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什么是RCT--- 送给中间派的您 -- 虽远必诛

共:💬92 🌺27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恐怖小说里看到的情节

            一个变态女人每天往猎物的血管中打1000cc+的变质牛奶,还能把他养个若干天

            作者肯定完全不懂医学吧

            难道这是SM的一种吗?

            • 家园 兄弟小说嘛,何必认真

              每天1000CC就不是虐待了,是直接谋杀。

              人一共才4500-5500CC,赶上老金黄河换血疗法了。

              1000CC水打快了都会死人。别说牛奶,还变质的了。

              绝对活不下去。

              但是如果注射技术不高,打到皮下,还可能活。但是会非常同。

              不过,通过看一本人的生活纪录片,打个几千CC的牛奶是问题不大的

              关键是看什么部位了。

              可以去找老呆详细讲解操作过程。

      • 家园 为什么做成肠溶胶囊?

        很多人说中药不能安慰剂对照,因为汤药才是唯一,但是汤药很容易分辨。

        这个不是问题,可以做成肠溶胶囊,这样不影响吸收,也不会被患者发现。

        除非您认为,中药的有效是汤药中的热水。

        汤药作为液体制剂,其吸收过程从胃部即已开始,制成肠溶制剂的理论依据何在?

        用胶囊一类的固体制剂验证液体制剂的疗效,本身就不是等效性比较。说一句,改变剂型按规定也要做临床试验。

        实际上,对于新药研发,处方都是固定的,根本不存在汤剂的问题。最接近汤剂的液体口服制剂是合剂。它的安慰剂不难做。俺工作后接的第一个活儿就是合剂安慰剂

        汤药类似于西医的个体化给药方案,但处方不固定,更为复杂。请教一下,对于氨茶碱之类药物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有没有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试验方案是怎么设计的?如有可能,请做些介绍,窃以为对中药的临床方案设计研究更有助益。

        • 家园 实践中如何治疗,就设计对应的实验方案

          实践中如何治疗,就设计对应的治疗方案。

          我可以设计如下:

          1,找有资格的医师10名。这个要由中医界来定。

          2,由他们挑选200名对症的病人。望闻问切,找温热虚实都对症的。

          3.将病人分成两组,各100名,平分给医生。医生望闻问切开药单。

          4.给药时候分真药和安慰剂。一半按医生药单配药,一半喝安慰剂。

          5.还是照样让医生望闻问切,根据病情变化改变处方。但仍然继续

          安慰剂跟真药分开。

          6.疗程结束揭盲。看安慰剂和真药改善的概率。

          只要开处方和给药的人不同,照样可以双盲。很简单。照样可以随时调整处方,个体化给药。

        • 家园 先去学习基本生理

          胃仅仅吸收少量的糖,酒精和水分,大多数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肠。

          这外行还真是难缠。

          现在没有的自然需要进一步试验,这也是为什么要大规模试验的原因。

          西药特殊需要量化的多了去了,一样也可以。

          • 家园 有请您先学习生物药剂学

            请搞清楚基本常识先。

            您对药物的体内过程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首先,小肠是口服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但不等于药物只在小肠吸收。很多药物在胃即已开始吸收过程,差别只在吸收速率的不同。

            其次,即使您研究的药物在胃内完全不吸收,但是,胃的排空速率,胃的蠕动,胃内食物的多少都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过程,甚至某些遇酸遇酶不稳定的药物会在胃中降解。也就是说,普通口服制剂改为肠溶制剂将完全改变其体内吸收分布过程,吸收的快慢、多少甚至在体内停留的时间都不同,从而影响疗效。

            那么,把汤剂改成普通的胶囊行不行呢?答案还是——不行。这是因为固体制剂必须在消化道内先崩解成小颗粒,再溶解,然后才进入吸收过程。聪明如您,必能看出,固体制剂吸收永远比液体制剂慢,也即——胶囊永远比汤剂吸收慢,吸收分布过程也不一样,对于药物评价,这种差异是不可接受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种已经批准上市,确认安全有效的药物如果改变剂型,在中国必须要求重新做药理试验和临床试验的原因——估计虽远大夫待的国家也有同样要求。

            多说一句,中药复方汤剂制成胶囊剂,很多时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可能做到,和原汤剂相比,肯定不具有等效性。医生缺乏药学知识,不知道情有可原。

            • 家园 抬杠有什么用?

              把别人的话极端化没有意思,大家都清楚,吸收主要在肠,少量在胃。不要抬杠。

              至于说不同剂型,药代也清楚的很,参加过药品的临床试验。

              倒是比较感兴趣,你汤剂如何能够做到不让患者感到同安慰剂的区别? 

              而且还要保证安慰剂没有任何生理作用?

              色,味,形完全一样,没有生理作用,确实比较高明。

              真心请教。

              很多试验的患者是相互看对方吃什么药的,这样安慰剂要求就非常严格了。

              • 家园 指出常识错误就是抬杠?

                科普文章,首先要保证内容正确,不要灌输错误概念。

                从您的回答看出,您对药代过程理解存在误区,对不同剂型的差别更不甚了了。

                用固体制剂代替液体制剂,用肠溶制剂代替普通制剂,一上来就两个根本性错误。您的临床方案打根儿上就是错的,后面双盲随机设计再完美,观察指标再科学有啥用?

                拿化药举个例子,要评价阿司匹林泡腾片的疗效和安全性,您拿阿司匹林肠溶片作为试验药物,能行吗?得出结论说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胃粘膜无刺激性,所以泡腾片也对胃粘膜无刺激性,您觉得可笑不?

                我要是纠缠于下胃管啊鼻饲啊才叫抬杠,谁都知道这是无实际操作性可言的,说说而已罢了。

                安慰剂的问题,对干这行的觉得简单,但解释起来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简单地说,制作时除了采用相同的辅料,适当的色素和矫味剂之外,还要加入一些无药偏性的原料,通常是食品类成分。加入什么原料,首先需要取得药理和临床专家认可,再从制剂角度考虑。制成的安慰剂也要和试验药分别编号,作各种各样的指标评价,涉及到人的主观评价的,也一样采用双盲法对照评价。对于中药,安慰剂和试验药物完全一致很难做到(有时候试验药物自身性状都不一致),但可以做到尽可能接近,象“中药”。

                • 家园 药代,每个医生都知道,

                  你也知道,中药的安慰剂无法达到不能分辨的地步。那样安慰剂效应就无法避免。

                  为什么中药研究的 methodology 都不好,从根本上讲无法回避安慰剂效应。

                  中药,压片包 薄膜衣的很多, 但是到了胃内还是会让患者感觉到,尤其是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这样患者就知道自己吃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

                  这样的临床有多大价值?非常低。

                  汤药就更无法避免了。

                  止于说不同剂型之间的差异,中药远没有西药明显。

                  止于说临床方案,不是你说了算,我说了算,是要拿出来大家peer review。

                  你说中药的RCT,必然要解释用什么做对照,如何避免安慰剂效应的问题。

                  止于说不同剂型,先把安慰剂效应搞清楚再说吧!

                  • 家园 真抬回杠吧

                    止于说不同剂型之间的差异,中药远没有西药明显。

                    希望您是强词夺理,如果当真这么想,您的药代该补课了。

                    止于说临床方案,不是你说了算,我说了算,是要拿出来大家peer review
                    这话对,临床方案的设计不是一两个人一两个专业能办到的。不同专业坐一块儿研究一下,就不会生出肠溶胶囊代替汤剂的笑话了……

                    还是那句话,试验药物打一开始就搞错了,后面再正确也白瞎。我就不提汤剂和胶囊制备工艺上的巨大差别了,一句话,这基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了。除非您能证明安慰剂效应比两种不同药物的差异性对结果影响还大,否则还是先正视问题,别忙着扯安慰剂的遮羞布了。

                    中药,压片包薄膜衣的很多, 但是到了胃内还是会让患者感觉到,尤其是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这样患者就知道自己吃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

                    这样的临床有多大价值?非常低。

                    笑倒。这话放化药头上也合适,甚至更合适。化药可不是无色无味的哦,酸碱性刺激性特殊气味一应俱全,安慰剂的制作可大多只是用辅料简单代替药物就了事,比起中药安慰剂的制作,人家考虑得可少多了。

                    同样的话还给您:化药,薄膜衣片很多,但到了胃内还是会让患者感觉到,尤其是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不厚道的说,这种化药特别多)。这样患者就知道自己吃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

                    这样的临床试验有多大价值?大夫?

                    --------------------------------------------

                    这是我在本楼的最后一贴。再扯下去就成意气之争了。

                    临床试验不是我的专业方向,只是工作关系,有时涉及,但缺乏全面了解。我理解临床试验的必要性,相信双盲随机试验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开始提意见,是不认同您对中医评价指标的某些评论。中医评价指标一直有争议,我了解的也不多,看看您的观点,也觉得很有意思,启人思考。

                    不过,肠溶胶囊代替汤剂实在错到离谱。您花那么多工夫写文科普,这种错误还是少出为好。

                    • 家园 RCT的目的是什么?

                      降低人为差异,误差还要最重要的安慰剂效应。

                      给药途径和安慰剂效应那个更重要?安慰剂效应。

                      你从你的角度看给药途径困难。但是临床看最重要的如何不出现由安慰剂效应导致的bias。

                      不然为什么要做临床,用动物实验不就可以了。因为人有太明显的安慰剂效应。

                      不过,肠溶胶囊代替汤剂实在错到离谱。您花那么多工夫写文科普,这种错误还是少出为好。

                      看清楚重点是什么?安慰剂。

                      说用肠溶代替汤剂是你的说法。这是回避中药安慰剂的一个方法而已。下胃管也可以,肛门给药也可以,贴敷也可以。黑猫白猫,回避安慰剂效应就可以。

                      如果能够作出完全一致,色,形,味道,但是没有生理作用的安慰剂汤剂当然最好。

                      否则汤剂本身就完全受安慰剂效应影响。

                      临床不关心你用什么剂型,要得是患者不出现安慰剂效应导致的bias,也就是说知道,药物---导致疗效,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临床实验需要控制的东西非常多,如果安慰剂效应都控制不了,这个临床实验,几乎没有价值。

                      • 家园 del
                        • del
                          家园 现在的问题是中药必须经过RCT

                          可以不要中医理论,本身价值就不大,没有指导意义。

                          但是是否有效,终究要拿出来一个说法。

                          无法控制安慰剂效应的试验当然就是设计有问题的实验,当然就没有价值。

                          现在是如何设计好试验,而不是,自卖自夸。

      • 家园 一般是不是翻成临床试验,trial嘛。

        另外,虽然不是RCT的内容,历史对照也要提一下。比如以前砍头都要死,现在你报告一个我有办法让人砍了头不死,可以不要对照组的。领一个无头人到处晃荡,对照就免了。

        • 家园 这样的完全可以的

          我觉得要回归实验证明的本质,有逻辑的实证。让反对的人找不出理由逻辑漏洞来否定即可。

          实验是为了证明你声称的效果。你声称的效果非常显著,则实验就可设计得简单。

          你找出一个没头的人出来溜达,就完全立即验证一切。

          各种实验设计,计划,都是为了从逻辑上严密圆满地证明某个事实,使错误概率低到统计可忽略的程度。

          比如,某种慢性病,乙肝,如果药物实验,可能要找几千个人,连续使用3年5年,来反复对比验证。因为这种药物效果本身不显著,慢性病发展也慢,必须要用多人次长时间来验证。

          如果某种艾滋病药物,找10名患者吃3个月后全部病毒消失。那么我们就有相当大的把握,99.9999%,声称这种药物有特效。不用找对照组,因为携带者不吃药自然转阴的概率为0,不需要对照。

          我立即可被这样实说服,因为我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在逻辑上。

          如果某种中药,找出1个或几个癌症患者吃了药后半年癌瘤缩小。那么我可以在逻辑上反击:癌症患者中的极小比例不吃药也可能癌瘤缩小。所以你必须明确一共有多少人吃药,其中多少人缩小。而同样的人群不吃药有多少人缩小。

          跟做物理化学实验一样。非常显著的实验,只需要数字到百分之几就可验证;如果测光在以太中速度差,那么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不知道多少位。

          ××××××××××××××××××××××××××××

          ××××××××××××××××××××××××××××

          ××××××××××××××××××××××××××××

          一般地,药物的有效率是个概率值,我们必须在实验中找出变化好的

          人数这个概率,跟自然界的人中变好或变坏的概率对比。吃药有效的

          概率,减去自然变好的概率,差值才是药效。

          某种极端的情况,自然人不吃药转好的概率为0.那么从逻辑上,我可以接受没有对照组的实验。就像是没脑袋的人存活概率为0;hiv携带自然消失的概率为0。比较效果的减法,减数永远是0

          而大多数情况,自然好转或部分好转的概率都不是0,所以我们要找出

          这个背景噪音,然后减掉这个背景噪音才是真正的信号值。

          我觉得这些医学,物理,化学实验,都是不违背一般人的正常逻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