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滴滴事件,与毛文龙被杀 -- ziyun2015

共:💬372 🌺1980 🌵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朝廷给东江镇的粮饷,经过“漂没”到手以后大概只能养1到2万人,远远不够

        而东江岛上各种难民加起来十几万总有的。尚可喜曾经说过,东江那么多年“活辽民百万”。

        己巳之变以后,孙承宗重新出山,他奏疏里面已经断了两年粮的东江镇还有军民十余万。

        曾经东江还缺粮缺到组织6万人去朝鲜要饭,难怪朝鲜史料里面那么不待见东江镇。

        东江能活下来主要就靠各种贸易,屯田收入有限,还是靠组织辽民去后金地盘挖参来和内地贸易换粮米布匹。

        袁崇焕不仅仅是改贡道,还禁海,禁止船去东江镇贸易,自然东江镇被拦喉一刀,饿死无数。

        当年去东江镇的船一般都从登州出发,江南还是走大运河的多,很少有直接海运到北方的船。

        • 家园 阴兄最后的问题,是一个历史黑洞

          东江军有水军,明朝在登州、天津也有水军。印象中似乎朝廷的水军没有什么名将和出彩的部队,和尚可喜比不了。一般来说,水军能封锁也就能保证航运。如果东江军缺粮,是因为登州水军封锁商船,逻辑上登州水军应该很强或者比较强,但是历史书中似乎没有他们的什么战绩。所以,我觉得单纯靠登州水军,不能做到完全封锁住江南商人到皮岛的海贸。除非,除非是从江南就断掉粮食贸易来源。

          当是时也,南中国的海贸欣欣向荣,郑一官的恩主李旦,做着自澳门到日本、自福建到东南亚的大海贸。而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从明史到民国等教科书、历史书,中国北方的海贸记载,寥寥无几,像个黑洞,可能吗?

          • 家园 明朝往辽东运输是以的天津作为起点的。

            一开始是运河先运到天津,从渤海湾里面运送到登莱储存,等风向变了再运到天津,再等季风来了以后出渤海湾去辽东。

            直接从江苏海运到天津以及从登莱直航去辽东还是崇祯十二年的时候由沈廷扬组织的,这时候东江镇早就彻底玩完了。

            辽东的贸易圈子不大,北方可没洋人这样的大主顾,东江贸易的主要对象是朝鲜,毛文龙自己的奏疏上有提过:臣于三年间行权设法,奉旨通商,即以登饷二十万,收买客商布货,与丽易米,通融相济。

            王梦尹称“海外屯田,其收入也有时,其支给也有限,而与商人及朝鲜贸易,统赖饱银,是辽人之存活全赖内地之转输也”

            当然朝鲜有一堆史料吐槽东江镇强买强卖。

            渤海这边往辽东航运都得看风向,航道很固定,东江镇水师实力不如登州天津等地的水师,三顺王投清以后,他们的船还给明军水师烧了不少。后金松锦大战时候运粮靠的是朝鲜船只。

            明军北方水师还是挺悲惨的。满清没水师,他们海上几无用武之地。等到满清打下北方,他们只能退到长江,入了太湖以后,又被长江口遍布的浅滩,多变的风向困得动弹不得,最后全军覆没。

            长江口这糟糕的通航条件,一直到有了蒸汽船才总算改善了。

            • 家园 明朝官方的海运,和民间的海贸,既不是一回事

              能力也不是一个档次,李旦在东南海贸的航运水平,在郑和之后就再也不见于官方。

              插一句:我们一直怀疑对郑和航海资料的销毁,就是为了江南大海商的垄断。

              很明显,东江军一直也没有只靠明朝官方的饷银、粮食维持生存。所以,袁崇焕一封锁,东江军就大饥,只能推论出毛文龙非官方的补给线也被卡断了。这条补给线除了江南粮食商人+海商,还有其它的可能吗?

              阴兄还可以从袁崇焕下狱审理后,找到一些线索。

              • 家园 崇祯初年朝廷权威还在,袁崇焕搞禁海还是很有效的。

                议仍登、莱之海禁,东江钱粮器用,俱从关门起运,至觉华岛登舟。即津运粮料,俱从静海、泺、乐以及觉华,必经臣挂号始许往东。自兹一禁,不许一船私自往来,即往东官船,不许迫近南岸。登、莱自协营水兵外,不许一舟出海。

                明朝时候往辽东的航线基本要沿着沿海岛屿,封锁起来太方便了。

                • 家园 同一个时代,南边的中国人纵横东亚,北边的中国人只能沿海航行?

                  这种漫画估计写明史的也觉得别扭,所以还是能不提就不提。

                  阴兄自己前面也说毛文龙的补给不完全依赖朝廷,说袁崇焕总督登莱几个月,水军就雄起到能封锁一切走私,笑话。

                  • 家园 明朝在东南走的也是沿海航线。航海术方面是比西方同期差好多

                    明朝的航线很依赖沿海岛屿导航,各种《海道针经》里面都是通过岛屿来定位的,比如去日本得从福建沿季风先路过琉球再到长崎,山东这边得先路过庙列列岛,再路过济州岛,最后才到长崎。

                    东江塘报中能见到不少用军饷参貂等物资买的布匹,再到朝鲜买粮食的记录。也有请朝廷发登州米商来皮岛的奏疏。基本没见到和江南有关的记载,只说皮岛也有一些南货贸易。明末江南也不怎么产粮食了,粮食还得从湖广走运河运到北方。

                    朝鲜当年去登州的海路现在看真是难走:

                    朝鲜到登州的航线:宣川下海,60里到铁山(皮岛),140里到车牛岛,500里到鹿岛,600里到石城岛,300里到长山岛,200里到广鹿岛,260里到三山岛,200里到平岛,1000里到皇城岛,200里到砣矶岛,200里到庙岛,最后再行800里到登州,再从登州去北京,比从辽东都司陆路去北京的路程还要远不少。

                    从这条贡道可以看到,皮岛是必经之地,这点毛文龙的眼光真不错,在皮岛招商搞贸易养活那么多难民。

                    封锁几个沿海岛屿基本就能封锁航线了。水师在几个节点巡航一下很好掐。东江水师的实力一直不如登州和天津水师,孔友德如果不是叛乱占据了登州,也没那么多船去投满清,路上还被旅顺的黄龙痛揍了一顿。

                    • 家园 与阴兄商榷二点,兼回一叶金钱兄《辽海》书中的海禁问题 -- 有补充

                      一、沿海航行与跨洋航行,按照公认的标准,沿海航行是船只始终在看得见海岸线(包括岛屿)的范围内航行;跨洋航行则是不依赖海岸线的视线,通过太阳、星星、指南针、六分仪来航行。

                      区间是否以岛屿为中间地,不是区分沿海航行与跨洋航行的标准。不能把沿海航行与以岛屿为中途地点混为一谈。

                      北中国的航海不可能与南中国的航海技术,差距那么大,只能沿着海岸(岛屿)的视线航行,那么容易被”海禁“。

                      第二,根据现在的史料记载,自崇祯元年四月,崇祯第一次接见袁崇焕并封他督辽、蓟、登、莱,到袁崇焕通过饥饿手段逼毛文龙第二年五月到双岛与他会面。也就一年不到的时间。我在史料既没有看到他巡视所辖的水军部队,也没有看到袁派得力部下整顿水军部队。他直辖的陆军,先是因为粮饷造反,后来还有祖大寿从北京出逃关外,很不听话。所以,相信他给水军下几道命令,水军就忽然特别听话,严格海禁——信这种故事 看起来很不好。

                      特别希望河友、高手指点:为什么江南画家陈继儒会与内阁大员进言杀毛文龙?为什么据说是北京戏子出身的徐敷奏,不仅到毛文龙地盘搞破坏、还亲自动手虐杀毛文龙,最后的结局如何?这两点没有说清楚,就断言饿死东江军的只是袁崇焕一个人的“愚蠢”“专横”,而与江南商人、东林党无关的,是不行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关于徐敷奏的信息 -- 补充帖

                      百度:“后袁崇焕被捕,徐敷奏归孙承宗统领,,刘兴治在皮岛发动兵变,毛文龙旧部耿仲明上揭帖,将此归咎于徐敷奏,后御史袁弘勋弹劾徐敷奏实为杀毛主谋,要求将他与袁崇焕麾下水军将领张斌良一起处死,明廷令兵部转咨孙承宗,孙回复称袁弘勋对徐敷奏、张斌良的逆谋指控查无实据。 袁崇焕被处死后,徐敷奏、张斌良也被逮捕拟斩。经孙承宗反复力保,徐敷奏、张斌良免于被杀。崇祯四年(1631年)冬孙承宗辞职后,又经关内道杨嗣昌辨明,两人才逃过一劫。后不知所终。“

                    • 见前补充 4987905
                      • 家园 明朝时候南北航线都需要靠目视岛屿导航,没啥差别。

                        东江不设文官监军,这就导致东江缺乏与部分文官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可能,东江打了胜仗是毛帅运筹有功,打了败仗是山东方面给饷不力,这就导致负责东江事务的文官们怨气冲天。除了袁可立和毛文龙合作过还算融洽以外,前后那么多任督抚,哪个不和毛文龙矛盾重重。毛文龙是会打仗,不过真不会混官场。

                        多年以后身为局外人的夏允羿也许描写得最为公允“但渐骄姿,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朝论多厌而疑者,以其握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也”

                        崇祯元年新一轮辽饷分配就来了,6月朝廷去东江核饷,7月宁远就因为仅仅欠4个月饷就哗变了,明显是这些将门哭穷,给朝廷施加压力。同时期蓟镇宣大等地都已经欠饷2年多了都没哗变。

                        辽西将门利用朝廷对东江镇的疑惧,成功借袁崇焕等人的手干掉了东江镇这个战绩吊打他们的政治经济资源的争夺对手。

                        袁崇焕也借着擅杀毛文龙,得到了辽西将门的支持,这也是他敢于擅自动手而不受责罚的底气。

                        相比之下,北方经商那几个钱和新一轮辽饷分配相比根本算不了啥。毛文龙经营了东江镇十多年,还欠商人200多万两,一年辽饷就快500万两了。

                        袁崇焕哪里用得着巡视水军。崇祯听了袁的建议没设登莱巡抚,结果就是整个辽东的人事权和财权都集中到了袁崇焕极其同盟手中,毛文龙也变成了袁的下属。这样东江镇的死活就要看辽西将门的心情了。

                        毛文龙真正被杀的原因就是这两条: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

                        至于参与斩帅的明末这些投机的政客,无能的中央官僚,盘根错节的军三代,在哪个王朝末年都不少见。

                        毛文龙死后,东江镇也明白怎么回事了:

                        将军虽牵制,仍厚图进取,以邀干城。而关宁诸大臣见大清兵不即前,忌牵制之劳,疑大清师本易与,无他长,纷纷讲东事,反谓毛帅跋扈不受节制,将有患。……欲黜东江者,动之糜帑,裁其兵。久之,即谓其帅亦可裁耳,于是恶之者不至去毛帅不止。

                        对于明朝来说,虽然朝廷一直喊着辽人守辽土,但是等到边疆的东江镇真抱团了,却从来没被朝廷当做自己人,一直是后娘养的。

                        对于朝廷来说自己人是辽西那堆将门。朝廷也不在意东江镇能不能打,而在意东江镇能不能乖乖做狗。

                        结果就是最后这些边疆自发的武装被朝廷一系列骚操作下被逼反了,最后把这些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变成了登州城下隆隆的炮火,广州城下三日不尽的尸骨白灰。

                        通宝推:ccceee,迷途笨狼,
                        • 家园 这最后一条才是致死的原因。

                          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

                          “毛文龙拜金国汗纛下致书:不佞常铭之于心,宣之于口,存之于中,一时不忘。因所遣使臣之言,同气同意,即遣回国。又闻初遣之使臣,照旧携礼物前来我处等语。当时,皇上遣户部大臣送钱粮至岛,并将所乘船撤回铁山。其时汗所遣使臣,未经查实,误入户部。使臣及所携礼物,尽被擒获,解往京都。不佞闻之此,遂连夜遣人赴京,贿银四万两,始获赦死,养之于内地。请少待数日,奋力交涉,俾还于汗。正在烦恼之际,突有喀山牛录下诸申八人逃来,伊等言称:我汗与诸贝勒原以一心倚尔等行事等语。不佞闻此,愈觉不安。嗣后遣来之人,须仔细辨认为善也。无论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我不分尔所得,我亦不归尔管辖。特致书以闻。”

                        • 家园 呵呵,不知道清华吴国盛会不会把阴兄引为“知己”

                          郑和要是靠“靠目视岛屿导航”,也不知道怎么去的西洋。

                          如果阴兄坚持以往的袁杀毛之说——“袁崇焕管不住自己手下一起打了几年仗的关宁陆军,但是对从未管过的登州水军则是下几道命令就能完成海禁,从而导致东江镇大饥、逼得毛文龙不得不到双岛见他。。。没有东林党及其江南商人的事儿”。——阴兄要信这种谣言,随阴兄的便吧。

                    • 家园 这个里程不对吧?

                      加起来4600里了

                      点看全图

                      按上图,不到1000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