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给绿水兄兼答WENIGSINN -- 史文恭

共:💬12 🌺81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给绿水兄兼答WENIGSINN

    俺的原文是这样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 1949年11月,在当年段祺瑞执政府外交部旧址院前(东单外交部街31号)挂起了新中国外交部的牌子。

      11月8日入夜后,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在李克农、王炳南等的引导下,来到了他在二楼的办公室。房里铺着厚厚的地毯,西侧有门连着外间的大会客室,可用来接待 外国使节和重要外宾。周恩来问道:“没有我在西花厅的办公室大,却比那边还阔气。我说要因陋就简的,为什么要搞得这么豪华?”副部长李克农笑了:“总理,这是旧物利用,我们毋须添置新的。这些红木古董都是北洋政府外交部的。”

    周恩来说:“我今天告诉你们,在我当外交部长的任内不得建造新的外交部大楼,也不许增添更多的房子和办公用具,这些就很好嘛!一定要勤俭办外交。”……””

    绿水兄的评论是:“小史找“小故事”已经走火入魔了 ”

    然后,他的例证是,这个小故事出自“《知情者说》,陈敦德著”,而该书里面,有个细节就是将军们扮国王的事情被王幼平将军否决了。所以,这本书大概也就不牢靠了。

    其实,从道理上讲,俺举例中是强调了周公不愿外交部浪费,但是外交部因为是接受北洋政府的老外交部,所以家具就是红木滴。这个例子和王幼平的例子是两码事。 要证明这个例子的真伪,很明显,绿水兄拿不出过硬的东西来。---当然,绿水兄固然善于评论俺找小故事“做火入魔”,但好歹,他是明白评论他人是要有根据的,所以, 只能在外围打圈子,而不敢深入。

    但就这样,WENIGSINN这位新注册的同学就很高兴地接过去了。

    但是,很不好意思,俺要打脸了,您们两位爱考据的同学做作业也太不认真了。

    因为俺引得故事是来自。。。。李克农上将之子李力的回忆:

    外链出处

    谢谢两位的关注。

    以上。

    • 家园 史文恭特喜欢引用“原话”,说明她没有起码的史学常识。

      史文恭特喜欢引用“原话”,说明她没有起码的史学常识。

      史文恭在她的帖子里,特别喜欢引用材料里带括号的“原话”,而且史文恭还认为这个是特别可信的资料,这说明她没有起码的史学常识。

      “呵呵,这种史料嘛。。也就是某个记者对当事人李凤华的采访记录。您说可不可信呢?”

      一般严肃的史学著作是不会引用这种所谓的“原话”,因为这个太假了。记得一句两句那还行,大段大段的记得就太假了。

      中国的传记回忆录或者纪实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带括号的“原话”特别多,这个传统从史记开始就是这样,大家伙好像早就习惯如此了,没有起码的警觉。

      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历史工作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一般如果有这种“原话”的话,必须有文献记载的,如果没有的话,就一定是转述的,当然,转述的东西作为史料的档次就降了一个等级。

      而这个史文恭这个所谓的记者采访的记录显然不是文献记载的,跟作者自己说那人当时"怎么说怎么说",是一个性质的,是不能作为严肃的史料的,史文恭是不懂这个的。

      比如官修的太祖传,你可以看到,但凡有括号的地方,材料可以公开的都有注释,没有注释的,大家伙也知道一定是有不能公开的出处的,总而言之是有文献记录的。

      而史文恭却把这种“原话”当成非常可信的资料大加引用,说明史文恭缺乏起码的史学常识。而且史文恭还要翻江倒海的分析,问题是“原话”就根本不能作为可靠的史料,你分析那么多有什么用?空中楼阁而已。

      反观,你看严肃的史学著作,包括一些普及性的著作,顶多是被访问者说“我当初如何如何说”,而很少说那个人当时“说什么什么”,如果非要说,一定是第三者转述的方式。当然一句两句“名言”那也是有的,不过作为修饰性的作用明显大过史料性。

      史文恭看着这么多历史书,却没有起码的史学常识,也是白费了这么多劲了。

      “但是,很不好意思,俺要打脸了,您们两位爱考据的同学做作业也太不认真了。”

      既然史文恭要打脸,咱也就不客气的打脸了,来而不往非礼也。

    • 家园 这也值得开新帖?

      哦,你还在学习“打脸”?看起来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你的引文是否可靠?内容是否完整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这才是你的回复应该回答的问题。

      至于2008年以李力名字为作者出版的书可靠性如何,你最好也有个说法。“上将之子”可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啊。这不需要教你吧?

      附记:

      李力的书有“1949年11月8日下午”字样,不同于你原文所引文字。

      搜了一下,此文最早可见于2004年党史博览王以忠文章《周恩来的外交部首次之行》。此处错讹,在同是2004年的《知情者说》中被随意纠正。然后再加上你的进一步剪裁,效果确实惊人呢。

    • 家园 说明周公的阶级觉悟不过关

      不浪费不一定自己用,铺给外国人用不更好,总是要用铺红地毯来迎接外国人的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事后周公坚决要求给他改成原样,这时候他怎么不想想改也要浪费。我估计有手下会告诉他,已经弄了,改回去很浪费。

      • 家园 这种事历史上出过

        唐朝一官员下去视察,当时皇帝宣传节俭还是大行了来着,总之是不许吃肉N天,

        可下面服务人员硬是给端了一盘羊肉上来,钦差大人立即变脸,有圆场的说:狼咬死了羊,不吃也浪费了。

        对对对,要俭省节约建设封建主义嘛,吃吃吃,吃吃吃;

        一会儿又上来一盘鱼;钦差大人脸色又踌躇了,旁边又说了“是狼咬死了鱼.....”

        钦差大人出离愤怒了

        “蠢货,应该说:是獭咬死了鱼”

        以下不为例的名义开的口子还少么?

        • 家园 这个不算是归谬法了吧

          大家这样子引申,引到最后,就不知道会引到什么话题上去了。

          这个和一开始的主贴,关于走资派的讨论有关系么?

          这样子歪楼好玩么?

      • 家园 这个帖子应该与那些老革命们无关

        这里说的是一个关于读书读帖的态度和一个回帖的态度的问题。

        既甲说出了一个示例A,乙自己找到资料后,认为甲找出的这个示例A出自于丙写的书《B》中。同时乙从《B》找出另外一个事例C,并证明事例C是错误的。于是就认为《B》书不太牢靠。于是就认为A示例不太牢靠。

        所以这样一个论证的过程是错误的。

        但是,虽然乙这样的一个论证过程是错误的,但是甲在写文章的时候,并不给出自己A示例的来源,故意等着别人犯了错再来反驳,也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的。

        所以你这一贴就完全是歪楼了,容易把应该要讨论的事情完全盖过去。

      • 家园 哈 我也想到这一点了

        这和某主席要求列车再前进20米错开红地毯的事情颇为类似呀——再做改动的消耗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姿态;哪怕结果如同道光龙袍上的补丁一样

    • 家园 ^_^,等他们找不到李力的回忆的错处你再使劲的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