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商榷】观葡萄钓鱼有感 -- 夜如何其

共:💬62 🌺617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古中国人看来真纵横于欧亚大陆上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216553-2217

          点看全图

          • 家园 那个美国佬收藏的法老木乃伊做过

            DNA检测,据说也是东亚人种。这个也是听说没有翻到确实证据

          • 家园 【整理】长城以北,列祖列宗(重贴)

            🙂这与最新的普郎克的研究成果相呼应(https://cchere.com/thread/4677076)

            近年来,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中原的传统说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质疑,一批批勇于探索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把视野转向辽河流域。大量的出土物证说明,5500年前,在中国北方的辽河流域确实存在着一个强大的部族,他们建立了国家,有了自己的领袖,在草原、农耕、海洋三种形态并存的独一无二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先进的生产力和灿烂的文明,由此引发了一连串振聋发聩的敏感话题——黄帝生在辽河边,颛顼陵墓在医巫闾山,人类文明在北方起源……等等,等等。

            真乎?伪乎?传说乎?史实乎?为了探索究竟,本报组成强力采访报道组,在为期一个月的考古探源中,采访组几乎走遍了整个辽西大地,阜新、朝阳、北票、义县、锦州、鞍山、海城、岫岩……包括内蒙赤峰,行程近万里,几乎每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以几近颠覆性的冲击,修正乃至扭转着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

            “千古一帝”秦始皇修了一座至今令国人引以为豪的万里长城,自此后,一道长墙分南北,华夏神州北纬40度上下的广袤山川被强行切割,切出了农耕与游牧的人为分野,切出了中原礼仪与塞外胡狄的对立文明!

            苦寒、荒凉、野蛮、落后……在此后漫长的千年岁月里,竟成了长城以北辽河流域的代名词。

            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一个大当

            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件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

            在权威考古学家的案头,摆放着勘误纠偏的另一类实物与考据。李济与苏秉琦堪称中国考古界的泰山北斗,两位大师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两段挑战传统、廓清迷雾的英明推论。

            李济先生提出“长城以北,列祖列宗”之说。在其所著的《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等文章中,他一再呼吁大家要特别注意辽河流过的北方地区。他说:“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沉没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两千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上了秦始皇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件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以研究中国古史学为职业的人们,应该有一句新的口号,即打倒以长城自封的中国文化观,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

            苏秉琦先生则将北方地区列为全国六大考古文化区系之首。当20世纪80年代初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刚刚露头之时,他就亲临牛河梁等考古发掘现场考察,提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和“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指导性观点。在其《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他更鲜明地提出了,辽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先走一步”的新思路。他的论述是:“从发展顺序看,中原并不都是最早,不都是从中原向四周辐射。从旧石器中晚期到新石器初期,很可能辽河流域比海河水系早,海河水系又比黄河中游早。海城小孤山遗存,据铀系法测定距今4万年,有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梭镖、带倒钩的鱼叉、用两面对钻法穿孔的骨针,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性,时间比山顶洞骨针进步。这一发现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一片,文化发展走到前列,从而为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前导地位奠定了基础。8000年前阜新查海玉器以及其后红山文化‘坛、庙、冢’的发现,是辽河流域前导地位最有力的证明。”

            按李济、苏秉琦两位大师的思路指引,整个中华文明史现在就应该重写了!以前所有针对辽河文明的漠视、轻视、歧视等种种顽固观念亟待推倒重来!

            排除辽宁中国难称5000年文明古国

            在地处辽宁的牛河梁女神庙、祭坛、积石冢发现之前,中华文明比印度文明晚了近千年,比两河流域、埃及晚了近1500年!

            面对不断探掘出土的考古铁证,面对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的严谨求索,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夏商周之前的中华上古文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时代,缺失了至关重要的“辽河篇”,逻辑上根本说不通;从春秋战国起,到两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直到跟进的辽、金、元、清,不调整传统的思维坐标,不纠正陈腐的华夷之辨,不关注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辽河时空”,我们就无法全面、客观、公正、冷静地剖析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的起源史、发展史与融合史,这绝非危言耸听!

            在国际考古界,权威机构认定人类早期文明的甄别标准不是传说神话,而是有目共睹的实物,如文字、古城、神庙,而按这一严格标准,中国的文明史只有4000年,根本无资格跻身世界5000年文明古国的显贵行列!

            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郑重表示,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在今伊拉克境内)有乌尔神庙、埃及有金字塔、印度有莫亨觉达罗古城、希腊有克里特文明。在地处辽宁的牛河梁女神庙、祭坛、积石冢发现之前,中华文明比印度文明晚了近千年,比两河流域、埃及晚了近1500年!牛河梁遗址将中华文明向前整整推进了1000年,我们可否这样说,没有辽宁,中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5000年文明古国?

            事情到此还远未结束。站在牛河梁遗址前,苏秉琦先生发出了这样一段字重千钧的定论:“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今天,中国人自豪地声称,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那么,黄帝来自哪里?龙出自何处?苏秉琦等考古权威将寻根的目光投向了长城之外的塞北,锁定了辽宁。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就不得不发出一系列穿越时空的疑问?牛河梁女神庙中那个面带神秘微笑的女神像,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始祖吗?牛河梁积石大墓中,那个耳戴玉环、胸带勾云形玉佩、手握玉龟的五千年遗骨,为何他的所有特征都令我们产生“他就是黄帝”的下意识联想?距今8000年的阜新查海遗址的摆塑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龙造型,这是否意味中华民族的“龙图腾”起源于辽宁?如果您能在鞍山的汪家峪、小孤山、巴坟沟,海城析木镇等地的石山上,亲眼目睹由排列有序的圈点、打凿痕迹鲜明的方块、十字架构成的神秘符号群,再对照有关河图洛书的奇妙传说,遥想易经八卦的上古起源,博大精深的辽河文明在您心头是否呼之欲出?

            虚构的穆桂英大破想像中的天门阵

            佘太君、穆桂英、杨门女将这些子虚乌有的杜撰人物倒大破从来没有的天门阵,被中原人一厢情愿地吹捧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然而,作为中华文明上源的辽河文明却被秦始皇修筑的这道万里长城粗暴隔断了,隔断了同根血脉的传承,也隔断了先祖文明的记忆。长城之外的人群,被降格为化外胡民;长城之外的土地,被定性为蛮夷之地;连出自北方的山羊、折叠凳也受到了株连,被冠之以“胡羊”、“胡床”的贬低称谓。

            春秋时期,齐桓公帮助燕国击退北方的山戎,打出的旗号是“尊王攘夷”。他尊的王,是称霸中原的周王朝天子;他攘的夷,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个口号本来就禁不起推敲,但在当时,居然就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侵入中原,颠覆了汉人缔造的西晋王朝。汉族出身的冉闵发出了血腥的“杀胡令”,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几乎被汉人一夜杀光!当冉闵被前燕名将慕容恪俘获时,被迫跪对自称为黄帝后裔的鲜卑国主,冉闵喝骂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耶!”

            盛唐诗人王昌龄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人考证,“龙城”就是今天辽宁朝阳,“飞将”指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胡马自然指代的就是居住在长城外的民族。

            无论是舞刀弄枪的冉闵,还是舞文弄墨的王昌龄,面对辽远空旷的北方,面对他们所不知悉的祖先栖息地,心中涌动的,不是萌发的怀念而是刻骨的仇视。胡地与胡人竟令中原地中原人如此憎恨,憎恨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

            到了后来,这种仇视与隔阂升级到无以复加的可怖地步!家住辽宁朝阳的安禄山被史书描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怪物;建立金王朝的东北女真人,被以正朔自居的中原宋人开口闭口骂成“金狗”;流传民间市井的《说岳全传》、《杨家将》中,金兀术的军师哈迷蚩沦为作者笔下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十足笑料,被辽萧太后与耶律斜轸等名将击败生俘的宋将杨继业却威名远扬;文治武功的萧太后被讥讽与早已契丹化的汉人韩德让通奸,佘太君、穆桂英、杨门女将这些子虚乌有的杜撰人物倒大破从来没有的天门阵,被中原人一厢情愿地吹捧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高山仰止 辽宁人至今不敢相信“辽宁骄傲”

            连在朝阳北票发现的世界上的“第一只鸟”化石,都要冠以“孔子鸟”的名头方才心安理得。

            尤为可悲的是,这种流传久远的中原正统论直到今天依旧左右着辽宁人的思维取向。即便面对先人留下的如山铁证,即便已隐约猜到自己的先祖极可能是华夏文明的上源,即便认定牛河梁出土的遗骨、玉件、器皿就是三皇五帝时代中华先祖的物证告白,而今的辽宁人却依旧忐忑地仰视高高在上的中原文明,心存忌惮,连在朝阳北票发现的世界上的“第一只鸟”化石,都要冠以“孔子鸟”的名头方才心安理得。岂不知,相比于很有可能生发于辽河流域的远古《伏羲易图》、《连山易》、《归藏易》、《坤乾易》以及中古的《周易》,看易经着魔到“韦编三绝”的痴迷境地、慨叹“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只能算是个小学生辈!

            采访过程中,当我们把不断得到的收获讲给朋友、讲给邻居、讲给还算是有知识有见地的同事时,他们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问和质疑:“你们说的都是真的?别扯了,谁不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我们苦笑,我们无言,这种被秦始皇诱骗被传统植根的思维、这种先天的不自信简直是深入骨髓!

            在辽宁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史前段落,究竟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故事?在那些已解、待解乃至无解的神秘印记背后,到底还有多少令后人震撼的“辽宁骄傲”?让我们走进这个神奇的探古世界,也许我们的探查,会舒缓后人曾经寻根无果的内心焦虑,会解锁秦始皇用长城圈起的千古之谜。

            通宝推:非鱼,一着,
            • 家园 牛河梁遗址的年代不算最久远

              同一时期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的文明遗址还有良渚、南佐、双槐树等,和两河,埃及相当。

              凌家滩、东山村、谭家岭、周家庄1号这些遗址更早,有6000多年的历史,考古界关心的是这些复杂的上古文明是如何从1万年前左右的上山、彭头山、大地湾、裴李岗等演化过来。

            • 家园 牛河梁是黄帝轩辕族故地可能性很高

              辽西的红山文化最终形成牛河梁中心,估计就是轩辕族,上层统治者是O2下层是N。应该是 起源于桑干河的族群北上统治了周边的本地族群后形成 轩辕族。轩辕族的酋长历代都是 黄帝。然后他们南下,先和 炎帝大战,打败炎帝以后,两边融合。因为 炎帝部族也是 桑干河族群西迁和南下的 亲戚。所以 黄帝和炎帝族群本来就是有亲缘关系。后面 再和东夷的蚩尤大战,然后南下,形成最初的黄帝族群秩序。

              通宝推:钱六,
      • 家园 2

        那之后,随着全国经济大开发的铺开,尤其是 围绕高铁和机场港口的基础建设开发以及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开发。更多的考古发现,开始作证前面提及的满天星斗叙事下的中华文明多源头论的观点。下面的内容多少会引起争议,去年一个观点也被投过草。还是,先从工具人老头子们开始叙事。老头子 们训斥过, DNA考古是邪说。我们自己几年下来总结是,这叙事很容易陷入 种族主义的误区,要谨慎。下面的叙述部分内容会偏离考古,但是结合其他回复的内容又 不能不展开。算是歪楼了。见谅。

        先说去年被投过草的一个观点,主要是和几个学习过语言学的人在我后面要叙述的讨论的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话和英语很类似的地方在于,他们是目前唯二的多语种综合体。具体证据链记忆模糊了,但是 主线是 中国话里有多语系特点。不过去年底有个报道证实了去年初的讨论:

        近日,一项历时六年、集结11个国家学者的三学科交叉研究发现,泛欧亚语系的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曾经居住在距今约9000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东北部。

        2021年11月1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 [1]。该研究认为,青铜时代之后东北亚各地区间频繁的语言交流,掩盖了这些语言在本质上同源的事实。而实际上,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中国东北的农民穿越东北亚大陆,进入日本、韩国所在的地域。他们带去了自身的基因和文化,也带去了原始的语言。

        “我们的研究显示,说日语、韩语、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的人们有共同的基因和语言学上的祖先,他们生活在中国东北部的西辽河流域。” 论文的通讯作者、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教授 Martine Robbeets 说。她和研究团队还通过语言学和考古学研究指出,农业在语言的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好回到,前面说的DNA考古内容。其实引起前面多语汇中国特点讨论的是这样的内容。最近几年基建和房地产考古发现(房地产对良渚文明发现的影响后面会提及,这里按下),众多上古遗迹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有很多支欧亚大陆的游牧从东北进入中原后定居。而我们叙事中的夏商周三代,基本随着有关遗迹乃至墓葬挖掘后的DNA比照看到他们清晰的迁徙路线。这里需要歪一下楼,因为我们的讨论一个朋友因为本身博士论文是《伤寒论》,因此他对于讨论中的东汉末年大瘟疫起源一直以来的西方观点:安东尼瘟疫源头在 中国东汉末年大瘟疫起了质疑。也因此参与一带一路考古联合项目,证明了 东汉末年大瘟疫实际也是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因为考古墓葬中,比较有关菌株,代际变化清晰。可惜,我们自己不怎么宣传,直到今天提及安东尼瘟疫,中国源头说是西方主流。而且,这也直接影响了西方一度喧嚣尘上的新冠中国源头说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讲何以中国的原因,无非知来处,明去处。何以中国,宅兹中国。

        好这里不能不歪一下楼,这两年总结中国历代大一统。路线,基本暗合夏商周大一统过程的叙事。不如此,无法理解我其他帖子提及的对李零老爷子说的我们的中国叙事的振聋发聩。我观点大体是这样:

        中国历代统一三个路线。一个是走关中(秦汉之后是关中兼并四川),待天时大出关东平推中原。一条是,从云中定襄出太行八径进取中原,主要路径是先太原而后出釜口径依托邺城经略中原,再有就是后世游牧和中原反复博弈的大同,不过进取中原的路径差不多。最后,是东北亚整合后拿下古卢龙塞中古时期的幽燕,一旦突破就是横扫中原直抵江淮的决战气势。我总结这个还是因为南北朝,先后一统中国北方的慕容,脱靶和宇文三部鲜卑的统一路径而来。不过,宇文鲜卑在六镇时期,根基太浅最终不能不依托府兵制度把汉人豪强纳入军政体系,最终完成统一大业。这部分就不是纯粹的地理因素决定论了。不过这里衍生的话题,就距离上古中国远开十万八千里了。后面不歪楼了。

        (待续)

        通宝推:青青的蓝,脊梁硬,桥上,lxjian2008,秦波仁者,心有戚戚,
        • 2
          家园 3

          好说了那么多,应该回到主楼的夏话题了。说到夏,我的观点有3

          1.就在前几天,有朋友 (就是前面提及围绕秦汉竹简和 东汉末年大瘟疫研究那两位)这样解释西方为啥不承认有夏,具体说法你们可能感到滑稽。就是我们自商周以来历史记载对比世界其他文明传承,可谓丰富至极。甚至中国周边地区的考古,西方学者根据中国文献记录,比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在西域考古基本按照记录挖掘一挖一个准。因此他们衍生出一个这样的悖论,既中国没有古代记录和考古对照的一律不承认。不过这一套,他们横行霸道的时候还有影响力,但是现在我们基本不吃这一套。我其他帖子说刘师佛哪个,衍生出日本人挑衅大乘佛教本经伪经说我们一概不理,我们现在有自信走自己的路。而且,现在考古证据层出不穷 ,没空和一些固执己见的西方人一般见识。

          2.继续说夏,今天随着二里头项目的不断延伸。学界基本对夏是否存在 有共识:夏存在。但是,为什么现在对夏的断代迟迟没有定论,因为考古发现有了新问题。比如,石峁古城,我第一次看到 石峁古城用石(不是土方就是碎石方)二十万立方米的时候 震惊的无以复加。以至于,有文章介绍,石峁古城的遗迹中,有关马面墙都防御部分,直到清末才有开花弹可以正面击溃。这样的历史遗存,一定伴随一个我们不曾熟悉的文明。对于石峁古城,我们 现在部分学者主张的石峁古城是夏体系的一部分我是存有非常大疑问的。但是毕竟我外行 ,我有再多疑问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所以我只表明我的观点。既现有 资料无法说服我石峁古城就是夏的遗迹。此外,我前面刚提过,能支撑这样规模城市的一定是一个文明。这个文明是否是夏的一部分,都无法从现有文献记录中找到痕迹。对应的,还有三星堆乃至良渚 。他们从一个上古遗存,逐步衍生为文明。现在良渚哪里已经有地铁和地产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良渚治水系统的认识。这在过去文献记录也是没有的。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讨论那会是寄托在找到王子朝奔楚的那批竹简能够在现在的全国大开发中有所发现。不然,仅仅以石峁古城的有关符号解读,暂时要解读有关文明的内核,还是一个难题。

          3.说到下,如果说石峁古城还在夏商周三代叙事的范畴。但是一些新的历史遗迹的发掘,虽然没有完全对公众介绍(还在挖掘和整理,以及内部讨论阶段)但是从现有资料看部分遗迹的历史已经跨越了夏朝的范畴。简述就是,历史新发现在夏商周纪元之前。这真是老问题新发现。于是,我再次搬出工具人,老头子们。老头们提出在夏朝之前是有一个朝代,有虞朝。这样说还是试图从三代叙事中找答案。毕竟尚书中第一篇是虞书。同样,沿着这个思路,良渚文明是 丹朱南下避祸创立的主张也有所抬头。我不是专家,精力也不在这个方向,不过要提一句关于体系来说,是有这样的说法和解释。

          说到现在, 为避免有人产生严重误解。我把我对三代叙事的思考重点略展一下。话说,随着一带一路考古的展开,不只是中国人古代墓葬遗迹在埃及以及欧亚大陆各个地方有所发现。(在英格兰也有中国人墓葬的考古发现)对应于此,不只是我们从东向西溯源,世界各国学者也自向东探寻不同文明的源头。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熟这样的观点:在上古时期,世界各大文明绝对不是一个个孤岛,他们之间的彼此联系 远比我们曾经的理解重要的多。举例几个:

          1.在古埃及至少在中王国时期,因为宗教需要,埃及人对荷鲁斯之眼的需求导致从埃及经过今天伊朗一代到印度的商路绵延不绝。因为印度的天青石,是荷鲁斯之眼的不可或缺的原料。同样,根据现有考古发现。截止到清末,围绕四川的丹朱等矿石的开发,大量的奴隶从南亚东南亚通过商路输入四川。同样,在一带一路联合考古,古埃及时代通过贸易方式抵达埃及的制成品除了印度的天青石还有中国青铜时代的制成品。

          2.在1叙事之前,考古已经证明早在夏商周三代叙事时期,大量来自南亚与东南亚的贝壳进入中原地区作文货币被储存。这里必然伴随着商路延伸下的文明的交流。记得宅兹中国特展,上海分展区的展览中我们围绕几个字展开争论。其中,关于抄这个字源,从说文解字解读,钞和抄为同字源。一开始我理解钞是金文的意思,就是印在 金属器皿上的文字的意思。然后朋友(不是前面提及的两位)查资料反馈说 就是货币的意思,并因此延伸到本段落开始的地方:南方的贝类通过商路进入中原,并成为货币被储存进而成为财富的象征。

          3.从欧亚大陆各文明叙事的角度。比如李零老爷子应该提过,来自两河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对我们中国文明的影响。甚至我接受李零老爷子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帝国构建,和波斯帝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为此我听从朋友的推荐买了李零老爷子的《波斯笔记》里面对古希腊和波斯文明溯源的叙事值得推荐。同样,曾经有人提及,人民大会堂的初期设计为什么参考了波斯波利斯大厅的结构。说到这里,我实际在说,从上古到今天。我们的文明从不闭塞。从上古的商路,到小麦芝麻与西瓜作物 东进。从祆教,基督教各个分支,乃至佛教东传。从,黄道十二宫到十二生肖,从波斯帝国叙事到 中华构建大一统。何以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在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中 涓涓细流林林总总,而今海纳百川。

          就在去年,我还是问一个朋友,说

          最近有什么新发现。答,有。

          继续问,有什么新看点。答,有。

          再问,有什么能说的。答,不能说。

          最后问,为什么

          因为,老爷子们(再次搬出工具人)说都是要从小学教科书改起的东西

          (待续)

          因为下午临时要出门。所以,今天回来也要半夜了所以今天没时间回复了。不过,现在的思路可能会因为外出中断,所以如果后面的继续出现和现在风格不一样的文字请见谅

          通宝推:青青的蓝,梓童,方恨少,玉米菜,驿寄梅花,西电鲁丁,桥上,秦波仁者,
          • 3
            家园 我个人浅见

            良渚和中原文明关系一定要考虑当时地理面貌和现在有极大不同,良渚文明相当于被水网沼泽大江独立隔绝于钱塘江流域,本身也是沿海城市。所以中原文明和良渚文明一定是和平的星星点点的相互联系,两者关系很像后世罗马和汉朝的关系,比那更进一步两大文明有直接交流。大洪水后两大文明联系彻底断绝,良渚城甚至被大洪水所灭。所以才有大禹治水后南北重新连接后迫不及待的南巡,寻访良渚文明的下落,以至于陨落于良渚故地。

          • 3
            家园 看完的个人结论

            套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地域在世界交流中的特点,,外来的先进的东西能够取其精华,继承传扬,佛教如是,近现代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如是。上古时期,中国同样大体如是。

            • 家园 与其说学习者善于“取其精华”,不如说学习者更易于“弃其糟粕”

              我个人看法,若能跳出人类自身角度去观察宇宙演化,主线应该是“以知识演化为本”。

              但至今为止,所谓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都是“以人为本”,知识科技只是人类活动的附加产物。

              “以人为本”的发展线路,必然会产生非常多的糟粕,无争议的糟粕如裹脚、缠腰、高跟鞋;有争议的糟粕如上帝、民主、中医、心理学。

              “以人为本”的任何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也会积累非常多的糟粕或毒素,这种东西,有人愿称之为文化、传承,但我个人看法,更多的是糟粕或毒素。

              对于非原创学习者而言,学习外来新知识的最大好处及优势是:

              可以只取其精华,而不学其糟粕。

              这可能也是人类历史上,为什么每次发生科技传播时,后发文明总能反超先发文明的原因。

              若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改造社会组织形式,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路线,切换到“以知识为本”。

              我觉得吧,在地球上,哪个文明若能率先完成这个切换、改造人类肉体消灭人性劣势、以人类献祭于知识、达到人类以“思维的方式”与“知识演进主线”共生共存,那么,这个文明制霸地球、冲出太阳系那都只是小目标,大目标占领银河系都不是问题。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现实比你说的复杂

                没有压力,任何物种都会退化。知识越多,生产力越发达,退化就越严重。

                • 家园 我的看法,你说的这个“没有压力就会退化”是自然进化物种的劣势

                  你说的这个“没有压力就会退化”,这正是自然进化物种的劣势。

                  我个人看法,以人类当前所承载的“知识体系”来看,自然进化的人体早已成为知识演化的枷锁,所以才需要主动改造人体,消除肉体在知识承载上的局限。

                  小改造可以消除肉体对x性的限制,比如改造消化系统,用能量液解决人类吃喝拉撒的需求,以及附带而来的资源消耗、吃喝腐败等问题。人性之贪可大大改善。

                  大改造可以消除肉体对思维的限制,比如新的脑神经网络、新的运算模型、新的神经元存储模型,可以令人脑承载知识量增加,可以令人脑网状组织能同时承载的会话数量增加等等,到那个时候,解决因知识量相对过载而产生的老年痴呆、人人都可以活几百岁,那都是小事。关键的是,”主动改造人脑“引发“知识承载”的基础单元---人脑的变革,肯定会引发“知识体系”的爆发性大发展。

                  我相信,若真能完成人体改造,进入主动进化时代,“没有压力就会退化”这个问题也会有解决的方法、甚至很可能这个问题会变得不重要或根本不存在了。

                  通宝推:秦波仁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