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完汉字说汉人 -- 人间树

共:💬14 🌺120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完汉字说汉人

    先说说缘起,应侯范雎兄有一篇

    应侯范雎:【原创】说说所谓冉闵《杀胡令》

    ,可称肃清流毒,善莫大焉。

    但其中有一段话是我不能同意的

    在此之前,古人都是某个朝代的子民,异族人对古人的称谓大多都与他们所处的朝代有关,比如秦朝人被称为“秦人”,唐朝人被称为“唐人”,宋朝人被称为“宋人”。那时也有“汉人”那个称谓,但是这里的“汉”并非指汉族,而是指“汉朝”。由于汉唐是我国古代最辉煌的两个朝代,所以某些史籍里,即使在这两个朝代灭亡之后,还是用“汉人”某“唐人”来指代中原的华夏子民,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汉人作为汉民族的民族指称,由来已久。

    当然,这个久,久不过汉代以来。那时,一个强大的汉民族政权屹立四百余年, 频繁与周边的异民族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这个政权的名字——汉——就成了异民族对这个民族的指称。

    可能你会想到,秦筑长城以御匈奴,那时就与匈奴发生了交流,按照政权命名的原则,汉民族应该首先被命名为秦人。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得说:恭喜你,猜对了。

    汉武帝发过一次很有名的轮台罪己诏,其中说道: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

    其中的秦人,就是匈奴沿用过去对汉民族的称呼。

    汉民族已从秦政权演进到汉政权,而匈奴仍沿用旧称,这是语言学中常见的滞后现象。

    秦政权的历史短暂,不能跟汉相比,所以,在汉政权的持续作用下,汉人 这个称呼取代了 秦人。

    而从那以后,汉人作为汉民族的民族指称就基本稳定下来,不再随政权更迭而发生变化。

    当然,不排除任何时代,当时的政权名称仍可用来指称汉民族,如唐人,宋人等等,但汉人作为专名已经确立不移了。

    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为了添点趣味,让我们来温习一下古诗词: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佛狸,即

    拓跋焘(408—452.3.11),字佛狸,北魏皇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魏太武帝。

    初,佛狸母是汉人,为木末所杀,佛狸以乳母为太后。

    ——南齐书

    南齐书作者萧子显,487年--537年,其时汉亡已久,佛狸母是汉人,只能解释为汉族,而不是汉时人。

    历来唐诗宋词并称,说了宋词,不能不说唐诗:

    【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姚合)

      萧关路绝久,石堠亦为尘。护塞空兵帐,和戎在使臣。

      风沙去国远,雨雪换衣频。若问凉州事,凉州多汉人

    【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过大渡河蛮使许之泣望乡国】(雍陶)

      大渡河边蛮亦愁,汉人将渡尽回头。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

    河湟有感】(司空图)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不用说,这里的汉人都是民族指称。

    唐宋之后,汉人作为民族指称在更是史籍中比比皆是。

    比较奇怪的是,河友老虎爱吃肉在

    老虎爱吃肉:“汉人”这个词在二十四史中的出现频率

    “汉人”这个词在二十四史中的出现频率 [ 老虎爱吃肉 ] 于:2010-09-07 10:26:07 复:3061121

    我用的方法很简单,所以有脱漏,只能看个趋势。以后有时间的话,我会做的更好一些。

    一共是不过百余次。

    要多少次才算常见?

    你统计过汉民,汉家,蕃汉,胡汉吗?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关键本不在于绝对数量,而在于这种用法的排他性,

    当汉民族与异民族并列时,你见过其他称呼吗?

    汉作为民族指称,在唐代就成为学者思考的对象了:

    著名历史学者刘知几说:

    如今之所谓者,若中州名,关右称羌,易臣以奴,呼母云姊。主上有大家之号,师人致儿郎之说。凡如此例,其流甚多。必寻其本源,莫详所出。

    ——史通

    哪怕在汉朝,汉人在与异族并列时,也不是汉朝人,而是汉族人的意思。

    以下是后汉书中的一些例子:

    恭历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 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 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 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耿弇列传第九

    尚书问勇曰:“今立副校尉,何以为便?又置长史屯楼兰,利害云何?”勇对曰:“昔永平之末,始通西域,初遣中郎将居郭煌,后 置副校尉于车师,既为胡虏节度,又禁汉人不得有所侵扰。故外夷归心,匈奴畏威。今鄯善王尤还,汉人外孙,若匈奴得志,则尤还 必死。此等虽同鸟兽,亦知避害。若出屯楼兰,足以招附其心,愚以为便。”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顺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

    。。。

    莋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莋都县。其人皆被发左衽,言语多好譬类,居处略与汶山夷同。土出长年神药,仙人山图所居焉。元鼎六 年,以为沈黎郡。至夭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从政权和时代来说,夷人一样是汉人,这里的区分,只能是民族区分,他例准此。

    建武九年,隗嚣死,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

    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

    ——西羌传第七十七

    最后,要补充一点,汉人作为异族对汉族的称呼时,并不带贬意:

    赞普等欣然请和,尽出贞观以来前后敕书以示惟明等,令其重臣名悉猎随惟明等入朝,上表曰: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中间为张玄表、李知古等东西两处先动兵马,侵 抄吐蕃,边将所以互相征讨,迄至今日,遂成衅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又缘年小,枉被 边将谗抅斗乱,令舅致怪。伏乞垂察追留,死将万足。前数度使人入朝,皆被边将不许,所以不敢自奏。去冬公主遣使人娄众失力将 状专往,蒙降使看公主来,外甥不胜喜荷。谨遣谕名悉猎及副使押衙将军浪些纥夜悉猎入朝,奏取进止。两国事意,悉猎所知。外甥 蕃中已处分边将,不许抄掠,若有汉人来投,便令却送。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依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 甥终不敢先违盟誓。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此时吐蕃赞普欣然诚服,若汉人为蔑称,则不可能出现在上表中,这表也不可能被接受。

    此外,汉民族自己对异族也以此自称:

    殷侑,陈郡人。父怿。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不问家人资产。及长,通经,以讲习自娱。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计费五百万缗。朝廷方用兵伐叛,费用百端,欲缓其期。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侑谨重有节概,临事俊辩。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使还,拜虞部员外郎。王承宗拒命,遣侑衔命招谕之。承宗寻禀朝旨,献德、棣二州,遣二子入朝。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前后上八十四章,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总结一下:

    汉人作为民族指称不是两三百年的事,而是两千年的事。

    ---------补充资料的分界--------------------------------------

    QUOTE]十七年七月,吐蕃寇盐州,又陷麟州,杀刺史郭锋,毁城隍,大掠居人,驱党项部落而去。次盐州西九十里横槽烽顿军,呼延州僧延素辈七人,称徐舍人召。其火队吐蕃没勒遽引延素等疾趋至帐前,皆马革梏手,毛绳缧颈。见一吐蕃年少,身长六尺余,赤髭大目,乃徐舍人也。命解缚,坐帐中,曰:“师勿惧。余本汉人,司空英国公五代孙也。属武后斫丧王室,高祖建义中泯,子孙流播绝域,今三代矣。虽代居职位,世掌兵要,思本之心无涯,顾血族无由自拔耳!此蕃、汉交境也,复九十里至安乐州,师无由归东矣。”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QUOTE]

    可见汉人作固定指称是不用怀疑的。此人明明是武后时才流落吐蕃的,并不自称唐人,而说余本汉人。

    关键词(Tags): #唐人(嘉英)#汉字(嘉英)#汉人(嘉英)通宝推:燕人,大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只是想陈述一下客观上的事实,

      而并不是说我想否认汉可以指代中原地区的华夏子民。当时闲得慌,信手找了个不是很全的二十四史的电子版做的。

      我当时只是想说下面这句在理论上说得通,没法算错的。

      (在某些史籍中)使在这两个朝代灭亡之后,还是用“汉人”某“唐人”来指代中原的华夏子民,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汉人”这个词被使用的情况极端稀少。南齐书佛狸母的例子我也知道,而且就是这一次才注意到的。但是问题就在于,当时两晋南北朝做出来的结果我自己也很奇怪,还手工对了一次,结果确实是两晋南北朝出的“汉人”的地方也就是那么几个。与宋元的史书差了一个数量级。

      “汉家”这几个词出现的频率相比“汉人”更小,而且在指代上很难区别清楚——“汉家”更有可能代指中原文明、文化,而不是单指某一民族或者族群。

      我重复一下,我只是想说明二十四史中“汉人”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大小,与绝对数量无关。我特意使用了频率,而是不数目这个词,为的就是防止误会。对于这个现象本身的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只是举了我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个人对贬义的理解,贬低对方并不一定需要某个特定的词语,在正式的场合使用口语,故意使用错误的读音等等都可以被视为不尊重对方。但是在一般的场合下,由于很难证实对方的主观意图,这种事情都是得过且过的。

      关于证实的方法问题,我自己使用的语料库本身很单簿,但靠一个一个个例的数过去,我个人是很不以为然的……

      • 家园 我只想重复一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关键本不在于绝对数量,而在于这种用法的排他性,

        当汉民族与异民族并列时,你见过其他称呼吗?

        你说

        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汉人”这个词被使用的情况极端稀少。

        那么请告诉我,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是哪个词代替汉人被使用?

        • 家园 这个其实是个逻辑问题,

          由于他本身的逻辑是自洽的,所以在他的逻辑体系内他的说法是成立的。

          而这个逻辑是很简单地,如果当时根本就没有现代国家和民族的概念,那么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就不会出现与现代国家民族等价的词汇,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嘛。

          而且,根据我的理解,在古代,其它的“族群”(我也搞不清应该用哪个词了)是不可能与“汉”这个“族群”并列的(尤其是在正式场合),除非“异群”击败了“汉族”取得了政治上的绝对优势。而那种情况,在元以前是极少的。

          “汉人”这词的频率问题有很多种理解,我只是提出了一种理解而已。但是确实可以有许多其它的解释。

          说实话,我认为,你与应侯的分歧在于对于民族的认定问题。这是个意识形态问题是没有结果,争论这个是没有结果的。

          • 家园 明白了

            现在你开始取消问题了,

            那当初所谓的口语,书面语,正式场合

            又是咋回事?

            为什么当初要说

            使在这两个朝代灭亡之后,还是用“汉人”某“唐人”来指代中原的华夏子民,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这说法明明很常见嘛,一旦与异族并称,就是汉人,并没有别的说法。

            为什么当初不说,口语,书面语,正式场合,汉人都是民族指称,但与今天的现代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不同?

            错了就是错了,说那么多文过饰非的话真有意思吗?

            • 家园 这种事情是没有对错的……

              这说法明明很常见嘛,一旦与异族并称,就是汉人,并没有别的说法。

              比如说你这句话本身就有漏洞……事实上存在其它说法的。比如说这句:

              若有汉人来投
              这里的“汉人”其实可以理解为唐治下的百姓。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就可以使用本身就可以使用别的指代。同样的,
              可汗是汉家子婿
              这句,一样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直接理解成唐的皇室。事实上这些地方直接将汉理解为民族是非常不恰当的。如果按你的那个概念,那么确实是只能使用“汉人”或者类似的词汇,但如果不承认这个概念,则完全可以用其它的词汇来替代。这种正式公文如此,带有文学色彩的诗文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你与应侯之间的分歧是意识形态导致的。

              事实上,你我之间一样存在所谓“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但你我之间的问题在于历史观的问题。我的历史观就是签于目前我们表述历史的方法,历史永远都是一片迷雾,只能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而已。

              本身是自然语言,释义上就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人学习编程语言那种纯机械的语言还能学出差错,更不要说是自然语言了。所以在这件事上纠正所谓的对错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文过饰非”这个成语其实是非常有内容的。“文”确确实实是用来掩盖一些东西用的。如果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样东西,永远都是有漏洞的。由于无法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问题,类似的讨论永远不可能得到双方都认可的结果。

    • 家园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司空图《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 家园 北朝民歌里就有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 家园 唐诗中多有以汉喻唐的现象。

      您举的唐诗的例子似可做此解。

      • 家园 辨析

        唐诗中的确多有以汉喻唐的现象,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武皇开边意未已等。

        但作为修辞的比拟与作为固定指称之间是很容易区分的:

        十七年七月,吐蕃寇盐州,又陷麟州,杀刺史郭锋,毁城隍,大掠居人,驱党项部落而去。次盐州西九十里横槽烽顿军,呼延州僧延素辈七人,称徐舍人召。其火队吐蕃没勒遽引延素等疾趋至帐前,皆马革梏手,毛绳缧颈。见一吐蕃年少,身长六尺余,赤髭大目,乃徐舍人也。命解缚,坐帐中,曰:“师勿惧。余本汉人,司空英国公五代孙也。属武后斫丧王室,高祖建义中泯,子孙流播绝域,今三代矣。虽代居职位,世掌兵要,思本之心无涯,顾血族无由自拔耳!此蕃、汉交境也,复九十里至安乐州,师无由归东矣。”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可见汉人作固定指称是不用怀疑的。此人明明是武后时才流落吐蕃的,并不自称唐人,而说余本汉人。

        我所引的诗句,看不出有修辞的痕迹,也没有修辞的必要。

        • 辨析
          家园 唐及以前,汉朝影响最大,所以外族管中原人叫汉人多。

          也可自称,唐以后基本就称唐人了。

          除非你能举出唐以后还有人自称汉人还差不多。

          • 家园 例子在此

            原来南蛮从无大志,只贪图中国财物。掳掠得汉人,都分给与各洞头目。

            ——《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辑

            卢大来诉说:“此处都是一班鞑子,不省得我汉人言语,又不认得汉人文字,那个晓尊师重傅?

            ——《型世言》 明·陆人龙

            汉人作为异民族对汉族的称谓是压倒性的,不管唐前唐后。

            作自称的在唐后的不多,目前我就找到这两条。

            但是,

            不论他称,自称,唐人作为民族称谓,

            都请你给点文献证据,不要信口就说

            唐以后基本就称唐人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