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小米汽车真的很牛 -- Swell

共:💬137 🌺384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用想钱从哪来,根本不是问题

          每年北汽是无底黑洞,花多少钱数不清的。填洞的钱,留一半全体全资退休,让出一小半给小米,加上各种存量资源,不增加投入,肯定能花团锦簇红火十年,也许能一百年呢。

          体制的成本和资源,真无法细算。好的真好,其它的。。。

      • 家园 若属实,大概是病急乱投医,可能重蹈成都投资锤子手机的覆辙。

        电池、控制系统、AI都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光靠品牌和外形,恐怕难以支撑这个价格。小米又不是法拉利,没人为它支付这么高的溢价。和极氪、小鹏、蔚来、理想、比亚迪、华为相比,这辆车没什么特点。等这几家卷起来,小米做水平整合的,性价比肯定打不过别人。能否借用小米手机品牌溢价弥补呢?我看也难。小米生产的多是中低端手机,宣传上也是面向年轻人,突出性价比,其主要客群收入相对有限。20万的定价相对偏高。所以从品牌、产品、价格、渠道几个方面来看,小米没有优势,反而有很多短板。我对小米汽车前景并不看好,认为小米可能是较早出局的厂商。当然小米也许是瞄着以旧换新的政策红利,这就涉及市场以外的东西,不好分析了。

        • 家园 看小米汽车老板的支持的力度了

          小米汽车后台比较硬。

          一是北京市政府,可以用北京市场的高端公务车进行支持,类似奥迪品牌,可以把形象拉上去。

          另外是小米的美国老板,可以允许小米越过国际市场壁垒,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在全球销售。

          国际市场的宣传,其实掌握在美国人和犹太人的手里。你努力做品牌,架不住美国和犹太黑势力,炒作几个热点,就可以让你的品牌努力化为灰炽。

          小米有美国的投资者,比国内其他品牌风险要小很多。

          • 家园 汽车是市场主导的行业,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可能有一些土地、资金、税收、补贴方面的支持,可能会有一些政府采购订单,但这些无法构成足够的优势。别人也拿得到,甚至能拿到的更多。毕竟北京市不能禁止非小米电动车上牌。卖到海外市场也不可能。品牌在海外没有影响力,产品没有核心技术,价格没有优势(小米在海外没有特斯拉的光环,要和油车竞争),没有销售网络,除了为营销自买自卖,以及个别粉丝甘心支付情怀溢价,想不到还有哪个海外客户会买。小米不是法拉利,不是一年卖几千辆就能盈亏平衡的。汽车烧钱狠多了,小米那点钱能烧几年?搞不好手机也会受影响。很多大企业崩溃都是因为过度追求做大规模,忽略了自身核心能力建设。好比在吹气球,看着不小,一戳就破。小米造车有这个迹象。

            • 家园 小米的营销和供应链还是非常优秀的

              小米2010年成立,2023年销售额2700多亿人民币。

              这么一个年轻的公司,从营销手法,到供应链管理,到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放在全世界都是极其优秀的。

              (可惜中国又出了一个华为,即生瑜,何生亮,把小米的光环都给夺走了。)

              ------

              小米的市场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当年的小米手机是盯着苹果打,现在的小米汽车,盯着特斯拉打。

              我看到2023年6月城市新能源渗透率排行,特斯拉是新能源里销量最大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2408425363976761&wfr=spider&for=pc

              第五名是温州,6月新能源车型销量为0.9万辆,渗透率为46.42%。

              根据上牌量数据,6月份温州新能源市场最好的品牌为特斯拉、比亚迪以及埃安,车型销量最大的是modelY,为1255辆。

              第四名是上海,6月新能源车型销量是7.7万,渗透率为47.66%,其中销量最好的车型同样是MODELY和MODEL3,前者6月份上牌量6633,后者为2791。

              第三名是杭州,销量超过2万,渗透率48.05%。

              6月份上牌量最多的车型,同样是model y和model3。

              第二名:深圳,销量2.4万,渗透率50.89%

              虽说6月份,深圳市场上牌量最多的车型是modely,但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是比亚迪,在当月上牌量TOP10的榜单中,比亚迪的车型占据5款。

              第一名:海口,你没看错,在6月份,这个城市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2%,不过海口本身市场体量也确实小,稍微增加个几十辆,就能把整体数据拉上去。

              在上牌量信息方面,冠军是比亚迪元PLUS,TOP10的榜单中,比亚迪车型占了4款,上牌量合计1221辆,远高于其他品牌。

              总而言之,从上述的5个城市看,特斯拉在江浙沪一代确实比较吃香,这也可以算是地利优势吧,毕竟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就在上海。此外,在中国南方地区,也就是广东以南市场,市场占有最高的是比亚迪,接着是特斯拉,再下来应该就是埃安了。

              -------

              以新能源渗透率最高的江浙沪来看,对标特斯拉效果是最好的。

              -----

              另外说一句,温州是不限号的城市,买油车没有任何限制。到2023年12月,温州的新能源占有率又升到了49%,这是当地人在用钱包投票。说明在钱包够的情况下,(东北以外的)有钱人优选新能源车。

              • 家园 追着特斯拉打怕是效果不大

                特斯拉有洋品牌加成,这个洋品牌加成效应是任何国产品牌所无法撼动的。如果小米说要对标特斯拉,噱头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今时今日买苹果手机的人跟买小米手机的个重叠不大,同样今时今日买锤子汽车的人跟买小米车的人重叠不大。路小米刚做手机时不一样,那时没得选,非此即彼;现在大把选。

              • 家园 小米的营销的确非常厉害,其实我觉得雷军更适合做快消。

                并非贬低雷军,只是觉得他的营销能力更适合快消领域。单靠营销就能做起来的,主要是快消和奢侈品。汽车是耐用品,不是一天一包的香烟,不是一年一换的手机,还是要靠实打实的设计、制造、成本控制能力。营销只是锦上添花。小米的目标客群主要是年轻男性,这类人有钱的买得起保时捷,没钱的掏不出20万。小米想打轻奢牌,对这群人无效。打性价比牌可以,可是小米最不到。所以在我看来,这辆车定位模糊。除了外观好看一点,功能、性能、价格各方面只能说中规中矩甚至稍显平庸。

                • 家园 你错了,快消和奢侈品靠渠道

                  这个可不是雷军能搞定的。他忽悠老百姓可以,忽悠各地猴精的渠道商,嘿嘿嘿。那些人只认钱,还是要老派的商人才行。你看看那些卖包卖水的,哪个是会电视上夸夸其谈的?都是小黑屋灌酒掰手指头掰出来的天下。

                • 家园 市场营销的课程主要适用于快消

                  也是巧,上个月我几个朋友谈怎么开展销售工作,谈来谈去没一个手段能适合我们工业品销售。

                  汽车部分还是适用快消的销售手段的,毕竟还是有消费品属性,但完全快销的手段,不行,毕竟是高价值耐用消费品,冲动消费的权重不高。

                  目前这个SU7定在这个价格市场接受性还是可以的。我的判断是单纯算物料成本,这个价格利润还有,甚至不错,其他成本,先沉积下去,老实造车卖车,还是行的。但如果还是花大钱去搞花活,股票可能赚很多,造车卖车怕就不行了。

                  看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吧。目前还是不看好,从造车卖车的角度不看好,原因是还是认为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

            • 家园 小米车若真是神通广大卖到美国倒是泼天富贵了

              如果小米背后的美西资本能把小米车弄进美国市场,渠道品牌都是小问题了。

              从某河友之前的说法来看,我怀疑小米SU7原来是想卖三五十万,并以美国市场为生门的。目前来看美国市场的门被堵,所以平衡之下就认输卖20多万。车价出来我还夸他们务实呢。

              先看着吧。车这玩意跟日常消费品还是不一样的。

    • 家园 新能源车用户看好小米汽车

      我是比亚迪用户,看好小米汽车。

      大概十多年前用过一部别人给的小米手机,从此对小米无好感。生活中你想不接触小米都难,给人的感觉就是堆配置,压成本,做工差,反正各方面都差点意思。

      两年前家里要装台大尺寸电视,电视在家里就是鸡肋,看来看去,华为价格太高,最后选了小米,可能是这东西不用手去接触,没感受到做工方面的问题,用起来还过得去。

      对于小米汽车,我认为肯定或多或少有做工、软件方面的问题,但塞力斯那样的车都能火,看来汽车在生产做工方面应该不是大问题,小米作为IT企业,软件方面估计会比多数传统车企做得好,基于这两点原因加上价格,我看好小米汽车。

      至于续航、百公里电耗,好像并不是简单的乘除法,比如电量=电耗X续航,我没研究过,既然有工信部管这事,车企肯定不会乱标的,差别只是各种温度、工况下实际续航的达成率。我现在的纯电车城区正常开,续航达成率超过10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