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 二至

共:💬130 🌺596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你这句:

        ” 语言这东西不是靠学的,是靠用的。等你真要搞课题查资料钻研的时候,自然有动力去啃平时碰也不想碰的英文“

        记得刚进大学时,办好借书证的第一天就去图书馆借了

        全英文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 全集。 当时连26个英文字母大下写的笔划都还搞不清。

        我进入大学前两年读过那本小说的译文上集 ,找不到下集,一直搁在心里,进大学后的第一想法就是英文版本肯定好找。

        然后买本英文字典, 硬读,

        好奇心, 求知欲, 动力是学习者所必须的。 教育就是怎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心, 配以知识积累渊博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学校教育 。

      • 家园 国内的基础教育不差

        看到过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二代移民和"一代半"移民(在中国出生、接受一定初等教育后随父母移民美国)的比较。"一代半"移民基本上在所有职业上的收入都明显高过二代移民。

        虽然用钱作标准很俗,但多少还是说明点问题的。二代移民明显更适应美国社会,"一代半"移民能混的更好,仅有的优势恐怕就是在国内受的那点基础教育。

      • 家园 说到我的心窝里了,的确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 家园 关于大学教师这一段深以为然

        作为在国内前十的某高校任教的一员深有体会,现在国内高校教师们的心事都在发文章、申请项目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晋升职称的机会。目前我们学校实行9年“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就是说从聘为讲师那一年算起,如果9年后未能达到在X级刊物上发表Y篇文章,或未能主持或主要参与Z级别的若干项目,没有达到这些硬指标的话,就必须离开学校,这政策的初衷应该是为了鼓励高校教师居安思危,不要满足安逸,当然不是坏事,问题出在这些评判的指标基本上都跟教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是一味强调所谓“科研”能力,具体的说就是发文章、拉项目的能力,这样一来就造成学校里根本没有人把心思真正放在教学上,偏教学的教师在偏科研的教师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来,你书教得再好、学生评价再高,如果没有发文章,就啥也不是,我们学院的老师就公开说“花心思辛辛苦苦上好几个学期的课,不如花心思发一篇文章”,事实也是如此,我们学院目前混得比较好的都是那些“科研型”的教师,虽然其中不乏教学也不错的,但大部分在教学上乏善可陈,一部分是教学能力确实有限,另一部分可能就是根本没打算把精力放在教学上,而教学上口碑比较好的教师相对来说混得就差多了,而且这些所谓“教学型”的教师在学院领导眼中的地位也要低一个档次。在这样的氛围下,指望教师把精力放在教学、特别是数量最大但份量却最轻的本科教学(学院按上课对象的不同发放课酬,给研究生上课的课酬远高于给本科生上课)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谁都不傻不是吗?当然这也不能怪学院领导,毕竟学院在学校里的排名靠的也是这些“硬指标”,再扩大来说,整个学校在全国的排名比的也是这些,“科研主导”就是目前国内高校的主流趋势,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学上至少在目前的国内高校里是件性价比极低的事情,呵呵。

        河里在国外高校学习或工作过的朋友应该不少,能不能介绍下国外高校在教学和科研关系处理方面的情况?

      • 家园 现在看来

        国内好的大学都已经大为改观了,像现在好些学校都是用国外原版教材和英语教学,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 家园 ……

          国内好的大学都已经大为改观了,像现在好些学校都是用国外原版教材和英语教学,

          这样的改观吗?好讽刺的感觉……

          原来只是悲观,看到这句“用国外原版教材和英语教学”,从上到下以此为荣幸,我觉得中国大学教育没救了。

          一瞬间有很多很恶毒的髒话想说。

          还是不说了吧。

          • ……
            家园 我倒是想听听

            您的高见,既然有想法不妨说说看,憋在肚子里也难受不是。

          • ……
            家园 您太敏感了

            我当年大学的专业课用的就是外文教材,说正经的就是比中文教材强很多。给我们编中文教材的人水平可能还不如我们自己,还不如直接翻译人家的教材呢。。。。

            • 家园 难道这不正说明中国高等教育有多烂吗?

              那些大学连起码的是非荣辱感都没有,竟然以使用外语授课,使用国外教材为荣,连基本的教材都编不出来,还总指责中小学教育有问题。

              中国现在这种教改方向——一味命令中小学减负、推行所谓素质教育、禁止留作业、禁止补课、小学下午不允许超过两节课,要求三点半放学——这样教改下去,中小学教育马上就要被毁了。

              • 家园 中国高等教育确实很烂

                不过这是知识积累,教师能力积累的事情。放轻松吧,呵呵,会越来越好的,这是客观规律。

                我在北京,小学的时候是3点半放学,但是放学后有2节强制的辅导班,基本就是自习,主要是双职工一般都是5-6点下班,所以其实挺人性的。

                • 家园 美国也人性差不多

                  美国也人性差不多,公立3点半以前免费,3点半以后课外活动收费,一份不轻的负担,与学校合作的私人机构,"先进制度"。

      • 家园 中国高等教育跟不上,核心在人,在于人的知识积累不够

        从1949年开始积累,当年的归国人员和苏联援助,可以帮助中国建立很好的小学教育体系。但人才都是一代一代培养的。50年代师范毕业的人,可以教出70年代的学生,这批学生里面出色的并且留教的,可以教出90年代的学生。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知识只能这么积累。冷战后,欧美随便一个大学老师肯定是大学毕业,其父母也大概率是大学毕业。90年代中国老师能是中专的就很好了。教中小学已经足够了,但是教大学的平均能力肯定不行。总说文革耽误了大学教育,其实从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那个年代的大学教育耽误也就耽误了,对于整体来说损失不大,对于个人来说自学的成果不见得比上学差。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增加了知识的来源。中国的高等教育肯定会越来越好,这是符合客观规律。

        • 家园 学术是需要传承的

          本科及以前的知识还可以自学成才。但到了科研的最前线,博士导师带学生的方式目前还是最优的,所以大牛一般也都有以前大牛的学术基因。

          数学家现在还有没有自学成才的我不太清楚。是从我以前的研究方向看,自学成才基本不可能。开会碰到的学生老师,往上数数学术祖先,都是图灵奖级别的大牛之后;再往早追溯,基本上都是泊松,拉格朗日,欧拉,伯努利这一脉下来的。

          中国的大学以前在这方面先天不足,想凭空出个大牛难度自然很高。

        • 家园 太祖提的“教育要学工学农要实践”的路线是正确的

          其实教育不用那么费劲,每一代人总有自身的缺陷,但不影响之后的工作和实践活动就可以了。当年太祖提的“教育要学工学农要参与实践”,即使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当年不能全面见效可以说是资源限制,但现在呢,只能说是故意的,按照某些利益集团的需求来安排。

        • 家园 你和我说的不矛盾

          你我的共同点是中国高等教育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教的人水平不够高。你说的是历史原因,我说的是现行体制下哪些因素促成了或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

          前几年有一篇报道讲了一位刚去世的教授,受到学校和所有学生的纪念,原因是他一辈子都勤勤恳恳,毕生奉献在三尺讲台上,而没有去做科研拉项目什么的,翻开他的教学笔记和板书,都是工工整整可以出版的那种。这样的老师,才是大学里的脊梁。当然我不是反对教授搞科研,但相对而言,教书育人才是真正的本分。

          这几年因为国家和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渐渐大家开始重视本科教育了,通识教育等改革手段也不断出台。前几年是什么情况呢?大部分的本科教育工作都是依靠青年讲师,甚至教授自己带的研究生。要知道,讲师这个阶层待遇是不高的,而且真正能混的,大都在研究生阶段跟着导师做项目或者出国去了,只有那些比较老实或情商不高的,往往才被“发配”去教本科生。可以想见他们的心理是有多郁闷,在这种心态下能是什么教学质量,教出的学生又能是什么水平?

          所以这种情况必须得以改善。现在大学的职能我觉得被搞反了,大学越来越像企业,都在考虑投入产出,抛头露面光鲜亮丽的都是那些能拉赞助,搞营销,能上演讲台的明星教授、学者,而那些勤勤恳恳做教学工作的都得不到领导和社会的重视。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社会对“教授”的印象越来越差,职场也对应届毕业生的风评不断降低。而这归根到底是教育部门考量的政策标准有偏失。不在这点上花力气,高等教育想要再上台阶,还是难上加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