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农村老家述闻 -- 小戎

共:💬36 🌺27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谢谢您的真实信息

      俺对农村一点都不了解,接触非常少

      河里还真是有好东西

      说到农村的现状和未来,我想问问看农村的网络覆盖怎么样?俺一直觉得,互联网是个很好的信息渠道、如果农村也都能接触上那就太好了(不过话说回来互联网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也很纠结)

      • 家园 有不止一个做农村社会学的朋友跟我说电信害人

        不过话说回来互联网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也很纠结

        这个担心很现实。不要说网络,已经有不止一个做农村社会学的朋友跟我说电信害人:一些读了中专或者大专的农村年轻人,不愿意做体力工,找不到工作回家啃老; 农活自然也是不愿意做的,还把家里养来过年的猪偷偷卖了买最新款手机, 把鸡偷偷卖了充值,整天玩手机,然后两代人为了这种事吵得鸡飞狗跳。

        我们整个教育和舆论,都是看不起农村、农活的,让这些年轻人急于脱离农村:电信在农村的不少广告也是非常针对这种心理,暗示一机在手就可以和现代化接轨, 所以可以晃得那么多年轻人倾其所有也要买最新款手机。 前不久出的卖肾买ipad 的事情,是最极端表现。

        我们都知道现代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么搞,电信是赚钱了,副作用都让农村承受了。 等这一代农民老了没法被啃了,这些难于进入城市,又看不起农村的年轻人怎么办?

      • 家园 您的确真不了解

        在我们那里农民家庭有网络的极少,1%都没有. 农民对网络也没有什么兴趣.

      • 家园 我老家在中部农村,

        离镇上也较远,已经有网络了。

        中秋回老家,也做了次调查。本自然村户口册上人口200多一点。

        1、在家种田的最年轻的男性48岁,女性没调查,基本并不多,可见劳动力紧缺十分严重(不仅反映农村劳动力紧缺,城市也一样),象80、90年代农村妇女结婚后回家种田已经不存在了。

        2、抛荒约50%,其中有一片上百亩水田(包括其它村的),耕种的不到两亩,改为鱼塘的约两亩,其余全部抛荒,其中一小块的主人为79岁的老人,其余的水田和池塘是一对60岁的老年夫妻耕种和放养。

        3、本村属丘陵地带,不利于农村机械化,机械收割只占一小部分,机械收割价格120元/亩,人工收割250元/亩,农村机械化势在必行,本村也有设想,但估计是上面资金困难,现在还未见踪影。

        4、劳动力用工情况,广东进厂打工、自己创业都有,有一部分在城市买了房子,估计以后不会再回来定居了。值得一提的是从事基建的还是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那一批人,最年轻的已经40多了。

        5、治安问题:有小部分男性青年走入黑道,由于农村传统观念较强,女性青年也还吃苦耐劳,失足女青年现在没有(过去有一两人,结婚后已改过自新)。服刑的一人,原来是一位典型吃苦耐劳的传统妇女,因经不起金钱诱惑,跟从娘家的人贩毒(从云南带货至桂林),被抓后判无期徒刑。

        5、基础建设:都接有自来水,水源是山泉,免费的。4年修建了通村水泥路,3.5米宽,基本能满足需要。手机信号很好,有宽带网络。水利设施基本还是毛时代修建的。

        6、环境大大改善,原来只稀稀拉拉长着几颗松树的山岭现在已不能通行了。另一个可喜现象就是人均寿命大大提高,而且不显老。以前老人一般60+、70+去世,偶见过的最高86,现在村里已经有两位91岁的老人,其中一位还能每天早上割一担鱼草。

        • 家园 我个人觉得,对于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地区

          可以改变为城市,小镇。而把平原地带的一些小村,小镇整合迁移,然后把平原地带规划为大的,用机械化进行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的农业区。

          将来的农业格局,有可能是类似兵团那样的大农业格局了,比如说新疆,有可能再开几万亩的农田,交给农垦兵团建设,以做为整个西部的粮食基地。那么在今后,或许能看到东三省的农业被整合的情景,中原地带,应该就是河南了吧。

          中国地势复杂的同时也意味着美景甚多,而中国人其实是很爱玩,爱逍遥的。房子可以买小一点的,买旧一点的,但车子是一定要买的,那怕就买个三,四万的车。所以在人手中有一定收入之后,旅游消费不可避免,好多农业地区,有可能会转变为旅游地区,特别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那么平原地区的粮业基地就变得重要了。

          • 家园 国家对中原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视

            曾经有说法指中央限制河南发展工业,要其继续做好中国的粮食基地,前期有关部门的国土分级分区发展规划好像有此类苗头。河南作为粮仓有两点限制:人口太多,转进困难;气候有点干,雨水少,粮食生产成本大。最重要的是前者,2000多万在外务工人员,再加上配偶子女等,如何消化在城市中是个大问题。当年在帝都求学时的地域歧视够让人难受的。这个牵涉地方利益问恐很难协调。那河南就将夹在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中原崛起恐怕是一场梦!

            如果真如河中葡萄所言,小冰河期即将来临的话,北方将变得更干更冷,粮食生产确实是大麻烦。

            • 家园 粮食生产不能只在初级阶段打圈。

              最重要的是要有农业升值产业带动。比如说主粮,副粮,菜果,家禽,鱼虾之类的农产品副业加工,农业的概念现在不能再局限在种稻米这一点上了。

              比如说如果河南成为农业大省,那么像汇源果汁之类的产业,就应交给河南独家经营。像作米饼,米浆汁,绵羊毛加工这一类企业要交给河南来搞。从前的私营企业不能转到河南没问题,但是以后的新企业,都要落户在河南,而中原各省的国营农企,都应尽量转移到河南,如果河南自己想搞企业,国家也应优先批准经营,当然是指与农业加工相关的产业。

              把河南当成一个供应中原地带的农业合作社,一条龙从种,收,加工,销售一体化,全部交给河南经营。

              这样的话,我觉得河南人民会回流回去,并且科学的大范围内散居,小范围内聚居在全省各地。不需要一定进城消化。单一城市化,不也是一种不自由的表现吗。人的生活方式,至少应该有三种选择:城市,小镇,乡村。只要都建设得好,都会有人选择去住。

              西部粮食交给新疆,北部交给东三省当中的一省,中原交给河南,东部地区不知道还需不需要这种农业大省?西南部地区交给哪个省,这个俺就不知道。

              我个人的设想是,一个城市,由中心工业城,周边生活小镇,四围乡村组成。中心城可以有200到300万人口,小镇大约二十座,每镇人口二十万,200个乡,每乡2000户人口,每个自然村500户人口。这样组建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常住人口大约700万人。农村500户是基数,不能再少了。这样才能进行基础的商品交流,人才能自给自足的生活,再加上政府帮助一下,我觉得生活会好很多的。

              个人设想而已。

              如果河南成为这样的农业大省,自然环境应该会改变,应该能重回当年的中原盛景。

            • 家园 从自然科学角度讲把河南发展成粮仓是非常不合理的

              整个华北黄淮海地区, 农业靠过度抽取地下水维持, 还这样鞭打快牛, 实在是杀鸡取卵。 “雨水少,粮食生产成本大”其实很关键,现在所谓成本高还只是把抽水浇灌的工钱算上的,没把地下水过度取用吃子孙饭这块算上。 把这个该算没算的算上, 粮食生产成本就更大了。 农业水肥光热条件最好的长三角、珠三角抛荒、滥占耕地, 对华北鞭打快牛,实在是愚蠢。

              小冰河期倒不必担心,胡言乱语,不知道葡萄哪里听来的:认识不少农科院给政府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专家,他们听到这个会笑死,因为和现实差太远了。 华北过去三十年都是更热更旱。 更热对农业是好事, 原来小麦+玉米连作,其实玉米生长期不太够,为了抢种冬小麦不得不提前收割--我们真是把土地的潜力挖到了极致。现在更热,无霜期缩短,玉米可以推迟7-10天收割, 增产不少。 但更旱是个大问题。

              • 家园 不是跟您过不去,其实河里面您是少有的真正对农村,。

                了解明白的。但恐怕还是最基层来的少。“整个华北黄淮海地区”“原来小麦+玉米连作,其实玉米生长期不太够,为了抢种冬小麦不得不提前收割-”种过地的都知道只有麦季才三抢,玉米收完十天半月再种麦也不迟,还有一个多月后再种的,种早了,如果天气暖麦苗会疯长的。另外,农村抽水灌溉用的是地表水,所以“水过度取用吃子孙饭”应该还说不上,起码我们这边还不会。

                • 家园 其实是抢种也没有什么错

                  麦季三抢是抢收抢运抢打,没有抢种在里面。主要是麦季和雨季接的近,在北方,特别是华北一带,麦季常常只有几天的时间。一场雨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减收。

                  抢种冬小麦的说法比较奇怪,可也没有什么错。玉米成熟的晚在华北,特别是华北北部确实是个大问题。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些地方试过把麦子种在没收的玉米行间,就是为了抢在霜期以前把小麦种下去,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么做的。

                  华北已经有二三十年没有有水文意义的地表水了。连黄河都会几个月的断流期。地下水位已经持续下降了几十年了。所以说是吃子孙饭一点也不过份。

                  • 家园 我在河南中部略偏西,属于“黄淮海”的淮,

                    看来,华北和黄淮海真不能一概而论。气温的缘故吧,我们这里是麦子没割抢着点种玉米,收完玉米要撂一段,等季节再种麦子。这里地下水一般十几米就够用,靠降雨能够补充的。

                    看来各地差异不小啊。

                • 家园 是我太不严密了,黄淮海地区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说“整个华北黄淮海地区”确实太不严密了,谢谢纠正。 比如俺老爸呆过的山西某地, 无霜期只有四个月, 只能种一季,哪有小麦玉米连作的好事。

                  你说得对,天气暖确实麦苗会疯长, 现在气候变化无霜期推迟,所以普遍需要把冬小麦下种期比从前推迟。 这个“双晚”, 玉米晚收,冬小麦晚种,是中国农大相关专家总结的, 因此增产不少。 玉米也不只是晚收, 也因此可选用生长期更长的品种, 也是增产的因素。

                  你们那边是哪里啊?抽水灌溉还是用的是地表水,看来条件真不错。我到河北、河南看到得全都是抽地下水了,最严重的地方都抽到地方一百多米了。山东还是用的地表水。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你这里藏宝啊,双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