中国带来的收益显然还会远远高于此。

        

        美俄难以封锁中国

        将于10月18日飞往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迈克尔?福尔和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卡列里准备用汉语在太空欢迎中国同行。

        不过,他们的政府对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态度极为谨慎,尽管两国此次均向中国礼节性地表示了祝贺。

        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教授曾指出,目前美俄是空间技术大国,中国不独立发展,他们绝不会给中国空间。

        据他介绍,尤其是美国一直封锁各种合作和学习的机会。比如中科院研究航天的学者可以去美国,但航天集团和总装备部的人员申请去美国,基本上都被拒签。

        此外,目前美国的国际空间站上,已经允许20多个国家的宇航员上去,其中包括蒙古和越南等国家,但至今不允许中国人上去。

        至于宇航探秘技术,美俄更是从不外露。

        然而,中国“神舟”飞船自力更生,无疑更能壮国威。与美俄两家相比,成功载人上天的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具有更显著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其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飞行器供今后天地往返运输。

        连美国第二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奥尔德林也赞赏“神舟”飞船的新颖设计,认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应当与中国专家合作。

        (本文摘自纽约《侨报》 作者:文波闻刀)

    • 家园 请教斑竹

      咱们论坛的发帖时间不是北京时间吧?好象差几个小时呢。

    • 家园 看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大部分人还是不知道.
    • 家园 “神五”上天,顺便说说俺所知道的我国航天工业。

      “神五”上天,顺便说说俺所知道的我国航天工业。

      作者: AlphaQ

      首先,这个东西上天,本身是个好事情,成千上万的人工作没有浪费,总算是有个好结果了。当然能够成功回收地面才算是随后的圆满。

      俺的个人看法,航天工业的耗费太巨大了,而且几乎完全没有经济效益,与民生没有什么关系。作为一个草民,完全享受不到航天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益处。

      俺与航天部有些私人上的关系,俺自己曾经在航天部呆过一段时间,所以多少知道些皮毛。航天部也算保密单位,不过俺知道的这些也早就不算什么国家机密了,说说也无妨。

      航天部,原来是七机部,更早是穿军装的军队单位,后来转为国务院所属了,算是个“第七机械工业部”。

      航天部下属有六个(七个?)研究院,其中比较大而且重要的前边的三个,一院在北京丰台;二院,在北京海淀;三院,也在北京,不过俺没有去过,只知道有个重要的试验场在长辛店。

      年头过去太多,俺这印象可能也不太可靠了,记得这主要的三个研究院分工不同,好像一院主要是搞火箭结构的;三院是搞燃料研究;二院比较小,但是技术含量却很高,搞的是火箭的控制系统。

      一般说来,都认为二院搞的东西最为关键,复杂,而且难度比较大。二院的研究核心人物是个姓黄的总工,俺为了避免“与名人撕咬”的嫌疑,就不多说俺在这里有什么关系了。航天部的人才来源,自然有北京的各大学校,包括北航的了,还有不少是来自哈工大的,这学校以前就是军工大学。

      俺记得有一回,有个刚从哈工大分配来的小伙子在大门外被汽车给撞了,不过没有大事儿,可是汽车的挡风玻璃却出现一个头大的坑,大家看了不禁赞叹:研究生毕业的,就是厉害呀。

      咱这网上那些拼文凭的同志,也应当开辆汽车来让他们丫的比试一番,瞧瞧到底谁最厉害。

      一般在航天部工作的人,知道或者能够提供出来有价值的机密也不是太多,就算是个技术人员,也是只知道自己干的事情,不过是按照上边儿被的设计要求把东西给搞出来就行了。至于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就不知道了。俺认识有的工程师就只管按照精度标准设计制造测量仪器,可是从来不知道这些仪器是拿去测量什么用的。研究院的楼房里边儿,甚至有很多办公室的门口都是有武装警卫把守的,不属于这个办公室的人永远都没有机会进去看一眼。

      这造火箭的工程太庞大了,需要的人也太多了。

      航天工业的工作人员的待遇,至少在80年代是非常好的,连工人的工资级别都是最高的,甚至超过重工业和采矿工人的标准。

      那年头,连国家安全部的人员都不能敞开喝牛奶的时候,航天部因为“飞向太平洋”成功,国家奖励所有航天部单位的牛奶敞开供应,家家户户随便订。

      牛奶敞开供应,那可是全中国独一份儿。牛比大啦!

      不过航天部食堂的伙食还是很差,俺当年在那儿吃饭可没少捣乱。要论保密单位的食堂,还是安全部的南食堂比较好,不过现在他们丫的改革了,人也不认识了,就不让俺进去随便吃了;大学里边儿的食堂呢,应当是人大的比较好些,北大的食堂很一般,不算很好。

      航天部这种单位,有个历史性的大问题,就是多少年来还在一直沿用以前军队的那套管理方式来管理科学技术部门,导致效率比较低,而且工作人员的心情也不是很舒畅。

      俺曾经参加过一个研究员的大会(非保密级别的),那个作报告的领导就是军人出身的老粗,说话脏字不断。俺还记得他当时说过的一段儿话:

      有的小青年儿还说留点儿胡子也不算什么问题,马克思还留了大胡子呢。我他妈的现在就告诉你们这帮混蛋,你如果是马克思,我就批准你留大胡子!

      当时把俺听得直想笑。俺估计这是一般级别单位的领导,到了比较高级别的应当好一些,听说张爱萍还算不错,他对俺刚才说到的那位黄总几乎是言听计从。

      后来大家都要挣钱,航天部很多单位就搞“军转民”,还开公司,甚至接受国外的订单,效果怎么样俺就不知道了。

      反正以前这整个航天工业部就是完全的耗费,没有任何经济产出。

      现在火箭上天,应该是“辉煌胜利”才对,可是俺也不敢说到底是发展的好了,还是不怎么样。因为这个东西的耗费太大,没有强大综合国力为后盾,就是个很大的经济包袱,而且几乎是完全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可言,是彻底的赔本儿的买卖。一般的国家都不肯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去发展这玩意儿,反正再往死里搞也还是搞不过美国,不过是跟在屁股后边儿吃人家剩下的凉屁。

      我国用的东西,不仅是技术是外来的,而且很多设备也是外来的,完全靠“独立自主”还是不行。研究院里很多关键仪器都是全国独一份儿的玩意儿,有武装警卫日夜看守,连内部人员也不能随便摸一下,这些宝贝玩意儿都是从瑞士或者美国通过特别途径弄来的。很多东西都是禁运的,以前弄设备更困难了,俺长辈陈叔叔曾经参与在60年代就搞来了我国的第一台计算机,美国制造的,在日本通过特殊关系偷运到香港,再入境我国。听他说,那玩意儿可不像现在这样是集成电路的,所以体积很大,有两层楼那么高,不能整个偷运,化整为零,运进来以后再装起来。工程也不小。不过他自己算是立大功了。

      如今,还是比那时候容易多了。美国5,60年代就载人上天了,那时候的技术和设备大部分已经不再禁运,我国应当是早就都具有了的,主要就剩下投入雄厚资金和技术应用过程了。

      由于技术的逐渐公开,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航天工业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具有挑战性了,真正具有强大挑战性的东西就是以大量的耗费钱财为主了。

      我国也发生过设计图纸失窃的事情,记得是在70年代,到现在也不知道是被偷了,还是不留神找不到了,反正是发现少了一小部分,结果整个设计计划就作废,重新来过。那可是个非常大的工程,据说一个火箭的所有图纸放在一起竟然能够装满一列火车。不知道是不是他们吓唬俺的,反正当时是这么跟俺说的。

      当然了,载人火箭上天还是能够很说明一个国家的某一方面的技术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过只要愿意把大批的银子往里边儿砸,不仅是我国,其他国家也能给弄出来。

      邓小平同志不是说了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儿”。这个火箭,还有三峡工程等,都是在我国这样的经济情况的国家内,只能依靠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办的大事儿。其他国家没戏。

      这个事儿是很大,就是花钱太多了,不知道是否值得。这么多银子,如果用在其他方面,比如教育,或者发展比较实用的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上,也许更好。

      不过,俺这是完全的多事儿了。这国家不是俺做主儿的,俺说啥都是连放屁都不如,咱这里其他同志说什么大概也一样,所以这些事情根本不归咱们管,也就不用为此争论什么了。

      那个,无论大小也是国家的事儿,跟咱草民没有啥关系。

      现在看到大家在说这个火箭的消息,俺就起哄说说俺知道的一些航天部的事情。

      解闷儿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