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翻译:对戈尔《气候灾难真相》的质疑 译者前言 -- hwd99

共:💬37 🌺14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十三章 续

      戈尔观点:“进一步说,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有多高,速度有多快取,决于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发生了什么——不管我们是否做了选择——现在让人忧虑的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评论:一切似乎皆有可能,但从20世纪的数据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海平面上升了多少呢?在Church和White(2006)最近的研究中,他们使用TOPEX-Poseidon和Jason- 1卫星高度表以及潮汐测量数据,发现从187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95毫米(7.6英寸),即20世纪海平面以1.7± 0.3毫米/年的速度上升,在135年期间海平面以0.013± 0.006毫米/年加速上升。研究人员估计,如果以这种速度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到2100年海平面将是310± 30毫米—比1990年高约12英寸。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是微小的,也不足以令人担忧。20世纪末美国东海岸经历了世界上最快速的海平面上升。但是,开发房地产价值剧增.

      戈尔所说”海平面上升更高更快是“取决于...不管我们是否做了选择——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言论是完全错误的。美国现在可以做出最积极的选择是加入欧洲联盟实施京都议定书。但根据全国大气研究中心汤姆威格利所言,京都议定书仅仅避免了2050年海平面上升1厘米和2100年上升2.5厘米。这是因为京都议定书只会避免2050年气候变暖0.07°C和2100年气候变暖0.15°C。现在不管我们是否做出能源政策选择都不会对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有重大影响。

      戈尔观点:“东南极冰架是地球上最大的冰体,并在宽度上仍在增加。但是,2006年有两个新的研究显示,在南极的整体冰量似乎在下降,而85%的冰川似乎也在加速滑入海洋。

      评论:戈尔提到的这两个研究,我仅仅可以鉴定一个。科罗拉多大学Isabella Velicogna and John Wahr使用卫星图像推断南极冰量的变化.戈尔提到的是整个南极的(包括东南极冰盖(EAIS))正在失去冰体。事实上,Velicogna和Wahr观察到几乎所有的冰层融化都是来自较小的西南极洲冰盖(WAIS)。

      点看全图

      西南极洲冰盖(红色)冰量的变化和东南极洲冰盖(绿色)冰量的变化。

      来源:Velicogna和Wahr(2006年)。

      几个月前,science出版了戴维斯等人(2005年)的研究。文中发现了一个较长时期(从1992年5月到2003年5月)南极冰量变化的平衡.戴维斯等人发现小西南极洲冰盖在大量损失,而东南极洲冰量以更快的速率增加(来自于积雪囤积),致使南极冰量出现净增长。整体效果是使海平面每年少上升0.09毫米.

      正如帕特里克迈克尔所说,Velicogna和Wahr从戴维斯等人记录的冰量积累峰值处开始进行分析。参见下图

      点看全图

      1992年5月到2003年5月东南极洲冰盖冰量的变化(根据高度变化)观测到的。

      来源:戴维斯等人。 (2005年)

      迈克尔说,“2002年年中(Velicogna和Wahr开始分析)冰量是记录中的最高点。这意味着,在Velicogna和Wahr记录明显下降,可能只是在长期增加期间出现异常增长的短期修整,“他接着补充说:“但谁又敢相信呢?用少于3年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南极那么大的系统,是不可能发现任何有效的变化趋势的。

      另外两个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在南极冰量呈正增长的平衡。陈等(2006年)发现,在2002年4月至2005年11月,在东南极洲冰量增量超过了西南极洲的冰体损失,创造一个小的正净收益。同样,温格汉姆等(2006年)发现,在1992-2003年,南极半岛上的积雪引起的冰量增量和东南极洲冰量超过在西南极洲损失的部分.

      一个由Van den Broeke等人对南极消融区(该区域夏天冰量损失超过冬天积雪囤积)的研究(2006)显示,到目前为止,全球变暖对南极的冰体的整体平衡没有影响。研究人员发现从1980年至2004这25年间消融区面积没有净增长,也没有冰量损失率变化.

      戈尔观点:“其次,冰层上部气温变暖的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气温变化都快。这一发现实际上很令人惊奇,科学家尚未能够解释其原因。

      戈尔提到了英国南极调查局约翰特纳和他的同事的研究。特纳小组分析了在过去30年气象气球收集的数据,发现南极上空中对流层每十年冬季以0.5°C至0.7°的趋势变暖,这比全球平均变暖率高三倍.

      为了避免有人开始恐慌,有几点要强调。首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卫星还显示,从1978年11月起南极对流层气温每十年以0.12°的趋势变冷。第二,正如戈尔所说,特纳小组无法用气候模型再现观测到的变暖模式,因此研究人员指出,他们不能把这些变化归因于温室效应造成的。“第三,特纳等人观察的每十年增温0.5-0.7°是发生在中流层(600百帕),而不是在表面冰层所在位置。该特纳小组报告了南极表面从1971年至2003年每十年以0.15 °的趋势变暖--大约是全球变暖的平均水平。第四,一些记录表明,近几十年南极表面实际上是大面积处于冰冻状态。

      戈尔观点:长期以来,东南极洲冰架仍然被认为是远远比西南极洲冰架稳定,它撑起了岛屿的顶部。这奇特的地质有很重要的两个原因:第一,它的巨大的重量是落在陆地上,因此,它并没有像浮冰那样滑入海洋.如果融化汇入海洋,这将使全球海平面提高20英尺。其次,海洋流经冰架下面的很大一部分时,由于海水变暖,科学家已经证明在冰架底部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评论:戈尔没有提供资料让我们去判断“冰盖底部的结构变化是”有意义的“还是“令人担忧的“.他大概引用了美国宇航局罗伯特Bindschadler的研究,他们表示来自中间深海的水——极地海洋最暖的水——正在融化冰川的水中基地,加快了冰川流入海洋。

      Bindschadler谨慎地指出,在极地海洋缺乏致使海面温度升高的所有因素 “,他指出,“较低纬度海水温度将使中间水域[比较温暖]提高零点几度,根本不足以引起冰川突发的加速融化。“那么,冰川为什么会加速消融呢?

      据Bindschadler所言,一旦中间层穿透冰碛或海底山脊(屏障般堆积的巨石,砾石和冰川堆积的其他碎片,是冰川最大程度上的撤退),海水就延伸到“地平线“--海面冰层的边缘。参见下图。

      点看全图

      来源:Bindschadler(2006)

      “深海处较强的压力降低了这些冰的熔点,加快了暖流融化的速度,致使冰层快速融化。”由此表明,不管有没有全球变暖的影响,它都将发生。这也说明,融化进程不会停止。正如Bindschadler所说:

      冰川退却延长了海水从海底山脊流经到地平线的距离,最终入海冰川撤退到海床。这可能会限制格陵兰岛的撤退,但既不能解救西南极洲,也不能解救东南极洲同样大型的冰川下的流域(海床已经延伸到冰层中心)

      康威等人(1999年),在绘制从冰川极盛期以后罗斯冰架地平线退却的图表的研究中(见下图)发现“大多数的撤退是发生在全新世的中到后期,并没有受到海平面或气候的影响。

      点看全图

      罗斯海湾畔的全新世基线的退却。改编自康威等

      康威等人得出结论,目前的基线退却是正常的,并将会继续发生,与温室效应的影响无关:

      我们认为,现在基线撤退是全新世中到后期已经持续撤退的一部分,并不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气候变暖或现在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换言之,全新世早期引起基线撤退时就决定了西南极洲的未来,在目前间冰期,西南极洲持续的撤退或完全崩解都是不可避免的。

      “何时将必然发生?”康威等人认为,“基线若以目前的速率继续撤退[即20世纪90年代],约7000年后,冰川将完全消失。

      当然,这种估计是不确定的,因为冰川是个动态的系统,可以以各种无法预测的方式变化,全球变暖可能会加速西南极洲的持续撤退。虽然如此,在没有人类引起的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戈尔提及的“重大的令人担忧的结构性变化“可能会在千年过后发生。戈尔没有具体的证据证明西南极洲或它的任何重要的部分很快崩裂。

    • 家园 第十三章 南极洲:企鹅、冰架、海平面上升

      第十三章 南极洲:企鹅、冰架、海平面上升

      戈尔观点:现在戈尔转向南极洲——煤矿的第二金丝雀。他错误理解电影“帝企鹅的日记”为 “认为南极洲帝企鹅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它们寒冷的栖息地。”根据戈尔讲,“研究影片中帝企鹅群体的科学家发现,它们的数量自从20世纪60年代降低了70%。可能的杀手是:全球气候变化。”他争辩说,全球变暖削弱了冰体,使得它很容易分裂开并且漂向大海,同时伴随着冰块携带着企鹅的蛋和雏。

      评论:这至多是误导的。戈尔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帝企鹅正处在危险中,它们的数目随着气候变暖而下降。他没有提供参考书目,但是他的来源好像是Christophe Barbraud和Henri Weimerskirch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论文。Barbraud和Weimerskirch发现,南极洲的帝企鹅数目在20世纪70年代末突然下降了50%并且自那以后一直保持稳定。这些数据说明,稳定发生在1989年前后。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为了说明自从20世纪60年代企鹅数目下降的说法是精确的,但是又是如此的不精确,以至于传达了一个错误的图片。20世纪70年代企鹅数目下降但是其数目一直稳定自20世纪80年代末——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温增加的时期。

      戈尔把从20世纪60年代企鹅数目下降的原因归结为冰的断裂以及伴随着它们携带着企鹅蛋和雏流向海里。Barbraud和Weimerskirch说:“在某些年份完全的或大量的繁殖失败源于早期海洋冰的破裂拦截了群体”,但是他们的来源是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如果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周期性的威胁,正如戈尔表明,为什么在过去十五年中企鹅的数目一直稳定而不下降呢?

      然而戈尔认为减少的浮冰是帝企鹅面临的未缓和的灾难,Barbraud和Weimerskirch发现有效益抵消了部分灾难。如果有较少的浮冰,企鹅就不用从群体到聚食场游那么长的距离。同样,Ainley 发现冰架撤退,“扩展的海岸线可以用于建菌落和重建菌落——大约南极洲周长的一半”这可能是大部分阿德利企鹅菌落增加的一个原因。

      奇怪的是:戈尔并没有涉及Barbraud和Weimerskirch提到20世纪70年代企鹅数目减少的主要原因——鸟类食物供应的减少。他们推理如下:企鹅的食物主要包含磷虾。磷虾在冰下繁殖。20世纪70年代南极洲附近海洋表面温度异常高。较暖的海水意味着有较少的冰,因此较少的磷虾供鸟吃。这是未经测试的推测。没有人观察到20世纪70年代鸟类食物供应的减少。Ainley注意到企鹅的食物不仅包含磷虾而且包含鱼和鱿鱼,并且基于猎物供应情况而定该物种可以调整其饮食。

      在Barbraud和Weimerskirch的论文中没有任何一处指出,全球变暖引发了高的表层海水升高温度,减少了鸟类食物供应。Weimerskirch告诉国家地理杂志,他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是按照国家地理杂志解释,没有办法告诉:“是自然气候变化在南极周围波动周期的结果还是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异常关系尚不可能决定,因为许多年前的空气和海洋表面温度的数据是不实用的”。

      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帝企鹅数目减少的原因呢?根据一个资料,“人为干扰可能造成罗斯海区域帝企鹅数目减少大约50%”。 Patrick Michaels详细阐述:

      可能值得一提的是企鹅数目的快速下降与南极洲生态旅游的发展相符合,这意味着人们参观企鹅的群栖地并且在飞机上发出嗡嗡声。记住,这些鸟类看到的最大事情就是他们数以百万的进化历史是一个沉重负担。一个较大的班机或是一群游客可能引起这样一个搅动,鸟类离开它们的巢穴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引起死亡率的增加。以南极洲的温度很容易冻结一个企鹅蛋,并且我们知道蛋应该先出来,而不是企鹅。

      点看全图

      20世纪70年代早期企鹅数目下降的可能原因

      戈尔观点:戈尔展示了南极半岛的一副地图:自从Mercer(1978)发表了他的警告以后,图中每个斑点代表了美国罗德岛州大小的一块冰架或者是更大尺寸的冰架破裂了。

      如下图;

      点看全图

      评论:“罗德岛州大小或是更大的冰架”听起来很大,因此令人提心吊胆的——直到你回想起罗德岛州是美国最小的州。自从1978年,南极半岛丢失冰架总计超过4825平方英里。这代表了德克萨斯州(268601平方英里)面积的1/55,尚未达到该州的水域面积(6687平方英里)。罗德岛州的面积1214平方英里甚至达不到德克萨斯州面积的1/220。想象一下戈尔所言给观众施加的影响,“每个斑点代表了德克萨斯州面积1/220大小的冰架。”

      戈尔观点:科学家认为,即使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Larson—B冰架将会稳定存在一个世纪……他们曾经认为融水会渗入冰中并且重新冷冻。然而,现在他们知道,融水不断流下,使得大量冰体看起来像瑞士奶酪。

      评论:再次,一一陈述观点。在2002年1月31日至2002年3月5日期间Larson-B冰架破裂了,其覆盖了1460平方英里的面积。科学家过高估计了一个有南极洲西部平原(360000平方英里)1/246大小的冰架的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大不列颠南极考察队的Carol Pudsey和他的三个同事的研究表明Larson-B和其他南极半岛冰架的破裂并非史无前例的。Pudsey小组调查了该区域冰架的历史依靠“岩石化石证据”(在岩石沉积物中微小海洋动物的化石)。他们的数据表明“在中全新世时期有一个普遍的冰架破裂”。这个发现表明最近的冰架衰退并不全是由于人为气候扰动所致。因此,不同于戈尔给留下的印象:在人类开始干预气候之前Larson-B冰架是稳定的。Pudsey和他的同事注意到,“迄今为止,最大的冰架范围可以追溯到小冰河时期”。Patrick Michaels 评论:

      Carole Pudsey和他的三个同事的工作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文献发表,这些文献可以解释清楚这个观点:在目前的间冰期Larsen冰架的最大限度是在几百年前。最近破裂的冰架,很可能是最近生成,这意味着先前它们根本不存在。最近的全球变暖并非前所未有的,而且气候变暖的重要部分可能是自然的。

      戈尔观点:一旦海基冰架消失了,紧跟正在退缩的海基冰架之后的路基冰架开始漂移流入海中。这也是出乎意料的并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因为不管是以高山冰川的形式还是在南极洲或是格陵兰岛基于陆地冰架的形式,当冰融化流入海中时,提升了海平面高度。

      评论:浮冰架的断裂加速了基于陆地冰的流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较大的结构要解开或是将要这么做。Science上最近的一篇文献综述写到:Larson-B冰架的塌陷,紧随着它的主要冰川支流的加速,它们进入的地方是以前冰架的两倍到八倍,而且在内陆超过大约10KM 加速时不可见的,一年后明显的减速,因此这些事件可能仅代表了边缘波动的快速调整。研究得出结论:最近的冰川加速是初期的,并且观测的记录太短,还不足以评价它们是否代表了短期的波动或者是测量未来气候变暖长期趋势的一部分。文章评价了在Ross-B冰川破裂之后加速的冰川流量,有助于海平面的提升大约每年0.07mm——相当于一个世纪不足0.3英寸。

      戈尔观点:由于海平面上升,许多太平洋岛屿低洼处的居民也不得不撤离。

      评论:补充这个陈述的两张照片的标题为:“富纳富提的爱恋风尘,波利尼西亚的图瓦卢”。图片与主题并不一致。它展示了一个男孩在水中玩耍,而他的妈妈在洗衣服照顾她的妹妹,从她的工作台平静坠落几英尺。在这幅图片上没有人逃离什么。

      更重要的是,检潮仪记录显示图瓦卢的海平面在20世纪后半期下降了。来自Topex-Poseiden卫星的测高数据显示图瓦卢的海平面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就下降了,曾被IPCC吹嘘是千年来最温暖的时期。图瓦卢位于东经179度南纬8度上,它是一个小岛屿,在海平面下降的中央蓝色区域。

      点看全图

      海平面高度变化,上图1955-1996,下图 1993-1998, 图中蓝色为下降,红色为上升,单位:毫米/年

      戈尔观点:泰晤士河是流经伦敦的一条潮汐河流。最近数十年,涨潮时较高的海平面开始引发较多的灾害,所以25年前,这个城市建立一些用于防护的挡潮闸。戈尔展示了一张图片显示最近几年泰晤士河增加的挡潮闸。

      评论:每年泰晤士河挡潮闸的增加,并不能成为由于气候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涝灾害增加的证据。

      首先,最近几年,官方撤除了拦水坝,以保持泰晤河水位和保持潮汐起伏。按照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官员解释说:

      由于泰晤士河最近更改了不同的操作规程,它可能不能作为洪水防汛的有用指标。撤除拦水坝是为了保持泰晤河水位以及减少洪涝灾害的危险。因此,近年来撤除的数目大大增加了。该指标如果它能够区分所特别撤除的数量,以减轻洪水风险,才是有用的。

      第二,撇开任何全球海平面变化,伦敦正在下陷,正如英国环境署解释说:

      由于许多因素的组合,潮位稳定上升。这些包含平均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变强、潮幅增加、大不列颠岛的倾斜(东南角向下倾斜)以及伦敦对粘土层的处理。结果泰晤士河口的潮位相对于陆地一直在上升,每个世纪上升大约60cm。大浪潮是一个特殊的威胁并且在某些气象条件下发生。

      为了正确看待这一点,根据IPCC“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在是在1.02.0毫米/年。“这意味着每十年上升1-2cm或每世纪上升10-20厘米。因此,相对于陆地,伦敦潮汐正在以比全球海平面三到六倍的速度上升。

      第三,风险预知影响拦水坝的决定。最初引发建立拦水坝系统是由于1953年的洪水,造成300人死亡。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专题评论说,“今年这样的洪水会要严重得多。125万的人现在生活在泰晤士河的冲积平原。由于经济蓬勃发展,每月都有更多的人迁移到此,则更规避风险的决策者很可能是处于危险中的这些越来越多的人们及其财产。

      鉴于多种因素——拦水坝并非用于洪水控制,伦敦下沉,大不列颠岛冰后期倾斜,英国当局高度优先重视某些地方以避免下次的洪水杀手,跟北海天气的自然变化是无关的——所以不可能从泰晤士河水闸的数量上看出全球气候变化的信号的。

      虽然泰晤士河拦水坝在1982年建成,在1983年启用,但是戈尔使用的每年的屏障关闭的图表(不可忽视的真相,189页)可以追溯到1930年。也许图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部分,说明早期洪水控制的操作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如同比较苹果和橘子。这样一来,图形给人的印象是风暴潮汐冲击泰晤士河成为了如今温室效应时代的一个严重的威胁。事实并非如此。考虑这个来自英国政府环境署的片段:

      “昨晚在泰晤士河发生了英格兰历史上最大浪潮,所有白厅被淹没。”Samuel Pepys1663年12月7日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甚至在Pepys的日记中看到泰晤士河洪水的威胁已经有很悠久历史了。1236年,报道说河流泛滥,威斯敏斯特宫的官员们划着小船排在大厅中央。“(约翰斯托,英格兰的编年史)上一次伦敦市中心发生洪灾是在1928年,14人溺水死亡。 1953年发生在东海岸和泰晤士河口灾难性的洪水使得300多人淹死。如果洪水到达伦敦市中心的人口稠密的低洼地区,结果将是骇人听闻并且无可估量的。

    • 家园 第十二章 藻类植物 虱子 蚊子 病菌

      第十二章 藻类植物 虱子 蚊子 病菌

      戈尔观点:全世界的人们正在以各种方式改变海洋的化学组成。结果造成许多新的没有海洋生命的盲区。有些盲区是由于温暖水域的藻类水华的出现引起的,它们依靠海岸上人类活动产生排入的污染物为食物大量繁殖。许多藻类水华长势惊人并且在一些区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例如,在波罗的海,由于藻类的影响2005年夏天许多度假胜地要关闭。佛罗里达的赤潮代表了类似的现象。为了举例说明这些评论,戈尔出示了2005年夏天拍摄于瑞典哥特兰岛的三张蓝绿色藻类水华的照片。戈尔这样总结到:藻类仅是一种传染疾病的媒质的一种,由于全球变暖,它一直在增加。

      点看全图

      2005年夏波罗的海的蓝绿色藻类水华于2005年夏

      评论:因为藻类形成的细菌在温暖水域中仅可以产生水华现象,把全球变暖和有毒藻类水华联系起来貌似有道理。但是,全球变暖至多是一个加速的因素。伴随赤潮藻类蔓延大规模的鱼类死亡在佛罗里达州被报道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的确,佛罗里达州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报道:有证据表明,赤潮一直在佛罗里达州的水域中存在。研究全球赤潮的科学家认为佛罗里达的赤潮是罕见的,因为在佛罗里达有人定居之前这种自然现象就长期存在。同样地,从沉积物岩心可以看出波罗的海的盲区也是自然发生现象,自从冰河时期那里就出现藻类水华。在波罗的海和佛罗里达的海岸,夏末海面的温度足够高,以至于可以支持藻类大量繁殖,不管有没有全球变暖。

      此外,单独温暖并不能产生藻类蔓延。水体应该足够咸,这又取决于风场和降水水平。波罗的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含盐水体。夏季蓝藻细菌是否能产生蓝绿藻类水华部分取决于冬季时通过狭窄的卡特加特海峡吹入多少的咸水。同样地,在佛罗里达,赤潮仅在高于正常盐分的干旱年渗入海湾和河口。

      译者注:海洋赤潮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营养盐含量较高。在干旱年份,流入大海的河水流量较小,但是,营养盐浓度较高,在局部形成海水营养盐浓度较高,从而导致赤潮。

      风或它的缺失对在波罗的海上的蓝绿藻类的水平甚至有更直接的影响。该蓝藻细胞有气囊,这使得它们能够缓慢飘移到水面上。强风搅动水体,能抑制细菌的再生或是破坏它们的气囊。没有人知道全球变暖和平静天气之间的关系。

      令人惊讶地是:温暖有时候可以防止赤潮藻类蔓延。例如这种情况:当浅水被太阳照射加热时就会形成一层密度较低、温暖的表层水,从而诱捕较冷的底层区域的赤潮细菌。

      波罗的海蓝绿藻类蔓延的主要原因是营养承载量,特别是磷的承载量,主要来自农业径流和生活污水。2006年3月,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受瑞典环境保护署委托发表了一篇报告:瑞典海洋的富营养化。该小组及其担心并且十分惊奇发现:总体上说,为了减少波罗的海过去30 多年河流中的磷承载量,波罗的海国家很少或者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结果,自从20世纪50年代和过去十年里,表层水的溶解无机磷(DIP)浓度有向上发展的趋势。溶解无机磷DIP浓度在2005年(藻类水华的年份)达到最高水平,其在AIT的照片如下:

      点看全图

      自相矛盾地是:减少大气氮的沉积和污水进化厂氮的排放的法规控制也对藻类繁殖爆发有贡献。该规章降低了溶解无机氮(DIN)与DIP的比值。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蓝藻细菌不像其他浮游植物,它们是氮素固定者,从空气中直接获得氮。结果是,较低的DIN允许它们可以与其他藻类物种进行外竞争。低浓度的DIN和高浓度的DIP可以解释许多最近藻类繁殖增长的原因。该小组的专家说:

      20世纪70年代早期DIN:DIP的比值跟2004年和2005年的一样低。但是2004-2005年冬季DIP的浓度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那时的两倍,所以春暖花开后,残余的DIP高达两倍。因此,蓝藻菌在过去几年里达到历史最高点不足为奇。

      2005年的低DIN:DIP的比值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根据专家小组称,同样对最近藻类蔓延有贡献的是通过卡特加特海峡流入的海水的增加,这取代了波罗的海的深层水,运输较多的盐水和富含磷的水到表面。见下图:

      点看全图

      总之,由于波罗的海蓝藻菌的水平与高的DIP水平、低的DIN:DIP比值以及流入的盐水的增加有关,目前还不清楚任何人为的全球变暖对藻类蔓延(见戈尔编著的书170-171页)起什么样的作用。

      AIT:当这些载体(不论是藻类、蚊子、虱子还是其他带细菌的生命形态)开始在新的区域出现并且覆盖较广泛的范围时,它们更容易与人类互动,并且它们携带的病毒会变成更严重的威胁。

      评论:几种回应将一一叙述对几种载体回应。第一:在决定人们接触带病菌的生命形态带来的风险时,社会因素一般会压倒气候因素在决定人们冒险接触带病菌的生命形态。例如:1980年和2003年期间,佛罗里达沿海人口增长了75%。1960年和2010年期间,佛罗里达沿海人口预计增长了226%。由于巨大的人口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与赤潮藻类繁殖“发生相互作用”。跟非凡的人口漂移相比,全球变暖对潜在种群冒险接触带菌体所带来的风险的贡献好像很小。此外,任何人是否接触带菌体取决于个别泳客是否注意或忽视了海岸上赤潮的公告和警告标志,如下图。

      点看全图

      第二,戈尔养成了这样的印象:全球变暖仅对坏事情有益以及对好事情有害。将那是自然现象想象成重新被认为成道德剧。较暖的、较潮湿的、较多的生物质生产的世界将有益于许多种类,而不仅仅是讨厌的种类。也不仅是这种情况坏东西能在温暖条件下茁壮成长。Estrada-Pea发现:1980年到2000年期间,温度上升有助于四种虱子物种(它们是南非牲畜病原体的主要携带者)栖息地的“明确减少”。

      第三,戈尔混淆了因果关系。有很多虱子传播疾病的案例,同时世界正变暖。但是,那并不是变暖与虱子传播疾病TBD关系的科学证据。牛津大学动物系的Sarah Randolph着手测试气候因素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是否可以成为解释欧洲虱子传播疾病TBD增加的原因。从方法论问题入手,她发现目前科学缺乏“完全功能的虱子数和病原体传输模型”,这导致她得出结论:“这尚不能预测,在任何一个地方气候变化的实际水平上,是否有任何虱子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在任何一个地方气候变化的实际水平上发病率是增加还是减少。”

      通过查看世界各国的数据信息,她发现虱子传播疾病,在某些年份某些国家显著增加,而在其他年份其他国家却明显减少,跟气候状况没有明显的关系。出现的一个因素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横跨大部分欧洲国家,作为虱子的主要宿主,獐鹿密度数的增加,其为虱子的主要宿主。正如二氧化碳和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心总结为:

      Randolph说:丹麦的数据提供了关于獐鹿密度数增加的影响的最好的文件证据,其包含了欧洲地区虱子传播疾病上升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这次的病菌是来木梳螺旋体病菌(LB)。例如,从1984年到1998年, Randolph注意到“木梳螺旋体病菌LB与獐鹿密度同时增长”以及“1996年横跨35个地区虱子密度数的空间变化以及1993-95期间横跨12个国家木梳螺旋体病菌LB的变化情况,也都与獐鹿密度有关。”在美国出现木梳螺旋体病菌LB病原体时,把精液的角色将其归因于白尾鹿的作用与实际二者情况是一致的符合。换句话说,导致小鹿斑比的证据线索不是全球变暖。

      点看全图

      AIT:在肯尼亚,同样位于赤道上,我听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由蚊子引发的日益增加的威胁,它们可以到更高的海拔高度传播疾病,这在以前对于它们来说都是太冷而不适宜栖息的地方。

      评论:这揭示暗示了全球气候变暖之前,疟疾对肯尼亚国家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在那些国家全球气候变暖之前都是未知的。实际上,按照世界健康组织报告显示,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期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比,疟疾是一种常见的瘟疫。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比,其主要在1926年到1938年期间爆发。下图显示了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在内罗比医疗设备上治疗疟疾的门诊病人数。

      点看全图

      1925年到1938年间内罗比一般病房和铁路病房记录的治疗疟疾的门诊病人数

      疟疾主要是贫穷引发的疾病,并非是气候造成的。19世纪期间疟疾发作是很平常的,在北方国家,如明尼达苏州、加拿大、大不列颠、斯堪的纳维亚和俄国,那时全球平均气温较现在的要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疟疾的再现主要是由于家用DDT喷雾的减少、抗疟疾的抗药性、不合格的公共卫生项目,并非是任何不可确定的气候变化造成的。

      此外,即使全球变暖通过加速蚊子增殖周期或是扩大蚊子栖息范围,的方式有助于疟疾复发的危险,这也不能证明限制能源利用的增长控制的作用。直接攻击控制疟疾灾害比起通过天气改造天气这样的间接解决疟疾问题的手段更有效。正如经济学者Indur Goklany解释:一个京都式的方法可能减少感染疟疾的总数,到2080年减少了2.8%,以每年250亿美元的代价。相反,现在每年死于疟疾的费用为1百万,通过年成本1.22.5亿美元的防护措施(喷涂杀虫剂,使用纱窗、蚊帐,较好的病例管理以及综合的医疗护理)的配合,这些费用可以减半。

      AIT:30种所谓的新病毒在过去三十年里开始出现。并且一些受控制的旧病毒现在又在波动重新出现。

      评论:戈尔甚至并未将这些新病毒与全球变暖联系起来,虽然但他明显地想让读者设想有一层关系。再者,即使有关系,也不是因果关系并不是因果作用。在过去三十年里键盘输入增加了,然而这并不能建立个人计算机与出现的病毒的关系。

      点看全图

      AIT:一个事例是:1999年西尼罗河病毒进入美国马里兰的东海岸并且在两年内穿越了密西西比河。两年后, 西尼罗河病毒一直蔓延整个美国大陆。

      评论:在美国西尼罗河病毒蔓延很快,是因为病毒的载体鸟类和蚊子是移动的并且是大量的。通过系统地使用杀虫剂消灭蚊子可以减少感染病毒的危险——这却是一些环保压力群体强烈反对的选择。

      讽刺地是,西尼罗河病毒蔓延的速度证明全球变暖与病毒的传播没有关系。北美洲几乎包含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从热的干荒漠到北方森林再到寒冷的苔原——这样一个不小的范围,温度和降水任何小的变动可能都与温室气体排放联系起来。如果病毒是气候敏感型的,它们将不能蔓延的如此之快。

    • 家园 第十一章 珊瑚礁

      第十一章 珊瑚礁

      戈尔的观点:

      有很多因素会导致珊瑚礁的死亡,如:附近海岸的污染,过度捕捞,海水酸性增强。然而,科学家相信最致命的和最快的因素是由于全球变暖而引起的海水温度的升高。

      评论:在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暖之前,珊瑚礁就发生退化了。根据Pandolfi等(2003)文章,由几个生物学家组成的小组,调查了地球上14个主要的珊瑚礁系统,发现大多数珊瑚礁在1900年之前已经开始退化。在第一次发现珊瑚礁由于疾病爆发而引起的大量死亡之前,他们所研究的珊瑚礁事实上早已开始退化。若不是其被污染,被沉淀物覆盖,在温暖的环境下,珊瑚礁生长的会更好。

      正如CO2 和全球环境研究中心指出的,现代珊瑚礁的主要组成部分,出现在三叠纪中期,那时的温度比现在更高,在白垩纪,此时期的温度比如今高出10-15°C,5500万年前始新世和古新世最热的时期,北极海水温度达到了24°C,表明当时北极海水温度比现在热带地区还高。戈尔在书中第66-67页给出的图显示,地球上以前四个间冰期都比现在这个间冰期气温高很多。分析澳大利亚大堡礁残留的珊瑚礁骨架显示,5350年前海水温度比90年代初高1.2度。现今的珊瑚礁已存在2亿年左右,历经了各种环境的变迁而存活下来。如果全球变暖是其死亡的原因,那么很久以前,珊瑚礁早已灭亡了。

      变暖会对珊瑚礁不利,这是很不清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海洋学家Ben Mcneil的一项研究表明,海洋变暖会大大促使珊瑚礁生长率的提高。有证据显示,到2100年,珊瑚礁生长率将比工业前增长百分之35。Mcneil谈论的不是很小的升温,而是从1950年到2100年间,珊瑚礁周围海水温度年平均升高3.2度影响。此外,作者还预测,气候变暖将使珊瑚礁栖息地范围增加。

      戈尔的观点:

      2005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大量的珊瑚礁出现死亡,也包括Columbus时期就存在的健康旺盛的珊瑚礁。

      评论:

      戈尔并未列出2005年,珊瑚礁死亡的原因,也忽略了1492年存在的健康旺盛的珊瑚礁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而生长的依然很好。.

      戈尔的观点:1998年是有史记载以来第二热的年份,据估计,世界上的珊瑚礁减少了16%。

      评论:戈尔没有提到,1998年是厄尔尼诺现象非常强盛的一年,是海洋自然循环产生的特别热的一年。虽然在1998年,16%珊瑚礁严重损伤,但是,根据世界珊瑚礁状况:2004年报告,到2003年,40%损伤的珊瑚礁又恢复良好或完全恢复。珊瑚礁的适应能力比戈尔的认识到的要强得多。

      戈尔的观点:

      10到15年前,全球变暖与珊瑚礁大范围的白化之间的关联还存在争议,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了。

      评论:

      珊瑚礁是小的生命体(珊瑚虫)的集合,在海洋中与海藻共生,海藻为珊瑚礁提供能量,营养素。任何不利的改变如:太冷,太热,水中含盐量太少,海水太浑浊,这些都会引起珊瑚礁共生的海藻死亡,从而白化珊瑚礁,但是,珊瑚礁的白化并不等于珊瑚礁的死亡,珊瑚礁白化后,可以改换新的共生海藻,使之更能适应周围环境。Patrick Michaels评论说:

      现在又有两篇科学杂志文章提供新的证据表明,珊瑚礁 并不象某个参议员所期待的那么脆弱。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Cynthia Lewis and Mary Coffroth人为白化了加勒比海珊瑚礁,然后让其与共生藻一起生活6周。珊瑚礁不仅与藻类重建共生关系,而且改变了藻类种类,从而给珊瑚礁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共生体。

      第二篇科学杂志文章是奥地利Townsville 的Angela Little和他的两位合作者,寻找珊瑚礁生命阶段的共生关系变化。他们发现,年青的珊瑚礁比年老的珊瑚礁更倾向于与不同共生藻类作用,表明,珊瑚礁有灵活的选择能力,能够根据年青和年老的生理需要的变化,选择共生藻类,最大化共生效果。

      Michaels得到结论:“对参议员来说,珊瑚礁白化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但实际上,这是珊瑚礁一种非常好的适应策略,使它能够生存几百万年。

      4,戈尔的观点:

      戈尔担心大气CO2 含量的会使海水中碳酸升高,从而降低珊瑚礁制造珊瑚的原料碳酸钙浓度。他提供了一个图来说明,如果大气CO2 水平是工业前的2倍,四十五年后会达到这种水平,到2050年,适宜珊瑚礁生存的区域会全部消失。

      评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工业化前的2倍,珊瑚礁能够生存的地方消失,这是不可能的。像上面提到的,珊瑚礁在三叠纪和白垩纪生长的很旺盛,那是大气中CO2 的含量是目前的几倍。戈尔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参见下图

      点看全图

      地质历史上,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平均气温,来源:Monte Hieb

      根据历史记录,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到560ppm,工业化前浓度2倍水平,海洋会让珊瑚无法生存?

      戈尔的预测来自美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在该项目中,该预测是Kleypas等提出的,预测了从1880到2050年珊瑚钙化速率。二氧化碳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综述了二氧化碳水平变化对碳酸盐水平变化影响的文献,包括Kleypas文章,发现,没有研究活的生物,也就是说,没有研究生物过程驱动的钙化,主要研究了化学和热力学过程影响。

      研究中心也综述了与珊瑚钙化有关的海洋生物学文献。研究发现,海水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珊瑚钙化速率增加。主要包括三个因素:温度增加促进珊瑚钙化;较高温度增加 珊瑚藻类共生体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刺激了生产力,提供海水pH值,减轻了二氧化碳增加带来的海水碳酸增加的负面作用。

      中心的长篇综述显示,戈尔的观点在科学方面是矛盾的:

      另外一对科学界,Bessat and Buigues (2001),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1801-1990年期间法国在波利尼西亚小岛Moorea上的滨珊瑚的恢复过程,他们认为,该研究可以提供珊瑚礁行为的长期变化,区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显示,温度升高1度,珊瑚钙化速率增加4.5%,而 Kleypas研究组给出的过去100年钙化速度下降6-14%。他们也观察到年钙化速度方面的跳跃变化,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初,在1940,1960和1976年,研究结果与Kleypas等模型给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关键词(Tags): #气候#二氧化碳#排放
    • 家园 第十章 鸟,昆虫和灭绝

      第十章 鸟,昆虫和灭绝

      1,戈尔论点:

      由于局部地区比其它地区更快的变暖,这使春、夏、秋、冬的变换发生了改变。如在荷兰,毛毛虫的孵化时间比25年前提前了两个星期,结果那些仍在每年同一时间迁居到此为幼鸟寻找食物的鸟类无法找到足够的幼虫。全球变暖正在扰乱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关系。

      评论:戈尔说,幼鸟有麻烦了,但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显示,毛毛虫孵化期与鸟类之间的差距对鸟类数量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这些鸟类的适应能力比戈尔想象的要强。几十年前,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并没有知更鸟,现在这些地区的知更鸟很兴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使它的生存范围从墨西哥扩大到北美,全球变暖对鸟类是很有利的!!

      点看全图

      2,戈尔论点:

      国家地理杂志另一个研究显示,瑞士南部霜冻天气数量的急剧下降以及外来物种的急剧上升,这些物种快速的占据新的生态位。

      评论:为了说明这点,戈尔引用了下图中左边,但没有包括右边图,也没有包括底部说明。术语外来入侵物种成了害虫和杂草。而戈尔引用的研究中所涉及的是长青的阔叶灌木。

      在戈尔引用的文章中也,作者Sherwood等提到,这些“入侵物种”是人们为了观赏异国情调而引入的,大多数来自较暖的地方:亚洲,远东,澳洲。在200多年中,这些物种生长在动物园和植物园中,到20世纪中后期,它们开始大量泛滥,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近30年)。这个研究者把这种现象归因于环境变暖,但是很清楚的是,若非人们把这种物种首次引进来,这种典型的生态系统重组就不会发生。

      点看全图

      人们有意或无意引入的外来植物和动物是一种与贸易和旅游相关的人为活动,从1900年开始,贸易和旅游增加的天数至少等于霜冻减少的天数。

      即使霜冻天数的减少是促进外来物种创造新生态位的原因,霜冻天数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热岛效应而非CO2 含量的增加。下面看一项对欧洲中心城市的“温度变化与植物”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自从1850年,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全球变暖效应增加,柏林的人口从1800年的170,000增加到1910年的3,700,000。由此城市温度升高为:1798-1804年为0.2°C,1831-1837年为0.7°C,1886-1898年为1.4°C,1961-1980年,柏林市中心城市与周围环境温度差达到2°C。这使得城市中的霜冻天气大幅减少,一年少于64天,而在周围大于102天。

      由以上的数字及分析可知,全球变暖而温度升高的度数与人口增加而带来的增长相比是不明显的。因此,在柏林,可以预计,喜欢温暖气候的外来物种将增加。

      3,戈尔论点:

      美国西部地区由于霜冻天气数量的减少,松树甲虫和其它害虫大量泛滥。

      评论:

      戈尔没有考虑一个核心的因素:由于人类的经营不善。科罗拉多大学的学者提供的忠告是:松树甲虫比较喜欢高密度和老的树林,减少多余的树木可以降低树的密度,减少火灾发生的几率,提高单棵树木的抵抗力。绝大部分成熟的科罗拉多森林的密度都两倍于能够抵御甲虫的密度。相比树木密度增加带来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甲虫泛滥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根据Kloor(2000),美国西部地区每英亩树的数量从1857年的57棵上升到目前的2100棵。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树木密度增加的如此之大,若是没有有效的管理,就会很容易受到甲虫,病害和火灾的威胁。

      戈尔也没有指出因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甲虫蔓延,1962年,Rachel Carson出了一本书,警告说使用滴滴涕会引起癌症的发生。但是,科学家总没有找到滴滴涕与癌症的关联,没有人直接受到滴滴涕的威胁。相反的,滴滴涕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活。滴滴涕能够抑制蚊子,疟疾,除此之外,使树木免于甲虫之害。不管怎么说,Carson成功地将滴滴涕丑化为“死亡化学品”,她的书形成了化学品恐惧和技术恐惧,开始了现代环保运动的新时代。戈尔赞扬《寂静的春天》对自己成为环保主义者有关键的影响。

      滴滴涕不仅消灭蚊子和疟疾,而且使树木免受甲虫侵扰方面效率高。正如Berlau所说,从1940年到1950年,滴滴涕拯救了美国榆树,使其免受荷兰榆树病,这种病是榆树甲虫啃食后产生的真菌蔓延。但在1972年,Carson的书,使国家政策制定者限制和禁止使用滴滴涕,最近数十年时间,甲虫毁坏了美国一半以上的榆树。“其他数种也因为研制和最终禁止使用滴滴涕而遭受破坏”,Berlau评论道,“包括道格拉斯冷杉和橡树”。

      戈尔主张采纳解决气候变暖的方案,批准京都议定书,安装能量效率较高的装置,较少开车,买本地食物等,这是否能在未来50年内拯救一棵树,让它免收甲虫侵害,都是值得怀疑的。与此相比,采用聪明的森林管理,包括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可以拯救几百万棵树,而且耗费很少。

      4,戈尔论点:

      我们正面临物种大灭绝,现在物种灭绝的速率是正常背景下的1000倍。

      评论:

      戈尔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正常背景”下的灭绝速率,也没告诉我们是怎么计算的。物种数量已经从200万增加到1亿种,整个自然界是不确定的和具有猜测性的。

      声称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灭绝灾难是未经证实的。Thomas于2004年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吹嘘说,到2054年,由于温度上升,将会灭绝地球上四分之一的物种。但是,Patrick Michael指出,若是物种灭绝和温度上升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可信的,那么,从19世纪到现在,温度已上升0.8°C,这会使几十万种物种灭绝,但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灭绝鼓吹者假定,在小岛上观察到的栖息地减少和物种灭绝的关系可以应用到大范围地区。他们猜想,某一地区物种减少,不管是否是森林减少或气候变化,都会导致物种灭绝。然而,正如Lomborg解释的,数据表明了一个不同结论:

      如果小岛变小,岛上物种无处可逃。而另一方面,如果砍伐森林,许多动物和植物可继续在周围地区生存。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我们在欧洲和北美所做的实验。在这两地,原始森林减少了98-99%。在美国东部,过去两个世纪,森林只剩下原先的1-2%,实际只导致一种鸟类灭绝。

      而在巴西大西洋沿岸,正如Lomborg所指出,森林消失,没有导致一种动物灭绝:

      在十九世纪,巴西大西洋沿岸的热带雨林几乎完全被清除了,只有12%森林分散成小块残留下列。根据生物学家Wilson的规则,人们会估计,该地区一半左右物种灭绝。然而,巴西动物学会分析,所有171种有名的大西洋森林动物,没有一种可视为灭绝,尽管他们的栖息地数量和面积大幅度减少。

      在同期自然杂志上,Thomson的研究还指出,Alan Pounds和Robert Puschendorf通过所做的研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哥斯达黎加的几种蛙类灭绝。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自从1979年,哥斯达黎加的温度几乎保持不变,蛙类的灭绝不是由于温度变化,而是死于真菌感染的流行病。但是,Alan Pounds和Robert Puschendorf争辩说,由于气候变暖增加了多云天气,减少了蛙类的日晒时间,而日晒是一种自然灭菌,能够使蛙类减少壶菌侵害。

      Patrick Michaels指出上述推论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在气候变暖和云的增加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第二,从1987到2001年间,中美洲云并没有观察到增加。第三,没有证据证明,人类,可能是生态旅游专家或研究者,引入壶菌到该地区,从而引发不熟悉的流行病。

      戈尔从来不提及由于大气中CO2 含量的增加而带来的生态益处:能源增加,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类福利。生态物种数据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系远远超过其他因素。CO2 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指出,在许多实验室和试验田得出的结果证明,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使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大大增强,进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数百年的研究表明,在富含CO2 环境下,绝大多数的树木,农作物,和其它植物会生长的更大、更快,生产更多的果实,并且对水分的利用率也更高。进一步说来,二氧化碳增高,不仅增加植物生产力,而且增加植物生长的最佳温度。 如下图:

      点看全图

      在二氧化碳丰富的环境中,温度提高了植物生产力, 来源:CO2 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

      因为所有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升高二氧化碳将使整个生物圈繁荣。

      关键词(Tags): #戈尔#气候变暖#生物#二氧化碳
    • 家园 第九章 墨西哥湾暖流

      第九章 墨西哥湾暖流

      以下部分由赵敏杰和黄卫东翻译

      戈尔的论点:

      戈尔描述了大西洋热盐循环的功能:海洋的传送带。墨西哥湾暖流,保持欧洲冬季相对温暖。传送带北端区域,冷的且咸的海水向下沉没,把赤道海域表面较暖的海水传送到欧洲。戈尔担心,由于“格陵兰冰雪”快速融化,会降低北端海水的密度而无法驱动传送带。接着戈尔说,这种情况在10,000年前就曾出现过一次,当时,暖流循环事实上停止了,所以下个900-1000年,欧洲将重回冰河时期,一些科学家对此十分担忧。

      点看全图

      评论:戈尔推测,由于热盐循环,伦敦、巴黎冬季气温比纽约高出15-20°F。哥伦比亚大学Lamont - Doherty地球天文台的Richard Seager和他的合作者认为:暖流并不能足够保证欧洲有一个温暖的冬天,主要原因是,吹向北美和西欧的风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在冬季,西南风将海面上温暖的空气吹向欧洲,西北风将陆地上寒冷的空气吹向北美的东北部。

      如果这个发现是正确的,即使全球变暖减弱了热盐循环,欧洲冬天仍然会比较温暖。在Seager的研究中,他详细的说明了这些观点:我认为,热盐系统的减弱对温度具有显著而非灾难性的影响。欧洲和拉布拉多(加拿大东部一地区)之间的温度差将会一直存在,温度将不会降到冰河时期的水平,即使是欧洲前几个世纪遭遇的小冰河时期的水平,大西洋北部将不会冰冻,对于英吉利海峡的渡口,也不会出现艰难的疏通航道冰块的情况。

      类似地,Seager质疑了戈尔相信的一个原理:热盐循环终止引发仙女木事件:1万年前的小冰期时代。某些科学界猜想,由于北美大陆上巨大的冰坝崩溃,大量淡水突然流入加拿大东部拉布拉多海,关闭了热盐循环,导致仙女木事件。“但是”,Seager说,“仙女木事件不仅仅发生在北大西洋:在热带和南大西洋,南美洲,亚洲,都显示了寒冷迹象。”更重要的是,“迹象表明,在冰坝破裂,淡水涌入北大西洋之前,仙女木事件已经发生了。”

      即使北大西洋涌入大量淡水确实在当时终止了热盐循环,今天也不可能再现这个过程了。当时Laurentide冰坝破裂,极短时间内,超过1万立方公里淡水涌入北大西洋。相比之下,今天从格陵兰岛融化的淡水只能算涓涓细流。根据200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一篇研究文章,现在每年从格陵兰融化注入北大西洋的淡水为224±41立方公里。

      末次间冰期时代(约13-11.8万年前),即使格陵兰岛夏季温度比现在高4-5度,持续几千年,即使当时海平面比现在高几米,北半球气温仍然相当稳定。它们可能对洋流有影响,从而让气候转变到下一个冰期,但是,此后是持续8000年的气候稳定期。

      是不是热盐循环降低了?Bryden等(2005)发现是的,但是,Meinen(2006)等和Schott(2006)发现不是。Latif等观测到,自1980年以来,热盐循环增强了。 现在也没有迹象,表明欧洲变冷,从而说明热盐循环减弱了。

      最后,戈尔混淆了热盐循环和墨西哥湾暖流。热盐循环系统是北部高纬度地区冷的,咸的海水下沉驱动的对流系统。墨西哥湾暖流循环系统是风驱动的系统,主要由于地球转动产生,其次是月球的潮汐作用,而不是海水的盐度。一些科学家说,只要地球转动,风在吹动,欧洲就会保持较温暖的水平。因此,在气候模型中,假设21世纪热盐循环减弱,欧洲仍然很温暖,“变化比世界其他地区慢”。

      关键词(Tags): #戈尔#气候#温室#二氧化碳
    • 家园 第八章 极地气候

      第八章 极地气候

      《气候灾难真相》: “地球上有两个区域,正如煤矿中的金丝雀一样,对全球变暖现象最为敏感,”即北极和南极。在北极地区,“那里的气温上升的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快。”(《气候灾难真相》,第126页)

      评论:我们愿意相信,在全球变暖时期北极变暖的速度比其他大多数地区要快,不管这个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或自然波动造成的。正如戈尔在其后面章节的解释(144-145页),白色的极地冰反射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而海水是黑暗的,能够吸收短波辐射,因此,当海冰融化,北冰洋吸收更多的辐射能量,放大了最初的升温效应。相反,寒冷条件下海冰扩大,气候也因此更加寒冷。北极气候处于不断波动中!

      例如,Polyakov 等发现,北极(北纬62°极地地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出现过和二十世纪末一样温暖的气候。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和Polyakov 等的发现一致,Chylek等(2006年)也发现格陵兰地区在1920-1930年期间与1995-2005年期间的一样处于温暖期,不同的是前者变暖的速率比后者要快50%。

      点看全图

      回溯到更早的时期,Patrick Michaels的三项评价研究发现,在全新世早期出现过比现在更加温暖的时期。Briner等(2006年)研究发现,10000至8500年前,加拿大的巴芬湾地区的温度比现今高5℃。 Kuafman等(2004年)发现,9,000-7,000年以前,北俄罗斯(包括西伯利亚)为比现在暖2-7.5℃。McDonald等(2000年)发现,北极西半球140个点位中有120个点位的替代性指标显示全新世早期气温高于今天。Darby等人(2001年),在全新世中期(约5000年前),西北冰洋八月份海水表面温度为现在暖3-7° C,这项发现被二氧化碳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审核证实。在Caseldine等即将发布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从大约8000年前到6700年前, 冰岛北部七月海域表面气温至少比1961-1990年的平均水平高1.5℃,并可能更高达到2-3℃。

      总结看来,北极地区20世纪三十年代的温暖程度和现今大致相同,全新世早、中期北极大气及海表温度均显著高于现在的水平。北极的气候处于自然波动当中——这是《气候灾难真相》未曾承认的事实。

      《气候灾难真相》:“三年前,沃德亨特冰架破裂成两半,这让科学家大吃一惊,这种情况以往从未出现过”(《气候灾难真相》,128页)。

      评论:戈尔让这个事件听起来像是世界末日的前兆。二氧化碳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在Mueller等人2003年的研究中发现,类似的时间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经发生,而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仍然处于接近工业化以前的水平。

      Mueller等人说到:“在十九世纪初,沃德亨特冰架本身就是沿Ellsmere岛北部海岸延伸的一个更大的冰架的遗留下来的面积大约有443平方千米的一部分。”他们报道说,原始的冰架在1906-1982年期间已经由于崩裂缩小了90%……( Vincent等, 2001年)。那么我们对冰盖的消亡作何评价呢? 我们认同Mueller等的说法,那就是:“自小冰期开始的长时间的变暖累积效应很可能导致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沃德亨特冰架正在发生的变化”,包括“2000-2002年我们看到的突然的崩塌破裂现象”。

      《气候灾难真相》:“在阿拉斯加有一种树被叫做‘醉树’,因为它们生长得东倒西歪。然而,这种现象既不是由大风也不是由于醉酒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这些树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以来都扎根于冰冻的冻土地区,现今随着冻土的融化,它们失去了扎根的基石,因此只能到处倾倒。”

      评论:1976年,随着一个名叫大洋传送带的自然循环从它的冷态转向暖态,整个的阿拉斯加地区出现了迅速升温。阿拉斯加气候研究中心(ACRC)解释说,阿拉斯加1949-2005年期间的温度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随着该时期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出现线性升高的趋势。相反,期间反而出现了两个轻微变冷的时期,分别是1949-1975年间和1977-2001年间,中间被一个诸如1976年大洋传送带状态改变引起变暖的剧烈变化隔断。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1976年温度跃变

      至今尚没有有关全球变暖的计算机模型模拟1976年温度跃变。“醉树”现象可能一定程度上与大洋传送带的状态改变有关。

      《气候灾难真相》: “在西伯利亚,自末次冰期以来,大概有100万平方公里的冻土有肯能会融化。这些冻土地带含有700亿吨储存碳,这些碳正随着永久冻土的消融而变得不稳定。这些西伯利亚土壤中包含的碳是每年人为源释放出来总量的十倍。” (《气候灾难真相》, p. 132)

      评论:随着气候变暖,土壤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而多的二氧化碳反过来又使得气候变得更暖,这样的一个正反馈效应的机制是很有可能存在的。另外一种可能是,储碳植物的生活范围会随着冻土的解冻而扩张。二氧化碳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从大量的文献综述中得到以下结论:

      总结看来,所有这些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似乎都启示我们: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在温暖时期比寒冷时期封存的碳更多。因此,那些对气候变暖导致北极苔原生态系统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进而造成气候进一步变暖的担忧实在是没有必要的,这些担忧是没有事实基础的。

      《气候灾难真相》:“这里展示了阿拉斯加冻土一年当中可以通行的天数[1970年,一年有200多天可以通行,而到2002年只剩下80多天]。”(《气候灾难真相》, p. 135)

      评论:1976年大洋传动带状态转变应该能够部分说明戈尔图表中显示的变化趋势。

      《气候灾难真相》:1970年开始,北极冰盖的宽度和厚度出现急剧下降。现在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继续保持现状的话,那么以后北极的夏天将不会再有冰盖。

      评论:这个图表以及上述言论显示出,北极海冰面积从1970年的13.7百万平方千米下降到2005年的11.8百万平方千米,大概有15%的降幅。同样的,戈尔的对自然波动的可能影响只字不提,但事实上,风的类型以及洋流的变化能对北极海冰的范围造成显著的影响。 我们在最近一项对包括冰岛、挪威及巴伦支海在内北欧海域海冰范围的研究中注意到,在1920-1930年间,在低频振荡周期的早的暖期,类似的冰盖收缩事件也发生过,那个时期被普遍认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尚不用考虑。

      但是,即便我们假定这种北极海冰的减少确实是由温室气体释放导致的全球变暖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多么担心这件事呢?

      在十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一篇EOS(杂志名)文章中,冰芯、海洋沉积柱、哺乳动物残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新世早期,加拿大北极群岛的海冰比现在还要少。在过去的8900年,生活在白令海和戴维斯海峡的两种宽头鲸,因长期存在的海冰阻隔而不能相互混合。这个屏障在末次冰期一直存在,然而在全新世早期的温暖气候下消失了。那个时期比现在还要暖3℃左右,这样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宽头鲸可以通过西北航道相互往来。

      这里,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又出现了,有证据表明人类或者其他的生物在早全新世温暖的气候以及因此造成的海冰减少而受到伤害吗?海冰的减少让这个世界变得不适合居住了吗?还是温暖的气候事实上是帮助我们低技能的祖先生存下来,并且开始了对文明的追寻?

      《气候灾难真相》:“目前,海冰在对地球降温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阻止它的消亡必须成为我们的最高目标之一。”

      评论:戈尔没有引用参考文献,没有对这些预言给出任何解释。例如,有哪些气候变化的不良影响能够和自1970年开始的北极海冰15%的减少密切相关的,全球粮食供应还是全球水资源供给?

      《气候灾难真相》:“一项新的科学研究表明,首次出现北极熊大量被淹死的情况”(《气候灾难真相》,146页)

      评论:“have been drowning”是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显著的数字”说明有大量被淹死的北极熊;这些足以影响种群的动态。该研究报道说,2004年的九月,有四只北极熊被发现漂浮在远离海岸的地方,明显是被突然的风暴袭击,致溺水身亡的。所以,这项研究也许解释了一个与特定风暴相关的不常见事件,而不是一种变化趋势,这个所谓的“显著数字”结果就只有四个而已。

      Patrick Michaels, 通过分析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数据,发现北极熊的种群数量在温暖的地区在增长而寒冷地区则在减少。一位权威的加拿大熊生物学家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在加拿大的13个北极熊种群中,11个种群数量处于稳定或者是稍有增加。它们不可能灭绝,甚至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受到现在气候变化影响的征兆。”

      那么将来会怎么样呢?——如果全球变暖导致那些被北极熊当作捕猎海豹或其他猎物平台的海冰消失,北极熊能生存下来吗?这是个重要的问题,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服务机构发起了一项调查,借此来确定是否因为北极海冰的减少,北极熊应该被列入濒临灭绝物种的行列。

      在有人得出诸如除非我们终止或者扭转现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局面(这在技术上有相当的难度,除非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否则北极熊将注定要灭绝的结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这样几点:在全新世早期,北极夏季的温度就明显高于现在的温度,并且海冰量也相对更少一些。另外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例子是,在末次间冰期长达几千年的时间内,北极夏季的温度比现在要暖4-5℃。如下面的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北极熊都能生存下来。

      点看全图

      显然,在末次间冰期或者是全新世早期,没有濒临物种法案也没有任何公共或者私人的物种保护机构或计划。21世纪的北极熊在生存方面,拥有它们的祖先不具备的“人为”优势。

      《气候灾难真相》:“戈尔预言,即使是2.7℃(5℉)的中等程度的变暖也可能是全球性的灾难”:“5℉的升温在反映在赤道地球可能也就只有1~2℉的增温,然而在北极地区,这种升温效应可以达到12℉甚至更多,同样在南极圈边缘这种增温效应也是异常的显著。”(《气候灾难真相》,149页)

      评论:过去三十年的温度记录表明,如果全球变暖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在21世纪全球平均空气温度将上升大约1.7℃(3℉)。这意味着北极将出现与全新世早期同样温暖的气候。如果我们石器时期的祖先能够在全新世早期那个所谓“灾难”中生存下来(抑或从中受益)(也被认为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时期),那我们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 家园 第七章 龙卷风,水灾,火灾和干旱 (上)

      以下部分由肖晓翻译。

      《气候灾难真相》: 此外,在2004年,美国龙卷风打破纪录。

      评论:龙卷风的频率并没有增加,只是一些较小的龙卷风有所增加。如果我们考虑到近几十年来的龙卷风(比如F-3或者以上),实际上自1950年以来是略有下降趋势。参见下图。

      点看全图

      强龙卷风的数量有所下降

      来源:国家气候数据中心

      俄克拉荷马州经历了2003-4(03年5月17日,2004年1月20日)最长的没有龙卷风的时期,在2004年仅有一次超过F2级。总的来说,美国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并没有遇到过最高级别F5级的龙卷风。

      《气候灾难真相》: 在过去三十年中,保险公司已经看到了以15倍增长的数额支付给极端天气的受害者。飓风,洪水,干旱,龙卷风,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造成这些损失。

      Gore给出了下图。

      点看全图

      图表显示与天气有关的经济损失(未作调整)

      评论:Gore没有说,估算这些损失,是否考虑人口,财富增加,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未考虑这些社会因素,推断与气候变化导致的天气有关的损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

      Kunkel等人(1999)研究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导致死亡率和经济损失是否增加。他们的结论是“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变化,包括在风险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使这些地区异常脆弱而导致损失的增加。”其他主要发现包括:

      1. 科学家们还不能量化一次大雨频率增加对洪水灾害所起到的贡献值。

      2. 根据人口,通货膨胀,财富变动,对飓风造成的损失作出调整时,结果是一个下降趋势。

      3. “完全使用社会因素来解释由于雷暴(大风,冰雹,龙卷风)增加的财产损失,与观察到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4. “没有与干旱相关的损失的变化(数据匮乏),也没有气候干旱频率变化趋势的证据。

      5. “也没有热浪或寒潮频率变化的证据。”

      在最近提交印刷的一篇文章中,Roger Pielke,Jr和五位同事研究由于飓风带来的美国经济损失,根据人口,财富和通货膨胀,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他们发现,1900年至2005年找不到变化趋势。。从下面的数据表明经过飓风非调整和调整的美国经济损失。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调整人口增长,财富和通货膨胀和天气有关的损失,而气候变暖信号消失

      来源:Pielke, Jr等(2006年11月提交)

      大多数人关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极端天气导致的死亡率是上升还是下降。由经济学家Indur Goklany发布的一则好消息,尽管是在高风险地区人口的增加,“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总的死亡率是普遍低于他们以前的水平。”根据Goklany:

      自1920s以来,就全球而言,死亡率下降了95百分点以上,主要改善来自于干旱和水灾这种极端条件造成的死亡率降低,对于风暴,是剩下的5%主要部分,到目前为止死亡率仍然很低,并且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种下降趋势,抵消了2003年热浪带来的增加。至于美国,因极端天气(龙卷风,闪电,洪水和飓风)导致的死亡率,也低于几十年的最高水平。这个下降的水平从55%到95%不等。

      点看全图

      与天气有关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都急剧下降。

      来源:Goklany

      《气候灾难真相》:温暖的海水增加了风暴中的水分,空气持有更多的水分。当风暴触发倾盆大雨,强大的降雨和降雪频率增加了

      评论:这是可能的,但与其他气象因素相比,全球变暖对强降雨频率和强度的影响,是否更重要,目前还是未知的。伊比利亚半岛最近一项研究发现,1958至1997年,轻降雨频率升高,而强降雨频率降低。

      《气候灾难真相》: 由于[大暴雨的增加],大洪水事件的数量逐年增加。Gore 以图来描述“近十年各大洲大洪水的数目”, 表明了这一观点。

      评论:Gore的图来自是由千年生态评估报告“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福祉” 图16.5(448页) 。图表显示,“大洪水”数目历年来的变化。然而,如何评定这种破坏性洪水及其数目变化?将洪水归类为破坏性洪水,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甚至是政治因素来决定的。报告解释说:“只有那些被列为灾害事件的报告才会出现在这个数据库。” 一个事件是否被宣布为灾害事件,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0个或更多的人丧生;100人以上受影响;国际援助呼吁;或宣布紧急状态(OFDA/CRED 2002)。

      显然,数据库是偏向近几十年,因为近几十年的事件有更好的报告,更多的宣布紧急状态和呼吁国际援助。报告指出:“图16.5展示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每个大陆每十年洪水数量数量明显增加。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由于电信业的改善和全球信息的覆盖,实际报告的洪水记录也就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报告进一步指出:“洪水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候是其中之一。其他非气候因素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即,水文和生态系统[如湿地的丧失和砍伐森林])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在德国,举例来说,洪涝灾害增加(Van der Plog等,2002年),部分是由于在工程实践中,农业集约化,城市化(直接和间接驱动力量)。”其他两个致使洪水灾害的非气候因素是人口增长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自然气候变化和社会因素引起洪涝灾害增加,将其看成是温室效应作用,是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然而,《气候灾难真相》表示,洪涝灾害是全球气候变暖破坏地球强有力的证据。

      二氧化碳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总结了洪水和气候变化:

      1. 亚洲:来自亚洲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数据支持全球变暖会导致更频繁和严重的水灾。他们暗示数据支持的是相反的观点。

      2. 欧洲:根据少量数据(17个研究),很显然,对于欧洲大部分地区,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一样,根本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以支持全球变暖会导致更频繁和严重的水灾107。

      3. 北美:总体来说,总结21个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北美的洪水随着全球变暖呈现频率低危害小的趋势108。

      《气候灾难真相》:世界许多地区,全球变暖增加了降雨量,而不是降雪量。 2005年欧洲和美国遭受了非同寻常的灾难。

      评论:换言之,我们有Katrina,我们就有大洪水,但是即使没有Katrina,在2005年6月,加利福尼亚Mammoth山的积雪仍然有668英寸,创38年来最高。因此,降雪与全球变暖真的没有关系吗?在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西北,加拿大落基山脉,温哥华,美国落基山脉北部,犹他州和科罗拉多州许多滑雪胜地都纷纷表明降雪高于平均水平。

      《气候灾难真相》: 2005年7月,印度的孟买,在24小时内发生了37英寸的降雨,为印度日最大降雨量。

      评论:将降雨异常归因于平均大气温度升高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全球变暖是影响孟买的降雨量,我们希望看到降水的长期记录。孟买有两个气象站记录降雨,结果显示过去45年每年7月份的降雨没有任何趋势。参见下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孟买气象观测站显示在过去45年中7月的降雨量

      《气候灾难真相》: 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保持着最好的洪水记录。最近,在四川,山东省发生了巨大的洪水。

      评论:从远古时代特大洪水多次袭击中国。据PBS “对待洪水”报告发现:

      西方人称[黄河]为“中国的悲哀“,因为在几个世纪中它已经夺去了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河流更多的人的生命。1887年洪水中丧生近200万人,1931年死亡人数将近400万,而在1938年近百万。

      长江流经四川。据中国科学院的Xia Jun和香港大学的Yongoin Chen报道,长江流域1843年至1992年发生过23次严重水灾,平均每7年一次。 近代以来 “最严重的洪水” 发生在1954年。 “这次特大洪水袭击123个县市,淹没317万公顷的土地,1.888亿人受灾,死亡人数3万。”相比之下,1998年长江洪水,估计3000人丧生。

      可以预见,《气候灾难真相》从来没有提到最重要的人为影响造成长江洪水的风险。在1998年洪水的研究中,两个中国学者认为,在从上游集水区和流域的洪水流量降水量不超过历史最高。然而,土地利用的变化,包括防洪工程大大增加了特大洪水风险:

      长江流域围湖造田和淤积成岛,极大地减少了流域自然蓄水和排水能力。在集水地区砍伐森林引发水土流失,进而导致泥沙沉积在水库中造成水库库容降低。为了加强防洪,保护滩区人民的生命必须提高水库水位,当洪水来临时,也就提高了洪水水位。

      《气候灾难真相》: 森林火灾的高温将土壤和树叶干化。此外,温暖的空气产生更多的闪电。下图显示了过去五十年在北美和南美森林火灾的增长趋势,其他洲也发现相同的现象。

      评论:Gore的图16.3是来自千年生态评估报告“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这张由千年生态评估报告报道的图题目是“有记录森林火灾的数目”,Gore重新定义为“主要的森林火灾数目”。报告指出,炎热、干燥的气候往往产生更多的森林火灾,因此,全球变暖在一些地区会增加森林火灾的风险。然而,正如Gore忽视的社会因素(如在洪泛区人口的增长)影响许多“破坏性洪水”,他同样忽略一些影响森林火灾的社会因素。

      报告指出,炎热,干燥的气候往往产生更多的森林火灾,因此,全球变暖在一些地区会增加森林火灾的风险。然而,正如Gore忽视的社会因素(如人口增长在洪泛区)影响许多“破坏性洪水”,他同样忽略一些影响森林火灾的社会因素。在发展中国家,许多森林火灾是由于人们开始刻意清除农业,公路,和伐木导致的火灾。Gore肯定知道在227页的事实:农业用的灌木和烧饭用的木材的燃烧导致世界上大部分的森林摧毁。Gore也悲痛这一事实。

      尽管“有记载的”森林火灾正在增加,报告认为“在该地区的总体上燃烧减少了。”在美国,例如,“自1930年以来,燃烧的面积已经下降超过90%。可是《气候灾难真相》却给人以相反的印象,美国越来越多的地方由于火灾而化为乌有了。

      • 家园 第七章 龙卷风,水灾,火灾和干旱 (下)

        以下由黄卫东翻译

        《气候灾难真相》:中国安徽省正在经历一场干旱,而相邻地区正在发水灾。这个自相矛盾现象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它不仅增加世界范围的降雨,而且改变降雨在不同地区的分布。(113页)

        评论:这太简单了。在戈尔看来,如果有降雨,那是全球变暖,如果有干旱,那也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只会增加降雨或干旱,不会使干旱地区增加降雨,也不会减少潮湿地区的降雨。在跑车和燃煤电厂以前,水灾和旱灾的频率和强度都比较低,这不是科学,这是神话。

        《气候灾难真相》:乍得湖消失,导致该地区饥馑和大屠杀,戈尔将乍得湖消失归咎于全球变暖,认为乍得灾难也是这个世界特征的一部分,气候变暖不仅导致温度升高,而且导致大量人员死亡。我们对气候变化懂得越多,我们就会更多地认识到,美国可能是导致这一切的罪犯(因为美国释放了世界温室气体总量的四分之一)。戈尔作出结论,到了我们认真审视我们在增加这场灾难方面的作用的时候了,我们增加了非洲的灾难,我们有道义责任来解决它。(117页)

        点看全图

        评论:这里给出两个回复,一个涉及非洲,一个涉及乍得湖。自从1950年以来,南部非洲和萨赫勒(北非辽阔的半干旱地区,位于撒哈拉南部)地区降雨明显减少,土壤干裂,沙漠扩大,一种叫做沙漠化过程。气候灾难论者将沙漠化过程归咎于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但是,最近的研究挑战了这种看法。Hoerling等(2006)比较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的18个气候模型的降雨模拟和实际降雨数据。二氧化碳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总结了Hoerling等研究结果:

        以下部分由赵丽翻译

        四个研究人员认为,“温室气体强迫数值实验(就是计算机模拟),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一部分,没有模拟出20世纪非洲变干旱的类型以及幅度,说明这种干旱条件有可能是由自然因素导致的。”事实上,他们说对于两个研究的区域,“观察到的振幅趋势比温室气体的信号要高一个数量级”,并且他们再次重申,“因此,温室气体在1950-1999年间非洲变干趋势的驱动作用是很小甚至没有的。”此外,他们也指出在18个预测模型间有一个相当大的差别,使得它们的平均趋势变得很小,他们预测在未来一个世纪,自然波动仍然是驱动非洲低频率降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简而言之,研究中心得出的结论是:“完全没有证据能够证明20世纪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干旱是与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变暖相关,也没有任何模型预测出下个世纪这二者之间有任何的联系。”

        现在我们来看看乍得湖这个具体的例子,威斯康辛大学的两位科学家Jonathon Foley 和Michael Coe研究得出结论:乍得湖的消退可能与全球变暖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两位科学家的结论是基于计算机模型以及美国航天局提供的卫星图像得到的。他们将乍得湖的情况归因于区域气候波动,以及包括人口增长、过度放牧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国家地理》杂志采访了两位研究人员并将他们的研究总结如下:

        从历史上看来,乍得湖的水源主要来自于每年六月到八月的季风性降雨。但是从1960年开始,这个地区遭遇了一系列毁灭性的干旱事件。当这种降雨缺乏的情况持续发生,这个地区开始荒漠化。与此同时,当地的居民越来越依赖乍得湖这个水源,而原来他们都是从季风降水来获取的。

        文章指出,这种由湿润性气候向干旱性气候的转变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发生的,而那时全球仍然处于一种变冷的趋势当中。文章继续总结如下:据Coe和Foley称,热带草原的过度放牧是造成湖面收缩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气候变得干燥,原来能够承载牲畜放牧的植被逐渐消失了。”Foley指出,“植被在决定区域气候类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半干旱地区来说”。 “植被减少本身进一步加速了气候变干。”研究人员还提到,“这种情况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过度放牧减少了植被,而植被的减少反过来也减弱了生态系统向大气循环输送水汽的能力。这就导致了季风前沿的后退。随之而来的干旱引发了大量增加的利用湖水灌溉的需求,这时撒哈拉沙漠逐步向南迁移。

        简而言之,乍得湖的消失部分由当地气候波动造成的,部分也是由于地区习惯造就的悲剧。然而戈尔却因此指责美国。他将全球变暖称为“道德议题”,然而对他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被道德化的议题。全球变暖,让戈尔在无生命的自然作用中寻求道德责任和负疚感。它让戈尔将导致世界各地不幸的矛头首先指向美国,然而这些不幸事件很可能完全是由本土行为或不受人类控制的气候因素导致的。

        《气候灾难真相》:“全球变暖同时也从土壤中吸收了更多的水分。可能部分由于这个原因,全球范围的荒漠化程度也在逐渐增加。”

        评论:那么Roderick和Farquhar(2004年)所作的蒸发皿实验,显示在前苏联、欧亚大陆、澳大利亚以及北美自1950年以来土壤蒸发量正在减少的结果又该作何解释呢?Roderick和Farquhar说“现在很明显,北半球的很多地方以及澳大利亚都在逐渐变得湿润。在这些地方,陆地表面变得更加的温暖湿润了。”他们的实验数据表明,地球的表面现在简直就成了园丁的“温室”。

        虽然戈尔的话直观感觉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将全球变暖与干旱之间联系起来并不像戈尔所说的那样简单。近年来,美国近代发生的干旱事件没有比1930年的大旱更严重的。我们来看看下面沙尘暴的图片。

        点看全图

        沙尘暴

        即使是1930年的大旱情况,也没有超出自然波动的范围。来看一下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古气候计划中摘录的内容:

        长时间尺度的记录,为16世纪北美的大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些记录显示,那个时期北美中部的一些地区的干旱程度比我们在20世纪经历的任何一次干旱事件都要严重,包括1930年间的大旱。北美地区的树轮同样有关于16世纪后半期严重干旱事件的记录。干旱气候的重建工作向东到达弗吉尼亚詹姆斯敦地区,这里的树木年轮,反映出了几个与罗诺克殖民地消失,以及詹姆斯敦殖民统治困难时期相关的长时间干旱事件。这些干旱事件非常的严重,持续时间长达3-6年,这么长的时间的干旱对北美的这些地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同时期或者同一个干旱事件,在从墨西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以及加利福尼亚到东海岸的树轮中也有明显的记录。

        《气候灾难真相》:“下面的这幅地图是模拟二氧化碳浓度的加倍时,美国土壤水分的分布情况。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继续维持现状,那么这种情况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就会变为现实。科学家预言,这种情况将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我们国家广阔的种植区将损失高达35%的水分。”

        点看全图

        来源:普林斯顿GDFL R15气候模型

        评论:这幅地图显示的仅仅是当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后,美国土壤水分变化的一种气候模型(普林斯顿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R15模型)。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气候模型都得到与此相同的结论。克林顿-戈尔政府主要用两个模型——加拿大气候中心与哈得来中心的模型,来生成他们主要的全球变暖报告——《气候变化的可能危害政府评估报告》。与普林斯顿模型类似,加拿大模型同样预测出土壤干旱化的趋势。然而,哈得来模型却预测出土壤湿润化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来源:美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国家评估报告,552页

        受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委任,Kenneth Frederick 和Peter Gleick在一篇报道中,对这些模型预测出的不同结果做了下列解释:

        加拿大模型预测,除加利福尼亚外,所有地区的径流都将减少。18个地区中的12个地区,径流的减少量都超过了20%,这些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相反,哈得来模型预测,大多数地区的径流将增加;全国大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量将显著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但洪灾威胁可能会随之增加。

        面对如此矛盾的模型结果,我们必须来看一看实际情况的数据记录。Andreadis 和Letternmaier(2006年)建立了一个1925年至2003年美国大陆土壤水分及径流变化的时间序列。他们发现,干旱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频率在西南地区以及西部内陆地区有所增加,然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是变得更加湿润的。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逐渐变湿的趋势,这在模型预测出的土壤含水量及径流大小显著上升的趋势中有很好的反应。这种变化趋势与20世纪后半期美国大部降雨量增加的趋势是大体一致的。除此之外,模拟出径流变化趋势与一套很少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水流指标站中记录的观察数据是相似的。干旱的特征(持续时间、频率、严重程度以及影响范围)与土壤含水量以及径流的特征是相似的,例如,在20世纪,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干旱持续时间缩短,频率降低、严重程度下降,影响范围有所减小。

        《气候灾难真相》:“2005年,巴西亚马逊地区经历了有史以来时间最长最严重的干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评论:RealClimate.Org,一个专门为了揭穿全球变暖怀疑论者观点而建立的网站,在一片冗长的帖子当中指出,不能将巴西的大旱与全球变暖联系起来,尤其是和这个在2005年给我们来了众多大西洋飓风的温暖海域联系起来。

        一个快速统计学分析就能告诉我们,不能用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解释亚马逊地区所有的降水异常现象。(整个亚马逊地区降水量异常指数R2 达到20%,Carauar, Manaus, & S.Gab. do Cachoeira for the January-November rainfall)。除此之外,目前以表层海水温度为基准的回归模型并没有给出2005年大规模降雨减少的结果。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多种因素影响降雨量的多少(例如,ENSO,地域效应等),当几个不同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共同作用时,一些极端气候就会发生(例如,适度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大气循环、区域效应等的结合)…总结看来,由于影响降雨量统计的噪音很多,因此我们不能将这样一个独立的事件归因于全球气候变化。

        不足为奇,《气候灾难真相》完全忽略了在亚马逊地区由变暖效应引起的有利变化,两篇报道中阐述了这些变化。Nemani等(2003年),通过分析1982年至1999年的卫星数据发现,全球变暖消除了植物生长的一些限制性气候条件,全球净初级生产力增长了6%。其中,亚马逊雨林贡献了总增长量的42%。Cao等(2004年)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正如一个评论员所言,“总体看来,那些存在温度限制植物生长的地区变暖了,而那些需要阳光的地方,云消散了;那些干旱的地区,变得多雨了。”

        《气候灾难真相》在证明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变得更加危险方面,缺乏可靠的证据。自1950年以来,美国强龙卷风发生的频率有所下降,由于洪水和风暴造成的财产损失上升,主要是由一些社会经济学因素造成的,例如,在冲积平原或者沿海地区的开发等。全球范围来看,自1920年,由极端气候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下降了95%甚至更多。在孟买、印度地区长期的七月降雨量记录数据并没有反映出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乍得湖的消失并不能归咎于美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美国在1930年左右以及16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干旱情况要比现在严重得多;没有可靠证据显示巴西2005年的大旱与全球变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全球尺度来看,全球变暖似乎促进了全球热带雨林的生物生产力。

    • 家园 第六章 飓风 (下)

      以下由黄卫东翻译

      《气候灾难真相》:“调查研究显示,4到5级飓风的数目明显增加,因此,全球变暖与飓风的破坏力是有关联的,这个观点正在逐步形成共识。”

      评论:Peter Webster和他的同事发现,在1970-2004年间,飓风数目显著增加。与此相反,Klotzbach发现,相对于1996-2005,1986-1995全球4-5级飓风只是少量增加,因为他只观测到了小幅增长,他认为,可能是“改善了观测技术”所致。

      Patrick Michaels发现在飓风形成的大西洋地区,使用该地区覆盖很长时间的最好数据,追溯到1940年,这个 “趋势”就消失了。如下图所示,发生在1940-1970年的强风暴的数量和比例,约等于1970-2004年。灰色的阴影部分是前30年数据,来自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后30年数据由Webster等人提供。

      点看全图

      图来自国家飓风中心的数据,来源:Patrick Michaels

      Michaels说:“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特征是周期性振荡,由活跃和非活跃期控制,而不是表现为一段时间的某个趋势。”

      由于飓风是热的发动机,全球变暖很可能将使飓风的形成,在数量,力量,和/或范围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但是,增加多少还不清楚。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Thomas Knutson和弗吉尼亚大学的Robert Tuleya,在2004年的研究中估计,假设表层海水温度上升2.0℃,近80年来的飓风风速,将增加约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Patrick Michaels说“全球变暖,就现在而言(译者注:实际表层海水温度上升0.2℃,是该假设的十分之一,参见原文:http://www.worldclimatereport.com/index.php/2005/10/31/hurricanes-and-global-warming-do-not-believe-the-hype/),仅使飓风风速提高了约0.6%,即时速为120英里的飓风增加到时速120.7英里,变化太小,无法衡量。”

      Knutson和Tuleya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结论:“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在大西洋发现的小到0.9华氏度变暖,意味着自1900年到现在,飓风风速每小时只有2-3英里的增加。这么小的增加是难以检测的。所以难以将上个季节的强飓风活动归因于全球变暖,因为季节之间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另一项来自Bengtsson等人的模拟研究(2006)得到的结论,在全球变暖过程中,以下热带风暴项目并没有大幅度增加:

      1. 尽管热带海温增加2℃-3℃,[在我们的模型预测中,]热带风暴并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

      2. 大西洋[热带]风暴数量减少,尤其是强风暴,而在东太平洋的风暴是几乎不变,但有少部分极端风暴的迹象。在西太平洋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趣的是,海温变化2-3℃,没有引发更强大热带风暴的任何迹象。

      完成京都议定书目标,将使2050年全球变暖幅度下降,下降的幅度是难以检测的(0.07 ℃),所以,京都式方法没有提供与政策相关的未来飓风的保护。美国能源政策的变化与气候变暖导致飓风的关联是不存在的,是虚伪的活动家所声称的。事实上,炒作升温与飓风相关,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人们寻求从气候变化政策来获得对飓风的保护,就很容易忽视实际上可以挽救大量生命的预防措施。

      十大飓风科学家,其中包括Kerry Emanuel和Peter Webster,最近发表“关于美国飓风问题的声明”。科学家们呼吁,决策者不要让全球变暖对飓风的“可能影响”的辩论“,损害美国解决面临的飓风问题:人口和财富在脆弱的海岸地区不断集中增长。”他们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联邦和州保险和救灾方案,“补贴”了在高风险地区的发展。虽然乐观地认为,“虽然目前争议很多,继续研究将最终解决气候变化对飓风的影响,”他们强调,“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旅鼠般向海边进军。” 因此,他们呼吁政策制定者进行综合评价,考虑“建设经验,保险,土地使用和救灾政策,导致目前不断增加易受飓风损害的建设活动“。这种对飓风风险科学为基础的分析,在《气候灾难真相》中是不存在的。

      《气候灾难真相》:“2004年,佛罗里达州发生4次异常强大的飓风。”

      评论:是的,但是,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吗?卫星测量显示,在2004年,大西洋飓风海域是2000年7月-8月(第三季)以来的最冷季节,从1979年第8冷的年份。在2006年没有飓风在美国登陆。难道这就是全球变暖和飓风之间的联系的证据?(83页)

      《气候灾难真相》:“...同一年,日本设立一个台风纪录。此前的纪录才7次。 2004年,10次台风袭击日本。”

      评论:下图显示了从1950年到2005年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风暴和台风数(热带气旋,或TCS)。这些数据根本不足以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线性增加,导致台风线性增加的趋势。当风暴袭击日本时,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气象因素,而不是全球平均温度。

      点看全图

      日本附近的热带气旋是在20世纪60年代更频繁

      (箭头对应2004年数据)

      来源:Matsuura等人(2003年),2006年2月更新

      《气候灾难真相》:在2006年春天,澳大利亚遭受了几个5级飓风,包括澳大利亚海岸迄今测量的最强飓风Monica,比飓风Katrina, Rita, 和Wilma更强。

      评论:Monica达到了180英里每小时的风速,使之成为2006年最强烈的飓风。是否是历史上最强烈的飓风还不清楚。至少有五个发生在美国的飓风与之有相同或更大的风力,包括1950年9月6日的飓风Dog,时速达到了185英里,1969年8月17日的Camille,时速达到了190英里。

      更重要的是, 2006年澳大利亚飓风季节不是例外情况。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报道,“澳大利亚地区的热带风暴的平均水平是每年12个飓风,其中有2个高于平均水平。虽然还在进行最终的热带风暴强度的评估,其中25%风暴达到5级。”

      《气候灾难真相》:“2004年写的教科书将不得不重新编写。他们常说,在南大西洋发生飓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年,为有史以来第一次飓风侵袭巴西。”(84页)

      评论:Gore给人的印象是,由于全球变暖引起表层海水温度高,飓风Catarina是第一个在巴西登陆的飓风。事实上,在2004年,根据圣保罗大学的气候学家Pedro Leite da Silva Dias的报道,一月和二月(巴西的夏季)“是25年来温度最低的”。海面温度比正常要低。然而,空气比水温要低很多,从而产生了与温暖水域相同的热通量。与此同时,风的切变作用,通常会扰乱飓风,当时也比常规要弱。大气研究大学合作中心的Bob Hensen说“不久前,热通量和低剪切作用产生的飓风,使飓风卫星拨款得以实现。” 戈尔将Catarina飓风归咎于二氧化碳含量上升,Gore将不得不推导出全球变暖使水和空气更冷的荒谬结论。

      《气候灾难真相》: “Katarina后随之而来...。其后果是可怕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们。”(94-95页)

      评论:Katarina引发的后果是可怕的,但将其归咎于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就是纯粹的谣言。Kerry Emanuel,Gore列举他的工作声称全球变暖正在增加飓风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反对将大西洋飓风或其他近期风暴与全球变暖联系到一起。在Katarina仍在肆虐时,Emanuel接受了采访,说:“所以,当然,这是吸引人的。过去十年,将美国海岸飓风问题归咎于全球变暖,一直很流行, 但数据显示,将两者相联系是非常困难的。我觉得你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自然现象。”

      更重要的是,Katrina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不是因为如此强大的飓风,它登陆后仅仅是3级,而是因为联邦政府未能建立足够的新奥尔良防洪设施。我的同事John Berlau,在一本新书中记录了这一悲伤的故事。

      概括地说,几十年来,政策制定者知道,新奥尔良市的运河,堤坝,洪水墙和防洪堤系统不足以保护它。在60年代和70年代,当地的政治家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美国国会代表团同意以下建议,工程兵部队拟建设大型钢铁和混凝土的大门,防止暴雨狂风进入庞恰特雷恩湖和新奥尔良市区。然而,环境保护团体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国家环保局)起诉兵团来阻止防洪闸门的施工。他们成功了。

      飓风摧毁了新奥尔良的堤坝,因为风暴摧毁了大堤,让湖水涌入和淹没了城市。军队提出的防洪体系是很有阻止这场大量死亡灾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诉讼不是因为上升的二氧化碳含量,而是“人为”因素,导致了可怕的飓风灾难。

      《气候灾难真相》:Wilma消失了,一些新的飓风发生了:我们起了新名字。 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在历史上首次使用希腊字母来命名飓风和热带风暴。

      评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网站上解释说,如果有超过21个热带气旋命名在大西洋盆地的一个季节中,风暴将被分配更多的来自希腊字母。使用的希腊字母来命名的风暴,据Gore说,2005年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但实际上有命名的风暴可以追溯到1953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飓风探测能力有了显着改善,在这之前,几乎没有。因此,尽管2005年有一个名为大西洋盆地飓风记录编号,除了告诉我们2005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飓风年以外,这并没有告诉我们太多的信息。

      此外,2005年并不是飓风和热带风暴持续到十二月的第一年。这也发生在1878年,1887年,1888年,1925年,1953年,1975年,1984年,1989年,1998年,2001年和2003年。

    • 家园 第六章 飓风 (上)

      第六章 飓风

      《气候灾难真相》:由于海洋升温,飓风也愈来愈烈。(81页)

      评论:一些飓风会变强,但是另外一些会变弱。飓风分为二类,热带气旋和冬季风暴。全球变暖对它们的影响并不相同。

      热带气旋从海洋获取能量,它们的形成要求温暖的海洋表面。其中一些由于海洋升温而变强,而且会在更广阔的地区形成热带气旋。海面温度一旦达到83°F,就像每年夏季墨西哥湾一样,热带气旋在一定情况就能发展成大的飓风(3,4,5级)。要求的条件包括:高湿度(干燥的空气消散飓风的暴雨核心)和均匀的风力风向下的低剪切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大风会使飓风分开)。究竟全球变暖对飓风强度和频率增强有多大作用,还是一个经验问题。

      冬季风暴从冷暖气流冲撞中获取能量。如果像模型预测一样,北半球高纬地区比低纬地区变暖快,两地的大气温度差将降低,也就减弱了潜在的冬季风暴形成。

      《气候灾难真相》:人们渐渐认识到,全球变暖与飓风持续时间变长,发生密度变大,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灾难真相》, p. 81)

      评论:科学界对此问题还无定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rry Emanuel发现,在8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飓风的持续时间以及风速确定的飓风强度,他称其为功耗指数(PDI)都增加了50%,而且与海洋表面温度呈高度正相关,但其他科学家对此有怀疑。 科罗拉多大学的Roger Pielke, Jr发现,从人口,财产,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衡量长时间飓风危害时,几乎无明显变化。NOAA的Christopher Landsea发现,登陆美国的飓风在功耗指数上没有增强,暗示Emanue的数据可能是认为的----使用卫星技术提高监测精度和分析未登陆飓风的结果76。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Philip Klotzbach发现77,大的变化是大西洋热带气旋变强变多,但北太平洋明显变弱。见下图:

      点看全图

      6个海洋区域累积台风能量指数,该指数是热带台风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能量,在北大西洋是增加的,但在东北太平洋是下降的,其他区域不存在长期变化。

      实际上,全球变暖与飓风变强之间的关系并无一致意见。考虑一下下面的结论,来自世界气候组织120位科学家参与的一次会议: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变暖有可能增强一些热带气旋(e.g. Mann and Emanuel, 2006),但是,对此议题还无一致意见78。

      《气候灾难真相》:全新证据引起科学家警告,全球变暖导致飓风频率增加,这远远超过了本来相信是自然界深层循环带来的部分变化。(81页)

      评论:戈尔并无提到科学证据,所以我们不能判断是否飓风频率变高。Emanuel (2005),Webster et al. (2005)都报告飓风频率并未变高,而戈尔引用了他们的文章来支持自己。Ren et al. (2006) 研究表明1957-2004的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有频率降低的趋势。

      点看全图

      1957-2004中国热带龙卷风引起的降雨量及降雨次数都逐渐下降,来源:Ren et al. (2006)

      点看全图

      同期中国热带台风和龙卷风发生频率均逐步下降,来源:Ren et al. (2006)

    • 家园 第五章 热浪

      第五章 热浪

      《气候灾难真相》:我们已经开始感受热浪了,如果全球变暖得不到处理,科学家预言我们将会遭受越来越多的热浪袭击。2003年,欧洲遭受的严重热浪袭击, 35000人丧生,这只是开始。

      评论:2003年欧洲热浪的原因是大气反常造成的,并非全球变暖。联合国环境署(UNEP)为了解除全球变暖是起因的怀疑,不得不做出下面的声明:

      这一极端天气是由一个强烈的反气旋引起的,它登陆驻留在西欧以后,阻止了大西洋来的湿润低压带进入这一地区,这种情况持续了少有的20多天,而且引入了地中海南部的干热大气。

      Rasool等2003年也发表的文章得出同样结论,认为不是全球变暖导致热浪事件,大尺度的大气活动变化才是主要原因。

      这一事件中死亡人数是骇人的,但是部分原因要归结与对使用空调的厌恶,高的用电负荷,不鼓励使用空调。在美国,虽然市区温度升高了,但是,这些年来,因天气过热而死亡的人数减少了很多。

      点看全图

      28个美国城市不同时期因天气过热死亡率,每个条代表了十年的死亡率,开始于六十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逐步下降的,来源:世界气候报告,采用Davis等数据(2003)65

      《气候灾难真相》:2005年美国西部许多城市刷新了历史最高气温和连续高温天数(≥100°F)的记录。美国西部共200多个城市得到历史最高气温记录。(《气候灾难真相》, p. 76)

      评论:这也许是正确的,但《气候灾难真相》报告应当提及,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产生的热岛效应的影响。

      点看全图

      例如,一项卫星研究表明:在1987-1999的12年中,休斯顿市的夜间平均温度升高了0.82 ± 0.10 [°C]。研究也指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和面积随人口都有增长,大约为30%。这一研究也明,城市越来越大,最高气温记录定会刷新。正如全球变化与二氧化碳研究中心给出评论所言:在这12年中,休斯顿市区热岛的增长要大于IPCC的估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世界人口增长约280%,远大于休斯顿的增长,带来的温度变化是不言而喻的。

      《气候灾难真相》:实际海洋温度变化,完全符合人为全球变暖的结果预测,并超出了自然变化的范围。(《气候灾难真相》, p. 79)

      评论:戈尔谈到了一项研究,证明在过去40年里,海洋温度变暖了0.2-0.3°C。这一结果与温室效应气候模型吻合,但并不说明这变化是超出自然范围的。比如,deMenocal等(2000年)的研究指出,大西洋的冷暖变化,在西非沿岸,格陵兰,百慕大3个位置的温度变化是同步的。而在这3个位置的温度记录,都表明,在中世纪暖期的温度要比现在高。

      点看全图

      在中世纪暖期,数据显示三地同步变暖。非洲西海岸和 百慕大的表层海水温度高于现在,来源:deMenocal et al. (2000)

      最近更新的海洋温度记录表明,2003~2005存在一次海洋变冷变化,它将过去48年海洋净增加热能的1/5释放了出去。这不能用温室效应模型进行解释,也提醒我们对全球气候的自然变化,还存在很多未解谜题。

    • 家园 第四章 全球变暖预测

      第四章 全球变暖预测

      以下由李怀瑞翻译

      《气候灾难真相》:“现在 含量约为380 ppm,比过去65万年有记录的任何时候都要高,如果我们不赶快做出极大的改变,在45年内将达到约620 ppm。”(《气候灾难真相》, p. 65)

      评论:戈尔默认了一个许多气候模型中不切实际的假设,即 浓度保持1%的年增长率。实际上,Covey等于2003年指出:采用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每年增长1%所得到的辐射强迫几乎是实际的人为强迫的2倍,即使将非 温室气体等效为二氧化碳 强迫,以及忽略人为气溶胶的影响[人为气溶胶的净效应是降温]

      1977以来, 二氧化碳浓度每年增长率为0.45%(1.5 ppm),如果在下面的30年保持不变,到2050年 约为446 ppm----比戈尔的预测低了174 ppm。

      点看全图

      过去30年二氧化碳年增加浓度几乎保持不变,每年增加0.45%(数据来自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56,来源:世界气候报告57

      《气候灾难真相》:图中灰色线的右最高点指示现在,最低点指示上一个冰期。这段小距离(图上约1英寸)代表了温度的差别,换言之,代表了芝加哥一个好天气和你头顶上有1英里冰的温度差别。想象一下,最高点温度增加的幅度是现在3倍会是怎样?(67页)

      戈尔的图如下:

      点看全图

      《气候灾难真相》:过去65万年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图

      评论:戈尔邀请我们想象一下比冰期最冷点到现在所增加的温度再暖3倍,因为在他的预测中,到2050年 二氧化碳含量是冰期的3倍。这一假想的实验在几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首先, 二氧化碳的增长速率假定了一个偏高的值,到2050年620ppm,比过去30年观察的增长速率高,才计算出约3倍的结果。其次,这一实验暗示 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引起了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如前面所言,实际的机制并非如此。再次,《气候灾难真相》假设温度和 二氧化碳浓度是线性关系,实际上,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带来的辐射强迫大体满足对数关系。其后的100-ppm 浓度增加少于开始的100-ppm浓度增加带来的温度变化。

      点看全图

      二氧化碳暖化效应,不断递减,图来自IPCC第三次报告,358页表6.2

      《气候灾难真相》:最近几年的变暖速率还变快了。实际上,你如果关心的话,测量得出的最热的21个年份,最近25年占到了20个。(72页)

      评论:自七十年代中期年20世纪第二个温暖期开始以来,变暖速率并无加快。在过去的30年来,这个星球变暖速率保持在0.17°C (or 0.31°F)/10年。

      点看全图

      1977-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数据来源:气候研究所59,图来源:世界气候报告60

      因此,尽管2005年是有测量记录中第二热的年份,但它恰好落到了增温线上,无需惊讶。

      Patrick Michaels指出,不论采用何种模型,如常数模型,线性模型,反加速模型,指数模型,随着日益增长的碳氧化物的增加,过去30年的增温速率在大体趋势是一致的。

      点看全图

      假设年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加速率为1%,不同模型预测的气温变化趋势,除一个模型外,增温速率均为常数, 来源:IPCC2001, 537页

      如果多个模型所得到的一致的线性增温是正确的话(如果不是,那么就不能给制定政策者可信指导),整个21世纪将增温1.7°C。但是所有模型的假设都是1%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率,如前所述,现在仅为0.45%。所以我们应该假定稳定的增温速率,且较低的结果。图中给出的蓝色虚线为更加合理的预测结果。

      点看全图

      根据过去30年数据和模型预测的线性增长,合适的增温曲线是图中蓝色线(图中蓝色线前部是1977-2005年间的观测结果,后部是预测)

      戈尔并无明确给出到2050年的温度预测,只是给出3倍的想象,暗示大幅增温已不在远。但是根据理论(大多数模型的线性增温)以及观测结果(过去30年的温度记录)表明增温速率是一定的,增温幅度是适中的。

      • 家园 楼主继续!

        很有说服力。

        发现CO2浓度上升本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把这个事实用于其他目的(甚至是个人目的)就太可鄙了。

    • 家园 第三章 根据间接数据重建的气候历史

      第三章 根据间接数据重建的气候历史

      译者注:所谓间接资料是指气候研究中的古气候数据,是根据地质样品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和科学原理推断的。

      《气候灾难真相》:所谓的全球变暖的怀疑者经常说全球变暖是周期性自然波动表现出来的现象。

      评论:一些所谓的怀疑者怀疑,现在的变暖是完全地或者主要的是由于CO2含量的上升,那并不意味着他们否认全球变暖。

      《气候灾难真相》:为了支持他们的观点,他们(怀疑者)频繁地提及中世纪暖期。但是根据[Lonnie] Thompson博士的温度计【冰心中O-16和O-18的比值分析】显示,夸大的中世纪暖期(下图左边的红色波动)与过去的半世纪温度的大幅度上升相比是微小的(最右边图表的红色峰)。(64页)

      评论:Thompson分析了三个安第斯山脉和三个西藏冰芯的氧同位素比值。Gore在63页以及64-65上所展示的图片,在Thompson的研究中出现,但是它并不是Thompson的复合冰芯数据图。相反,Gore的图表(Thompson文章的图表7d)是北半球历史气候的曲棍球棒重建图(这是最近的结果。译者注:这是气候灾难观点方最近的研究结果,是本文重点批评的,也是反对者重点批评的,参见《Hockey Stick Illusion-气候们与科学的腐败》,http://www.21bcr.com/a/shiye/yuwai/2010/0907/1563.html ),Thompson包括在内是为了作比较。

      更重要的是,与Gore的论断相反的是,Thompson的研究没有证明中世纪暖期与20世纪变暖相比是微小的。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认可Gore对于Thompson的温度计是高精度的描述。Ramirez等(2003)说明,在低纬度地区,将温度和稳定水同位素关联起来的经验公式,在现代降水量下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降雨占主导地位。换言之,来自于热带安第斯山脉的氧同位素记录可能主要反映的是降水量的变化而不是温度的变化。

      即使Thompson的“温度计”是精确的,Gore从它得到的结论是有疑问的。在Thompson检测的三个西藏冰芯中,Dunde和Guliya两个点实际上描绘了过去好几个年代周期和20世纪最后几十年一样暖和或者更暖一些。看下图Guliya冰心。

      点看全图

      Guliya 冰芯

      Sourc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arbon Dioxide

      由于Dasuopo测点的数据显示了一个更显著相反方向上的变化,所以它影响着平均结果。这是正确的平均方式,但是如果可以从单个点获得一个可靠的重建,那么平均就是没有必要的。没有许多额外的观察,是不可能知道Thompson的平均值是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或者由于单一的数据而曲解了。

      类似的,在Thompson检测的三个安第斯山脉冰芯之中,Quelccaya和Sajema测点显示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比在20世纪要暖和。看下面关于Quelccaya冰芯的图。

      点看全图

      Quelccaya 冰芯

      来源: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arbon Dioxide

      简言之,Thompson的六个测点中只有两个测点显示了最近的温度比早期的温度高。

      重建一个精确的过去几千年的温度历史,需要来自世界各地各种类型的气候资料。许多记录表明,中世纪暖期和早期罗马暖期和现在的暖期一样暖和或者更暖。二氧化碳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回顾了这类研究。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Sallie Baliunas和Willie Soon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来自不同地区79个气候研究资料显示,“至少有50年的时间(在过去的千年中)比20世纪的任一50年温暖”。正如前面所提到的,Polissar和他的同事在2006年做的一份研究表明,现在安第斯山脉比它在中世纪暖期时温暖。Bao等(2003)分析了氧同位素比例以及其他气候资料,发现青藏高原的每一部分(东北部,南部,西部)在过去的2000年里至少有一个50年的时期,是比过去的50年里的平均温度高的。

      《气候灾难真相》:那些全球变暖怀疑者…对另一个测量CO2和过去1000年温度的相关性,一幅图代表气候学家Michael Mann和他的同事(Raymond Bradley和Malcolm Hughes)所作的研究,以“曲棍球棒”为人们所熟知,发动了强烈的攻击。但是实际上,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通过多种方式得到的相同的基本结论——Thompson的冰芯记录作为最具有权威的证据之一。

      评论:“强烈的攻击”——实际上不外乎是尽职调查Mann的数据和方法——完全是适当的。在它的第三份评估报告中(2001),IPCC两次在第二章(“观察到的气候变化和改变”)决策者总结的技术总结部分,展示了曲棍球棒,在综合报告里再一次提到。曲棍球棒是IPCC宣称(决策者总结)“20世纪90年代(很可能)是最热的十年,另外1998年是千年来最热的一年”的基础。毫无意外的,曲棍球棒(看下图)成为了全球变暖问题和京都宣传的代表。

      点看全图

      曲棍球棒 Source: IPCC

      曲棍球棒模型描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从公元1000到1900年是一个轻微变冷的趋势(轴),然后是20世纪的一个急剧向上的趋势(刀片)。两个加拿大科学家,Stephen McIntyre和Ross McKitrick (M&M),2003年在能源与环境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曲棍球棒模型的评论,2005年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发表了第三篇评论。在所讨论的问题中,M&M发现,Mann, Bradley和Hughes (MBH)“去中间化”了他们的气候资料,意味着通常筛选数据,扩大了生成曲棍球棒类型数据的重要性。

      应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的要求,乔治梅森大学数理统计中心的Edward J. Wegman博士集合了一个统计专家组,评价M&M对于MBH的数据和方法的评判。Wegman团队发现:

      MBH98和MBH99去中间化气候资料的纯粹效果是创造一个曲棍球棒形状。

      大体上,我们发现MBH98和MBH99文章有点晦涩,是不完整的。 M&M03/03a/05a的评论是有效的。

      总之,我们委员会认为,MBH99的评估——20世纪90年代很可能是千年来最热的10年以及1998年是千年来最热的一年,是不能通过他们的分析得到的。

      Gore (在书中)指出MBH的分析不足之处不碍事,因为其他科学家已经证实了他们的结果。但是正如M&M指出的,Wegman确认的,那些科学家经常与Mann一起工作,倾向于使用相同的数据。因为他们是相互关联的,而且共享数据,其他研究并不像他们看起来的那样独立。

      科学家们远远没有解决,相对于现在,中世纪暖期变暖是微小的问题,最近一项关于北半球历史气候的模型,显示了经过一个显著小冰期之后的中世纪暖期,比现在要暖和。看下面的图。

      点看全图

      根据硅藻沉积物重建的北半球气候历史,来源: Weckstrm et al. (2006)

      《气候灾难真相》:在前工业化时代以前的650,000年里CO2含量从来没有超过300ppm…现在CO2含量是380ppm——远远超过在此之前的65万年历史记录。

      评论:两个主张——CO2浓度在前工业化时代“从没有”上升到300ppm以上和目前的水平“远远高于”650,000年的历史记录——是有问题的。Wagner等(1999)分析了在荷兰Denekamp附近,埋在泥煤沉积物中的桦树叶子的气孔频率,判断出全新世早期CO2含量多个世纪超过330ppm,等于1987年达到的348ppm水平。二氧化碳和全球变化中心总结了Wangner团队的研究:

      10,000年前大气中CO2浓度测定为260到265ppm之间。从那以后在整个世纪中,浓度值在330ppm左右。在接下来的300年里浓度保持在330ppm,然后下降到300ppm左右。接下来就到了大气中CO2浓度第二次急剧上升达到最大值348ppm,在这段时期内,CO2浓度在333到347ppm间徘徊。

      《气候灾难真相》:“这是一个复杂的关系,”Gore写到,根据一个2页纸的图,显示过去650,000年间,CO2含量随着全球温度上升和下降,“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这样:当大气中有更多的CO2,由于来自太阳的热量被留在里面,而使温度上升。”

      点看全图

      《气候灾难真相》中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评论:上面的叙述是经过仔细斟酌的。Gore实际上并没有说CO2含量的变化导致了冰期和间冰期的转变,但是他允许或者甚至鼓励读者(或观众)得出那个结论。事实上,全球温度变化发生在CO2含量发生变化之前,有数百数千年之久。

      因果关系非常接近与Gore所主张的相反。当海洋温度下降,海水溶解了更多的CO2,极低海冰的扩展进一步限制了海洋与空气之间的CO2交换通量(译者注:地球上的二氧化碳,87%储存在海洋中,深海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传输到表层中,从而进入大气,需要1千年以上,反过来也一样)。

      相反的,当海洋变暖的时候,更多的溶解CO2进入空气中。空气中CO2含量的改变对于气候的改变,至多有一个正在进行的放大作用。

      相反的,Gore的650,000年间关于CO2含量和全球温度的图,显示了,即使CO2水平更低,先前四个间冰期比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一时期要暖和。Gore没有提到这个,但在科学文献中很容易找到。例如,在最后间冰期的最高点,大概130,000到127,000年前,许多气候资料显示,在北极加拿大和格陵兰的夏季温度,比现在要高4-5℃,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高4-8℃。许多冰芯数据显示,南极洲东部温度比现在要高2.5-5℃。

      简言之,Gore扩大了CO2在地球气候历史上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几百个千年时间里,CO2含量的改变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全球温度改变的原因,地球在先前的间冰期比现在还要暖和,当时CO2含量更低一些,有重要证据表明,中世纪暖期与目前的暖期一样暖和,或者更暖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