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邓小平究竟改革了什么? -- 响水湾

共:💬222 🌺1340 🌵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5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胡说八道

        毛的指示中明文指示农民可以和国家进行商品交换,不准投机倒把。你知道的只是一部分、或者大部分地区的执行情况,不是毛的思想。我从小就种自己家的自留地,每年收自己家的自留树上的柿子酿醋,放学割草喂猪,家里年终杀猪卖肉给邻居。最终被推荐上高中。

      • 家园 也不能这么说啊,华西村书记吴仁宝是因为搞工业当江阴书记

        之后被赶下来了,一路到底啊。

        注:黑省领导在当年是抵抗包产的农业强省之一。

         苏在兴和他的一村两“制”

          从1956年来到新合村,到1968年当上村支书。现年68岁的苏在兴,历经数不清的村支部改选,在村支书的位置上已经坐了37年。

          修路40公里、挖沟修渠200公里、栽种树木150垧地,全村固定资产1200万元,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苏在兴带领村民走上了康庄路。

          从带领村民大搞机械化,走统分结合的一村两“制”路线,到获得全国劳模、省特级劳模、省级劳模、连续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在领导新合村一步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苏在兴个人也得到了无数的荣誉。

          新合村如何走上了一村两“制”的独特道路?9月28日,记者(以下简称记)与新合村的当家人苏在兴(以下简称苏)进行了一番对话。

          记: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合为何选择了集体经营和联产承包并行的一村两“制”?

          苏:我首先要说明,一村两“制”的“制”,不是制度的“制”,是生产责任制的“制”。

          1982年,农村改革大潮席卷全国,“大帮轰”几乎在一夜间变为“大包干”。这时新合村机械化已经颇具规模,固定资产和集体积累达200多万元。分了,觉得可惜;不分,又怕上级不答应。反复研究中央农村改革文件,我忽然发现了“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把文件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只要得民心顺民意,乐意咋地就咋地。我就想,经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何必一刀切呢?何不来个一村两“制”?把想法跟支部和村民一说,结果形成了愿意集体承包的留下来,不愿意集体承包的可以家庭承包的方案。就这样,新合在全国农村改革中首创一村两“制”。

        记:一村两“制”实行后效果如何?

        苏:实行的第一年只有一家分出去,到了4年后的1986年,有一半农户分离出去。到了第五年,由于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不但没人再从集体分离出去,反而有65户重返集体承包。集体部分由于人合心,地连片,可以搞机械化大农业,人集中在一起,可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结果集体积累越来越多,现在,固定资产积累已经达到了1200万元,从春种、夏服、秋收、冬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这几年集体人均纯收入3000元,加上副业的收入,人年均纯收入接近4000元。

          记:新合村集体经济的成功,您觉得关键在于什么?

          苏:首先是党的政策好,再就是有个团结干事的班子。党给了好政策,才让我们摸索出一村两“制”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到今天。光有政策还不行,还要有人利用好政策,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所以团结实干的领导班子也很重要。我们对领导干部有几个要求:不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短命蠢官;不做胸无大志、无所作为、明哲保身的长命滑官;做动脑实干的“傻”官。此外,我们在集体积累的基础上推出的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福利措施,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记:既然新合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这么好,是不是就没有什么不足呢?

          苏:我们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那就是分配不合理。因为活有轻重、脏净之分,虽然我们设法打破这种不公平,但还是有很多人干活嫌累,分钱嫌少,认为啥事都不合理。可以说,分配不合理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另外,因为是集体经济,就不可避免有人浑水摸鱼、偷奸耍滑,而且很多方面由村里集体领导,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也很难调动。

          记:既然这样,如何维持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苏:主要是在干部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干部队伍团结、务实、干实事,就能带领大家往前走。对干部我们有几点要求:一、干部必须有威信。有权必须有威,有威必须有信,有信才能有威。又因为劳动创造财富,所以干部必须参加劳动。二、经济上要清廉。清廉才有威信,清廉与否与威信树立息息相关。三、办事要公道。四、管事不怕得罪人。五、会抓生产。一切落到最后,就是要会抓生产。干部有了这些,管理起来就好说了。

          专家眼中的“新合模式”

          历经30余年的发展,新合村在老支书苏在兴的带领下,坚持集体经营的联合体和联产承包并行的独特一村两“制”,在这种独特的模式下,占1350口人2/3的联合体集体经济,获得了稳健而快速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以承包经营为主的今天,如何评价新合村的特立独行?是新合村的集体经济有其特别的优势,还是苏在兴的个人威望造就了这种模式?这种逆潮流的模式有何局限性,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专家。

          焦方义(教授、经济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按照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比如家庭联产承包,就是结合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生产力情况。在早期的集体经济下,干多干少收入一样,劳动者内在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由此造成农业生产连年徘徊不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劳动与物质利益挂钩,实现多劳多得,从而把劳动者内在的积极性、潜能调动起来。

          当然,并非集体经济一定搞不好,如果能解决好收入分配的问题,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集体经济还是有其优越性的。新合村的集体经济之所以很兴旺,就是摒弃了改革开放前集体经济的弊端,发挥其在社会保障、集体办教育、集体福利、社会互助等方面的优势,给了农民安全感。其次,带头人的思想观念、组织领导能力、思维的超前性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体经济比较成功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有一个这样的带头人,比如江苏华西村有吴仁宝、河南南街村有王宏斌,新合村集体经济的成功,与苏在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赵瑞政(研究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新合村一村两“制”现象是在新形势下农村经营管理的一个特殊现象。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就是合理。这么多年来,新合村发展得非常好,苏在兴本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并且是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合理性。

          同时,存在的合理性也应该是变动的,“新合模式”走了这么多年,尽管在现在看来,新合村摒弃了过去那种“大锅饭”、“大帮轰”式的分配平均主义的集体经济,采用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分配机制上发生了变化,但是目前看来,新合村还没有摆脱靠土地吃饭的单一模式。新合村走农业机械化道路,节约了生产力,但是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剩余的生产力怎么办?新合村除了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固定的产业,所以,就形成了剩余的生产力干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以此来打发上班的日子。集体经济的壮大,不能小富即安,应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粮食深加工上做文章等,这样,剩余生产力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新合村之所以走到今天,是与苏在兴的个人魅力和努力分不开的,与村民对苏在兴的绝对尊重和绝对依赖不可分割。但是苏在兴毕竟年岁大了,他的思维和观念也有局限性,所以,新合村人应该打破对苏在兴的个人迷信,广招贤才,引进能人,不能使新合村大好的光景因为苏在兴的退休而“退休”。

          

          越过乌裕尔河进入依安县城,位于西南的新合村便只有30多公里的路程。

          路旁的防护林,郁郁葱葱。汽车驶上宽约8米的村级水泥路,陪同者不无兴奋地说:“新合村的路,比其它很多村子的路要宽1米;路边这些直径二三十公分的树木都已成材。自从1968年苏在兴出任新合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就领着村民大规模植树造林,40年种植了十几万公顷!”

          正好用这个时间在村中转转。来到村机械库,一排排的农机具赫然而立。一位师傅从拖拉机下探头介绍说,目前村里有大型联合收割机7台,拖拉机60余台、汽车5台,还有各种配套农机具80多台(件),从澳大利亚以每台20万元的价格购进的5台自动浇灌机,旱能灌、涝能排。从春种到秋收,新合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风行,而当时的黑龙江省委领导不太赞成一家一户单干,认为根据北大荒的特殊情况,应该搞大机械大农业。

          次年,这位领导调走,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黑龙江省,很多机械化水平极高的国营农场被分田到户,有些大机械也被拆散,你一堆零件我几个轮胎地拿回了家。依安县当然也不例外。

          

          苏在兴彻夜难眠:当时新合村已有链轨拖拉机和胶轮拖拉机各四五台,还有相当数量的配套农机具,村集体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如果分成一家一户,不仅多年的心血付水东流,而且土地分割后,客观上必然阻碍各种生产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型农机也无法使用,农业现代化还从哪儿谈起呢?

          但毕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方向,不分,能通得过吗?

          后来,苏在兴想到,可以先搞“一村两制”,他忐忑不安地把新合村的改革方案呈报给县委。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方案很快被县委批准了。

          自1971年起,村集体先后投资70多万元办学校,建起了36间标准化校舍、实验室,使村小学晋升为省级标准化学校;此外,还对全村学生实行9年免学费、免书费、免杂费的“三免”义务教育。

          “平均每年为学生免费的数额高达10余万元,这也使小学入学率年年达到100%,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始终居全县各村之首

        新合村党支部、村委会,紧接着提出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从此狠抓机械化,年年购买拖拉机。

        逐渐地,机耕地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60%%。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合人却天天有馒头吃,群众乐得合不上嘴儿。

          村党支部、村委会随着每一个决策的正确出台,不仅仅带领大家走出了困境,同时树立了权威,也使得广大村民提高了组织观念,统一了思想,鼓足了干劲儿。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

         由于拒绝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9月她被调任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本ID说法并不是调任,是政审之后大级别降级,因为她之前是中央委员!!!!)

          郭凤莲哭了,从此默默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了17年的大寨。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83)号文件转发了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曾经硕果累累的大寨,开始被《山西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点名批判。

          郭凤莲被调离后的第二年,大寨村开始试行生产责任制,但是由于不少党员群众的反对,1982年又回了头。

          直到1983年大寨村才下放了自留地。与此同时,大寨村换了4任支书,可是无论人们怎样努力,都无法再使大寨勇立潮头。

          大寨人怀念光辉岁月中的郭凤莲,希望她能够重新带领大寨人走出新的精彩。

          1991年11月15日,在群众的呼吁声中,离开了11年的郭凤莲被任命为昔阳县委常委、大寨村第8任党支部书记。再次回来的她已经45岁。

    • 家园 邓黑,你好

      邓黑,再见

    • 家园 毛时代不允许人做生意?“潜逃”的单田芳直接否了你的歪曲

      文革时期,下放农村的单田芳单身脱逃回沈阳。老婆孩子留在农村也没人难为他们,过了一段时间安定后,连老婆孩子都过来了,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说明农村根本就没有监视他们。那么,在沈阳没户口,没粮食关系怎么生活?学门小手艺,大人卖水泡花,带着女儿出去卖货,儿子学木匠,在沈阳还卖过瓜子。他们是先在沈阳,后上长春,全是私人单干,用单的话说,长春很繁荣,商业中心人潮涌动,撂地儿的人(私人小贩)很多,卖锥子,卖煤油炉子,卖针线,卖假药,他独家卖水泡花――――咦,不是说好的文革期间这些私人商业活动被严禁的么? 当然,禁止是禁止的,要是被市场管理所和民兵抓着了,也就是摔个杯或没收手头现货,仅此而已没大罪,尤其对老人和女孩手很软――――比二零零几年时臭名昭著的城管可要文明多了。

      要问作这私人小生意的收入怎么样,按照原文所记,74年很快就二百四在长春买了两间火炕自来水一应俱全的砖瓦房,因为本人是逃亡状态,户主名登记的是别人,可见是正规买卖。75年又在长春三百多元买了间院套院的房,77年存款一千元。

      》》》》上述内容全部出自单田芳回忆录,你再说毛主席时代不允许人做生意来着?

      通宝推:方平,鱼与渔语,不如安静,赤之忤逆,燕人,
      • 家园 1954年主席就提出引进外资了。

        1954年夏,毛泽东对来华访问的英国人艾德礼说:一要和平,二要通商。

          同年11月,毛泽东在广州开会。时任中共广东省委港澳工委副书记黄施民向毛泽东报告当时香港的情况,说到当时香港各银行充斥着游资,存款利息急剧下跌,毛泽东指出,“海外的游资这么多,可以利用嘛……”他又叮嘱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敞开大门,引进外资,这个想法很好,你们赶快写个报告,我们到北京进一步研究。”农讲所馆长卜穗文介绍,作为国家领导人提出利用外资,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

          可惜,这份报告在京的政治局委员传阅后,除了周总理外,其他同志都反对。...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6/07/366916.html

        通宝推:ccceee,
      • 家园 你说的还是禁止呀,没收,只是不坐牢。
        • 家园 按你这说法当代城管砸小贩是改开禁止做生意?

          2000年代的城管野蛮执法见着小商小贩那个砸呀,你是说那是改开年代“禁止做生意”的铁证吗?

          单田芳在七十年代可是个没有粮食关系,没有户口的在逃流浪人员,他作为一个无证商贩受到的待遇可比2000年代的城管要温柔文明若干倍。

          • 家园 有点胡搅了。估计你是个文科生,也不懂历史

            毛是打办,也就是现在的工商局干的,就是不准干。

            现在是城管干的,不是不让做。让你不要影响市容交通。也是象打办一样砸吧?一共二共都粗糙了点。

            应当避一个地方交易,象欧洲那些社区广场举行的那样,二共一心卖地建屋,也没留这个空。

            • 家园 也是针对无证居多,随意居多,和城管类似,是政府协同一些

              治安人员搞的。

              比如卖鸡蛋的,卖豆腐的。

              其实,看地区。

              另外一种就是农村集市。

              然后弄了个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啊。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这是运作方式的问题。

              流动商贩确实让人感到不安,然而,温州流动商贩仍然不少,并且积累了原始资金,成为温州改开的动力。

              所谓《鸡毛飞上天》。

    • 家园 河里反邓的,大多都是为反而反,真相信毛追求的,有几个

      个人感觉你的观察应该是对的,毛确实不让老百姓做生意。因为这是那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甚至是常识。两个必然,两个彻底决裂,可以说是共产党宣言定下的基调。共产党人和私有制是要彻底决裂的,和私有制基础产生的社会观念也要彻底决裂。 做生意是不是基于私有制基础上的?显然是的,没有私有制,哪来商品。两个彻底决裂,是当时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常识,是共产党宣言里的白纸黑字。

      现在河里这些海外高华和小年轻张口闭口搬出太祖,某些人魔怔一样的反邓,实际上就我观察,没一个有两个决裂的基本觉悟,有放弃私有资产,放弃基于私有制观念的觉悟。全都是拿着太祖只言片语当令箭,为给自己或者自己所属群体进行私有利益争取的。指责邓,主要就是觉得的邓先富没有富他们富了别人,本质还是要让自己富。和私有制彻底决裂?他们从没想过的。

      通宝推:朴石,沾花富翁,acxp,
      • 家园 毛时代小商小贩多得是

        以个人经验,小时候在县城生活,家庭的蔬菜,大都来自农民个人贩卖。每天早晨,专门有街道,布满了小商贩和贩卖的蔬菜。

      • 家园 大概还是有人真相信

        觉得一个蓝图管理全国挺好的。井井有条,其乐融融。

        • 家园 反正比九十年代要“井井有条,其乐融融”

          九十年代倒“不是一个蓝图”,倒是“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于是几千万工人下岗,几亿农民被三农问题折磨摧残,妓女以千万计,吸毒者以千万计,治安崩溃,贪腐盛行,自杀率高企,邪教,暴恐。。。。。。

          说吧,相比之下,你嘴里的“一个蓝图管理全国”的时代和九十年代到底哪个时代更是“井井有条,其乐融融”?

          通宝推:不如安静,
          • 家园 我没反对啊,你嚷什么

            前三十年就是井井有条其乐融融啊,我完全同意。

            • 家园 不对吧,我看你的原话是明显反对啊

              那个老泉喊“河里反邓的,大多都是为反而反,真相信毛追求的,有几个” ,

              你回答原话:“大概还是有人真相信觉得一个蓝图管理全国挺好的。井井有条,其乐融融”。

              上下文一结合,你这话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反话讽刺哦。所以我也讽刺了一句。你是想说我理解错了,你并不是反对,你也是真心相信毛主席“一个蓝图管理全国挺好”?那我可以为我对你原话的误解而道歉啊,一点问题也没有。怎么样,你确定地说一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