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老帅少帅 – 张学良父子二三事 -- 萨苏

共:💬52 🌺4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老帅少帅 – 张学良父子二三事

    日前回国见到我的一个长辈,他是师大历史系教授,曾作过张学良父子的研究,为此我把在日本收集的皇姑屯事变珍贵照片二十余张(在西西河英雄本色贴过)送给他。他很喜欢,说研究张作霖的时候,曾经采访过一个张学良的卫士,叫做郑景山。郑是东北讲武堂学生,辽宁朝阳人。张学良有一个骑兵卫队(郭松龄事变以后扩编为一个营),他一直在其中,西安事变后郑因为不满东北军上层妥协接受南京条件,辞官回家务农。他口中的张学良父子,颇有些特别的味道。

    一. 我不怕日本子

    郑景山说,张作霖和张学良性格不太一样,他虽然看来北人南相,但性格刚烈果断,特别是和日本的关系上,有一次张作霖父子的对话颇能反映这一点。

    那是北伐战争时期,张学良从前线回来,因为战况不利,劝张作霖不要继续和南方打仗,老将(当时张学良背后叫张作霖“老将”)不听。张学良说日本人盼着我们打,不要我们向前打,日本人抄了我们的后路,我们打不过日本人,要吃苦头的。

    张作霖大怒,拍桌子叫道:我有三十万东北军,我才不怕日本子!他撑死了在南满有一万三千人,要想收拾他我让藏式毅把辽宁各县的县长公安局长召集起来开个会,三天把他的铁路扒了。东北军先打重镇大连旅顺,他一万三千人怎么跟我打?我怕什么日本子?

    当时,张氏父子说话,张学良的几个卫士,东北军的将领邢士廉都随侍在旁。这段话是我看到这位长辈记录在笔记上的,不敢说字字都对,但基本是原始材料了。

    从这段话看,张作霖父子,对于日本在东北的实力,都是有警觉的,但是老帅打江山几十年,虽不读书却有经验,盛怒之下,瞬间判断双方力量对比依然相当准确,几条措施也颇有可行之处,方针更明确鲜明。相比之下看九一八少帅的对应,则显得不知己亦不知彼,心中无数,看来在阅历方面,确不如乃父远矣。

    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在西安相当活跃,这时他的警卫骑兵队已经扩编为骑兵营,因为这些人都是军事人才,他出国期间这些人有的被东北军其他将领拉走,颇有流散,郑景山始终在营中不走,张学良对他颇为赞赏。

    张学良平时说话并不粗俗,但也不是知识分子腔调,有点儿象老北京的旗人子弟。只是西安事变前张说话颇有些异常。有一天郑景山从早上陪他出去,见从北京来的教授,好像其中有顾颉刚,张入客厅后和教授们攀谈甚欢,话语激进,居然满口都是马克思主义,大谈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说的头头是道,并表示日内东北军就要和日军决一死战。几位教授本来是来劝说张进步抗日的,这时反而劝他不要着急,注意集中力量,谋定而后动。有位教授说:“我们要胜利的英雄张副司令,不要失败的英雄张副司令。”

    这样到下午,张又见几个法国客人,一边放留声机,一边在沙发上用英语和这些人交谈。张的英语水平不错,可以直接和外国人交谈,不需要翻译。张学良通外语,能开飞机,马术出色,这就不是今天一些公子哥能比的了。到了晚上,张送走外国人,和军官训练团的一些高级将领谈话吃饭,席间又满口东北土话,一副老帅的粗犷形象。后来郑景山才知道,这些都是老帅时代的一些部队主官,张学良正在重整东北军,提拔少壮军官,这些老人渐渐失势,都有怨言。而张学良基本能够笼络住他们,直到西安事变以后张离开东北军,新旧将领之间的矛盾才激化起来,发生了二二事件。

    郑景山晚上扈从张返回,张笑对他说:“今天太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看来,张并不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手腕的公子哥儿。

    二. 皇姑屯

    皇姑屯事件是日军炸死张作霖的行动,有些报道称张被救出以后不久死亡,之前说过自己的两条腿都没了,不成了一类的话,而他关于东北局面,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言,则若明若暗。

    按照郑景山转达张作霖医官温守善(皇姑屯事件后,温抱着张坐车回府)的话,张作霖的交代是比较清晰的,他判断除了日本人,别人炸不了他。他嘱咐的话是:让小六子(即张学良)回来,不要让他坐火车回来,让他把东北军都带回来,打。。。

    温说张说完“打”就昏迷过去,到帅府再醒来,即自知不豫了。

    郑景山是随张学良一同返回沈阳的,为了避免被日军再次炸掉,他们是混在黄显声所部新编第一旅的士兵中悄悄出关的。那一次张学良为了和士兵形象接近,剃了光头穿士兵服装,可能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剃光头。

    黄显声是张的亲信,对这件事的判断很敏锐,说他们能炸老帅难保不能炸少帅。黄是东北军少壮派将领,能打仗,后来死在白公馆大屠杀,很可惜。

    郑说张学良回到沈阳的时候张作霖还没有入殓,张学良是看过他父亲的遗容的,但他当时只是叹口气,没有落泪,郑觉得有些奇怪,现在想来是因为当时周围险象环生,日军随时可能动手,张学良还顾不上儿女私情吧。

    有些文章认为张出关非常隐秘,被日军炸死说明日军的情报工作深入缜密云云。

    其实从上述内容,比如两张说话的时候不避讳卫士在场,可以看出张氏东北军集团对于保密工作重视不够。东北军上下颇有旧绿林义气遗风,戴笠也表示对东北军的地下工作最好做(翻过来阎锡山最滑头)。张出关这事也是一样,他走之前,永定门火车站堆满张的家具细软,自己又不够策略的召集北京各国领事,交代今后北京政局,已经很清楚的暴露了即将出关的企图。事实上张作霖刚一出京,上海的报纸上就登出了消息,可见其保密性之差。记者都能够知道的消息,日本方面稍加留心自然也不难入手,这倒不是日本的特工有多高明了。

    [完]

    关键词(Tags): #张作霖#张学良元宝推荐:一直在看,
    • 家园 老贴有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姜是老的辣啊
    • 家园 其实,老张的说法是有见地的

      有土匪的底子,最不济上山打游击也更有经验。至少,东三省膏腴之地不会让日本占得这么瓷实,侵华的规模势必小很多。

    • 家园 据说

      张学良离开西安后,王以哲、何柱国成了东北军实际负责的人物。他们在周恩来的劝告下,决定对蒋介石的步步进逼妥协退让,以避免内战。不料此举惹怒了抗日同志会应德田、孙铭九一干人。1937年2月2日,他们发动第二次“西安事变”,枪杀王以哲军长等人,何柱国则因事先得到消息躲入杨虎城公馆而幸免于难。于文俊举枪对王以哲连发十几枪,王以哲身中9枪而亡。于文俊乃孙铭九所派,就象张学良派孙捉蒋一样,孙派于杀王,事见孙铭久着《西安事变真相》(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第187-188页。

         事发后,东北军军师长们极为愤怒,要求惩办凶手。2月4日,周恩来命刘鼎将应德田、孙铭九等送入红军苏区暂避。于是,许多军师长们愤而宣布效忠南京,服从中央调遣命令,还有人主动采取清共行动,最早帮张学良接上中共关系的高福源因而被枪毙。

        至此,东北军作为一个集团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张学良可能也没有想到,正是他亲手创立抗日同志会,正是他精心培养的中下级军官,最终将他尽心竭力想要保存、为此不惜发动兵变的东北军,送入了坟墓。

        中共为了撇清关系,不愿收留应德田、孙铭九等人,后者不得不离开苏区。孙铭九先是躲入天津租界,后又躲进上海租界,再后来,干脆投靠汪精卫政府做了汉奸。据应德田1956年的交代材料,孙铭九于1943年春在汪政府参赞武官公署任参赞武官,年中任豫北抚安特派员和抚安专员,次年跑到山东任伪保安副司令。中间应德田曾一度投靠他。

        50年代,当年西安事变中的一些军师长们成了中共的座上客,应德田、孙铭九却受到审查。应德田很不服气,他在交代材料中辩解说:“……这些人因为没有做联共抗日工作,也没有营救张先生,一点也没有得罪过蒋介石,因而能跟着蒋介石跟到中国大陆解放的时候,永久是好官,因此他们没有遭到蒋贼的压迫危害,没有沾到敌伪的污水。……孙铭九……如当日不积极做联共抗日运动,随着那些‘聪明人’、‘好人’、‘好官’,随波逐流,无是无非,跟着蒋贼混到解放时,他也许能象那些‘好人’、‘好官’似的反而受到一些西安事变的好处。”

        

        孙铬九后来听说做了上海市革委会参事室的参事,市政协委员,似乎还很风光????

      • 据说
        家园 孙,白,应等几个人西安事变时叫的很凶,谁不抗日就杀谁,结果

        蒋贼没做汉奸,他们却一个个跑去当伪军,且诱降东北军官兵又是相当卖力。如果真的有血性,或依中共安排去苏联,或做清流寓公,又或去做山大王都好过做鬼子的走狗,之后还要摆出一副极委屈的姿态,这种人只能说是人品相当之差,他们的论调,回忆文章不知又会有几分真相?

      • 据说
        家园 孙铭九这人讲话不尽不实呵

        现在几乎所有正史都把他写成捉蒋功臣 -- 可他的同事并不买账...

        张学良的卫队营捉蒋真相(ZT)

        关于西安事变华清池捉蒋史实问题,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种“史料”“回忆”众说纷纭,一直到现在,也仍有些材料甚至是一些教材中在讲到华清池捉蒋一事时,引用了不实的史料。

        为了澄清临潼华清池捉蒋这一历史史实,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事变史编辑组,曾借纪念西安事变45周年之机,于1981年12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华清池捉蒋和二·二事件辩论核实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兼西安事变史编辑组组长张魁堂,工作人员邓宏达、吴福章、丁雍年,原任卫队第一营上校营长王玉瓒、卫队第二营中校营长孙铭九、一○五师一旅一团团长张治邦、东北军骑兵第七团团长陈大章、原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城、张学良随从副官朱宗愈,张学良胞弟张学铭,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人员王秦(当场录音)等14人。我有幸聆听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座谈会。虽时隔23年之久,但座谈会的发言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会议由张魁堂主持。郭维城在会议开始时说:“大家都是当时的当事人,不管以前是怎么说的,还是登了报的,都不算数,由今天这个会起,大家要说实实在在的……”

          座谈会先由孙铭九发言,其内容大致讲述了他带队“捉蒋”的情况,随后由王玉瓒发言。

          王玉瓒说:“1936年蒋介石前后两次到达西安,其行辕均设在临潼华清池。而蒋介石自己只带了二、三十名贴身侍卫,所以只要首先把张学良当时派的是哪个部队守卫蒋行辕驻地———华清池大门这个关键问题搞清楚,捉蒋的真实过程自然会弄个水落石出”。王玉瓒接着说:“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双十二’前临潼县城和华清池附近没有一○五师的部队,‘双十二’拂晓6时左右一○五师一旅一团才进入华清池外围地带,但没有进入华清池,也没有到过骊山北坡。”王玉瓒问在座的原东北军一○五师一旅一团的张治邦团长:“你团进入华清池没有?”张答:“你们完成捉蒋任务撤离华清池后,我团才进入华清池的。我们是处理善后工作的。蒋介石的随从人员死亡17人(包括秘书萧乃华和蒋孝先)是我们给处理的。”接着王玉瓒讲了当时的实况:“1936年,蒋介石两次到达西安,都住在临潼华清池。张学良两次派去守卫华清池的部队都是卫队第一营。我根据命令要求,派连长王世民率其步兵第一连负责守卫华清池头道门及其附近公路;派连长邵兴基率其骑兵连驻十里铺,担任十里铺至临潼公路的巡逻警戒;又派排长金万普率其手枪排驻灞桥镇,担任灞桥镇地区的警卫任务。蒋介石到达后,由他自己带来的卫士负责二道门以内和五间厅的守卫。蒋介石回洛阳过生日,卫队一营没有撤。12月4日,蒋介石第二次来西安是乘火车在临潼车站下的火车,其行辕仍驻节华清池,卫队一营的步一连仍旧担任华清池头道门守卫及其附近公路的警卫,而蒋的侍卫依旧担负二道门以内和五间厅的守卫,这是铁一般的历史事实。在座的各位如有异议请提出来谈谈。”这时,郭维城说:“卫一营守卫华清池蒋行辕是事实,我愿为证明,不需多讨论了。”这一关键问题被公认之后,王玉瓒问孙铭九:“你刚才讲的卫二营捉蒋过程,都是你率领你营王协一连50人完成的,关于卫一营的300多人捉蒋情况,你一字未提这是事实吧?”这时,郭维城也问孙铭九:“你真的不知道华清池内有卫一营捉蒋吗?让我无法相信!”王玉瓒又问孙铭九:“你说,‘你们刚到头道门,就被蒋的卫兵发觉,他(指卫兵)先开了枪,你们一个班长开枪还击,把他打倒’请问你们打倒的是东北军还是蒋的卫士?因为头道门是东北军守卫的呀,打倒一个卫兵就能冲到二道门了?”孙铭九说: “我因等候白凤翔坐的第二辆卡车,后到的,我没看见,是听王协一说的。”这时王玉瓒说:“你们卫二营到达华清池时,我们卫一营打到二道门已多时了。头道门根本就没有蒋的卫兵。华清池地处偏僻的骊山脚下,蒋介石是当时中国第一号人物,其大门卫兵不会只配置一个人,至少也得配置岗哨四人,由一个班长带班。另外在大门附近还得配备一个班的兵力,以防万一,这才是卫兵勤务的正常情况。而你们卫二营只打倒一个卫兵,不仅进了大门,而且也进了二道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接着王玉瓒讲述了他奉命捉蒋的具体经过:“12月11日下午4点钟左右,张副司令同蒋介石谈完话出来,走到头道门时对我说:‘王营长,跟我回城里去……’

          张副司令在会客室里目光严峻地对我说:‘命令你把蒋委员长请进城来,你营是守卫者,应先行动,要和孙铭九配合好做好这件事……’

          12月12日凌晨二时许,我乘摩托车先到十里铺,叫醒骑兵连长,传达捉蒋命令;随后又赶到灞桥镇,命令手枪排长带领全排战士迅速到华清池参加捉蒋;接着赶到华清池第一连,部署捉蒋事宜,命令一连连长派兵去缴住华清池西侧禹王庙宪兵的械,撤掉南大门的岗。”这时张学铭插话问:“那天夜里带班的排长是谁?” 王答:“马体玉”,张学铭点点头说:“对了”。王玉瓒接着说:“大约凌晨四点,我只见二道门一个蒋的步哨来回走动。我举起手枪,连打三枪,命令我营战士开始进攻,并通知从灞桥镇前进的卫队二营官兵迅速前进。

          在枪声和手榴弹声响彻骊山山脚之际,我和一连连长等利用黑暗角落、廊柱,翻过荷花池,绕过贵妃池,跃到五间厅门前平台一看,蒋介石住的三号厅的门半开着,我们就飞步闯进蒋的卧室发现,人去室空,被子掀着,我们意识到,蒋可能越墙逃到山上去了。即令我营战士从左侧上山搜查,孙营战士从右侧上山搜查。

          当天已微明的时候,躲在半山腰大石后面的蒋介石不时地窥视周围动静,准备翻山逃走时,恰被卫一营手枪排班长刘允政、翟德俊等人发现,并喊道:‘委员长在这儿哪!’我闻声跑去……”

          会上孙铭九还说是他同车送蒋去西安的,原东北军一○五师一旅一团团长张治邦立即插话说:"蒋介石的车上没有孙铭九。那天,我的指挥位置就在公路拐弯路边的坎上,看得很清楚。"

          通过一天面对面地辩论核实,澄清了临潼华清池捉蒋的真相。会后,当时的全国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兼西安事变史编辑组组长张魁堂同志在1986年第6期《文史通讯》上,发表了题为"临潼捉蒋史实全貌已基本查清"一文。文中说:"战斗前华清池和大门岗由卫队第一营一个加强连守卫。王玉瓒于12日凌晨二时乘摩托离西安,经十里铺调了骑兵连,经灞桥镇调了手枪排,进至华清池,缴了禹王庙宪兵的械。时值一连排长马玉昆(即马体玉---笔者注)带班守卫大门,发动进攻。捉蒋是极其秘密的事,是由张学良将军亲自分头下达的命令,各部队事前是互不通气的。这是比较合乎史实的。"

          张魁堂副主任又在"临潼扣蒋的兵力部署和主要指挥官"(《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9月)一文中写道:"如果临潼华清池扣蒋的部署真像孙铭九说得那样简单,带上几十人一冲了事,既不顾友邻部队,也不怕蒋突围逃跑,那将置张学良于何地?这样一件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就简单地交给孙铭九一人带几十人去办,不是视同儿戏?哪里还像一位久经疆场的30万大军的统帅?经过编辑组反复查证核实,临潼扣蒋的主要情况和参与人员清楚了,历史事实俱在,谁也不能改变。"

          如今,当年的当事人相继谢世,掌握第一手史料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史料难免会以讹传讹。笔者认为有责任澄清真相,故援笔为文,将历史真实留给后人。

    • 家园 搞不懂啊,小张知道日本人会抄后路那后来还进关干什么?

      感觉小张对日本就一个“怕”字

    • 家园 从来纨绔少伟男啊!老张是条汉子! 花!
    • 家园 问个问题:张大帅怎么和蒋介石玩不到一块儿去呢?

      他在北京的时候不是和孙大炮相聚甚欢么,畅谈未来国家大计么?

      • 家园 愿问其详???

        他在北京的时候不是和孙大炮相聚甚欢么,畅谈未来国家大计么?

        这倒是头回听说,老孙是冯玉祥请来的,到北京时,老冯已经被老张赶走了,老孙因此非常郁闷而病倒,这一病就没再起来。

        • 家园 具体内容很久前看的,记得张作霖对“孙大炮”这个称呼特 别推崇,

          两人称兄道弟。《北洋文武》中也有描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观点立场姑且不论,内容十分详实,还了历史人物很多本来面目。摘一段:

          “ 让我有些吃惊的是奉张与中华民国之父孙中山的良好关系。

            尽管展览的说明文还在用愤怒的口吻说:张作霖“无耻地”称自己与孙中山先生是“老友”……,但孙中山曾接受过奉张的十余万大洋和五千支步枪的襄助一事却是有案可查的,孙中山派自己的儿子孙科与汪精卫等要人专赴东北为张氏祝寿的事儿也无须否认。困境中的孙中山,筹划建立孙、段、张三角同盟以南北夹击独霸北京政坛的直系。而他辞世前的抱病北上,即是为建立这种联盟的最后一搏。到京后,病中的孙中山还曾前往张作霖的住处拜会。作为回访,张作霖派长子张学良到中山先生下榻处探望,垂暮之际的中山先生的那番“你们东北地处红白两个帝国之间”的无比英明的论断,就是那次在病榻上阐述的。 ”

          • 家园 张孙关系的确不错

            二人曾经合谋反直,孙中山北伐,张作霖因为内部问题,有意爽约,孙致信于张,大意曰:本次北伐,主要由粤方进行,奉方只要扯扯后腿就行,不要因为失败把雨公一生的事业葬送了,而革命党是不怕失败的。

            张大受感动,立即派韩麟春带重金前往资助中山并重申盟约。虽然北伐由于陈炯明事件失败,二人关系保持较好,张学良因此对孙多正面印象。

            北京的孙张斗智,应该说正反映了孙,张都是政治“大物”的特点,如蒋介石之于毛泽东,之于李宗仁,莫不如此,若是只有友谊没有斗争,决非英雄之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