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编辑】美国经济周报2010年9月第1期 -- 南方有嘉木

共:💬141 🌺97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编辑】美国经济周报2010年9月第1期

    要点: 美联储承认经济广泛放缓 奥巴马宣布减税方案

    美联储在其最新褐皮书报告中指出,美国经济继续增长,但同时出现广泛放缓迹象。美联储认为,增长以温和步伐进行,但复苏力度冷却,不过尚未出现减缩情况。分析指出,褐皮书反映当前经济状况较上半年弱,美联储可能考虑再度出手,进行另一轮刺激增长行动。不过,美联储强调美经济还未收缩,反而利好金融市场。

      美联储8日发布的褐皮书承认,美国经济呈现广泛放缓现象,但坚持经济依然继续增长。美联储管辖的12个地区之联储银行上报显示,由7月中至8月底,5个地区经济增长步伐温和,2个地区经济有正面改善,不过其余5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参差或恶化。

      这份最新褐皮书凸显美联储对复苏的看法,认为美国由70年来最严峻的衰退复苏过来,但复苏动力已冷却。相对7月28日公布的对上一份报告,当时美联储仍然声称经济活动持续增长。而美联储最新的褐皮书报告出炉后,美10年期国债孳息一度升至2.65厘,标普500指数亦造好,原因是美联储表明现阶段经济仍未收缩。

      褐皮书提到政府的退税优惠政策届满后,房屋销售随之下滑,并进一步放缓,导致建筑活动不振,而商业地产需求亦持续低迷,不过部分地区有企稳迹象。谈到消费层面,褐皮书称整体而言有增长,大部分地区不包括汽车的零售销售较前上升,但纽约、达拉斯及亚特兰大则下跌。报告又指,贷款需求回稳,一些地区轻微下滑,物价及薪酬压力受到限制。

      分析人士表示,褐皮书的观点反映,美国经济不是双底衰退,也不是衰退内的另一次衰退,而是复苏期中的一个重大失望,褐皮书显示目前情况较上半年为差。

      

    一 宏观分析  

    奥巴马宣布减税计划 惠及全美150万家企业

    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8日在克利夫兰市发表讲话,提出针对工厂及设备投资的税项扣除,增加并扩大对企业研发的税收优惠,全美约150万家企业预计会从这一计划中受益。

      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的要点——500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税收优惠——可能会为增长缓慢的美国经济适度注入短期活力,但可能只是成功地将原定投资计划提前实施,而在鼓励企业增加人手和改变疲软的经济增长轨迹方面将效果甚微,特别是未能解决为美国1490万失业人口找到工作这个最大的难题。

      在该计划下,美国厂商购买拖拉机、风力发电机、电脑和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的开支在报税时都能够免税。新措施将让商家手头上保有更多现金,以及鼓励他们进行更多投资和制造更多就业机会。这项措施相当于为企业减税2000亿美元。

      奥巴马在讲话中还向美国国会施压,要求通过用于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永久性税收减免议案,以促进美国经济以及就业市场的改善。自克林顿总统以来,美国每一任总统都支持永久实施研发税务减免措施,但由于其成本高昂,美国国会都只答应暂时延长。

      分析人士指出,新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让美国经济的一部分最强劲领域获得政府援助,却没有解决最大问题,也就是为失业人口找工作。美国目前正在疲于应对失业问题,8月份全美失业率高达9.6%,今后数月的失业率很可能进一步上升。只要失业率居高不下,需求就将保持疲软。但奥巴马的这些企业激励措施能否显著降低失业率,这一点非常值得怀疑。还有观点认为,奥巴马的最新计划未能解决广大小企业的需求,而小企业通常在新增工作岗位中占有最大比例。

    奥巴马公布大规模交通基建投资计划

    美国总统奥巴马6日公布了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及扩建计划,以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确保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根据该计划,美国将在6年内重建15万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公路;建设及维护4000英里铁路;修复或重建150英里机场跑道,并安装下一代空中交通控制系统以缩短飞行时间,减少航班延误现象。同时,奥巴马还建议创建永久性的“基建银行”,专门负责联邦及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

      根据白宫消息,这一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及扩建计划初期投资约为500亿美元,但白宫并未公布整个计划周期投资总额。美国政府官员透露,计划所需资金将通过取消对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税收优惠来提供,因而不会增加联邦财政赤字。

      这一计划尚需获得国会批准。但分析人士认为,该计划在国会可能遭遇阻力。随着美国联邦财政赤字不断攀升,国会议员及选民对任何财政支出项目都高度敏感。特别是在中期选举临近的情况下,即便一些民主党议员也不愿投票赞成新的支出计划。

    美近一周就业、制造、消费及其他数据

    就业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上周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为45.1万人,低于市场预期,市场信心有所增强。  

    货币供应量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9日发布的最新一周货币供应报告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截至8月30日当周M1货币供应量增加333亿美元,至1.778万亿美元;M2货币供应量增加307亿美元,至8.69万亿美元。

    贸易赤字

    美国商务部9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7月贸易赤字大幅缩窄,创下近17个月里最大降幅,因飞机的出口激增,且各个行业的进口普遍下降。

      美国7月贸易赤字缩窄14.0%,至427.8亿美元,预期为473亿美元;6月修正后为赤字497.6亿美元,初值为赤字499亿美元。美国7月对中国贸易赤字同样收窄至259.2亿美元,6月为赤字261.5亿美元。

      同时,7月美国出口大幅上升1.8%,至1533.3亿美元,为2008年8月的最高水平;进口下降2.1%,至1961.1亿美元。

     

    消费、生产、制造

    美联储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消费信贷今年7月份下降1.8%,显示消费者对经济复苏的信心下降。

      7月份消费信贷比上一个月下降36亿美元。其中,用于信用卡消费等方面的周转性信贷按年率计算下降44亿美元,降幅为6.3%。用于教育、休假和购买汽车等方面的非周转性信贷按年率计算则上升7亿美元,升幅为0.5%。

      

    美财政部通过TARP共回收160亿美元

    9月10日消息,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AP,美国财政部已经从对银行业、保险业以及汽车业的注资中获得了160亿美元的收入。而自从8月份公布最近一次数据至今的一个月间,美国财政部在此方面的收入为6.66亿美元。

    在总共160亿美元的收入中,超过一半来自参加了资本回购计划的银行,根据该计划财政部曾为700多家银行注资共超过2050亿美元,至今收取了98 亿美元的红利。同时,财政部对通用汽车、克莱斯勒和其他汽车公司的救助资金投入也换来了26亿美元的回报。此外,通过公私协同投资计划和资产担保计划,财政部分别收回了1.4亿和4.11亿美元,其中作为资产担保计划的一部分,财政部曾为花旗提供过50亿美元的救助金。

    美国八月汽车销量大跌21%

    根据AutoData发布的数据,8月份美国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1%,环比下滑5%,仅为99.7万辆。这个销量远远低于分析师的预测。

      通用、丰田、本田、福特等厂家都出现了同比和环比的下滑。其中,日系厂家的跌幅最大,在美国销量前十的汽车生产商中,日本三巨头占据跌幅榜前三名。

    二 行业走向:  

    IEA:预计2011年全球原油需求将放缓

    国际能源署(IEA)周9月10日表示,最新数据显示,工业化国家截至7月份的石油库存接近历史高位,表明原油价格一段时间内可能继续维持在令消费者满意的水平。

      美国等工业化国家7月份石油库存相当于61.4天的需求量,接近1998年8月份创下的最高纪录。21世纪初期的石油库存平均水平相当于55天左右的需求量。

      IEA称,预计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加快,但2011年增长预期有所调低,如果世界经济放缓,则燃油消费将更加疲软。

      与IEA今年8月份的报告相比,今年全球原油日需求增幅基本维持在190万桶不变,日需求总量预计为8,660万桶,较2009年提高2.2%。但预计上述增幅将在明年显著回落至1.5%。IEA称,第四季全球原油日加工量可能减少78万桶至7,390万桶,不过仍比去年同期高出140万桶。

      IEA表示,2011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预计将比上年同期上涨约130万桶,达到8,789万桶。但这比上个月的预期值低5万桶。

    IEA强调了发达国家较高的工业原油库存水平,并表示,全球原油供给足以满足需求。国际能源署原油产业和市场部门主管DavidFyfe表示:"原油供给充足,能为未知的市场需求变化提供足够的缓冲空间,因此供需风险较小。"他另外表示:"如果世界经济放缓,原油需求可能会出现小幅下滑。"

    国际能源署预计全球石油市场仍旧供大于求

      国际能源署(IEA)总干事田中伸男近日在发布该组织能源技术前景2010年报告时表示,全球石油市场目前仍供大于求。

      田中伸男指出,由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库存水平仍然很高,以及欧佩克此刻拥有非常好的备用产能,全球石油市场目前仍供大于求。尽管如此,国际能源机构(IEA)上周五表示,在未来五至十年,全球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石油依赖程度将增加,而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减少。

      “我们看到,非欧佩克国家的供应量正在增长。但在中期,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下降”。田中伸男认为,未来世界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将增加,而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成本也将便宜得多。该机构的预测普遍被能源行业作为领头羊指标。

    关键词(Tags): #经济周报#2010年通宝推:鹄釉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人民币升值对美国人可不是好事

      不知道管理为什么要把我关于影帝人民币汇率讲话在老外中的反应的帖子删掉,只好在这里多写一点,说明一下吧。

      希望说一下红线在哪里,就事论事,认为他是棒槌是老外的一致看法好不,说不得吗?

      人民币升值对美国人可不是好事

      美国人过的难受不过两个原因,首先,美元不值钱了,什么东西都涨价,就是收入没跟着涨,第二个问题就是大量的工作岗位流失,造成中高薪的工作岗位大规模流失(麦当劳包汉堡的工作还是有的,但是工程师们失业了。)

      人民币升值能解决其中的哪一个问题吗?一个都不行,只要别的国家的人工比美国低,工作就没有办法转回美国,当然,还有个可能就是到处烽烟四起,不过现在看来是暂时不会的。

      人民币升值,中国制造的东西更贵了,对于沃尔玛来说,东西贵了,买的数量少了,结果呢,裁员,而美国人的购买力更加下降,日子自然过的更差。

      所以,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经济来说,根本没有好处,只有人民币继续保持低汇率,才能保证美国底层人的生活,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就是人民币升值会带动油价上涨,为啥呢?人民币升值,进口石油用美元结算就更便宜了,这样国内的能源价格会下降,(至少不涨价,看中石油,中石化的良心了),会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增加能源的需求,这样,进口增加,就把国际油价炒高了。

      那种开3.8升道奇caravan的孩子们,一箱油下去,多花20块钱的那种感受,会把中东人祖宗十八代都骂一顿的。

      车子的油钱是不能省的,只有压缩别的消费了,比如下馆子叫外卖之类就算了,结果只会是美国的经济更差。

      这个道理,基本上生活在北美的人都能体会到,比如今年,加拿大的反对党就跳出来要政府给大家报销取暖费了,不然Gas涨价的厉害,普通人家都吃不消了。

      那么为什么明明知道人民币升值对美国不好,奥黑还要一个劲的要压迫人民币升值呢?而影帝一顿中国会动乱的说法,更堵死了任何为中国说好话的人的嘴,弄得这边的脑残屁民们仿佛找到了希望,中国乱呀,乱了之后,大家的工作就回来了,乱了之后,中国的石油消费少了,油价就能降低,什么东西都要降价了……

      (90%的老外,貌似只能记住两样东西的价格,牛奶和汽油。)

      中国大乱了,倒真能这样,那么国内的童鞋们又要如何呢?不过,中国大乱了,擦这个屁股的成本可是不小的,估计到时候日本人死的心都要有了……

      所以,现在形势诡异,还要睁大了眼睛好好看,精彩的地方可能要出来了。这两天石油黄金猛涨,就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反正,中国人到时候买得起,先炒起来再说……

      话说这次经济危机,美帝灌水,中国也拿出4万亿来搞建设,把本来都已经踩下来的油价又拉上来了,美国的复苏就始终没法走上快车道,花儿街也好,顺水推舟,继续吹大泡泡搞资本外流然后用中国制造把,流出到各国的美元再吸收回来,解决美国人的债务问题,但现在这个过程也已经差不多完成了,后面要干啥呢?

      下面这个路线图不知道大家看的明白吗

      美国人已经过度借债,超前消费,导致普通家庭的现金流紧张,经不起涨价了,这个时候,美联储把银行借给大家钱的债券全部拿来,然后发行大量的美元出来,这个美元两个出路,一路是拿去买东西,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另一部分,借给了利率高达8%以上的比如巴西这样的国家,让他们超前消费,而这些国家,拿了美元干啥呢,还是买中国制造的产品(还有日本,德国制造),然后呢,钱又到了中国,最后这些美元都流到了中国,然后,中国呢,继续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把钱再最后还给美国,美国卖出了国债,拿回了美元,就把低息把钱再借给自己普通的老百姓,让他们用低息的贷款还掉高息的贷款,从而每个月可以少付一些钱,日子可以过的好一点。

      老百姓拿到了钱,还掉了旧的贷款,钱又回到了哪里?回到了美联储,买回了之前的那些债券,美联储拿着那么多现金,干啥呢?自己买美国国债,把钱给政府,然后政府再把钱借给老百姓,减轻老百姓的债务,改善大家的现金流,当然,转了一圈,这钱又回来了……

      但是中国如果拿了美元不买美国国债,去买日元,买日本国债呢?日本人为了防止日元升值太多,就只能不断的卖出日元,买入美元,而买入了美元还是最后要买回美国国债,不同的是,日本就被迫向国际市场投入大量的日元,这个是日本政府很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大家要把日本高度关注中国购买日本国债和钓鱼岛争端一起看,人家不愿意你这里占他的便宜,就捏捏你的痛脚,让你难受……

      官方说保钓的背后有境外势力插手,说不定还就是日本人自导自演的的呢,用日元雇几个演员,挑逗起一群低智商愤愤,唱一出轰轰烈烈的戏,难受的还是台上的TG。

      人民币升值这个胡萝卜,会把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游资吸引到中国去,等于说,赶快去买人民币投资中国,升值了再换回美元,那就赚了……等大家都去了,估计,还是维持上面的循环吧,唯一的不同是,世界各地的美元游资都通过中国回流美国之后,那些拿着美元欠条的人,被讨债的时候,估计会死的很难看。

      通宝推:土拨鼠yuanap,
    • 家园 【纽约时报评论】Democracy Still Matt

      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反思:

      Democracy Still Matters

      By ROGER COHEN

      Published: September 20, 2010

      LONDON — One mystery of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decline of democracy. It’s not that nations with democratic systems have dwindled in number but that democracy has lost its luster. It’s an idea without a glow. And that’s worrying.

      I said “mystery.” Those who saw something of the blood expended through the 20th century to secure liberal societies must inevitably find democracy’s diminished appeal puzzling. But there are reasons.

      The lingering wars waged partly in democracy’s name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hurt its reputation, however moving images of inky-fingered voters gripped by the revolutionary notion that they could decide who governs them. Given the bloody mayhem, it was easy to portray “democracy” as a fig leaf for the West’s bellicose designs and casual hypocrisies.

      While the democratic West fought, a nondemocratic China grew. It emerged onto the world stage prizing stability, avoiding military adventure and delivering 10 percent annual growth of which Western democracies could only dream.

      China’s “surge” was domestic. It was unencumbered by the paralyzing debate of democratic process. When the West’s financial system imploded in 2008, the Chinese response was vigorous. A “Beijing consensus” gained traction.

      The borderline between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grew more opaque. The dichotomy between freedom and tyranny suddenly seemed oh-so 20th century. The new authoritarianism of China or Russia was harder to define and therefore harder to confront.

      “Regimes like the one in Russia are stabilized by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no ideology,” said Ivan Krastev, a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for Human Sciences in Vienna. “There is really no ideological means to attack them.”

      They also derive resilience from the fact that their borders are open. “The middle class is not interested in changing the system because if they don’t like it they can fly to London,” Krastev noted.

      Having grown up in Communist Bulgaria, he believes democracy was oversold in the 1990’s. All good things, at the Cold War’s end, were shoveled into the democratic basket: prosperity, growth, peace. When democracy stopped delivering in these areas, it suffered. Too little was said about democratic values, including freedom.

      Meanwhile technology kicked in with what the author Jonathan Franzen has called its “trillion little bits of distracting noise.” People, synched with themselves, retreated into private networks and away from the public space — the commons — where democratic politics had been played out.

      Democracies seemed blocked, as in Belgium, or corrupted, as in Israel, or parodies, as in Italy, or paralyzed, as in the Netherlands.

      There were exceptions, particularly the heady mass movement that brought Barack Obama to power in 2008. But Obama soon found himself caught in the gridlock of the very partisan shrieking he had vowed to overcome. Less than halfway through his presidency the prospect of legislative paralysis looked overwhelming.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democracy, its promise so recently renewed, seemed mired once more in its frustrations and divisions.

      So what? So what if money trumped democracy and stability trumped open societies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So what if the rule of law or individual freedom was compromised, the press muzzled, and media-controlling presidents thought they could use “democracy” to rule for life with occasional four-year breaks.

      So what if people no longer thought their vote would change anything because politics was for sale? Perhaps liberal democracy, along with its Western cradle, had passed its zenith.

      Wrong. It’s important to stanch the anti-democratic tide. Thugs and oppression ride on it.

      If anyone needs reminding of that, read the remarkable Tony Judt, the historian who brought the same unstinting lucidity to his death last month from Lou Gehrig’s Disease as he did to the sweep of 20th-century European history.Judt was a British intellectual transposed to New York whose rigorous spirit of inquiry epitomized Anglo-American liberal civilization. Nobody knew better the repressive systems that create captive minds. Nobody wrote more persuasively about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m for pluralism, liberty and justice.

      Judt died as I moved the other way, from New York to London. It’s a move across a continuum of language — even if I can’t get used to “letter box” or “white” coffee — but also, still, across the continuum of Anglo-American civilization, the civilization of Locke and Adam Smith and Isaiah Berlin, however marginalized those dead white men may appear in the dawning Asian century.

      So I’m grateful to Timothy Garton Ash, in his tribute to Judt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for finding in the words of a 17th-century Englishman, Colonel Thomas Rainsborough, a quintessential expression of the democratic idea:

      “For really I think that the poorest he that is in England hath a life to live as the greatest he: and therefore truly, sir, I think it’s clear, that every man that is to live under a government ought first by his own consent to put himself under that government.”

      From that utterance in 1647 to Lincoln at Gettysburg in 1863 —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 is a natural progression. And democracy is still an idea worth the fight.

      外链出处

      简译:21世纪最初十年的一个难解之谜在于民主的衰退,这不是指民主国家数目的减少,而是说“民主”丧失了光环,这令人担忧。

      经历过上世纪为民主流血斗争的人可能不可避免地感到不解,但事出有因。

      以民主之名发起的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伤害了民主的信誉。血淋淋的伤亡令“民主”更像是穷兵黩武虚伪冷漠的西方的遮羞布。

      与此同时,一个不民主的中国在成长,并出现在国际舞台,其对内保持稳定,对外避免军事冒险,且保持了10%的年度增长率----这些是西方民主国家不可想象的成就。

      中国不曾被令决策体制瘫痪的民主程序所妨碍。当西方的金融体系在2008年崩溃时,北京的一致意见令中国的回应直接而有力。

      民主和威权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自由和专政的两分法突然显得如此陈旧。中国和俄国的新威权体系是更难以定义,所以也更难以面对。

      维也纳人文科学院的Ivan Krastev表示,俄国这样的政体因为其缺少意识形态而稳固,因为亦无意识形态可用作武器来攻击他们。这样的政体也因为开放而获得了弹性。“中产阶级不再关心对体系进行变革,因为如果他们不喜欢它,他们可以直接飞往伦敦。”

      在共产主义时代的保加利亚长大,他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民主被过分吹嘘。在冷战结束时,所有的好事:繁荣、发展、和平等都被归因于民主。当民主不能实现这些美好时,民主的信誉受损。至于民主本身的价值,包括自由,却极少有人谈起。

      同时,随着技术带来的“无数小干扰音”,人们开始遁入私人人际网络,远离民主政治开展的公共空间。

      民主,或如比利时固步自封,或如以色列腐败颓坏,或如意大利拙劣荒谬,或如荷兰陷入瘫痪。

      当然存在例外, 2008年将奥巴马送入白宫的群众运动真是令人陶醉。但是很快奥巴马就发现他卡在其发誓要克服的党派政治中动弹不得:立法程序几乎陷入瘫痪。这世界上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在挫败和分歧中泥足深陷。

      但那又如何?如果民主臣服于金钱,开明臣服于稳定,会怎么样?如果法治或个体自由被妥协,出版被钳制,控制媒体的总统们认为他们可以利用“民主”来终身统治,将会怎么样?

      如果因为金元政治,人民不再相信他们的投票能够对任何事情进行变革,会怎么样?也许自由民主,和它所发源的西方一样,已经渡过了其顶点。

      不。需停止这一反民主的浪潮。让我们重温英国历史学家Tony Judt,没有人比他更好地理解压迫导致奴役。亦可重温林肯于1863年的演讲:“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民主本身仍旧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理念。

      关键词(Tags): #经济周报#2010年#译路拾英通宝推:造船厂,唵啊吽,本嘉明,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么多花是献给ROGER COHEN的还是lz的?

        是在赞扬民主的反思呢,比如这句话:民主本身仍旧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理念,还是赞扬lz挖掘出这篇从反面证明了民主穷途末路的好文?

        这样的一篇贴子,老中老印看了都能献花,lz还真是独具匠心了,或者说那位ROGER COHEN文笔高超了。

        现在时常想起刘大将军的那句性格决定...命运...的话。

      • 家园 看起来老美也得学些俺们的民主集中制

        呵呵,两相对比才知道那个更好!笑!!

      • 家园 这文章真是包罗万象,艺术风格

        我看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讽刺一下民主国家民主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愿望成了泡影,因为比照的对象是专制制度下的中国、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出的结论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所以民主国家的思想家们开始了深刻反思,又不晓得怎么去改革,所以就继续神话制度吧。

        其实制度在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有好的领军人物,怎么去撼动,美国改革有点停滞,是积重难返,现在的美国已不年轻,中国的问题也一堆,如果从火星看地球人,那我估计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 家园 这最后一段听起来怎么这么虚弱

        不。需停止这一反民主的浪潮。让我们重温英国历史学家Tony Judt……

        “天不变道亦不变,古人云……”

        “需”什么什么,“应该”什么什么,这个都是次要的,关键的“如何”什么什么却一字也写不出来。看他扯什么“epitomized Anglo-American liberal civilization”啊,“the civilization of Locke and Adam Smith and Isaiah Berlin”啊,“a 17th-century Englishman, Colonel Thomas Rainsborough”啊,“Lincoln at Gettysburg in 1863”啊,他暗示的解决方案会不会是像伊斯兰原教旨的瓦哈比主义者那样,“回到先知时代”去呢?真是笑死人。

        • 家园 是啊,所以后面一大段我都没怎么翻,

          在冷战结束时,所有的好事:繁荣、发展、和平等都被归因于民主。当民主不能实现这些美好时,民主的信誉受损。至于民主本身的价值,包括自由,却极少有人谈起。

          作者认为,即便民主不能保证带来繁荣、发展,民主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但是他回避了一个问题: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贫穷混乱的民主和繁荣稳定的威权,到底何者更有吸引力?

          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民主本身的意义也不能混为一谈。作者在强调民主本身的意义的时候回避了对民主在不同国家实现方式的具体讨论。这样他就很容易把中俄的实践用“威权体系”的标签予以概括,一般性地否定在这些国家中可能存在的实现民主的实验和努力。

          其实,我想很少有人会真正怀疑民主、法治、言论自由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自由和奴役,如果没有其他附加条件,谁会不选择自由呢?林肯的那句话和太祖的“人民当家作主”都是一种理想诉求,只是我们在寻找不同的路径抵达。就像你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

          • 家园 汪晖有篇文章觉得写得非常好!

            ~中国要崛起与中国模式不应崛起~外链出处要点

            中国,左派和右派殊途同归

            “中国的特色不在于“主义”,而在于那个平台:西方的左右派都是在民主的平台上玩,而中国的左右派却是在一个相反的平台上。于是中国的左右派首先都是在为“皇上”考虑,而不是为老百姓考虑。”

            在西方为啥左派与右派都表扬中国?

            “现在西方经济学的左右派都觉得中国模式的确有吸引力,左派表扬中国低自由,右派表扬中国低福利,出现了一场大合唱。可是老实说,他们表扬归表扬,要学中国都学不了,除非他们废了民主制度。道理很简单,在他们那个平台上要既降福利又降自由,几乎根本做不到。”

            穷人、富人都没权利

            “我们的穷人虽然没有高福利,我们的广义高税收难道比瑞典少?我们的平民富人受国家聚敛、官僚勒索之苦比瑞典轻吗?瑞典富人的经济行为受法律的约束,而我们的富人也许更有本事钻法律的空子,但他们受种种官场陋规与“潜规则”的限制难道少吗?瑞典的资本家也许惹不起工会,但他们不会在官员面前低三下四。瑞典的老板固然不能随便解雇工人,但瑞典的官府更不能随便对老板搞抄家没产、“国进民退”!”

            “官自由”PK“民自由”

            “如果说“穷人的自由”和“富人的自由”未必冲突,“官自由”与“民自由”却一定是冲突的。官府不受制约,民众(无论贫富)必无自由!这也是无论“福利国家”还是“自由放任”的主张者都承认的吧!”

            “中国奇迹”的由来?

            以“地方政府竞争”来解释“中国奇迹”的说法倒是指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好多地方不择手段地竞相“招商引资”,其提供的条件的确具有任何民主国家(无论是福利国家还是偏重自由竞争的国家)无可比拟的吸引力,这条件当然包括低工资低福利,但也同样包括低自由--比如任意圈地拆迁带来的用地便利、野蛮城管驱逐穷人创造的“高贵城市”、禁止工潮降低了所谓“交易成本”等等。我想没有哪个经济学家,无论“新自由主义”者还是凯恩斯主义者,能够把这些谓之“自由”,甚至是“比西方更自由”!

            美国真的会学中国废弃民主吗?

            “世界大势是欧洲学美国,美国学中国”,老实说,张五常这话不是一点谱都没有。上海的李巨廉教授最近戏言:1949年“社会主义救中国”;1978年“资本主义救中国”,1989年“中国救社会主义”,2008年“中国救资本主义”。这最后一句其实就是:中国的“专政”可以免除“民主给资本主义带来的麻烦”。如果美国真的学中国,废弃民主,铁腕治民,右手取消福利:看你还敢消费?左手取消自由:看你还能消费?如此,美国人的“消费狂”症将立马消失。

            我们医疗福利的钱都花到谁身上了?

            美国的医疗制度的确有毛病,实际上高福利有高福利的毛病,低福利有低福利的毛病。但是在他们这些国家所谓低福利就只保最穷的,所谓高福利是指不那么穷也可以保。而我们呢?我们国家提供的福利性医疗覆盖率有多高?改革前不会比美国高,美国是18%,我们那时享有公费医疗的人有多少?至少在改革前应该说很少,农民没有,二轻企业没有。大中国企只是工人本身有,但家属没有,而且大家知道报销标准有非常大的差距。前卫生部副部长退休后说中国的公费医疗资金80%用在领导干部身上。你说这是低福利还是高福利呢?覆盖率并不高,但覆盖的方向和美国正好相反,不是覆盖最低的,而是覆盖最高层的,而且是从最高往下覆盖的。

            “反美”要反到点子上

            积极参与“人权全球化”,无论是“左派人权观”主张的社会保障,还是“右派人权观”主张的经济自由,还是左右派共同主张的人权观强调的政治自由、民主博弈都能得到发展。左手争福利但决不压自由,右手争自由但决不压福利——有保障的人敢花钱,有自由的人会花钱,我们的“内需”还会是个问题?而可恶的美国人还能借我们如今对“外需”的依赖来“剥削”我们吗?今天很多人恨美国,但要说“反美”,这才是反到点子上了。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华崛起呢?

            中国当然要崛起,但必须是换一种模式的崛起,而不能是现在这种“模式”的崛起!不要说我们今天只是GDP总量增长很快(还不知道能持续多久),人均水平还差的老远,就算人均GDP也上去了,甚至就是我们在军事上把人家打败了又怎么样呢?当年沙俄打败了拿破仑,俄军占领了巴黎。但是俄军中那些青年精英到那里一看:法国人生活得多么有尊严!而我们俄国人把自己当人了吗?于是胜利者羡慕失败者之余,回国后他们就成了开创俄国变革与自由之路的十二月党人!

            中国应该怎么变?

            中国应该改变,改变老实说也很简单,无论是自由还是福利都得向人家学习。政治自由的意义自不待言,经济自由也还要增加,要反垄断,改变“国进民退”的做法。其实不要以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思想解放。大家忘了这其实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主张。1949年以前共产党把那时的国有资产叫“官僚资本”,而私营企业叫做“民族资本”。“官僚资本”被列为罪恶的“三座大山”之一,而那时的“国进民退”被共产党叫做“官僚资本摧残民族资本”。所以让“民族资本摆脱官僚资本的摧残”其实也不是什么“新自由主义”的专利。

            • 家园 写的好,如果河里有这样的贴子,就宝推了

              比如这段:

              用我们以前的一句话来讲,市场经济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不找市长找市场”。这句话很有意思。其实理论上讲,市场经济应该要限制政府权力,是“市长不找,市场找”,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下“市长”不能随便找老百姓的麻烦。他要想支使老百姓,常常要借助市场。

              比方说“市长”喜欢官办企业,计划经济下他可以找民营企业的麻烦,把它灭了。但市场经济下不行,官办企业只能在市场上与民企竞争。计划经济下哪张报纸惹了 “市长”,他就可以“找”上门去把它灭了,但市场经济下不行,你不喜欢它,你就得自己办一张老百姓更爱看的报纸,在市场上把它竞争垮嘛。这就叫“市长不找市场找”!这就是西方的市场经济。

              但是在我们这里,这样说,“市长”不爱听。于是只好捡他爱听的说:计划经济下老百姓什么柴米油盐生老病死都要你管,烦不烦?现在搞市场经济,就可以让他们自生自灭,不会“找市长”您的麻烦了!于是“限权”就这样变成了“卸责”!责卸了,权还不受限;“市长”可以找百姓,而百姓不能“找市长”,多好!

              可是,问题在于市场经济下要你这个市长干什么?就是给老百姓提供服务的,怎么老百姓就不能找你呢?老百姓找你你就把他推出去叫他“找市场”?“市长”可以随便找老百姓收税,而老百姓不能“找市长”要福利,如果是这样的话,哪个国家不富的流油呢,我讲的富的流油是讲国家财政,不是指老百姓的钱包。

            • 家园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秦晖”,不是“汪晖”

              此二人可不是一回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