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农村老家述闻 -- 小戎

共:💬36 🌺27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农村老家述闻

    看到洗心发的广东农村见闻,也想简单谈一谈我老家农村的情况。

    首先,我老家农业生产情况一直比较好,现在更上层楼。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村支书能干,我们村是省里的“红旗大队”,当年村里的主干道都是柏油路。70年代末村里矗立起3层教学楼供小学及中学用,那栋楼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今天还在用就有点讽刺了),我记事时外国友人还被派往我村参观,呵呵,那是柬埔寨人。弟弟出生时,生产队拿部分钱规划了新住宅,就用上了电。我爸爸高小毕业,16岁时参加修建水利工程,一担土一担土的挑出了灌渠,那条渠全长70公里,源头是国家大型水库。今天那条渠依然健在。我的家就在淮河冲积滩上,雨水较多,环境也好,可以说是我们县最好的农业生产区,生产队的部分田地让出来给了县农场分厂,不知道是几分场,从最近的报道上分析,可能是一分厂。所以,我自幼就看到了科学种田,看到了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当然也看到了那些机械的悲凉下场。有几个关键词可以分析我家所在:信阳事件;红旗大队;淮河;农场;袁隆平。

    为什么说现在老家农业生产更上层楼呢?关键是国家和农民投入都在增多,农业育种技术不断进步。前天和爸爸聊天,他说现在村里人懒,收割都是包出去,不自己下田收割。问钱从何来,爸爸说了两点:一是农闲从事各种建筑工种,收入不菲;二是农田收入大增。说一下后一块,农田收入大增的原因:粮食收购价提高,水稻有1块3左右,麦子9毛;产量提高了——今年小麦确实丰收了,在于农民大量使用复合肥,而不再是只用化肥,且化肥的使用比例在大幅下降,及国家补贴打机井灌溉。所以,我家乡及整个河南夏粮丰收是有基础的。产量提高的最后一个原因在于育种技术进步,袁老的实验田就在我家东头,我爸说,那块田的谷粒非常多且饱满,一根穗上少则有300粒,多则有500粒,名字叫“超级水稻”。我没有下田去查过,但我爸种了一辈子田了,说起来很惊奇。所以,现在我老家农业生产是在进步的,全方位的进步。

    其次,就我老家情况来看,农村水利建设大体够用,保持的也还不错。这个不知道是不是个案啊!我一年要回老家两趟,每次至少住1个星期,我家东边10米就是村级水渠,看到的是非常真实的。那条村水渠源头是我爸少年时修建的大水渠(贯通3个县市),村东头的水渠不断的修建,儿时在那里洗澡嬉戏,还有捉鱼的故事。最早是个深1米的水渠,两岸全是树,上小学时我们那“单干”了,树全被分给个人,结果都被砍回了家。渠道水土含量大了,流水不畅,下游的生产队跟上游的生产队抢水,时有斗殴。我高中时即90年代初,渠道大修,渠堤高3米左右,水深达到1米5,禁止垦牧,有专职护堤员,当年放牛就没有地方,呵呵!前5年的时候,这条村渠道全部硬化,内部变成水泥的,流水畅顺,但是我再也没有在里面捉过鱼了!上世纪90年代初离开家乡,一别经年,那条渠道留给我的记忆太美好了。

    综上,我家乡的农业近10年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2005年免农业税及国家补贴之后,乡邻种田的积极性并没有减少,村里土地没有抛荒,出外务工的田地均有村邻耕种。

    但村里最近两年有了变化,这个变化现在看与种粮的积极性无关,先写出来吧。一是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家用电器不说了,房子都是楼房,所谓的“赶农民上楼”之说是存在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很浪费,熟悉城市生活而迁往市镇,农村严重老龄化,常住人口也就是留守人员中一半在60岁以上,四分之一是儿童,剩下的四分之一是青壮年。由于家乡农村的相对富裕,对危机没有预见,对土地的处理不再以命相守,土地流转问题开始严重起来,这个现象让人惊心。首先是让农民上楼,新住宅区建设导致农田被毁,地租价格惊人地上涨;其次,乡里在老家新住宅区附近要搞新农村试点,说白了就是搞房产开发,更彻底的抢劫农民财富,于是大量征地,一些人一夜之间积累了从没有想见的财富,但土地交出去了,这是一个严重的后患。因为村里有一个家庭经此之后没有1分1厘的土地了。再者,今年上半年,生产队的将近二分之一的土地整体发包给个人承种,好在土地性质没变,只是用来栽种蔬菜和草莓。现在,村里人手中耕种的土地只剩下原来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了,我爸在辛苦了一辈子后,光荣下岗了,来省城看我们来了。

    我家乡所在之省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生产问题不少,但绝对自给有余,唯有担心的是,乡村土地现在有不少被私人大面积承包,不少农民被请出了土地,一旦在工业领域出现麻烦,就会有“流民”出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个人感觉,城镇及工业大量吸收农民,解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20年来在观念上已经改变了不少农民的思维,如果能够在身份上使他们转变为城镇人,在教育、培训和个人发展上得到公平待遇,中国的农民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所以,城乡体制改革必须提上日程,平权问题是解决中国当前农民问题的关键。农业生产问题最终要由大规模机械化来解决,实现时间可能要20年左右,即自然淘汰今天的乡村老年农民。农村问题在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民转进市民之后,就不成其为问题,那时的农村将是美丽的田园风光!

    通宝推:大漠孤烟远,洗心,朴石,kmy1810,青衣江水,胡一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只有一点不同意

      就是关于土地流转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土地流转被污名化了。

      对于土地流转,十七届三中全会是有明确表述的,违规占地和改变土地用途都不属于土地流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同意你的看法。

          土地流转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小农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又要让农民有保障,土地流转不是土地买卖,实际上是土地租赁。

          这是现在的做法,只要严格遵循土地流转的规定农民就不会失地,租赁到期后可以收回。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能给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能给失地农民在城里安排工作,与城市人完全同等待遇,让他们卖掉地进城也无妨。

    • 家园 原来楼主信阳人士。

      你们那边女生的皮肤应该是华北最好的。其实教育问题河南人大多比较重视,但缺点在于不重实用,不重工商业生产,过分重视混资历,然后给人打工时多挣钱,还是太保守了,科举思想浓厚。

      不过我觉得信阳人比较抱团,挺好,好象南阳人也如此。

      话说回来,像信阳那么好的自然环境,全国也不多。

      • 家园 信阳的自然环境在北方肯定是非常好的

        但在全国就不好说了,特别是江淮之间。

        中部地区的民众大多保守,小农思想严重,现在只求能尽快废除城乡户籍限制,给农民以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那样的话,我的家乡可能会成为旅游休假的好去处,从而能永久保留那片蓝蓝的天空!

    • 家园 宝推,有一点异议:70年代的房子还在用不算什么

      70年代末村里矗立起3层教学楼供小学及中学用,那栋楼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今天还在用就有点讽刺了)

      这个有一点异议:70年代的房子还在用不算什么。当然, 该修整的地方需要修整。

      月初到斯德哥尔摩做了个讲座, 在一个朋友家住了一晚上,他住的房子是1934年修的;另一晚上是旅馆, 是1780年的老房子修整的。连同他们的皇宫也不大,显得旧,按中国标准挺寒酸的。 我路过两次都没有意识到是皇宫,只知道这种老房子一定有来历,临走那天晚上和一个在那里呆了十年的中国朋友一起去吃饭再次路过才被告知原来是皇宫。 他曾经做过 Sida (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 瑞典国际发展合作局)在中国资助的项目。 国内乡镇的官员到瑞典来,大多抱怨瑞典破旧寒酸, 旅馆房间怎么这么小(我的旅馆房间大概三张单人床大小,厕所洗澡间公用, 可以想象国内官员住这种旅馆会抱怨) ; 带瑞典人到中国去, 常常有县里的办公大楼都引得瑞典人感叹“我们全瑞典,都找不出如此气派的政府楼”。

      中国不少地方亮丽辉煌,钱多得不知道这么造,包括农村,攀比建房很严重,

      链接出处

      希望不要是历史上多少次盛极而衰的前兆。

      • 家园 这要看是什么样的房子。

          七十年代有个口号:工业学大庆,这大家都应该知道。

          实际上不光工业,什么都在学大庆。大庆在七十年代盖了一批简易住房以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叫干打垒,从这个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建筑质量,实际上是土坯房。

          这个干打垒全国也在学,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建了一批质量很差的房子,不光是住房,学校什么的都有,一些农村桥梁也在内。

          这样的房子放到现在肯定是不适应了。

      • 家园 嗯,我现在在美国租住的地方是19世纪初修建的老房子

        快两百年了,房子依然维持的很好,看不出来陈旧,水电空调新风等设施都是及时更新的,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国内外公家以前的老屋是嘉庆年间的徽派民居,也保持的不错,但后来卖给别人家,被拆了建了那种农村随处可见的二层瓷砖小楼。。。建筑这东西,能用就接着用啊,嫌设施不方便可以改装啊,拆了重建太可惜了。

        • 家园 那房子是什么样子的,能介绍下吗?

          什么材料呢?木头,砖头,还是石头?200年,看来质量不错…

          • 家园 建筑我是外行

            似乎是砖头的,因为外墙是红砖,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翻修作的假墙,这边很流行给木头房子做假砖墙墙面。室内楼梯楼板隔墙什么的都是木头的,应该有翻修过。门板的木头很干很松了。窗子倒是非常硬的木头。新嵌了塑钢的推拉窗。这边老房子不少,南北战争期间北军烧掉了许多,不然应该更多的。

            国内外公家老房子是青砖墙石板地面加木头楼板,这个我可以肯定。

      • 家园 我主要是对我村小学教育设施建设停滞而不满

        无关其他方面,而且这也多少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对落后。

        关于农村建房特别是所谓的“新农村”建设的确存在很大的铺张浪费,攀比之风盛行。一户人家翻新4间平房外加厕所,就花费12万左右,人工费在乡村现在都涨到1平米接近250块。今天物价这个摸样还是留下实在物质的好,对于一般农民来说,盖坐小楼等于夫妻辛苦10年的全部收入,但为了体面,他们愿意,无非就是经济上重头再来。乐观点看这也没什么,但很多学者就看到背后的风险和未来巨大的代价。

        关于电信和网络在农村的发展。首先说网络,现在我们那里网络基本没人用,农民还是很朴实的,他们过的很辛苦,现在村里的农民每人消费网络,只有高中生和大学生才有此想法,但手机上网越来越来方便和快捷的情况下,年轻人就通过手机上网。这就要说到电信,电信很黑啊,现在不管那里只要是15岁以上至70岁的人基本上都有手机,农村也是如此,但大所属农民对手机每月消费搞不清楚,里面附加的一些他们用不到的消费项目也不对他们说明,比如60岁不识字的农民手机选择的包月消费者有上网费5块,说起来很无奈,也感觉到人能不能不要那么无耻和自私!所以,有线网络在农村是每月前途的,手机网络在年轻人中非常普及,前景很好。

        • 家园 同意你,农村小学教育建设停滞是大问题

          不只是停滞,有的地方是倒退, 不该撤点并校的地方也撤点并校,搞得农民孩子上学难。

          电信黑已经带来的副作用,我下面也提到一点。

          • 家园 一直赞同您的观点,关于并校问题提点不同意见。

            我就在最基层,乡镇的,撤点并校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出生率的问题,就是没有生源啦,十年前已经出现了,现在更严重,按上届政府硬性规定,每个行政村都得有最少一座小学,教师还都得公办的。(问题很多,以后再说),本世纪开始后,随着计划生育效果的显现,往往出现一个小学一届新生只有两三个,甚至断档,加上好多学生随家长进城读书,相当多多学校出现老师比学生多的局面。教师也不安心,质量下降,撤点并校势在必行。现在的结果是,因为要隔村读书,还要安排一个人接送小学生,干脆直接送城里读啦,一个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就是“学生公寓”,负责学生的食宿和接送。现在县城小学一个班能有百十人,教育局想方设法往下赶,家长是千方百计往城里送。最直接的办法是城里买房,所以说农民进城买房的动力,学生问题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最主要的。

            关于黑电信的问题请不要小看农民的智慧,竞争很激烈的,农民的算盘很精的,吃不了亏。

            网络的事讲一个小笑话,去年开始的,这里农村介绍对象,姑娘先问,你们村能上网不?说暂时不行。那谁还嫁过去啊。想想也是,网吧长大的一代到了婚龄了。

            除极偏远的网络都能覆盖的。

            • 家园 说到底,还是农村留不住好老师

              是的,我在别处也提到孩子读书是进城买房大动力。 说到底,还是农村留不住好老师,好老师往上走,往县城聚集,学生自然也跟着走。

              农村教育2000年左右大概是探底,这些年回升,政府硬件加强了很多,但如果软件问题不解决, 还是不够。

              农民确实算盘很精, 但问题是大多数只看短期利益, 没有长一点的眼光--其实不止农民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 所以有时候精明得让人哭笑不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