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日据初期台湾抚垦署的设置与撤废 -- 情人湖

共:💬7 🌺4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日据初期台湾抚垦署的设置与撤废

    注:这是本人今年写的跟工作有关的八股文,关于日据初期台湾历史的。我一直很痛苦自己的文笔不好,文章写不出不说,即使憋出来也是干巴巴的不生动。久仰河里诸多历史大牛,故斗胆发出拙文献丑,尚祈诸位牛人在各个方面(事事、文笔方面)提出批评。多谢!

    十九世纪末,台湾的原住民问题成为了行政当局治理台湾过程中所必须正视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晚清的台湾地方政府实行“开山抚番”政策,试图加强对于原住民以及原住民地区的控制。但是,由于政策设计存在诸多缺陷,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日薄西山,力有未逮。加之,列强环伺,形势危急,时间有限。台湾地方政府的“开山抚番”宣告失败。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台湾割日。新来台湾的日本殖民者同样必须面对这一难题。况且,日本人对于台湾原住民地区的富源极为垂涎,认为“樟脑之制造,山林之经营,林野之开垦,农产之增殖,矿山之开发,对于内地人之移住,无一不与蕃地有关,台湾将来之事业要看在蕃地。”日本据台之后,正式宣布施政。但是,由于岛内反割台武装运动十分激烈,各级机关无法接管,政令无法推行,台湾首任总督桦山资纪决定实行军政进行管理,直至1896年日本殖民当局才恢复实行民政。对于台湾的原住民地区乃参照清代旧制设置抚垦署进行管理。此抚垦署制度虽然仅仅维持两年,至1898年便由于改制而遭撤废。但是,它作为日本治台期间台湾原住民政策的嚆矢以及重要一环,仍有必要进行研究。

    一、设置抚垦署的原因与“绥抚”政策的确立

    早在晚清时期,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开山抚番”的过程中就设置了抚垦局这一机构,目的在于抚育和教化远居深山、尚未汉化的台湾原住民,努力戒除其出草杀人的陋习,以避免类似“牡丹社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促进台湾原住民地区的开发,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由于不久便遭遇甲午割台的变故,其效果并不明显。

    日本据台初期,对于台湾原住民以及原住民地区的情况还不太了解,仍然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因此在如何治理方面多借鉴前人的做法。日本殖民当局对于刘铭传建立的这一抚垦局制度颇有好评,认为“前政府在数年以前设抚垦局,接近蕃地各处再设分局办理抚育蕃民,取缔开垦及交换物品等事宜,因清国官吏贪婪,不无弊害发生,当局若得其人,亦可得极佳效果,尔后与蕃民之交涉若得圆滑运行,至有可观云耳。”故而萧规曹随的设置了抚垦署。

    由于刘铭传设立抚垦局的目的是为了抚化原住民,以“抚”为主。那么,日本人继承这种做法,则在日据前期其原住民政策的基调就自然以“绥抚”和“怀柔”为主,甚少出动武力对原住民进行镇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存在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就客观而言,日本据台之初,平地汉人的抗日活动风起云涌,日本人的力量受到牵制,其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镇压汉人的抗日运动上,当然不希望在原住民地区开辟第二个战场,况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于原住民采取强硬措施,自然是希望采取“怀柔”的手段对其进行安抚,以保持原住民地区的稳定。

    另外,就日本人主观而言,他们认为也有可能不动用武力就可以招抚原住民使之成为日本帝国的忠顺良民。在日军进攻台湾的时候,日本在山地遇到的抵抗较之平地要少,有些原住民甚至还欢迎日本人的到来,这是因为他们寄希望于日本人能够帮助他们夺回被汉人侵占的土地。再加上日本人大力宣传所谓的“日蕃同源说”,鼓吹日本人与台湾原住民源出一脉,日本人将会保障原住民的利益,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台湾原住民对日本人的敌意,也让其对于日本人增添了几分亲切感。这也使日本人认为只要通过“绥抚”和“怀柔”的手段是可以有效的将原住民纳入到其统治之下的。

    二、抚垦署的职能与作用

    日本殖民当局于1896年3月以敕令第93号发布台湾总督府抚垦署官制,设立抚垦署,其掌管业务有三:1、关于“蕃民”之抚育、授产、取缔事项;2、关于“蕃地”之开垦事项;3、关于“蕃地”之山林、樟脑制造事项。其主事者为抚垦署长,抚垦署一切事务受台湾总督府民政局长指挥、监督、管理。

    各个抚垦署的名称、位置以及管辖区域如下图所示:

    台湾各地的抚垦署

    名称 位置 管辖区域

    叭哩沙抚垦署 叭哩沙 宜兰支厅辖内

    大嵙崁抚垦署 大嵙崁 台北县直辖区内、基隆及淡水两支厅内

    五指山抚垦署 五指山 西南至红毛河、藤坪河,东北至新竹支厅管辖境界

    南庄抚垦署 南庄 西南至新竹支厅管辖境界,东北至红毛河、藤坪河为界

    林杞埔抚垦署 林杞埔 云林及嘉义两支厅辖内

    大湖抚垦署 大湖 苗栗支厅辖内

    东势抚垦署 东势 台中县直辖区内及鹿港支厅辖内

    恒春抚垦署 恒春 恒春支厅辖内

    埔里社抚垦署 埔里社 埔里社支厅辖内

    蕃薯寮抚垦署 蕃薯寮 台南县直辖区内及凤山支厅辖内

    台东抚垦署 台东 台东支厅辖内

    资料来源:《总督府公文类纂》,明治二十九年,甲种永久,第一卷,第二十三案。

    从抚垦署的掌管业务可以看出,其中包括原住民的抚育和原住民地区富源的开发。日本人希望通过对于原住民的抚育能够戒除其出草杀人的恶习,遵守日本法律,成为日本帝国恭顺的臣民;原住民地区富源的开发在日据前期则主要侧重于樟脑利益的开发。樟脑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是赛璐珞和无烟火药的主要原料,是台湾在农耕社会时期一个重要的出口产品,每年收益颇丰。台湾的原住民地区则是樟脑的主要产地。日本据台后就取缔汉人制脑业者未经日方许可而从事的樟脑制造业,企图将这一利益攫取在自己的手中。

    就抚垦署的具体运作而言,各地的抚垦署抚育原住民的第一步是开设“蕃”产交易所,管理对于原住民日常用品的交易,并且在原住民下山交换时,主动示好。邀请其到抚垦署交谈,赠与酒食布匹以笼络其心,借机宣布台湾已经割让日本,居住在山地的原住民必须服从日本的统治。此外,又会主动派出通事以及前山亲日的原住民到后山原住民村社进行招揽,劝说他们也到抚垦署与日本人接触,希望使用这种迂回的办法,使所有的原住民村社就抚。

    按照晚清时期的习惯,初次与原住民交往时,称为初和,要给予原住民牛酒金钱。日据时期的抚垦署依然沿袭了这一习惯,与原住民初次会面的时候,会赠与物品。当村社头目以及随行前来的原住民在十名以上时,则除了供应食宿以外,还会赠送毛线、针、火柴、锄头或是单衣等。待其回社,则会给与全体猪或是牛一头。此外,又对各社发给月津贴,但是必须由原住民村社头目每月亲赴抚垦署领取。

    日本人为了笼络原住民可谓花费巨大,其目的有三:

    1、通过原住民到署交易与之的接触,了解原住民村社以及台湾内山的情况。日本人赠予原住民酒食后通常都会详细询问各个村社之间的距离、沿革、户口、饮食、用具、物产等资讯。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日本人会亲自进入内山地区以及原住民村社进行实际的勘察,目的在于掌握确实可信的资料。

    2、通过酒食飨宴和物质赠予,鼓励原住民从事农业生产,并让原住民儿童接受日本教育,遵守日本的法律,革除杀人出草的陋习。台湾原住民出草猎取人头的行为属于其固有的文化,但是这种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任何行政当局所无法容忍的,日本人期望抚垦署的抚育手段能够对原住民产生教化作用,最终革除这一陋习。

    3、通过“蕃”产交易所,管理和控制原住民生活必需品的交易和供给,以达成令其俯首听命的目的。由于台湾原住民生产水平低下,其生活所需的食盐、布匹、铁器乃至枪械子弹以前都是通过汉人通事或是“熟蕃”以山地物产换得。日本据台后,明令禁止汉人私自与原住民进行交易,原住民日常必需品的取得必须通过抚垦署。如此,原住民的经济命脉就被日本人所控制,日本人可以通过禁止交易的方式来对不听号令的原住民村社进行惩罚。

    三、抚垦署的撤废与“绥抚”政策的失败

    抚垦署在台湾历史上仅仅存在了两年就被废止了,这说明日本人预先的设想没有实现,抚垦署这一机构没有完成抚育原住民以及开发原住民地区的任务。

    抚垦署的撤废原因关键在于无法制止原住民的出草行为,以至于无法维护山地的社会秩序,树立政府的权威。在随时都有丢掉脑袋的危险下,日本人所计划的山地开发和樟脑制造是无人敢于响应的。正如日籍台湾学者藤井所言,抚垦署缺乏“取缔”功能。因此,山地频频发生的原住民出草事件招致日本总督府强烈的不满和樟脑业者极大的抱怨,很多人责难抚垦署是“无能无用的废物”。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日本人把革除原住民出草习俗看的过于简单,认为仅凭酒食招待和物质赠予等小恩小惠的笼络收买就可以办到,没有意识到出草行为是原住民的一种固有文化,是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仅靠“绥抚”是无法革除的。最初日本人认为原住民出草原因只是汉人与原住民之间的仇恨所致,于是大力推动汉原媾和,双方订立和约,举行“埋石”仪式,约定互不侵犯。但是,由于出草猎取人头对于原住民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汉原媾和并不意味着放弃这一行为,只是出草地点和对象的改变而已,山地的治安仍然无法好转。而通过鼓励原住民从事农业生产、接受教育以改变其固有文化形态的做法虽然思路正确,但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缓不济急。日本人的抚垦署亦如当年刘铭传的抚垦局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另一方面,抚垦局本身的职能中有开发原住民地区富源的任务,具体而言就是樟脑开发。日本人把樟脑制造利益从汉人手中转移到日本人手中,这样进入原住民地区的日本人也就越来越多。樟脑制造对于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山地的茂密樟林本是原住民的猎场,如今被日本樟脑业者侵入砍伐,原住民的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害。而日本殖民当局并不承认台湾原住民对于台湾山地的所有权,他们世代居住的领地被划为了“国有地”,因此也无法得到补偿。愤怒的原住民必然以更加频繁的出草来捍卫自己的家园。

    这个时期日本人的统治力量尚且薄弱,而执行“绥抚”政策,并且欠缺“取缔”功能的抚垦署面对占距地利、拥有枪械、剽悍难治的山地原住民可以说是力有未逮,日本人也不可能将出草的原住民绳之以法,以命抵命。只能口头训斥或是令其赔偿物品草草了事。这自然无法禁止原住民的频频出草,山地治安也无从保障。抚垦署的撤废便成必然。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于抚垦署的史实考察,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如下的评价:日据初期的台湾抚垦署是一个处理原住民事务的过渡机构,它的设立是日本人在原住民治理方面的一个摸索阶段,它是“绥抚”政策下的产物,也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

    虽然,日本人的“绥抚”政策最终宣告失败,抚垦署也终被撤废。但是,由于抚垦署的职能使其具有类似原住民及原住民地区调查机构的性质,它的存在使日本人对于台湾山地社会及其住民的了解日益深入,从而为后来的原住民政策的制定与修正以及“五年讨蕃计划”的开展提供了宝贵资讯。

    对于日本殖民者而言,他们正是通过抚垦署这一渠道与台湾原住民进行接触,发现仅凭怀柔和抚育的手段是无法令原住民成为日本帝国驯服的子民的。随着日本在台统治力量的逐渐增强,其温情的假面终于撕破。第五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制定了武力讨伐原住民的计划,通过五年的努力,在付出巨大伤亡的情况下,方才将桀骜不驯的山地原住民基本压服,台湾山地纳入到日本统治之下。

    • 家园 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出草杀人这个陋习

      再赞一个,文笔很好的哇!不过若不是为了投稿的较正式文章,要写得生动的关键就是围着主题绕大圈的跑题,只要有内容有八卦,跑得越远越好!

      • 家园 我试着利用手中的资料解释下番人出草问题

        台湾番人的出草问题

        “出草”又称“猎首”、“馘首”,说白了就是番人(不敬地说,“番人”就是文明未开化的野蛮人)的一种砍人头的习俗。

        台湾番人即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在清代文献中把这些多生活在台湾山地之中,文明尚未开化的土著民族称为“番人”。台湾割日后,日本人的文献将之称为“蕃人”,后来日本人将其命名为“高砂族”,这也是大陆称呼台湾少数民族为“高山族”的由来,但台湾的原住民是不接受大陆称呼自己为“高山族”的。

        通常而言,台湾的原住民分为两大类,一是平埔族,二是高山族。平埔族在汉人移民台湾之前多居住在平地,近代以来逐渐被汉人同化而融入其中,平埔族中又可以分出若干族群,如西拉雅族、道卡斯族和凯达格兰族等多支。现在台湾总统府前面的那条大道就被命名为“凯达格兰大道”(这条路之前叫做“介寿路”,为蒋介石贺寿而命名,后来被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以破除威权,认同台湾的名义加以变更,没想到2006年这条大路成为百万“红衫军”倒扁的主战场)。

        高山族也与平埔族类似,但是由于他们多远居深山,跟汉人的接触相比平埔族而言较少,因此汉化程度较低,多保留固有的文化形态,在清末和日据初期,频频出草的基本上就指高山族了。高山族也有分为多支族群,之前有“高山九族”说,后来族群细分为十四族,台湾的原住民只会承认自己属于那个族群,而不会笼统的认为自己是什么高山族的,这也是上文提到的台湾原住民不接受大陆称呼自己为“高山族”的原因。当下台湾有一部非常火热的电影叫《赛德克.巴莱》,其中“赛德克”就是指高山十四族中的赛德克族,而在之前“高山九族”时期,赛德克族是被划在泰雅族内的,后来他们强调自己语言文化有独特之处,从而单独成为一族。

        罗嗦了半天,其实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划分有点像解放前大陆的民族只是简单的划为“汉满蒙回藏”五族,解放后经过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种类扩充为55个族一样。

        解释清楚“番人”,我们再来讲“出草”。其实不单单是台湾的番人,大陆的西南少数民族、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都有杀人猎首的习俗。在早期,台湾的原住民除了兰屿岛上的达悟族比较和平外,无论是平埔族和高山族都有出草习惯,只是后来平埔族多被汉人同化,后期出草者基本上都是高山族的。

        再来一个问题,番人出草的目的是什么?

        在汉人进入台湾之前,番人出草猎取人头的对象多是敌对的村社——今天你砍我这边的头,明天我砍你那边的头。猎取人头是番人夸耀自己英雄好汉的一种方式,颇类似于我们古代战争中武将凭借斩获的人头来显示军功一样。番人将取得的人头带回自己的村社,专门建造一个名为“首棚”的设施存放它,大家也公推斩首多者为雄长。后来汉人逐渐移民台湾,汉人和番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生存空间的争夺,于是被汉人夺去土地的番人更以“出草猎首”的方式进行报复。最初是汉人夺去了台湾的沿海平原地带,平埔族或是被挤压到山地,或是被逐渐同化,清末时期由于台湾樟脑利益的诱惑,汉人又向山地进军,居住在山地的高山族各族群也同样对进入他们生活领域的汉人进行出草。从这点来看,番人出草的原因是仇恨和报复。

        但是,番人袭杀汉人并砍去其头颅的行为并不仅仅是由于仇恨,“出草猎首”同时也是番人的一种固有文化,可能在汉人看来这是一种野蛮的“陋习”,但是在番人看来它“是一种荣誉的工作。若不为之,则不能成为一个男人,亦不能娶妻。”因此意义重大。这种汉番认知上的差异只能归结为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正如西方人认为清朝的中国人裹小脚、留辫子为野蛮不开化的表现一样。

        依照日据初期日本人的调查,番人出草的原因如下:

        1、若得首级则有驱除病魔的吉祥。

        2、若得首级,纵令是盗取物品,却变成非盗取的证明。

        3、若得首级则可迎娶自己喜好的女子。

        4、若得首级则可在未决定是非曲直之争执中获胜。

        5、若得首级则无论犯下何等过失罪恶皆得以赎罪。

        6、若得首级则会受到别人非常的尊敬。

        7、首级为收获及其他祭奠中所必要者。

        8、首级常曝晒外气之中,或置于炉头使带煤色,而成为家宝。

        9、获得很多首级则或可成为酋长。

        基于以上原因,番人出草并不是仅针对仇敌,即使对一个素昧平生、毫无仇怨的人也会对其进行猎首活动,仅仅因为他在当时需要一个人头。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番人是如何出草的?

        在早期,番人出草猎首一般是隐藏在路边丛林中,如狩猎一般,乘敌对村社的人或是路过的汉人不备,用弓箭、番刀等冷兵器进行袭杀,而后将人头割下带走。但是到了后期,随着汉人深入山地,汉番交流的频繁,这些出草的番人甚至开始使用枪械对汉人街庄进行猎杀了,而且枪械种类从老式的火药枪到先进的西方后膛快枪应有尽有。诸位可能会问:番人的枪械从何而来?这就必须提到活跃在台湾山地汉番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通事。通事又叫“番割”,是专门从事汉番贸易的人,番人用山地特产从通事的手中换取生活必需品、铁器、火药、枪械等。通事往往和这些番社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很多通事甚至取番女为妻。由于番社可以从通事手中换取资源,这些通事当然不必担心被猎首。

        这些番人身处深山峻岭,手持精锐枪械,显得特别剽悍难驯。甚至到了台湾被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进山征讨番人还被多次打退(再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例,1930年雾社原住民起义,据险抗敌,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竟然要出动大炮、飞机,最后甚至使用毒气弹才最终消灭了起义的原住民。由此可以想见,在此之前在山地征讨番人是多么的艰难)。其实,日本人遇到的问题早在“开山抚番”时期,清军和进山的汉人就已经遭遇过了,刘铭传镇压苏鲁社番人,就因为番人射击精准而陷入苦战;汉人进山拓垦和制脑,多次遭遇番人出草,番人使用的武器已不再是番刀和弓箭而是火枪了。当时,清将罗大春论起汉番互杀问题难以解决时,也提到原因之一是“番割”提供枪械给番人。

        必须指出,这些番人的出草行为虽然在其看来是本族的惯例习俗,但是滥杀无辜,杀人取首是绝对违反法律的行为,任何一个统治管理台湾的行政当局都不能允许番人这种目无王化的习惯再延续下去。于是,“理番”就成为从清朝到日本统治台湾时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目的就是软硬兼施,或怀柔或镇压,最终迫使番人放弃出草猎首的习惯,成为遵守大清律法(日本法律)的良民。刘铭传担任台湾首任巡抚期间进行过努力,但是由于清朝的国力不逮,加之不久甲午战败,台湾割日,最后归于失败。其后而来的日本,也是进行了长时间的征讨,在付出重大的牺牲和耗费后才算是控制了山地,压服了那些番人,最终迫使其放弃出草猎首的习惯。

        当然,刘铭传对番人的镇压和日本人对番人的镇压,在我们的史书上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建设台湾,使番人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偶有使用暴力也是不得已的;后者则是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血腥镇压了。其实,他们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罢了!

        通宝推:坚决要潜下去,
        • 家园 性质当然是不同的。

          当然,刘铭传对番人的镇压和日本人对番人的镇压,在我们的史书上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建设台湾,使番人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偶有使用暴力也是不得已的;后者则是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血腥镇压了。其实,他们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罢了!

          呵呵,你管教你的儿子和别家流氓来打你儿子是一样性质的吗?

          • 家园 “理蕃”这个事你要是非往政治上扯,强调意识形态我也没办法

            。我的回帖内容完全是从学术的角度上来说的,肯定有些政治不正确,但是在学术上没问题的话。你举的例子其实也有问题,首先这些原住民会认为他们是大清子民、“中国的儿子”吗?拜托,他们还是处于蒙昧状态尚未开化的野蛮人(这句话要是说出来肯定又是政治不正确,又要挨批,但是绝对符合客观实际)根本没有具备国家、民族的观念,对于中国也根本没有建立起认同,原因是当时的台湾官府根本无力管辖这些远居深山的原住民,他们出草杀人后,官府都无力缉拿凶手,只好听之任之。事实上日本据台后,相当一部分番人还是很欢迎日本人的到来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可以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夺回汉人从他们手中夺走的土地,只不过后来日本人的狰狞面目暴露后,利益受损的原住民才奋起抵抗的。要注意,他们反抗日本也不是基于中华民族大义,而是为了自己族人的利益。随着日本在台统治的强化,台湾原住民对于日本的认同意识日益牢固的竖立起来,二战的时候,甚至被组织成“高砂义勇队”赴南洋作战。

            换一个角度讲,当时的清朝政府认为这些四处出草的原住民是大清的子民吗?阁下可知道台湾历史上的“牡丹社事件”?同治年间琉球船民(也就是现在的冲绳)被风吹到了台湾,上岸后为原住民所杀,刚刚开始明治维新的日本借机侵台,理由是这些琉球船民是日本的保护国的国民,为凶番所杀日本政府要出面缉拿凶手。最初日本使臣到北京进行交涉,要求清政府缉凶。结果清朝的大吏推说番人都在政教之外,不是大清的子民,藉以推卸责任。这句话被日本人抓住了把柄,认为清政府既然认为番人不是大清臣民,那么番人居住的山地就属于无主之地,那么日本就可以出兵占领,结果派出了征台军进攻台湾。清政府这才意识到理番问题没有处理好会招致外患,于是派遣沈葆桢率军入台,最后赔了50万两白银,软硬兼施才把日军逼退。其后,清政府才逐渐改变了理蕃的观念,加强对番人的统治,力争戒除其出草的习惯。可惜,此时距离甲午割台不过20年了。我啰嗦了半天,就是想从这一个历史事件来证明,如果不是番人出草招致外患,清政府才懒得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臣民。

            因此,你的比喻一点都不正确。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原住民不会认为自己是中国的儿子,清政府内心也不想有这样一个“儿子”,后来据台的日本人控制了这些原住民,这些原住民也逐渐培养起了对日本的认同,在那个时候他们认为自己是“日本的儿子”。因此我说,清政府和日本对原住民的讨伐和控制,其实都是一回事。只不过清政府最后失败了(因为割台,刘铭传的理番事业中断),日本则在50年的据台期间成功控制并塑造了原住民的国家认同。

            最后说一句,我们这是网友的历史交流,不是国台办的新闻发布会,因此没必要事事往政治上靠。

        • 家园 谢谢解惑,没想到这些“番人”番得这般原始

          和非洲某些土著有一拼。

      • 家园 总结的好

        知识八卦太多了收回来也难,形散神不散,不好搞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