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用扫描机过度的可行性 -- 祈甦

共:💬7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用扫描机过度的可行性

    [B][/B]请将此文转为[信息技术]专栏中晨枫的【原创】数字单反相机优劣论 之跟贴

    晨枫兄这篇文章写得好,技术含量大而且表述得十分清楚,让人觉得容易接受。看得出来,老兄是搞科学或技术的出身且会写文章,不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有些文科出身的记者写技术普及文章,错误百出而且不知所云。当然,说老兄的文章好,不是指只比那些泛滥的垃圾文章好。我的意思是老兄此篇文章是难得一见的好。

    但是,(Here is the devil) 技术含量大而且立意高的文章,不大可能仅仅是基于一个人的工作或者冥思苦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应该是从其他人的工作或文章当中归纳而来,这样,在文章当中注明资料来源有时候就变得很重要了。 对一种新电子产品或者技术的评价是来自于某一份街头小报或者是来自于某家专业杂志,他们的分量,显而易见,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分量往往也是可信度的同义词。 注明出处的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方便的将作者要传送的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否则,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将它们放在“暂且听过”的大脑储存区,还需要阅读类似的其他文章或从其它的来源,几番周折之后才能知道是否真的学到了一点东西。 网上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兴之所至,要求注明出处也许会使人为难,但是,又有多少文章值得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好了,??嗦了一大堆,现在转到正题。老兄使用扫描机过渡几年之后再买数相,这个想法很吸引人。能否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具体操作的。你文章中说,用4000dpi的分辨率和42bit 扫底片。在现在以及将来可见的技术条件下,用24 bits or 42 bits 印出的照片会有肉眼可以区别的不同吗?假设你扫描的是1.2 平方英寸的底片,以 lossless quality 的TIFF format 存档,这样的文件会有96MB (4000x4000x1.2x42/8/1024/1024 = 96.1)。这恐怕会在储存,编辑,和打印等各方面都带来一些问题。请问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谢谢提醒

      不过这确实是原创啊,就是自己“冥思苦想”出来的,没有引用任何杂志或文章,实在要说引用,那就是在mailing list里的讨论了,出处不大容易引。不过老兄的意见是对的,列明参考文献对写文章是很基本的,give credit to where credit is due。

      回到扫描,24 bit和48 bit的差别要看片子,有的有差别,有的基本没有差别,关键在那个color space。如果原片子的色彩和灰度等级特别多,差别就出来了。打印机的color space是有限的,所有42/48 bit的图像都要转换成24 bit才能打印。但是,如果原图像是42/48 bit,转换的时候就有选择了,可以选择转换哪24个bit。当然啦,不是说真可以挑挑拣拣,但整体shift是可能的。换句话说,你可以决定整体色偏或损失灰度等级。但是,24 bit的扫描仪,你就没有选择了,拿到什么是什么。差别能看出来。

      我用的是Photoshop的psd或pdf文件,这也是lossless的,很大,35毫米的常常达118MB。储存、编辑确实慢一点。我用1.8GHz的P4,1GB RAM,只要不是大量处理,还行。打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要是打720dpi,速度还可以;要是打1440或2880dpi,就要锻炼耐性了。2880dpi打11x17还是不行,机器像死了一样。储存没有好办法,200GB的大硬盘,另外就是烧盘吧。

      • 家园 误解了

        晨枫兄误解我了。我确实是因为喜欢老兄此篇文章深入的技术内容和干净,准确,和适度的表达方式,认为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而希望它更完美,才因此作文致意,实在是没有半点不敬的意思。老兄在“过度时期"就能如此准确地把握住使用数字单反的诸多优缺点,实在是令人敬佩。

        回到扫描,有种理论认为,16 bit 的颜色就已经足够好了,人眼不能区别接近于24 bit 所包含的近1,700万种颜色。24 bit也许不能涵盖底片的灰度等级(是否即Dynamic Range?),但是32 bit应该是足够了吧?

        另外,用2880dpi打11x17是否有点过于求好心切?用4000dpi的分辨率扫35mm的底片可以得到大约19.2E6个Pixel, 而2880dpi打11x17则需大约15.5E8个Pixel!也就是说,这张照片当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Pixel是由软件衍生而来,不可能增加底片当中所没有的细节,好像不是很必要。依我看来,19.2E6个Pixel不需要由软件衍生就可以在11X17上打出约320 dpi 的照片,应该是足够了吧。请晨枫兄指教。

        • 家园 啊,没事没事

          本来就是大家讨论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没有不敬的问题,请不要往那里想。国内很多人确实有这个问题:写东西不标明出处,这是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偷”了一小瓢,结果一桶水都受到怀疑。不说这个了。非常感谢兄之赞赏。写文就是希望有人看,看了还觉得好就是bonus了。还记得淑女司令的那片“钓鱼”的帖子吗?

          人眼到底能辨别多少种颜色,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说法,“鉴赏家”也有他们的说法,我两者都不是,只好凭感觉。我的看法是:人眼(我的眼)能辨别16 bit以上的颜色。不过这种辨别,更多的也许是感觉上的。数字相机或计算机图像的色彩已经非常丰富了,但把反转片放在light box和loupe(非常抱歉,准确的中文译名不知道,是灯箱和鉴赏镜?)下,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细微的差别,数字的总有一点“塑料”感,太多“干净”,有点不真实;反转片的色彩过渡就是柔和了那么一点点,有时没有那么干净,但真实、悦目。我想这是数字信号的“截断”误差(truncation error)的关系。数字音乐也是一样的问题,密纹唱片到现在还是有一批忠实的爱好者,他们能听出CD的细微缺陷,虽然专家说CD的采样频率已经高于人耳的分辨率了。DVD Audio的采样频率比CD高很多,目的就是想进一步压缩CD的缺陷,尽管99.99%的人根本听不出来这点差别。24 bit和48 bit的差别可能也属于这类性质吧。48 bit提供了更好dynamic range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Canon FS4000和Nikon ED V都是42 bit,但后者的DR要好很多。我要是现在买,肯定买Nikon。但“要是现在买”,也可能一投栽进DSLR了。谁知道呢?

          2880dpi打11x17确实没有必要。我打过1440dpi的11x17,是朋友用100毫米微距拍的一朵花,我帮他扫、帮他打的。朋友喜欢得不行,花200多加元把它装镜框了,这我倒是没有想到,要我花200加元装镜框,好像舍不得。多出来的“点子”是软件产生的没错,但软件还是蛮“聪明”的,多出来的“点子”帮助色块的平滑过渡,在主观上产生了分辨率提高的感觉,凑到鼻子尖也难于看出digital mosaic,但谁会这么看呢?11x17打360dpi就可以,但720dpi还是有显著的改善,值得,再往上就没有必要了。

          请不要说指教,交流心得而已。与兄讨论很愉快。

          哪位版主,适当的时候,是否可以劳驾把这个贴移到信息技术版?

        • 家园 两人就在这里交流上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