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罗刹海市》,部长神隐与韩国超导 -- 达闻奇

共:💬181 🌺1197 🌵5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罗刹海市》,部长神隐与韩国超导

    一周之前,一夜之间,《罗刹海市》刷爆朋友圈。仿佛不约而同的,大家的耳机或音响里传出的都是:“罗刹国向东两万哎~六千里呀~~”

    这事就透着古怪,随之而来铺天盖地的解读和叫好声更是让人目眩神迷。各路自媒体似乎也抓住了难得的热点,把凡是跟刀郎相关的人和事薅了个遍。

    接着又有河友说:“这是对反动权威打响的第一枪!”我寻思这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想起半年前某大放厥词的教授被抢话筒时就有人说过类似的话。

    巧的是,一个月之前,我在与河友讨论音乐问题时就提到了刀郎:

    摇滚史就是社会发展史。(续)

    周王陶林在那几年卷的太厉害,让听众有些跟不上他们的水平。结果网络音乐和民间音乐趁势崛起,一个刀郎大杀四方,将歌坛打得溃不成军。这才让那些唱片企划和创作人意识到,中国是个庞大且分层次的市场,各种类型的音乐都有其受众,那时候一窝蜂的去卷R&B的周王陶林,只是乐坛的一个面向。

    于是歌坛就这样进入了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唱片歌手,选秀歌手,综艺混子,网络歌手,偶像团体,加上地下音乐边缘摇滚,形成了一个纷乱芜杂的时代。

    以及:

    接着聊

    而在内地,三大才子的“大跃进”对R&B等新风格的拔苗助长,矫枉过正造成了刀郎的崛起,以及选秀歌手、网络歌手的时代到来,所以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三大才子以自己的方式革了芭乐的命,而选秀、网络歌手又以自己的方式革了三大才子的命。

    并且我也提到了,将来的流行音乐发展趋势将是地方音乐、民间音乐的崛起。

    仅仅两三周时间,刀郎便带着《山歌寥哉》杀回乐坛,《罗刹海市》刷爆自媒体,令整个中文娱乐圈人仰马翻。这也至少部分证明本人有些“先见之明”吧。

    但对这首歌和这件事的意义,我与诸位吃瓜群众却有些些不同意见。倒不是刻意跟大家唱反调,对我来说,我一向对这种攥着脖子往下灌的东西保持敏感和警惕。这次的舆论态势过于来势汹汹,且非常整齐划一,让人不由得心生疑窦。

    首先,按照我的惯例,对任何的观点都先从辨析事实开始。那么先从一种解读开始,即刀郎当初被“打压”,到底是不是因为唱红歌

    我们知道,被广为流传的那英“打压”刀郎的言论发生在2010年音乐风云榜“十年十大歌手”的评选上,那英以刀郎的音乐没有审美性为由,宁愿空缺也不愿让其入围。

    从时间线上讲,刀郎的《红色经典》专辑发布于2008年,那么似乎一前一后确实有撇不清的因果关系。

    但是,对于刀郎的负面评论并不是从2008之后产生的,而是从刀郎走红之后就一直如影随形。比如其他几个被拿来“陪绑”的名人,如汪峰,杨坤,高晓松等,都是从2004年刀郎走红之后就发表了对其音乐的负面评论,而那时候刀郎走红的歌中并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红歌。

    并且,在一年之前韩红刚刚发布了她的的红色经典翻唱专辑《红》,还获得了当年的音乐风云榜最佳女歌手。那么既然韩红能以红歌获奖,怎么到刀郎这儿就成问题了呢?

    当然,你可能觉得韩红身份特殊。不过,我倒是找到了另一份当年的资料:

    点看全图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篇关于200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的报道。会上将刀郎作为典型批评。我没有找到这张网页的原始出处,不过找到了新浪网上当年的链接:

    http://ent.sina.com.cn/r/m/2007-10-24/10281761557.shtml

    点看全图

    http://ent.sina.com.cn/y/2007-10-23/15491760613.shtml

    点看全图

    我们知道网络歌曲大约在2004年之后在中文网络上流行,而刀郎虽然也是那时候走红,但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唱片歌手”,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正版销量270万。不过,在网络兴起后,他也不免被与杨臣刚、香香、庞龙、胡杨林等网络歌手相提并论。

    再加上那一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徐沛东、傅庚辰、阎肃、谷建芬、李海鹰、付林、印青、金兆钧、宋小明……每一个都是声名赫赫的“大咖”,“大腕”。可见当时的刀郎,确实不入他们的法眼。

    所以说,当初看不上刀郎的,并不仅仅是以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为代表的一批流行歌手和音乐人,连“正统音乐界”也是对刀郎多有批评之词的。现在把矛头完全对准那英等人,似乎也有点冤枉。

    并且,因为座谈会发生在2007年,而《红色经典》发行于2008年,那么不由得让我们有这样一种猜测:并不是因为刀郎翻唱“红歌”而让主流音乐界排斥,而恰恰是因为刀郎被正统音乐界人士“批判”“低俗”,才去选择了翻唱红歌以给自己一个“护身符”。而之后2010年的音乐风云榜是不是因为翻唱红歌,反而不是那么重要。因为首先排斥早在刚成名就发生了,另外那英所说的“刀郎音乐不具有审美性”显然是针对刀郎的原创音乐而言,借她十个胆子也不敢说红歌没有审美性。而谷建芬已经批判了刀郎,谷建芬是那英的老师,所以那英这里是跟谷建芬保持一致,当然也不排除她的个人意见。

    而那英历经那么多年始终屹立流行歌坛而不倒,今年还上了湖南卫视的重头戏《声生不息 宝岛季》,绝非拎不清的等闲之辈。

    因此,红歌不红歌并不是刀郎被排斥的主因,在这里,一方面我们不能把过往的流行音乐市场想象的那么“非黑即白”,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和清晰的认知。

    至于“打响了对反动权威的第一枪”,首先我们得明确,谁是“反动”?如果说阎肃,谷建芬,李海鹰,徐沛东这些人都是“反动权威”,恐怕中国的流行音乐史就得重写了。

    而且,就算是那些活跃在音乐市场中的“权威”,所谓“打倒”也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了。这里,我给不熟悉的朋友先补充一下几年前的一件事。

    2020年,综艺《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开播。在这一季上,一只来自广东海丰的乐队“五条人”莫名其妙地火了。他们先是不走寻常路的在初演舞台上没有唱导演组为他们选的歌《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而是唱了一首海丰话的《道山靓仔》,随后,又以诙谐幽默、大开脑洞的脱口秀式问答迅速出圈,火爆网络。

    点看全图

    成名之后也带来了烦恼。因为音乐的接受程度问题,五条人几次被淘汰,又几次复活。最后一次淘汰前他们找到了一支叫Mandarin的以先锋实验音乐为风格的乐队,恰好这只乐队是在场的大乐迷张亚东的“心头肉”。

    点看全图

    在投票环节,为了保住Mandarin,张亚东让人瞠目结舌的给五条人打了0分(大乐迷一人手握10票),导致五条人输掉了比赛。

    点看全图

    不料在赛后,这则消息不断发酵,致使观众对节目组和张亚东本人产生质疑,包括节目的主持人马东(马季的儿子,不是《罗刹海市》的主人公那个马骥),都陷入了巨大的争议。

    点看全图

    而后,在观众的帮助下,五条人成功复活,并最终摘取了那一季的亚军,可谓是成功“逆袭”了。

    点看全图

    在这则事件中,五条人和Mandarin的这次PK,和最终“逆袭”张亚东,可谓是典型的“对反动权威的反抗”。因为从音乐上,五条人是本土的,民间的,草根的,Mandarin和张亚东是西方的,高级的,精英的,这种泾渭分明的草根逆袭精英的故事无疑是综艺节目最好的素材和娱乐圈的吸睛神器。

    更重要的是,五条人的红火正证明了我对流行音乐发展趋势的判断,即地方、民间、方言音乐的崛起。而五条人所代表的南方尤其是岭南文化,正是对过去以北方文化为主体的主流文化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反动”。

    所以,如果非要说“对反动权威的第一枪”,也得落到当年的五条人头上,还轮不到刀郎。

    同时,我们可能还需要考察更多的维度。

    记得年初关于《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的争论中,河里(包括简中互联网上)有一种非常整齐划一的论调,即所谓作坊式电影VS工业化电影的二元对立。

    几乎所有支持《流浪地球2》的声音,都认为《流浪地球2》是工业化电影的代表,《满江红》是作坊式电影的代表。因此《流浪地球2》是正义的,是代表正确路线和方向的,是应该被大力鼓舞和宣传的;而《满江红》是反动的,是落后的,是必须被批倒批臭拍死的。

    尽管我花了很长时间论证,并不存在所谓工业化VS作坊电影的对立,工业化和作坊也不是判断电影质量的必要标准,但很多人依然非常坚持这样的意见。

    那么如果平移一下,将刀郎的《山歌寥哉》和那英、汪峰、杨坤等人的音乐对比,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显而易见,那英、汪峰、杨坤的音乐是标准的流行音乐工业做出的作品,而刀郎的作品,无论是二十年前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还是现在的《山歌寥哉》,都是作坊式的作品。

    这并不是我自己随口说的,而是专业人士的结论。想必很多刀郎的歌迷都不会否认,他二十年前的音乐在很多方面是粗糙的,落后于当时唱片工业的水准,尤其是编曲等。

    那么到了《山歌寥哉》,当然水平比起二十年前是进步太多了,但问题却依然存在。河里也有人认为刀郎的作品好,是因为“贴近自然”,“土”而不俗等。这种评价可能是把刀郎当成19世纪的浪漫田园诗人了。其实真正贴近自然的那叫“原生态音乐”。

    这是B站上一位叫“叨叨冯聊音乐”up主(他的简介是:打击乐博士,首位华人百老汇全职演奏家)对《山歌寥哉》的评价:

    点看全图

    这是B站音乐人尤教授对刀郎音乐的评价:

    点看全图

    从这些专业意见来说,刀郎的音乐确实是更接近于我们网友所说的“作坊式”,而非“工业化”。

    当然,不同的艺术品类标准不一样,我们也不能说哪一种就一定是好的,正如我评价电影时所说的一样,工业化和作坊式与作品的优劣并没有直接关系。

    但我在这里说这些,并不是要为之前的电影“翻案”(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案好翻),而是要指出接下来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

    刀郎的音乐为什么能火,又为什么被批评,而到了二十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又会得到如此多的受众的支持,原因其实都是一致的。

    回想我们国家过去二十多年最主要的变化,恐怕就是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了。

    而流行音乐,作为伴随着经济基础而生的文化产品和现象,自然也与经济发展呈现相辅相成的脉络关系。

    回想二十年前,当时的华语乐坛正在周王陶林的带领下进行着R&B大跃进,而整个国家从上到下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带动下大踏步向前。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刀郎横空出世,唱着完全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音乐横扫乐坛,让无数歌手哀叹“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种幻灭感和尴尬今天的青年恐怕难以体会。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点看全图

    从刀郎爆火的2004年到2022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41.8%增长到65.22%,这是巨大的进步。而恰恰在那英“欺压”刀郎的2010年,这个数字将将到了49.9%,正好一半。

    如果说从工业化、城市化的角度来说,那英、汪峰、杨坤的音乐才是符合潮流的,尽管很多乡村、城乡结合部和三四线城市以下,有很多刀郎的听众,但想必他们辛苦劳动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进入城市,接受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熏陶,而其听歌范围也必然更接近那英、汪峰、杨坤。

    有很多人在音乐中发掘一些意义,比如劳动属性,或者左派性,认为当代流行音乐是“靡靡之音”。且不说邓丽君的歌声当年被称为“人性复苏”,也不说以李谷一《乡恋》为起源的当代流行音乐就是以解放这种对人性的刻板认知和描摹为发端的,事实上流行音乐并不需要时时处处都体现“加油打气”或者正能量。因为工业文明的成就就在于让普通人的基本热量输入是充足的,那么单纯从劳作的角度来说,正常的状态是多余能量消耗不完而不是不够。那么流行音乐自然不必一定是“加油包”或者“血槽”。

    那么那英当年拒绝刀郎进入十年流行榜单,反而带有另一种合理性,就是刀郎的存在正映射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还不足的现状,因为还有一半的人没有进入城市,那差的0.1%仿佛正是差了刀郎“那一点”。这就像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寓言一样,补足了故事拼图中不为人所重视而切实存在的一笔。

    而今天,群众因为《罗刹海市》所勾起的对那英、汪峰、杨坤等“既得利益”的愤怒,也同样是因为工业化、城市化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阶层跃升和幸福生活的无限展开,反而迎来了阶层固化甚至阶级掉落,经济下滑前景灰暗。这时候,原本因为入世二十年工业化、城市化高歌猛进、大干快上而带来的美好愿景面临破灭的可能性,《山歌寥哉》也正如那迟来的预言一样,成为现实生活的浮世绘,激发了群众藏在心底的怒火。

    所以我们发现,群众当年爱听刀郎,却不站出来声援刀郎,到今天一曲歌罢应者云集,其实逻辑是一样的。

    那么问题就回到了,刀郎自己出版这张专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仅仅为了“泄愤”,还是为了普罗大众打抱不平,还是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

    因为这次《山歌寥哉》整齐划一、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我不得不放下其他关注,认真思考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首先我相信,这件事情绝不仅仅是“自来水”自发安利可以达到的。很多群众对《罗刹海市》的热衷是真心的,但也有随大流的成分或者另有隐情。

    记得去年底大会和放开之后,我曾预言,因为某派历史性的挫败,加上文化产业历来是其基本盘,文娱业将从之前的畸形管控中逐步放开。从春节档到现在的暑期档电影,从《狂飙》、《三体》到《漫长的季节》,直至现在的音乐,整体上文娱产业正如我所言呈现了相应的变化。

    这基于两个原理,一个是利益,一个是支持度。某派经营文化产业已久,本身一是有利可图,二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而在历史性挫败后,某派自然需要更多的尤其是年轻人的支持,而文化产业的逐步宽松是最容易达到效果的方向。我曾在去年年底号召在文化方面嗷嗷待哺的年轻人去尽情“薅羊毛”,就是因为挫败后更需要这种“心理补偿”。

    另一方面,又有一个更隐秘的逻辑。我们知道在一个人人可以起飞的大争之世里,大家关心的第一件事必然是前进,而相互之间的小摩小擦自然就没有那么多人在意。

    但在一个前进趋势停滞的状态下就未必了。电影《东方不败》里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当前进已经越来越困难,甚至有倒退的危险时,那些过往岁月中的恩怨自然就浮上了心头。

    刀郎就是以这样一个面目出现的。但我要提醒各位的是,刀郎目前呈现的这一付委屈巴巴、隐忍多年的状态,到底是不是他的真实形象?我想指出的是,刀郎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更有钱和有名,他的作品也并不缺乏认可比如“五个一工程奖”(《爱是你我》),那个饱受欺压和打击的形象,很可能是我们一些人内心的写照。

    也有人说很多人关于《山歌寥哉》和《罗刹海市》的理解是过于狭隘了,刀郎没有那么“睚眦必报”,这张专辑的格局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云云。

    而目前关于《山歌寥哉》和《罗刹海市》,刀郎和其经纪人已经明确表示不作任何回应。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解读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那么《山歌寥哉》和《罗刹海市》所引起的舆论风潮和社会现象,可以认为是刀郎被“当枪使”了,而他自己也不排斥这种结果,而那英、汪峰、杨坤更多是被错当“靶子”了。那么这部作品最终的目标到底是谁呢?

    我个人的解读是,它想要掀起全社会的一股“恩怨出清”的风潮。我们知道一个词叫“债务出清”,而恩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债务。

    但在社会前进阶梯普遍堵塞、阶层上升停滞、经济发展受阻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恩怨出清”会对社会结构和群众整体心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自不待言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支持对刀郎的《山歌寥哉》和《罗刹海市》的社会批判功能做一定程度的解读和传播,但不支持过于拔高其意义。对于其产生的实际效果,也要静观后效。

    (待续)

    元宝推荐:普鲁托, 通宝推:有锡,铁手,工业党B站书记,回旋镖,秦波仁者,acton,盲人摸象,天狼星,zwx650,方恨少,翼德,Swell,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该来的总会来

      很多事情,只要等一等,看一看,就会得到准确得多的认知和反馈。

      比如以下信息:

      【鹰眼快讯】电影再次被列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

      鹰眼 电视剧鹰眼 2023-08-16 17:30 发表于上海

      图片

      【来源:国家电影智库】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征求意见稿)》(简称《目录》),公开征求意见。

      《目录》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之外的,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属于允许类。

      图片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征求意见稿)》中,与电影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

      促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数字电影摄影机,数字电影摄影棚设备,数字电影制作和视效设备及软件,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器,数字电影放映机,母版制作设备及软件,数字电影编解码设备,高新技术电影放映系统,演播室设备,音视频编解码设备,音视频广播发射设备,数字电视演播室设备,数字电视系统设备,数字电视广播电频网设备,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摄录机,数字录放机,数字电视产品,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

      公共文化、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视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设施建设,文物保护装备开发与应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装备开发和应用。

      电影、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制作、发行、交易、播映、出版、衍生品开发、版权保护、监管及相关技术开发应用,互动视频、VR视频、沉浸式视频等高新视频开发和应用,超高清、云转播开发应用,高新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建设。

      电影数字化服务和监管技术开发及应用。

      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全文:https://yyglxxbs.ndrc.gov.cn/file-submission/20230714174354727814.pdf

      附注:早在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9年对《目录》进行了修订和修正。2005年版,鼓励类,包括“广播影视”;2011年和2013年修正本,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众文化、科普设施建设,广播影视制作、发行、交易、播映、出版、衍生品开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广播影视数字化、数字电影服务监管技术及应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2019年本,包括公共文化、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视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设施建设,广播影视制作、发行、交易、播映、出版、衍生品开发,网络视听节目技术服务、开发,电影数字化服务和监管技术开发及应用等。

      再比如:

      【鹰眼头条】外交部成立影视公司:跨国题材将大爆发?!

      原创 鹰眼 电视剧鹰眼 2023-08-18 17:05 发表于上海

      图片

      图片

      近日网上有传外交部成立影视公司,正式介入文娱产业。鹰眼记者专门查阅启信宝APP发现:2023年7月14日,原北京亚美欧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变更为外交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为外交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中心100%控股。

      图片

      目前暂时无法考证该公司是否为外交部下属机构成立的影视公司,不过有关外交、跨国题材的电视剧近年来也不少。

      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副完整的图景。

      眼下,经济继续凋敝,传说中的危机事实上已经袭来。

      面对这种情况,海内外既得利益仍然秉持着宁可多捞一分,不可放过一厘的精神继续吸血,国内的大佬当然也是如此。

      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事实上成为了唯一一个不会显性触动顶层利益,又短时间内没有上限限制的产业。唯一的代价,就是要松动之前已经绑得很紧的审核制度。

      在经济继续下行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放开是必然的,除非官老爷希望明天就大厦动摇。

      相应的,这也给民资、外资和官资留下了机会,外交部进场就是一个信号。

      外交部都进场了,海外资本自然也不会闲着。像迪士尼这类的大佬,都手握着百亿美金的支票准备冲进来呢。

      问题是过去若干年文化产业版图已经基本瓜分完毕,那怎么办呢?

      当然要搞搞新意思,帮着松松土。这就是最近乱象的来源,说穿了一点不稀奇。

      所以,一个靠谱的事实抵得上一百个来回的键政。当然,如果你只是为了情绪价值,那就随意了。

      • 家园 大的政策改动应该在今年年底出台

        按照惯例,决定经济文化方向的重大决策都是在三中全会上放出的。唯一要考虑的是松绑的进度,能不能跟得上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所带来的双重动荡?这个是很重要的。

        按照今年上半年网文界的官方消息来看,基本内容是21年之后新增的不合理规定(禁止出现国外的真实地名)被废止,但是18年的规定(禁止出现国内地名,以国外作为背景的禁止涉及政治内容)仍然有效。如果今年年底的松绑幅度只是恢复到21年以前的话,显而易见没有能力对冲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巨大压力,甚至还会继续制造新的社会矛盾。

        • 家园 少上些网,少上些“高端论坛”

          真正的人民群众的大头还在抖音快手朋友圈。那上面的尺度河里一堆人看了要骂反贼的

        • 家园 政策都是有空间的

          聂辰席任局长的这些年,大约可分为前后两段。

          从2016-2019这前半段,基本都是正面居多,比如几个爆款作品都出现在这一段,然后资本热钱得到有效遏制,小鲜肉IP热退潮,税务风暴开启娱乐圈自检模式等等。

          疫情之后这三年,倒行逆施太多,让人感觉都不是一个人干的,显然具体的政策执行已经脱离了控制。不过脱离控制的也不是这一个行业,这么说也正常了。

          所以关于审核的事情,能扳回来一点就是好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就拿地名来说,就算有这些规定,也不妨碍一些作品的出台,比如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不就也照常出版了么。

          最新消息,蓝台回应了,开始自检。其实所有的奥秘,都集中在下午的这条微博热榜上:

          点看全图

          失去这么大一个市场,对好莱坞是很恐怖的。因此最近忙不迭地搞了那么多大招,目的都在于此。

          • 家园 你把他们想的太厉害了

            这一帮人应该是自元朝末年开始,对全世界进行各种文化渗透,1000多年了,即便他们很努力,但时来运转金如铁,由不得他们。

            他们对舆论这一块的操控确实是极端有耐心,关键是有着用不完的钱和人才来做这个事,即使是这样,依然不能违背天道变化。尽管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装神弄鬼预言什么的。如果你认为是他们操控了罗刹海市,那他们肯定也操控柴玲,但是前者成功,后者就是直接失败。两个热门话题,一个热起来,一个直接胎死腹中,看他们下一次搞搞啥。

            • 家园 我没觉得他们很厉害

              对我这种娱乐圈老饕来说,他们这些套路就像案板上的青鱼——明摆着的。

              他们之所以能做成一些事情,一个是你说的肉多皮厚,还有就是国内的平均水平实在太菜。

              还有,你想说的应该是柴静,不是柴玲。

          • 家园 缓慢的拨乱反正已经跟不上现实需求

            现在的情况是,经济上的停滞在制造失业压力,过去被发展掩盖的矛盾冲突开始浮出水面,而新的社会矛盾还在进一步快速加剧,而这三者的共同点是都非常容易被引到干群矛盾、官民矛盾的方向上去。

            如果没有经济危机这个大背景,纠正21年以来的政策错误是足够解决问题的,但现在社会怨气已经形成火药桶,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大幅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收回21年来的错误政策就不可能达到稳定社会这一目标了,因为群众会本能地质疑这次撤回是不是在为下一次的禁毁做准备。

            目前的状态相当于朝廷往自己曾经的支持者背后捅了一刀,现在虽然把刀子拔了出来,但没有对伤口进行任何处理,也没有把刀子收到鞘内,认错的态度更是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别说重获支持了,先想想怎么避免受害人情绪不稳扑上来拼命才是最重要的。

            • 家园 你这思路不对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既得利益不愿意放弃利益;审核机制的实质,也是既得利益不愿意放弃利益,这是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

              所以不存在为了A,所以要B的情况,这就像说为了不插左肋一刀,你要先插右肋一刀一样,很荒谬。

              貔貅之所以不停吃,不是因为吃得少,而是因为它只会吃这一个动作。其实既得利益根本不在乎经济危机,因为天塌下来有P民顶着。它会调整,只是因为现在传统行业的增量已经到头了,只有文化产业才有增量。

              所以只要它尝到了甜头,自然会继续考虑松动,这就像当下暑期档的火爆一样,你非要一步到位,反而把事情弄拧了。所以为啥激进派干不成事,就在这里。

              • 家园 朝廷不是只有一个头的貔貅

                而是有九个头的九头鸟,每个头的利益都不同甚至彼此矛盾。具体到文娱政策这件事上,其实主管经济社会的实务部门从十几二十年前就一直在努力推动放开,但是被旧媒体裹挟的文宣部门一直压到现在。你所说的甜头都是实务部门的事情——经济部门得到了经济发展,社会部门得到了社会稳定,但是文宣部门得不到任何好处,相反它还特别乐于见到其它部门遭殃。如果这次放开的幅度过小,没有起到稳定社会的目标,那反而会给文宣部门的反动派一个借口,捏造所谓“放开文娱对社会稳定有害”这种颠倒黑白的说辞去愚弄中央。

                • 家园 现在不一样了,

                  第一,现实的酷烈程度将远远超过电影表现的,电影那点东西根本就不够看,

                  第二,外资要进来了。

                  • 家园 电影业只是旧媒体里面相对过得不那么差的一个

                    无论是煽动效果还是宣传效果,电影比起互联网新媒体就是婴儿和成人的区别。整天想着把文娱和现实区分开的思路已经落后于时代了,现实是互联网新媒体能够快速、高效地影响和干涉现实社会,如果不能尽快将互联网新媒体的地位合法化、正规化,反而继续放任文宣部门为旧媒体张目,出于蝇头小利频繁打压迫害新媒体,把社会大众推到敌对的一方去,那才真叫引火烧身。

                    • 家园 你说的这些问题

                      大都是掌管文宣部门的苏俄流派搞出的事情。他们掌管文宣七十多年了,但也差不多到新陈代谢了。加上俄罗斯自身不断衰落,这派接下来就后继无人了。

                      等七零后全面上位就没有这么多东西,什么新旧媒体,七零后根本不管这些意识形态的烂糟事情,他们只看实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