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 -- 孟词宗

共:💬166 🌺756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去过阿尔萨斯出差好几次

              之所以突出出差是因为我和当地的同事从工人到工厂领导都有接触。几乎所有人都是德语姓,比较偏法语的名。当地的地名也明显是德语居多,最著名的可以算斯特拉斯堡,我偶然还见过Kayserberg这样的地名,这个Kayser是德语皇帝Kaiser的另一种写法,具体翻译就是皇帝山。我当时上点年纪的同事相互用阿尔萨斯语交流,根据我的判断,非常明显是德语方言,接近临近的德国方言巴登语和施瓦本语,阿尔萨斯语和标准德语的区别大大小于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的区别。

              • 家园 赞亲身经历

                老兄的亲身经历,很说明问题。

                阿尔萨斯人本来就是日耳曼人的一部分。

                • 家园 法国和德国的和解是欧盟的基础

                  公元842年查理大帝之孙日耳曼人路易(Ludwig der Deutsche,843-876年在位)和秃头查理(Charles le Chauve,843-877年在位)宣誓结盟,同时反对他们的长兄洛泰尔一世(Lothar,840-855年在位),在斯特拉斯堡附近发表的联合宣言。分别用条顿语和罗曼语写成。《斯特拉斯堡誓言》(Serment de Strasbourg)是首部用罗曼语写成的文件。罗曼语即最初的法语(古高卢-罗曼语),条顿语为最初的一种德语(古高地德语方言),为了使双方在场的士兵都能听懂誓约,宣读誓言时都没有使用对民众来说已经变得陌生的拉丁文,而是使用了罗曼语口语和古高地德语口语。两位统治者各以对方的语言宣誓。

                  查理曼是德法两国共同的先王,查理曼帝国分裂的 宣誓点就在阿尔萨斯的首府 斯特拉斯堡.......这个地方长期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当地人的语言确实是德语方言的分支。获得诺贝尔奖的史怀哲 就是斯特拉斯堡的德国公民。法国获得阿尔萨斯,那是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了。这一点很多法国作品也提到,比如....儒勒凡尔纳的《培根的伍亿法郎》里面法国志士潜入德国阔佬的工厂,该工厂只收德意志人作为员工,然后混进去的法国人来自阿尔萨斯,还自称自己是瑞士国籍

                  通宝推:笑看风雨,
                  • 家园 赞环宇兄

                    确实历史水平极高,从环宇兄的文章受益很多。

                    • 家园 另外就具体时间线上

                      阿尔萨斯和洛林 都属于 843年三分查理曼帝国的时候,留给 皇帝 洛泰尔 的中部领地,洛林 就是 洛泰尔领地的意思。

                      洛泰尔这一支 很快绝嗣,870年东法兰克(后来的德国)和西法兰克(后来的法国)瓜分了洛泰尔领地的北部(南部是意大利),从这时候起 阿尔萨斯就归属德国。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法国占有了阿尔萨斯大部分地区,但是其首府斯特拉斯堡 直到1681年才被路易十四占领。

                      此后一百多年阿尔萨斯在法国是个特别的存在。当地政府、学校、教育依然使用德文,德国(路德教派)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持续接收德国学生。禁止法国新教的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敕令不在阿尔萨斯实行。虽然法国政府大力宣扬天主教,并在1681年要求路德教派的斯特拉斯堡座堂必须交给天主教,但阿尔萨斯与法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当地对于宗教较为宽容。阿尔萨斯有孚日山脉作为与法国的界线,但是与德国并没有类似的天然界线。因此,阿尔萨斯在法国大革命以前,一直保留德国文化,经济上也较依赖德国。

                      当然,当地也有大量认同法国的人口.....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原名 莱茵军团战歌的马赛曲,就写作在当时斯特拉斯堡市长的府上

                      洛林地区,受法国影响更大,但是作为一个独立公国长期存在,正式并入法国更晚(从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丈夫的属地,交换给路易十五的岳父.....1766年才正式归入法兰西王国)对于法国,洛林更是不能丢的,因为圣女贞德是洛林人😅她选用的标志之一就是洛林十字架

                      欧洲由于地理疆界的分合产生了一些比较bug的事件:

                      意大利国父之一的 朱塞佩·加里波第,生于 萨丁王国的尼斯(今属法国)

                      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生于 奥斯曼帝国的萨洛尼卡(今属希腊),这都是正经故乡,不是出生之后就离开那种

                      另外,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 季米特洛夫,其实是 马其顿人😂

                      • 家园 这三个还真都特别符合情理

                        意大利国父之一的 朱塞佩·加里波第,生于 萨丁王国的尼斯(今属法国)

                        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生于 奥斯曼帝国的萨洛尼卡(今属希腊),这都是正经故乡,不是出生之后就离开那种

                        另外,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 季米特洛夫,其实是 马其顿人😂

                        这三个还真都特别符合情理。

                        尼斯是皮埃蒙特王国的重要领土。

                        萨洛尼卡是奥斯曼核心城市之一。

                        马其顿人和保加利亚人几乎没区别。

                    • 家园 哪有,这些多半都是摘抄的

                      不过说一个看别的 书里面得到的事实,就是很多生于阿尔萨斯的人,不一定认可法国为母国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 – 1965年9月4日 ),又翻译为史怀哲,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875年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当时属于德意志帝国,凯泽尔贝格 一想就知道是皇帝堡——现在没有那么神圣了,汉堡王天天卖😁)。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在9岁时,就成了演奏风琴的能手。1898年在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获得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

                      这哥们明显两头跑的,他去的加蓬——1911年被法国转让给德国(作为分割非洲殖民地的妥协议案之一),当他三十八岁(1913年)第一次向非洲出发时,巴黎的巴赫学会不忍心使这位音乐天才被埋没于非洲丛林里,便赠送施韦泽一项意想不到的礼物,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吨重的钢琴(表面镀锌,防腐处理了,这东西一定很贵),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就跑不起来了,1917年返回欧洲的时候,法国人把他抓起来关进战俘营.......(而 他自己也是以德国公民为基本身份)

          • 家园 其实德语维基上的解释有点不一样

            按德语维基的说法,这事只和弗兰茨一世有关。老贝当年随拜仁慕尼黑去维也纳踢了一场友谊赛,他拍了一张和弗兰茨一世的胸像,然后有个记者就管他叫足球皇帝了,之后这个外号就叫开了。总而言之,他的外号就是皇帝的意思,和凯撒无关。

          • 家园 最后一个茜茜公主的丈夫
    • 家园 大都是古音,没啥问题

      老兄多用吴语粤语来拟音,就会发现差得不多。

      印度这个,罗摩,婆罗多,全部的哦音结尾,拼写上都是阿音。其实挺有规律,应该是唐朝古音。

      西方问题其实更大,古埃及什么孟菲斯底比斯,都是希腊名。古埃及人自有一套叫法。可惜古埃及人死绝了,当然就不受重视了。

    • 家园 那些教士名字的翻译另有渊源

      先打个广告,我受孟词宗网友启发,新开了个贴子,希望大家砸花让它正常出现。

      主贴里把下列的名字的古今翻译拿出来讨论。

      原译名 原文 现代译名

      方济各 Francisco 佛朗西斯科

      沙勿略 Xavier 泽维尔

      斯德望 Stephen 史蒂芬

      本笃 Benedict 本尼迪克特

      若望 John 约翰

      根据我的经验,除了Xavier都是典型的基督教名字,这些老的译音应该都当年的天主教传教士翻译过来。所以当年词源来自于拉丁语意大利语而不是英语,再说当年的传教士很多在澳门学的中文,在传教的地区为了和教民直接交流,传教用各地方言,当然和现在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译音有区别。比如温州地区的基督教语言里面,完全用救主代替上帝这个词,上帝根本不出现。再加上当年翻译注重中国的取名习惯,全名多为两个字或三个字。

      • 家园 还有一个地方就看出中国式名字的好处

        因为中国人讲究避讳,所以宗族里 接近的几辈人 几乎很少出现 同名的(一个典型的离子还被用来 辨伪,那就是曹操的曾祖叫曹节、曹操的女儿也叫曹节——考虑到曹操的女儿嫁给汉献帝,名字被搞错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很多人 认为 曹操的曾祖应该叫做曹萌😅)

        如果都用 洋鬼子的名字,我最近就看到一个很尬的事情;有一本翻译的历史书,提到西班牙人探险香料群岛的指挥官 比利亚洛博斯(Ruy López de Villalobos,此人第一个命名了菲律宾群岛,以当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之名)1544年在香料群岛去世,著名 耶稣会士殷弘绪给他做了临终告解——问题是 耶稣会士殷弘绪 作为第一个把景德镇瓷器技术秘密传到西方的传教士,他的生卒年是1662—1741,他是法国人,来到中国后不仅有中国名,还起了中国 字:继宗,然而他又不是天使,岂能前于自己生年一百多年去安慰探险家?然后一看,这厮居然叫做:Pere Francois Xavier D'entrecolles,很多介绍还把前面的Pere给略去了,于是......把他和另一个更加著名的耶稣会士搞混了,那位Francois Xavier就是圣方济各沙勿略.......

        鉴于中国 有二十万(每个都有)以上个名叫:李军、刘洋、李明、张伟之类名的人,其实强烈建议恢复 字的设置

        当然 我实在没搞懂西方人名字的用处:恺撒 ——盖乌斯 尤利乌斯 恺撒,盖乌斯之子、盖乌斯之孙;他与父祖同名,还好他没有儿子,否则还是会传下去

      • 家园 这些还是翻译....后面传教士就完全不一样了

        传教士到中国,值得佩服的是学习中文(且不论他们目的如何,学中文那是真难;我在几个外企干过,来的外籍领导只有一位学过中文,而这位是外交官的孩子,其实中文是小时候在中国学的)。

        而学习了中文,他们自己给自己起中国式样的名字......很多就和翻译关系不大了——有的还是翻译,比如代表南明出使的波兰教士卜弥格,大致可以理解成 波兰来的迈克尔😁 但是龙华民、陆若汉、郭居静、高一志 就很难看出来 是啥原名了——高一志还换过马甲,原来叫王丰肃,南京教案被抓了,要被遣返,这厮改了个名字继续潜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