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聊聊施一公和饶毅的两篇博文 -- 穿越

共:💬135 🌺19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对;环境这块,重庆成都昆明还行;

                西安等北方城市,灰尘大;别的都好

                南方城市就是夏天热,如长沙武汉等

                内地相对沿海,少点浮躁,可能心态好一点吧,也可能内地还比较传统吧,传统的某些痼疾也少不了。

                看个人能力和适应的情况啦。

                但目前中国整体科研环境,你我就都知道了,只是相对而言吧

                这个从浙大事件可以看出

                如果去中科院系统的话,科研氛围、设备条件等又相对于高校更好啦;但高校也有活泼、自由,等优点吧。

                现在网络物流发达,所以买东西、查资料等都一样。

                但要看你家庭了,家里面如果想让你在沿海,自有他们考虑的某些因素。

                • 家园 最近有个老朋友想海龟

                  因为是好朋友加合作者的关系,我比较希望他能落户到上海,帮他联系了几个下家。他家人比较希望他回中原某城市。优点是离开家比较近,缺点是也没什么特别像样的大学。他在犹豫

                  所以我看到你的帖子才有这么一问。至于国内的科研环境,个人觉得,如果真决定回去了。就按照国内的习惯规律来要求自己,不要再存什么美国会如何欧洲会如何的念头了。就好比你回去玩football,但是还按照美国那个football的playbook来操作,杯具是难免的。

            • 家园 谢谢yuanap兄,说的真是非常好啊

              再请问一下,这个平台主要指哪些指标哦?是申请国家课题容易吗?或者是科研设备比较好?还是国家扶持力度大,未来投入的政策资金啥的有好的保证哦。谢谢。

              • 家园 差不多你讲的都有吧

                而且,985的学校,肯定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氛围;特别相对于沿海,比较有积淀,扎实研究的基础等。

                而且,如果梯队合适的话,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 家园 关键在于独立自主和分配制度

      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包括:1,全体劳动者低工资制度,导致企业利润低,无力开展科研活动;2,国家长期优惠引进外资,挤跨了内资企业,使技术发展没有了载体;3,国家采用引进技术为主的失败发展路线,放弃独立自主发展技术;4,专利保护不力,影响了企业发展技术积极性。

      参见: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13460

    • 家园 我个人认为,中国科研界的希望在于老家伙们退下来

      就我所接触的范围来说,我个人觉得老的那批,60多70多乃至80多的,那个时候收到的训练不错,思想也不错,做事情严谨细致,很多没有什么架子,从各方面来说都蛮好。就是可能有点倚老卖老。

      我觉得最不喜欢的就是40-60这批,成长于文革期间,做科研很多都比较浮躁,也蛮会争权夺利,私心也很重,河里可能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比较多,我估计我这话会受到狂扁。这个年龄段时势造英雄的比较多,很多人的水平和实际能力just so so(当然还是比我强的多),这个年龄段不是没有好的,我就知道几个,但是整体来说,我认为不如后生之辈。

      生命科学我觉得是个例外,因为国内能像生命科学这样跟国际化接轨的学科其实不是很多的。具体原因我也不太清楚,可能跟国外热炒生命学科实际上钱不算太多所以招收国际学生比较多有关吧。就我接触的范围来看,工程类的,机械类的,地质类的,还有一些比较偏门的理工科,其国际化远在生命学科之后。这类人马回国的黄金期相对要比生命学科后延一些。

      如果是做艺术的,做文科的,做社会科学的,我想应当还是比较缺的吧。目前对国内家具业的中下层从业者稍微有点接触,管窥全豹,发现这些人的水平跟生物类的真的是没有得比,但是人家的薪水要比生物类的高过几倍乃至数量级的差别。报国不能仅仅是研究,仅仅是在那个小范围象牙塔里面混饭吃,我认为,推动商业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思想意识的接轨,也是一种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我来看,搜狐的张朝阳等人,也是海归中的绝对明星和英雄模范。呵呵。跳出科研界去产业界,我觉得,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类人虽然不会太多,但是还是会有的。

      如果是社科类的国内应当还是需要的,就是看我d到底赏不赏饭吃了。国内这群社科的互相搞得头大,基本上写点东西就是抄来抄去,很少有自己的思想的。大部分都是什么某党校某政策研究所出来的,口径多数情况下比较一致,争权夺利倒是闹的很热。当年看张维迎的小传,记不清是哪个人给他写的了,看到八十年代他研读微观经济学的国外课本,觉得颇为搞笑。那个年代,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已经在大洋彼岸的某所高等学府里面跟着国际上的大牛学习最先进的理念了。

      国内的目前的科研体制是有问题的。就我来说,我是希望小项目多起来,因为亲眼看到很多人的想法其实并不差,但是却没有钱去实现。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科研课题的确需要大项目,在这方面中国还差的远,有时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体制问题。比如,数据的交换,共享,基础研究成果的发布,一些非热点问题的追踪探讨,工程器械、科研仪器在科研活动中的研发和配备使用,以及实验室实验活动的开展,导师对学生的态度,等等等等。我想,这些细节可能决定了国内科研的品质。行政化的方式,我想该走到头了。

      • 家园 我以前的经历正好相反

        以前在中科院一个所呆过一段时间,所里院士好几位。

        有位70多的老先生,谱真的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他,没有向他行礼。他会叫住你,问你是不是新来的不认识他是谁。后来这种习惯几乎成为所里新生教育的一部分,各个实验室纷纷暗示自己的新学生见到老先生一定要注意礼貌。虽然我们对老先生的资历表示无限尊重,不过这样的架子似乎有点大了。

        还有一位60不到的院士,正好相反,一点架子也没有。所里面组织打扫卫生,他和我们这些20多的一起搬重物。工作中也是一点谱都没有。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问了他一个小问题,他回答了我。第二天,他跑到我们实验室来找我,带来一本书。说是他回去找了这本书,对我昨天提到的问题解释的很好,建议我读一读。当时身边的同学,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事例。

        • 家园 这样的人很少见的

          我见过的许多院士都是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样的老先生心态有点不对了。

        • 家园 从科研角度来讲

          感觉四十岁基本上到顶峰了,创造力和经验基本上达到平衡。四十五岁以上基本上就是对科研的阻碍力量了。所以四十五岁以上的科学家要么搞点领导工作,要么教教书。

          • 家园 这个有点太绝对了

            科学家应该是有两个黄金时期的,一个大概是博士毕业至十年后,另一个就是五六十岁的时候。

          • 家园 这个跟领域有关的

            数学家三十岁前一般就做完了一生中最大的成绩,而生物学家这时才刚刚起步。不少人是到四十五岁以后,甚至五六十岁才做出能拿炸药奖的东西。

        • 家园 老先生怕是文革期间上去的或者受了刺激吧

          我们这边的相反,50多的这批老板们没有去实验室的了,啥都不管,就知道坐收课题经费和赞誉,还天天争斗不休搞得乌烟瘴气。而80多的院士,则勤勤恳恳天天上班,甚至推辞掉所里给的车步行。三十多的很多人有能力有想法但是没有资源混不上去。

          我原来所在的大学也是如此,院士很好,都七八十了还很勤恳也超级低调,而50上下的这批人,如果不是国外回来的,干的好的不多。

          • 家园 我想是个年龄问题吧

            回想我本科时,系里的几大金刚明争暗斗也挺厉害的。这些人现在也是七十多了。所以我想这里有个年龄的问题,不同年龄层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五十多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压力挺大的,不争斗也混不下去。

            七八十岁的老院士,也不图啥了,比较超然。

            等五十多的那批人到了七八十岁,至少有一部分人也会超然了。

          • 家园 50岁左右的,

            也许是受了另一些刺激。二十年前,他们也是二十来岁。

          • 家园 你这个想法可能只是来自某些个例

            我个人理解,老先生谱大是有他的资本

            虽说现在出国不稀奇了,读个哈佛耶鲁也不能算新闻了

            老先生的履历拿出来还是很震撼的,比如人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加州理工拿的博士学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