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给绿水兄兼答WENIGSINN -- 史文恭

共:💬12 🌺81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史文恭特喜欢引用“原话”,说明她没有起码的史学常识。

史文恭特喜欢引用“原话”,说明她没有起码的史学常识。

史文恭在她的帖子里,特别喜欢引用材料里带括号的“原话”,而且史文恭还认为这个是特别可信的资料,这说明她没有起码的史学常识。

“呵呵,这种史料嘛。。也就是某个记者对当事人李凤华的采访记录。您说可不可信呢?”

一般严肃的史学著作是不会引用这种所谓的“原话”,因为这个太假了。记得一句两句那还行,大段大段的记得就太假了。

中国的传记回忆录或者纪实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带括号的“原话”特别多,这个传统从史记开始就是这样,大家伙好像早就习惯如此了,没有起码的警觉。

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历史工作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一般如果有这种“原话”的话,必须有文献记载的,如果没有的话,就一定是转述的,当然,转述的东西作为史料的档次就降了一个等级。

而这个史文恭这个所谓的记者采访的记录显然不是文献记载的,跟作者自己说那人当时"怎么说怎么说",是一个性质的,是不能作为严肃的史料的,史文恭是不懂这个的。

比如官修的太祖传,你可以看到,但凡有括号的地方,材料可以公开的都有注释,没有注释的,大家伙也知道一定是有不能公开的出处的,总而言之是有文献记录的。

而史文恭却把这种“原话”当成非常可信的资料大加引用,说明史文恭缺乏起码的史学常识。而且史文恭还要翻江倒海的分析,问题是“原话”就根本不能作为可靠的史料,你分析那么多有什么用?空中楼阁而已。

反观,你看严肃的史学著作,包括一些普及性的著作,顶多是被访问者说“我当初如何如何说”,而很少说那个人当时“说什么什么”,如果非要说,一定是第三者转述的方式。当然一句两句“名言”那也是有的,不过作为修饰性的作用明显大过史料性。

史文恭看着这么多历史书,却没有起码的史学常识,也是白费了这么多劲了。

“但是,很不好意思,俺要打脸了,您们两位爱考据的同学做作业也太不认真了。”

既然史文恭要打脸,咱也就不客气的打脸了,来而不往非礼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